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不懂就要问》导学案
统编三年级语文上册-《不懂就要问》导学案

3*《不懂就要问》导学案深入探究,学习精神师:学习了课文,你有哪些收获?(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孙中山为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要养成“不懂就要问”的学习习惯。
)[教学板书]3* 不懂就要问略读课文明任务粗略读[教学反思]《不懂就要问》是篇略读课文,教学中我主要以阅读教学为主,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文章内涵,学习孙中山不懂就要问、勤奋好学的美好品质。
在朗读指导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再结合我的引导读懂文章。
在教师教授了方法之后,学生们通过自读再次感悟,进一步理解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不懂就要问》词语解释【私塾】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一般只有一个教师,采用个别教学法,没有一定的教材和学习年限。
【咿咿呀呀】①指物体转动、摇动或摩擦时的声音,多用于形容桨声与胡琴声。
②指小孩子学话的声音、低哭声;有时也指鸟叫声。
【糊里糊涂】认识模糊,不明事理。
也形容思想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
【霎时】极短的时间,片刻。
【鸦雀无声】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
形容非常静。
【戒尺】旧时教师对学生施行体罚时所用的木板。
《不懂就要问》教材简说《不懂就要问》记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学习时请求先生讲解课文意思的一件事;介绍了他勇于提出问题,主张不懂就要问的认真学习的精神。
它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教育性。
目的是通过学生学习,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精神。
它是一篇写人的文章。
写人不离开记事,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运用人物的语言和当时的环境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是课文突出的特点。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语文上册《不懂就要问》导学案

在本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应体验和理解以下情感价值:1.尊重知识,明白知识的重要性,懂得勤学好问是获取知识的关键;2.自信勇敢,敢于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疑问,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3.合作分享,学会与同学一起探讨问题,分享学习心得,共同成长;4.热爱学习,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热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教学活动:
(1)头脑风暴:学生围绕“不懂就要问”的主题,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2)问题引导: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为什么我们要勇敢提问?”“不懂就问会带来哪些好处?”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五)课堂小结
1.教学方法:总结法、反思法
在课堂小结阶段,教师运用总结法和反思法,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提高自我认知。
(四)实物教具
1.孙中山画像:展示孙中山的画像,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
-作用:增强学生对孙中山的印象,激发对历史人物的兴趣;作为导入新课的媒介,引发学生的思考。
2.成语卡片:将课文中的成语制作成卡片,便于学生在课堂互动中使用。
-作用:帮助学生积累成语,提高词汇量;作为小组合作和课堂游戏的工具,增强课堂趣味性。
1.预习目标
(1)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积累课文中出现的成语和生僻词汇;
(3)了解孙中山勇敢提问的精神,体会尊重知识和勤学好问的重要性。
2.预习内容
(1)阅读课文《不懂就要问》;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孙中山的生平事迹;
(3)思考课文中提到的“不懂就要问”的精神对自己的启示。
3.预习问题
2.教学活动:
(1)小组讨论:针对课文中的成语和生僻词汇,进行小组讨论,互相分享学习心得;
(2)小组任务:每组选择一个成语或生僻词汇,用该词汇编写一个句子或小段落,并分享给全班同学。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不懂就要问》导学案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不懂就要问》导学案导学案课题名称:不懂就要问学段学科:小学语文年级:三年级上册【学习目标】1. 认识并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2. 理解文章的主题,提取文章的中心思想。
3. 通过学习文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养成积极询问问题和求知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提取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通过互动讨论培养学生积极询问问题和求知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教案、黑板、粉笔、课文《不懂就要问》的复印件、课堂提问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老师提示给学生看两张图片:一张是同学在课堂上询问问题的场景,另一张是一个同学不明白的问题。
让学生观察这两张图片,对这两个场景做简单描述。
2. 引导学生思考:在课堂上我们有许多机会提问问题,在我们不知道的事情面前,我们应该怎么办呢?二、呈现(10分钟)1. 教师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不懂就要问》。
2.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出示与生词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生词。
3. 教师带领学生读课文并讲解生词词义、生词的造句和生词的用法。
三、讨论(15分钟)1. 教师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位发言代表。
2. 教师以“阅读理解和问题导向”为题,出示问题提问卡片,学生根据卡片的问题进行小组内讨论。
3. 学生代表在小组讨论后,将讨论结果向全班进行汇报。
四、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生的发言思路。
2.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3. 教师点评学生的回答,对学生的积极参与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延展(15分钟)1. 教师给学生发放问题提问卡片,要求学生自由提问,课堂上学生提问的问题老师给予回答。
如遇到问题不懂,老师先鼓励学生思考然后再给予提示。
2. 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积极思考,向老师提出问题,充分展示学生的求知欲望。
3.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问题给予回答并引导学生根据回答再次提问。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不懂就要问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不懂就要问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不懂就要问导学案第【1】篇〗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认字17个。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孙、私”。
4、继续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习惯,树立主动学习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认字17个。
难点:1、引导学生运用识字方法自主识字。
2、写字“孙、私”。
三、教学准备:孙中山的资料、生字卡片、挂图。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
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课文,讲的是孙中山先生小时候的故事,课文的题目是:“不懂就问”。
指名读课题(2人)。
全班一起读课题。
(二)初步学习课文。
1、谁预习这篇课文了?你是怎么预习的?(3人说)2、这篇课文同学们都预习过了,现在请大家放开声音读一遍课文,读完之后,想一想有没有不懂的问题。
3、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主要板书和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照例”是什么意思?(2)孙中山是个名人吗?(3)“先生”是谁?(4)“戒尺”是什么?(5)什么是“私塾”?(6)为什么孙中山问问题要壮着胆子?(7)为什么孙中山问问题其他同学都吓呆了?)同学们有这么多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争取把这些问题都弄明白。
4、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7个自然段)5、这个小故事说的是孙中山小时候的事,谁在课前查找资料了,能给大家讲一讲孙中山。
(学生自由介绍资料,以小组形式介绍、自己向全班介绍。
)老师补充介绍资料。
附:资料孙中山生平简介孙中山先生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于翠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0岁入村塾读书,12岁到檀香山读书,17岁时回国。
1894年创立兴中会。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体。
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不治,逝世于北京。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不懂就要问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不懂就要问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不懂就要问教学设计第1篇】不懂就要问教案设计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由此,本设计突出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指导,鼓励学生课前生疑,自主释疑,读中解疑,从而,落实学段目标。
教学中,结合略读课文的特点,引发学生主动思考、交流,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熟读课文,搜集有关勤学好问的故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预设:谁不懂就要问?他都问了哪些问题?他的问题解决了吗?数字旁边的符号是什么意思?2.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读课文,不理解的词可以查词典,词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圈画出来。
读完课文还可以跟同桌小声议论议论。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通过质疑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件出示文前提示: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和同学交流你对这件事的看法。
把有新鲜感的词句画下来和同学交流。
2.学生自由读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做到不加字,不漏字,读通句子。
3.教师巡视指导。
4.学习生字、词语。
(1)课件出示词语,其中生字带拼音。
bèi sònɡ lì quān duàn liàn hú tú dāi jiè lì背诵照例圈出段落练习糊里糊涂吓呆戒尺厉声ái chǔ挨打清楚(2)去掉生字的拼音读一读。
背诵照例圈出段落练习糊里糊涂吓呆戒尺厉声挨打清楚(3)游戏:用手势表示多音字的读音。
出示词语,请同学们用手势来表示“背、圈”的声调。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 《不懂就要问》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不懂就要问》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1.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1.3了解孙中山小时候善于提问的故事,培养勇于提问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勇于探索的精神。
3.2教育学生虚心向别人学习,不耻下问。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中山勇于提问的精神。
1.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教学难点2.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句,如“不懂的事情就像一座山,挡住了前进的路”。
2.2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精神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孙中山,激发学生的兴趣。
1.2学生分享自己知道关于孙中山的故事。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并尝试理解词义。
2.2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课堂讨论3.1教师提问:课文讲述了孙中山的哪些事情?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3.2学生分小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4.分析课文4.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句,理解其含义。
4.2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不懂的事情,如何勇于提问。
5.课堂小结5.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四、课后作业1.抄写生字词,每个写5遍。
2.家长签字确认孩子已理解课文内容。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2.课堂讨论环节,学生能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在分析课文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比喻句的含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4.课后作业布置适量,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不会给学生带来过重负担。
1.对部分学生的关注不够,未能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2.课堂小结环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学生分享时间较短。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 《不懂就要问》教案及反思5篇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不懂就要问》教案及反思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不懂就要问》教案及反思精选5篇(一)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本课文,让学生认识到“不懂就要问”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勇于提问的能力和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
2. 学练通过阅读理解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3.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他们在学习中获得知识和信息。
教学过程:引入:1. 导入新课,通过观察课文标题、插图等,引发学生对“不懂就要问”的思考和讨论。
2.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标题和插图,猜测课文内容。
展示与感知:1. 师生共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感受课文的意境。
2. 分角色朗读课文,读懂每个问题都有答案和解释的含义。
讲解与练习:1. 让学生按照课文的顺序,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问题,找到正确答案。
3. 进行课文的阅读理解练习,包括选择、单词填空、判断等,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拓展与运用:1. 分组讨论,选择一个自己不懂的问题,用自己的话解释给小组成员听。
2. 随堂小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问题,并和同学讨论。
3. 师生共同总结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和体会,并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反思:1.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学生是否达到了理解“不懂就要问”的重要性,有没有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2.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3. 教材选择是否合理:该课文与学生的年龄和实际生活是否切合,是否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4. 是否需要在教学中加入更多的实际活动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不懂就要问》教案及反思精选5篇(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综合运用所学词汇,能够用简短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暑假生活。
2. 学习运用简单的过去式来叙述过去的事情。
3. 培养学生爱好读书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运用过去式描述过去的事情。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不懂就要问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不懂就要问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不懂就要问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的要求: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并继续复习和巩固看拼音写句子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孙中山小时候刻苦读书、勤学好问的学习精神。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孙中山思考的问题和他回答同学的那两句话,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中孙中山说的一句话:“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教学思路:首先让学生认识孙中山,向学生简单介绍孙中山的生平事迹,使学生对孙中山有个初步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愿望。
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大致有个初步的印象,再抓重点语句逐段讲解,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中山“不懂就要问”的认真学习的精神。
最后通过总结朗读,加强对课文内容的整体认识,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你从孙中山勤学好问的故事中受到了什么教育?从而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养成“不懂就要问”的好习惯。
教学时要注意把识字教学融于讲读教学之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要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学词。
而且生字的教学也应有所侧重。
教学用具:孙中山的照片挂图一张、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孙中山是谁吗?(出示孙中山的大幅照片挂图)教师简介孙中山的生平事迹。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二、揭示课题,初读课文。
(板书课题)1、出示字卡“懂(d%ng)”,认识“懂”字,再齐读课题。
2、读题后,你们想知道些什么?(谁不懂向谁询问?问明白了吗?)3、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1)用“1,2,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画出生字新词,然后借助拼音反复读几遍。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回答: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2、逐段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启发学生评议、订正。
3、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听生字的读音,同时看清字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分角色练习朗读。
1.分自然段读课文,抓住课文中的主要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根据自学提示在小组里交流,结合关键词语说一说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3.全班汇报,表达自己的看法。(1)阅读第1自然段,抓住“先生从来不讲”来了解事情的起因。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懂得不懂就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来进行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不懂就问的故事;搜集孙中山的资料。(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介绍资料,激发兴趣(用时:3分钟)
1.课件出示孙中山的画像。2.简要介绍孙中山。
3.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
1.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不懂就问的事情。
2.加上一些表示心情的词语,写一写当时问话的过程。
3.读一读自己写的内容。
4.读一读课文,把自己认为有新鲜感的词语摘抄下来。
写话时要以鼓励为主,可引导学生写出当时的心情,注意引号的用法。
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用时:18分钟)
1.指名读文,思考课文主要内容。
2.提出自学问题,引导学生小组交流:
(1)私塾的先生怎样教书?(2)孙中山为什么要问先生问题?
(3)同学们听了孙中山的提问是什么表现呢?从这里你能看出什么?
(4)先生听了孙中山的提问后是什么表现呢?
3.学生讨论后回答问题,教师相机点拨。
(1)解重点句: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2)理解重点句:孙中山想:这 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3)出示重点句: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1.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可先给学生讲掌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提升概括能力。
2.学生在汇报交流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来谈自己的感受。
3.分角色朗读时,鼓励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四、积累运用,尝试练笔(用时:12分钟)
1.交流学习生活中,自己不懂就问的事情。
2.写一写当时问的心情和内容。
练习 糊里糊涂 吓呆
戒尺 厉声 挨打 清楚
4.理解词语的意思。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重点点拨“私塾”“糊里糊涂”“鸦雀无声”“霎时”“厉声”。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把自己不认识的字多读两遍。借助拼音自学生字。3.认读课件中的词语,要认清字形。开火车读,小老师领读
4.(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一谈对词语的理解。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3*《不懂就要问》导学案
课题
不懂就要问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11个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背、圈”。
2.默读课文。积累有新鲜感的词语。
3.能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孙中山明知会挨打,还要向先生提问的原因。学习边读边思考。
4.知道不懂就问是人的美德,更是学习的良好习惯。
(2)抓住“糊里糊涂”理解不懂就要问的重要性;抓住“壮着胆子”体会孙中山大胆提问的好习惯。
(3)抓住“吓呆了”“霎时”“鸦雀无声”来体会同学们被吓坏了的情景。感受孙中山的勇敢。
(4)抓住“厉声”体会先生的严厉,明确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先自己动脑思考然后再问。
4.分角色朗读课文,表现出人物说话时的勇气。
1.通过图片认识孙中山。
2.在小组内交流孙中山的资料,听取教师对孙中山资料的介绍。
教师在介绍资料时,要引导学生把资料内容转化成自己的语言。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用时:7分钟)
1.指导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2.出示字卡,指名认读,相机纠正字音。
3.课件出示词语,组织学生认读。
背诵 照例 圈出 段落
(2)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1.认读生字时,指导学生读好生字:“诵”的读音是平舌音;“楚”的读音是翘舌音,在“清楚”一词中读轻音;读准多音字“背、圈”。
2.在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来理解。如,寻找近义词来理解“霎时”;“鸦雀无声”可以运用表演法来理解;“私塾”可以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