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知识关于袁世凯称帝的思考素材

合集下载

袁世凯复辟帝制原因探析

袁世凯复辟帝制原因探析

袁世凯复辟帝制原因探析苗玉德摘要:袁世凯复辟称帝,原因复杂。

他自身对无限制的极端权力的追求是其称帝的根本动因;但转型时期特殊的社会环境及当时一些帝国主义国家的纵容和支持也是促使袁倒行逆施的重要原因。

此外,袁世凯身边一些人长期以来别有用心的鼓动和支持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

本文就试图从这几个方面来探析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复杂原因。

关键词:袁世凯帝制复辟1915年末,民国刚刚走完其第四个年头,袁世凯便宣布洪宪称帝,短短八十三天,上演了一场历史闹剧。

袁世凯久怀帝制之心,阴谋复辟,无疑是这场闹剧的导演者和主角,但一人不成戏,这一闹剧中其他角色的扮演我们也不能忽视。

解读袁氏当国的这段历史,剖析袁世凯这个悲剧性人物,从中不难看出袁氏复辟的原因所在。

袁复辟称帝,原因复杂,这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一、制度转型时期的社会辛亥革命后,中国数千年历史的帝制被废除,民国也已建立,长期生活在皇帝专制统治下的人们想着换了天地,总该过上好日子了。

可事实上呢,民国却被一些官僚、政客、党人之流闹得乌烟瘴气,内忧外患不断,人民生活依旧苦不堪言。

这一时期,正是近代中国社会从一个古老的封建制度向民主代议制度,从“帝制”向“民治”发生转型的启蒙期,占全中国人口80%的下层民众的政治觉悟远没有我们后人想象的那么高。

他们是管不得什么共和制、君主制这些虚的东西,他们在乎的是自己能不能吃饱饭,过上好日子;对他们来说,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而此时,帝制在表面上被废除了,但根深蒂固的专制思想还在,在许多人的心里,依然是有着帝制情结的。

他们习惯了头顶上有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更何况如今,旧的已破,新的却还未及建立,“如此则受害群众就要抱怨今不如古,民国不如大清了。

”【1】此时的袁世凯,做了一年多总统,对尚处于实验阶段的共和政体已失去了信心。

在他的认识里,既然共和搞不下去了,就不如恢复帝制的好。

况且,逊清老官僚出身的他,深知帝制更能满足其独裁专制的权欲。

历史深处的民国袁世凯读后感

历史深处的民国袁世凯读后感

历史深处的民国袁世凯读后感咱先得说,袁世凯这人可真不是个简单的角色。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民国时期,他就像是一股捉摸不定的旋风。

一开始吧,感觉他还像是有点本事的,毕竟能在清末民初的复杂政治格局里混得风生水起,那肯定不是个无能之辈。

他就像个狡猾的老狐狸,懂得在各方势力之间周旋。

他在军事上的影响力可不小,手底下有兵,这在乱世里就像是有了一张王牌。

但是呢,他这野心啊,就像气球一样越吹越大。

从他想当皇帝这件事儿就能看出来,这人对权力的欲望简直要爆棚了。

当他试图复辟帝制的时候,我就觉得他有点拎不清形势了。

都已经到了民国,大家都在追求民主共和了,他还想着当皇帝,这不是逆潮流而动嘛。

就好比大家都在玩新的游戏规则了,他非要把老一套搬出来,结果肯定是玩不转的呀。

不过呢,袁世凯也不是一无是处。

他在某些方面也做过一些推动近代化的事儿,比如说军事改革之类的。

但这就像他身上的一块遮羞布,盖不住他妄图称帝这个大错。

从这本书里,我还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复杂性。

袁世凯周围的人也都各怀鬼胎,有跟着他一起想复辟捞好处的,也有反对他想维护共和的。

整个社会就像一锅大杂烩,各种思想、势力搅和在一起。

袁世凯就像是在这锅杂烩里蹦跶的大虾,以为自己能掌控一切,最后却被历史的浪潮拍打得狼狈不堪。

读完这本书,我就觉得历史真的是很公正的。

不管你多有权势,要是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就只能被淘汰。

袁世凯的一生就像是一个大大的警示标志,告诉我们人不能被野心蒙蔽双眼,得看清时代的潮流,不然啊,就算你一时风光,最后也只能落得个被人唾弃的下场。

这袁世凯的故事啊,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贪婪、权力的诱惑,还有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不可阻挡。

【精编文档】初中历史知识关于袁世凯称帝的思考.doc

【精编文档】初中历史知识关于袁世凯称帝的思考.doc

关于袁世凯称帝的思考在中国近代史上,袁世凯最为世人诟病的事件应当是其“洪宪帝制”的事件,按照我们传统教科书的说法,辛亥革命的革命成果被袁世凯所窃取,孙中山的大总统职位被袁世凯拿去了,而且他复辟称帝,完全破坏民主共和。

其实,袁世凯最初能够当选为大总统,是当时的名至实归,“篡夺”一词是后人的观点。

细究袁世凯称帝这段历史,可以发现隐含在其中的诸多事件值得推敲。

无疑,袁世凯称帝违背历史潮流,但复辟帝制的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视角观察“洪宪帝制”的产生一、共和体制的问题。

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帝制传统,最高权力集中于皇权。

民众对于总统,三权分立的西方话语,都不太适应,当时的民众不知道总统是个什么样的职务。

伴随着皇权的推翻,传统的纲常伦理都发生混乱。

袁世凯面临着诸多困境,他要安抚那些把他当做曹操的人(当时北洋系内部,同僚与士兵在背地里骂袁世凯是曹操)。

此时的边疆少数民族的政治认同也出现了危机,蒙古、新疆,西藏地区都出现了分离危机。

这些边疆的少数民族认同与效忠的是清朝皇帝,一旦皇帝没有了,在外国势力的介入下,这些地区都出现分离倾向。

政府的国会选举是由地方士绅负责的,很多地方士绅并不确定共和制是什么,更不清楚共和体制下的国会是怎么一回事,认为是革命缔造了共和。

国民党在当时看起来力量强盛,实际上是一盘散沙,孙中山声称十年内为中国建二十万英里铁路,许多搞实业的人都觉得孙中山不靠谱。

二、袁世凯善用权术操控国家政局。

按照《临时约法》的体制,应当实行责任内阁制。

唐绍仪曾试图超越党派,好好办共和。

但袁世凯为了保护核心利益,在决定直隶总督的人选上,可以绕开与其政见不合的唐绍仪,直接任命;袁世凯的总统就是按照皇帝的方式当的。

对于宋教仁案而言,袁世凯以及与其关系密切的北洋集团参与这件事,双方最终没有通过法律解决的耐心,而是仓促发动了战争。

袁世凯依靠国会把他选成大总统,当时的国会代表就想着来北京当官,来北京贪图享受享富贵。

中国近代史·“袁世凯的统治”知识点解析

中国近代史·“袁世凯的统治”知识点解析

中国近代史·“袁世凯的统治”知识点解析1、袁世凯专权政治:破坏《临时约法》,控制内阁军事: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

2、二次革命背景:1912年,宋教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目的:组成责任内阁,限制袁世凯权力。

—袁刺宋。

概况:领导人:孙中山、黄兴、李烈钧政党——国民党领导。

失败:主观——国民党力量涣散;客观——北洋军强大。

根本原因——资产阶级软弱性。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袁世凯称帝:开始步伐——镇压二次革命后,强当大总统;过程:1913年解散国民党1914年:解散国会——废除《临时约法》,代之《中华民国约法》——修改总统选举法——1915年底,改民国为帝国——1916年当皇帝。

4、袁世凯出卖国家主权: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在山东的侵略地位。

1915年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5、护国运动:1915年孙中山《讨袁宣言》,梁启超《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领导人:孙中山、蔡锷、李烈钧、唐继尧。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反袁称帝胜利——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最终失败——没有改变社会性质,反帝反封建任务没有完成。

回答下列有关北洋军阀统治方面的问题:袁世凯为什么能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辛亥革命最主要的功绩是什么?说它失败,实质指什么?北洋军阀统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反对袁世凯统治进行了哪些重大斗争?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答案: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对袁世凯的支持;立宪派、旧官僚的进攻;袁世凯掌握实权,玩弄权术。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起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对内专制独裁、镇压革命;对外出卖主权,投靠列强。

二次革命、护国运动。

说明:反对称帝胜利,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未能改变中国现状,说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表现革命派前赴后继的斗争精神。

袁氏当国观后感

袁氏当国观后感

袁氏当国观后感作为一个对历史充满兴趣的人,我一直对袁氏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感到好奇。

袁氏当国观是袁世凯曾经提出的一种政治理念和治国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政治的演变。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分享一些我对袁氏当国观的个人见解和思考。

首先,袁氏当国观的核心理念是“民主专政”。

这一理念代表了袁世凯对中国政治体制的构想,他认为民主和专政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可以相互结合的。

袁世凯主张通过一种有限的民主,来统一国家并确保政府有效地实施权力。

他在某种程度上试图将西方民主制度与中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创立一种适合中国的政治制度。

然而,袁氏当国观也受到了很多争议。

一些人认为,这种“民主专政”的理念实际上是一种权力集中的体制,有可能导致袁氏政权的专制化。

他们认为,如果权力集中在一个人手中,那么很容易产生腐败和不公平的现象。

此外,袁氏当国观也引发了一些反对派的批评,他们认为袁世凯是一个背叛民主的政治家,他只是利用“民主”的口号来达到自己的权力目的。

无论怎样,袁世凯的治国之道对中国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在辛亥革命后成为临时大总统,并试图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政权。

尽管这个尝试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仍然对中国政治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袁世凯的尝试激发了人们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考,促使中国的政治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在袁氏政权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得到了一定的推动。

袁世凯致力于推动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建设,他建设了许多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并提出了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这些努力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迅速增长,为后来的政府奠定了基础。

然而,袁世凯的短暂统治也充满了争议和挑战。

他面临着来自内外部的压力和反对,包括来自革命党人和外国列强的干涉。

最终,他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作用被提前终止,袁世凯去世后,中国政治陷入了更加动荡的时期。

回顾袁氏当国观,我认为它是一个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政治理念。

尽管存在争议和挑战,但袁氏当国观对中国政治的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袁世凯为什么要称帝?其中2个原因,让他有苦难言

袁世凯为什么要称帝?其中2个原因,让他有苦难言

袁世凯为什么要称帝?其中2个原因,让他有苦难言一、1915年12月11日夜晚,忙碌一天的袁世凯回到总统府,没有理会众人的请安和问候,径直走入书房坐在宽大的太师椅上。

香炉里青烟袅袅,弯弯曲曲的冲房梁而去,犹如袁世凯躁动不安的内心。

他用胖胖的手猛然拍了一下光头,口中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做皇帝到底对不对?”袁世凯不禁陷入沉思。

当天上午,由全国选出的1993名国民代表齐聚,对共和制更改为君宪制进行投票,结果不出意料,1993名国民代表全票通过施行君宪制,并恳请袁世凯就任中华帝国皇帝。

按照惯例,他拒绝了。

这只是第一次劝进,立刻接受显得吃相太难看,等到第二次、第三次劝进的时候,他就会接受劝进,宣布改元建国。

虽然是早已议定的流程,袁世凯依然忧心忡忡,毕竟在共和国里做皇帝,总是不那么光彩。

但是袁世凯没有办法。

他从“小站练兵”开始,就着手培养自己的亲信军事力量,15年间一手带出强大的“北洋六镇”,除了袁世凯本人,再无人可以指挥的动。

那些年,他和军官士兵们站在一起,成为无可争议的统帅。

正是“北洋六镇”的鼎力支持,他才拿到中华民国大总统的职位。

也是从1912年开始,他和军队脱离了。

当年忠心不二的部下,替袁世凯分别镇守各地,也就分别取代了他在军队中的位置,3年来,他们各自培养起一批亲信,犹如小号的袁世凯。

袁世凯感觉到,指挥军队不太灵敏了。

他必须和各个军头商量妥协,才能贯彻自己的命令,而当年只需要一句话就可以如臂使指。

刀,已经不在他的手中了。

做为强势统帅,袁世凯绝对不能容忍。

另外,新成立的民国太混乱了。

清朝逊位以后,朝野瞬间冒出几百个党,各自拉帮结派攻讦不休,几年来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尤其是国民党,通过竞选获得大部分议员席位,平时没什么有用的建议,只知道维护自家利益,只要不符合国民党利益的全部反对。

更有甚者,他们在反对不利的时候,会无所忌惮的起兵造反。

显然,他们不把民国和大总统放在眼里。

内外不顺,让袁世凯成为“虚位总统。

2.1.5袁世凯称帝之研究 教学素材 (沪教版八年级下)

2.1.5袁世凯称帝之研究 教学素材 (沪教版八年级下)

袁世凯称帝之研究---中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尝试由于诸多原因,我们对袁世凯误解较多,总以为袁世凯称帝就是要当专制皇帝,与“百代皆行秦政制”那种帝制模式一样,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

实际上袁世凯实行的是君主立宪体制,君主专制与君主立宪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国家制度,传统帝制是皇权极权,所有权力集于一身,君主立宪则由皇室内阁、议会、司法三极组成,本质上是民主制度,如英国、日本是典型的君主立宪制。

从诸多历史实情来看,袁世凯并不是皇权主义者,而是一个民主派。

当时倡导君主立宪的许多都是知识精英、民主斗士,如杨度、严复、刘师培、孙毓筠、李燮和、胡瑛等,严复还是第一任北京大学校长,也是《天演论》的翻译者。

同盟会和国民党一些骨干也拥护君主立宪。

他们认为君主立宪更适合中国的国情,相比而言君主制优于共和制,而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并不矛盾,没有皇帝的国家未必就能实行民主。

英日等国皆属君宪政体,是事实上的民主政体,君主立宪是完全值得选择的一种政体。

假设中国君宪成功,袁家象英国那样成为虚设王室,当不成问题。

当时的海归派以及一些了解君主立宪的人、甚至部分政府高官对君主立宪很有信心,他们认为,反而可以用立宪来削弱袁世凯的个人势力,以进一步加强宪法的实践和行政管理的效率,政府将掌握在国务总理和内阁手中,他们将按照宪法继续掌管政府,幷使之与立法部门协调一致,使袁世凯成为庙宇中的菩萨,就是其子孙想专权,国际和国内的政治环境,也容不下一个国家重返暴政了。

只要在法制轨道内运行一段时间,集权的君主立宪一定会逐渐过渡到分权的君主立宪。

当时国会的议题非常明确,就是更改国体,推行君主立宪,在给袁世凯的推戴书中说:“元首当视乎民意为从违。

民意共和,则誓词随国体而有效;民意君宪,则誓词亦随国体力变迁。

今日者,国民厌弃共和,趋向君宪。

”固请袁世凯称帝,赞成中国改制为君主立宪国体。

另外,中央大员、地方藩镇、还有十九将军,纷纷表态支持实行君主立宪。

袁世凯接到推戴书最后表示,“改用君主立宪,本大总统自无讨论之余地。

09.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九课 袁世凯独裁统治与军阀混战

09.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九课 袁世凯独裁统治与军阀混战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9课袁世凯独裁统治与军阀混战
一、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1.1913年,袁世凯为阻止国民党控制国会,派人刺杀了宋教仁。

2.袁世凯以武力镇压国民党,由于国民党力量分散,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最终失败。

3.1944年,袁世凯废除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行《中华民国约法》,规定总统拥有和皇帝一样的权力。

4.1915年5月,袁世凯部分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换取日本对其复辟帝制的支持。

5.1915年12月,袁世凯复辟帝制,自封“中华帝国”皇帝,宣布1916年为洪宪元年。

二、军阀混战
6.袁世凯死后,势力强大的北洋军阀分化为直、皖、奉三系。

以冯国璋和曹锟为首,主要势力在直隶、江苏_、山东;皖系军阀以段祺瑞为首,控制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掌握北京政府的实权;奉系军阀以张作霖为首,主要盘踞在东北。

7.此后10余年间,大大小小的军阀,在帝国主义的扶植下,割据一方,为了争夺地盘和政权,进行了连绵不断的混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袁世凯称帝的思考
在中国近代史上,袁世凯最为世人诟病的事件应当是其“洪宪帝制”的事件,按照我们传统教科书的说法,辛亥革命的革命成果被袁世凯所窃取,孙中山的大总统职位被袁世凯拿去了,而且他复辟称帝,完全破坏民主共和。

其实,袁世凯最初能够当选为大总统,是当时的名至实归,“篡夺”一词是后人的观点。

细究袁世凯称帝这段历史,可以发现隐含在其中的诸多事件值得推敲。

无疑,袁世凯称帝违背历史潮流,但复辟帝制的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视角观察“洪宪帝制”的产生
一、共和体制的问题。

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帝制传统,最高权力集中于皇权。

民众对于总统,三权分立的西方话语,都不太适应,当时的民众不知道总统是个什么样的职务。

伴随着皇权的推翻,传统的纲常伦理都发生混乱。

袁世凯面临着诸多困境,他要安抚那些把他当做曹操的人(当时北洋系内部,同僚与士兵在背地里骂袁世凯是曹操)。

此时的边疆少数民族的政治认同也出现了危机,蒙古、新疆,西藏地区都出现了分离危机。

这些边疆的少数民族认同与效忠的是清朝皇帝,一旦皇帝没有了,在外国势力的介入下,这些地区都出现分离倾向。

政府的国会选举是由地方士绅负责的,很多地方士绅并不确定共和制是什么,更不清楚共和体制下的国会是怎么一回事,认为是革命缔造了共和。

国民党在当时看起来力量强盛,实际上是一盘散沙,孙中山声称十年内为中国建二十万英里铁路,许多搞实业的人都觉得孙中山不靠谱。

二、袁世凯善用权术操控国家政局。

按照《临时约法》的体制,应当实行责任内阁制。

唐绍仪曾试图超越党派,好好办共和。

但袁世凯为了保护核心利益,在决定直隶总督的人选上,可以绕开与其政见不合的唐绍仪,直接任命;袁世凯的总统就是按照皇帝的方式当的。

对于宋教仁案而言,袁世凯以及与其关系密切的北洋集团参与这件事,双方最终没有通过法律解决的耐心,而是仓促发动了战争。

袁世凯依靠国会把他选成大总统,当时的国会代表就想着来北京当官,来北京贪图享受享富贵。

袁世凯驱散了国会代表,只是设立一个政府的咨询机构,袁世凯虽然当上大总统,但同样有着诸多困扰。

他认为整个官僚统治体系需要皇帝。

他认为老百姓还是不习惯没有皇帝,使民众对国家的效忠转变为对袁世凯个人效忠,以强化总统的权威。

在经历二次革命之后,大批北洋军都被派驻地方各省,一些高级军官也转成地方各省督军了,当了地方督军之后,很快培植和扩张起各自的势力,不听中央的话。

民国初年出现了政局乱象,一大批遗老遗少都出来,鼓吹民国不如清朝的言论。

1915年的外交也出现了困境,日本强迫北洋政府签订《二十一条》,当时日本有一个很大的图谋就是破坏袁世凯的声望。

历史上日本政府就与袁世凯有着恩怨,在日本人眼中,袁世凯是政治强人,他们害怕在袁世凯带领下中国由弱变强,成为日本扩张的障碍。

三、筹安会的帝制鼓吹。

当袁世凯的政治威信遭破坏时,筹安六君子大为复辟鼓噪,宣称“袁世凯称帝能够很快塑造起自己的权威”。

杨度一直以帝师自居,把恢复帝制的希望都寄托到袁世凯身上。

杨度是一个真诚地君主立宪者,他一手策划要在中国建成君主立宪。

美国政治学家古德诺那篇《共和与君主论》的文章影响很大,作为袁世凯的政治顾问,古德诺认为中国的国民的确不适合总统制,但他也没说当时应当复辟帝制。

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在“洪宪帝制”过程中起到很大作用,因为他的存在使得袁世凯和外界
存在隔绝,重印《顺天时报》的伪新闻,宣称外国人支持帝制,给袁世凯带来错误的“民意信息”。

当然在袁世凯称帝的过程中,始终有着一批人不认同。

按照中国传统的惯性思维,要建立新朝,总得需要一些文治武功。

可当时袁世凯在内政与外交方面,都让人非常沮丧。

还有一些地方军阀对袁世凯有着顾忌,如南方的唐继尧、陆荣廷原本就与袁世凯集团之间比较疏离。

诸如梁启超这类文化人,坚持认定中国已经共和了,按照历史的进化观点,复辟帝制无疑是历史的倒退。

梁启超那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对袁世凯复辟帝王,违背历史潮流的行为进行尖锐批判。

在这一背景下,许多人认为,袁世凯称帝是反对历史进化,进化论的声音把所有的想法都是统一起来了。

这就极大地孤立了袁世凯,最终袁世凯在众叛亲离中死去,中国的政局进入到一个更加混乱的境地。

袁世凯去世了,找不到一个能服众的人来当总统。

黎元洪、段祺瑞都没有如袁世凯的政治威望和能力。

孙中山被通缉在外,已经没有什么实力。

总体上说,当时中国就处于一个无权威的状态,而这也正是日本人所希望看到的,中国处于政治上的纷乱状态对日本而言极为有利。

袁世凯死后,中国地方割据真正开始,进入各地军阀并起的割据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