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初中历史优秀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K12学习】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集

【K12学习】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集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集第一单元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一、课程目标(1)1-1使用地球仪、地图等等工具,知道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功能。

(2)1-2恰当地运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

(3)2-2参与调查活动,了解本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及显著变化。

.教学要求(1)知识目标:初步掌握地图三要素。

(2)情感目标:从自己所在的社区入手,感受社区的生活,体会社区的功能。

(3)能力目标:能根据平面图上的方向,描述一个地点的具体位置;能用比例尺计算图上某两地之间的距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地图三要素教学难点:地图知识的运用三、教学准备同学们收集的各种各样的地图;对自家周围环境的调查。

四、教学方法情境式、活动式五、教学过程导入老师上节课请同学们了解自家周围的环境,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我们每个家庭都生活在城市的社区里,家在社区中的位置,是我们了解与认识社区的出发点。

”引出社区概念。

【板书】从社区看我家【板书】1.社区根据同学们的讲述,感性讲解“什么叫社区”:相对固定的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共同的区域身份、相关的利益、共同的生活空间──人类生活共同体。

“社区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每个社区有不同的位置和环境。

请同学们打开你们带来的深圳地图,找找自己的家在哪里。

”进一步引导:“你是如何在地图上找到自己的家的?”请同学们再看书上的图1-1和1-2,看看两幅图有什么不同?图1-1和图1-2的不同之处大小:形状:方向、位置:图案、符号:颜色:……那两幅图是不是一个社区呢?如果是一个地方,老师分别请一个同学扮演杜鹃,说说怎样从自家走到王朋家,再请一个同学扮演王朋,说说怎样从自家走到杜鹃家。

“同学们能听清楚这两位同学说的话吗?为什么听不懂?”“如果我们将这两幅图改成图1-3,再从杜鹃家走到王朋家,是不是就很清楚了?为什么?”引出地图的语言: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和图例。

【板书】2.地图三要素老师:方向、比例尺和图例是地图的语言,只有懂得了地图的语言才能正确地阅读图,和地图对话。

【K12学习】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3

【K12学习】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3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3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谈话导入新课请大家先把课文认真预习一遍,包括课文中设计的所有信息,找出你没有弄懂的问题,5分钟后我们一起讨论解决。

认真听,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兴趣。

学生归纳回答。

讲授新课一、三国时期南方的开发、教材主要介绍了三国时期那两个政权的经济发展情况?这两个政权分别位于祖国的哪个位置?这两个地区在之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怎样?2、教材就吴国经济的发展讲了几个问题?(原因和表现)3、孙吴经济发展的原因有那些?结合辅栏87页,介绍为南方开发作出贡献的三部分人4、孙吴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手工业两个方面四个要点结合教材辅栏88页讲吴国造船业发达的原因请学生看课后“史海拾贝”5、诸葛亮治蜀:措施和结果,讲解七擒七纵、南中学生认真听讲,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并作下笔记。

学生认真听讲,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并作下笔记。

二、东晋南朝江南经济的发展、老师介绍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朝代更迭情况。

从北方五胡十六国的动荡,南方东晋南朝的相对稳定导入2、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读教材,看看谁能又快又准地找出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3、教师提问:三国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同东晋南朝时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有何异同?4、教师问:东晋南朝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教师总结,分为:农业、手工业、商业结合今天的环境问题,讲围湖造田5、问:从三国时期和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开发,给我国今天的经济建设最大的启示是什么?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

然后教师归纳整理,以突破难点讨论课堂,加深理解,进一步熟悉教材。

课堂小结学生自己小结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教学后记】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课程标准】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解释“胡人汉服”和“汉人胡食”的现象。

【教学目标】识记和理解:记住东汉末年,内迁少数民族的名字。

【K12学习】XX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

【K12学习】XX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

XX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隋朝的建立与统一;掌握大运河的开通及意义;掌握科举制的创立过程和影响;从隋朝灭亡的原因中得到启示。

过程与方法讲述课文知识,让学生了解隋朝建立的基本概况;仔细地讲解大运河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会识图看图;探讨隋朝的灭亡,培养学生从历史教训中得出正确的历史启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兴起的积极历史作用,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

通过这种人文精神的感染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复兴中华的情愫。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探讨从隋朝灭亡中得到的正确启示。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本上导入框中的这个故事:相传,隋朝时扬州出现了一种绮丽的花,名叫琼花。

隋炀帝知道后,急切地要到扬州去观赏。

长安、洛阳到扬州路途遥远,那时陆路交通很不方便,他就发动数百万民工开通了一条大运河。

隋炀帝乘着龙舟从洛阳直通扬州。

龙舟有四层楼高,一百多个房间,还有宽敞的大殿。

但到扬州后,他并没有看到琼花。

通人性的琼花讨厌这个暴虐的君主,自行败落了,不让他看。

隋炀帝大失所望。

那么,隋炀帝专门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可信不可信?但大运河又确实是在隋炀帝时开凿成功的,隋朝为什么能够完成这样大的工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隋朝的历史。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教师讲述:隋朝建立和重新统一?读教材,说说隋文帝采取了那些措施以巩固统治经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目标导学二大运河的开凿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基本概况: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图片展示提出问题:大家仔细看图,说说大运河的最北端是哪一座城镇?大运河的中心那里?最南端是哪座城镇?师生一起回答:涿郡,洛阳,余杭。

【K12学习】历史学科优秀教学设计

【K12学习】历史学科优秀教学设计

历史学科优秀教学设计历史学科优秀教学应该怎么样设计?试试下面的方法,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历史学科的问题教学发展到今天,已不仅是一般地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系列问题进行教学的方法。

它已是综合借鉴目标教学、结构教学、图示教学、程序教学等教学方法的模式、理论,运用投影、录音、录相、电影、电视和计算机CAI技术等最新的教学技术手段,通过问题的展示和学生的质疑问难,形成教学过程的双向交流,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概括等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素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

这一教学方法有两种基本模式:一是教师通过教学设计,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思考、讨论,然后教师进行指导和释疑;二是教师运用教学技术设计创设新情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这两种模式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交替使用。

当然,具体教学技术的运用则要视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学校的教学设施而定,不可强求一律,更不可为用而用,不计效果。

历史问题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通过问题的展示,对学生进行深刻思维、灵活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思维的培养,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理解、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首先,必须确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观点。

师与生、教与学构成课堂教学矛盾的辩证统一体。

问题教学,正是解决这对矛盾,促使其达到辩证统一的良好手段。

它通过教师对问题展示的外因,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自觉思维的内因,恰当调节教学节奏,活跃教学气氛,丰富教学内容,生动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在其过程中,关键是“恰当”,“恰当”就是符合学生实际。

教师的设计不管多么完美,愿望不管多么善良,但如果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就不能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的原则。

这是问题教学设计的教育学依据。

其次,要明确在问题教学中,教师的责任是要让学生无疑而生疑,有疑而思疑,思疑而解疑,解疑而心悦。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

”问题教学是激发学习动机,启迪求知欲望,点燃智慧火花,追求真知灼识的重要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K12学习】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K12学习】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课程标准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说出《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了解义和团反侵略斗争的史实,对比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认识中华民族危机及全面加深的重要原因。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学习、交流合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动手设计“辛丑条约及影响”的知识表格运用图表,比较历次侵华战争,得出中国正在遭到越来越多的国家侵略的史实。

比较历次战争签订的条约内容,得出中国人民遭受的灾难越来越深重的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八国联军的暴行给中国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向清政府进行的又一次穷凶极恶的敲诈勒索;处于弱势的中国人民是不畏强暴的,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我们应勿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八国联军侵华史实和《辛丑条约》的内容难点:《辛丑条约》的影响,正确理解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四、教学过程板块知识构建指导指导自读课文,完成下列提纲:时间:1900年6—8月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阶段:从1900年6月发动战争到廊坊阻击战八国联军经过侵华战争第二阶段:从1900年7月到8月攻陷北京。

结果:清政府战败,签署《辛丑条约》签订时间:1901年9月签约国:清政府与英俄德法美日意奥等《辛丑条约》主要内容:白、馆、禁、兵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板块体验历史复习提问: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是什么?清政府战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清政府为什么会战败?清政府腐败无能。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从此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由此导入新课。

一、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媒体展示:《时局图》思考并回答:《时局图》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社会状况?中国处于被列强宰割和瓜分的危机中。

【K12学习】XX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教案(北师大版)

【K12学习】XX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教案(北师大版)

XX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教案(北师大版)前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历史的含义;补充公元纪年法,什么是“年代”?什么是“世纪”?怎样计算?中国古代史的大致线索。

思想认识: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学习历史有哪些用途。

能力培养:通过让学生讨论学习历史的用途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公元纪年计算历史年代的能力。

教学重点:历史课的重要性教学难点:计算历史时间的方法教学设计:通过问答法,启发学生思考并理解历史的含义;通过记者访问并做口头报道的活动形式,使学生们了解学习历史的重要性;通过讲读法和讨论法让学生明确学好这门课的方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都去过天安门吧?那么我有一个问题要问大家——天安门前的又长又粗用汉白玉做成的柱子叫什么?,天安门前后共有华表几根呢?华表是做什么用的呢,是不是用于计时的表呢?,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华表顶上的是什么?,蹲,就有方向,四个蹲兽,蹲的方向是怎样的。

蹲兽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呢?解释名字的含义。

金水桥的两边各有一个石狮子,其中一个石狮子上有一个洞,同学们注意到过吗?介绍一个传说。

此时我们又来到了故宫内。

大家去过吗?劳动人民文化宫,中山公园大家去过吗?现在又有了一个问题,大家觉得从树的角度来看,三者之间有什么明显的不同为什么?这就涉及到了一个历史故事,1813年,一支农民起义军伪装成普通居民混进了皇宫,清守军封住了宫门,但起义军爬树攻进了皇宫,起义军最后虽然失败了,但嘉庆从此怕得要命,命令将故宫所有的树全部砍掉,才出现了这种景象)我们不妨再顺着天安门向西走,来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地方,这就是国家领导人居住的中南海,,中南海的南门是哪个门?但是新华门最开始并不是门,而是一座楼,是乾隆为他的妃子香妃修建的楼——宝月楼。

乾隆为什么要为香妃修筑宝月楼呢?。

那么宝月楼又是在什么时候改建为新华门的呢?1913年,袁世凯将中南海变成了他的总统府,将宝月楼改名为新华门,成为他的正门,此后一直沿用至今。

【配套K12】初中历史《启蒙运动》教学设计

【配套K12】初中历史《启蒙运动》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启蒙运动》教学设计初中历史《启蒙运动》教学设计识记:理性、启蒙运动;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及其主张;康德及启蒙运动的影响;理解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分析启蒙思想的巨大影响;认识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反作用。

指导学生用表格法掌握启蒙运动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运用比较法加深对启蒙思想家观点共性和个性的认识。

运用比较法对比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异同,说明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上和形态上的反映”;学习启蒙思想家追求真理的精神,培养学生远大的理想与抱负;通过法国启蒙思想产生的巨大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从而提高学习理论的自觉性。

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

自然科学取得重大进展。

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

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一大批启蒙思想家。

启蒙思想家们不满足于对人性的尊重,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解放,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

他们否定一切外在权威,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有人自己的“理性”。

“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启蒙思想家们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

他们以生动的文笔,通过戏剧、小说等形式,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科学、自由和平,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称教皇为“两足禽兽”,号召人民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

他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他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

他相信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

影响:孟德斯鸠学说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

他的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

著有《社会契约论》一书,阐述了“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思想。

【K12学习】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岳麓版)

【K12学习】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岳麓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岳麓版)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元谋人的发现与距今的年代,北京人的发现、地点与距今年代,北京人使用石器和天然火以及北京人的群居生活:山顶洞人的距今年代、发现地点,山顶洞人的石器、磨制技术和人工取火;山顶洞人过着氏族生活。

通过学习本课初步培养学生理解、认识历史领域内各种不同知识范围的能力以及观察、想象能力和比较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阅读,可以接触考古知识、神话传说、古史资料、历史地图、文物插图等各类与历史有关的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重视历史课的学习。

过程与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围绕“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这条主线进行讲解,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的进步性有哪些”。

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我国历史可以追溯到一百七十多万年以前,以此激发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通过认清劳动创造世界和人类本身这一真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难点:认识劳动在人类产生过程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创设情景,导入新导语一展示远古人类的头部模型。

设问:这是什么时候的人类头部模型?那时侯,我国境内有哪些远古人群?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阅读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导语二播放一段有关远古人类社会生活的,然后提问:该片段反映了我国远古人类怎样的生产和生活状况?他们生活在什么时候?请大家预习课文。

导语三人从哪里来呢?目前有两种说法:一是人由神创造的,像西方的“上帝造人说”,我国的女蜗造人。

二是人是古猿进化而来的,你同意哪一观点?学完了本课,你或许可能找到答案。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我国最早的人类我国最早的人类是什么人?他们生活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那么,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又是怎样呢?据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元谋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发现了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的炭屑和两小块烧过的骨头,表明元谋人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要想教得好,相应的教学设计工作要做好。

下面初中历史优秀教学设计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篇:初中历史优秀教学设计通过学生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及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知识点,培养提取要点能力;
通过将前后知识进行联系和对比学习,培养论从史出的意识;
通过讨论并辨证评价洋务运动,了解评价历史事件的基本标准并初步学会使用,具备基本的辨证思考能力。

重点: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与主要内容。

难点:如何组织好课堂辩论;评价洋务运动。

引入新课
出示《法国佳士得拍卖圆明园鼠首兔首铜像》图片,这些是今年来法国艺术品市场最高规格的文物珍品展之一。

这些在海外漂泊了已经140多年珍贵历史文物什么时候能够回到祖国怀抱的,会让我们不得不想起近代史上的什么事件?对,是第二次战争英法联军抢劫、烧毁圆明园。

学习新课
(展示时间轴)让我们把视线放在第二次战争刚刚结束的1860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历史的进入19世纪60
年代的时候,贫弱的清政府在刚刚失败于英法之手的时节,却还要不得不去拼命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这表明当时的中国面临的是一种什么局面?(生答:内忧外患)对,当时的清政府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

面对此背景,假如你是当时的一名朝廷重臣,你会向皇帝提出那些办法解除危机呢?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后发言,注意归纳要点)
那我们再来看看当时清政府内部一些官员是怎么说的?
课堂辩论:分别扮演洋务派和顽固派代表人物
辩论结束教师着即引导并展示洋务派曾国藩和李鸿章的话
提问:两人有一个共同的什么主张呢?(学习西方国家技术)
看来我们中也有一些同学与这些官员的想法不谋而合!这部分官员在战争中亲眼目睹了或亲身感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他们对清军武器装备的落后有切肤之痛,因此他们才敢于大胆抛弃“天朝上国”的落后观念,提出了向洋人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的想法,有这种思想的人在当时被称为洋务派,正是在他们的推动下,洋务运动拉开了序幕,古老而落后的近代中国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这也正是中国在近代化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

洋务派如此积极地主张向西方学习技术,最终目的何在呢?
(维护清朝统治)
当时,洋务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主要代表有哪些人呢?大家看书,勾画出他们的名字。

接下来请大家迅速浏览课文,用五到六个字归纳洋务派学习西方有几大措施。

(学生看书后回答:办军事工业、办民用工业、办近代教育、建近代海军)
课堂讨论:全班分为四个大组,各专题研讨一项洋务运动的举措;各大组又以四人为一个小组,合作完成各项任务,各小组要确定一个中心发言人。

第一小组问题有:(军事工业)
①合作完成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简表;
②观察江南制造总局炮厂图,分析和大刀、长矛等传统武器的手工制造相比,这些军事工业大都采用了什么生产?
(表格采用师生一问一点的方式,然后问其他同学有无异议。

)
洋务派首先从军事工业做起鲜明地体现了这场运动的哪个目的?(强兵)(再回答第二问,点对比图)师生交流时注意让学生看到机器生产开始取代传统的手工生产,是中国人主动地在传统生产技术上做出的重大变革。

所生产新式武器改变了洋务运动前清军以冷兵器为主的局面(点图),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战斗力。

到70年代,洋务派发现要维持军事工业的运转还要解决资金、燃料和原材料等来源的问题,所以又创办了一批为军事工业服务的民用工业。

我们来看第二小组的完成情况。

第二小组问题有:(民用工业)
①合作完成洋务派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简表;②结合“小字”内容思考,开平矿务局的煤发挥了什么重要作用?(表格采用师生一问一点的方式,然后问其他同学有无异议。

) 关于第二个问题,老师给出了一段补充材料。

(点出) 轮船招商局和汉阳铁厂在抵制外国经济侵略方面也曾经功不可没。

(点出)
总结指出:(点出)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采用了当时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技术,这是中国工业化的起点。

第三小组问题有:(教育)
①洋务派的教育举措有哪些具体做法? ②结合七年级学习的八股取士的考试内容和目的比较,洋务派的教育举措有哪些新变化?(点出对比图)
(师生交流时注意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和途径、目的发生了变化,打破了儒学垄断教育的局面,开启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
第四小组问题有:(海军)
①洋务派共创办哪几支海军?②创办海军体现了洋务运
动的什么目的?(点出海军对比图)洋务派发展海军同样体现了强兵的目的,这也是清政府对海防态度发生的重大转变。

思考:洋务运动在中国持续了30多年的时间,它最终有没有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呢?请大家结合前面所学19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遭遇思考并得出结论。

(点出问题) (学生回答:没有实现,追问为什么,展示时间轴突出洋务运动后的重大史实,指出甲午战争的惨败与影响) (自由讨论)洋务运动没有如愿地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那我们又应该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呢?老师给出当今史学界对洋务运动评价的主要观点和评价历史事件的标准,大家可以讨论后表明你的态度,你支持哪一种?
当今观点:
A、彻底否定,没有价值
B、全面肯定,无可挑剔
C、虽然失败,但作用明显
(学生做出选择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选择的原因。

在互动交流中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内容的学习加深理解。

) 老师是赞成C项的,因为这是一种公正全面的评价。

我们也可以看看教材的说法……,下面再请同学们看一段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李鸿章自己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师总结: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
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社会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用资本主义。

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技,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点出小结提纲)我们今天系统地学习了洋务运动,同学们根据这个提纲,再到课文上去落实一下相关的知识要点。

(2分钟)
总结和评价:
1、讨论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不然就会流于形式,肤浅而且不能解决问题;
2、分组是最大的问题,小组多的话,难以控制课堂纪律,组少的话,组员人数多,一些调皮的学生是在滥竽充数。

第二篇:初中历史优秀教学设计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生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快速阅读历史知识的能力及归纳概括的能力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方法:采用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重点: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
难点: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初祖”?“禅让制”的含义
让学生列举大量的远古传说,展现黄帝对对中华文明的杰出贡献,揭示“黄帝是人文初祖”。

1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历史的民族,我们向来有炎黄子孙的称谓,那么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先是哪些人吗?我们为什么称他为“人文之祖”?让学生在回顾上节课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教师导入时提出的问题。

讲授新课
一、炎黄战蚩尤
出示问题:
1、“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
2、华夏祖是怎样形成的?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简要的总结。

教师出示孙中山的一段话要求学生齐声朗读,并有其中内容过渡到下一目认识“黄帝像”,对“黄帝”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阅读教材中的小字内容小组
讨论“涿鹿之战”的双方、过程及其结果;在此基础上
思考华夏祖的形成。

二、黄帝----“人文初祖”
观察教材中的插图《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提出设问:“后人为什么称黄帝是‘人文初祖’ ?
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交谈,要求各组推选代表回答。

各个小组根据《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及其课本中的文字内容,小组相互合作
三、尧、舜、禹的“禅让
出示问题:你能说说尧、舜、禹的故事吗?除了课本上的外你还知道哪些?
你能根据课本内容说说“禅让”的含义吗?
教师设问:“谈一谈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首领?”教师简要总结说明
各个小组推选代表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或文学作品中搜集到的材料相互交流,相互讲述,增强历史课堂的趣味性。

举出实例说明(德才兼备,以身作则,没有特权,是社会的公仆。

大禹治水的故事)。

课堂小结: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点出只因为炎黄对中华文明的演进作出了重大贡献,所以我们称他为“人文之祖。

课堂检测:课外延伸:远古传说和历史事实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课外作业:从你得到的寻找历史的途径中选择一
个最有趣的事例,讲给同学听。

让学生自我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及其所得看书整理笔记。

1、 P16页的练一练
2、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建立的时间( )名称( )思考回答
记录在预习本上要求:课后通过查找有关的资料,精心筛选、整理,记忆,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