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走会完整版

合集下载

春节习俗:走会

春节习俗:走会

春节习俗:走会走会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民间歌舞表演,主要集中在春节至灯节前后,在某亦称香会,1949年后改称花会。

每逢年节或遇喜庆大典以及山坛庙会,它便成为最有组织、最为热烈的街头歌舞表演。

走会的主要表演形式有:开路、秧歌、五虎棍、旱船、中幡、小车会、高跷、杠箱、狮子、十番、太平鼓等。

开路会走在最前面,以舞铁叉开路。

叉上有铃档片,一舞即响。

演练者面画古人脸谱,身着青缎靠,系丝绦,腰围虎皮战裙,脚穿青色缎靴。

演练中除边行进边抛叉接叉外,还有“十字披红”、“横腰玉带”和“旱地拔葱”等技艺。

开路会是每次走会必有的形式。

秧歌是最受欢迎的一种走会形式,几乎每会必有。

某地区的秧歌,一般指不踩高烧的地秧歌,故又俗称蹦子;此外还有一种打花鼓和边唱边打小铜钱者曰花钹,但不多见。

秧歌的角色有渔翁(手持鱼竿身背鱼篓)、樵夫(亦称柴翁,肩扛扁担)、陀头和尚(行者扮相)、小二哥(童子扮相,手持花篮,手握花鞭)、俊鼓(俊扮公子,打小跨鼓)、丑鼓(丑扮公子,打小跨鼓)、俊锣(俊扮女子,打小手锣)、丑锣(丑扮女子,打小手锣)、文扇(文扮女子,持扇)、武扇(武扮公子,持扇)、渔婆及卖膏药者(抹白鼻梁,手持膏药旗或拿串铃),共12人,若全部出场演练,称全活。

演练者每人唱一段秧歌调,最后合唱,由小跨鼓及小手锣伴奏;秧歌调每首4句,每句7字,内容多取自水浒、八仙等故事;舞姿有“龙摆尾”、“黑虎掏心”等,伴以不同的锣鼓。

五虎棍取材于宋太祖赵匡胤与董家五虎打斗的故事。

演练者勾花脸,着戏衣,手持齐眉棍和三节棍,表演双打,群打,有锣鼓伴奏。

各种武术套路是预先编排好的,较简单。

跑旱船用竹片扎成架子外罩绿布成船形,内有一旦角将船钩在腰间,边唱边舞;另一丑角勾白鼻梁戴髯口,在船旁作摇橹状。

跑旱船来源于秘书工作早年修运河的民工歌舞。

中幡亦称幢幡、耍幡、大执事。

幡旗用彩绸制成,绣中幡2字或图案,上下均由横竿支撑,上横竿两端系于一根三丈多长的粗竹竿顶,竿顶还缀几个大铃档;在粗竹竿中段约幡旗下横竿处有一个伞状物,幡由上述部分组成。

2024年春节的庆祝活动与习俗

2024年春节的庆祝活动与习俗

2024年春节的庆祝活动与习俗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2024年依然将会有一系列隆重的庆祝活动和传统习俗。

以下是对2024年春节庆祝活动和习俗的描述:一、除夕夜的家庭团聚2024年的春节除夕夜,人们将继续延续传统的家庭团聚习俗。

家庭成员将从四面八方回到家中,整个家庭会共同享用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品尝各种传统的美食。

饭后,一家人会围坐在一起,观看贴在门上的春联,并欢庆新年的到来。

二、舞狮舞龙在2024年春节期间,街头巷尾将会上演各种各样的舞狮舞龙表演。

舞狮舞龙是一项古老的传统,通过舞动巨大的狮子和龙的形象,以表达人们对新年的祝福和美好的期望。

这些表演不仅吸引着当地居民,还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看和参与。

三、燃放烟花爆竹燃放烟花爆竹是中国春节期间最令人期待的活动之一。

在2024年春节,人们将继续在除夕夜和大年初一燃放各式各样的烟花爆竹,以期祛除晦气,迎来好运。

各个城市的夜空将会被绚丽多彩的烟花点缀,形成一幅绝美的画卷。

四、赏花灯2024年春节期间,各地将举办盛大的花灯展览。

这些花灯以不同的动植物、人物故事为主题,制作精美,色彩艳丽。

到处都是五彩斑斓、璀璨夺目的花灯,在夜晚中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惊喜。

人们可以欣赏到各种精美的花灯,并且还有机会品尝到传统的糖葫芦等美食。

五、拜年与交换红包在2024年春节期间,人们将继续拜年和交换红包的传统。

人们会到亲朋好友家中拜年,表示对他们的问候和祝福。

拜年的同时,长辈会向年轻一代赠送红包,象征着祝福和吉祥之意。

这是一种表达感恩和尊敬的方式,也是传递温暖和祝愿的方式。

六、观看春节晚会每年的春节期间,中国中央电视台都会播出盛大的春节晚会。

2024年春节也将会有一场精彩绝伦的晚会。

晚会上将有歌舞表演、相声小品、杂技表演等丰富多样的节目。

观众们可以在家中欣赏到不同类型的表演,感受节日的喜庆氛围。

总而言之,2024年的春节依然将会是一个喜庆、热闹的节日。

人们将通过家庭团聚、舞狮舞龙、燃放烟花爆竹、赏花灯、拜年与交换红包以及观看春节晚会等庆祝活动和习俗,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春节习俗走亲戚与串门子的传统礼仪

春节习俗走亲戚与串门子的传统礼仪

春节习俗走亲戚与串门子的传统礼仪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家庭团聚的时刻。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走亲访友成为了一种传统的习俗,以表达对亲友间的关怀和祝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春节习俗中的走亲戚与串门子,以及其中的传统礼仪。

走亲戚是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人们会拜访亲戚家,增进感情,共渡佳节。

通常情况下,春节期间会有几天的假期,人们就会利用这段时间去走亲戚。

不同地区和家庭可能有不同的走亲戚时间和方式,但总体上来说,走亲戚的目的是为了祝福彼此、团聚亲情。

走亲戚时,如何展现传统礼仪也是一门学问。

在古代,中国人非常注重礼仪,而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首先,我们要注意着装。

春节是一个喜庆的时刻,所以在去走亲戚时,应该穿上盛装,给人们留下美好的印象。

其次,我们要懂得如何拜访长辈。

在进入长辈的家时,要先行敲门,并在进入时表达问候和祝福的话语,比如“恭祝新春快乐”或“拜年好”。

与此同时,串门子也是春节期间常见的一种活动。

串门子指的是亲友邀请彼此到家中作客,共同庆祝节日。

这种活动往往在临近除夕或正月初一进行。

串门子既是对亲友的邀请,也是彼此间情谊的交流。

当我们被邀请串门子时,亦要注意传统礼仪。

首先,我们应该在规定的时间内抵达,并带上一份礼物,以表达对主人的感激之情。

常见的串门子礼物包括水果、糖果、酒类等。

其次,我们应该待客有礼。

在接待过程中,我们应该主动帮助主人忙碌,比如帮忙布置桌子或者清理餐具。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以诚实、友善和尊重的态度对待主人,与他们展开轻松自如的交流。

除了注意礼仪,春节走亲戚和串门子也有一些文化内涵。

首先是增进亲情。

春节是团聚的时刻,人们利用这个机会走亲访友,加强家庭关系,增进亲情。

其次是传承传统。

通过参与走亲戚和串门子的活动,年长者可以教育年轻一代有关传统文化、家族历史和价值观念。

同时,这种活动也帮助人们保持认同感和根植感,传承中华文化。

总之,春节习俗中的走亲戚和串门子是一种传统的礼仪活动,以表达对亲友的关心和祝福。

春节风俗习惯完整版

春节风俗习惯完整版

春节风俗习惯完整版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传承。

从农历腊月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这段时间里,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充满了欢乐、祥和与温馨。

腊月一到,年味就渐渐浓了起来。

家家户户开始准备迎接新年,首先就是大扫除。

这可不是简单的打扫卫生,而是要把家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清扫干净,寓意着把过去一年的晦气和霉运都扫出去,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年。

人们会拆下窗帘、被罩清洗,擦拭家具,清理窗户的灰尘,忙得不亦乐乎。

接下来就是准备年货。

在过去,物资相对匮乏,人们会提前腌制各种肉类,如腊肉、腊肠。

如今,虽然随时都能买到新鲜的食材,但腌制年货依然是很多家庭的传统。

此外,还会购买糖果、坚果、水果等食品,以及春联、福字、鞭炮等过年用品。

到了腊月二十三,是北方的“小年”,南方则多在腊月二十四过小年。

这一天,人们要祭灶王爷。

传说灶王爷会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为了让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好话,人们会在灶台上摆上糖果、糕点等供品,希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腊月二十六、二十七,开始杀猪宰羊、准备鸡鸭鱼肉。

过去,这是一年中难得能吃上丰盛肉食的时候,所以格外重视。

现在虽然生活条件好了,但准备丰盛的年夜饭依然是春节的重要环节。

除夕,是春节的重头戏。

这一天,在外的游子无论多远都会想尽办法赶回家,与家人团聚。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包饺子,一边聊天,其乐融融。

饺子寓意着“交子”,即新旧年交替之时。

有些地方还会在饺子里包上硬币、红枣等,吃到的人会有好运气。

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饭,桌上摆满了各种美味佳肴。

一家人共同举杯,互道祝福,享受着团圆的喜悦。

吃完年夜饭,大家会一起守岁,等待新年的钟声敲响。

在等待的过程中,一家人会一起看春晚,孩子们则会放烟花、玩游戏。

大年初一,人们早早起床,穿上新衣,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会给晚辈发红包,寓意着祝福和关爱。

然后一家人一起出门,走亲访友,互相拜年,祝福新年吉祥如意。

宁夏春节传统走亲访友庆团圆

宁夏春节传统走亲访友庆团圆

宁夏春节传统走亲访友庆团圆传统的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宁夏作为一个多民族地区,拥有独特而多样的春节传统习俗。

在这个喜庆的节日里,人们通过走亲访友,庆祝团圆,传递温暖和祝福。

本文将为您介绍宁夏春节传统走亲访友庆团圆的习俗和活动。

一、宁夏春节的前奏:大扫除与年俗准备在宁夏地区,春节前的准备工作十分重要。

人们会进行大扫除,清除家中的积尘,祛除厄运,为新年的到来准备干净的环境。

此外,还要进行年俗准备,包括对家中进行装饰,挂上红色的对联、灯笼和福字,寓意着幸福和好运。

这些传统准备工作是春节氛围的一部分,也是欢度新年的温馨开始。

二、迎接新年的第一天:守岁与祭祖春节的第一天,人们通常会守岁到午夜。

守岁是指等待除夕夜过去,迎接新年的到来。

在守岁期间,家庭成员会聚在一起,共进晚餐,一边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边聊天打闹,度过一个温馨而喜庆的夜晚。

除夕夜的传统活动之一是祭祖,家人会一起合家团圆,祭拜祖先,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三、春节期间的走亲访友:维系亲情和友谊春节期间,宁夏的人们非常注重走亲访友,这是传统的庆团圆方式之一。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亲朋好友相聚在一起,共同庆祝新年,增进感情。

前往亲戚家拜年是传统的习俗,人们会带上贺年礼物,如水果、糖果等,向长辈问候,并接受长辈的祝福。

同时,亲朋好友也会相互邀请,互相拜访,互送祝福,分享喜悦和美食。

四、春节期间的传统活动:舞狮、火把节等除了走亲访友,春节期间还有许多传统活动。

在宁夏地区,舞狮表演是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

人们身着五彩斑斓的舞狮服装,手持舞狮道具,表演各种灵动的动作,以示狮子驱邪和祈福。

这是一种瑰丽而威武的舞蹈,也是独特的宁夏文化体现。

此外,火把节也是春节期间的一个传统活动。

燃烧火把象征着驱散不祥和带来好运。

人们手持火把,在夜晚中跳舞、助兴,场面热闹非凡。

这一活动不仅寓意着祈福和除旧迎新,还给宁夏的春节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五、离别与祝福:告别春节,展望新年随着春节假期的结束,人们开始逐渐返程,离别亲友。

【节日】2024年春节传统习俗与庆祝活动

【节日】2024年春节传统习俗与庆祝活动

【节日】2024年春节传统习俗与庆祝活动引言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民最为隆重庆祝的节日。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全国各地上下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都会隆重地庆祝这个喜庆的时刻。

2024年的春节即将到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在这个传统佳节中的各种习俗和庆祝活动吧。

传统习俗1. 迎春走门春节期间,人们会在家门口贴上红纸条以示喜庆,并且门上总是离不开对联。

过年时,人们还会在门上挂上红色的剪纸、灯笼,以及福字等装饰物,让家门洋溢着浓郁的喜庆氛围。

2. 守岁在除夕夜,中国人有守岁的习惯。

家人们会一起坐在一起,等待午夜钟声敲响。

然后全家人祈祷祖先保佑,庆祝新年的到来。

守岁的过程中,多数家庭会烧香拜拜、贴对联、吃团圆饭,并放声燃放鞭炮,这样一直到半夜过后,才会就寝。

3. 拜年走亲访友春节期间,中国人有一个重要的传统习俗,就是亲戚朋友之间互串门拜年。

在这个时间里,人们会互相祝福、交换礼物,并以热情随和的态度迎接来访的贵客。

这也是一个拉近人际关系,增进友谊的好时机。

4. 放鞭炮放鞭炮是庆祝春节的重要活动之一。

放鞭炮的声音能够驱散邪气,迎接新年的到来。

虽然现在有一些地方已经限制了放鞭炮的规模,但这一活动在很多地方仍然保留着,令人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

5. 吃年夜饭年夜饭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一餐。

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共同享受一个丰盛的晚餐。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年夜饭菜谱,但一般会有鱼、鸡、肉等各种食物。

年夜饭寓意着全家团圆、幸福安康,并为新年的到来奠定了美好的基调。

6. 红包发红包是春节期间年长者向年幼者赠送压岁钱的传统。

这是一个寓意着长辈的祝福,并希望新的一年里小孩们平安健康、快乐成长的方式。

对于小孩来说,收到红包象征着希望、财富和好运,是春节最令人期待的一部分。

7. 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中国春节期间表演的一项传统活动。

人们会扮成龙和狮子,穿着彩色的服装,载歌载舞地在街上表演。

这项活动中融入了舞蹈、音乐和戏剧元素,旨在驱除邪气,庆贺新年的到来。

山西省春节传统习俗走亲访友传祝福

山西省春节传统习俗走亲访友传祝福

山西省春节传统习俗走亲访友传祝福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全国各地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风情。

而在山西省,春节传统习俗更是丰富多样、别具特色。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习俗便是走亲访友传祝福。

春节期间,山西的家庭成员多数会返回自己的家乡,与亲人团聚。

在走亲访友时,传递祝福是一项重要的仪式。

这个过程不仅是表达心意的方式,也是增进感情、加深交流的时刻。

走亲访友的传统在山西有着悠久的历史。

人们通常会选择在节日前后的几天里,亲自造访亲朋好友的家中。

在山西农村地区,亲朋好友之间的关系常常比较密切,一年中最重要的时刻就是春节。

因此,走亲访友传祝福成为了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走亲访友时,准备一份贴心的礼物是常见的礼节。

山西人尤其注重礼尚往来,真诚的祝福也体现在礼品的挑选上。

常见的礼物包括年货、水果、酒等,这些都是人们在春节期间最常见的礼物选择。

当然,礼物的价值并不是最重要的,真诚的祝福才是人们真正关心的。

除了礼物以外,祝福的话语也是走亲访友中重要的一环。

走进朋友或亲人的家门时,人们通常会带上爱心和关怀,以喜庆的口吻说出吉祥的话语。

例如,祝愿对方财源滚滚、事业蒸蒸日上、身体健康、家庭幸福等等。

这些话语不仅代表了自己的祝福,也传达了团圆和吉祥的寓意。

在走亲访友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便是品尝美食。

山西的春节美食丰富多样,传统的团圆饭常常是这一天最重要的一餐。

家庭成员聚坐在一起,共享丰盛的年夜饭,畅谈近来的生活,互诉衷肠。

这一刻,充满了温馨和幸福的气氛。

在走亲访友的过程中,还有一项注重的礼仪便是拜年。

在山西,拜年通常是先长辈,然后是同辈、晚辈的顺序。

这种尊重长辈的传统观念体现了家庭和社会中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拜年时,人们通常会鞠躬酬谢,或是双手递上贺年卡或红包,表达对长辈的敬意和感谢。

走亲访友传祝福是山西省春节传统习俗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人们通过亲自到亲朋好友家中,传递祝福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关心和祝福。

这种习俗不仅连接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也弘扬了亲情和友情的价值观。

春节的走亲访友

春节的走亲访友

春节的走亲访友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家庭团圆的时刻。

每年农历正月,人们回到家中与亲人团聚,传统的走亲访友活动成为春节期间的一大亮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您介绍春节走亲访友的习俗和意义。

一、春节走亲访友的习俗1. 亲戚团聚:春节期间,人们经常利用假期走亲访友,特别是拜访远方的亲戚。

这是传统习俗的一部分,也是对亲情的珍视与尊重的表达。

2. 红包交换:在走亲访友过程中,长辈通常会给晚辈压岁钱,以示祝福与关爱。

这种传统习俗象征着长辈们的祝福与期望,也让晚辈感受到家人的温暖与关怀。

3. 传统活动:走亲访友时,人们还会一起做一些传统的活动,如贴春联、燃放鞭炮、拜年等。

这些习俗寓意着迎接新年的吉祥与热闹。

二、春节走亲访友的意义1. 传承家族情谊:春节走亲访友是家庭成员之间传承家族情谊的重要方式。

通过互相走动,亲朋好友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家族的凝聚力得到增强。

2. 增进友谊:除了家族内部,春节期间的走亲访友也促进了友谊的发展。

人们可以邀请好友互相拜访,分享彼此的生活和喜悦,进一步增进情感联系。

3. 探访尊长:通过走亲访友,人们有机会探望长辈,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关怀。

这对于年长的亲人来说,是个温情的时刻,也是晚辈表达孝心的机会。

4. 社会交流:春节期间,人们的活动范围扩大,增加了与社会的交流机会。

通过走亲访友,人们可以结识新的朋友,扩展社交圈子,加深相互的了解。

5. 祝福与吉祥:走亲访友不仅仅是见面问候,更是对对方的祝福和祝愿。

通过亲自前往、互赠礼物,人们亲身体验到了团圆和欢乐,带来了吉祥与快乐。

三、走亲访友的注意事项1. 提前联系:走亲访友前应提前与对方联系,确保对方方便接待。

合理安排行程,以免给对方带来不便。

2. 注意礼仪:在亲戚或朋友家中,要注意礼貌和谦逊,遵循一些基本的礼仪规范,如不要吵闹、不要随便触碰对方的贵重物品等。

3. 尊重习俗:不同地方可能有不同的习俗,走亲访友时应尊重当地的风俗,避免冒犯他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节习俗走会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春节习俗:走会
走会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民间歌舞表演,主要集中在春节至灯节前后,在某亦称香会,1949年后改称花会。

每逢年节或遇喜庆大典以及山坛庙会,它便成为最有组织、最为热烈的街头歌舞表演。

走会的主要表演形式有:开路、秧歌、五虎棍、旱船、中幡、小车会、高跷、杠箱、狮子、十番、太平鼓等。

开路会
走在最前面,以舞铁叉开路。

叉上有铃档片,一舞即响。

演练者面画古人脸谱,身着青缎靠,系丝绦,腰围虎皮战裙,脚穿青色缎靴。

演练中除边行进边抛叉接叉外,还有“十字披红”、“横腰玉带”和“旱地拔葱”等技艺。

开路会是每次走会必有的形式。

秧歌
是最受欢迎的一种走会形式,几乎每会必有。

某地区的秧歌,一般指不踩高烧的地秧歌,故又俗称蹦子;此外还有一种打花鼓和边唱边打小铜钱者曰花钹,但不多见。

秧歌的角色有渔翁(手持鱼竿身背鱼篓)、樵夫(亦称柴翁,肩扛扁担)、陀头和尚(行者扮相)、小二哥(童子扮相,手持花篮,手握花鞭)、俊鼓(俊扮公子,打小跨鼓)、丑鼓(丑扮公子,打小跨鼓)、俊锣(俊扮女子,打小手锣)、丑锣(丑扮女子,打小手锣)、文扇(文扮女子,持扇)、武扇(武扮公子,持扇)、渔婆及卖膏药者(抹白鼻梁,手持膏药旗或拿串铃),共12人,若全部出场演练,称全活。

演练者每人唱一段秧歌调,最后合唱,由小跨鼓及小手锣伴奏;秧歌调每首4句,每句7字,内容多取自水浒、八仙等故事;舞姿有“龙摆尾”、“黑虎掏心”等,伴以不同的锣鼓。

五虎棍
取材于宋太祖赵匡胤与董家五虎打斗的故事。

演练者勾花脸,着戏衣,手持齐眉棍和三节棍,表演双打,群打,有锣鼓伴奏。

各种武术套路是预先编排好的,较简单。

跑旱船
用竹片扎成架子外罩绿布成船形,内有一旦角将船钩在腰间,边唱边舞;另一丑角勾白鼻梁戴髯口,在船旁作摇橹状。

跑旱船来源于秘书工作早年修运河的民工歌舞。

中幡
亦称幢幡、耍幡、大执事。

幡旗用彩绸制成,绣中幡2字或图案,上下均由横竿支撑,上横竿两端系于一根三丈多长的粗竹竿顶,竿顶还缀几个大铃档;在粗竹竿中段约幡旗下横竿处有一个伞状物,幡由上述部分组成。

幡的练法有单臂举三举、落三落、脑箭、牙箭、肘箭等,演练时有锣鼓伴奏;牙箭难度最大。

中国自晋代就有“幡舞歌”的记载,耍幡在明清前多为宫廷舞乐,后传入民间,清代中幡已是某走会中必不可少的节目。

小车会
小车用竹片扎成长方形框架,外罩色布,两侧画车轮,上搭凉棚,后有两根车把;内有一俊扮女子将车钩在腰间,腰前装一双盘膝假腿;车后有一人扮车夫手扶车把,前有一人拉车。

演练的套路与旱船相似,但演唱的词曲比旱船活泼有趣。

高跷
一种用双脚踩着木跷作舞的传统歌舞形式。

跷有高矮之分,高者约五尺多,矮者三尺多。

高跷的角色与地秧歌大同小异,全活有:陀头和尚(双手各持一木棒互击,在队前开路)、
小二哥(童子扮相,持花篮)、傻柱子(丑扮)、老作子(花婆扮相)、柴翁(肩扛扁担)、渔翁(身背鱼篓)、俊锣(俊扮女子,手打小铜锣)、丑鼓(丑扮公子,打小跨鼓)、武扇(丑扮公子,手持蝴蝶)、文扇(俊扮女子,手持扇)、渔婆、卖膏药者(身挎药葫芦)12个角色;若出场10人,则去掉后两角,亦有加入青蛇、白蛇。

演练多为两人一组的小场,套路有单腿跳走、摔叉、苏秦背剑、过高凳、走独板桥、叠罗汉等。

杠箱会
在清代是一种半官半私的会档,内容多取材于“借饷”。

演练时,八人抬着四只有响环的大箱子做各种舞蹈动作,有时跳着走,使箱环声合拍节;接着是一个官员(丑扮)头戴纱帽身穿红袍坐在一根竹竿上,身后打一把大伞;观众可任意向坐在“轿子”上的“官老爷”鸣冤告状,“官右爷”则必须对此发表感慨或作出诙谐的回答,观众也可以与“官老爷”打趣说笑;扮衙役抬轿的演员,边走边喊官威,模仿真宫出巡。

此会在清代多由六部衙役演练,借用吏部大堂执事,民国以后多由民间演出,30年代初绝迹。

狮子
亦称耍狮子。

狮子分为太狮(大狮子)、少狮(小狮子);太狮由二人合作演练,少狮由一人独演。

演狮子的披苫称囊,由两部分组成,狮头用木雕制,饰金漆绘彩缀彩穗和铃铛,口眼均能动;狮子身躯由黄或蓝色平纹麻布制成,缀多缕染成黄或蓝色的青麻当狮毛。

演练由两只太狮出场,按规距左黄右蓝;少狮无定数,但必须为偶数。

耍狮子比其它会都壮观,很为人们喜爱。

十番
亦称小执事,是一个宜于行走的乐队,乐手身穿彩绣服装,多用丝竹乐器,演奏优雅的曲调;大曲都成套,每套下有牌名,如《风吹花蝶》、《清江引》等。

十番原为明清两代的
着名乐谱,清代乾隆嘉庆之际,内廷曾设《十番学》,专门研究十番中的所有乐曲;民国以后,十番绝迹。

太平鼓
亦称年鼓,其道具是一把蒲扇形的有柄单面鼓,羊皮面铁条框,鼓面绘花草、人物等,鼓框衬绒球或花穗,鼓柄下缀小铁环数枚。

演练人用软藤鼓鞭边击边舞,打法有正面打、反面打、打边、手磕鼓面、手磕鼓柄、振动铁环等。

太平鼓原为小孩子过春节敲打的玩物,清代宫廷也有打太平鼓的习俗,民国以后,太平鼓成为走会内容。

套路有“大扇”、“小扇”、“斗公鸡”、“夹篱笆”、“穿胡同”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