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发展规划

合集下载

十一五计划

十一五计划

十一五计划“十一五计划”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五年规划,是我国历次五年规划的第十个五年计划。

该计划涵盖了2006年至2010年的时间段,旨在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该计划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导和行动路线。

其主要目标是加速现代化进程、促进广大人民的各项利益和提高整个社会的发展质量,达到“两个基本建设”(即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四个现代化”(即工业、农业、国防和社会服务领域的现代化)。

为实现这些目标,十一五计划提出了“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的发展理念。

该计划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加强新农村建设、优化城市布局、提高城市品质、加快形成以国内市场为主体、国内外并举”的发展策略,进一步推动以人为本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发展方面,十一五计划提出了多项重要措施。

其中包括实施“两个转变”,即经济增长方式从高速度向高质量、高效益的方向转变,经济结构从重工业、资源型产业为主向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主的方向转变;建立基本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推进经济社会统计制度改革,提高宏观调控水平;支持区域协调发展,促进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市场优势的结合,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振兴。

此外,计划还提出了多项重要任务,包括深化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扩大开放等。

这些措施和任务都是为了确保十一五计划的有序实施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十一五计划”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发展规划,提供了对国家各项事业的战略指导。

其标志着我国正式步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在五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社会进步更是空前,对于巩固我国的发展成果、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规划“十一五”规划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计划,指的是自2006年至2010年的五年计划。

该规划是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制定的,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经济迈向中高级水平。

下面就是针对“十一五”规划的一些重要内容的简要概括。

首先,经济发展是该规划的核心。

我国经济在此期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平均年增长率达到11.2%,实现了GDP总量从21.9万亿元增长到40.1万亿元。

同时,经济结构调整也成为重要任务。

通过加大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科技投入等措施,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其次,社会事业的发展也是该规划的重要内容。

在教育领域,我国全面推进九年义务教育,提高了教育投入和教师待遇,实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目标。

在卫生健康方面,特别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改善,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建立了农村合作医疗和新农合制度,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再次,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为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大力实施节能减排政策,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

此外,在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上,我国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

最后,社会公共服务的完善也是该规划的目标之一。

在就业领域,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就业政策,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就业增长。

同时,加强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扩大了社会保险的范围,提高了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总之,“十一五”规划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次重要里程碑。

它在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环境保护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我国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该规划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即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公平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只有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才能为我国的长期发展注入持续的动力。

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一、形势与需求 (1)二、思路和目标 (3)1.总体思路 (4)2.战略目标 (6)三、重点任务 (9)1.瞄准战略目标,实施重大专项 (9)2.面向紧迫需求,攻克关键技术 (13)(1)优先发展能源、资源与环境保护技术 (13)(2)加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16)(3)加强社会发展领域的公益性技术研究 (20)(4)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与先进适用技术推广 (23)3.把握未来发展,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 (25)(1)超前部署前沿技术研究 (26)(2)稳定支持基础研究 (32)4.强化共享机制,建设科技基础设施与条件平台 (36)(1)加强国家研究实验基地建设 (36)(2)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37)(3)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37)5.实施人才战略,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38)6.营造有利环境,加强科学普及和创新文化建设 (40)7.突出企业主体,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41 (1)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42)(2)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44)(3)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 (44)(4)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 (45)(5)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46)8.加强科技创新,维护国防安全(略) (47)四、保障措施 (47)1.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47)2.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 (48)3.落实促进自主创新的各项激励政策 (49)4.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 (49)5.形成新型对外科技合作机制 (50)6.完善科技法律法规体系 (52)7.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 (52)8.建立有效的规划实施机制 (53)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十一五”是我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是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的开局阶段。

我市十一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

我市十一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

我市十一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
十一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是指我市在“十一五”时期(2006年至2010年)制定的关于发展工业经济的规划。

这个规划的目标是在该时期内,加快工业经济的发展,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

具体的规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产业结构。

通过加大技术改造和创新投入,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并发展新兴产业,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2.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加强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工业技术的进步。

3.加强环境保护。

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加强对污染治理和环境整治的力度,同时推动绿色工业发展,实现工业经济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4.提高企业竞争力。

加强企业管理能力培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打造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5.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注重发展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工业经济,加强城乡经济一体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总之,十一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旨在推动工业经济健康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增长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是指中国国家制定的在2006年到2010年期间推动科技领域发展的计划纲要。

这一规划纲要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的规划纲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培育科技创新人才,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经济效益。

2.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关键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重要领域取得关键技术突破。

3. 推进产业升级:推动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加快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创新发展。

4. 加强科技体制改革:改革科研机构的管理体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5.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引进优秀科技人才和先进技术,提高国际科技合作水平。

通过实施这些规划纲要,中国的科技发展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显著进展,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规划十一五规划是指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2006年提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时间跨度为2006年至2010年,目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情况。

一、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了“科学发展、人民富裕”的基本思路。

在经济方面,十一五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全面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继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对外经济合作,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

实施情况: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全面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持续提高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水平。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中国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宏观调控,成功地维护了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二、农业和农村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村富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十一五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化,发展小城镇,加强农村社会事务管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

实施情况:十一五期间,中国农村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农村电商发展迅速,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同时,中国政府也实施了一系列的扶贫政策,全面加强农村社会事务管理,为农村的发展和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

在社会建设方面,十一五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教育事业发展,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加强公共卫生服务,推进文化创新和惠民文化建设等。

实施情况:十一五期间,中国社会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教育事业逐步普及,就业形势稳定,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同时,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也不断提高,恢复了SARS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遗症,宣传爱国卫生运动,推广健康生活方式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目录第一篇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第一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第二章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三章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四章发展现代农业第五章增加农民收入第六章改善农村面貌第七章培养新型农民第八章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第九章深化农村改革第三篇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第十章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第十一章振兴装备制造业第十二章优化发展能源工业第十三章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和布局第十四章提升轻纺工业水平第十五章积极推进信息化第四篇加快发展服务业第十六章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七章丰富消费性服务业第十八章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第五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第十九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二十章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第二十一章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六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二章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三章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强化资源管理第二十六章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第七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第二十八章优先发展教育第二十九章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第八篇深化体制改革第三十章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三十一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三十二章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第三十三章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第三十四章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第九篇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第三十五章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第三十六章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第三十七章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第十篇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第三十八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三十九章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第四十章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建设第四十二章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第十一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四十三章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十二篇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四十四章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十三篇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四十五章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十四篇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第四十六章建立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第四十七章调整和完善经济政策第四十八章健全规划管理体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湖南省十一五交通发展规划

湖南省十一五交通发展规划

湖南省“十一五”普通公路养护管理发展规划未来五年是我国贯彻贯彻科学发展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 也是交通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

为了适应新的更高的规定, 使我省公路养护管理事业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连续发展的轨道, 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根据交通部《“十一五”公路养护管理事业发展纲要》, 结合我省实际情况, 特制定本规划。

一、我省公路概况我省现有公路里程88200公里。

总里程中有高速公路1403公里, 二级及以上公路7497公里, 国省道干线公路13934公里(国道5002公里, 省道8932公里), 水泥路面15853公里, 沥青路面15372公里。

共有桥梁488321延米/13449座, 其中特大桥37520延米/21座, 大桥143749延米/801座。

现有渡口76处。

我省公路管养体制是条块结合模式。

所有公路分为省公路局系统养护23731公里、省高管局系统养护1750公里(含环路公司203公里)、地市县乡公路处系统养护62719公里三大部分。

本规划所包含的路网范围为省公路局系统管养的干支线和县乡处系统管养的省道。

二、“十五”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一)取得的成效“十五”期间, 全省公路系统认真贯彻交通部32字公路工作方针, 扎实抓好公路养护管理工作, 全省公路路网结构不断完善, 服务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重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全面加强公路平常养护工作通过加大养护管理力度, 实行防止性养护, 不断减少水泥路面接缝失养率、沥青路面坑槽数等重要指标, 明显地延缓了路面病害的发展, 保证了路况稳定。

干线公路好路率从“九五”末的78.0%提高到“十五”末的81.9%, 省养干支线公路好路率从“九五”末的68.9%提高到“十五”末的74.6%。

2.不断提高沥青路面大中修工程设计标准和工程管理水平五年来, 干线公路累计完毕路面大中修6495.0km, 干线公路年平均大中修比例为9.8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一五发展规划
云南文山斗南锰业股份有限公司
“十一·五”发展规划
第一章“十·五”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五”期间,是云南文山斗南锰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云南冶金集团总公司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立足资源优势,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市场为导向,成本为重点,人才为关键,统筹兼顾,严格管理,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基本实现了“十·五”发展目标,全面完成了“十·五”总体发展战略任务。

,总资产、销售收入、实现利润均在“九·五”末的基础上实现翻番。

职工收入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一、改革不断深化
坚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以创新体制机制为目标,实施了多层次多形式的改革。

成功进行股份制改造。

公司抓住锰业市场的历史性机遇,以债务重组为重点,整合社会资源、做精做强和重组上市为目标,增资扩股,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对有限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

6月,公司与冶金集团和中国信达3方在昆明正式签订债务重组协议;9月,冶金集团与北京中冶联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战
略合作伙伴签订预期债券转让协议,并协商一致,同意债权转股权;12月,云南省国资委批复设立“云南文山斗南锰业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资本金由3000万元增至9660万元;2月,股份公司在云南省工商局注册,已按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作。

深化人事、劳动、工资三项制度改革。

“十·五”期间,对中层干部实行民主评议,按德能勤绩进行综合考核,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

在劳动用工上,实行长期合同制、短期合同制和轮换制的用工形式,择优录用,能进能出,并不断优化员工的年龄和知识结构。

在分配上,经营管理班子实行年薪制,生产单位领导的薪酬与绩效和职工收入挂钩,主要生产单位实行计件工资,对职工实行集体工资协商制度,基本建立较为完善的激励约束长效机制。

二、生产经营持续稳定发展
以成本为中心,以提产、提质、提效和降耗、降本、降费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基础管理。

在成本和财务管理上,完善、分解和落实经济责任制,强化指标控制,实施精细化管理,努力提高成本控制、财务管理水平和资金运作效率。

在市场营销上,畅通主渠道,支持信誉好、有实力的中间商做大,建立杭州和天津办事处,实行仓储式销售,缩短与客户的距离。

在品牌塑造和质量管理上,“斗南”商标已经国家工商总局
核准注册,在同行业有较高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经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OHSAS18001)贯标工作有序开展。

在安全环保工作上,健全了管理机构,完善了责任制和规章制度,在文山州首家获得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许可证,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

,公司主要生产经营指标与“九·五”末的相比,基本实现翻番:总资产2.9亿元,铁合金产能3万吨,销售收入2.0亿元,利润总额0.41亿元,分别比增加0.6倍、2倍和 2.5倍,实现扭亏增盈。

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把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有机结合,着力研发新技术、新产品,优化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增强核心竞争能力。

采选规模25万吨,位居云南第一,国内第二。

开发中碳锰铁产品,填补云南省中低碳锰铁生产的空白。

研发“双联摇包法”生产中碳锰铁和利用中锰渣直接生产低碳锰铁,国家知识产权局已受理2项工艺技术的专利申请。

磁选厂经多次技术改造,选矿装备及工艺技术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对铁合金配料系统进行改造,在云南省铁合金行业首家建成一套配料系统供应多台电炉同时生产的自动化配料生产线。

四、以人为本营造和谐的生产经营氛围
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重视人才和职工队伍建设,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营造和谐的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氛围。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确立“立足优势创特色,依靠科技增效益,整合资源谋发展,做优做强锰产业”的公司发展战略。

以企业文化建设为载体,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和“学习型组织”、文明单位创立活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加强人才和职工队伍建设,坚持引进与自主培养相结合,不断调整结构,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起,与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联合办学,选送管理骨干参加昆明理工大学、西南师范大学等高校举办的在职研究生课程培训。

公司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12人,占职工总数的27.9%,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24人。

获得各类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工人310人,职业资格证持证率达96%,其中具有高技能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工人占获证人员总数的23%。

坚持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畅通职工参与管理决策的渠道。

积极推进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认真落实劳动合同制度,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健全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厂务公开等制度,维护职工最基本的经济利益,保障职工群众对重大问题特别是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的知情权、参与权。

公司工会荣获云南省模范职工之家称号。

坚持全心全意为职工群众服务的宗旨,不断改进提高职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