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料中间体废水处理
《2024年染料废水处理技术综述》范文

《染料废水处理技术综述》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染料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成为一项严重的环境问题。
这些废水若未经妥善处理,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会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染料废水处理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染料废水处理技术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二、染料废水的来源及特点染料废水主要来源于纺织、印染、皮革、油漆等工业生产过程。
这些废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无机盐、颜料、染料等污染物,具有色度高、成分复杂、毒性强、可生化性差等特点。
因此,染料废水的处理需要采用多种技术手段,以实现废水的有效净化。
三、染料废水处理技术概述针对染料废水的特点,目前常用的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以及多种技术的组合应用。
1. 物理法物理法主要包括吸附、膜分离、萃取、沉淀等技术。
其中,吸附法利用吸附剂吸附废水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离子,如活性炭、膨润土等;膜分离技术则通过不同孔径的膜对废水进行过滤,实现废水的净化和分离;萃取法利用有机溶剂将废水中的有机物从水相转移到有机相中;沉淀法则通过加入化学试剂使废水中的悬浮物和重金属离子形成沉淀,从而实现废水净化。
2. 化学法化学法主要包括氧化还原法、混凝沉淀法、光催化氧化法等。
氧化还原法通过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将废水中的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混凝沉淀法则通过加入混凝剂使废水中的胶体颗粒脱稳并形成沉淀;光催化氧化法则利用光催化剂在光照条件下将废水中的有机物进行氧化分解。
3. 生物法生物法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废水中的有机物进行降解和转化。
常用的生物法包括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生物接触氧化法等。
这些方法通过为微生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和营养条件,使微生物在废水中进行生长繁殖并降解有机物。
4. 组合技术应用针对染料废水的复杂性,单一的处理技术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处理效果。
因此,多种技术的组合应用成为研究热点。
如物理法与化学法的组合、物理法与生物法的组合等。
染料废水处理技术

染料废水处理技术染料品种数以万计,印染加工过程中约有10%~20%的染料随废水排出,每排放It染料废水,就会污染20t水体。
废水中的染料能吸收光线,降低水体透明度,造成视觉上的污染。
染料废水是难处理的工业废水之一,具有色度深、碱性大、有机污染物含量高和水质变化大的特点。
大多数染料为有毒难降解有机物,化学稳定性强,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直接危害人类健康,还严重破坏水体、土壤及生态环境,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
有效解决染料废水处理问题是消除印染行业发展瓶颈的关键所在。
1、染料废水及其污染染料工业污染中尤以染料废水的污染问题最为突出。
近些年来,我国每年污水排放量达390多亿吨,其中工业污水占51%,而染料废水又占总工业废水排放量的35%,而且还以1%的速度在逐年增加。
每排放It染料废水,就能造成20t水体的污染。
各行业中,印染纺织业的COD排放量排在第4位,而且排放比重还在逐年增加。
“三河三湖”中,染料废水对太湖、淮河流域造成的污染状况尤其严重。
染料废水主要来自于染料及染料中间体的生产企业,由染整过程中排放出的染料、浆料、助剂等组成。
随着印染工业的迅猛发展,染料废水已成为水体中几种最主要的污染源之一。
目前世界染料年产量约为(8~9)x105t•我国是纺织品生产和加工大国,纺织品出口额已多年来列居世界首位,每年的染料生产量达1.5X105t,其中大约10%~15%的染料会直接随废水排入水体中。
染料废水色度高、水量大、碱性大、组成成分复杂,属于比较难处理的工业废水之。
染料是染料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带有各类显色基团(如-N=N-,-N=O等)和部分极性基团(-S03Na,-OH,-NH2),成分复杂,大多数是以芳煌和杂环为母体,属较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也是我国各大水域的重要污染源。
大多数有机染料化学稳定性强,具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是典型有毒难降解有机污染物。
止匕外,废水中的染料能吸收光线,降低水体的透明度,对水生生物、微生物的生长不利,并且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同时导致视觉污染,严重破坏水体、土壤及生态环境,直接和间接地危害人类身体健康。
染料及染料中间体废水处理

染料及染料中间体废水处理
水处理技术:本文介绍了染料及中间体处理的各种方法:物理处理方法、化学处理方法、生物处理方法和资源化技术,并对这些方法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得出结论:采用单一方法处理染料及中间体,难以达到排放标准,需采用两级处理;
1
②有机物浓度高。
其CODCr值一般在4000mg/L以上,对于酸性染料、直接染料以及食用染料,由于原料往往带有磺酸基团,易溶于水,导致这些有机污染物多以水溶态存在于中。
③含盐量高。
废水中含盐量可以达到几十到几百g/L。
④染料的使用要求,促使它向抗光解、抗氧化、抗生物降解方向发展,使得这些废
水难以用常规的方法治理。
⑤染料生产多为间歇操作,工艺较落后,产生的废水水质波动很大,乡镇的水质波动更为显著。
2源头治理技术
从根本上讲,治理废水的途径应该从入手,实行污染源全过程控制,少排或不排废
,。
染料及染料中间体废水处理

染料及染料中间体废水处理1前言染料及染料中间体废水是指染料或染料中间体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工艺废水。
染料中间体的生产包括以下几个过程:由苯、萘、蒽等基本有机原料经磺化、硝化、还原、卤化、胺化、氧化、酰化、烷基化等化学反应过程,生成比原来结构复杂,但不具有染料特性的有机化合物,如H酸、土氏酸、J酸等。
染料中间体经重氮化、偶合等反应过程制成原染料。
原染料再经染料后处理,制成商品染料。
染料生产过程耗用的原料多,每吨物耗可达几吨到几十吨,同时在其生产过程中,往往需要一次或多次水洗,因而产生大量的副产物或废料,尤其是废液产生量很大。
一般来说,染料及染料中间体废水具有如下特点:①废水中污染物种类多。
染料及染料中间体废水含有酸、碱、盐、卤素、烃、硝基物、胺类和染料及中间体等物质,有些还含有剧毒的联苯胺、吡啶、氨、酚、以及重金属汞、镉、铬等。
②有机物浓度高。
其CODCr值一般在4000 mg/L以上,对于酸性染料、直接染料以及食用染料,由于原料往往带有磺酸基团,易溶于水,导致这些有机污染物多以水溶态存在于废液中。
③含盐量高。
废水中含盐量可以达到几十到几百g/L。
④染料的使用要求,促使它向抗光解、抗氧化、抗生物降解方向发展,使得这些废水难以用常规的方法治理。
⑤染料生产多为间歇操作,工艺较落后,产生的废水水质波动很大,乡镇企业的水质波动更为显著。
2源头治理技术从根本上讲,治理废水的途径应该从清洁生产入手,实行污染源全过程控制,少排或不排废水。
源头治理技术主要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推行清洁生产,实行工业污染源全过程控制。
清洁生产、污染源全过程控制是以节能、降耗、减污为目标,通过产品开发设计、原材料使用、良好的企业管理、采用先进合理的生产工艺、有效的物料循环、综合利用等途径实施生产、产品周期的全生命周期控制,使污染物产生量最小化的一种科学性很强的综合技术,其目标是实现工业生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②加强冷却水系统工艺管理,提高水循环利用率。
吸附法处理染料废水工艺技术

吸附法处理染料废水工艺技术1原水水质某厂(生产染料及染料中间体)染料车间排出的综合废水(含30%左右的冲洗水)近100m3/d,中间体车间排出的综合废水(含30%~40%的冲洗水)约90m3/d。
原水是含盐量较大的高色度有机废水,无机盐浓度为15%~20%,主要是NaCl、Na2SO4。
有机物主要是苯系、萘系化合物,所以水体可生化性差(BOD5/COD一般为0.02~0.2),并具有很强的毒性,因此染化废水一直是治理难度最大的工业废水之一。
2方案的确定通过试验,对几种处理方案进行了研究,但都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如混凝脱色法用药量大,运行费用高,亦难使出水达到排放标准;生化法需加入大量稀释水以降低含盐量,基建投资大,厂家难以承受;膜分离法由于膜易堵塞,反冲洗频繁,并且需进口NF膜,因此运行费用太高(达30 元/m3原水)。
经过大量调研分析,拟采用微电解的方法破坏原水中有机物的分子结构,达到易于脱色和降低COD的目的。
通过小试、中试,最后采用铁床—气浮—活性炭吸附的处理工艺。
2.1调节池采用调节池既充分调节了水量、水质,又省去了一沉池,从而节省了投资。
废水中的一部分染料及其中间体物质经沉淀后得以去除,COD有所降低。
为解决排泥问题,保证调节池的有效容积,采用了行车式吸泥机,污泥进入集泥池与气浮池的浮渣一起泵入压滤机,滤饼焚烧处理。
设计染料及其中间体废水调节池各一座,有效容积为100m3,HRT为24 h。
2.2铁床铁床主要是利用铁、炭组合的填料与原水反应,破坏原水中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及其性质。
其原理是:铁与炭的腐蚀电位不同,铁作阳极、炭作阴极、原水作电解质而形成千千万万个原电池。
电极反应如下:Fe-2e=Fe2+(阳极反应)E0(Fe2+/Fe)=-0.44 V2H++2e=H2↑(阴极反应)E0(H+/H2)=0 V当有氧存在时阴极反应如下:O2+4H++4e=H2OO2+2H2O+4e=5OH-E0(O2/OH-)=0.40 V从上述反应可知,原水在酸性、充氧的条件下以一定流速流经铁炭填料时,染料的发色基团被氧化,硝基还原为氨基,偶氮键断裂,这为下一步处理提供了可靠有效的条件。
染料废水的简单处理方法

染料废水的简单处理方法引言染料废水是一种在染料生产、纺织工业等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和颜料成分,如果不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到环境中,会造成严重的水污染问题。
因此,对染料废水的处理至关重要,能够有效减少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
主体1. 理化处理方法理化处理是染料废水处理的一种常见方法,主要通过物理和化学方式去除废水中的有害物质。
这些方法包括:- 沉淀法:通过添加化学沉淀剂,使废水中的悬浮物和溶解物沉淀下来,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 气浮法:应用气体浮筛的原理,通过注入微小泡沫使悬浮物上浮,达到分离和去除的效果。
- 活性炭吸附:利用活性炭具有发达的孔道结构和高比表面积的特点,将废水中的有机物质吸附到活性炭表面,达到净化废水的效果。
- 高级氧化法:如臭氧氧化法、高级氧化过程等,通过氧化作用迅速分解并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质。
2. 生物处理方法生物处理是一种以微生物为主要媒介进行废水处理的方法。
这些微生物能够利用废水中的有机物质作为能源进行生长繁殖,并将其代谢产物转化为无害物质。
生物处理方法常见的包括:- 活性污泥法:通过将含有大量微生物的活性污泥悬浮于废水中,利用微生物的降解作用来净化废水。
- 生物膜法:将微生物固定在某种载体上,形成生物膜,然后将废水通过生物膜进行降解处理。
- 生物滤池法:将废水通过堆积有微生物生长的滤材,利用微生物的降解作用来达到净化废水的效果。
3. 混合处理方法混合处理方法通常是将多种处理方法结合使用,以获得更好的处理效果和经济效益。
常见的染料废水混合处理方法包括:- 理化生物混合法:先通过理化方法去除废水中的悬浮物和溶解物,然后再通过生物处理方法进一步降解有机物质。
- 活性炭生物混合法:将活性炭吸附和生物处理相结合,既能去除有机物质,又能保护微生物的生长环境。
- 活性氧化生物混合法:结合高级氧化和生物处理方法,可以将废水中的有机物质迅速氧化分解,并通过微生物进一步降解。
(完整word)染料废水处理工艺及案例分析

染料废水处理工艺及案例分析染料废水是国内外公认的难处理的工业废水之一.染料废水来源及污染物成分十分复杂,具有水质变化大、有机物含量高、色度高等特点,直接排放危害极大.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染料废水处理工艺及案例分析.染料工业废水来自生长过程产生的废母液,如硝化、还原、氧化、氯化、缩合、重氮化、偶合等反应产生的废母液.这些母液的COD每升可高达几万至几十万毫克。
染料生产中还有的废水来自于染料产品的分离精制、水洗过程中产生的过滤液、洗涤水。
1.染料废水处理基本工艺染料废水的盐分高、色度高、难降解、有机物成分复杂.生产采用的基本原料是苯、萘、蒽醌及杂环类化合物,毒性大,处理难度较大.国内染料厂为提高COD去除率通常采用两种方法。
(1)增加絮凝和生化反应的级数,即所渭“絮凝再絮凝”、“生化再生化”,其废水处理流程长,费用高,处理效果虽有所提高,但仍难令人满意.(2) 采用活性炭吸附法,该法固然有相当的去除效果,但由于目前活性炭再生不易,导致处理成本昂贵,经济上不合理,厂方实难承受.2.不同浓度染料废水处理工艺染料生产按有机物浓度高低可分为三类,对此应采用不同的处理工艺。
(1)超高浓度废水,主要是染料和中间体母液,压滤头遍洗液。
其特点为高有机物浓度,高色度,高含盐量,COD为100,000~150,000mg/L。
对于这类废水,采用焚烧处理最为经济合理.(2)高浓度废水,主要是染料洗液、反应釜洗刷水等,其有机物浓度、色度仍然比较高,对于这类废水,常采用高效的物化一生化处理技术。
(3)低浓度废水,可直接采用生化处理。
3.染料废水处理案例以下介绍两种染料工业废水处理系统的应用实例。
(1) 絮凝—生化法处理分散、还原染料废水某厂生产分散与还原染料,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废水处理系统进水水质:COD1,500mg/L,BOD7,000mg/L.经该工艺流程处理后,出水水质可达COD≤200mg/L,运行较稳定.(2)高效气浮—纯氧生化法处理染料厂分散染料、染料中间体废水某染料厂生产分散染料与染料中间体,其生产废水包括四种类型如表。
H酸T酸染料中间体合成废水—UAV技术处理方案

H酸T酸染料中间体合成废水处理方案浙江临海市楚玛尔海水淡化处理设备厂项目单位Project unit:承建单位Construction unit:一、概述:(India)某企业生产H酸染料及反应中间体T酸废水,日总废水量1800吨。
H酸(1-氨基-8-萘酚-3,-6-二磺酸,是重要的萘系染料中间体,主要用于生产直接、酸性、活性染料和偶氮染料中间体,以及,制药中间体合成。
H酸的生产工艺以精萘为原料,经磺化、硝化、中和、还原、碱溶和酸析等工序制取。
生产中产生高COD、高盐废水,其中有机物主要为H酸和中间体T酸,COD生物降解性差,是国内、外环保处理公认的高难废水之一。
二、废水指标:页脚内容1三、废水处理量和要求:1、处理量:1800t/h。
2、处理要求:(1).H酸、T酸分质回收。
(2).硫酸钠、硫酸铵分质回收。
(3).废水回收利用,回用水水质指标:页脚内容2四、设计处理工艺:(一)、废水主要组分分析:1.COD:主要由H酸和T酸组成.①.H酸理化性质:1-氨基-8-萘酚-3,6-二磺酸,相对分子量319,性状:无色晶体,微溶于冷水0.17%(20℃)、2.4%(60℃),溶于纯碱和烧碱等碱性溶液中。
②.T酸理化性质:科赫酸(1-萘胺-3,6,8-三磺酸),分子量:383.38,性状:白色固体,微溶于水。
2.硫酸钠:性状:无色、透明、结晶颗粒或粉状。
分子量142.06 ,溶解度19.5g(20℃)。
3.硫酸铵:性状:无色斜方晶体,白色至淡黄色结晶体。
相对密度(水=1):1.77,分子量132.14,溶解度75.4g(20℃)。
(二)、采用工艺和过程分析:页脚内容3废水首先过滤分离悬浮物,,通过UAV技术进行浓缩,提高COD(即H酸、T酸物质)、硫酸钠和硫酸铵各组分的浓度,然后,依据废水组分溶解度、温度的特性依次进行分离、分质提取,实现废水回收回用,物质资源化回收。
(三)、设计处理量和工艺流程:设计处理量:100t/h工况说明:废水经“过滤”除去悬浮物,进入“UAV浓缩机组”在废水温升85-90℃汽化,汽化水蒸气后,经冷凝器成冷凝凝结水,进入“深度处理”机组后,出水为回用水,回用水水质指标达到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染料中间体废水处理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染料中间体废水的特点,废水水质,废水治理方法等。
关键词:染料,废水污染,废水处理,生化法
1 前言
染料工业是精细化学工业的重要行业之一,与多个行业密切相联,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染料生产国,随着染料工业的快速发展,环保问题亦日益突出。
染料制造中产生的“三废”,特别是废水是我国染料工业成为污染大户的主要来源。
据2008年全国各行业污染物普查,每年染料生产排放的废水约占全国废水排放总量的1.5-2.0%。
染料废水有特殊性,表现为排放量大、毒性大、有机浓度高、含盐量高、色度高、难降解化合物含量高,因而治理难度大。
目前有些企业做不到达标排放。
一般来说,染料中间体废水具有如下特点:
①废水中污染物种类多。
染料及染料中间体废水含有酸、碱、盐、卤素、烃、硝基物、胺类和染料及中间体等物质,有些还含有剧毒的联苯胺、吡啶、氨、酚、以及重金属汞、镉、铬等。
②有机物浓度高。
其CODCr值一般在4000 mg/L以上,对于酸性染料、直接染料以及食用染料,由于原料往往带有磺酸基团,易溶于水,导致这些有机污染物多以水溶态存在于废液中。
③含盐量高。
废水中含盐量可以达到几十到几百g/L。
④染料的使用要求,促使它向抗光解、抗氧化、抗生物降解方向发展,使得这些废水难以用常规的方法治理。
⑤染料生产多为间歇操作,工艺较落后,产生的废水水质波动很大,乡镇企业的水质波动更为显著。
染料中间体又称中间体,泛指用于生产染料和有机颜料的各种芳烃衍生物。
它们是以来自煤化工和石油化工的苯、甲苯、萘和蒽等芳烃为基本原料,通过一系列有机合成单元过程而制得。
染料中间体的品种很多,较重要的就有几百种。
早期最重要的染料中间体,如硝基苯、苯胺、苯酚、氯苯和邻苯二甲酸酐等,因用途广、用量大,已发展为重要的基本有机中间体,世界年产量都在百万吨以上。
现在最重要的染料中间体有邻硝基氧苯、对硝基氯苯、邻硝基甲苯、对硝基甲苯、
2-萘酚、蒽醌、1-氨基蒽等。
由上述中间体出发,再经过一系列产品机合成单元过程,又可制得各种结构复杂的中间体。
染料中间体主要有苯系中间体、甲苯系中间体、萘系中间体和蒽醌系中间体四大类,另外,还有些杂环中间体,生产中间体常用的反应过程主要有硝化、磺化、卤化、还原、氨化、水解、氧化、缩合等。
合成一个结构较复杂的中间体,常要经过许多个单元过程,有时可采用不同的基本原料和不同的合成路线。
染料中间体生产废水具有水量大、盐分高、有机物浓度高、色度高等特点,是染料中间体制备行业主要环境问题。
本文以苯胺双磺酸单钠盐为例,介绍高盐分废水治理的过程。
2、废水水质
苯胺双磺酸单钠盐生产以间氨基苯磺酸和发烟硫酸为主要原料,经磺化、稀释脱色、水解和压滤等工艺制成苯胺双磺酸单钠盐。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污染物是成品压滤后产生的母液废水,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具有较高的COD 等。
3废水治理
废水处理一般采用碱中和,然后进入多效蒸发系统除盐,蒸发的淡水采用预处理、水解酸化、好氧微生物处理,最后通过芬顿氧化使其达标排放。
3.1碱中和
苯胺双磺酸单钠盐母液废水的PH<1,酸性很高,会腐蚀后续处理设备,为了延长后续处理设备的使用寿命,对废水进行碱中和,使废水的PH值在6~9之间。
有利于多效蒸发及后续单元的处理。
3.2多效蒸发
盐浓度的变化对生物处理系统存在影响,高含盐有机废水不利于生物处理,盐浓度的波动对生物处理影响更大。
盐浓度的变化过大,会导致细胞组分的分解,在延时曝气工艺中,盐度的急剧增高,导致BOD去除率降低;反之,当进水申含盐水换成一般废水时,曝气池中污泥浓度降低。
降低含盐浓度比增加含盐浓度,对微生物的影响更大,当无盐系统突然加入30g/L的NaC1时,系统的BOD去除率降低了30%。
而当污泥经30g/L的NaC1驯化后,当瞬间降低反应器内的盐浓度到2g/L,系统的BOD去除率则降低了75%左右。
利用生物滤池进行研究表明,在盐浓度为250mg/L环境中,稳定运行的活性污泥系统受不同盐浓度的冲击,在系统恢复的过程中发现,冲击幅度小的则恢复较快,冲击幅度大的则恢复较慢,当系统恢复稳定后,BOD起初率比无盐时低10%。
由此可见,高含盐废水的生物处理,盐浓度变化,会影响高含废水生物系统的正常运行。
盐浓度的改变,直接影响渗透压的变化,渗透压的急剧变化,
会直接导致细胞活性降低,甚至死亡。
所以在高含盐有机废水的生物处理系统中,应该加强浓度的监测和控制,使盐浓度的波动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从而使生物处理系统始终保持在稳定的运行状态。
废水中过高浓度的盐分对微生物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当废水中的氯根离子浓度大于8000mg/L时,会造成污泥体积膨胀,水面泛出大量泡沫,微生物会相继死亡。
引入多效蒸发单元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废水中的无机盐含量,使后续处理单元不受影响,提高COD的去除率。
在多效蒸发过程中,废水经预热后,进行循环蒸发。
大部分废水以蒸馏冷凝水的形式被分离出来,剩余的盐水混合物进入旋流器,旋流分离,含盐浓液进入离心分离器,离心甩干后的无机盐输送到固废贮存间,离心分离的液体和旋流分离含少量无机盐的稀液进入斜板沉淀器沉降,沉降产生的无机盐进离心分离器分离,上清液进入浓液池,浓液池内废水积累一段时间后,用多效蒸发器进一步蒸发,浓缩倍数达40时,废液进焚烧设备进行焚烧处理。
废水中无际涯经多效蒸发后去除率在99%以上,蒸发冷凝水的无机盐含量在1000mg/L以下。
3.3预处理
多效蒸发冷凝水用泵输送到生化氧化系统调节池内,曝气混合均匀,然后进入预处理器,预处理器主要是以Fe-C混合材料为主要成分,通过铁碳之间形成的原电池的氧化还原作用及Fe(OH)3的絮凝作用将部分有机物氧化絮凝沉淀去除,同时提高BOD5/COD比值,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
3.4水解酸化
酸化主要用于有机物浓度较高、SS较高的污水处理工艺。
水中有机物为复杂结构时,水解酸化菌利用H2O电离的H+和-OH将有机物分子中的C-C打开,—端加入—OH,可以将长链水解为短链、支援成直链、环状结构成直链或支链,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
水中SS高时,水解菌通过胞外粘膜将其捕捉,用外酶水解成分子断片再进入胞内代谢,不完全的代谢可以使SS称为溶解性有机物,出水就变得清澈了。
这期间水解菌是利用了水解断键的有机物,这就是调试阶段工艺控制好以后,处理效果会逐步提高的原因之一。
水解工艺设计时要考虑污水中有机物的性质,确定水解的工艺设计,水解停留时间、搅拌方式、循环方式、污泥回流方式、设计负荷、出水酸化度、污泥消解能力、后级配套工艺。
水解酸化池具有污泥浓度高、处理效果高、能耗少、维护费用低等优点,而且运行初期可以对好氧池污泥进行厌氧消化,因而整个污水站排泥量少。
污泥处理设施运行时间短,生产成本低。
经预处理器处理的废水进入水解酸化池,通过产酸菌的作用,将难降解的环状有机物降解为易降解的直链有机物。
3.5好氧微生物处理
好氧微生物处理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法,具有良好的耐冲击、高负荷、适应性广、微生物流失少,出水悬浮物少的优点,在处理高负荷的工业废水行业,通过生物膜处理后,大部分有机物被降解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