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州王
韩琦简介_韩琦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韩琦简介 韩琦 韩琦(1008—1075),字稚圭,⾃号赣叟,相州安阳(今属河南)⼈,北宋政治家、名将。
韩琦出⾝世宦之家,⽗韩国华累官⾄右谏议⼤夫。
韩琦3岁⽗母去世,由诸兄扶养,“既长,能⾃⽴,有⼤志⽓。
端重寡⾔,不好嬉弄。
性纯⼀,⽆邪曲,学问过⼈”。
天圣五年(1027),弱冠之年考中进⼠,名列第⼆,授将作监丞、通判淄州(今属⼭东)。
⼊直集贤院、监左藏库。
景祐元年(1034)九⽉,迁开封府推官。
⼆年⼗⼆⽉,迁度⽀判官,授太常博⼠。
三年⼋⽉,拜右司谏。
韩琦在担任谏官的三年内,敢于犯颜直谏,诤⾔谠议,“凡事有不便,未尝不⾔,每以明得失、正纪纲、亲忠直、远邪佞为急,前后七⼗余疏”,尤其以宝元元年(1038)所上《丞弼之任未得其⼈奏》最为知名。
当时灾异频繁发⽣,流民⼤批出现,⽽当朝宰相王随、陈尧佐,参知政事韩亿、⽯中⽴却束⼿⽆策,“罕所建明”。
韩琦连疏四⼈庸碌⽆能,痛陈宋朝⼋⼗年太平基业,绝不能“坐付庸⾂恣其毁坏”,结果四⼈同⽇罢职,名闻京华。
他还严厉抨击当时“货赂公⾏”、“因缘请托”的社会风⽓和“侥幸⽇滋,赏罚倒置,不能惩有罪,爵禄⽆以劝⽴功”的官场腐败作风,建议仁宗先从朝廷内部“减省浮费”、“⽆名者⼀切罢之”。
名相王曾称赞他说:“今⾔者不激,则多畏顾,何补上德?如君⾔,可谓切⽽不迂矣。
” 宝元⼆年(1039),四川旱灾严重,饥民⼤增,韩琦被任命为益、利路体量安抚使。
他到四川后,⾸先减免赋税,“逐贪残不职吏,汰冗役数百”,然后将当地官府常平仓中的粮⾷全部发放给贫困百姓,⼜在各地添设稠粥,救活饥民多达190万⼈,蜀民⽆不感激地说:“使者之来,更⽣我也。
” ⾃从原来⾂服宋朝的西夏国主李元昊称帝,公开与宋朝对抗以来,与夏邻界的陕西形势就⾮常吃紧。
韩琦从四川刚回到京城,就向朝廷详细剖析了陕西边备形势,随即被任命为陕西安抚使。
到了陕西,他看到苛捐杂税很重,百姓⾮常穷苦,便⼀律予以免除。
康定元年(1040)正⽉,元昊⼤举围攻延州(今陕西延安),守将刘平、⽯元孙在三川⼝(今陕西安塞东)兵败被俘,镇守延州的范雍降职他调,韩琦⼤胆推荐被诬为“荐引朋党”⽽被贬越州(今浙江绍兴)的范仲淹。
隋唐大事年表(超详细)

隋开皇四年
梁孝明帝萧岿入隋朝觐。隋行《甲子元历》。
陈帝陈叔宝筑临春、结绮、望仙三阁,各高数十丈,时游其上。贵妃张丽华与仆射江总、都官尚书孔范,内外相结,朝政日乱。
585
隋开皇五年
梁孝明帝萧岿卒,子孝靖帝萧琮嗣位。
586
隋开皇六年
隋发民夫15万,于朔方(今陕西靖边北白城子)筑数十城。
587
隋开皇七年
606
隋大业二年
杨广由江都返洛阳。
隋政府于巩县(今河南巩义)东南置洛口仓,穿3000窖,容8000石。又于洛阳北置回洛仓,穿300窖。
607
隋大业三年
杨广北游,出塞耀兵威,至涿郡(今北京),东突厥启民可汗至涿郡朝觐,杨广大悦,赐锦帛2000万匹。太常卿高颎、光禄大夫贺若弼谏赏赐太侈,杨广诬以诽谤朝政,斩二人,妻子没官为奴,以复589年高颎杀张贵妃之仇。杨广复进至金山(今内蒙古和林洛尔),至启民可汗帐。再于太原建晋阳宫,始还洛阳。
杨坚下令盗边粮一升以上者皆斩。
596
隋开皇十六年
杨坚下令工商人士不得为官。玄奘生(-664)。
597
隋开皇十七年
杨坚下令盗一钱以上者弃命;三人共盗一瓜,三人皆斩。行旅晚起早宿,天下懔懔。行《张青历》。
598
隋开皇十八年
高丽攻辽西(今辽宁义县),杨坚遣汉王杨谅率兵30万攻高丽,出临渝关(今河北抚宁东北),军乏食,疾疫,死者十之八九,败还。
元兴王操师乞始兴元年
617
隋大业十三年
民变更烈,纷称帝称王。 骁果在江都(今江苏扬州)者多逃亡,杨广悉征境内寡妇、处女,集于宫中,恣将士择取。 太原留守李渊叛,起兵西攻,陷长安,立代王杨侑为帝,是为恭帝。自任大丞相,封唐王。
618
走进同一条河流

父母是如何把我们兄妹六个养大的?捉襟 见肘的日子,他们能受的都受了。他们永远是 我的榜样,遇到难事,我从来没想自己是个女人, 只想到我是一个母亲。
父亲去世那年,经常说一句话,人啊,死 了后还得去荆河趴着。一个病痛到身心不能忍 受依然不喊一声痛的人,照样没有做好面对荆 河的准备。荆河,在父亲心里,不单单是一条 河了。
多少年后,母亲在我的梦里穿行,荆河滩 上的玉米也在我的梦里穿行。
四
儿时的荆河像童话。春风刮过田野,荆河 的精神从内里迸发出来。布谷鸟抑扬顿挫的叫
170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Young 散文坊 Writers
声回荡着,慢慢地,布谷鸟的叫声从荆河滩去 了村庄,人们传送着,该播种了。河滩上叶子 细长、叶廓上带一丝红边的“簸箕柳”,随着 布谷的鸣叫,鼓着劲长。孩子们掐下来一截做 成柳哨,柳笛的声音把春天所有的繁华推向高 潮。大人采了簸箕柳嫩芽,揉捻、炒制成簸箕 柳茶。麦收时节,家家会烧上一大锅,用水筲 挑到地头,茶香麦香搅合在一起,人们在烈日 下挥着镰刀,喜上眉梢。母亲总会在荆河滩上 找到大片的篷子菜,回家焯了,用蒜拌着吃, 有时也做成菜饼。篷子菜吃起来,有点生硬的 感觉,母亲却对它情有独钟。
有一段时间,父亲迷上赌博,家里仅剩的 半斗高粱都被赌伴收去。母亲抱着大哥回到娘 家,姥娘给拾掇上吃的用的,让小姨送回来。 他一个孤苦孩子也不容易,从小参加革命,被 人说出假来,心里能是个滋味?小姨送了一次 又一次。她的一句话掷地有声,没有恁姥娘, 你们这些小子还不一定来世上走一遭。从父亲 的身上,我再次验证了浪子回头金不换说得在 理,在我们的记忆中,父亲勤俭、守时、悲悯, 做事做人都有原则。
韩琦简介

韩琦简介韩琦韩琦(1008—1075年),字稚圭,自号赣叟,汉族,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
北宋政治家、名将,天圣进士。
初授将作监丞,历枢密直学士、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
与范仲淹共同防御西夏,名重一时,时称“韩范”。
嘉祐元年(1056),任枢密使;三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英宗嗣位,拜右仆射,封魏国公。
神宗立,拜司空兼侍中,出知相州、大名府等地。
熙宁八年卒,年六十八。
谥忠献。
《宋史》有传。
著有《安阳集》五十卷。
《全宋词》录其词四首。
8人物生平早年经历韩琦于大中祥符元年七月初二(1008年8月5日)出身世宦之家。
据韩琦墓志记载他祖籍为河北赞皇县。
据《泉州府志·人物志·官宦卷》记载:“韩琦出生于泉州北楼生韩处(现为泉州文管会立碑保护),宋景德年间,其父韩国华任泉州知府时与婢女连理生下韩琦。
后随父韩国华迁相州,遂为安阳(今属河南)人。
父韩国华累官至右谏议大夫。
韩琦三岁时父母去世,由诸兄扶养,“既长,能自立,有大志气。
端重寡言,不好嬉弄。
性纯一,无邪曲,学问过人”。
崭露头角天圣五年(1027年),韩琦在弱冠之年考中进士,名列第二,授将作监丞、通判淄州(今属山东)。
入直集贤院、监左藏库。
景祐元年(1034年)九月,迁开封府推官。
景祐二年(1035年)十二月,迁度支判官,授太常博士。
景祐三年(1036年)八月,拜右司谏。
韩琦在担任谏官的三年时间内,敢于犯颜直谏,诤言谠议,“凡事有不便,未尝不言,每以明得失、正纪纲、亲忠直、远邪佞为急,前后七十余疏”,尤其以宝元元年(1038年)所上《丞弼之任未得其人奏》最为知名。
当时灾异频繁发生,流民大批出现,而当朝宰相王随、陈尧佐,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却束手无策,“罕所建明”。
韩琦连疏四人庸碌无能,痛陈宋朝八十年太平基业,绝不能“坐付庸臣恣其毁坏”,结果四人同日罢职,即所谓“片纸落去四宰执”,韩琦一时名闻京华。
他还严厉抨击当时“货赂公行”、“因缘请托”的社会风气和“侥幸日滋,赏罚倒置,法律不能惩有罪,爵禄无以劝立功”的官场腐败作风,建议宋仁宗先从朝廷内部“减省浮费”、“无名者一切罢之”。
1912年至1920年诸城大事记

1912年至1920年诸城大事记国元年(1912·中华民国)2月3日,民军司令王长庆率兵百余名,在开明绅士臧汉臣、同盟会员王凤翥等人配合下,占领县城,赶走知县吴勋,组织山东军政分府,宣布诸城独立,推举臧汉臣为临时民政长,王凤翥为副民政长。
2月24日夜,清兵攻城。
翌日晨,城破,臧汉臣等300余人牺牲。
民国2年(1913)春,柴沟“小刀会”首领曹志成领导农民在千佛阁起义,打富济贫,活动20 余年。
是年,县劝学所在城关园通庵创办诸城县小学教员讲习所,分期分批训练塾师,以改良私塾,兴办新学。
1915年讲习所改为师范讲习所。
民国3年(1914)2月,北洋军阀发行的袁世凯头像银币,在诸城市面流通。
是年,田赋改征银元。
是年,耶稣教堂办瑞华小学1处。
后发展成为完小。
1947年传教师令约翰被逐后停办。
民国5年(1916)5月9日,中华革命军东北军第三支队攻下高密城后,诸城籍的郑耀臣同谢宝奎带领200余人进驻诸城境内的白龙山,竖起农民起义大旗,宣布反袁护国、反帝反封建、保护穷苦百姓,群众纷纷响应。
不久,起义军发展到500余人,军队经过整训后,开始打地主斗恶霸。
先将东埠头村地主宁云溪(外号宁三刀子)之父带到白龙山关押起来,游街示众,将其家中粮食作为给养,家具财产分给农民,后将黔陬等村庄的大地主的财产分掉。
11月,起义军奉调济南。
5月17日,中华革命军东北军第二支队马海龙率兵百余名来诸城,县长黄维谦逃跑。
诸城宣布独立,公举邢九龄为知事。
后称“诸城讨袁独立运动”。
6月初,廖仲恺来诸城视察。
6月,沂州府沂防营千余人包围诸城,向中华革命军发起攻击,激战1天,沂防营撤走。
是年,商业界重新组织成立商会。
是年,德国人在桃林雇人开采云母,进行矿产掠夺。
民国6年(1917)春,张培荣会同邑绅徐毓丰、陈启昌试办保卫团。
是年,诸城招募劳工赴欧洲,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
1919年回国。
民国7年(1918)是年,开征地方五成串票捐。
诸城五大家族简介

诸城五大家族简介任日新诸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历代名人灿若繁星。
自古以来有着“文化之邦”的声誉。
诸城的豪门望族也颇为众多。
汉代的伏隆家族,为当时传番经学的世家;宋代的赵挺之家族,也为当时著名的金石学家。
特别是明清两代,诸城的豪门林立,文化名士辈出。
如相州的孙氏、涓河谭氏、郭家埠窦氏、官庄隋氏以及邱氏父子、张氏兄弟等等。
但尤为显赫的是臧、王、刘、李、丁五大世家。
他们在政治上为王朝权贵,朝廷重臣;经济上拥有巨额的田产财富;文化上有着众多才华出众、知识渊博的文士,成为遐迩闻名的书香世家。
其延续时间之久,达官文士之众,田产财富之巨,恐怕在国内也是罕见的。
诸城五大家族有其独特的特征,主要是达官、地主、文士三者溶为一体的豪门。
这就是其历史久远的根本原因。
现将其万史简况略作介绍,供大家参考。
臧氏——明工部尚书臧惟一家族。
该族明初自本县琅琊台迁居城里,传至清末,共十二世。
世居城里,以后又分居于大展村、徐家庄(现名俗佳庄)、仁里(古名仁兰),臧家庄、十字路、陆家庄子、辛家窑、范家庄子、寿塔(古名手托寺)等地。
臧氏以科举起家,自明开始至清末,为封建王朝的重臣,也是诸城首要的显贵。
据不完全统计,其家为官者,尚书二人、巡抚二人、主事郎中五人、县府知事七人、布政使二人、兵备使二人、教谕二人、翰林多人。
其中大部分为明代官员。
臧氏为明朝望族,所以极力维护明王朝。
明末其家有五口为清兵所杀。
明亡清立后,他们怀有国仇家恨,不满于清王朝的统治,但又迫于时势,不得不应举为仕,以应付当时局势,但大都是先仕后归,老死故里,并多少干了一些有利于社会的善事,深得乡里人民的敬重。
清末,诸城出现了一件奇闻,即臧翰林造反(《诸城文史资料》第11辑第174页有载),此事尽管归于失败,但其精神可嘉。
在诸城近代史上有一定影响。
臧氏惟一,祖臧智,赘于黄氏。
生子斐,因叫黄斐。
明季岁贡,为景陵卫,升定州知州、忻州知州,以后告归。
惟一父臧节,性温良,友爱笃厚,乐善好,与人无争,世称“臧佛儿”。
诸城古琴奠基者王溥长的家世与师承

作者简介 : 宪明( 9 5 , 山东诸城人 , 学院文学与新 闻传播 学院教授。主要研 究方向 : 王 1 6 _1男, 潍坊 齐鲁文化 、 明清小说 。
① 宫懋让 、 李文藻著. 《 诸城县志》 卷七《 建置考》“ :由仓湾而 南者 日后 营, 旧为 军城 时兵 营。”
潍坊学院学报
第 1 卷第 3期 1
Vo . 1 NO 3 11 .
潍坊学院学报
J u l f e a gUnv r t o m ̄ o W i n ies y f i
21 0 1年 6月 Jn2 1 u. 01
诸城古琴奠基者王溥长的家世与师承
王 宪 明
( 潍坊 学 院 , 山东 潍坊 2 16 ) 60 1
王溥 长 ( 既甫 ) 字 是诸 城 古 琴 重 要 奠 基 者 , 关 于他 的身世 , 以其 重孙女婿张育瑾先 生( 生 同 康 村、 侄族)山东诸城古琴》 《 介绍的最具权威——其 实关于整个诸城古琴 派的研究 , 该文 至今仍被视 为最重要 的参考资料 。但现在看来 , 张育瑾先生 对王溥长的家世好像也不甚熟悉 , 叙述 间有疏误。 张文 对王 溥 长是 这样 介绍 的 : 王 溥 长( 甫 )87 18 , 东诸 城 人 , 既 10- 86 山 住 城 里后 门 口街 , 系诸 城 相 州王族 , 鼓 琴 , 好 虞山派 , 其兄王寿常( 甫)75 82 也会 恒 19—13 , 弹琴 , 他父亲是王式钰 。 关于他的古琴事迹留 下 的很 少 ,只知 道他 将琴 传授 给他 两个 儿 子 ( 文桢 , 心 源 ) 两 个女 儿 。[ 王 王 和 1 1
摘 要 : 诸城古琴奠基者王溥长 , 琴学界一般 以他为诸城城里人 , 师承“ 山派” 虞 。据《 相州 王氏族谱》 等资料 , 王溥长出诸城相州王氏第十三世 , 少年 曾随其父王式钰 宦游贵州 , 接触川派
古代英雄人物事迹

古代英雄人物事迹古代英雄人物事迹1在中国北方,有一个叫女真族的部落不断闯到中国来抢东西、杀人、放火。
让很多很多人没有房子往,没有东西吃。
而当时的皇帝,他成天吃喝玩东,大把大把地花钱,根本不顾老百姓的死活。
为了修一座宫殿,他抓了很多人拴上绳子,让他们干活。
女真族的部队也就是这个时候侵略中国。
岳飞在家里听到逃难的老百姓说了这些事后心里非常着急,于是他准备离家参军保卫国家。
临走的前一天晚上,岳飞的妈妈舍不得岳飞离开家,眼泪在眼框里不停地打转,但为了祖国的安危,岳飞的妈妈给岳飞讲了很多要为祖国增光的事。
最后岳飞的妈妈又取来针,让岳飞跪在地上托着小墨盒,在岳飞的脊背上刺了四个字“精忠报国”,她这样做是为了让岳习永远记住,要忠于自己的祖国和保卫国家。
就这样,岳飞含着眼泪告别了家乡,告别了妈妈来到部队参了军。
在队伍里岳飞只是一名小小的士兵,跟大家一起站在队伍了。
他常常想,我什么时候能够成为一名大将军,带领大家去和敌人战计呢。
其它的士兵也经常笑话他,说一个士兵怎么能成为大将军呢。
可是机会终于来了,一天岳飞所在的小分队从山里演练回来,突然在道边遇上了女真族的大队人马。
为首女真族将领看见,岳飞他们哈哈大笑,手里着狼牙棒:兄弟们快上,把宋朝的几个小兵给我拿下。
金兵一拥而上将岳飞他们团团围信,岳飞他们的小队长在战斗中牺牲了,正在危急的时刻,只见岳心手里拿着长抢突发神威,骑着白马直接奔金兵将领而去,金兵将领见岳飞挥马来到手里握着狼牙棒猛砸下去,岳飞抬头大喝一声用枪挑去,狼牙棒嗖一声就不知飞到哪里去了,金兵将领吓得头发都竖起来了,拍往回跑,只见岳飞从后赶上噗一枪正扎在他身上将他挑入马下。
金兵看见自己的将领被杀,吓得一哄而散,岳飞就领着宋军将金兵杀得屁滚尿流。
岳飞因为这次打仗勇敢,被提升为小队长,虽说官小了点,但岳飞却没有一丝恕言,他想更大的努力来实现他为国家效力的诺言。
古代英雄人物事迹2一天,岳飞兄弟五人正在庄子前面的一块打麦场上练习枪棒,村里的民兵来报信说:“相州节度都院刘大人已经颁布条文,命令各地练武的人必须到那里考试,录取后才可以上京城参加考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州王氏马耳山舞潍河唱,人才辈出名四方;臧王刘李丁五家,明清两代业辉煌。
解放前,山东诸城境内有臧、王、刘、李、丁五大家族。
提起五大家族中的王家,诸城人自然会想到相州王,而对大营王和贾悦王就不是很了解了。
岂不知,这三个地方的王氏,是亲兄弟三人的后裔。
诸城王氏大家族,在促进社会发展上,曾留下过辉煌的足迹,也为后人留下一些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元末明初,战乱仍频,民不聊生,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华北平原上饿殍遍野,百姓流离失所,大部地区“积骸成丘,居民鲜少”。
但有的地方凭借山河之险未遭战乱,社会相对安静,人口繁衍日盛。
朱洪武刚刚平定天下,就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人口大迁移。
江苏海州一带,有一家王氏兄弟三人,也被卷入了迁移大潮。
明初,王彦名搀扶着体弱的哥哥,带着年幼的弟弟,从海州一路辗转来到了山东诸城,暂住邑西小店子。
明朝移民条律规定:凡同姓同宗者,不准同迁一地。
移民中有的为使同祖兄弟生活在一起,不得不忍辱负痛更姓改名,王家历来崇尚“行不改姓,坐不改名”,王氏三兄弟便决定由小店子分而居之。
其中一个去了相州;一个去了贾悦;王彦名则去了城北初家庄(即是现在的舜王街道大营村)。
三兄弟中迁去城北相州的那位,后人定居相州东巷,外号“老实王家”,为农耕世家,后人从第六代上开始有人读书做官,此后,官员文士层出不穷。
据统计,相州王家自明朝后期至清朝考取进士17人,被称为神奇的进士家族。
另外,还有130多人出仕为官,其中:侍郎、御史、布政使、监察使等三品以上官员14人;知府等四品官员13人;监察御史等五品官员7人;知州等五品官员23人;知县等七品官员31人;八品以下官员若干。
他们的代表人物有:王镆、王钺、王沛思、王沛惶、王玮庆、王琦庆等朝廷重臣和国家栋梁。
近现代的有著名作家王统照、王希坚、王愿坚等。
还有是山东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王翔千,他的女儿王辩(又名黄秀珍)是山东第一个女共产党,1925年受党的派遣,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与邓小平、张闻天同班一起学习马列主义;女婿赵志刚是中共诸城县委(临时)第一任书记。
因为相州王家历代名人比较多,大家对此颇有一种神奇的感觉。
殊不知,迁到大营村的王彦名的后人更为神奇。
他生有七个儿子(贵、仪、坛、城、广、堪、增),其中长子王贵年轻时因故迂往新城(即今淄博市桓台县)。
仅这一支的后人在明清两代就考取进士36人、举人53人、贡生143人、监生235人、太学生31人、廪生30人、增生50人、庠生307人、武庠生76人、科考虽无功名但任县以上职衔的45人,共计1006人。
王家遵循的家训是“道义”和“读书”,崇尚的理念是“学问赛珍珠”,考取功名全凭真才实学。
例如,王士禄、王士祜、王士祯,一家兄弟三人都考上进士,让人想不到的是连陪读的家人的孩子也考上进士,“一门三进士、家人会连登”的佳话盛传一时。
王家不光考取功名的多,出仕为官的名人也不少,曾出过七位尚书,一辈出一个,第七辈上出了两个,名曰“六辈七尚书”。
他们是:王彦名的四世孙王麟,贡生诰封户部尚书;五世孙王重光,谥忠勤诰封户部尚书,六世孙王之垣历仕户部尚书;七世孙王象乾,历仕兵部尚书;七世孙王象晋诰封刑部尚书;八世孙王舆敕,诰封刑部尚书;九世孙王士祯(又名王士正、字渔洋)历仕刑部尚书、谥文简。
七位尚书中权势最大的是王象乾,时任兵部尚书兼吏部尚书,为卫国御敌立下了功勋,皇帝诏令为其在家乡新城建造“四世官保”坊,意为四世保明朝。
当时国家六个部的尚书王家就占了三个,人们戏称王家“达官文豪‘王半朝’”因为王氏一家不但出仕为官者众,而且文豪颇多,有文学著述就有120种、560卷,诗歌4000余首,清初被推崇为文坛领袖、一代诗宗,主持中国文坛近半个世纪。
现在,在其家乡新城建有王渔洋纪念馆,在其祖籍诸城市名人馆里也陈列着王渔洋的画像、简介和丰厚的著述。
王家为什么出了这么多人才?有个传说更是神奇。
那就是王彦名长子王贵的夫人初氏,她是在清明节这天打秋千时,被大风从诸城初家庄刮到新城去的,被尊称为“风送夫人”,她与王贵的婚姻被视为“天作之合”,他们的后人这么发达,也是天意。
对此,有人感到不可思议,但大文学家王渔洋说,这事确实是真的。
另外,还有一个现象也很奇特,那就是王家虽然出了这么多的名人,但都不是在大营发迹的,大都是离开大营在新城和其他地方发展而取得功名的,包括诸城境内王彦名第五子王广的后人知县王铨、解元王侍等,也都不是在老家时发迹的。
好在王家子孙并没有忘记他们的老根,在外考取功名或出仕做官后,都纷纷返回老家祭祖、立碑、竖旗杆。
老家族人也没有忘记他们,在大营王家祠堂里、始祖坟前的石碑上,都书写镌刻着他们的名字。
好多外地人也都常去看。
人们都感慨地说:大营真是块神奇的“葫芦地”啊!(其意思是说王家的后人像葫芦一样,在本地扎根,爬蔓到外边结果,结的果都是大的。
)至于王氏三兄弟中后来迁到贾悦去的那位(名字失考),史迁贾悦王家庄,他的后人中达官文士也不少,但远远比不上相州、大营两兄弟家多。
不过,在其八世后有个女儿可很出名,她生的儿子是清朝大名鼎鼎的宰相——刘墉。
《诸城贾悦王氏族谱》记载:王宸嗣,字觐颺,一号枫崖,邑增生。
明崇祯壬午山东解元、清顺治乙丑进士王斗枢之次子,著有《闻鸡窗诗》行世。
王宸嗣有一子(名延宗)六女,其最小女适“诸城(现为高密市)逄阁庄雍正甲辰翰林东阁大学士刘公统勋”。
王宸嗣的女儿是王统勋的原配夫人、刘墉生母。
由此可知,王宸嗣乃刘墉外祖父。
当然,亲戚并不止这些,还有王宸嗣的哥哥王佩(字:渚),娶的妻子就是刘墉的堂姑。
乾隆十七年,贾悦王氏续修族谱,刘墉还为其写了序,《贾悦王氏族谱》中仍保留他的真迹。
序中说:“忆墉外家王氏外王考邑增生觐颺公讳宸嗣,即堂姑丈岁贡生渚公讳佩之贵弟也。
世居贾悦镇,徙县之双门前,墉之髫龄随母归宁,朝夕嬉戏,外王考每抚顶而许之,曰:异日成吾宅相,有光吾门者,必是子也。
至今言犹在耳,耿耿不忘焉。
继此问候起居,春秋弗间。
不意墉未及冠,而先慈见背。
呜呼痛哉!越十余年,幸获得志,给假旋里,展外王考墓于铁水东原,睹彼松楸,追思杖履,凄然者久之。
”据《诸城大营王氏族谱》记载:“盖吾王氏,于故明洪武初,由海州迂诸城,暂住邑西小店,再由小店出者三,一居贾悦、一居相州、一居大营,而新城又自大营迂去者也”。
康熙年间,诸城贾悦王氏在续修族谱时,相州王沛思也给写的序,并特注明:王氏由西小店迁出,相州一支、贾悦一支,溯厥渊源皆一本也。
相州王氏、贾悦王氏的族谱上,也都注明了与大营王氏的关系,他们虽然居住的地方不同,但确属一人之后、同脉相传,他们是亲兄弟三人的后裔,是确信无疑的。
诸城相州、大营和贾悦王氏三兄弟的后裔人才众多,亲戚门当户对,他们在同时期活跃在齐鲁大地上,走在时代的最前列,为推动社会发展而各显辉煌,形成了一道奇特的风景线。
也为后人留下了说不尽的故事和脍炙人口的篇章。
桓台县《王渔洋文化》总第五期上发表州王氏,是明朝初期由海州辗转来到相州定居。
族谱记载:“王氏自小店出者为营子,为相州,又自营子迁出者为新城[桓台],为贾悦…,以我始迁相州之祖为始祖”。
大营祠堂对联记载“自海州奔琅琊先迁小店后住营里”。
可见相州王是由海州迁到诸城。
经族人的艰苦奋斗,相州王氏家族对诸城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很多贡献。
明清时期诸城有臧、王、刘、李、丁五大家族之说,相州王是否属于其中无曾考证,但是,相州王家当时是诸城名门望族确属事实。
相州王氏四世之前以务农为主。
族谱记载始祖居相州东巷,当代就“有地千亩,马百余蹄”。
二世即“已积谷称富人”。
三世“产兴一镇”。
四世“以财自卫,乡里称善人”。
五世以后,据说在近支新城王[大营王的分支]影响下开始向仕途发展。
明朝时期新城王氏是朝中很有影响的家族,曾有‘六部七尚书’,‘一门三进士’,‘父子同朝为官’,皇上戏称‘王半朝家’之说,历史名人王渔洋[士祯]即是家族中的成员。
相州王氏五世以后,族人向学为官者蔚才然成风。
家传记载五世通议公“既长…乃弃书推泽为吏入宫监…”。
六世“通议公长子好学致举子业,颇有声,…补博士员,试辄前茅,…盖王氏自是骎骎向学矣…”。
据族谱记载统计,清朝时期族中共考取进士17入,其中武进士一人,皇帝赐予进士一人,举人近百人。
其中,八世沛思是四省解元。
县以上官员近200人[不包裹敇增官职],其中三品以上官员多人。
相州王氏家族中,家产大都富庶,多是为国为民为名而为官,因此为官者多政绩较好,很多人受到朝廷的奖赏和民众赞誉,县志和府志上都有很多记载。
如六世冬曹公开基“戊午举于乡,为榜中第二人…就仕为浙东寿昌令。
”时是清初,“草昧吏民多畏罪避匿山中弄兵自卫”。
开基单独进山,向他们讲明利害,悄悄领他们下山,避免了武力征讨,使数万计人免遭伤亡,使他们安居乐业。
不久,山中大豪作乱,其他县以“奇货视之,招部民告讦。
开基曰:‘朝廷已下诏许投诚矣,奈何弃吾民哉!’”他不理告发者,上级指责他。
后来“诸大豪复相率入山中为盗,旁郡县悉被其害,独寿昌无恙”,上级又赞扬他。
后升工部员外郎。
七世王锳,顺治六年[1649年]进士,官至江南布政使,政绩突出,带病留任,劳累致死。
传记记载:“公不喜私藏,柩还之日,行李萧然,路祭巷哭,至为罢市…天子悯恻…赐祭葬”。
七世王钺,顺治十六年[1659年]进士,出任西宁知县,严格执法,德教为先,闲暇时直接教授学子,使地方风俗好转。
吴三桂叛乱时,兵临城下,他镇定指挥,抗敌保城,并说服广东总兵坚守勿退。
两广总督夸奖钺:“保全东粤,全你功也…”,并联名广东巡府向朝廷推荐王钺的才能。
钺知道平南王尚可喜早晚必反,因此称病辞官。
事迹载家传及县志。
崇祀名宦乡贤祠,西宁父老立有《遗爱》《崇荫》二祠纪念。
著有《水西纪略》一卷,《粤逰日记》一卷,《星余笔记》一卷,《世德堂文集》二卷,《诗集》二卷行世,多被选入《四库全书》。
八世沛憻,康熙二十三年举人,授漳州同知。
传载“善断疑事,喜兴事功,所至皆有异政。
”历任温州知府,四川建南道副使,广西布政使,左都御史衘。
卸任时,皇上亲自送别,“命内侍扶入,温谕谆谆,颁赐优渥”。
晋赠光禄大夫,赐一品全葬,崇祀名宦乡贤祠。
九世王棠,举人,雍正二年,捐授工部员外郎,志载“棠英毅,勇于任事”。
皇帝“下诏褒嘉,谓棠实心任事,内外大小臣工若皆如棠,朕复何虑。
即加按察使衔以示优奖。
”“十一年,加光禄寺卿衔,给钦差大臣关防”。
九世善宗,康熙十八年武进士,授台湾水师左营守备,为保卫边防安全做出贡献。
县志记载“安平为台湾门户,外接彭湖,岛屿以百计,奸人出没其中,善宗分遣战艘,昼夜巡警,终其任,无敢窥鹿耳门者”。
靖海候施琅谓其“将才也”。
九世培宗,康熙三十九年进士。
相继做过南乐知县,礼部主事,山东道监察御史。
曾经“劾吏部私窜奏摺,举朝为动色。
”皇上“赐宴乾清宫,以金杯命酒,出入[指上下朝]许子弟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