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地茅山
江苏-- 茅山九霄万福宫

【茅山九霄万福宫】茅山在浙江省句容、金坛两县交界处,古名“句曲山”。
西汉时陕西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来山采药炼丹,救民济世,因而后人改名为“三茅山”,简称“茅山”。
东晋时葛洪在此炼丹著书。
齐梁时陶弘景不受梁武帝礼聘,隐居山中,创立了道教茅山派。
茅山故有“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之说。
它被列为道教的“第一福地,第八洞天”。
陶弘景生于世家望族,其祖父为南朝宋南中郎参军事,其父为司徒建安王国侍郎。
陶弘景聪颖好学,承受深厚的家学渊源,堪称少年才俊。
17岁时就人仕,拜左卫殿中将军,后被皇帝调任“奉朝请”的职务。
在朝廷任职20年。
陶弘景于37岁时,拜表辞禄,入茅山潜心修道。
陶弘景随处江湖之远,依然心系天下,关心百姓疾苦,希望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齐末,他以“水丑木”为“梁”字之图谶,暗示萧衍:“创梁之举必然成功!”促萧衍下定决心废齐建梁。
梁朝建立后,武帝笼络人才。
陶弘景又遣高徒入官,向武帝献上宝刀二口:一名喜胜,一名成胜。
寓意朝廷治国平天下,一要施以善政,二要增强实力。
陶弘景一片赤诚之心,颇使武帝感动。
梁武帝爱惜陶弘景的雄才大略,更看重他的一片赤诚之心,亲下诏书,恳请陶弘景出山辅政,文日:“心中何所有?卿何恋而不返?”然而,陶弘景以至道为乐,神仙为宗,早已窥破红尘,不贪名利,他给梁武帝回了一首诗:“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梁武帝几次三番以手书邀陶弘景进京。
陶弘景不改初衷。
他请来人带给梁武帝一幅画,画面上两只水牛:一牛自由自在地在青山绿水间啃食漫步;一牛戴着金轭头。
在陶弘景看来名利非但不足贵,反而是人生的枷锁。
寄情山水,与道为一,才是人生真乐。
武帝赞叹之余,便不再相扰,但每遇大事,仍然派遣使臣前往茅山,向陶弘景咨询问策。
久而久之,人称陶弘景为“山中宰相”。
B茅山九霄万福宫在浙江省句容、金坛两县的交界处有座茅山,古时称为“句曲山”。
在西汉时,陕西茅氏有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来茅山采药用来炼丹,来救民济世的,因此后人把它改为了“三茅山”,简称“茅山”。
茅山简介——精选推荐

茅山是指中国江苏省的一座道教名山,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被道家称为“上清宗坛”。
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美誉!也是中国六大山区抗日根据地之一!茅山位于江苏省句容市,金坛市的薛埠镇境内,南北走向,面积50多平方公里,1985年被列为江苏省八大风景名胜区之一。
海拔372.5米的茅山山势秀丽、林木葱郁,有九峰、二十六洞、十九泉之说,峰峦叠嶂的群山中,华阳洞、青龙洞等洞中有洞,千姿百态、星罗棋布的人工水库使茅山更显湖光山色,可谓“春见山容,夏见山气,秋见山情,冬见山骨”。
茅山还是著名的道教圣地,相传汉元帝初元5年(公元前44年),陕西咸阳茅氏三兄弟来茅山采药炼丹,济世救民,被称为茅山道教之祖茅山师,后齐梁隐士陶弘景集儒、佛、道三家创立了道教茅山派,唐宋以来,茅山一直被列为道教之“第一福地,第八洞天”,曾引来诸多文人墨客留下诗篇。
抗日战争时期,陈毅元帅等革命先辈在此与敌开展游击战,使之成为我国著名的六大抗日根据地之一。
茅山有“山美、道圣、洞奇”之特色,区内主要景点有茅山道院九霄万福宫、印宫、乾元观、华阳洞、金牛洞、新四军纪念馆等。
茅山是江苏省境内主要山脉之一。
茅山因山势曲折,形似“已”字,故名句曲山,又名金陵地肺山,道家称“句曲之金陵,是养真之福境,成神之灵墟”。
西汉年间,陕西咸阳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来句曲山修道行善,益泽世人。
后人为纪念茅氏功德,遂改句曲山为三茅山,简称茅山。
主峰大茅峰海拔372.5米,景区面积约为71.2平方公里。
景区内外交通便利,四通八达,以句容市茅山镇为中心,距南京、镇江、常州各约60公里,东至上海、南至杭州各约300公里,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仅38公里。
【历史渊源】在江苏省境内,有两座茅山。
一座在长江以南的句容市,称南茅山;另一座在长江北岸的兴化市,叫北茅山。
清代乾隆年间,以考证考据而闻名天下的扬州学派代表人物任大椿在《过茅山碑记》中说:「北茅山为三茅真君初炼道之地」。
这就是说,西汉景帝时期,茅盈、茅固、茅衷弟兄三人最初在北茅山修道拯民,因而称为茅山。
江苏茅山导游词

江苏茅山导游词茅山是中国江苏省的一座道教名山,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被道家称为“上清宗坛”。
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美誉!也是中国六大山区抗日根据地之一。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江苏茅山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江苏茅山导游词(一)各位游客朋友:欢迎大家到茅山来旅游!茅山,不仅以九峰十八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以及星罗棋布的奇岩怪石等秀丽的自然风景闻名;而且以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和众星拱月的宫观庙宇成为中国道教胜地,同时,茅山的闻名还与军事与革命紧密相联,三国时的吴国孙权曾将茅山作为重要的练兵场所之一,在此操练兵卒打天下;而七七芦沟桥事变后,日军大举入侵中国,在风雨如磐的1938年6月,陈毅和粟裕等率领新四军第一、二支队挺进茅山,开展抗日斗争,开辟茅山抗日革命根据地,打击日本侵略者,为中国革命谱写了新的篇章。
后来,毛泽东主席还把茅山列为全国六大抗日根据地之一。
说起茅山,不得不说一个古人学雷锋的故事,这很有点像当今我们为了向某一个先进人物学习,而将他的名字来命名某个景观、某个道路一样。
那还是在西汉时代,在三秦大地的陕西咸阳南关一带,有一户人家生有三兄弟,名字叫茅盈、茅固、茅衷,三人的名字也很有意思,一个是盈利的盈,一个是坚固的固,一个是衷心爱戴的衷;三兄弟平时爱好医书,还和我们一样,喜欢旅游,观光大好河山。
有一年的夏天,三兄弟听邻村的人说,江东有一个弯曲如“己”字的句曲山中,环境清幽,林泉秀美,风光无限,景色无穷,春夏秋冬,美不胜收,这里可以晨观日出,晚赏夕阳,夜闻松涛;还可以春听鸟鸣,夏浴清风,秋览红叶,冬观瑞雪,其云海、雾都让人飘飘欲仙。
三兄弟闻之动了心思,于是告别父母过江隐居在茅山的三座主峰上,自己动手,创建了茅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潜心修道,采集山中草药,为民治病,济世救人,在方圆数十公里内声名远扬。
后来终于功德圆满,得道升仙,普通百姓对其感恩戴德,称其为“三茅真君”,黎民百姓为感谢他们生前的恩泽,永表怀念之情,于是,将句曲山改名为“三茅山”,后来,也就成了如今简称的茅山,以大茅、二茅、三茅等三个主要峰峦,其外表形状,还真的很像茅家三兄弟呢!所以,古代的好人和今天的好人一样,都会得到好报。
茅山中国第一福地

茅山中国第一福地茅山原名句曲山,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句容与金坛交界处,面积50多平方公里。
茅山是指中国江苏省的一座道教名山,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被道家称为“上清宗坛”。
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美誉。
茅山有”三怪“茅山也是抗日根据地,其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森林景观、革命历史观融为一体,胜似仙境,而茅山独特的“三怪”现象更是让人啧啧称奇。
茅山“三怪”,即怪号、怪泉、怪蜂巢。
相传西汉景帝时,有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此修炼,并为民治病,后于此山得道成仙。
后人为纪念他们遂将句曲山改称三茅山,简称茅山九宵万福宫山路前方出现一座红墙飞檐的山门,正额书“茅山道院”四个黄色大字,背额上题“紫气新辉”四个隶书大字,左右侧门之额分别书以“出玄”、“入牝”。
这里是茅山主峰大茅峰巅。
顶宫入口处有一块石碑,碑上写了:在家不孝敬双亲,何必灵山朝师尊。
告戒人们百善孝为先的道理。
就在查验门票的旁边草丛里。
可惜注意的人太少了!九霄万福宫(俗称顶宫),道教著名宫观,坐落于江苏省金坛与句容两县之间的茅山主峰大茅峰巅,海拔372.5米。
创建于西汉时三茅真君得道飞升之后,元代延祜三年(公元1316年)敕建赐额圣祜观,专祀大茅真君茅盈;明代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又得敕建殿宇,赐名九霄万福宫。
道院的门面——灵官殿,门额镶嵌“敕赐九霄万福宫”石刻七字,殿门两侧墙壁之上分别横书“道炁常存;万寿无疆”,左右两侧各蹲立石狮一尊。
出大元宝殿后门,平地之上筑一座三层石台,台高2米,9米见方,以青色石条砌成,台上四周筑白色石栏,石栏栏板外侧壁面上分别雕刻道教八仙图像,间以太极八卦图案。
台上立石坊—座,坊高6米,宽约4米,石坊正额刻''三天门”三字,“三天”是指大侧天、清微天、愚禹天。
两侧坊柱石刻对联一副:修真句曲三峰顶,得道华阳八洞天。
这副对联为中国道教协会原会长黎遇航手书。
石坊后面正额刻“飞升台”三字,石柱上刻对联:茅君跨鹤飞升去,羽士进表登台来。
游句容茅山诗词

游句容茅山诗词
游句容茅山诗词
茅山,位于江苏省句容市,是中国道教名山之一,也是历史文化名区。
自古以来,茅山就被誉为“七十二福地”之一,吸引了众多道家和游客前来修身观光。
今日游历茅山,山上风景如画,绿意盎然。
登上山顶,可以看到远处山峦起伏,云海波澜,令人心旷神怡。
在茅山道观中,可以看到古老的道教文化和历史遗迹,让人感受到道教文化的神秘和深邃。
诗词爱好者可以写下自己的感受,如下:
登高望远心飞扬,
茅山雄姿眼前扬。
古观遗迹传承久,
道教文化感沧桑。
拓展:
茅山道观是中国道教全真派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茅山道观被誉为“七十二福地”之一,也是中国道教名山之一。
在茅山道观中,可以看到古老的道教文化和历史遗迹,如三清殿、九天殿、玉清宫等。
这些建筑保存完好,气势雄伟,体现了道教文化的深厚底蕴。
除了历史文化遗迹,茅山还有许多自然景观,如茅山天池、茅山峡、茅山石林等。
这些自然景观与道教文化相结合,让人们更好地感受到茅山的灵气和魅力。
游茅山,不仅可以欣赏到古老的道教文化,还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真是一次难忘的体验。
茅山景区导游词(简)

句容茅山景区导游词目录一、欢迎词二、游客中心三、茅山概况四、牌坊五、茅山养生六、茅山四宝七、九霄万福宫八、元符万宁宫九、华阳洞九十、仙人洞十一、喜客泉十二、苏南抗战纪念碑十三、新四军纪念馆十四、欢送词十五、其他附件一、【欢迎词】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养生仙境、福地茅山”参观游览!我叫XXX,大家可以叫我XX。
今天,我将带领大家领略茅山的魅力。
大家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找我,请大家记一下我的手机电话,有什么需要可以随时和我联系。
茅山历史悠久,文化深厚。
泰伯在这里采药,三茅真君在这里得道升仙,葛洪在这里炼丹养生,陶弘景在这里悠然隐居,李白在这里留下诗篇【附件1】,李时珍把这里作为编撰《本草纲目》的最后一站,陈毅在这里设立新四军支队司令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茅山名传海内外。
祝愿今天的茅山之旅,能给各位朋友留下美好的回忆。
二、【游客中心】各位游客朋友,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是茅山景区的游客服务中心。
茅山连续两届荣获“江苏服务业名牌”称号,拥有专业的服务团队和服务设施。
其中,游客中心以绿色、生态、环保为主题,完全按照国家AAAAA级旅游区标准建造,并结合茅山景区未来发展需要设计。
游客服务中心“以游客为本”,设施包括:青奥特许商品中心、茅山景区全景导览图、票务中心、智能检票口、多媒体中心、虚拟景区展示中心、露天LED、购物请香中心、团体服务接待处、景区监控中心、警务室、医疗急救中心以及五星级标准化公厕等。
游客中心是茅山智慧旅游的展示窗口,安装了智能停车LED显示屏、智能电子检票系统、智能天气显示屏、客情显示电子屏、多媒体查询设备、虚拟讲解员互动魔镜等智能化设备。
游客中心覆盖无线网络,各位朋友可以用手机下载APP、扫描二维码,登陆浏览茅山旅游网站、参与微博微信互动。
茅山景区网站内容丰富,功能多样,可以进行门票的预退订,可以下载智能电子导讲系统,还可以通过360实景导览图身临其境地游览茅山,足不出户即可深度体验景区历史人文和优美的自然风景。
句容茅山,道教第一福地(上)

句容茅山,道教第一福地(上)★旅游地点:镇江句容茅山要说句容最出名的景点,莫过于茅山风景区。
在很长的时间里,我竟只知茅山而不知句容也。
其实茅山位于镇江句容和常州金坛,风景区也分成了两个片区。
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这两个景区的面积都差不多,其中句容风景名胜区总面积约为126.5平方公里,金坛茅山风景名胜区总面积约为127.35平方公里。
虽说金坛茅山听起来面积要略大了那么一米米,不过要论名气,还是比不过句容的。
我们这次是比较难得的一家三口出行,保证了完整的家庭队列。
尽管句容距离江阴也不算太远,但还是很奢侈地定了曙光大酒店,就为了从从容容游玩,踏踏实实休闲。
一大早,我们就驾车前往茅山,提前购买的景区门票包含了交通费,检票入内后乘坐交通车上山。
茅山是我国的道教名山,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被道家称为“上清宗坛”,古称金陵地肺名山,华阳境天。
在中国道教七十二福地中位列第一福地,十大洞天中位列第八洞天。
茅山海拔不算高,主峰大茅峰372.5米,二茅峰、三茅峰依次相连。
相传西汉景帝年间,陕西咸阳的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隐居于此,建三茅道观,被称为三茅真人,此山被命名为三茅山,后来改称茅山。
相传原先他们最初是在北茅山,后来才往江南茅山,因此素有北茅山和南茅山之称。
北茅山在兴化境内,可惜当年我去兴化的时候,光顾着看那水色,竟没有去登一登北茅山。
南茅山,就是我们眼前的这一座了。
不过要说起茅山修道的历史,那还要更早得多。
传说早在距今五千多年前,就有高辛氏时代的人展上公在伏龙池修炼。
到了先秦,又有燕国人郭四朝在玉晨观修炼。
秦朝的时候,李明真人在古炼丹院修炼。
不过茅山的出名,还是在东晋时期。
茅山人葛洪在抱朴峰修炼,并著说立说。
杨杨羲、许谧、许翙制作了《上清大洞真经》,在茅山创立了别具江南特色的教派茅山上清派。
后来,还有齐梁著名道士陶弘景在茅山隐居了四十年,他也是茅山上清派的主要传承者。
茅山在历史上就久负盛名,唐宋时期达到鼎盛,拥有宫观道院达257处,房屋5000余间。
道教圣地茅山简介资料

茅山简介一、优越的地理位置茅山镇位于长江下游,毗邻南京,是一座千年古镇。
紧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沪宁高速句容道口和镇江港口、南京港口,受益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之辐射,是句容市旅游经济开发区,全国著名的道教圣地、革命老区和旅游胜地。
航空运输(1)机场:茅山近距离的机场主要有:南京禄口机场(30分钟车程),上海虹桥国际机场(2个小时车程),上海浦东国际机场(3个小时车程)。
(2)空运航线:上海虹桥、浦东机场共有300余条航线,直达97个城市。
海上运输海运港口:距上海港200公里,年吞吐量1.65亿吨;距南京新生圩港及镇江大港各45公里,年吞吐量20万标箱。
内陆运输(1)公路运输:茅山交通发达,沪宁高速(上海至南京)、宁杭高速(南京至杭州)、104国道、常溧公路(常州至南京)紧邻茅山,并投资1.2亿元新建了一条19公里的句茅(句容至茅山)旅游专线。
(2)铁路运输:距沪宁铁路下蜀货运中转站40公里。
二、丰富的旅游资源:自然资源(1)气候茅山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全年平均气温15.2℃;年平均降雨量为1018mm ;常年风向以东南风为主;平均年降雪时间8—9天,茅山的气候有利于多种动物繁衍、植物生长,也极适合开发旅游、休闲、度假等项目。
(2)土质茅山属典型的低山丘陵区,土质大多属黄棕土壤,对农林、茶、果、竹、药用植物等生产加工,提供了良好的载体条件。
(3)药材茅山医药历史源远流长,茅山苍术、灵芝等名贵药材为古代贡品名冠世界,其它如太保黄精、何首乌、党参、太子参等均负盛名,现为江苏省药材重点产区。
(4)自然资源茅山风景区是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自古就有“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之美誉,不仅是“江南第一山”,而且是“欲界之仙都”,有三宫、五观、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胜景,加上水秀、洞幽、泉甘、石怪、茶香,让人美不胜收,流连忘返。
是沪宁线游览的中外游客首选目的地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地茅山
*导读:江苏句容多是丘陵岗坡之地,地势平缓,湖泊密布,茅山山脉似一条舞动的长龙在东南方呈腾飞之势。
一壶天地开仙境,……
江苏句容多是丘陵岗坡之地,地势平缓,湖泊密布,茅山山脉似一条舞动的长龙在东南方呈腾飞之势。
一壶天地开仙境,百里风烟入画屏,就是描绘这里的自然风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玉一直是福的象征,茅山自古就产一种名为瑶琨的玉。
有专家考证说,瑶琨一词可能为越语,最早出现在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以及后来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中,直至到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诸部落酋邦遭遇洪水而四处逃散,其玉文化辐射到山东五莲丹土、安徽中北部、广东曲江、甘肃齐家文化、陕北神木石峁和延安芦山峁以及山西襄汾陶寺文化,在这些地方的新石器时代遗存中出土了许多的瑶琨玉。
后来在句容丁沙地遗址和城头山遗址的发掘中,有学者认为良渚文化玉器是在丁沙地等地初步加工成形后,再进贡到良渚文化核心区雕琢纹饰最终成器的。
直到明代,瑶琨玉还有较大数量进贡皇宫供帝王把玩。
茅山的玉晨观,唐玄宗时期名为紫阳观。
玉晨观北侧有一条冷水涧,瑶琨玉就产自这里,由此紫阳观更名玉晨观。
冷水涧两
侧还蕴藏有丰富的优质陶土,古时陶窑林立,手工业作坊非常繁荣。
元《至大金陵新志》载;玉晨观,世人称之为茅山第一福地。
如此,福地沾了茅山玉的光。
茅山也叫地肺山,古人认为,茅山是昆仑山脉绵延至此的山脉。
茅山泉水多,大茅峰下有喜客泉;崇寿观前有抚掌泉;飙轮峰西有玉蝶泉(也叫阴阳井)。
尤以喜客泉最负盛名,泉水循岩而出,游人行至,泉内水珠滚滚,状似翠岭吐玉,又似客临泉喜。
从唐代诗人皮日休的诗句地肺从来是福乡,广文高致更无双中可以看出,茅山就是天下第一福地。
当然,茅山福地还可以追溯得更久远。
黄帝时代,中原高辛氏人展上公在茅山脚下的伏龙溪旁手植白李,他种的李不仅多,而且食之味美。
后来,人们把他种李的地方叫白李溪。
周时,周太王的长子和次子太伯、仲雍为让王位,被迫流亡的漫漫路途中,竟然也看中了这个地方,他们在山中采药,恩泽百姓,还把中原的耕种方法传授给当地的百姓,使得当地的荆蛮归之,从而有了吴国的雏形。
现在茅山、方山、瓦屋山一带还留有吴国都城的大量遗迹。
吴王夫差常带着西施来茅山,在此筑了梧园宫。
越王勾践的四世孙翳王也对茅山情有独钟,至今还保留着他的翳王洞、翳王冢。
大茅峰二茅峰之间的山坳里林木蔽翳,据传楚威王常来此憩息,后人就把此地叫作楚王涧。
汉景帝时,咸阳南关的茅氏三兄弟先后来此采药炼丹、救民济世,并在此得道成仙。
听茅山道院的杨世华住持说,道教是从南北朝开始供奉神像的,最初它没有具体的祭拜对象,神像的塑立,利于民众的祭拜和道教的传播,茅山道教虽然与西岳华山、北岳恒山、江西龙虎山、山东崂山、湖北武当山齐名,但供奉的神像却是受当地民众爱戴的茅氏三兄弟,并且让他们每人各占一个山头,茅山也叫三茅山。
《茅山志》记载,明代时期,茅山供奉的三茅真君为石像,何时改为泥塑已经无从查考。
茅氏三兄弟所处的年代,宦官当道,外戚专权,世人趋利,文士穷途,政治黑暗。
茅氏三兄弟不远万里,寻找到了茅山这块避世之地。
也许他们成为被后人供奉的神不是他们的本意,他们当初很自然的行为被人神化了,并附之很多人性化的传说,以满足人们向善的心理指向,所以有人说,茅山道教是平民化的宗教,与百姓离得很近,就有了亲切感、认同感。
由三茅真君始,道教在茅山大地上生了根。
那些在无休止的的迁徙、灾荒、战乱中的人们,在无奈之中寻求精神上的依靠,他们以平实的心态、自然的方式接受道教的洗礼,并且一代代地延续,培植起了茅山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朴实民风。
千百年来的香火缭绕在茅山的上空,浸润着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强大的道场,秀丽的自然风光为道教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使得这里成了人们向往的福地。
这里的民众勤劳、仗义,而且慷慨大方。
从古至今,其民风就像田野上刮过的清风一样,自然而淳美!
旅行看的是风景,体味的是文化。
文化记载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一处名胜缺乏人文支撑,就像山没有水,人没有灵魂。
茅山372.5米的海拔高度实在容易被人忽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杨世华道长说,山本来没有高度,是因为有了人的意识才有了思想,是人赋予山的灵魂。
茅山这块集神州气脉于一体,融天地精华于一山的福地,因此就有了气势,让人仰望、尊崇,吸引人来与之亲近、沟通、思考。
我想,人间与仙境、闹市与山林也许只有一条路,一头隐在滚滚的红尘中,另一头则隐没在浓雾紧锁的山林之间。
一头是喧嚣的市井、浮躁的人心、尔虞我诈的争斗;另一头是纯净的山水、林泉以及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的修行者平朴的灵魂。
仙境毕竟过于平静了,但仍有那么多的人耐住了寂寞,在此修炼。
历史上茅山高道辈出,有被上清派奉为第一代宗师的魏华存;有开创中国道教最早道经总目的第七代宗师陆静修;有被誉为杰出的思想家、道教理论家、医药家的葛洪;有我国道教史上重要人物、茅山上清派的集大成者的陶弘景;有隋唐著名道士、被称为梁唐宰相之一的王远知;有为宋朝皇后医疾而倍受皇帝礼遇的第二十五代宗师刘混康等等。
明清以后的著名道士有隐居茅山十年、编撰茅山志书的笪重光;有为驱逐日寇,为民族解放而献身的惠心白;有后来成为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全国政协常委的黎遇航。
现在也只有像杨世华道长这样抛开尘世俗念、忍受得了这种大寂寞的人,才能在天地之间凝神静气,接天地之雨露,在物我
两忘中获得精神上的超越,提升生命的海拔,步入人生的大境界。
在他的奔走之下,茅山又有了盛事之象:久已失传的茅山道教音乐、茅山斋醮科仪、符箓等又重见天日;他让葛仙观落成在葛仙的故里,吸引着纷至沓来的四方宾客;画在图纸上的崇禧万寿宫和茅山福地养生谷将很快变成美景,映在福地的山水之间。
当物质生活日益丰厚的现代,不可忽略的是精神追求。
我们像生活在一道缝隙间,在现实物质与虚幻的精神世界之间徘徊着。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向往一个梦,那就是寻找一个世外桃源,在没有纷争的环境中生活,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
居住在茅山的人,一直是在这样在小我的天地里与世无争,乐陶陶地在蓝天白云下尽享平淡的日子。
衣食无忧,居有定所;随遇而安,淡泊
人生。
这就是茅山人闲云野鹤般的闲适生活,也是诱发城里人旅居山乡,用心来作深呼吸的动因。
更是人们小别浮躁人生的一个精神驿站!有人说,句容人秉承了谦逊的君子之风,身处天下第一福地,却从不张扬。
而我却宁愿相信,福地茅山正以它本真的面目静静地等待每一个来结善缘的人,自然也会得到更多人的膜拜!
立在九霄万福宫之巅,那些轻云,浅淡的蓝色,半透明似地飘在眉间,让人的视觉无限延伸,内心无比宽阔。
北望苍茫大地,我仿佛看到千百年来,那条被无数求道之人,以及无数的香客踏出的石板小径上,古人、今人依旧往来,熙熙攘攘;一代名臣、大书法家颜真卿安睡龙虎之地,墓旁的沸泉塘水声咕嘟,经年不
息;清御史大夫笪重光陪伴康熙帝曾经夜宿的太平大地,有晶莹剔透的葡萄挂满枝头,红红的草莓铺天盖地温暖着百姓的心。
南望连绵起伏的山峦,只见神仙上下的四平山(方山)上群仙飞舞,衣袂飘飘:三茅真君驾着祥云依旧往来巡视,护佑着这一方百姓;蓝采和领着众八仙回乡探亲,一一辩认着换了模样的人间。
他们看到的是桃红柳绿,瓜果飘香,游人如织的景象。
哦,我期待有更多的人能够和我一起走进茅山,领略福地的无限神韵!
我相信,在人们的注视下,茅山会越来越高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