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线与方程》
曲线与方程教案

曲线与方程教案
教案标题:曲线与方程
教案目标:
1. 了解曲线与方程的基本概念和关系;
2. 掌握曲线与方程之间的相互转化方法;
3. 学会利用曲线图解和方程表示解决实际问题。
教案内容:
一、引入与导入
1. 准备一些简单的曲线图形,如直线、抛物线等,并与学生讨论曲线的特征和方程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思考曲线与方程之间的关系,并提出探究的问题:“何为曲线的方程?如何通过给定的曲线图形确定方程?”
二、学习活动
1. 理论学习:
a. 讲解曲线与方程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b. 介绍常见曲线的特征和对应方程的形式。
c. 解释如何通过给定的曲线图形确定方程,并举例进行说明。
2. 实例演练:
a. 给出一些曲线图形,要求学生写出对应的方程,并互相交流、比较答案。
b. 给出一些方程,要求学生画出对应的曲线图形,并互相交流、比较结果。
3. 拓展应用:
a.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通过曲线图形解决问题,并
用方程表示结果。
b. 小组合作,设计一个实际问题,并用曲线和方程解决问题,然后分享给全班。
三、巩固与拓展
1. 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并展开所学内容。
2. 提供更多的曲线与方程的相关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
3. 搜集一些有趣的曲线图形和对应的方程,与学生分享。
教案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理解了曲线与方程之间的关系,掌握了确定曲线方程和绘制曲线图形的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通过拓展应用和自主学习,学生对曲线与方程的理解和应用也得到了拓展和巩固。
曲线与方程

曲线与方程
曲线与方程是数学中常见的概念,它们之间有很多共同的地方,
但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曲线是一种描述函数行为的几何图形。
它由一个或多个参数确定,通常是空间中的一条曲线,表示为x和y的函数,或者以极坐标系的
形式表示为ρ和θ的函数。
曲线的形状受参数的取值范围、参数的
关系以及参数的交互作用的影响。
方程,又称为函数方程,以数学表达式的形式表示多个变量之间
的关系,它是一种描述系统性质运动和事物变化规律的工具。
方程通
常用一个或多个未知量来表示,通过求解方程组可找到这些未知量的值,从而得出有关个系统的描述。
虽然曲线和方程都是数学概念,但它们不是一回事。
方程是一种
广义的概念,它可用于描述任何函数,而曲线只是一种特殊的函数,
也就是说,曲线也可以用方程来表示。
通常情况下,曲线是二维空间
上的图形,而方程是一种关系表达式,可以用来解释性地描述曲线。
总之,曲线和方程之间是有联系的,但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曲线是用来描述函数行为的几何图形,而方程则是用数学表达式来描
述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高中数学《曲线与方程》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曲线与方程》是高中数学的核 心内容之一,对于理解数学的本 质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数 学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
探究性学习。
《曲线与方程》课程目标
01
02
03
知识与技能
掌握曲线与方程的基本概 念、性质和应用,能够运 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合作、交流等 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数 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05
学生学情分析与应对策略
学生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
学生已掌握直线与方程的基本知识,对解析几何有初步认识。
认知能力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但处理复杂问题的 能力有待提高。
学习态度
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重视程度参差不齐,需要激发其内在学习动 力。
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策略
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
资源分享
建立教学资源库,定期更新并分享优质课件 、教案、习题等教学资源。
经验交流
鼓励成员之间分享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和教 学心得,促进共同成长。
互助互学
建立互助互学机制,鼓励成员之间互相帮助 、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成果展示
定期举办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展示团队成员 的优秀教学成果和创新能力。
THANKS
公开课可以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推 动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
02
教学内容与方法
教学内容梳理
曲线的基本概念
包括曲线的定义、分类和性质,以及 曲线在坐标系中的表示方法。
方程的基本概念
包括方程的定义、分类和解法,以及 方程与曲线之间的关系。
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
详细阐述如何通过方程来表示曲线, 以及如何通过曲线来求解方程。
全国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质课大赛一等奖《曲线与方程》教学设计

课题:2.1.1曲线与方程(第1课时)(人教A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1第二章第一节)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教学内容《曲线与方程》共分两小节,第一小节主要内容是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的概念;第二小节内容是如何求曲线的方程.本课时为第一小节内容.2.地位与作用本小节内容揭示了几何中的“形”与代数中的“数”相统一的关系,体现了解析几何这门课的基本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对解析几何教学有着指导性的意义.其中,对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从概念上进行明确界定,是解析几何中数与形互化的理论基础和操作依据.《曲线与方程》作为《圆锥曲线与方程》的第一节,一方面,该部分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学习了直线的方程和圆的方程的基础上对曲线与方程关系认识的一次飞跃;另一方面,它也为下一步学习圆锥曲线方程奠定了模型的基础.因此,它在高中解析几何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二、目标和目标解析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结合已学曲线及其方程的实例,了解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具体目标如下:1.通过探究“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汇集的图形,感知并归纳概括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2.初步理解方程的曲线与曲线的方程的含义;3.通过经历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的探究过程,发展抽象概括的能力;4.能使用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的概念判断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继续理解数形结合思想.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1.问题诊断学生已经对“用方程表示直线、圆”有着感性的认知基础,能够根据直线的方程、圆的方程作对应的图形,并对数形结合思想有初步的了解.但是从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到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是一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由于大多数学生对“生活中其他的曲线是否能用、如何使用方程表示”这些问题还未曾有过思考,加之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这一组概念有着较高的抽象性,所以预计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困难:(1)作图探究结束后,学生独立地归纳概括并写出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的概念时不规范,不全面;(2)难以理解“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的解”和“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曲线上”这两句话在揭示“曲线与方程”的关系时各自所起的作用.2.重难点重点: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的概念难点: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概念的生成和理解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本节课的教学,根据“问题引导,任务驱动”的设计思路,遵循概念学习的规律,使学生在过程中感受数形结合,从特殊到一般,化归与转化的数学思想.具体表现在:(1)用蕴含数学文化的广告创设情境,并将“章头图”、“章导言”融入其中,产生认知冲突,感悟学习曲线与方程的必要性;(2)让学生经历“作图—存异—质疑—寻因”的探究过程,感知方程的变化带来曲线的变化,曲线的差异导致方程的差异,再通过“独立书写—交流讨论—互动修正”生成概念;(3)学生自主举例,辨析概念,联系已学知识,完成对概念的“结构化”.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1.学情分析本课授课对象是成都石室中学高二理科实验班的学生,数学基础扎实,思维较活跃,具有较为丰富的探究活动经验,但在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的规范表达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2.教学策略与教法、学法本课采取“探究—发现”教学模式.教师的教法注重活动的安排和问题的引导,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进行探索发现,并归纳概括.学生的学法注重独立探究、合作交流、归纳建构.教具:多媒体PPT课件,平板电脑,三角板,彩色粉笔学具:教材、草稿本、三角板、圆规、铅笔五、教学过程设计结合教材知识内容和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如下:教学内容师生活动(预设)设计说明一、创设情景,引入概念师:不知大家有没有看过下面【阶段小结】教师引导下,学生交流自己对定义的认识.台上给大家讲解.生14:错误.两条都不满足.师:进一步分析不符合要求的点或者是方程的解,请你举例说明.生14:通过图象我们发现曲线是分布在第一、三象限,而方程的曲线在第一、二象限.师:能否用定义加以说明?生14:如点(-4,-1)在曲线上,但不是方程F的解;(-4,1)的坐标是方程的解,以它为坐标的点不在曲线上.师:其实,要解决曲线与方程的关系的判断,除了教材上定义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表述,请你在学习定义的基础上谈谈自己对曲线与方程关系的判断方法.生15:(预设)检查曲线上的点和方程的解之间的关系.师:不错,但注意准确性.应该是曲线上的每一个点和方程的每一个解的关系.生16:(预设)看曲线上是否有不是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看曲线是否包括了方程的所有解为坐标的点.师:很好,这种判断方法相当于是看曲线是否纯粹地列出了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无多余的点,而方程的解是否完备地通过曲线体现了,没有漏掉解.通过对概念的应用,将学生对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这一概念的多角度理解进行梳理,引导学生在说出自己对曲线与方程关系的理解的基础上对概念再认识.四、课堂检测,课外延伸【课堂检测】请将以下四个方程和右边的图形用连段连接起来:||0x y-=师:接下来请看课堂检测.请将以下四个方程和四个曲线配对,并简要说明理由.生17:观察方程中解的正负和曲线上点的坐标的正负,可以筛选答案.师:不错.如果我们要用概念检验曲线和方程之间的关系,该如何分析呢?比如第一个方程和第一幅图.课堂检测的作用是检测学生在对定义的理解是否深入,应用是否灵活.||0x y-=220x y-=x y-=【课外延伸】1.查阅资料了解数学家对圆锥曲线的研究历史,并了解笛卡尔在其中所做出的贡献.2.广告创意使用到的笛卡尔的爱情传说中,关于(1sin)r aθ=-与心形曲线的关系涉及到了极坐标系,我们将会在《选修4-4》中学习.生17:第一支曲线上的部分点的坐标不是第一个方程的解,所以方程不是曲线的方程.师:大家想知道本课之初视频背后的故事吗?生(齐):想.(播放视频)师:广告创意使用到的笛卡尔的爱情传说中,关于(1sin)r aθ=-与心形曲线的关系涉及到了极坐标系,我们将会在《选修4-4》中学习.学生根据范围直接进行配对,体现了其对曲线与方程关系掌握的灵活性.《曲线与方程》衔接了直线、圆与圆锥曲线,了解圆锥曲线的发展历史,更有利于激发学生使用方程研究圆锥曲线的兴趣,更加积极地学习解析几何一眼就问题的方法.对于笛卡尔的爱情传说,学生一定是很有兴趣的,其中涉及到的极坐标系作为本课最后的一个说明即拓展了学生视野,也将高中解析几何的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圆锥曲线与方程、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四个部分都出现在了本课中.附:板书设计六、目标检测设计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注意了教学环节的设计与教学目标的达成相呼应,做到目标确定环节,在环节中实现目标,具体如下:本课的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如下:此外,课堂中我还设计了以下目标检测环节: 1.课堂检测请将以下四个方程和图形用连段连接起来:||0x y -= ||0x y -= 220x y -=0x y -=2.课外延伸(1)查阅资料了解数学家对圆锥曲线的研究历史,并了解笛卡尔和坐标系在其中所做出的贡献.(2)广告创意使用到的笛卡尔的爱情传说中关于(1sin)=-与心形曲线的关r aθ系,便是曲线与方程对应关系的体现,它涉及到了极坐标系,我们将会在《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中学习.设计意图:课堂检测的目的是检测教学效果.再次感受方程的不同导致曲线的不同之间,曲线的差异对应方程的差异,理解数形结合思想.学会使用概念对曲线与方程的关系进行界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谈到,“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本课内容承载着这两个要素,曲线与方程的关系体现了解析几何核心思想,而解析几何是近代数学的里程碑.课外延伸旨在通过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拓展视野,了解数学史,感受数学文化,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结尾部分让学生了解笛卡尔的信件便使用了“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这一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并不经意地提及了坐标系及参数方程这一解析几何的板块.《曲线与方程》教学设计说明本课时作为《圆锥曲线与方程》的第一节课,主要内容是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的概念.学生已经对“用方程表示直线、圆”有着感性的认知基础,能够根据直线的方程、圆的方程作对应的图形,并对数形结合思想有初步的了解.结合以上情况,我制定了本堂课的目标就是结合实例了解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感悟数形结合思想.对本课的设计,我作以下说明:1.关于设计定位.如果将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这一概念直接呈现给学生,然后进行对应练习,学生很可能只会机械记忆判断曲线与方程对应关系的两个条件,无法理解他们在揭示这种关系时各自所起的作用.我在设计这堂课时始终坚持两条思路.一条是以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这一组概念的知识技能为目标的“明线”,一条是以经历一个完整的“从典型事例中抽象出新的数学概念”体验过程为目标的“暗线”.让数学思想方法似甘露一样浸润学生心田.2.遵循概念学习的规律.曲线与方程的概念的获得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情景中认识到研究“曲线与方程的关系”的必要性,在对典型丰富的事例的探究过程中,归纳概括出特征、性质,并将自然语言逐步转化为数学语言.因此遵循概念教学的规律,设计了“感知概念——形成概念——辨析概念——应用概念”的教学过程.3.实现教材中本章“章头图”、“章导言”的教育价值和作用.作为《圆锥曲线与方程》的第一课时,适当对本章学习内容进行展望是很有必要的,本课的创设情境部分很好的整合了“章头图”、“章导言”与本节内容,产生认知冲动,很好的实现了“章头图”、“章导言”的教育价值和作用.4.浸润数学文化、渗透数学思想、鼓励数学阅读、发展核心素养.文化基础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包括“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两个方面,如何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根据恰当素材进行人文情怀的塑造,是每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的内容.本课的内容体现了解析几何的基本数学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是解析几何的核心概念,课堂中适度安排数学史、数学文化相关内容能够让学生体会数学发展的过程,发展数学素养.5.关于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教学中平板电脑充当投影仪的作用,但较传统投影仪有着记录学生活动过程,节约展示时间的优势.因此,根据需要适当选择媒体辅助可以更好的实现教学目的.。
曲线与方程

曲线与方程在数学中,曲线和方程是紧密相关的概念。
曲线是定义在偏微分方程中的函数的曲繁的一个例子,而方程提供了一种用来描述曲线的有效方法。
曲线和方程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但它们之间的协作关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和研究多种数学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曲线及其定义。
曲线可以定义为数学函数或图像,它可以以不同类型的函数和表示形式描述。
曲线的一般形式是一些列点,当连接起来时,就会形成曲线。
在数学中,曲线的特性受到多个函数参数的结合影响,而这些参数的变化也会影响曲线的形状。
接下来,我们讨论一下方程的概念。
方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表示数学函数的方法,它可以表示从简单的二次方程到更复杂的多项式方程。
其中,二元一次方程和二次方程是最常用的方程形式,它们在很多概念中展示出明显的特点,例如空间几何、椭圆几何等。
曲线和方程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多层次的问题。
对于任意一个曲线,都可以找到一个能够反映它的数学方程,并且可以通过方程来描述曲线的特性。
与此同时,不同的曲线也可以用等效的方程表示,例如,椭圆可以用二次方程或双曲线方程表示。
此外,曲线的性质也受到变量的类型和特性的影响,特别是物理和数学上的变量。
例如,一个曲线的性质受到势函数的影响,因此,即使两个曲线有着相同的方程,在特定的情况下也会有所不同。
这就是曲线和方程之间复杂的关系,在研究时涉及到多种变量。
另外,曲线和方程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应用到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中。
例如,在计算机图形学中,可以用曲线和方程来描绘出不同的几何形状,并使用方程来检测视觉上有趣的特征。
在机械设计中,也可以使用曲线和方程来设计出更加完美的几何形状。
总之,曲线和方程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它们之间共同依赖于变量特性,并可以应用到许多不同的科学领域中。
因此,我们需要充分理解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了解和研究更多的数学问题。
【数学】2.1.1《曲线与方程》课件(新人教A版选修2-1)

例子:(2)画出函数 y
y 8
= 2x
2
(-1≤x≤2) 的图象C.
y
y = 2x 2
y = 2x 2
(-1≤x≤2)
8
-1
O
2
x
-1
O
2
x
符合条件①不符合条件②
符合条件②不符合条件 ①
例子:(2)画出函数 的图象C.
y 8
y = 2x
2
(-1≤x≤2)
y = 2x 2
(-1≤x≤2)
-1
O
2
x
y 1 -1 0 x 1 y 1 -2 -1 0 1 2 x y 1 -2 -1 0 1 2 x
图3
例2 证明以坐标原点为圆心,半径等于5的圆的方程是x2 +y2 = 25,并判断点M1(3,-4),M2(-3,2)是否在这个圆 上.
证明:(1)设M(x0,y0)是圆上任意一点.因为点M到坐标原点 的距离等于5,所以 x 0 2 + y 0 2 = 5 , 也就是xo2 +yo2 = 25. 即 (x0,y0) 是方程x2 +y2 = 25的解.
即:曲线上所有点的集合与此曲线的方程的解集能够 一一对应
集合的 观点
3、如果曲线C的方程是f(x,y)=0,那么点 P( x0 , y0 ) 在曲线C上的充要条件 是 f ( x0 , y0 ) = 0
学习例题巩固定义
例1判断下列结论的正误并说明理由 对(1)过点A(3,0)且垂直于x轴的直线为x=3 错(2)到x轴距离为2的点的轨迹方程为y=2 错(3)到两坐标轴距离乘积等于1的点的轨迹方程为xy=1 例2证明:圆心为坐标原点,半径为5的圆的方程是 y x2 + y2 = 25 5 M 1 (3,−4)、M( − 2 5, 是否在圆上 2) 并判断 2 变式训练: 变式训练:写出下列半圆的方程
曲线和方程知识要点

曲线和方程的概念【知识要点】定义 一般地,如果曲线C 与方程0),(=y x F 之间有以下两个关系:(1)曲线C 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0),(=y x F 的解;(2)以方程0),(=y x F 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曲线C 上. 我们就把0),(=y x F 叫做曲线C 的方程,曲线C 叫做方程0),(=y x F 的曲线.注意:要建立曲线与方程间的对应关系,仅有条件“曲线C 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0),(=y x F 的解”是不够的,因为可能有满足方程0),(=y x F 的点不在曲线C 上;仅有条件“以方程0),(=y x F 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曲线C 上”也是不够的,因为曲线C 上可能有不满足方程0),(=y x F 的点.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时,才能说方程0),(=y x F 是曲线C 的方程,曲线C 是方程0),(=y x F 的曲线.求曲线的方程【知识要点】1 求曲线的方程的步骤:①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如果已给出,本步骤省略).②设曲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为),(y x ,写出已知点的坐标,设出相关点的坐标.③根据曲线上点所适合的条件,写出等式.④用坐标表示这个等式(方程),并化简.⑤证明以化简后的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在本教材不作要求).(6)检验,该说明的要说明.2 求曲线方程的常用方法:定义法、直接法、代入法、参数法等.(1)定义法:根据题意可以得出或推出动点的轨迹是直线或圆或椭圆或双曲线或抛物线.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写出或求出轨迹方程.若方程形式知道,往往用待定系数法求.(2)直接法:根据题设条件直接写出动点的坐标),(y x 所满足的关系式,即方程0),(=y x F .(3)相关点法(代入法):是所求轨迹上的动点),(y x P 随着另一个已知曲线上的动点),(11y x M 的运动而运动时,一般用代入法求动点P 的轨迹方程.其方法是根据题设条件求得两动点坐标),(y x 与),(11y x 之间的关系式,从中解出),(),,(11y x g y y x f x ==,由于),(11y x M 在已知曲线上,故),(11y x M 满足已知曲线方程,将11,y x 的表达式代入已知曲线方程,从而求得动点P 的轨迹方程.(4)参数法:根据题意得出动点P 的坐标y x ,用其他点的坐标或长度、角、斜率、时间等参数来表示.常用到的公式有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中点坐标公式、斜率公式、夹角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曲线的交点【知识要点】1 要求两条曲线的交点的坐标,只需解由这两条曲线的方程所组成的方程组.如果方程组没有实数解,那么这两个方程的曲线就没有交点.反过来,曲线有没有交点也可用来说明方程组有没有实数解.即可用几何图形的性质说明代数方程(组)有没有实数解.2 一般地,斜率为k 的直线b kx y l +=:与曲线C 相交于两点),(),,(2211y x B y x A ,则 ]4))[(1())(1()()(2122122212221221x x x x k x x k y y x x AB -++=-+=-+-=. 或]4))[(11())(11(2122122212y y y y k y y k AB -++=-+=.。
曲线与方程优质课教案

方程是曲线的方程, 曲线是方程的曲线
即:曲线上所有点 集 一一对应 曲线的方程的解集
下列各题中,图所示的曲线C的方程 为所列方程,对吗?如果不对,是不符合 关系⑴还是关系⑵?
曲线C为△ABC为中线 AD AD方程:x=0
曲线C是过点(4,1) 的反比例曲线图像
方程 :y 4 x
例1 证明:与两条坐标轴的距离的积是常数 k (k>0) 的 等于1的圆的方程是 x 2 y 2 1
曲线 C 上所有点的坐标(x,y)
(x,y)方程 f(x,y)=0 的解
曲线与方程
一般地, 在直角坐标系中 , 如果某曲线 C (看作点的集 合或适合某种条件的点的轨迹) 上的点与一个 二元方程 f(x,y)=0 的实数解建立了如下的关系: ①曲线 C 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 f(x,y)=0 的解; ②以方程 f(x,y) 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 C 上的点;
练习:解答下列问题,且说出各依据了“曲线的方程”和 “方程的曲线”定义中的哪一个关系?
(1) 判断点 M(3, -4), N( 2 5 , 2) 是否在方程
x y 25
2 2
所表示的曲线上.
( 2 )已知方程为
x y 25 的圆过点 C (
2 2
7 ,m)
, 求 m 的值 。
方程的解与曲线上的点的关系 证明方程是曲线的方程 为下节课求曲线方程做铺垫
曲线和方程
含山中学 王 杉
引例 1. 在直角坐标系中,平分第一、三象限的直线方程是 x-y=0 直线上的点(x,y) x=y (x,y)是方程x-y=0的解
y 1 1 l x
①直线 l 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 x-y=0 的解; ②以方程 x-y=0 的解为坐标的点都 在直线 l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