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以下是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供参考:1. 陈胜者,阳城人也。
(判断句,“……者,……也”是标志)2. 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省略句,“君乃言此”应为“君乃言此书”)3.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省略句,“其下”应为“屠”的“下”)4.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省略句,“以”后省略代词“之”)5.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被动句,“为”表被动)6.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省略句,“举以予人”应为“子孙举以予人”)7. 一鼓作气,再而复三。
(复句,“再”、“三”是“一鼓作气”重复的内容)8.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并列句,“无耻之耻”中的“之”为结构助词,相当于“的”;第二个“之”,代词,相当于“这”;“矣”为语气词)9.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并列句,“虽人有百手”中的“虽”为转折连词)10. 旦暮吏来而而日:“官命促尔植桑!”(省略句,“官命促尔植桑!”应为“旦暮吏来而日:‘官命促尔植桑!’”)11.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判断句,“……地……,……城”是标志)12.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省略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应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3.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并列句,“食之不能尽其材”中的“之”为代词,相当于“它”;“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中的“之”为代词,相当于“它”)14. 与其皱眉头,不如放宽心。
若是强颜欢笑,固然可爱。
(选择句,“与其……,不如……”是标志)15.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复句,“虽”表让步关系,“才美不外见”中的“见”通“现”,出现)16.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判断句,“……者,……也”是标志)17. 是马也,虽饰以金镳、饮食以诸侯大夫礼,又不能尽其力。
(复句,“虽……,……”是标志)18.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反问句,“安知”是反问的标志)19.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反问句,“然则……但……多矣”是标志)20.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与现今的白话文相比具有一定的句式特点。
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有哪些呢?本文是店铺整理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的资料,仅供参考。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固定句式又称“固定词组”或“固定结构”。
指在句子中,用法和格式比较固定的词组,他的中间有的可以加入词、词组,使得句子结构完整。
固定格式往往前后呼应,互相配合。
大致可以分为七类:1、表达陈述语气的有:“有所、无所、有以、无以”等;2、表达疑问语气的有:“何所、安所、何以、奚以、无以”等;3、表达反诘语气的有:“何(奚)为、何(奚)……为、何(奚)……以为、何……之有、有何于……、奚有于……、于……何有、何有、不亦……、何用……、焉用、奚用”等;4、表达推测语气的有:“得毋、得无、得微、得非、毋乃、无乃”等;5、表达感叹语气的有:“何其、何……之、何等”等;6、表达否定语气的有:“独唯、唯独、非独、非徒、非直、岂独”等;7、表达比较语气的有:“孰与、与……孰、与其……孰若(不若、不如)、与其……宁(抑、亦)”等。
初中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一.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陈胜者,阳城人也.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⑧此三者,吾遗恨也.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⑩斯用兵之效也.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④梁父即楚将项燕.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⑥非死,则徙尔.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二.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臣诚恐见欺于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③为予群从所得.④恐为操所先.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三.倒装句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2.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4.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④何由知吾可也?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四.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1.省略主语.(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文言文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被动句例句(一)判断句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常见判断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示法:1、“……者,……也.” 例如:陈涉者,阳城人也.2、“……,……也” 例如:段公,仁信大人也.3、“……者,…….”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4、“……者也.” 例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5、无标志判断句,通过句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表判断.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7、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做判断词,在汉以后做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是表示判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为表示判断)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为表示判断)(二)省略句省略句:将句子中某些成分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如下:1、省略代词例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2、省略介词,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等.例如:以(之)如司农治事堂,栖之(于)梁木上(三)被动句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常见被动句有两大类,一种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一种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需要结合文意来判断.1、有标志的被动句① 而君幸于赵王.(……于……)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④受制于人.(……受……于……)⑤为天下笑,何也?(为)⑥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⑦若属皆为所虏.(……为所……)⑧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2、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用动词直接表示被动意思,结合文意判定.例如: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被……缠绕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四)倒装句(主要有四种情况)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①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例: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②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要前置)(2)介宾结构(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要前置).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例: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公安在?(动宾)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F、一言以蔽之.(介宾:宾+介)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介宾:方位名词+介词)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固定结构)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前置例: A.何功之有哉? B.唯马首是瞻.④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例: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再看下面几个句子(也是属于不规则的):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不合否定句中的情况)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不属于疑问句中的情况)C.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不属于否定句中的情况)2.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有四种情况: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高的庙堂)(偏远的江湖)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如:A、赋税之繁重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例如: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④中心词+数量词例如:A、尝贻余核舟一. 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例如: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王尝语暴以好乐.4.谓语前置(主谓倒装)这种句式常见于古汉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中例如:A、甚矣,汝之不惠!B、悲哉,世也!(这个社会多可悲啊!)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固定句式总结●何……之有:表反问,其中“之”字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它的宾语。
文言特殊句式的整理全部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九年级下册《公输》一、倒装句1、起于鲁2、宋何罪之有?3、吾既已言之王矣4、胡不见我于王?二、省略句1、知而不争2、然胡不已乎?3、邻有敝舆而欲窃之4、必为有窃疾矣5、于就是见公输盘6、虽杀臣,不能绝也。
7、将以攻宋三、判断句1、此为何若人?2、必为有窃疾矣3、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4、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5、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省略句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省略句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二、被动句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鱼我所欲也》一、、省略句1、乡为身死而不受2、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二、倒装句1、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2、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三、判断句1、鱼,我所欲也。
2、熊掌,亦我所欲也。
3、生,亦我所欲也。
4、义,亦我所欲也。
《曹刿论战》一、省略句1、对曰:“小惠……”2、问:“何以战”3、必以分人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曹刿请见6、又何间焉?7、乃入见8、小惠未徧9、可以一战二、倒装句1、何以战2、战于长勺三、判断句1、夫战,勇气也。
2、忠之属也3、夫大国,难测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倒装句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2、君美甚3、吾孰与徐公美?4、问之客曰5、又弗如远甚。
6、欲有求于我也7、忌不自信。
8、臣之客欲有求于臣9、皆以美于徐公10、能谤讥于市朝11、皆朝于齐1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二、省略句1、与坐谈,2、孰视之3、暮寝而思之4、于就是入朝见威王5、皆以美于徐公6、问之客曰7、能谤讥于市朝三、判断句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一、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就是宾语必须就是代词;二就是必须就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与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2、介词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3、普通宾语前置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二、宾语后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就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就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就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就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就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就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就是”就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就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第二、就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就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就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就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就是、、、、、、”的格式。
中考语文复习课件:文言文 特殊句式 (34张ppt)

被动句二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关系。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吴广向来爱护别人,士兵们大多愿意被他 所用。
被动句三
3.用“于”“被”“见”表示被动关系。 卒见使于一鼠。
(人)最终却被一只老鼠所役使。
被动句三
3.用“于”“被”“见”表示被动关系。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反问句二
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吾射不亦精乎? 我的射箭技术不也是很精湛的吗?
反问句三
得无......乎:相当于“恐怕......吧”。 览物之情,得无亦乎? 欣赏景物的情感,恐怕会不同吧?
练习
练习 此画斗牛也!《书戴嵩画牛》
“……担也中“肉尽表,判止有断剩骨。止”通“担子里面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 这画上画的是斗牛啊!
例1:臣本布衣(《出师表》)
(《马说》)
我本来是一个平民百姓。
判断句二
1.用“即”“乃”“则”“皆”“本”“亦” 等词表示肯定判断。
例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马说》)
这就是岳阳楼的宏伟景观啊。
判断句三
三.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 例1:橘生淮南则为橘。《晏子春秋》 橘生长在淮南就是橘。
天下是高祖的天下。
一、判断句
3.借助“……,……者也”表示判断。 例3:晏婴,齐之习辞者也。(《晏子春秋》)
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
一、判断句
4.借助“……,……也”表示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例4: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打仗靠的是勇气啊。
判断句二
1.用“即”“乃”“则”“皆”“本”“亦” 等词表示肯定判断。
初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

初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在初中阶段,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有六种: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以及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介宾短语)后置。
01判断句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的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
古代通常不用“是”来联系,而是采用以下方式表示。
(1) 用语气助词来表示判断。
采用“……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词语用在谓语后面帮助判断。
A:“……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B: “......,......也。
”其常见方式为:主语+谓语+也,在这种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C:“......者也。
”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菊,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者也用在句尾加强语气。
D:“......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但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方柯者,中国之人。
”(方柯,是中国人)E:省略“者”、“也”的句子,有时也有者也均不用的句子如:刘备天下枭雄。
可译为:刘备是天下勇猛的人。
(2)用副词加强判断或构成否定判断。
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副词加强判断的语气。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司马迁《陈涉世家》),“乃”可以解释为就是,用来判断当立者.是谁的。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其中乃用来表示判断。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唯问你) (唯图利)
精选版ppt
16
4、介词宾语的前置。 如:
一言以蔽之。(以一言)
精选版ppt
17
二、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 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精选版ppt
18
1、“中心词+之+定语”
①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小米。)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古汉语中为了强调某个部分,经常把强调的部分放 到前面。“甚矣”放在前面有强调的意味.
精选版ppt
23
文言倒装句译成现代汉 语时,要依现代汉语的句子 成分的排列规 律 ,将其 “顺 装”过来。
精选版ppt
24
4、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 被动句。
精选版ppt
25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 (1)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 (2)山峦为晴雪所洗。(《满井游记》
精选版ppt
7
2、省略句
3、省略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宾语常见的是代词“之”)
如: 此诚不可与之争锋。
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精选版ppt
8
4、省介词。(较常见的是省 2、省略句 “于”、
“以”,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 成 介宾结构。当这个介宾结构作补语 如: 山水之时乐,,这得个之介于词心常而常寓被之省于掉酒。也。
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
精选版ppt
1
判断句
1、用“者”或“也”表示 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
(1)主语后用“者形”式,。谓语后用“也”表示判断。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初中语文全六册特殊句式汇总

初中语文全六册特殊句式汇总(苏教版)七年级上《幼时记趣》倒装句私拟作群鹤舞空即:私拟作群鹤于空中舞。
意:(我)私下里把它们比作在空中飞舞。
徐喷以烟即:徐以烟喷。
意:慢慢地用烟喷(它们)。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即:一日,见二虫于草间斗。
意:有一天,我看见有两只小虫在草间斗。
省略句夏蚊成雷,(我)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我)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我)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之)以烟。
一日,(我)见二虫于草间斗。
(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其)所吞。
(我)神定,捉蛤蟆,鞭(之)数十,驱之别院。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的蚊子)果然(成了鹤)。
使与台齐(“使”后省略宾语“之”。
)被动句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意:(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被它吃掉了。
《三峡》省略句有时朝发(于)白帝,暮到江陵。
意:有时候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
《梦溪笔谈》二则岁以(之)大穰(省略代词“之”,指代“以钳搏”子方虫的虫子)乃以瓦布(于)之(省略介词“于”,在)倒装句便实钉之。
即:便钉之实。
(宾语前置)意:钉子钉牢。
而动如初。
即:而如初动。
意:可是仍像原来那样晃动。
《论语》八则判断句是知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意:这就是真正的智慧。
省略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其不善着而改之”前省略了动词“择”。
)意: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加以改正。
)可以为师矣(“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
之,代能温故知新的人,译为“把[他]当做。
”句意:可以把他当做老师了)倒装句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何”是介词“以”的宾语,)意: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是“文”呢?《狼》倒装句投以骨即:以骨投意:拿一块骨头扔过去。
省略句投(之)以骨。
一(个)屠晚归。
场主积薪(于)其中盖以(之)诱敌反问句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七年级下《赵普》判断句则《论语》二十篇也省略句太祖常劝(之)以读书碎裂奏牍掷(于)地上。
倒装句太祖常劝以读书即:太祖常以读书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1.倒装句
(1)谓语后置
甚矣,汝之不惠应是汝之不惠,甚矣
称心如意,几家能彀应是几家能彀,称心如意
(2)宾语前置
弗之怠——弗怠之(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应前置)
万钟于我何加焉——万钟于我加何焉
我之谓也——谓我也(有之,是作标志,加强语气)
且焉置土石——且置土石焉
何苦而不平——苦何而不平(谁,何,奚,安作宾语时)(3)介宾短语后置
咨臣以当世之事——以当世之事咨臣
战于长勺——于长勺战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乎东西叫嚣,乎南北隳突
倏与忽相与于遇于浑沌之死——倏与忽于浑沌之死相与于遇不求闻达于诸侯——不求于诸侯闻达
(4)定语后置
马之千里者——千里马者
闻道百——闻百道
北瞰隔山一重——北瞰隔一重山
中垂草莽者千尺——中垂千尺草莽者
2.省略句
(1)省略宾语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余)游
撰长书以(之)为贽
医之好治不病以(之)为功
日光下澈(潭水)
可以(之)一战
(2)省略介词
余立侍(于)左右
既而下(于)西峰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
局促(于)一室之内
(3)省略主语
参差荇菜,(君子)左右流之
(臣)受任于败军之际
在肌肤,(病)针石之所及也
触草木,(草木)尽死
(操蛇之神)告之于帝
(4)省略状语
(四周)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5)省略定语
(鱼)影布石上
(鸟)毛羽(鱼)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所以动(其)心忍(其)性
(6)省略谓语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必以情(断之)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鼓之)
(7)兼语省略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之)学
3.被动句
(1)“于,受…于”表被动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为…所”表被动
山峦为晴雪所洗
(3)“见,见…于”表被动
虽欲强聒,终必蒙见察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
帝感其诚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4。
表判断句式
(1)“…者…也”表判断,是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也”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也
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
夫战,勇气也
(3)“…者也”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4)没有任何标志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无他但熟尔
1.固定句式
(1)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与…无宁:与其…不如)
(2)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非…则:如果不是…就)
(3)非人哉(不是)
(4)幸尚宽,何为不可(何为即为何:为什么)(5)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邪?(宁…邪,表反问:难道…吗)
(6)吾射不亦精乎(不亦…乎,不也…吗)
使君一何愚(一何:多么)
罗敷年几何(几何:多大)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然而:虽然这样,可是)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
以丛草为林(以…为:把…当作)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以即无以)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无从:没有用来…的)
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有所:有…的(人,事,物)}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无所:没有…的(人,事,物)}
吾欲之南海,何如?(何如,如何;若何:怎么样,怎么,怎么办)
臣是以无请也(是以,是故:因此,所以)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所以:用来…的,…的原因,…的方法)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得无…乎,得无…耶:恐怕…吧,莫非…吧)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有…者:有人…人)
问女何所思{何所…的(人,东西,事情)是谁(什么)}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孰若,与其…孰若:哪如,与其…哪如)何陋之有(何…之有:有什么…呢)
然则向时而乐耶?{(既然)这样,那么}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像那…)
夫子何命焉为(何…为:有什么…还要…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