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兽医病理学重点
兽医病理学知识点总结

兽医病理学知识点总结一、名词解释1、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或组根为另一种成熟的细胞或组纲所替代的过程。
2、代偿:在致病因素作用下,体内出现代热、功能障碍或组机结构破坏时,机名词解释体通过相应器官的代谢改变、功能加强或形态结构变化来补偿的过程。
3、肉芽组织: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能细胞分裂增瘴所形成的富有毛细血管的幼稚的结缔组织。
4、机化:坏死组织、炎性渗出物、血凝块和血栓等病理性产物被肉芽组织取代的过程。
5、豢血: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姐织或器官中的Jb1.量增多,称为修脉性充血,倚称淤血。
6、血栓: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7、梗死:由于动豚血液断绝,局部缺血而引起的坏死,称为梗死.&变性:指细胞或间房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加过多的现象。
9、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病理性死亡。
10、坏疽:坏死盥税发生腐败,称为坏疽。
11、溃痴:指皮肤、黏膜的坏死组织脱落后留下的较深的缺损。
12、炎症:活体细胞对致炎因子的局部损伤所产生的一种以防御为主的应答性反应。
13、炎症介质:指在炎症过程中由细胞葬放或由体液产生,参与或引起炎症反应的化学物质。
14、肿痛: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对部分细胞正常生长的控制功能发生障碍,使细胞出现异常增生而形成的一种恶性新生物。
15、发焦:致皓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体温调定点上移体温升高的过程.16、水肿:由于水盐代期障碍使体液在组饮间隙内存积过多,称为水肿.17、休克:机体受到超强度刺激或剧烈损伤所发生的主要以急性减循环障碍为特征的综合性病理过程。
18、败血症: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全身感染病理过程.19、代书性酸中毒:血浆中NaHCO3的含•原发性降低引起的酸中毒,称为代谢性酸中毒。
20、绒毛心:纤雏素性心包炎时,沿出在心包腔中或附着在心外膜上的纤雒蛋白随心脏的跳动而摩擦成绒毛状外观,这样的心脏称之。
(完整版)兽医病理学(详解)

兽医病理学(Veterinary Pathology )绪 论一、兽医病理学的任务1.概念 兽医病理学( Veterinary Pathology)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及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物质代谢、机能活动变化的一门学科。
分类:病理生理学是着重研究患病机体的物质代谢和机能活动变化的一门学科。
病理解剖学是着重研究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变化的一门学科。
分子病理学、免疫病理学、分子遗传病理学、超微病理学、环境病理学等。
2.任务 揭示 本质 3.学习病理学的目的要求①掌握基本概念和病变 ②认识各器官和系统的常见病变 ③学会畜禽尸体剖检技术 ④了解畜禽常见病的病变特点 二、病理学的地位 具有权威性的一级诊断三、内容 基础病理 症状病理 器官和系统病理 疾病病理①疾病论 ②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③组织的损伤和修复 ④炎症 ⑤肿瘤 ⑥症状病理学(发热、休克、败血症) ⑦器官系统病理学(肺炎、脑炎、肾炎) 四、研究方法1 大体观察 2组织学观察 3细胞学观察4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观察5超微结构观察6分子病理学五、学习方法①局部和整体的辩证统一的观点 ②运动与发展的观点③因果关系与对立统一 ④对动物疾病的第一手资料 ⑤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第一章 疾病概论第一节 疾病学 一、疾病概念疾病是机体与外界致病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在此过程中机体对环境的适应力下降,动物的生产力降低。
二、疾病的特点1.疾病是在一定条件下,病因作用于机体而引起的。
2.疾病是完整机体的反应。
3.疾病是一个矛盾斗争过程。
4.生产力降低是疾病的一个标志。
①尸体剖检②动物实验③临床病理学研究④活体组织检查⑤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三、疾病的分类 1.依据病因分类传染病 :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氏体等)侵入引起的 寄生虫病:寄生虫侵入普通病:一般的致病因素所引起的疾病(内、外、产、胃肠炎、骨折) 2.依据病程长短分类依病程长短可将疾病分为最急性病、急性病、亚急性病、慢性病四种。
执兽考试病理学必背考点

执兽考试病理学必背考点
摘要:
一、病理学基本概念
- 定义: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 重要性:兽医诊断与治疗的基础
二、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
- 外界因素:感染、创伤、营养不良等
- 内部因素:遗传、免疫、代谢紊乱等
三、病理学常见表现
- 炎症:充血、渗出、增生等
- 肿瘤:良性、恶性、转移等
- 代谢性疾病:糖尿病、肾炎等
四、病理学诊断方法
- 临床检查:视、触、叩、听等
- 实验室检查:血液、组织、影像等
五、病理学防治策略
- 预防:疫苗接种、健康饲养等
- 治疗:药物、手术、化疗等
正文: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对于兽医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疾病的发生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外界因素如感染、创伤、营养不良
等,以及内部因素如遗传、免疫、代谢紊乱等。
病理学常见表现包括炎症、肿瘤、代谢性疾病等。
炎症是疾病最常见的表现,主要特征是充血、渗出、增生等。
肿瘤是另一种常见的病理表现,可分为良性、恶性和转移性。
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肾炎等,也是病理学研究的重点。
病理学诊断方法包括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临床检查主要包括视、触、叩、听等,以发现动物的异常表现。
实验室检查则包括血液、组织、影像等检查,以进一步明确疾病的性质和程度。
针对病理学表现,兽医可以采取多种防治策略。
预防措施包括疫苗接种、健康饲养等,以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化疗等,以减轻疾病对动物的影响。
兽医病理学复习要点

兽医病理学复习要点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兽医病理学病理学第一单元动物病理学概论一、疾病的概念疾病是在一定条件下致病因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
在疾病过程中机体表现出各种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以及各种相应的症状、体征和行为异常。
动物疾病包括以下基本特征:1、疾病是在正常生命活动基础上产生的一个新过程,与健康有质的区别;2、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一定原因引起的,没有原因的疾病是不存在的。
3、任何疾病都是完整统一机体的反应,呈现一定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这是疾病时产生各种症状和体征的内在基础。
4、任何疾病都包括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与转化。
5、疾病是一个有规律的发展过程,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的变化和一定的因果转化关系。
6、疾病时不仅动物的生命活动能力减弱,而且其生产性能、特别是经济价值降低,这是动物疾病的重要特征。
二、疾病的经过具有一定的阶段性,通常分为潜伏期(隐蔽期)、前驱期、临床经过期(症状明显期)、转归期(终结期)四个基本阶段。
三、疾病的转归是指疾病过程的发展趋向和结局。
疾病的转归一般可分为完全康复(痊愈)、不完全康复和死亡三种形式。
四、引起疾病的原因大致分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
疾病发生的外因包括:生物性因素(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包括温度、光能、放射能、电流、机械性因素、大气压、噪音等)、营养性因素。
疾病发生的内因包括:防御功能及免疫功能降低、机体反应性改变、遗传因素、特异性免疫反应第二单元组织与细胞损伤一、变性变性是指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数量显著增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一般而言,变性是可复性改变。
变性可分为两大类:即细胞变性(常见的有细胞肿胀、脂肪变性及玻璃样变性等)和细胞间质的变性(有黏液样变性、玻璃样变性、淀粉样变性及纤维素样变性等)。
1、细胞肿胀是指细胞内水分增多,胞体增大,胞浆内出现微细颗粒或大小不等的水泡。
兽医病理学重点

兽医病理学重点第一章血液循环障碍一、充血:(一)动脉性充血:指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或器官中得血量增多。
又称“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
动脉性充血可分为生理性充血与病理性充血两种。
病理性充血又可以分为炎性充血、侧枝性充血、贫血后充血(如:瘤胃鼓气后放气)、充血得病理变化:体积稍微肿大,颜色潮红,代谢旺盛,温热、(二)静脉性淤血:指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器官或组织中得血量增多,简称“淤血"、1.淤血得类型与原因有:(1)全身性淤血:由于心力衰竭与胸内压增高。
如:心衰,心肌炎,心包炎、胸膜及肺脏疾病等。
左心衰竭导致肺淤血,右心衰竭导致大循环淤血。
(2)局部性淤血:由于局部静脉受压与静脉管腔阻塞。
2.淤血得病理变化:颜色暗红色,稍微肿大,微冷。
槟榔肝:指慢性肝淤血得同时有脂肪变性时,淤血得中央静脉及邻近得肝窦区域呈暗红色,肝小叶周边得肝细胞因脂肪变性呈黄色,使切面形成暗红色淤血区与土黄色脂肪变性区相间,状似槟榔花纹。
二、出血: 指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之外。
1.原因与类型:(1)破裂性出血(2)渗出性出血:由于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红细胞通过扩大得内皮细胞间隙与损伤得血管基底膜而漏出到血管外。
2。
病理变化(1)内出血血肿:指小血管破裂时流出得血液积聚在组织间隙或器官得被膜下,并挤压周围组织。
瘀点:指渗出性出血时,出血点直径一般不超1mm。
瘀斑:指渗出性出血时,出血点直径一般为1~10mm。
出血性素质:指全身性渗出性出血得倾向。
(2)外出血:咳血、吐血等。
三、血栓形成:指在活体得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粘集形成固体物质得过程。
1、血栓形成得三个基本条件:(1)血管内膜得损伤:暴露其内得结缔组织→激活凝血因子凝血释放组织因子血小板粘集(2)血流状态得改变:a、血轴流向血管壁靠拢;b、血流缓慢形成旋涡,使凝血因子堆积。
(3)血液性质得改变:即血小板与凝血因子质与量都发生改变,就是血栓形成得最主要因素、2、血栓形成得过程(1)血小板粘集与白色血栓形成(2)血液旋涡与形成混合血栓(3)血液凝固与形成红色血栓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指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引起得一个以血液凝固性障碍,微循环内广泛微血栓形成为主要特征得病理过程。
兽医病理学复习重点

兽医病理学复习重点概念兽医病理学( Veterinary Pathology) 研究动物疾病的原因,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及患病动物物质代谢,机能活动和形态结构变化的一门学科。
任务是阐明疾病的本质,从而为认识和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疾病是机体与外界致病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在此过程中机体对环境的适应力下降,动物的生产力降低。
疾病的分类 1.依据疾病的经过分类最急性病、急性病、亚急性病、慢性病四种。
2.依据病因分类传染病,寄生虫病,普通病。
疾病发展的阶段性1.潜伏期2.前驱期3.明显期4.终结期疾病的结局完全痊愈,不完全痊愈,死亡。
死亡可分为三个阶段濒死期,临床死亡.生物学死亡.病因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的科学。
病因(一)外因1.生物性因素2.化学性因素3.物理性因素 4.机械性因素5.其他因素营养性致病因素。
(二)内因是指机体本身的生理状态。
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机体对外界致病因素的反应性,即感受性,另一方面是指机体对外界致病因素的防御能力,即抵抗力。
应激:机体在应激原的作用下,处于紧张状态时发生的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借此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提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因严重淤血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可相连,而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肝脏切面肉眼呈红黄相间,形似槟榔切面的条纹,故称槟榔肝。
缺血:局部组织或器官的血液供应不足或完全断绝,又称为局部贫血。
原因1.动脉管腔狭窄或阻塞2.动脉受压3. 动脉痉挛结局:由于缺血组织缺乏氧及营养物质的供应,加之代谢产物不能及时运走而积聚,所以常引起组织实质细胞萎缩、变性、甚至坏死(梗死)。
出血:血液流出心脏和血管之外的现象。
内出血:血液流入组织间隙或体腔内。
外出血:血液流到体外。
原因和机理1.破裂性出血 2.渗出性出血血栓形成:是指活体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凝固或血液中某些陈芬析出并凝集形成固体团块的过程。
兽医病理学复习要点

兽医病理学复习要点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兽医病理学病理学第一单元动物病理学概论一、疾病得概念疾病就是在一定条件下致病因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得一个损伤与抗损伤得复杂斗争过程。
在疾病过程中机体表现出各种机能、代谢与形态结构得异常变化,以及各种相应得症状、体征与行为异常。
动物疾病包括以下基本特征:1、疾病就是在正常生命活动基础上产生得一个新过程,与健康有质得区别;2、任何疾病得发生都就是由一定原因引起得,没有原因得疾病就是不存在得。
3、任何疾病都就是完整统一机体得反应,呈现一定得机能、代谢与形态结构得变化,这就是疾病时产生各种症状与体征得内在基础。
4、任何疾病都包括损伤与抗损伤得斗争与转化。
5、疾病就是一个有规律得发展过程,在发展得不同阶段,有其不同得变化与一定得因果转化关系、6、疾病时不仅动物得生命活动能力减弱,而且其生产性能、特别就是经济价值降低,这就是动物疾病得重要特征。
二、疾病得经过具有一定得阶段性,通常分为潜伏期(隐蔽期)、前驱期、临床经过期(症状明显期)、转归期(终结期)四个基本阶段。
三、疾病得转归就是指疾病过程得发展趋向与结局。
疾病得转归一般可分为完全康复(痊愈)、不完全康复与死亡三种形式。
四、引起疾病得原因大致分为外因与内因两大类。
疾病发生得外因包括:生物性因素(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与寄生虫)、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包括温度、光能、放射能、电流、机械性因素、大气压、噪音等)、营养性因素。
疾病发生得内因包括:防御功能及免疫功能降低、机体反应性改变、遗传因素、特异性免疫反应第二单元组织与细胞损伤一、变性变性就是指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得数量显著增多,并伴有不同程度得功能障碍。
一般而言,变性就是可复性改变。
变性可分为两大类:即细胞变性(常见得有细胞肿胀、脂肪变性及玻璃样变性等)与细胞间质得变性(有黏液样变性、玻璃样变性、淀粉样变性及纤维素样变性等)、1、细胞肿胀就是指细胞内水分增多,胞体增大,胞浆内出现微细颗粒或大小不等得水泡。
兽医病理学复习资料

兽医病理学复习资料一、概述兽医病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学科,是兽医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
通过对动物疾病的形态学、组织学和细胞学等方面的研究,可以帮助兽医师诊断和治疗动物疾病,保障动物的健康和养殖业的发展。
二、兽医病理学的分类1. 一般病理学:研究疾病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包括病因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化学等内容。
2. 特殊病理学:研究特定动物种类或特定疾病的病理学,如兽医寄生虫学、兽医微生物学、兽医肿瘤学等。
三、兽医病理学的主要内容1. 病因学:研究疾病的原因和发生机制,包括遗传因素、感染因素、环境因素等。
2. 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对机体功能的影响和机体对疾病的适应机制。
3. 病理化学:研究疾病发生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和代谢紊乱。
4. 病理形态学:研究疾病在组织和细胞水平上的形态学变化,包括病理组织学和病理细胞学。
5. 病理诊断学:根据病理形态学的变化,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6. 病理预后学:研究疾病的预后和预后因素,为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
四、兽医病理学的研究方法1. 病理学检查:通过对动物的临床症状、体征和病理变化的观察,进行病理学诊断。
2. 组织学检查:通过对动物组织标本的切片和染色,观察组织细胞的形态学变化,进行病理学诊断。
3. 细胞学检查:通过对动物细胞标本的涂片和染色,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进行病理学诊断。
4. 免疫组化检查:通过对动物组织标本的免疫染色,检测特定抗原的表达,帮助确定病理诊断。
5. 分子生物学检查:通过对动物组织标本的DNA、RNA等分子的检测,研究疾病的分子机制。
五、兽医病理学的应用1. 疾病诊断:通过对动物病理学的研究,帮助兽医师确定疾病的种类和病因,为治疗提供依据。
2. 疫病监测:通过对疫区动物的病理学检查,及时发现和控制传染病的流行。
3. 养殖业发展:通过对养殖动物的病理学研究,改善养殖环境和管理措施,提高养殖效益。
4. 药物研发:通过对动物病理学的研究,评价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为药物的研发提供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兽医病理学重点第一章血液循环障碍一、充血:(一)动脉性充血:指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或器官中的血量增多。
又称“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
动脉性充血可分为生理性充血和病理性充血两种。
病理性充血又可以分为炎性充血、侧枝性充血、贫血后充血(如:瘤胃鼓气后放气)。
充血的病理变化:体积稍微肿大,颜色潮红,代谢旺盛,温热。
(二)静脉性淤血:指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器官或组织中的血量增多,简称“淤血”。
1.淤血的类型和原因有:(1)全身性淤血:由于心力衰竭和胸内压增高。
如:心衰,心肌炎,心包炎、胸膜及肺脏疾病等。
左心衰竭导致肺淤血,右心衰竭导致大循环淤血。
(2)局部性淤血:由于局部静脉受压和静脉管腔阻塞。
2.淤血的病理变化:颜色暗红色,稍微肿大,微冷。
槟榔肝:指慢性肝淤血的同时有脂肪变性时,淤血的中央静脉及邻近的肝窦区域呈暗红色,肝小叶周边的肝细胞因脂肪变性呈黄色,使切面形成暗红色淤血区与土黄色脂肪变性区相间,状似槟榔花纹。
二、出血:指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之外。
1.原因和类型:(1)破裂性出血(2)渗出性出血:由于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红细胞通过扩大的内皮细胞间隙和损伤的血管基底膜而漏出到血管外。
2.病理变化(1)内出血血肿:指小血管破裂时流出的血液积聚在组织间隙或器官的被膜下,并挤压周围组织。
瘀点:指渗出性出血时,出血点直径一般不超1mm。
瘀斑:指渗出性出血时,出血点直径一般为1~10mm。
出血性素质:指全身性渗出性出血的倾向。
(2)外出血:咳血、吐血等。
三、血栓形成:指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粘集形成固体物质的过程。
1、血栓形成的三个基本条件:(1)血管内膜的损伤:暴露其内的结缔组织→激活凝血因子凝血释放组织因子血小板粘集(2)血流状态的改变:a、血轴流向血管壁靠拢;b、血流缓慢形成旋涡,使凝血因子堆积。
(3)血液性质的改变:即血小板与凝血因子质和量都发生改变,是血栓形成的最主要因素。
2、血栓形成的过程(1)血小板粘集和白色血栓形成(2)血液旋涡和形成混合血栓(3)血液凝固和形成红色血栓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指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引起的一个以血液凝固性障碍,微循环内广泛微血栓形成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
1、机理:(1)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2)组织严重损伤,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2、主要变化:微血栓形成和器官功能障碍、出血、休克和贫血。
五、梗死:指由于动脉血流断绝,局部缺血而引起的坏死。
梗死按颜色分可分为红色梗死和白色梗死两类。
1、贫血性梗死:梗死灶含血量少而呈灰白色,又称为白色梗死。
常见于血管吻合支少、组织结构较致密的组织。
如肾、心等。
2、出血性梗死:梗死灶含血量多而呈暗红色,又称为红色梗死。
常见于血管吻合支较多、组织结构较疏松的器官。
如肺、肠等。
六、休克:微循环血液灌流不足导致重要器官机能代谢紊乱和结构损伤的一种全身性病理过程。
根据休克的血液动力学特点,休克可分为低动力型(低排高阻型)和高动力型(高排低阻型)两类。
发生共同环节:微循环灌流压降低、微循环血流阻力增加、微循环血液流变学改变。
分期: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淤血期、微循环衰竭期。
第二章水代谢和酸碱平衡紊乱一、水肿:等渗体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过多。
水肿不是独立性疾病,而是在许多疾病中出现的一种重要的病理过程。
积水:指浆膜腔内有大量液体积聚。
水肿液主要来自于血浆,其比重决定于其中蛋白质的含量。
类型和机理:(1)局部性水肿(2)全身性水肿:其中营养不良性水肿的机理主要是低蛋白血症。
二、水中毒:低渗性体液在细胞间隙积聚过多,导致稀释性低钠血症,出现脑水肿,并出现一系列症状。
三、脱水:1、高渗性脱水:以失水为主,失水大于失钠的一型脱水。
原因:饮水不足、低渗性体液丢失过多。
表现:患畜口渴、少尿、皮肤皱缩等。
2、低渗性脱水:失钠多于失水的一型脱水。
3、等渗性脱水:失钠与失水的比例大体相当。
原因:大量等渗性的体液丢失。
治疗原则: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
临床上常用1份5%葡萄糖加1份生理盐水来治疗。
四、酸碱平衡紊乱体液PH是因血浆HCO3-/H2CO3的比值决定的,正常比例为20:1。
当小于20:1时,则为酸中毒;大于20:1为碱中毒。
1、代谢性酸中毒:体内固定酸增多或碱性物质丧失过多,而呈现的以血浆中NaHCO3(碱储)原发性减少为特征的病理过程。
如:发热。
2、呼吸性酸中毒:由于肺泡通气或换气不足,CO2排出困难,或因CO2吸入过多而致血浆中H2CO3浓度原发性增高的病理过程。
3、代谢性碱中毒:由于体内碱性物质摄入过多或/和酸性物质丧失过多而引起的以血浆NaHCO3浓度原发性升高为特征的病理过程。
4、呼吸性碱中毒:由于CO2排出过多而引起的以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降低为特征的病理过程。
呼吸系统疾病引起外呼吸障碍而导致缺氧时,一般先出现呼吸性酸中毒,后出现代谢性酸中毒。
第三章组织与细胞损伤一、萎缩:指已经发育成熟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发生体积缩小的过程。
类型:1、生理性萎缩2、病理性萎缩:依据病变范围可分为全身性萎缩和局部性萎缩。
其中脂肪组织的萎缩发生最早且最显著,常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
二、变性(一)颗粒变性:指实质脏器的功能细胞胞浆内出现大量的细小的蛋白颗粒,同时细胞肿胀,功能低落。
常见于心、肝、肾等实质脏器。
(二)水泡变性:指实质脏器的功能细胞胞浆内出现大小不一的水跑,同时细胞肿胀,功能低落。
常见于心、肝、肾等实质脏器。
(三)脂肪变性:实质脏器的功能细胞胞浆内出现大小不一的游离脂肪小滴,同时细胞肿胀,功能低落。
常见于心、肝、肾等实质脏器,其中肝脏最易出现脂肪变性,如:槟榔肝。
三、坏死:指活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的死亡。
细胞死亡可分为生理性死亡和病理性死亡两种方式和途径。
1、病理变化:细胞核的变化是判断坏死的主要依据,在光镜下可见:(1)核浓缩:染色质浓缩、染色加深、核体积缩小。
(2)核碎裂:核染色质碎片随核膜破裂而分散在胞浆中。
(3)核溶解:核染色变淡,进而仅见核的轮廓,最后完全消失。
2、类型(1)凝固性坏死:在蛋白凝固酶的作用下,坏死组织发生凝固。
坏死组织灰白或黄白色,质地干燥,界限清楚。
有贫血性梗死、干酪样坏死、蜡样坏死、脂肪坏死。
(2)液化性坏死:组织因受蛋白分解酶作用,迅速溶解成液体状。
坏死组织分界不清楚、柔软、湿润。
(3)坏疽:指组织发生坏死后,受外界环境影响和腐败菌感染而形成的特殊的病理学变化。
A、干性坏疽:常见于皮肤,坏死的皮肤干燥、变硬,呈褐色或黑色(由于硫化铁的影响)。
B、湿性坏疽C、气性坏疽3、影响与结局(1)溶解吸收:由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或由淋巴管或小血管吸收。
(2)腐离排出:坏死区周围发生脓性溶解,造成坏死物和周围组织分离。
(3)机化和包囊形成:(4)钙化:凝固性坏死物发生钙盐沉着。
第四章适应与修复一、代偿:分为代谢代偿、结构代偿、机能代偿三种。
二、适应化生:已发育成熟的组织在环境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在形态上和功能上转变为另一种组织的过程。
三、修复1、再生:血细胞、上皮细胞的再生能力强。
2、肉芽组织:是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分裂增殖所形成的富有毛细血管的幼稚的结缔组织。
其中有许多炎症细胞,因此具有抗感染能力。
3、创伤愈合:基于创伤的条件不同,创伤愈合可分为第一期愈合(直接愈合)和第二期愈合(间接愈合)两类。
4、影响修复的因素:包括全身因素和局部因素两方面。
四、病理产物的改造1、机化:指病理产物被新生的纤维结缔组织(肉芽组织)所取代的过程。
2、包囊化3、钙化第五章炎症一、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一)变质(组织损伤):变性和坏死。
(二)渗出(血管反应):血管反应是炎症过程的中心环节。
1、概念(1)炎症渗出:炎症过程中,血液成份(一定有血浆)通过血管壁进入炎症灶的过程。
炎症浸润:炎症过程中,血液中白细胞穿过血管壁进入炎区,并在炎区组织间集聚,称之为炎症浸润。
炎症渗出液的作用有:稀释毒素、渗出液里常常含有抗体,可以杀灭病原;阻止病原和病理产物的移动;促进吞噬。
(2)炎症介质:指在炎症过程中,由局部组织细胞或血液释放的,参与或引起炎症的化学物质。
主要的炎症介质有:活性胺(如组胺,五羟色胺)、酸性酯类(如前列腺素、白细胞三烯)、激肽类(如缓激肽)。
炎症介质的共同作用有: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升高;有趋化作用;引起机体发热;致痛作用;引起组织损伤。
2、白细胞渗出(1)白细胞游出的过程A、附壁与粘着:白细胞由轴流进入边流并贴近血管内皮细胞滚动,然后与内皮细胞粘附,不在滚动的过程。
B、白细胞游出: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后通过阿米巴运动穿过血管壁,游走到炎症灶中的过程。
C、趋化作用:白细胞穿过血管壁后,向炎症灶集中的过程。
(2)炎症细胞的类型A、嗜中性白细胞:常见于急性炎症的早期。
B、嗜酸性白细胞:常见于寄生虫性炎症。
C、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D、淋巴细胞:常见于慢性炎症。
(三)细胞增生二、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一)炎症的局部表现是红、肿、热、痛、机能障碍。
红——炎性充血、淤血。
肿——充血、淤血、炎性渗出等。
热——充血、代谢旺盛。
痛——炎症介质或炎性产物的刺激。
机能障碍——变质、渗出和增生的共同影响。
(二)炎症的全身反应为:1.发热; 2. 外周血白细胞增多;3.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机能加强;4.血清急性期反应物形成(非抗体物质)。
三、炎症的类型1、变质性炎症:以变质过程(即变性和坏死)显著,渗出和增生较次之。
2、渗出性炎症:病变以渗出为主,炎症灶内有大量渗出物形成。
(1)浆液性炎:炎症以浆液渗出为主。
(2)卡他性炎:(3)纤维素性炎: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纤维素为特征的渗出性炎症。
A、浮膜性炎症:渗出的纤维素形成一层淡黄色、有弹性的膜状物被覆于炎灶表面,易于剥离。
如绒毛心:即纤维素性心外膜炎。
B、固膜性炎症:渗出的纤维素与坏死的黏膜组织牢固结合在一起,不易剥离,剥离后留下溃疡。
(4)化脓性炎:以大量嗜中性白细胞渗出为特征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的一种炎症。
脓肿:器官组织内局限性化脓性炎。
蜂窝织炎:指发生于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
表面化脓:粘膜或浆膜的表面化脓性炎。
(5)出血性炎3、增生性炎症肉芽肿性炎症:在炎症局部形成以巨噬细胞增生为主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为特征的慢性炎症。
如结核。
第六章肿瘤肿瘤: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掉了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肿瘤的异型性:也称间变,是指肿瘤细胞形态结构与正常组织细胞的差异性。
恶性肿瘤异型性大,分化程度越低。
恶性肿瘤细胞常出现出现病理性核分裂。
肿瘤的生长方式有:膨胀性生长、浸润式生长、弥散式生长、突起性生长。
恶性肿瘤的转移主要有血道、淋巴道、种植性转移三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