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病理学重点

合集下载

执兽考试病理学必背考点

执兽考试病理学必背考点

执兽考试病理学必背考点
摘要:
一、病理学基本概念
- 定义: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 重要性:兽医诊断与治疗的基础
二、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
- 外界因素:感染、创伤、营养不良等
- 内部因素:遗传、免疫、代谢紊乱等
三、病理学常见表现
- 炎症:充血、渗出、增生等
- 肿瘤:良性、恶性、转移等
- 代谢性疾病:糖尿病、肾炎等
四、病理学诊断方法
- 临床检查:视、触、叩、听等
- 实验室检查:血液、组织、影像等
五、病理学防治策略
- 预防:疫苗接种、健康饲养等
- 治疗:药物、手术、化疗等
正文: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对于兽医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疾病的发生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外界因素如感染、创伤、营养不良
等,以及内部因素如遗传、免疫、代谢紊乱等。

病理学常见表现包括炎症、肿瘤、代谢性疾病等。

炎症是疾病最常见的表现,主要特征是充血、渗出、增生等。

肿瘤是另一种常见的病理表现,可分为良性、恶性和转移性。

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肾炎等,也是病理学研究的重点。

病理学诊断方法包括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临床检查主要包括视、触、叩、听等,以发现动物的异常表现。

实验室检查则包括血液、组织、影像等检查,以进一步明确疾病的性质和程度。

针对病理学表现,兽医可以采取多种防治策略。

预防措施包括疫苗接种、健康饲养等,以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化疗等,以减轻疾病对动物的影响。

《兽医病理学》复习资料

《兽医病理学》复习资料

《兽医病理学》复习资料一、判断题(√)1.因静脉输出血量减少而引起器官的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的状态,称为充血。

(√)2.全身性萎缩发生时,首先是肌肉组织可减少90%,其次是脂肪,可减少45%。

( ) (√)3.脂肪变性常发生在肝脏、肾脏等器官,常规HE 切片中,可见脂肪滴呈橘红色。

( ) (√)4.活体动物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

( )(√)5.脂肪组织坏死时,由于富含脂类物质,呈松软、乳黄色,似豆腐渣或干酪,故称“干酪样坏死”( )(√)6.慢性肝炎时,肝小叶间结缔组织增生,并可伸入到肝小叶间形成肝硬变。

( ) (√)7.肾小球发生急性、亚急性炎症时,肾小管容易形成透明滴状变。

( )(×)8.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脓汁为灰黄色;化脓链球菌的浓汁为灰白色。

( )(√)9.单纯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往往发生化脓性炎症。

( )(√)10.卡他性炎是发生于器官深部的一种炎症。

( )二、多项选择题(ACD)1. 病理性充血常见于( )。

A 炎症性充血B 生理性充血C 减压后充血D 侧支性充血E 神经性充血(ABD)2. 坏死组织继发腐败菌的感染称为坏疽。

坏疽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A 干性坏疽B湿性坏疽 C 出血性坏疽 D 气性坏疽 E 溶解性坏疽(BE)3. 可发生在细胞内的常见变性主要有以下几种:( )。

A 脂肪变性B 水泡变性C 淀粉样变D 颗粒变性E 透明样变(ABE)4. 细胞坏死时细胞核表现为以下几种变化( )。

A 核浓缩B 核碎裂C 核浊肿D 核红染E 核溶解(ABCD)5. 局部炎症常表现为( )。

A 红B肿 C 热D痛 E 机能障碍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 血栓:指血流在心血管系统血管内面剥落处或修补处的表面所形成的小块,由不溶性纤维蛋白、沉积的血小板、积聚的白细胞和红细胞组成2. 心力衰竭细胞:简称心衰细胞,心力衰竭时,肺泡腔内可见大量含有含铁血黄素颗的巨噬细胞。

兽医病理学:病理提纲

兽医病理学:病理提纲

一、名词解释:疾病、充血、淤血、心衰细胞、槟榔肝、出血、血栓、栓塞、梗死、萎缩、变性、玻璃样变、代偿、再生、化生、机化、创伤愈合、炎症、趋化作用、肺炎、间质性肺炎、肾炎、败血症、肿瘤、肿瘤转移、肉芽组织、肉芽肿二、填空1.充血的病理特点: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局部体积略增大、颜色鲜红、局部温度升高、机能亢进。

(在皮肤,叫“潮红”)3. 局部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颜色暗红,温度降低,代谢变慢。

(在皮肤和粘膜称“发绀”)4.肺淤血多见于左心衰竭,可见标志性的细胞为心力衰竭细胞5. 肝淤血多见于右心衰竭6.出血的种类:破裂性出血、渗出性出血来源于右心和静脉的栓子可随血液运行到达肺脏造成肺的栓塞,来源于门脉系统的栓子,可引起肝脏的栓塞,来源于左心及动脉系统的栓子可引起脑、肾、脾及四肢的栓塞7.梗死分为:贫血性梗死和出血性梗死8.首先是脂肪组织可减少90%,其次是肌肉,可减少45%,再次是肝、脾、淋巴结;而大脑、心脏的萎缩很不明显,肾上腺等腺体基本不萎缩。

9.局部性病理性萎缩根据原因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神经性萎缩、废用性萎缩、压迫性萎缩、激素性萎缩、缺血性萎缩10.一般萎缩的组织器官的变化是,体积缩小(细胞体积、数量减少),颜色变深,包膜增厚发皱,边缘变锐,机能减退;在实质细胞萎缩的同时,常伴有间质细胞增生。

11.细胞坏死时细胞核表现为三种变化,即核浓缩、核碎裂、核溶解12.炎症渗出的顺序为:血浆的液体成分、盐类的渗出和电解质、血浆蛋白的渗出、纤维蛋白原渗出、白细胞渗出。

13.炎症的局部症状:红、肿、热、疼、机能障碍。

14.一般根据炎症的基本病理过程进行分类,即变质性炎、渗出性炎和增生性炎。

15.纤维素性渗出性炎症可分为:浮膜性和固膜性。

16.猪食盐中毒时,发生的嗜酸性白细胞脑膜炎也属于非化脓性脑炎的一种。

17.按病因累及的部位和病变范围大小分类,可将肺炎分为小叶性肺炎(支气管性肺炎)、融合性肺炎、大叶性肺炎和间质性肺炎。

兽医病理学基础知识

兽医病理学基础知识

兽医病理学基础知识兽医病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的原因、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掌握兽医病理学基础知识对于兽医医生来说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兽医医生正确诊断和治疗动物疾病。

本文将介绍兽医病理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病理学的概念、分类、病变过程和诊断方法等。

一、病理学概述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科学,它主要关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

病理学可以通过观察和研究病变,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病理学可以分为病因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两个分支。

病因病理学主要研究疾病的原因和发病机制,通过分析病因可以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

病理生理学则研究疾病对机体功能的影响和机制,揭示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二、病理学分类根据疾病的性质和发生机制,病理学可分为结构病理学和功能病理学。

1. 结构病理学结构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引起的器官和组织结构的变化。

它主要通过组织学和细胞学的研究方法,观察和描述病理变化,包括细胞增生、纤维化、坏死等。

结构病理学是病理学中最常见和重要的分支,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2. 功能病理学功能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引起的机体功能障碍和变化的学科。

它通过生理学和生化学的方法研究疾病对机体功能的影响,如代谢紊乱、免疫异常等。

功能病理学的研究可以揭示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三、病变过程病变是疾病引起的病理变化,它可以经历不同的过程和阶段。

1. 损害和病因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可以由于各种损害和病因引起,如感染、外伤、遗传等。

损害和病因导致机体产生反应,并引发病理变化。

2. 病理反应在损害和病因作用下,机体会产生各种病理反应,包括炎症反应、免疫反应、代谢紊乱等。

病理反应是机体对损害和病因的一种保护性反应,通过这些反应可以尽量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3. 病理变化病理变化是疾病的核心内容,它包括病理形态学和病理生理学的变化。

病理形态学变化主要指组织和器官的结构改变,如细胞增生、炎症细胞浸润、组织坏死等。

兽医病理学重点

兽医病理学重点

兽医病理学重点第一章血液循环障碍一、充血:(一)动脉性充血:指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或器官中得血量增多。

又称“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

动脉性充血可分为生理性充血与病理性充血两种。

病理性充血又可以分为炎性充血、侧枝性充血、贫血后充血(如:瘤胃鼓气后放气)、充血得病理变化:体积稍微肿大,颜色潮红,代谢旺盛,温热、(二)静脉性淤血:指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器官或组织中得血量增多,简称“淤血"、1.淤血得类型与原因有:(1)全身性淤血:由于心力衰竭与胸内压增高。

如:心衰,心肌炎,心包炎、胸膜及肺脏疾病等。

左心衰竭导致肺淤血,右心衰竭导致大循环淤血。

(2)局部性淤血:由于局部静脉受压与静脉管腔阻塞。

2.淤血得病理变化:颜色暗红色,稍微肿大,微冷。

槟榔肝:指慢性肝淤血得同时有脂肪变性时,淤血得中央静脉及邻近得肝窦区域呈暗红色,肝小叶周边得肝细胞因脂肪变性呈黄色,使切面形成暗红色淤血区与土黄色脂肪变性区相间,状似槟榔花纹。

二、出血: 指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之外。

1.原因与类型:(1)破裂性出血(2)渗出性出血:由于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红细胞通过扩大得内皮细胞间隙与损伤得血管基底膜而漏出到血管外。

2。

病理变化(1)内出血血肿:指小血管破裂时流出得血液积聚在组织间隙或器官得被膜下,并挤压周围组织。

瘀点:指渗出性出血时,出血点直径一般不超1mm。

瘀斑:指渗出性出血时,出血点直径一般为1~10mm。

出血性素质:指全身性渗出性出血得倾向。

(2)外出血:咳血、吐血等。

三、血栓形成:指在活体得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粘集形成固体物质得过程。

1、血栓形成得三个基本条件:(1)血管内膜得损伤:暴露其内得结缔组织→激活凝血因子凝血释放组织因子血小板粘集(2)血流状态得改变:a、血轴流向血管壁靠拢;b、血流缓慢形成旋涡,使凝血因子堆积。

(3)血液性质得改变:即血小板与凝血因子质与量都发生改变,就是血栓形成得最主要因素、2、血栓形成得过程(1)血小板粘集与白色血栓形成(2)血液旋涡与形成混合血栓(3)血液凝固与形成红色血栓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指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引起得一个以血液凝固性障碍,微循环内广泛微血栓形成为主要特征得病理过程。

兽医病理学复习要点

兽医病理学复习要点

兽医病理学复习要点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兽医病理学病理学第一单元动物病理学概论一、疾病得概念疾病就是在一定条件下致病因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得一个损伤与抗损伤得复杂斗争过程。

在疾病过程中机体表现出各种机能、代谢与形态结构得异常变化,以及各种相应得症状、体征与行为异常。

动物疾病包括以下基本特征:1、疾病就是在正常生命活动基础上产生得一个新过程,与健康有质得区别;2、任何疾病得发生都就是由一定原因引起得,没有原因得疾病就是不存在得。

3、任何疾病都就是完整统一机体得反应,呈现一定得机能、代谢与形态结构得变化,这就是疾病时产生各种症状与体征得内在基础。

4、任何疾病都包括损伤与抗损伤得斗争与转化。

5、疾病就是一个有规律得发展过程,在发展得不同阶段,有其不同得变化与一定得因果转化关系、6、疾病时不仅动物得生命活动能力减弱,而且其生产性能、特别就是经济价值降低,这就是动物疾病得重要特征。

二、疾病得经过具有一定得阶段性,通常分为潜伏期(隐蔽期)、前驱期、临床经过期(症状明显期)、转归期(终结期)四个基本阶段。

三、疾病得转归就是指疾病过程得发展趋向与结局。

疾病得转归一般可分为完全康复(痊愈)、不完全康复与死亡三种形式。

四、引起疾病得原因大致分为外因与内因两大类。

疾病发生得外因包括:生物性因素(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与寄生虫)、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包括温度、光能、放射能、电流、机械性因素、大气压、噪音等)、营养性因素。

疾病发生得内因包括:防御功能及免疫功能降低、机体反应性改变、遗传因素、特异性免疫反应第二单元组织与细胞损伤一、变性变性就是指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得数量显著增多,并伴有不同程度得功能障碍。

一般而言,变性就是可复性改变。

变性可分为两大类:即细胞变性(常见得有细胞肿胀、脂肪变性及玻璃样变性等)与细胞间质得变性(有黏液样变性、玻璃样变性、淀粉样变性及纤维素样变性等)、1、细胞肿胀就是指细胞内水分增多,胞体增大,胞浆内出现微细颗粒或大小不等得水泡。

兽医病理学(详解)

兽医病理学(详解)

兽医病理学(Veterinary Pathology )绪 论一、兽医病理学的任务1.概念 兽医病理学( Veterinary Pathology)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及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物质代谢、机能活动变化的一门学科。

分类:病理生理学是着重研究患病机体的物质代谢和机能活动变化的一门学科。

病理解剖学是着重研究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变化的一门学科。

分子病理学、免疫病理学、分子遗传病理学、超微病理学、环境病理学等。

2.任务 揭示 本质 3.学习病理学的目的要求①掌握基本概念和病变 ②认识各器官和系统的常见病变 ③学会畜禽尸体剖检技术 ④了解畜禽常见病的病变特点 二、病理学的地位 具有权威性的一级诊断三、内容 基础病理 症状病理 器官和系统病理 疾病病理①疾病论 ②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③组织的损伤和修复 ④炎症 ⑤肿瘤 ⑥症状病理学(发热、休克、败血症) ⑦器官系统病理学(肺炎、脑炎、肾炎) 四、研究方法1 大体观察 2组织学观察3细胞学观察4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观察 5超微结构观察6分子病理学①尸体剖检②动物实验③临床病理学研究五、学习方法①局部和整体的辩证统一的观点 ②运动与发展的观点③因果关系与对立统一 ④对动物疾病的第一手资料 ⑤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第一章 疾病概论第一节 疾病学 一、疾病概念疾病是机体与外界致病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在此过程中机体对环境的适应力下降,动物的生产力降低。

二、疾病的特点1.疾病是在一定条件下,病因作用于机体而引起的。

2.疾病是完整机体的反应。

3.疾病是一个矛盾斗争过程。

4.生产力降低是疾病的一个标志。

三、疾病的分类 1.依据病因分类传染病 :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氏体等)侵入引起的 寄生虫病:寄生虫侵入感冒 是以上呼吸道粘膜发炎为主的症侯群。

风寒 流感病毒上呼吸道粘膜损伤 粘膜上皮变性、坏死、脱落、食欲下降、精神沉郁 抗损伤 鼻塞充血、流鼻液、吞噬细胞吞噬增强、喷嚏排毒因素和环普通病:一般的致病因素所引起的疾病(内、外、产、胃肠炎、骨折)2.依据病程长短分类依病程长短可将疾病分为最急性病、急性病、亚急性病、慢性病四种。

兽医病理学复习资料

兽医病理学复习资料

兽医病理学复习资料一、概述兽医病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学科,是兽医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

通过对动物疾病的形态学、组织学和细胞学等方面的研究,可以帮助兽医师诊断和治疗动物疾病,保障动物的健康和养殖业的发展。

二、兽医病理学的分类1. 一般病理学:研究疾病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包括病因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化学等内容。

2. 特殊病理学:研究特定动物种类或特定疾病的病理学,如兽医寄生虫学、兽医微生物学、兽医肿瘤学等。

三、兽医病理学的主要内容1. 病因学:研究疾病的原因和发生机制,包括遗传因素、感染因素、环境因素等。

2. 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对机体功能的影响和机体对疾病的适应机制。

3. 病理化学:研究疾病发生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和代谢紊乱。

4. 病理形态学:研究疾病在组织和细胞水平上的形态学变化,包括病理组织学和病理细胞学。

5. 病理诊断学:根据病理形态学的变化,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6. 病理预后学:研究疾病的预后和预后因素,为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

四、兽医病理学的研究方法1. 病理学检查:通过对动物的临床症状、体征和病理变化的观察,进行病理学诊断。

2. 组织学检查:通过对动物组织标本的切片和染色,观察组织细胞的形态学变化,进行病理学诊断。

3. 细胞学检查:通过对动物细胞标本的涂片和染色,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进行病理学诊断。

4. 免疫组化检查:通过对动物组织标本的免疫染色,检测特定抗原的表达,帮助确定病理诊断。

5. 分子生物学检查:通过对动物组织标本的DNA、RNA等分子的检测,研究疾病的分子机制。

五、兽医病理学的应用1. 疾病诊断:通过对动物病理学的研究,帮助兽医师确定疾病的种类和病因,为治疗提供依据。

2. 疫病监测:通过对疫区动物的病理学检查,及时发现和控制传染病的流行。

3. 养殖业发展:通过对养殖动物的病理学研究,改善养殖环境和管理措施,提高养殖效益。

4. 药物研发:通过对动物病理学的研究,评价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为药物的研发提供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兽医病理学重点第一章血液循环障碍一、充血:(一)动脉性充血:指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或器官中得血量增多。

又称“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

动脉性充血可分为生理性充血与病理性充血两种。

病理性充血又可以分为炎性充血、侧枝性充血、贫血后充血(如:瘤胃鼓气后放气)。

充血得病理变化:体积稍微肿大,颜色潮红,代谢旺盛,温热。

(二)静脉性淤血:指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器官或组织中得血量增多,简称“淤血”。

1.淤血得类型与原因有:(1)全身性淤血:由于心力衰竭与胸内压增高。

如:心衰,心肌炎,心包炎、胸膜及肺脏疾病等。

左心衰竭导致肺淤血,右心衰竭导致大循环淤血。

(2)局部性淤血:由于局部静脉受压与静脉管腔阻塞。

2.淤血得病理变化:颜色暗红色,稍微肿大,微冷。

槟榔肝:指慢性肝淤血得同时有脂肪变性时,淤血得中央静脉及邻近得肝窦区域呈暗红色,肝小叶周边得肝细胞因脂肪变性呈黄色,使切面形成暗红色淤血区与土黄色脂肪变性区相间,状似槟榔花纹。

二、出血: 指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之外。

1.原因与类型:(1)破裂性出血(2)渗出性出血:由于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红细胞通过扩大得内皮细胞间隙与损伤得血管基底膜而漏出到血管外。

2.病理变化(1)内出血血肿:指小血管破裂时流出得血液积聚在组织间隙或器官得被膜下,并挤压周围组织。

瘀点:指渗出性出血时,出血点直径一般不超1mm。

瘀斑:指渗出性出血时,出血点直径一般为1~10mm。

出血性素质:指全身性渗出性出血得倾向。

(2)外出血:咳血、吐血等。

三、血栓形成:指在活体得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粘集形成固体物质得过程。

1、血栓形成得三个基本条件:(1)血管内膜得损伤:暴露其内得结缔组织→激活凝血因子凝血释放组织因子(2)血流状态得改变:a、血轴流向血管壁靠拢;b、血流缓慢形成旋涡,使凝血因子堆积。

(3)血液性质得改变:即血小板与凝血因子质与量都发生改变,就是血栓形成得最主要因素。

2、血栓形成得过程(1)血小板粘集与白色血栓形成(2)血液旋涡与形成混合血栓(3)血液凝固与形成红色血栓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指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引起得一个以血液凝固性障碍,微循环内广泛微血栓形成为主要特征得病理过程。

1、机理:(1)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2)组织严重损伤,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2、主要变化:微血栓形成与器官功能障碍、出血、休克与贫血。

五、梗死:指由于动脉血流断绝,局部缺血而引起得坏死。

梗死按颜色分可分为红色梗死与白色梗死两类。

1、贫血性梗死:梗死灶含血量少而呈灰白色,又称为白色梗死。

常见于血管吻合支少、组织结构较致密得组织。

如肾、心等。

2、出血性梗死:梗死灶含血量多而呈暗红色,又称为红色梗死。

常见于血管吻合支较多、组织结构较疏松得器官。

如肺、肠等。

六、休克:微循环血液灌流不足导致重要器官机能代谢紊乱与结构损伤得一种全身性病理过程。

根据休克得血液动力学特点,休克可分为低动力型(低排高阻型)与高动力型(高排低阻型)两类。

发生共同环节:微循环灌流压降低、微循环血流阻力增加、微循环血液流变学改变。

分期: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淤血期、微循环衰竭期。

第二章水代谢与酸碱平衡紊乱一、水肿:等渗体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过多。

水肿不就是独立性疾病,而就是在许多疾病中出现得一种重要得病理过程。

积水:指浆膜腔内有大量液体积聚。

水肿液主要来自于血浆,其比重决定于其中蛋白质得含量。

类型与机理: (1)局部性水肿(2)全身性水肿:其中营养不良性水肿得机理主要就是低蛋白血症。

二、水中毒:低渗性体液在细胞间隙积聚过多,导致稀释性低钠血症,出现脑水肿,并出现一系列症状。

三、脱水:1、高渗性脱水:以失水为主,失水大于失钠得一型脱水。

原因:饮水不足、低渗性体液丢失过多。

表现:患畜口渴、少尿、皮肤皱缩等。

2、低渗性脱水:失钠多于失水得一型脱水。

3、等渗性脱水:失钠与失水得比例大体相当。

原因:大量等渗性得体液丢失。

治疗原则: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

临床上常用1份5%葡萄糖加1份生理盐水来治疗。

四、酸碱平衡紊乱体液PH就是因血浆HCO3-/H2CO3得比值决定得,正常比例为20:1。

当小于20:1时,则为酸中毒;大于20:1为碱中毒。

1、代谢性酸中毒:体内固定酸增多或碱性物质丧失过多,而呈现得以血浆中NaHCO3(碱储)原发性减少为特征得病理过程。

如:发热。

2、呼吸性酸中毒:由于肺泡通气或换气不足,CO2排出困难,或因CO2吸入过多而致血浆中H2CO3浓度原发性增高得病理过程。

3、代谢性碱中毒:由于体内碱性物质摄入过多或/与酸性物质丧失过多而引起得以血浆NaHCO3浓度原发性升高为特征得病理过程。

4、呼吸性碱中毒:由于CO2排出过多而引起得以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降低为特征得病理过程。

呼吸系统疾病引起外呼吸障碍而导致缺氧时,一般先出现呼吸性酸中毒,后出现代谢性酸中毒。

第三章组织与细胞损伤一、萎缩:指已经发育成熟得器官、组织或细胞发生体积缩小得过程。

类型:1、生理性萎缩2、病理性萎缩:依据病变范围可分为全身性萎缩与局部性萎缩。

其中脂肪组织得萎缩发生最早且最显著,常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

二、变性(一)颗粒变性:指实质脏器得功能细胞胞浆内出现大量得细小得蛋白颗粒,同时细胞肿胀,功能低落。

常见于心、肝、肾等实质脏器。

(二)水泡变性:指实质脏器得功能细胞胞浆内出现大小不一得水跑,同时细胞肿胀,功能低落。

常见于心、肝、肾等实质脏器。

(三)脂肪变性:实质脏器得功能细胞胞浆内出现大小不一得游离脂肪小滴,同时细胞肿胀,功能低落。

常见于心、肝、肾等实质脏器,其中肝脏最易出现脂肪变性,如:槟榔肝。

三、坏死: 指活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得死亡。

细胞死亡可分为生理性死亡与病理性死亡两种方式与途径。

1、病理变化:细胞核得变化就是判断坏死得主要依据,在光镜下可见:(1)核浓缩:染色质浓缩、染色加深、核体积缩小。

(2)核碎裂:核染色质碎片随核膜破裂而分散在胞浆中。

(3)核溶解:核染色变淡,进而仅见核得轮廓,最后完全消失。

2、类型(1)凝固性坏死:在蛋白凝固酶得作用下,坏死组织发生凝固。

坏死组织灰白或黄白色,质地干燥,界限清楚。

有贫血性梗死、干酪样坏死、蜡样坏死、脂肪坏死。

(2)液化性坏死:组织因受蛋白分解酶作用,迅速溶解成液体状。

坏死组织分界不清楚、柔软、湿润。

(3)坏疽:指组织发生坏死后,受外界环境影响与腐败菌感染而形成得特殊得病理学变化。

A、干性坏疽:常见于皮肤,坏死得皮肤干燥、变硬,呈褐色或黑色(由于硫化铁得影响)。

B、湿性坏疽C、气性坏疽3、影响与结局(1)溶解吸收:由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或由淋巴管或小血管吸收。

(2)腐离排出:坏死区周围发生脓性溶解,造成坏死物与周围组织分离。

(3)机化与包囊形成:(4)钙化:凝固性坏死物发生钙盐沉着。

第四章适应与修复一、代偿:分为代谢代偿、结构代偿、机能代偿三种。

二、适应化生:已发育成熟得组织在环境条件改变得情况下,在形态上与功能上转变为另一种组织得过程。

三、修复1、再生:血细胞、上皮细胞得再生能力强。

2、肉芽组织:就是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与成纤维细胞分裂增殖所形成得富有毛细血管得幼稚得结缔组织。

其中有许多炎症细胞,因此具有抗感染能力。

3、创伤愈合:基于创伤得条件不同,创伤愈合可分为第一期愈合(直接愈合)与第二期愈合(间接愈合)两类。

4、影响修复得因素:包括全身因素与局部因素两方面。

四、病理产物得改造1、机化:指病理产物被新生得纤维结缔组织(肉芽组织)所取代得过程。

2、包囊化3、钙化第五章炎症一、炎症得基本病理变化(一)变质(组织损伤):变性与坏死。

(二)渗出(血管反应):血管反应就是炎症过程得中心环节。

1、概念(1)炎症渗出:炎症过程中,血液成份(一定有血浆)通过血管壁进入炎症灶得过程。

炎症浸润:炎症过程中,血液中白细胞穿过血管壁进入炎区,并在炎区组织间集聚,称之为炎症浸润。

炎症渗出液得作用有:稀释毒素、渗出液里常常含有抗体,可以杀灭病原;阻止病原与病理产物得移动;促进吞噬。

(2)炎症介质:指在炎症过程中,由局部组织细胞或血液释放得,参与或引起炎症得化学物质。

主要得炎症介质有:活性胺(如组胺,五羟色胺)、酸性酯类(如前列腺素、白细胞三烯)、激肽类(如缓激肽)。

炎症介质得共同作用有: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升高;有趋化作用;引起机体发热;致痛作用;引起组织损伤。

2、白细胞渗出(1)白细胞游出得过程A、附壁与粘着:白细胞由轴流进入边流并贴近血管内皮细胞滚动,然后与内皮细胞粘附,不在滚动得过程。

B、白细胞游出: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后通过阿米巴运动穿过血管壁,游走到炎症灶中得过程。

C、趋化作用:白细胞穿过血管壁后,向炎症灶集中得过程。

(2)炎症细胞得类型A、嗜中性白细胞:常见于急性炎症得早期。

B、嗜酸性白细胞:常见于寄生虫性炎症。

C、单核细胞与巨噬细胞D、淋巴细胞:常见于慢性炎症。

(三)细胞增生二、炎症得局部表现与全身反应(一)炎症得局部表现就是红、肿、热、痛、机能障碍。

红——炎性充血、淤血。

肿——充血、淤血、炎性渗出等。

热——充血、代谢旺盛。

痛——炎症介质或炎性产物得刺激。

机能障碍——变质、渗出与增生得共同影响。

(二)炎症得全身反应为:1.发热; 2、外周血白细胞增多;3.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机能加强;4.血清急性期反应物形成(非抗体物质)。

三、炎症得类型1、变质性炎症:以变质过程(即变性与坏死)显著,渗出与增生较次之。

2、渗出性炎症:病变以渗出为主,炎症灶内有大量渗出物形成。

(1)浆液性炎:炎症以浆液渗出为主。

(2)卡她性炎:(3)纤维素性炎: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纤维素为特征得渗出性炎症。

A、浮膜性炎症:渗出得纤维素形成一层淡黄色、有弹性得膜状物被覆于炎灶表面,易于剥离。

如绒毛心:即纤维素性心外膜炎。

B、固膜性炎症:渗出得纤维素与坏死得黏膜组织牢固结合在一起,不易剥离,剥离后留下溃疡。

(4)化脓性炎:以大量嗜中性白细胞渗出为特征伴有不同程度得组织坏死与脓液形成得一种炎症。

脓肿:器官组织内局限性化脓性炎。

蜂窝织炎:指发生于疏松结缔组织得弥漫性化脓性炎。

表面化脓:粘膜或浆膜得表面化脓性炎。

(5)出血性炎3、增生性炎症肉芽肿性炎症:在炎症局部形成以巨噬细胞增生为主得,境界清楚得结节状病灶为特征得慢性炎症。

如结核。

第六章肿瘤肿瘤: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得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掉了对其生长得正常调控,导致异常增生而形成得新生物。

肿瘤得异型性:也称间变,就是指肿瘤细胞形态结构与正常组织细胞得差异性。

恶性肿瘤异型性大,分化程度越低。

恶性肿瘤细胞常出现出现病理性核分裂。

肿瘤得生长方式有:膨胀性生长、浸润式生长、弥散式生长、突起性生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