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常见的天气现象:了解雨、雪、雷暴等

汇报人:XXX
01 雨 02 雪 03 雷 暴
雨
水蒸气凝结成水滴 水滴在云层中积累到一定程度 云层中的水滴或冰晶降落到地面 形成雨、雪、雹等不同形式的降水
锋面雨: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与来自陆地的冷空气相遇,由于冷空气重,暖空气轻,暖湿气流 被迫上升,遇冷凝结,形成一条很长很宽的降雨带,即锋面雨。
雨的预警:根据 雨情和气象分析, 发布暴雨、雷电、 冰雹等预警信息, 提醒公众注意防
范。
雨的影响:雨对人 类生产生活有重要 影响,如农业灌溉、 水资源补充、气候 调节等,但过量的 降雨也会造成洪涝 灾害和其他不利影
响。
雪
温度下降到冰点以下 水汽凝结成固态 形成雪花 雪花降落到地面形成雪
湿雪:含水量较高,落地后不易滑 落
对交通的影响:雷暴天气可能导致飞机、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延误或取消,影响人们的出行和物 流运输。
对环境的影响:雷暴天气可能引发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破坏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
观测方法:通过 气象卫星、雷达、 地面观测站等手 段对雷暴进行观 测,收集数据并 分析。
预报技术:利用 数值预报模式、 气象学原理和经 验,对雷暴的发 生、强度、移动 路径等进行预测。
预报流程:收集 气象数据→分析 数据→制作预报 →发布预报→更 新预报。
注意事项:在雷暴 天气中,应避免外 出,尽量留在室内; 如果必须外出,应 远离树木、电线杆 等高耸物体,避免 造成危险。
汇报人:XXX
冰晶雪:由冰晶形成,落地后不易 融化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干雪:含水量较低,落地后容易形 成雪堆
雨夹雪:雨和雪同时存在,落地后 不易分辨
交通:雪会使路面湿滑,影响交通安全 农业:雪对农作物有保温作用,但过多会导致冻害 健康:雪可以净化空气,但雪后天气变冷,易引发感冒等病症 能源:雪覆盖可以减少能源消耗,但雪后清理工作会增加能源消耗
气候变化对阿克苏地区农业气象灾害与病虫害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阿克苏地区农业气象灾害与病虫害的影响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过程中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较大,会进一步加剧气象灾害和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利于农业生产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重点研究气候变化对阿克苏地区农业气象灾害与病虫害的影响,以确保优质高产农作物的形成。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业气象灾害病虫害影响引言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农业发展直接影响社会大众的生产生活。
气候是农作物生产和发展中的关键影响因素,气候变化在改变农作物种植结构和农业发展环境的同时,进而对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产生影响。
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则对农作物生长产生危害,通过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的影响,可以对气候变化下的作物种植和管理方法进行优化,进而增强作物产量和品质,提升农民经济收入水平。
1、气候变化对阿克苏地区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1.1干旱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现象不断加剧,阿克苏地区温度逐年上升,且干旱灾害出现频率和危害强度均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由于阿克苏属于干旱地区,其少雨少水的气候特征较为明显,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面积较大。
气候变化的过程中会加剧干旱地区的缺水现象,同时还会增加干旱灾害出现频率,直接造成阿克苏地区的干旱态势更加明显,严重影响着当地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1.2高温、低温灾害在所有的自然灾害中,高温和低温灾害较为常见,这也是气候变化的具体体现形式。
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增温趋势较为显著,使得农作物种植区内很容易出现高温灾害现象,进而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影响,不利于优质高产农作物的形成。
在冬季,阿克苏地区低温灾害出现频率较大,因全球气候变暖的出现,使得低温灾害出现频率降低。
农作物光合作用会随着低温的出现而减弱,直接导致吸收热量不足,进而出现死亡或冻蔫的现象,会造成农作物生长缓慢,降低成活率。
气候变化会造成高温频繁出现,会导致农作物蒸腾作用加强,水分流失严重,因高温天气的影响,农作物生长规律被打破,光合作用强度减弱,品质降低,同时还对农作物产量产生影响。
济宁市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击 波 和高 温 天气 对 工 农 业生 产 的 影响 较 大 , 人类 的 人 身 安 全 也会受 到威 胁『 1 1 。
2 自 0世纪 6 0年 代 以来 。 暴 的年 际 雷 变化 差异 较大 , 16 以 94年 发生 的雷 暴 日数最 多( 7d ,9 8 4 ) 18
一
所有 雷暴 日数 进行统 计和 分析 。 2 雷暴气候 统计 特征 21 雷 暴年代 际 、 际变化 特征 . 年 从 表 1可 以看 出 ,9 9 2 1 1 5 - 0 0年 济 宁 市共 出 现 雷 暴 日 1 4 , 均年 雷 暴 日数 为 2 . d 2 3d 平 2 39 o0世纪 6 0年代 以 来 . 雷 暴 日数 呈逐 年减 少的趋 势 。
年 的雷 报 日数最 少 (1d 。 体 来看 , 均年 雷 暴 日数 呈现 1 ) 整 平 逐年 减 少 的趋 势 。0世纪 9 2 0年 代 以后 , 雷暴 的发 生 日数 明 显减 少 , 呈波 动 变 化 ;0世 纪 6 2 o年 代 至 7 0年 代 中期 济 宁
研 究 资 料 采 用 1 5 - 2 1 济 宁 市 气 象 站 的 地面 气 9 9 0 0年
22 雷暴 月、 . 季变 化特征
暴 发 生总 日数 的 3 .%; 48 8月雷暴 发 生 目数 为 3 9d, 3 占雷 暴 发 生 总 日数 的 2 .%; 73 6月雷 暴发 生 日数 为 2 0d 占雷 暴 发 1 ,
从 图 2可以 看 出 ,—8月是济 宁市雷 暴 天气 的 多发期 ; 6 11 、2月基本 没 有发 生雷暴 天气 , 次是 2月 , 发 生 1次雷 其 仅 暴 天 气 。 宁 市各 月份 的雷暴 发 生 日数 呈单峰 状 分布 , 体 济 整 分 布 不均 匀 ㈣, 7月的雷 暴 出现 日数 最 高 , 4 2d 占雷 以 为 3 ,
克州气象条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克州气象条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1. 引言1.1 克州气象条件的特点克州位于高海拔地区,气候寒冷干燥,特点明显。
首先是温度低,冬季气温常常在零下,夏季气温虽然不算很高,但仍然有较大的温差。
其次是干燥,全年降水较少,尤其是冬春季节更是干旱严重。
风力较大,特别是冬季风力较强,有时还伴随着风吹雪。
克州地势复杂,山地、草原、荒漠等不同类型地貌交错分布,也给气候带来一定影响。
克州气象条件的特点就是寒冷干燥、风力大、地势复杂。
这些特点对当地的农牧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
1.2 农牧业生产的重要性农牧业生产在克州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农业是克州的主要产业之一,粮食种植和畜牧业是农业的两大支柱。
农牧业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食物,也为克州的经济增长和就业提供了稳定支持。
农业生产不仅仅关乎粮食安全,也直接关系到当地农民的生计和收入。
畜牧业在克州的经济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养殖业不仅提供了肉类和奶制品,还为当地居民创造了就业机会。
农牧业生产的发展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当地需求,更是为了扩大产出,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
克州的农牧业生产对于维护当地经济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至关重要。
只有不断发展壮大农牧业产业,才能保障克州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2. 正文2.1 克州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克州位于高海拔地区,气候寒冷,年降水量较少,气温波动大,日照时间较短,这些气象条件都对农业生产产生了影响。
气温波动大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在克州这样的地区,昼夜温差较大,白天温暖,夜晚却会降至零下甚至更低,这种急剧的温度变化会导致农作物受冻受冻,影响其生长发育。
农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覆盖保温、喷洒抗寒剂等来保护农作物。
年降水量较少也会给农业生产带来困难。
由于地处高海拔地区,水资源较为匮乏,农民们在种植作物时需要更加精细地管理用水,合理安排灌溉时间,确保作物的生长需要。
也需要采取节水措施,如滴灌、集雨等,以保证农作物足够的水分供应。
雷暴天气对无锡市农业的影响及防御对策

稻 瘟病 等 的发 生 危害 。 总之 , 暴 天气 引发 的短 时强 降 水和 雷 阴雨寡 照对 农作 物生 长较 为不 利 。 伴 随 雷 雨 天气 出 现 的大 风 对 农 业设 施 、 地 蔬 菜 种植 露 和林 果 的 影 响较 大 , 些蔬 菜 大棚 、 用 菌菇 棚 、 禽 栏舍 一 食 畜
31 加强 田 间管 理 。 好病 虫害 防治工 作 . . 做
由于 天气 晴 热 、 后多雷 阵 雨天 气 , 抓住 有 利 天气 时 午 应 机积 极 清沟 排涝 。 于 倒伏 的旱 粮 作物 , 其 尚未 形成 新 根 对 在 前及 时扶 正 。 强肥 水 管理 , 加 重点 做好 农作 物病 虫 害 的监 测
龙 卷风 和冰 雹 , 续超 过 2 rn 导致 房 屋 受损 , 持 0 i, a 树木 折 断 ,
受 灾严 重 :0 5年 6月 2 20 8日下午 锡 山区 和滨 湖区 遭受 雷 雨
大 风袭击 , 直接 经济损 失 2 5万 元 。
该 文对 无 锡 市雷 暴 天 气发 生 特 征 及 影 响进 行 分 析 , 提
现 时必 有 强 烈 的积 雨 云活 动 , 电 、 声 往往 伴 随 阵雨 、 闪 雷 冰 雹、 风、 大 龙卷 风 等 局地 对 流性 天 气 现 象 。 雷 暴 天气 的发 强 生会 带来 严 重灾 害 , 如雷 击危 及 人民 群众 生命 财产 安全 、 引 起 火灾 等 , 局地暴 雨 、 雹或 大风对 农业 生产危 害尤其 严 重 , 冰 还 会 引发 山洪暴 发 、 泥石 流等 地质灾 害f 1 】 。
等 设 施被 大风 掀翻 棚 膜 、 压死 砸 伤家 禽 ; 果遭 受暴 雨 大风 林 袭击 后 , 重时 刮 落 果 实 , 折 枝条 , 水 果 品质 及 产 量 造 严 刮 对 成 不 利影 响 。
雷暴天气对无锡市农业的影响及防御对策

摘要无锡市雷暴天气频发期正值秋作物生长发育后期,灾害性天气在补给作物后期生长所需水分的同时,阴雨、寡照、大风等对作物生长、林果业、设施农业以及养殖业均造成不利影响,雷击还可致使田间劳作农民伤亡。
因此,加强气象灾害监测能力,提高短期中小尺度天气预报预警水平,加大农村气象知识宣传、提高农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是农业增产、增收的保障。
关键词雷暴;农业;影响;防御对策;江苏无锡中图分类号S42;P4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12)12-0223-01雷暴天气对无锡市农业的影响及防御对策黄葵1郭蓉芳2(1江苏省江阴市气象局,江苏江阴214432;2湖南省常德市气象局)雷暴是一种中小尺度的强对流天气系统,雷暴天气出现时必有强烈的积雨云活动,闪电、雷声往往伴随阵雨、冰雹、大风、龙卷风等局地对流性天气现象。
强雷暴天气的发生会带来严重灾害,如雷击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引起火灾等,局地暴雨、冰雹或大风对农业生产危害尤其严重,还会引发山洪暴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1]。
无锡市位于长江三角洲江湖间走廊部分,地处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多冷暖空气交汇,气象灾害发生频繁,其中雷暴大风、冰雹、飑线、短时强降水等是无锡地区重要的灾害性天气,为雷暴多发地区,年平均雷暴日数约26.7d 。
1996年9月12日15:00左右,江阴市南闸、要塞等地出现龙卷风和冰雹,持续超过20min ,导致房屋受损,树木折断,受灾严重;2005年6月28日下午锡山区和滨湖区遭受雷雨大风袭击,直接经济损失25万元。
该文对无锡市雷暴天气发生特征及影响进行分析,提出灾后农业生产建议及气象灾害防御对策,旨在为提高农业抵御气象灾害能力、降低和避免灾害性天气危害提供参考。
1雷暴天气特征分析无锡市地处长江淮河下游,冷暖气流频繁交汇,雷雨天气多发,全年雷暴主要出现在3—10月,以7、8月最多。
2011年7、8月,无锡市几乎每天都有雷雨天气,并伴有短时大风和强降水,雷电强度大、危害重。
许昌市气象灾害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一)

许昌市气象灾害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一)摘要介绍了许昌市主要气象灾害的种类和特点,就气象灾害防御进行分析,并提出对主要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以为许昌市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气象灾害;类型;农业生产;影响分析;防御措施;河南许昌1气象灾害的种类和特点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暴雪、干旱、雷电、冰雹、大雾、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霜冻、冰冻、寒潮和霾等造成的灾害。
许昌市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境内气候复杂多变,是河南省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市之一,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全市GDP的3%~5%。
尤其是近年来因气候变化等原因,各种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具有发生种类多、影响范围广、危害严重的特点。
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洪涝、大风、冰雹、霜冻、干热风、寒潮、连阴雨、雨(雾)淞、雷暴等十多种1],一年四季都可能有灾害发生,“风调雨顺”之年很少出现。
统计数据显示,近50年来,许昌市年平均气温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气温上升趋势更加明显,多数年份气温偏高。
而季节气温变化趋势不同,冬季和春季气温上升最为显著,而夏季则有明显的降温趋势,“暖冬”、“春热”、“凉夏”出现频次高。
年降水量略有增多,而时空分布不均,春秋季降水减少,而夏季降水显著增加,导致旱涝趋势加剧。
2007、2008年连续2年出现春夏之际大旱;2009年春季,又遭遇了自1951年以来的特大旱情。
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累计降水量仅有6.1mm,比常年同期偏少近9成,全市小麦受旱面积逾10万hm2。
2006年7月2日出现特大暴雨,日降水量达到335.9mm,突破历史极值,全市因此次暴雨损失2亿多元,并出现人员伤亡;2008年6月3日出现风雹灾害,瞬时最大风速达到31.5m/s(11级风力),突破历史极值,也造成了严重灾情。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多、增强,对全市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了深刻影响2]。
盘州市50年雷暴日数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Letters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21, 10(1), 34-38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21 in Hans. /journal/ccrlhttps:///10.12677/ccrl.2021.101005盘州市50年雷暴日数气候变化特征分析段盘柱*,李贵琼,王梦云贵州省盘州市气象局,贵州盘州收稿日期:2020年12月18日;录用日期:2021年1月13日;发布日期:2021年1月19日摘要本文利用1961~2010年本站雷暴气象资料,采用气候统计方法讨论分析了盘州市50a的雷暴变化特征,得出:盘州市历年平均雷暴日数为75.4天,最多为1982年的102天,最少为1996年的48天。
在年代上以60年代最多,70年代次之,2001~2010年最少仅为64.2天,在季节上一年四季均有雷暴,但主要集中在夏季,其次是春季,冬季的概率最小。
盘州市在50年中雷暴日数发生突变,突变情况为80年代初期发生减少的强突变,具体从1983年~1984年间发生减少突变,总的来说盘州市的年雷暴日数呈下降趋势。
关键词盘州市,雷暴,变化特征,统计分析Analysis of Climate Change Characteristicsof Thunderstorm Days in Panzhou City in50 YearsPanzhu Duan*, Guiqiong Li, Mengyun WangPanzhou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Guizhou Province, Panzhou GuizhouReceived: Dec. 18th, 2020; accepted: Jan. 13th, 2021; published: Jan. 19th, 2021AbstractBased on the meteorological data of thunderstorm in this station from 1961 to 2010, this paper discusses and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understorm variation in Panzhou city 50a by means *第一作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作者:闫景东
来源:《农业灾害研究》2018年第05期
摘要选取山东省聊城市冠县1970—2013年雷暴天气观测资料,对冠县的雷暴天气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总结雷暴天气变化规律,探索雷暴天气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最后提出雷暴灾害防御策略。
关键词冠县;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农业;影响
中图分类号:S4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18)05-117-02
DOI: 10.19383/ki.nyzhyj.2018.05.050
雷暴是伴有雷击及闪电的局地对流性天气,出现时伴随局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会对农业生产产生极大影响。
冠县地处冀、鲁、豫3省交界处,西北黄泛平原,东靠经济发达的沿海开放窗口,西临中西部地区,境内地势开阔平坦,略有起伏,属温带季风区域大陆型半干旱气候,气候适宜,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均温度为13.3℃,年均日照时数4 432.9 h,年均降雨量为549.9 mm,年均相对湿度66%,年均风速3.4 m/s,年无霜期日数198~227 d。
独特的地理区域位置气候特征影响,导致冠县雷暴天气时常发生,每年都会给当地的农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
为此,笔者分析了冠县雷暴天气特征及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科学有效的防御策略,以减轻雷暴天气给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
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资料来源于冠县气象局1970—2013年逐日雷暴资料。
雷暴日数统计以地面观测记录为准,资料统计时,观测薄上只记录闪电而无雷暴记录的不作雷暴统计;1 d之内发生数次雷暴时,统计为1个雷暴日。
采用气候倾向率等方法,统计分析雷暴日数年际变化、月际和四季分布特征,并通过雷暴天气折线图及柱形图分析及研究冠县雷暴天气气候特征。
2 冠县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2.1 冠县雷暴天气年际变化特征分析
由图1可以看出,冠县雷暴日数总体波动起伏明显,20世纪70年代雷暴日数偏多,20世纪80、90年代年平均雷暴日数变化不大,21世纪以来雷暴日数大都偏少。
据统计资料记录,冠县近44年共出现976个雷暴日,年平均雷暴日数22.2 d。
由图1可知,最多年份雷暴日数为38 d,出现在1977年,最少年份雷暴日数为14 d,出现在1999年,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24 d,要高于年累计平均雷暴日数。
总体来看,1970—2013年冠县雷暴日数呈减少趋势,平均每年约减少0.2 d,气候倾向率为-2.087 d/10年。
2.2 冠县雷暴天气月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分析
由图2可以看出,冠县年内雷暴日数具有明显的变化特征,1—7月年平均雷暴日数逐渐增加,7—12月平均雷暴日数逐月减少。
冠县雷暴主要发生在4—9月份,占全年雷暴日数的95.1%,7月雷暴日数最多,月平均雷暴日数为7.25 d,3、10、11月偶尔会发生雷暴天气。
从季节来看,夏季(6—8月)雷暴发生最多,占全年的77.5%,春季(3—5月)次之,占全年的14.7%,秋季(9—11月)较少,占全年的7.6%,冬季(12月至次年2月)无雷暴天气发生。
3 雷暴天气对农业的影响
每年夏季(6—8月)为冠县雷暴活动发生频繁时期,雷暴天气常伴随雷电、暴雨、冰雹及大风等,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
雷暴发生时雷电会给电子仪器带来威胁,造成现代化先进农业设备(如农田小气候监测仪、农业气象监测站、设施农业监测仪器、动力机械设备等)的损坏。
夏季雷暴发生时常会引发暴雨洪涝灾害、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冲毁田地、民宅、桥梁、道路、水利设施等,给冠县农业生产及群众人身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并且还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雷暴天气常伴随冰雹,雹块在下降过程的机械破坏作用,会导致作物茎秆、枝叶及果实等受到机械损伤,在作物成熟阶段受灾,冰雹可能会导致作物绝收。
雷暴大风灾害会导致农作物大面积倒伏及生理机能降低,引发各类灾情。
如秋熟农作物在中期及后期受雷暴风灾会导致茎叶受伤、撕裂及折损,给农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此外,雷暴天气还会给养殖业及林果业发展带来影响。
所以掌握冠县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十分必要,其能夠对当地农业生产进行科学的指导及有效的保护。
4 雷暴灾害防御策略
4.1 加强防雷科普教育,提高当地农民群众防雷减灾的意识
冠县气象部门应大力宣传雷暴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要性和科学性,全面提高当地群众对雷暴灾害的防御意识。
首先,应该加强气象科普知识的培训以及宣传,使雷电防灾减灾知识在当地广泛普及。
再者,应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凭借气象、新闻媒体以及教育等相关资源进行广泛宣传,同时依据冠县雷暴实际情况,构建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强化对当地群众对于雷电、暴雨、冰雹、大风等气象灾害防御技能的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雷暴灾害防御意识和防灾水平。
当地群众在农业生产关键期,应时刻关注天气预报信息,在灾害到来前科学安排好农事活动。
4.2 加强农村雷电天气监测体系建设,提升雷暴灾害预报服务水平
要想做好雷暴天气防御工作,冠县气象部门应争取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加强农村地区雷电天气监测体系建设,做好雷暴灾害的综合分析与防御规划。
气象部门可以充分借助于现代化高新技术强化对雷暴现象的监测,建立完善的雷电防御系统及严格维护管理。
要不断提升雷暴灾害预警预测水平,确保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合理的农用气象预报,及时借助于电视、广
播、手机短信、网络等各类途径将雷暴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向广大农户发布,使农户能够提前知晓雷暴天气相关信息,及时采取有效合理的雷暴防御对策,减少或避免雷暴造成的农业损失。
5 结论
(1)1970—2013年冠县雷暴日数总体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2.087 d/10年。
冠县雷暴主要发生在4—9月,占全年雷暴日数的95.1%;夏季(6—8月)雷暴发生最多,占全年的77.5%,春季次之,占全年的14.7%,秋季较少,占全年的7.6%,冬季无雷暴天气发生。
(2)雷暴天气常伴随着雷电、暴雨、冰雹及大风等灾害性天气,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
雷电会造成现代化农业设备仪器的损害;暴雨会引发洪涝灾害、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冲毁农田等;冰雹和大风均会给作物造成机械损伤,严重时会导致作物绝收。
(3)鉴于雷暴天气的破坏性,要加强防雷科普教育,提高当地农民群众防雷减灾意识;加强农村地区雷电天气监测体系建设,提升雷暴灾害预报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余蓉,张小玲,李国平,等.1971-2000年我国东部地区雷暴、冰雹、雷暴大风发生频率的变化[J].气象, 2012, 38(10):1207-1216.
[2] 于尚友.本溪市区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4):1108,1149.
责任编辑:郑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