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赏析

合集下载

《春望、饮酒、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赏析【部编版八上】

《春望、饮酒、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赏析【部编版八上】

24.诗词五首赏析【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24.诗词五首1、饮酒(其五)/陶渊明2、春望/杜甫3、雁门太守行/李贺4、赤壁/杜牧5、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1、《饮酒》(其五)陶渊明【原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作者】陶渊明(365~427), 名潜,字元亮,谥号靖节,人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

东晋文学家。

开创山水田园派,并将其推向高峰。

后世称其“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和山水诗的鼻祖——南朝宋的谢灵运合称“陶谢”。

【背景】《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

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主旨】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赏析】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春望、饮酒、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春望、饮酒、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24.诗词五首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24.诗词五首1、饮酒(其五)/陶渊明2、春望/杜甫3、雁门太守行/李贺4、赤壁/杜牧5、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1、《饮酒》(其五)陶渊明【原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一、理解性默写:1、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本文的主旨句)的诗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3、陶渊明《饮酒》中表现了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4、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赏析简答题:1、“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诗中“悠然见南山”的“见”能否换成“望”?2、《春望》杜甫【原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理解性默写:1、写出望中之所见,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承上启下,表明诗人移情于物,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春天的花开、鸟鸣无疑引发了诗人的优国和思亲之情的语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句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悲哀国破家亡,伤感离乱之痛,表现他爱国,念家的美好情操,诗中能够表现他忧愁而日益衰老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二、赏析简答题:1、结合全诗内容,说出试题中的“望”字包含哪几层意思。

答:“望”有“观望”“希望”“盼望”之意。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26《诗词五首》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期末复习、句子赏析、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26《诗词五首》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期末复习、句子赏析、知识点梳理

问题探究 6.“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 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 物描写有何关系?
①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 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②这两句诗的深刻含意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 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 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 “相与”指“相伴”,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 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 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③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 悟理——飞鸟尚知还,人应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 “返璞归真”。而这个“理”,正好为前两句“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 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26 诗词五首复习
《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 重点句子赏析、知识点梳理
饮酒(其五)
陶渊明
文学常识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名 潜,世称靖节先生, 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诗 人。有《陶渊明集》。他“不为五斗米折 腰”,隐居农村。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 的“田园诗人”。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请发挥想象 ,用自己的话描述这句诗所呈现的画面。
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 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 回。
问题探究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 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
真意呢?
“此”指远离官场尘嚣,悠然自得地隐居。 “真意” 指的是自然之趣,人生真谛,那就是人生不应该为功 名利禄所累,不应该在污浊的现实前迷失自我,而应 回归自然,坚守住心灵的净土。

八下五首诗词赏析

八下五首诗词赏析

八下第六单元古诗鉴赏题一、考查篇目(5篇)八下:《饮酒》 《春望》 《雁门太守行》 《赤壁》 《渔家傲》 二、考查题型:填空题、简答题三、考查要点:诗歌的主要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名句赏析、炼字赏析(五个方面)1、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一、【主要内容】1、《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话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2、①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诗人虽身居闹市,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表达了诗人内心宁静,脱离尘俗的思想感情。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用自问自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住也就自然会偏僻安静。

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作者妙手偶得之笔,是在不经意中道出的“绝妙好词”,可谓浑然天成,不工而工。

用王国维的话说就是“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

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诗人通过黄昏中飞鸟结伴归林的美好景色,表达了诗人摆脱束缚,自由自在的思想情感。

⑤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写出了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诗人从大自然中悟到了无法言说的人生真谛,表达了诗人陶醉其中,悠然忘我的境界。

二、【炼字赏句】1、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或者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2、“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情。

3、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

——心远地自偏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 ——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5、赏析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诗人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 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情景交融,以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恬淡自得的心情。

部编版 语文 八年级 上《诗词五首》饮酒 雁门太守行 赤壁 渔家傲 知识点与习题 含答案

部编版 语文 八年级 上《诗词五首》饮酒 雁门太守行 赤壁 渔家傲 知识点与习题 含答案

《诗词五首》积累卷20181122(一)《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课文说明身庙宇割弃尘缘,而是身处“人境”。

凡是在有人群的地方,照理也就会有闹市,也就会人来车往,喧嚣不绝于耳,可诗人却说“而无车马喧”。

这是为什么呢?第三四句的自问自答揭开了谜这四句诗为“奇绝不可及之语”,推崇备至。

以下几句主体隐去,进人“写景区”,即王国维在蹈,就是无声的沉默。

二、反馈练习1、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

请你说说理由。

答:因为“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而“望”相比于“见”,更有目的性,更像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天成、浑然天成的意境。

2、赏析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句抒写了诗人悠闲自得的生活,尽享自然之趣,表现出心灵的超脱世俗和心灵的安静平和。

3、欣赏“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二)《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课文说明: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杜甫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

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今陕西富县)。

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 (今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

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一凤翔。

情,感人至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触目惊心呢!司马光在《温公续诗话》里曾写道:“‘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教案

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教案

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教案第一篇: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教案24.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全诗。

2、通过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来把握诗歌主旨,体味诗人抒发的思想情感及语言的音韵美。

3、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本诗是陶渊明的组诗《饮酒诗二十首》中的第五首。

陶渊明的《饮酒》诗共二十首,并有一段序文,是他“闲居寡饮”“既醉之后”的作品,不是一次完成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全诗。

3、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

浔阳柴桑人。

作品有《归园田居》《饮酒》《拟古》等,其中以田园诗居多,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五言诗成就最高。

4、背景资料:选自《陶渊明集》。

《饮酒》共有二十首,本文选的是第五首,大约写于作者归隐后的第二年(约417年),是酒后所作。

5、学生朗读、背诵。

三、细读品味: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自问自答,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

诗人用平淡的话道出这个深刻道理。

第一层,从哲学的高度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夕阳西下,飞鸟投林,万物自由自在,一派自然和谐景象。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时,诗人心旷神怡,若有所悟,其间意趣,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

第二层,写诗人从对自然界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启迪。

四、合作探究:结尾两句有什么深层含义?明确: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了。

《春望、饮酒、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赏析【部编版八上】

《春望、饮酒、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赏析【部编版八上】

24.诗词五首赏析【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24.诗词五首1、饮酒(其五)/陶渊明2、春望/杜甫3、雁门太守行/李贺4、赤壁/杜牧5、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1、《饮酒》(其五)陶渊明【原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作者】陶渊明(365~427), 名潜,字元亮,谥号靖节,人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

东晋文学家。

开创山水田园派,并将其推向高峰。

后世称其“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和山水诗的鼻祖——南朝宋的谢灵运合称“陶谢”。

【背景】《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

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主旨】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赏析】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一、重点1. 了解诗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包含的思想感情。

2.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品味诗歌的意境。

二、难点透过字面,把握作者含蓄隐晦的情感。

一、赏析《雁门太守行》1. 走近作者李贺(790—816),字长吉,唐皇室远支。

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

今存诗240余首,他的诗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称“奇才”“鬼才”,也被人称为“诗鬼”。

2. 理解词语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军中号角胭脂,色深红。

形容战场血迹。

指宝剑。

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城墙仿佛将要坍塌。

逼近,到,临近。

3. 鉴赏诗句(1)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明确:写景叙事,写敌我两军的态势。

前句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了大兵压境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后句写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像鱼鳞般闪烁着金光。

“开”是依次排开的意思,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的情状和以死报国的决心(与“摧”照应),与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用外貌描写和环境烘托,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

这两句诗描写的画面: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迎击。

(2)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明确:叙事写景,从听觉和视觉写惨烈的战斗场景。

“塞上”泛指我国北边地区或长城附近。

“燕脂”,即胭脂,形容边塞土地的颜色。

“夜紫”指紫色的晚霞。

塞上的泥土在晚霞的映衬下凝成胭脂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酒》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车马喧”代表着车马的喧闹声,世俗的交往。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心远”指无追名逐利之心。

该句转换叙事角度,用设问自问自答的方式写出诗人超然世外的原因。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见”改为“望”好不好?
答:“见”字十分传神地表现了诗人在采菊之间漫不经心偶然抬头见山的情状,与全诗顺其自然的情调和谐一致。

如果改用“望”字,就显得故意、做作了,不仅使“悠然”的情态丧失无遗,而且破坏了全诗的意境。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渲染隐居之所的宁静和诗人悠然的心境。

5、真意指生活的真谛和自然之趣。

“忘言”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6、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答:诗人摆脱官场束缚后悠然自得、恬淡闲适的心情。

《春望》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炼字赏析
答: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破败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

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满目凄凉。

交代了写作背景,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答:绘画面:感伤时事,见到开放的鲜花禁不住悲伤流泪;为别所恨,听到鸟儿的叫声,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赏析:诗人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移情于物,通过写花、鸟使人落泪、心惊。

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诗人感时伤怀的深沉情感。

3这两句表达的情感?
答:“感时”表现了诗人忧心国事的情感,“恨别”表现了诗人感伤离别的情感,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答:“抵万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家人离散,久盼家人音信而不至的焦急心情,极言了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作者对亲人深切思念之情。

5、春【望】的含义:观望: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愿望:朝廷早日平定叛乱;盼望:盼望能与亲人团聚
《雁门太守行》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赏析
答:A修辞上: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把敌军比作“黑云”,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把将士们在日光下反光的铠甲比作“金鳞”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
情形。

“城欲摧”运用夸张的手法。

该句写出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B一个“压”字,敌军众多、来势凶猛,渲染了战争的紧张气氛。

”摧”字写守军将
士处境艰难,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压””摧”字两字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C:在色彩运用上,“黑”字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险恶;“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一个“金”字表现出我军将士雄姿英发、高昂迎战的状态。

两相比照,表现
出战争形势的紧迫。

2、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画面:战斗从白天持续到晚上,晚霞映照着战场,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
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侧面描写了战斗的残酷,伤亡的惨重和战争的惨烈,给人以悲
壮之感。

“满”字,扩大了激战的场面,反映出边防将士英勇杀敌的冲天气势。

“凝”字,形象地描绘边防将士血流遍地的场景,即牺牲人员众多,烘托战斗的激烈。

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答:绘画面:寒风中红旗半卷着,前来驰援的部队在夜色的掩护下悄悄临近易水。

一迫近敌军营垒,他们便开始击鼓助威,投入战斗。

只是凝重的秋霜浸透了鼓皮,战鼓也
擂不响,只发出低沉的声音。

赏析:“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

“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战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
复还”的壮志豪情。

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赏析
答:运用典故,借战国时燕昭王黄金台上招贤才的典故,表达了将士们英勇杀敌、誓
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和勇气,是全篇的点睛之笔。

赤壁
1、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赏析
答:叙事,“折戟”是兴感之由,由战场遗物引出对赤壁之战的感慨,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

2、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答:以小见大。

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而是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间接反映这种变化。

以小见大,含蓄、深刻警策。

3、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A作者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都有某种机遇B诗人写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
不平之气C同时也告诫统治者不要有侥幸心理。

渔家傲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绘画面
答:天上云海茫茫,那一团团的白云相接,就像奔涌的波涛,又和晨雾连在一起,越发显得迷蒙。

透过云雾远远望去,天快亮了,海面上似乎漂浮着许多船,风帆舞动,随云涛起伏。

2、怎样理解“接”、“连”、“转”、“舞”的含义?
答:“接”、“连”二字把低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
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水天相接的境界。

“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词人晚年怀才不遇、孤独无依、奋力挣扎的苦闷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4、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赏析
答:这三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借用典故,表达了词人追求理想社会,寻求幸福
生活的愿望,意境瑰奇壮阔,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