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川、道真仡佬族民间雕刻艺术考察研究

合集下载

道真仡佬族高台舞狮现状调查

道真仡佬族高台舞狮现状调查

道真仡佬族高台舞狮现状调查1. 引言1.1 研究背景道真仡佬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分布主要在贵州省。

高台舞狮是道真地区的传统表演形式,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道真地区的文化传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高台舞狮这一传统表演形式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有必要对道真仡佬族高台舞狮的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其发展状况,以便为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文化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高台舞狮的历史演变和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意义及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以期推动道真仡佬族高台舞狮文化的持续发展。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调查道真仡佬族高台舞狮的现状,探讨其在当地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重要性。

具体来说,我们希望了解高台舞狮在道真细分佬族中的地位和影响,揭示其历史演变过程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通过深入调研和分析,我们旨在为高台舞狮的保护与传承提出可行的建议和解决方案,促进其在当地社区和文化中的持续发展,推动细分佬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采用何种研究方法和技术进行数据收集、选择何种数据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的操作程序和操作途径。

在本次对道真仡佬族高台舞狮现状的调查中,我们采用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1.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的书籍、期刊、报纸和网络资料,了解细分佬族的文化背景和高台舞狮的历史演变,为后续调查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2. 田野调查法:通过实地走访道真细分佬族的村落,并观察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表现,深入了解高台舞狮的表演形式和意义。

3. 问卷调查法:设计针对道真细分佬族和相关群体的问卷,对他们进行系统性的问卷调查,以了解他们对高台舞狮的认知、态度和需求,为分析调研结果提供客观数据支持。

4. 专家访谈法: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当地高台舞狮的传承人进行深入访谈,收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为我们对高台舞狮现状的调查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2. 正文2.1 道真细分佬族介绍道真细分佬族,又称为仡佬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道真仡佬族高台舞狮现状调查

道真仡佬族高台舞狮现状调查

道真仡佬族高台舞狮现状调查道真仡佬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其文化历史悠久,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丰富多彩。

高台舞狮是仡佬族的传统舞蹈之一,被视为代表性的文化遗产,深受人民喜爱。

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高台舞狮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为了解高台舞狮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以下是调查结果的详细报告。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本次调查对象为道真仡佬族高台舞狮相关的民间组织、文化传承者、舞者以及普通民众等,并采取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二、高台舞狮的历史与传统价值高台舞狮是仡佬族传统的舞蹈形式之一,起源于古代祭祀仪式,后来演变为民间庆典和演艺表演形式,成为仡佬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活动。

高台舞狮融合了武术、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表演风格,被誉为“活化石”,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三、高台舞狮的现状1. 传承困难随着社会变迁和现代化进程,仡佬族的年轻人逐渐远离传统文化,高台舞狮的传承面临着严重的困难。

许多老一辈的舞者和传统艺人已经年迈甚至去世,年轻一代对高台舞狮的兴趣不高,导致传统技艺无人传承的局面。

2. 资金和场地匮乏高台舞狮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包括购置狮头、编排乐曲、排练舞蹈等环节,而目前社会上缺乏支持高台舞狮的相关资金和政策扶持,导致许多高台舞狮团体生存压力巨大。

演出场地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许多地方缺乏适合的场地举办高台舞狮表演,限制了活动的开展和发展。

3. 现代商业化影响随着文化市场的开放和商业化的影响,一些高台舞狮表演受到了商业化的冲击,形式趋向夸张化、功利化,失去了传统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情趣,给仡佬族的文化形象带来一定的影响。

四、发展建议1. 加强文化教育应该加强对高台舞狮的宣传和推广,特别是在校园和社区,开设相关的舞蹈培训班、文化讲座等活动,提高仡佬族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激发他们参与传承的热情。

浅谈务川仡佬族傩戏

浅谈务川仡佬族傩戏

浅谈务川仡佬族傩戏发展田小琴摘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与物质。

不错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人类艺术也在不断地发展。

仡佬族人生活在务川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他们随着社会的发展,在这片沟壑重生的土地上用他们的智慧劳动,在劳动中她们创造出来很多优秀的文化。

其中傩戏就是其中的一种。

它既是一种古老的艺术,更是一种发展的艺术。

它将巫术、戏剧等等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独特韵味的戏种。

关键词:傩戏;社会发展;巫术;一、务川仡佬族傩戏的来源据《仡佬之源》一书中记载殷周时期“姜子牙点将封神”制定了一种祭祀仪式,一直在朝廷沿用。

秦汉以后,濮系民族居住的地区成为皇土,濮人已成臣民,濮人向朝廷敬献丹砂时“姜子牙点将封神”的祭礼仪式带回明间传承下来。

根据民间的唱本和口头文学逐渐丰富,改编成祭师与戏剧相结合的产物------傩戏。

这是戏剧最早的雏形,所以,傩戏被称为戏剧的活化石。

后来在各地各族都有,就仡佬族而言各地仡佬族也各有不同。

因此,本文就仅谈谈务川仡佬族傩戏。

二、务川仡佬族傩戏的配器1、早在殷商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和人类才从猿人类进化来不久头脑简单,所以配器也就比较简单。

道具傩戏的道具分为四类:神坛.案子,脸壳,小道具。

神坛:是仡佬族人供奉神位的方桌。

在桌子上供奉着用木雕菩萨。

菩萨前面除了放着香炉外,还放着排带、卦、神棍牛角、师刀令牌等小道具。

菩萨背面挂着“中堂案子”。

案子:是两幅布质的壁画。

一幅叫中堂案子,中堂案子宽二尺七,高六尺,呈长方形。

画面上从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到阎王老爷、判官、小鬼等共有两百多个鬼神。

从天庭、瑶池到地狱的上刀山,下油锅。

另.一幅过桥案子。

长一丈五,宽二尺七,画有五十个神仙腾云架雾在天空行走。

脸壳:用木料雕塑,涂上颜色,有迎宾士地,汉朝将军,和尚,先锋等十多个。

小道具:1、排带:为一尺长的竹根上挂着无数彩色的布条。

仡佬族人用这些布条来做阴功的主人相赠,布带上写着主人的名讳,以示对神的敬意。

浅谈贵州道真仡佬傩文化独特的审美价值

浅谈贵州道真仡佬傩文化独特的审美价值

浅谈贵州道真仡佬傩文化独特的审美价值作者:胥思省来源:《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13年第04期摘要:道真仡佬傩戏文化隶属于巫文化范畴,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具有欣赏美、古朴美、视听美、原始美的特点,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弘扬仡佬傩文化,传承和保护傩戏艺术,对于丰富源远流长的中华戏剧艺术有着极大的意义。

关键词:道真;傩戏;审美价值;传承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4-0068-01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北部,县内居住着仡佬、苗、土家等少数民族,其中仡佬所占人数最多,分布范围最广。

在古代,道真属于蛮夷之地,由于地理位置的因素(地处荆楚、巴蜀文化交汇地带)很少受到来自外界的干扰,久而久之这里便成为古老文化的天然储存地,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黔蜀门屏、银杉之乡、仡佬故土、傩戏王国”,其中傩文化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古老文化之一。

傩文化作为古代巫觋文化发展至后期的一种特殊形式,其本身所固有的巫文化特质对原始艺术思维的形成和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它是艺术的源头之一,具有很大的艺术价值,这一点鲜明地体现在道真仡佬傩文化之上。

傩戏活动的一大功能是娱神娱人,在这过程中体现为艺术的审美。

通过举行傩戏活动不仅使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得以丰富,也使人们对民族文化艺术的审美情趣得以激发,而傩戏自然就是这一审美活动的对象主体。

在道真举行傩戏活动又叫“冲傩”。

这是严肃的神事活动与轻快的民间表演形式的完美融合,使傩戏和一些其他传统小戏相互帮衬、相互融合,达到一种自然天成浑然一体的境地。

这一点无论是从傩文化发展的成长过程还是从单场傩事演出过程来说,都是值得后世艺术所借鉴的,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一、演出——欣赏美的价值从演出形式来讲,傩戏由请神(祭傩)、酬神(傩戏)、送神(祈神)组成。

道真傩戏分行坛和坐坛两种方式,其中坐坛又有两种活动形式,一种是纯粹的请神,俗名叫“打保福”,主要是用于祈福仪式,由法师4-8人组成,其中掌坛法师一名,他们均不戴面具出戏,所需时间一晚上。

道真仡佬族高台舞狮现状调查

道真仡佬族高台舞狮现状调查

道真仡佬族高台舞狮现状调查道真仡佬族高台舞狮是贵州省的一种传统民间表演艺术,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

在传承过程中,这种舞狮形式得到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继承人口稀少,市场需求下降等。

因此,现有一些调查研究工作旨在挖掘高台舞狮现状,并尝试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以帮助其保护和发展。

一、现状分析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革,高台舞狮的表演场合和市场需求也相应受到影响。

据了解,在道真县一些普通民居、超市、商场等场所仍有舞狮表演,但规模和频率较少。

在村庄内,一些少数民族小学和初中仍会开设高台舞狮课程,也有一些文艺团队和继承人通过表演、赛事、制作销售布偶等方式持续进行传承。

但由于市场需求下降,高台舞狮的表演收益也逐渐减少,难以为继承者带来稳定的收入。

二、存在问题1、继承人口减少。

高台舞狮需要具备很高技巧的表演者,但由于各种原因,如现代就业机会、地域转移等,参与继承和表演的人口逐渐减少。

2、传统文化缺乏市场价值。

传统文化追求的是内涵和精神层面的传承,而市场需求更多倾向于追求经济效益,这样就会导致部分传统文化艺术逐渐失去市场价值。

3、基础设施和资源缺乏。

由于高台舞狮表演需要相应的场地和资源,例如玉龙山、土龙山等的自然环境,但由于旅游开发、城镇化发展等而逐渐消失。

三、建议1、政府和社会团体要提供更多支持。

政府和社会团体可以为高台舞狮继承人及其亲属提供相应的补助,提供更多的表演场地,加强文化交流等,以鼓励更多的人参与高台舞狮的传承和发展。

2、创新舞狮文化。

高台舞狮可以通过创新形式和组织形式,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例如使用数字技术、音乐、舞蹈、表演队伍、制作布偶等,以创新文化表达和创造市场价值。

3、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

政府可以建设高台舞狮表演场馆,加强对玉龙山、土龙山等自然景点的保护和整治,以满足表演的需求和市场的需求。

4、提高传承人技能。

政府和社会团体可以组织一些培训班和交流活动,以提高传承人的表演技巧和专业认知能力,激发创新意识,鼓励更多人加入高台舞狮的传承工作。

黔北仡佬傩的主要特征解析

黔北仡佬傩的主要特征解析

黔北仡佬傩的主要特征解析仡佬族现有人口四十多万,主要分布在黔北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一带,所以,道真与务川的仡佬傩事活动应该是很典型的仡佬傩文化形式。

本文旨在以这一地区的仡佬族傩事活动作为研究的重点,对黔北仡佬傩的主要特征作一些拓展性的解析。

一、黔北仡佬傩的谱系特征黔北仡佬傩是黔北傩文化带上的一个重要区域。

道真、务川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傩堂戏班子较多,好多村寨都有。

一个戏班称为一个坛,戏坛成员的发展是按照师承关系进行的,一个法师只要获得封牌(师父正式传度)以后,就可以自行发展成员自成一坛。

加入傩坛的成员不受家庭、族亲、贫富的限制,很多傩堂戏班往往是以一个村寨为中心,一个姓氏为主体,或以亲戚为主要成员构成。

黔北仡佬族人的傩事活动一般是愿家(事主、又称为信人)请法师掌坛师(许多地方称端公)、然后选择吉日良辰、准备、等,然后才礼请神祇、开坛做法事。

所以,笔者认为黔北仡佬傩当属南方傩的一种分支样式,与华北东北地区及西北的傩有显著的一些区别,这应该是傩文化在传播与发展的过程中,与不同的地方文化相结合的结果。

当然,南方傩文化也是丰富多彩的,黔北傩与荆楚傩文化虽同属于民间乡傩,可是,荆楚地区的傩事有明显的家族特征,不是师承关系的家族特征,而是傩事活动的家族封闭特征,是家族傩居多;而黔北仡佬傩则很少有甚至就没有家族特征,是真正意义上的乡村傩,并且,也与走村串户的游傩相区别。

贵州是个多民族的省份,由于地理方面原因,深受巴蜀文化的影响;由于历史原因,如明洪武时期的调北征南和明清时期的改土归流,也受吴越及荆楚文化的影响。

对于黔北来说,还有历史建制沿革方面的影响,受巴蜀文化的影响较大。

黔北冲傩戏,其实也就应该是巴蜀的傩願戏;黔北的阳戏,实际上就是巴蜀梓潼阳戏之类。

不过,由于黔北农村特有的相对封闭性,其傩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又逐渐形成了一些地方文化特征。

从以上情况来看,黔北傩当属于南方傩文化中的巴蜀支系,至少直接的源流可以追溯到巴蜀。

务川仡佬族傩面具艺术特征及其旅游开发价值

务川仡佬族傩面具艺术特征及其旅游开发价值

务川仡佬族傩面具艺术特征及其旅游开发价值初探摘要:在务川傩文化中,傩面具是不可缺少的道具。

傩面具由民间艺人雕刻绘制,是一种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民间工艺美术品。

务川傩面具展示出原始古朴的审美风格,具有鲜明独特的装饰性及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艺术特征。

通过笔者的分析,此种工艺美术品在旅游业发展的今天还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它不仅能作为旅游纪念品进行开发,还能做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最后还可以作为务川仡佬族旅游开发的宣传品进行利用,值得业界关注。

关键词:务川仡佬族;傩面具;艺术特征;旅游开发中图分类号:j5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傩文化,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巫术文化,自西周后期产生、发展并传播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南地区。

直至今天,在西南地区的贵州务川、道真等地一带的民间,傩戏颇为流行。

务川,是贵州省一个有名的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其民间盛行傩戏表演。

傩面具作为傩戏中不可缺少的道具,也在务川民间广泛的制作和使用。

可以说,它是务川仡佬族极具民族代表性的民间工艺品,也是务川仡佬族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雕刻傩面具的材料主要有香樟木和杨柳木两种。

雕刻出来的傩面具线条流畅、造型独特、色彩鲜明、类目繁多。

在粗犷朴实中透露出神秘、慈祥或狰狞的艺术效果。

傩面具造型较为原始,比起京剧等艺术脸谱,显得更加朴实无华。

但它是仡佬族原始的图腾再现,具有驱灾辟邪、除病灭灾、镇宅、求子、兴旺,保平安等象征意义,可以作为务川仡佬民族的一种精神信仰和精神支柱。

傩面具最早用于原始巫术祭祀,而今却成为了同时具有宗教和民族两种艺术特征的工艺品。

完成了娱神到娱人的转变。

和汉族的许多地区的民间工艺品,如:剪纸、风筝、花灯等一样,傩面具也反映了务川仡佬族人民的审美趣味。

一、务川仡佬族傩面具的制作流程(一)选材傩面具的材料主要有香樟木和杨柳木两种,在选择材料时主要是注意木料的干湿程度。

一般而言,干木材和湿木材所使用的刀不一样。

务川道真仡佬族民间雕刻艺木考察研究

务川道真仡佬族民间雕刻艺木考察研究

务川\道真仡佬族民间雕刻艺木考察研究作者:王绿竹刘丽来源:《贵州文史丛刊》2012年第01期内容提要:务川、道真仡佬族民间雕刻有着广泛的存在,图案丰富,线条流畅,造型饱满,表达了仡佬族民族审美理想和民俗文化心理,承载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价值。

关键词:务川道真仡佬族民间雕刻艺术研究中图分类号:J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05(2012)01-125-1272010年寒假,通过事先了解,我们选定务川仡佬族自治县的正南、泥高、砚山、茅天、红丝,大坪的龙潭村、石朝的高峰村、道真的上坝、阳溪、大磏、忠信、洛龙、旧城等仡佬族村镇进行田野调查,这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务川、道真两县的仡佬族民间艺术存在和保存的状况,对一些典型的民间工艺进行实地考察、拍摄。

由于道真的调查是在民宗局冉文玉同志的指领下,都是直奔目的地进行拍摄,故走的乡镇较多,但大多是选点调查,得到的材料具体而详实。

而务川因为没有熟悉内容的人带路,虽然调查的面广,但得到的材料反而不多。

调查中了解到,在务川和道真,留存最多、最精美的是仡佬族民间雕刻。

这些雕刻工艺精细,技艺精湛,丰富多彩、表现出仡佬族在长期生活中所形成的审美观念。

一、务川、道真仡佬族民间雕刻现存状态务川、道真仡佬族民间雕刻,分木雕、石雕两大类。

木雕艺术集中体现在民居的门、窗、挑梁、神龛及家具、面具、神像、木质贞节牌坊、酥食印版等,石雕艺术主要体现在柱磴、墓葬、石阶沿以及朝门前的石狮等,在务川、道真较为广泛的保留。

木雕保存得较为完好的有务川龙潭申佑故居、都儒镇申佑祠、“项百万”旧居;道真河口梅江村李家坝张氏房屋,大磏平胜麻窝汪家神龛,三桥雷家大院、王家大院,洛龙吴家大院及道真民族博物馆收藏的傩面,道真张帮宪、左朝元等坛班、务川石朝杨先利坛班的傩面具。

石雕保存得较为完好的有务川镇南桃符村“贞节牌坊”、泥高青坪村的“申一千石雕墓”,分水王武一带的古墓群石雕;同心村石步丫的“花坟”系列、都儒镇的申佑祠等;道真有上坝庞姓田周氏墓,忠信王寅亮墓,大磏三元盛氏墓;阳溪石岗坪周氏墓;旧城邹氏墓(节义堪旌),三元程文藩夫人王氏贞节牌坊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图案 主要 有龙 、 、 1木雕 风 花草 、 枝 、 、 松 竹 蝙蝠 、 、 鹤 、 鹊 等 图案 。但 不 同经 济条 件 的人 家 , 鹿 仙 喜 选择 图
案时稍有区别 。经济条件按较好的富裕人家 , 大多选择牡丹 、 喜鹊闹梅 、 仙鹤 、 大象 、 等具象的或具有象征意 义 的 图案 。生意 人家 多选 择 “ 如意 ” “ 钱 ” “ ” “ ” 雕刻 。文 人家 庭则 多是 “ 、 、 、 ~‘ 、 、 、铜 、蚕 、丝 等 琴 棋 书 画 渔 樵 耕、 ” 读 等雕刻内容。而几何 图形 中的回形纹 、 菱形 纹等是最常见的装饰图案。此外还有一些 日常生活 图
关 键 词 :务 川 道 真 中 图分 类 号 : 0 J 2 3 仡佬族 民 间雕 刻 艺 术研 究 文 章 编 号 :00— 7 5 2 1 ) l 2 10 8 0 (0 2 o 一15—17 2 文献标识码 : A
2 1 寒假 , 过事 先 了解 , 0 0年 通 我们 选 定 务 川 仡 佬 族 自治 县 的 正 南 、 高 、 山 、 天 、 丝 , 坪 的 龙潭 泥 砚 茅 红 大 村、 石朝 的高峰村 、 真 的上坝 、 道 阳溪 、 磔 、 信 、 龙 、 大 忠 洛 旧城 等 仡佬 族 村 镇 进 行 田野调 查 , 这次 调 查 的 主 要
务川、 道真 仡佬 族 民间雕 刻现存 状 态 务川 、 道真 仡佬 族 民间雕 刻 , 木雕 、 雕 两 大类 。木雕 艺 术 集 中体 现在 民居 的 门 、 、 梁 、 龛 及 家 分 石 窗 挑 神


具 、 具、 像 、 面 神 木质 贞节 牌坊 、 酥食 印版 等 , 石雕 艺 术 主 要 体现 在 柱 磴 、 葬 、 阶沿 以及 朝 门前 的石 狮 等 , 墓 石 在 务 川 、 真较 为广 泛 的保 留。木 雕 保存 得 较 为完 好 的有 务川 龙 潭 申佑 故 居 、 儒 镇 申佑 祠 、项 百 万 ” 道 都 “ 旧 居 ; 真河 口梅 江村 李家 坝张 氏房 屋 , 道 大赚平 胜麻 窝汪 家 神 龛 , 桥雷 家 大 院 、 家 大 院 , 三 王 洛龙 吴 家 大 院及 道
真民族博物馆收藏的傩面 , 道真张帮宪、 左朝元等坛班 、 务川石朝杨先利坛班的傩面具。石雕保存得较为完 好 的有务 川镇 南桃 符村 “ 贞节 牌坊 ”、 高青 坪村 的 “ 泥 申一 千石雕 墓 ” 分水 王武一 带 的古墓 群 石雕 ; , 同心村 石 步 、的 “ r 花坟 ” 系列 、 都儒 镇 的 申佑 祠等 ; 真有 上坝 庞姓 田周 氏墓 , 道 忠信 王寅亮 墓 , 赚 三元盛 氏墓 ; 大 阳溪 石 岗坪 周 氏墓 ; 旧城邹 氏墓 ( 义堪 旌 ) 三元 程文 藩夫 人王 氏贞 节牌坊 等 等 。 节 , 我们调 查 的雕 刻艺 术 , 时间跨 度是 从汉 至 民 国时期 , 中 以清末 到 民国时 期 的居 多 。在 务 川 的大 坪 , 其 有 许 多农 家 用汉 墓墓砖 修 砌猪 圈 , 这些 墓砖 上 有 着 丰 富 的几 何 纹 。据 考 古 发现 , 里存 在 着 大 量 的 汉代 的古 这 墓群 , 据一 期 考古 发掘 材料 , 这里 发现 了较 早 的铜雕 艺术 佛 像 以及 大量 的陶瓷 艺 术 , 我们 没 能 看 到原 件 。在 道 真 大路 陈 家坡汉 墓 , 我们也 只看到 墓形 墓制 。在 民族 博 物馆 和 傩 坛 法 师 张 帮 宪先 生 家 , 到 据说 是 明代 看 的 面具和 一些 木 制法器 。木雕 艺术最 为集 中的 , 还是 在 清代 和 近代 的 一些 房屋 和 家 具上 。石雕 艺 术 主要 镌 刻 于墓碑 , 造型有 的华 丽 , 的古朴 , 格不 同 , 现 出民 间创 作 的随 意性与 自由性 。 其 有 风 体
目的是 了解 务川 、 真两 县 的仡佬族 民间艺术 存 在和保 存 的 状况 , 一些 典 型 的 民间工 艺 进 行 实地 考 察 、 道 对 拍
摄 。由于道 真 的调查 是在 民宗 局冉 文玉 同志 的指 领下 , 是直 奔 目的地 进行 拍摄 , 都 故走 的乡镇 较 多 , 大 多 但 是 选 点调查 , 到 的材料 具体 而详 实 。而务 川 因为没有 熟 悉 内容 的人 带 路 , 然 调 查 的面 广 , 得 到 的材 料 得 虽 但 反 而不 多 。调查 中了解 到 , 务川 和道 真 , 在 留存 最 多 、 精 美 的是 仡 佬 族 民间雕 刻 。这些 雕 刻 工 艺 精 细 , 最 技 艺 精湛 , 富多 彩 、 现 出仡佬 族在 长期 生 活 中所 形成 的审 美观 念 。 丰 表
务 川 、 真仡 佬族 民间雕刻 艺术 考察研 究 道
・2 l5・
务 川 、 真仡 佬 族 民 问雕 刻 艺 术 考 察 研 究 道
王 绿 竹 ① 刘 丽 ②
( ①遵义师范学 院美术 系 ②遵 义文化研究 中心 贵州 遵义 5 30 ) 6 0 2
内容提要 :务川 、 真仡佬 族民间雕 刻有 着广泛的存 在 , 道 图案 丰 富, 线条 流畅 , 造型饱 满 , 表达 了仡佬族 民族 审美理 想和民俗 文化心理 , 承载 着丰厚 的民族 文化 内涵, 具有深厚的 民族文化价值。
景 、 曲生活 图景 等 。木雕 图案 主要 分 布 在 房屋 的斗 拱 、 枋 , 替 、 梁 、 、 戏 额 雀 挑 翘 昂部 位 , 常见 的有 瓜 形 雕 , 龙 头、 草、 花 人物 、 形纹 、 纹等 。窗 棂 的图案 较为 丰 富 , 花 草 、 桃 云 有 动物 、 鱼虾 、 物 故 事 、 形 、 人 菱 回形 等 等 , 具 家
① 作者简介 : 王绿竹 (9 9一) 女 , 16 , 贵州遵义人 , 遵义师范学院美术系副教授。
② 作者简介 : 刘丽 (9 0一) 女 , 16 , 贵州遵 义人 , 教授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6・ 2
贵州 文史丛 刊
21 0 2年
第 1 期
二 、 川 、 真仡 佬族 雕 刻的 主要 图案 务 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