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治鱼类肝胆综合症

合集下载

青鱼患上了肝胆综合征怎们办?

青鱼患上了肝胆综合征怎们办?

青鱼患上了肝胆综合征怎们办?
图:青鱼
可食用的青鱼个体大,肉厚,刺大而少,是很多消费者的选择,富含多种微量元素,许多水产养殖户都会养殖青鱼,但是青鱼容易患肝胆综合征,当青鱼患病了应该怎么办?
【常见问题】:青鱼患上肝胆综合征怎么办?
【解决办法】:
1、制投喂,保肝护胆,控制继发感染,调节水质。

首先降低饲料蛋白质含量,逐渐采用28%的草鱼料饲喂,并且控制投喂量,喂七成饱较为合适。

2、内服保肝护胆药物:采用市售的保肝药物内服,同时可以内服Vc 80~100毫克/千克鱼体重,连用5~7天。

控制继发感染:采用50毫克/千克鱼体重的氟苯尼考等抗菌素进行内服,杀灭继发感染的病原体,连用5~7天,同时外用二氧化氯等消毒剂进行消毒,每3天消毒一次,连用2~3次,一般7天后死亡减少。

3、了防止复发,7天后可再用三黄散、大蒜素等中药拌料投喂,
连用3~5天,对巩固疗效非常好。

4、采用光合细菌制剂、EM菌和硝化细菌、亚硝化菌、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制剂进行外用改水,防止由于水质因素所引起的死亡。

总结:青鱼肝胆综合症主要病因是饲料蛋白质偏高,投喂量偏大,造成生长过快,加重肝脏负担而引起,所以在给青鱼投食的时候可以减少喂食量,以免造成生长过快导致患上肝胆综合征。

鱼类肝胆综合症致病机理及饲料防治措施

鱼类肝胆综合症致病机理及饲料防治措施

鱼类肝胆综合症致病机理及饲料防治措施肖世玖;侯艳君;刘丈斌;周岩民;王恬【期刊名称】《科学养鱼》【年(卷),期】2010(000)002【总页数】2页(P64-65)【作者】肖世玖;侯艳君;刘丈斌;周岩民;王恬【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江苏,210095;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江苏,210095;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江苏,210095;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江苏,210095;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江苏,210095【正文语种】中文肝胆综合症是鱼类集约化养殖中的一种常见疾病。

鱼类肝脏代偿能力强,肝胆综合症早期病症不明显,但患病群体大。

患病鱼体肝脏、胆囊等主要脏器出现严重病变、受损,造成鱼类采食量下降,甚至出现不摄食现象,机体抗病能力下降,其他致病菌更容易侵染鱼体,患肝胆综合症的鱼类常常伴有出血、烂鳃、肠炎、烂尾等症状。

药物、病菌(包括寄生虫)等对鱼体产生不良刺激时,会加重肝胆综合症的危害性,引起鱼类死亡,在分塘、捕捞等应激条件下尤为严重。

近年来,由于养殖密度增大、配合饲料质量不统一、污染物过量排放等极易诱发淡水鱼类脂肪肝、肝脏细胞坏死等病变,进而加剧了鱼类肝胆综合症的暴发频率。

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鱼类肝胆综合症是确保养殖效益的关键所在。

为此,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鱼类肝胆疾病的病症、病因,并提出相关防治措施。

一、肝胆功能1.分泌胆汁胆汁由肝脏分泌,可以乳化脂肪,促进脂肪的消化吸收。

2.代谢功能各种营养物质进入肝脏,在肝细胞内进行处理、加工,合成有机体所需的多种蛋白,合成和分解糖原,参与维生素和激素的代谢。

3.解毒与防御功能鱼体吸收以及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可经肝细胞转化或结合作用,形成无毒、低毒或易溶解的物质,并随胆汁或尿液排出体外,消除或降低毒物对机体的毒副作用。

肝脏巨噬细胞有较强的吞噬能力,能清除细菌、有害物质及衰老的白细胞。

二、肝胆综合症的病症与病因分析1.病症鱼类发生肝胆综合症后主要表现为:①肝脏颜色发黄有斑点,甚至呈豆腐渣状,质脆、轻触易碎。

鲤科鱼类肝胆综合症防治方法探讨

鲤科鱼类肝胆综合症防治方法探讨

作 者单 位 黑 龙 江 省 牡丹 江 市 水 产 技 术 推 广 站
7 6 蠹 l l 期
用 外用药 物泼洒 和药 饵内 服相结 合的
办法 进行 治疗 。外用 药可 选用正 规厂
家生 产 的 有 批 号 的 “ 解 毒 保 肝 类 药
物 ” 全 池 泼 洒 ,一 般 可 连 用 3 日 ; 内
绿色 ,肠管 内无食 或少食 。取池 水进 行检测 :水温2 5 . 6 ℃、p H 7 . 5 、非离子 态氨 t E。通过 对上述 各项指标 和养殖 户提供 的养殖面 积 、放
服可 用 “ 恩诺 沙 星 ”和 “ VC” 制 成 药 饵 投 喂 ,一 般 可 连 喂 5 日 ~7 日。
养密度 、饲料投喂 以及水 质化 验分析结果 分析 ,最 后诊断为水 体亚硝酸盐 超标 引
4 . 重 金属污 染 。池 塘底泥或 水源 中若汞 、镉 、铅 、铬 、铜等 重金 属含量较 高 时 ,可使鱼体 中重金属含 量成倍数富积 ,也可诱发 肝胆综合 症。
年 ~5 年彻底 清一次塘 。
2 . 合 理 调 整 放 养 结 构 , 科 学 控 制
放养 比例和密 度。
三 、案例 分析
在2 5 c m左 右 ,水 源 充 足 无 污 染 ,每 3
形成 大量的残 留和富积 ,进而影响鱼 类的肝胆功 能 。当鱼类 的肝细胞 变性 ,解毒 功能 下降 引发代 谢功能紊乱 时 ,可使 鱼体内的 氨浓 度超标 ,导致鱼类 无食欲 ,使
胆汁 在胆囊 内大 量积存 ,形 成炎症 ,造 成药源性肝 胆损伤 。
善 ,会导致 鱼体 质和 免疫 力下 降 ,感染细菌和 病毒等而使 肝胰脏受 损 ,进而导 致
肝胆综合 症的发生 。

采取综合措施防治鱼类肝胆综合症

采取综合措施防治鱼类肝胆综合症
于 国 军 , 闰 立君 ( 1 . 石家庄市黄壁庄水库渔政监督管理站 , 河北 石家庄 0 5 0 0 9 1 ; 2 . 石家 庄 市 水产 技 术 推 广 站 , 河 北 石家 庄 0 5 0 0 9 1 )
肝 脏是 鱼体 最 大 的腺 体 和 代 谢 器 官 , 参 与体
内 的消化 、 代谢 、 解毒 、 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等 多种 功能 。 胃肠 吸 收 的物 质 , 几乎全 部进 入肝脏 , 在 肝脏 内进行 合成
尤 其维生 素易 失效 , 且不 易混 匀 。
3 发病原因
诱 发该 病 的 因素包括 水体 环境有 毒 物质 和饵
4 防 治 措 施
肝胆 综合 症 的病 因较 复 杂 , 该 病 也 是 多 种 因 素 叠加 的结 果 。所 以必 须 采 取 综合 措 施 , 预 防 该 病, 有条 件 的鱼塘 应 坚 持 每年 冬 春 季 干塘 及 时 清 除 过厚 的底 泥 , 彻 底 消 灭底 泥 中 的病 原微 生 物 和
《 河北 渔业 ) ) 2 0 1 4年 第 9 期( 总第 2 4 9期 )
o病 害防治
D 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4 —6 7 5 5 . 2 0 1 4 . 0 9 . 0 2 4
采 取 综 合 措 施 防 治 鱼 类 肝 胆 综 合 症
发生 , 死亡 率 高 达 3 0 , 给养 殖 户 造 成 了重 大 损 失 。笔者结 合实 践经 验谈一 下在 肝胆 综合 症预 防 过程 中 的体 会 , 以期 对 肝 胆 综 合症 的预 防起 到参 考作 用 。
脏是 鱼体最 大 的解 毒 器 官 , 一 般毒 物 经 肝 代谢 或 解毒 , 毒物 本身 或代谢 物可 损伤 肝实质 细胞 , 肝 损

草鱼肝胆综合症防治方法

草鱼肝胆综合症防治方法

草鱼肝胆综合症防治方法一、症状病情较轻时,鱼体一般没有明显的症状,鱼体色、体形等无明显改变,有时尾鳍边缘发白发干,仅食欲不振,游动无力,有时焦燥不安,甚至窜出水面,生长缓慢,死亡率不高;病情严重时,鱼体色发黑,色泽晦暗,鱼体有浮肿感,鳞片松动易脱落,游动不规则,失去平衡,或静止于水中,食欲下降,反应呆滞,呼吸困难,甚至昏迷翻转,不久便死亡。

解剖发现肝脏颜色发生变化,呈花斑状、土黄色、黄褐色等,胆囊变大且胆汁变黑。

此外,鱼体抗应激能力很差,当捕捞或运输时,常会引起鱼体全身充血或出血,出水后很快发生死亡,或在运输途中死亡。

二、发病原因1、鱼类摄食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过多饲料配方营养不当或人为乱投饲料(如用鲤鱼料喂团头鲂或草鱼,用鱼苗、苗种饲料喂成鱼等)导致鱼类摄食的营养中能量蛋白比过高,高蛋白饲料易诱发肝脏脂肪积累,破坏肝功能,干扰鱼类正常生理生化代谢。

碳水化合物含量过高,会引起鱼类糖代谢紊乱,造成内脏脂肪积累,妨碍正常的机能,其主要病变部位是肝脏,大量的肝糖积累和脂肪浸润,造成肝肿大,色泽变淡,外表无光泽,严重的脂肪肝还可引发肝病变,使肝脏失去正常机能。

2、维生素缺乏如胆碱、维生素e、生物素、肌醇、维生素b等都参与鱼体内的脂肪代谢,缺乏上述维生素均会造成鱼体内脂肪代谢障碍,导致脂肪在肝脏中积累,诱发肝病。

3、投喂饲料过度,每天多次不间断地投喂,引起鱼体生长过快,出现肥胖和肝病。

4、滥用药物。

目前,一些养殖户在鱼病防治上仍然还是以化学药品为主,而这些化学药品的不正确使用会造成鱼类肝脏的损伤。

5、养殖密度过大,水体环境恶化。

当水体中的氨氮浓度过高时,鱼体内氨的代谢物难以正常排出而蓄积于血液之中,引起鱼类代谢失衡引发肝胆疾病。

6、饲料氧化、酸败、发霉、变质。

脂肪是易被氧化的物质,脂肪氧化产生的醛、酮、酸对鱼类有毒,将直接对肝脏造成损害。

7、饲料中含有有毒物质。

如棉粕中的棉酚、菜粕中的硫葡萄糖甙、劣质鱼粉中的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均能引发鱼类的肝胆类疾病。

草鱼肝胆综合征的防治

草鱼肝胆综合征的防治

草鱼肝胆综合征的防治一、发病症状及流行情况1、发病症状:病鱼鱼体发黑,消瘦,尾鳍发黑,鳃丝水肿,发白或烂丝,大多离群独游于水面、岸边或下风口处。

投饵时不吃料。

剖开腹部,肝脏呈土黄色,颜色变淡或苍白,呈花斑状。

用手捏易碎,放入水中易散开。

肝囊肿大,胆壁变薄,胆汁呈墨绿色,肠道内无食或少食。

2、流行情况:该病一般多发于5月~7月,7月为发病高峰期。

投喂颗粒饵料的精养塘发病率高于投喂菜粕的一般塘口;发病快,死亡率高,从发病到死亡3~5天,一周左右就大批死亡,严重塘口10天左右死亡率高达60%以上。

二、病因分析,该病一般发生在高密度精养池塘,且都是投喂的配合饲料,经调查分析其致病的因素主要有:1、塘口水质差。

发病塘口水源差,换水量小,水质较肥,透明度都在30厘米以下,经检测水中的氨氮大多在0.2毫克/升以上,pH值的日差变幅较大,这些因素会影响到鱼的正常生理代谢活动,甚至会对鱼体的某些组织器官造成损伤,使鱼体的抵抗力下降,易诱发该病;2、饲料因素。

投喂过量的颗粒饲料、颗粒饵料配方不合理、投喂了变质饲料,致使鱼体组织器官诱发该病;另外某些饲料厂家为了尽量降低饵料系数,在饲料中添加了过量促生长的化学剂而使鱼发生此病;3、大量防病药物的频繁、超量使用。

目前在鱼病防治上仍以化学药品为主。

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养殖户不注意生态防病、鱼种消毒、药饵预防工作,一旦有病,频繁、超量用药,降低了鱼的抗病力,易造成药源性的肝损伤;4、池中重金属含量偏高,有些池塘的底质土壤或水源中含有汞、镉、铅、铬、铜等重金属较高,使鱼体中重金属积累过高,也可能诱发此病。

三、预防方法1、彻底清塘消毒,加强水质管理。

保证水深在1.5-2.2米,透明度在35cm以上,保证新鲜充足的水源,生长旺季保证每天加、换水20cm,每半个月每亩15公斤生石灰配合碘王消毒一次。

每年年底要清塘消毒;2、合理调整放养密度,控制水体载鱼量。

放养鱼种以冬放为宜,选择体质健壮、无病纯正的鱼种,亩放鱼种600尾左右,并搭配20%的肥水鱼,坚持鱼种消毒。

草鱼肝胆综合症的防治方案和治疗难点

草鱼肝胆综合症的防治方案和治疗难点

草鱼肝胆综合症的防治方案和治疗难点草鱼肝胆综合症是继草鱼出血病之后又一预防和治疗难度都较大的草鱼疾病,但草鱼肝胆综合症的普遍性及造成的经济损失,已经大大超过草鱼出血病,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笔者力图对草鱼肝胆综合症作进一步的探讨,通过本文让渔民比较全面地了解草鱼肝胆综合症的形成原因、发病特征、防治难点,启发渔民正确理性地看待药物治疗的作用,自觉地在养殖生产中规范自己的养殖行为,规避不利因素,运用好调控、保健、预防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现有养殖模式下的草鱼死亡风险,实现丰产丰收。

一、草鱼肝胆综合症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过程迄今还未见关于草鱼传染性肝炎的报道,那么,草鱼肝胆综合症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可以从近30年来池塘养殖模式的变化中寻找答案。

在湖北地区,过去的池塘草鱼养殖模式是:鱼苗培育:单养,5月初,一般按10万尾/亩左右放养草鱼苗,经过20d左右的饲养,体长达到82.5px左右,即为夏花鱼种(俗称“寸片”)。

鱼种培育:以单养为主,一般按2000-30000尾/亩放养夏花鱼种,经3-5个月左右,饲养成体长10-415.00000000000006px左右的秋片(秋季称秋片)、冬片(冬季称冬片)、春片(次年春天称春片),如果要养成体长415.00000000000006px重50g的大规格当年鱼种,夏花放养量不超过5000尾/亩。

鱼种亩产100-200kg。

二龄鱼种培育和成鱼养殖;多品种混养,投放规格50-100g/尾的草鱼种,年底一般达到0.75-1kg/尾,规格250-500g/尾的二龄草鱼种,年底可达2kg左右。

6-7月,还在成鱼池中,按200-300尾/亩套养规格12-350px的鱼种(30尾左右/500g),到年底可收获250g以上的二龄大鱼种,再转入下一年的成鱼养殖,按70尾/亩左右放养,到下一年底可长到2kg /尾左右。

成鱼养殖混养亩产500kg左右。

从鱼苗养到成鱼,需三年的养殖周期。

从鱼苗到夏花阶段,采用混合堆肥法或豆浆培育法等方法培育夏花;从夏花至鱼种阶段,以投喂芜萍、浮萍、水草、陆生嫩草、蔬菜为主,适当补充饼粕一类的精饲料;成鱼养殖阶段,以喂黑麦草、苏丹草为主,适当投喂饼粕、大麦、小麦等精饲料。

采取综合措施防治鱼类肝胆综合症

采取综合措施防治鱼类肝胆综合症

D O I :10.3969/j.i s s n .1004-6755.2014.09.024采取综合措施防治鱼类肝胆综合症于国军1,闫立君2(1.石家庄市黄壁庄水库渔政监督管理站,河北石家庄050091;2.石家庄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河北石家庄050091) 肝脏是鱼体最大的腺体和代谢器官,参与体内的消化、代谢、解毒、免疫等多种功能。

胃肠吸收的物质,几乎全部进入肝脏,在肝脏内进行合成转化、储存。

因此在养殖过程中我们理应重视对鱼体护胆保肝。

但近些年来,受高密度养殖的影响,鱼类肝胆综合症成为水产养殖的高发病。

尤其是草鱼、框鲤、武昌鱼、罗非鱼等鱼种培育和成鱼养殖中普遍发生,死亡率高达30%,给养殖户造成了重大损失。

笔者结合实践经验谈一下在肝胆综合症预防过程中的体会,以期对肝胆综合症的预防起到参考作用。

1 临床症状鱼体发黑,体表完好,常溜边上浮,游动无力反应迟缓,有时乱窜,常腹部膨大,摄食减少,鳃丝红肿。

随着病情发展,受到应激时易出现胸、腹、背鳍出血现象。

2 剖检变化剖检后可见腹腔积水,肠道无食,常充满黄色粘液,肠壁变薄无弹性,肝脏肿大,常呈花白肝或色淡发黄。

有时伴点状出血,质酥易碎,肝组织内存有脂肪颗粒或白色结节。

3 发病原因诱发该病的因素包括水体环境有毒物质和饵料营养不匀衡等,这些因素长期作用鱼体造成鱼体免疫力下降或直接诱发该病。

3.1 水体环境养殖密度过大,水体老化,水中长期溶氧不足,有机物厌氧分解盛行,底质底层水中积累大量有害物质。

如低级脂肪酸、胺类、重金属,再加上过度投饵积累的代谢废物氨类。

使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长期超标,对鱼体免疫系统的破坏不可逆转。

是肝胆综合症的重要应激诱因。

3.2 中毒性因素饵料和水中的多种毒物包括化学毒物(敌百虫、硫酸铜、棉酚等)、植物毒素、霉菌毒素(黄曲霉素、代谢毒物如氨、胺类等)。

这些毒素都对肝脏有特异的毒性作用,可使肝脏严重损害。

由于肝脏是鱼体最大的解毒器官,一般毒物经肝代谢或解毒,毒物本身或代谢物可损伤肝实质细胞,肝损伤后,来自肠道内毒素绕过肝脏,直接进入体内循环,破坏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造成血液外渗,产生出血倾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防治鱼类肝胆综合症
引发鱼类肝胆综合症的诱因:
1.饲料配方。

随着气温的升高,鱼类开始进入生长旺季,食欲旺盛。

但3高饲料(高蛋白高油脂高碳水化合物)的投喂,鱼类难以消化加重了肝胆的负担。

与此同时,高蛋白饲料易诱发肝脏脂肪积累,破坏肝功能,干扰鱼类正常生理生化代谢,而碳水化合物含量过高,会引起鱼类糖代谢紊乱,造成内脏脂肪积累,妨碍正常的机能,其主要病变部位是肝脏,大量的肝糖积累和脂肪浸润,造成肝肿大,色泽变淡,外表无光泽,严重的脂肪肝还可引发肝病变,使肝脏失去正常机能,因此,出现了以肝胆疾患为主要特征的鱼类疾病,即鱼类肝胆综合症。

2.养殖密度过大、水体环境恶化。

大量抗生素的使用造成药物残留累积了大量的内毒素,而在高密度养殖的模式下水体中的氨氮浓度过高,鱼体内氨的代谢产物难以正常排出而蓄积于血液之中,引起鱼类代谢失衡引发肝胆疾病。

鱼类肝胆综合症的危害:
1.鱼的肝胆出了毛病时,会出现鱼的鰓丝末端发白,鳞片和皮肤粗糙,尾鳍发白,眼睛有血点,肠道充血,免疫力低下等一系列病症.
2.患病鱼体肝脏、胆囊等主要脏器出现严重病变、受损,造成鱼类采食量下降,甚至出现不摄食现象,机体抗病能力下降,其他致病菌更容易侵染鱼体,常常伴有出血、烂鳃、肠炎、烂尾等症状
3.出塘率降低低,运输死亡率增加。

鱼体肝胆机制下降,抗应激能力降低,死亡率增加
胆汁酸在防治肝胆综合症上的作用:
1.胆汁作为三大消化液之一,可以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提高饲料利用率。

从而有助于减轻三高饲料难以消化吸收对鱼体肝胆带来的高压和负担,减少肝细胞的损伤,维持机体正常的脂肪代谢。

2.胆汁酸既是消化液也是排泄液,饲料胆汁酸的添加,可以促进胆汁的分泌,鹅去氧胆酸成分的存在可以分解内毒素,排出黏附在肝细胞上过多的脂肪以及重金属,降低脂肪在肝脏内的沉积,预防鱼类脂肪肝,从而提高鱼体肝胆机制功能。

一旦鱼体肝胆机制下降,反其道会影响鱼的鰓、鳞片、皮肤、眼睛、肠道、免疫系统等器官时,鱼体内、鱼体外的细菌、病毒、毒素等就会
乘虚而入,引发多种疾病,所以我们在治疗肝胆综合症时就显得非常棘手,因为,抗菌、抗病毒、杀虫药都是基本没有疗效的,这只是治标,不是治本。

俗话说,攘外必先安内。

因此保护鱼体肝胆健康提高肝胆机制才是王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