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探索复习试题(附答案)

合集下载

【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探索》 达标试题(附答案)

【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探索》 达标试题(附答案)

【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探索》达标试题(附答案)一、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材料辨析综合题1.“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既不能制造汽车、飞机,也没有冶金设备、大型发电设备等。

材料二这个计划规定……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材料三下图是1952年和1957年我国工业主要产品产量示意图。

(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怎样的经济状况?(2)材料二中的“计划”指什么?除这项“计划”外,材料二还提到了哪一社会变革?(3)材料三中我国工业产品产量发生了变化。

请写出这期间我国汽车工业和飞机制造业方面的成就各一例。

(4)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我国1957年取得的工业建设成就有何历史意义?【答案】(1)我国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化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

(2)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

(3)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沈阳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歼5型歼击机)。

(4)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解析】【详解】(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既不能制造汽车、飞机,也没有冶金设备、大型发电设备等”可知:这表明,我国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化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这个计划规定……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可知:这个计划是第一个五年计划。

还有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即三大改造。

(3)根据所学和材料三可知:工业化建设成就巨大,例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沈阳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歼5型歼击机)。

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探索复习试题(附答案)

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探索复习试题(附答案)

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探索复习试题(附答案)一、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材料辨析综合题1.探究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一五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在工业发展中,中央还提出了“沿海地区的工业一般不扩建和不新建”的方针,对内地的基本建设投资在投资总额中比重不断上升;在引进苏联技术的基础上开始对自己的科研体系和技术人才的培养。

——摘编自郑有贵《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材料二“一五计划”是我们党编制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

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7月才结束,苏联援助的156个项目1954年10月才全部确定,这些因素使计划编制受到很大制约,且中国共产党首次编制中长期建设规划,没有经验,材料缺乏,国家大,情况复杂,又处于新旧社会变迁、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我国“一五计划”编制过程长的原因。

【答案】(1)优先发展重工业;加大对内地的建设投资;注重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

(2)当时抗美援朝战争还在继续;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缺乏认识;缺乏编制长期计划的经验;资料不全;基础设施薄弱等。

【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可知我国“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根据“沿海地区的工业一般不扩建和不新建”“对内地的基本建设投资在投资总额中比重不断上升”可知我国“一五计划”的特点是加大对内地的建设投资;根据“在引进苏联技术的基础上开始对自己的科研体系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可知我国“一五计划”的特点是引进苏联技术的同时也注重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

(2)根据材料二“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7月才结束,苏联援助的156个项目1954年10月才全部确定,这些因素使计划编制受到很大制约”可见当时抗美援朝战争还在继续;根据“中国共产党首次编制中长期建设规划,没有经验,材料缺乏,国家大,情况复杂”可见当时缺乏编制长期计划的经验,资料不全;根据“又处于新旧社会变迁、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可见当时处于建国初期,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缺乏认识,再结合所学知识,还有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

【历史】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探索 综合复习试题(附答案)

【历史】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探索 综合复习试题(附答案)

【历史】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探索综合复习试题(附答案)一、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材料辨析综合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材料二 1959年起,中国农田连续遭受大面积自然灾害,农副产品产量急剧下降。

党和人民面临着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最大的问题是严重缺粮。

材料三“大炼钢铁”是“大跃进”的产物。

四川省丰都县(今为重庆市丰都县)树人区在1958年10月一呼百应,两天之内就集合上山的炼钢“部队”7000多人,干部、师生、居民大献柴火,提供废铁。

大量砍伐森林资源,1956年该县森林面积为99万亩,森林覆盖率为近23%,1959年森林面积锐减为31万亩,森林覆盖率降到7%左右。

(1)材料一路线制定后,中共在实践中发动了哪两大运动?时间是哪一年?(2)材料二反映出当时农村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3)材料三中全国“大炼钢铁”,大量砍伐森林,给我们的环境造成了怎样的危害?(4)从以上材料中你能得出哪些启示?【答案】(1)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时间:1958年。

(2)问题:严重缺粮。

(3)危害:水土流失、温室效应、环境污染等。

(4)启示:制定国策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理论联系实际,立足国情、实事求是。

【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信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这是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路线制定后,中共在实践中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总路线”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容易产生不良影响。

因为在“总路线”的指导下,“左”倾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总路线”提出后,党中央为了加快建设速度,1958年发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使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历史】人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探索》达标试题(含答案)

【历史】人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探索》达标试题(含答案)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那时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我国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国家和人民遇到了新中国成立后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这也是材料中所说的“缺点”给我国的经济建设造成的影响。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为此,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于1961年初开始实施,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出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新面貌。因此,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2)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4.观看下面两幅图片并阅读相关文字介绍,回答问题。
图一:青藏公路,从青海西宁至西藏拉萨,全长2100公里,1954年4月开始动工,青藏公路的路基筑于平均海拔4000米的崇山峻岭间,沿线要跨过1公里宽的楚马尔河、冬布纳英莫河、乌兰木伦河(又名滔滔河)、通天河(又名木鲁乌苏河)、黑河,还要翻越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等11座大山,其中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有5座。昆仑山、唐古拉山的气候非常恶劣,山上有永冻层,还有翻桨地带,起初由民工筑路,后因民工不能爆破,改调工兵二团担负这一“难啃”的施工任务。冈底斯山脉的羊八井石峡,是艰险工程这一,两山夹峙,九曲十折,全长15公里,宽仅20至30米,中间夹着一条深深的山漳,流水奔腾,整个石峡酷似一把巨大的石锁,把拉萨的西北大门紧紧锁住。多少世纪以来,来往于黑河拉萨之间的商人、旅行者和朝拜者,只能望“锁”兴叹。工兵官兵于1954年10月开进羊八井石峡,战士们不畏艰险,日夜奋战,涌现出能连贯打千多锤的壮汉和刻苦钻研、提高爆破效率3倍的巧匠,仅用12天时间就将石峡劈开。工兵战士在绝壁上留下豪壮的诗:“跨过昆仑唐古拉,劈开石峡到拉萨;世界屋脊创奇迹,光荣属于毛主席。”

【历史】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探索》测试(含解析)

【历史】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探索》测试(含解析)

【历史】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探索》测试(含解析)一、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材料辨析综合题1.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60—80字的小短文。

(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达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答案】题目: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楷模;内容:王进喜”曾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井喷,成为我国石油工人艰苦创业的一面旗帜,被群众誉为“铁人”。

焦裕禄身患癌症,仍然坚持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人民称颂他是“党的好干部”。

他们身上都具有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解析】【详解】题干给出的图片为王进喜、焦裕禄,他们都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的模范人物,据此我拟定的题目为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楷模。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王进喜”曾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井喷,成为我国石油工人艰苦创业的一面旗帜,被群众誉为“铁人”。

焦裕禄身患癌症,仍然坚持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人民称颂他是“党的好干部”。

他们身上都具有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完成,使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下,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为我国社会生产力开辟了迅速发展的道路。

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已经建立起来。

同时,农业基本建设和运输建设都取得很大成就,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材料二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

《人民日报》1954年1月25日报道:“今天,首都人民白天的生活,比往常开始得更平。

当晨雾还未消散时,街道上即出现了一队队打着红旗敲着锣鼓的人群,他们走过到处挂着和贴着‘庆祝普选’的标语的街道到选举站去。

”(1)根据材料一,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成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普选”是为哪一重要会议做准备的?在这次会议上制定的重要法律文件是什么?(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有何联系?【答案】(1)进行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农业和交通运输业得到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探索 复习卷(附答案)

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探索 复习卷(附答案)

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探索复习卷(附答案)一、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材料辨析综合题1.“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既不能制造汽车、飞机,也没有冶金设备、大型发电设备等。

材料二这个计划规定……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材料三下图是1952年和1957年我国工业主要产品产量示意图。

(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怎样的经济状况?(2)材料二中的“计划”指什么?除这项“计划”外,材料二还提到了哪一社会变革?(3)材料三中我国工业产品产量发生了变化。

请写出这期间我国汽车工业和飞机制造业方面的成就各一例。

(4)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我国1957年取得的工业建设成就有何历史意义?【答案】(1)我国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化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

(2)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

(3)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沈阳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歼5型歼击机)。

(4)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解析】【详解】(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既不能制造汽车、飞机,也没有冶金设备、大型发电设备等”可知:这表明,我国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化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这个计划规定……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可知:这个计划是第一个五年计划。

还有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即三大改造。

(3)根据所学和材料三可知:工业化建设成就巨大,例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沈阳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歼5型歼击机)。

【历史】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探索复习试题(含答案)

【历史】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探索复习试题(含答案)

【历史】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探索复习试题(含答案)一、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材料辨析综合题1.探究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一五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在工业发展中,中央还提出了“沿海地区的工业一般不扩建和不新建”的方针,对内地的基本建设投资在投资总额中比重不断上升;在引进苏联技术的基础上开始对自己的科研体系和技术人才的培养。

——摘编自郑有贵《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材料二“一五计划”是我们党编制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

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7月才结束,苏联援助的156个项目1954年10月才全部确定,这些因素使计划编制受到很大制约,且中国共产党首次编制中长期建设规划,没有经验,材料缺乏,国家大,情况复杂,又处于新旧社会变迁、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我国“一五计划”编制过程长的原因。

【答案】(1)优先发展重工业;加大对内地的建设投资;注重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

(2)当时抗美援朝战争还在继续;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缺乏认识;缺乏编制长期计划的经验;资料不全;基础设施薄弱等。

【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可知我国“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根据“沿海地区的工业一般不扩建和不新建”“对内地的基本建设投资在投资总额中比重不断上升”可知我国“一五计划”的特点是加大对内地的建设投资;根据“在引进苏联技术的基础上开始对自己的科研体系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可知我国“一五计划”的特点是引进苏联技术的同时也注重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

(2)根据材料二“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7月才结束,苏联援助的156个项目1954年10月才全部确定,这些因素使计划编制受到很大制约”可见当时抗美援朝战争还在继续;根据“中国共产党首次编制中长期建设规划,没有经验,材料缺乏,国家大,情况复杂”可见当时缺乏编制长期计划的经验,资料不全;根据“又处于新旧社会变迁、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可见当时处于建国初期,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缺乏认识,再结合所学知识,还有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探索 复习试题(含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探索 复习试题(含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探索复习试题(含解析)一、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材料辨析综合题1.下面三幅图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

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中共八大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材料一的三幅图分别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我国发生的哪些历史事件?(2)这三个历史事件的完成使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表明我国建立了什么制度?【答案】(1)图一: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图二:国家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图三: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图片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的图一是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图二是国家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图三是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3—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和手工业采取的是建立生产合作社的方式进行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行的是公私合营的方式。

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我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依据所学可知,这三个历史事件的完成使生产资料所有制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

这一变化表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1953—1956年进行的三大改造,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探索复习试题(附答案)一、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材料辨析综合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54年9月28日,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重大历史任务后,胜利闭幕。

这次会议是我国人民民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我国政治生活进一步走向法制化和民主化。

——摘自《共和国的足迹》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公有制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居于主体地位,中国还不能说是社会主义国家,而是新民主主义国家:这种状况,到一九五六年已经根本改变,会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三:请回答:(1)请你写出材料一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完成了哪一重大历史任务?材料二“这种状况”是怎样得到根本改变的?“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的确立,标志了什么?(2)材料三图片反映的是什么时期取得的成就?图一、二所反映历史事件的完成有什么意义?(3)以上材料反映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政治、经济建设的成就,请你归纳这些成就呈现的特点?【答案】(1)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三大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

(2)“一五”计划;意义: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3)政治上:法治化,民主化;经济上: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

【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的“1954年9月28日,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重大历史任务后,胜利闭幕。

这次会议是我国人民民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召开的一届人大一次会议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依据材料二的“公有制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居于主体地位,中国还不能说是社会主义国家,而是新民主主义国家:这种状况,到一九五六年已经根本改变,会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三大改造,我国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

(2)依据材料三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图片反映的是“一五”计划取得的成就。

“一五”计划的完成,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3)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政治、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

政治上: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国政治生活进一步走向法制化和民主化;经济上:三大改造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既不能制造汽车、飞机,也没有冶金设备、矿山设备和大型发电设备等制造业。

材料二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成果。

请回答问题:(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怎样的经济状况?(2)材料二中1952年到1957年工业产品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这一时期我国工农业主要产量增幅的大小,分析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到1957年我国在汽车工业和飞机制造业方面的成就。

【答案】(1)是落后的工业国,工业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

(2)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优先发展重工业。

1956年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来;中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在沈阳试制成功。

【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既不能制造汽车、飞机,也没有冶金设备、矿山设备和大型发电设备等制造业”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是落后的工业国,工业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的现象。

(2)依据材料二的表格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1952年到1957年工业产品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1957年我国在汽车工业和飞机制造业方面的成就是1956年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来;中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在沈阳试制成功。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有效信息新中国成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既不能制造汽车、飞机,也没有冶金设备、矿山设备和大型发电设备等制造业”,结合一五计划的相关知识解答问题,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分析材料的能力。

3.比较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李宏宇在学习中国、苏俄(苏联)两国的历史时,发现有很多异同点,请你参与进来。

(革命道路比较)(1)请模仿小军的解说,帮李宏宇将中国革命道路的解说词补充完整。

(建设道路比较)材料一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摘自《斯大林选集》材料二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但绝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

如果没有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2)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与苏联建设工业化道路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改革道路比较)材料三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世界风云急剧变幻的情况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大声疾呼要对国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由于经济改革阻力太大,成效低下,戈尔巴乔夫又仓促转向政治体制改革……无政府状态在全国迅速蔓延,罢工浪潮此起彼伏,反对党纷纷成立,民族分离、国家分裂势力迅速抬头。

(3)依据材料三说说两国改革的结果如何?两国不同的改革结果分别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4)比较两国探索的成功经验和惨痛教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答案】(1)井冈山;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2)相同:都注重发展重工业不同:中国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注重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协调发展。

(意思相近即可)(3)中国的改革取得成功,苏联的改革失败。

影响:苏联——两极格局的结束;中国——促进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4)经济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实事求是;要勇于探索和创新等(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详解】(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分析中国国情,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的革命道路。

(2)依据材料一“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的信息、依据材料二“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但绝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

如果没有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与苏联建设工业化道路的相同点是都注重发展重工业;不同点是中国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注重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协调发展。

(3)依据材料三“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世界风云急剧变幻的情况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大声疾呼要对国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由于经济改革阻力太大,成效低下,戈尔巴乔夫又仓促转向政治体制改革……无政府状态在全国迅速蔓延,罢工浪潮此起彼伏,反对党纷纷成立,民族分离、国家分裂势力迅速抬头”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改革取得成功,苏联的改革失败;苏联改革失败使两极格局的结束;中国改革成功促进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国探索的成功经验和惨痛教训告诉我们,经济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实事求是;要勇于探索和创新等。

4.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

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

三大改造是哪些行业?改造方式?性质?意义?【答案】】行业: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改造方式:农业和手工业建立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

性质: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解析】【详解】由材料中“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结合所学可知,三大改造的目的是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1953-1956年,我国进行了对农业、手工业、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私营工商业主要采取赎买政策,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材料解析题:材料一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

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材料二1957年和1960年农业生产情况对比表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解析下列问题:(1)根据材料一,为了改变毛泽东所说的状况,党中央在1953年制定并实施了什么规划?其基本任务是什么?(2)导致材料二中农业生产情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从中可以汲取什么深刻教训?【答案】(1)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2)“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①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②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③必须实事求是,不能盲目冒进④经济政策的制定必须符合国情;【解析】【分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结合所学可知,为改变“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的状况,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