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最具投资收藏价值的岭南画派画家关伟
岭南画派-画家-大师

岭南派书画家三雕一彩一绣代表大师岭南画派:一、陈金章人物简介1929年2月出生于广东省化州县杨梅镇。
1947年入学广州市立艺专攻读中国画专业。
在岭南画派大师高剑父、黎雄才、关山月等名师指导下学习中国画。
1953年毕业于华南文艺学院本科绘画系。
1956年毕业于中南美专当即留校任教。
三十多年来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历任中国画系副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任岭南画派纪念馆副馆长。
1989年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作品有《春园初雪》、《南方的森林》等。
作品《长江的黎明》获中南各省美术作品展一等奖,《龙腾虎跃》获广东省美术作品展一等奖,《枣园》获广东省美术作品展一等奖、《娄山关》获全省美术作品展二等奖。
1987年应邀访问加拿大讲学并举行个人作品展。
1988年随广东美术家代表团访问美国并有作品随团举行画展。
1982年第一次于广州文化公园展厅举行个人作品展。
1990年第二次于广州美术学院展厅举行个人作品展。
1994年5月14日至19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个人作品展。
1989年在台湾举行个人作品展,由艺福艺术中心出版《陈金章山水画集》。
1992年由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陈金章画选集》。
1992年由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陈金章写生画稿集》。
作品先后在东欧诸国、日本、美国、南韩、新加坡、泰国、澳大利亚、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及地区展出。
在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领取国务院特殊津贴。
二、陈永锵三、李劲堃五、方土人物简介国画家方土,1963年出生于广东省惠来县。
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为广州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青年联合会常委、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市优秀专家、广东省大学生艺术顾问、广州北岸码头文化创意产业园艺术总监。
国画家方土在大写意花鸟画的创作方面成绩显著,同时着力于当代实验水墨的探索,作品入选第八、九、十届全国美展和国内外大型美展,并多次获奖。
大土三阳博观约取融会出新

大土三阳,本名李晓辉,中国当代著名画家,1980年代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并获得艺术专业硕士学位。
曾师从刘海粟等大师,经受过严格的科班训练,著有《五代宋元中国山水画论》《中国画之笔墨五韵》《砚边随录》《论中国山水的传承和发展》等著作及论文。
其作品既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又有独特的自家面貌,代表了当代中国山水画的最高成就,被誉为“中国当代十大家”之一。
现为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研究员产建设兵团,一干就是10年。
这10年间,道不尽的艰难和辛酸,但是我从没有停止过画画,无论寒冬还是酷暑,都是在别人中午休息和周末时,走几十里路到周边村子画农民头像、画速写……这样的日子直到我顶替父亲回到家乡才结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一个人要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客观因素固然重要,但起决定因素的还是主观方面的不懈努力。
他的勤奋、刻苦没有白费,终于有了这样一次机会:24岁那年,是当时高考的最后年限,也是上苍给的唯一一次高考机会,我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南京艺术学院,当时的老师、同学都特别震惊我的基本功为什么那么扎实。
可以说,今天我的艺术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得益于我以前所读的书、所受的磨难及对社会的思考……这些磨难和阅历造就了我,克服人生的艰难,坚持不解的奋斗才是我走的路。
机遇总是眷恋有准备的人。
一个人能吃得了别人不能吃的苦,耐得住别人不能忍耐的寂寞,持之以恒地做下去,他不成功谁能成功?“嚼得菜根百事可做”,大土三阳先生就是极好的范本。
大土三阳先生说自己从艺已经50多年了,几十年如一日,每天都要伏案作画10多个小时,长年累月,从未间断过。
为此,他曾动过两次眼科手术。
这种艰辛和刻苦恐怕是大多人都不能及的。
他自信自己10年画的东西赶上有的人一辈子画的,这种勤奋和刻苦使他不断开拓了一个又一个新的艺术境界。
转益多师大土三阳先生是诗、书、画均达到很高造诣的学者型山水画家,其山水画代表了当代中国山水画的最高成就,是当之无愧的艺术大家。
探寻梁世雄山水画中的生命意识——兼论岭南画派的当代价值

2022/07 No.245关注·画家探寻梁世雄山水画中的生命意—兼论岭南画派的当代价值创作了多幅三峡作品。
对三峡之景,梁世雄在后来的文章中写道:我重游三峡长江时,在三个峡都曾停留并住下来,对每个峡都有不同的感受。
西陵山势雄伟,水流湍急,我们留宿清滩,俯视大江,宛如聆听一首壮丽的交响乐章;而抵达巫峡时,蒙蒙细雨,烟云弥漫,变幻无穷,神女峰在云雾中时隐时现,犹如一尊美丽的女神在空中飘逸,更增加神秘的色彩;直到白帝城,走在瞿塘峡栈道,大江在绝壁下奔流,气势磅礴、险峻,令人惊心动魄。
[1]以梁世雄的文字阅读他的作品,两者高度契合:1984年《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烟波浩渺,前景山峦实写,远景虚示,中间留出开阔的江面,以前实后虚表现出空间感;1986年《千里江陵一日还》中的绝壁矗立江边,苍润的用笔记录了瞿塘两岸葱郁的景色;1990年《神女峰烟云》则是用水墨交融呈现云雾缭绕的效果;2003年《云雨巫山》更是用破墨让人进入细雨蒙蒙的江峡之中。
变化万千的自然景观给梁世雄带来了不同的感官体验,作品直观呈现了此种不同。
这种不同来自大自然固有的特征,也考验画家的语言表达能力。
梁世雄之所以能够在面对不同的风景时有不同的笔墨表达,关键就在于他能够将现实的体悟融于笔端,即便多年之后再提笔仍保留着鲜活的现场感。
这种鲜活感正是基于他勤奋的写生和敏锐的观察,使他在面对不同景观时能够抓住其特征并将瞬间感受记录下来,以此构成笔下多样化语言表达的基础。
二梁世雄的山水画随着写生对象的不同而转换笔墨语言,以符合风景给予他的感受。
正是这种心随景动、笔随心动的创作决定了其笔下的山水丰富的语言特征。
风景仿佛借着梁世雄的笔墨向观者展现自己的性情和魅力。
在梁世雄的笔下,黄山的烟云、三峡的江涛、岭南的水乡,各具风骨,姿态万千。
但客观的记录不是梁世雄山水画的全部,画家通过风景表达自我,风景反过来成为画家某种精神追求的载体。
梁世雄在一次访谈中谈到自己何以对画树情有独钟:“山石都不是活的东西,而树的生命力很强”,“我追求和表现的是有生命力的东西,跟一般的山水画家不同”。
梁熙(伟雄)在乎山水之间也

梁熙(伟雄):在乎山水之间也作者:万正道汪建华来源:《杰出人物》2010年第10期水陆草木之画,可爱者甚繁,今梁伟雄先生则独钟山水。
自隋以来,世人多习山水画,强调“平远”、“高远”,平远如同漫步在山荫道上,高远如同乘降落伞从山顶缓慢下降。
然梁伟雄先生作山水画,一勾、一点、一染间,或青苔,或远山、或树木,悄然乍现。
其画下诸峰、诸云、诸雾、林壑尤美,故有画室谓之“云松轩”。
梁伟雄乃其别名,原名梁熙,是至今仍活跃在澳门画坛的一株常青树,虽年七十有余,但仍勤耕不辍,于艺术之路上孜孜以求、不停探索,且管它路是泥泞,哪管它路是坎坷,只在山水之间也。
五十余载艺术人生,梁伟雄先生已成为岭南画派之代表者之一,于他而言,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画也。
独钟山水,拜师学艺山水画在中国画领域里,它是一个综合而又复杂的工程。
其蕴含的笔墨传统和精神内涵之深厚,犹如五千年文化厚土一样,难以用语言加以诠释清晰。
但山水画之内美、之道法,其承载着的民族性,早有无数山水画家试图给以明确的阐释,从而不断完善自我,自成一格。
岭南画派梁伟雄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他笔下所绘的云光山色,皆是民族文化和现实生活的结晶,离不开眼前所见,离不开平时所思,他以一颗艺术的心,感受自然,在山水之间追求心的体悟,以自家的山水印证一切,走出自己的艺术之路。
然而要在中国画的领域里独树一帜,要在满是泥泞的艺术之路上,跋山涉水,坚定着自己对于艺术的理想,平心静气地攀爬于艺术的山峰之上,又是何其酸甜苦辣!梁伟雄先生纵情山水五十余载,跋山涉水,又何谈容易呢?但与艺术之间,无它,皆先讲求一个“缘”字。
梁伟雄先生与艺术有缘,这冥冥中的缘分注定他要在艺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因为他是著名画家陈凝丹先生的弟子,是陈凝丹先生的首徒。
关于陈凝丹先生,当时《新华日报》曾发表文章介绍其艺术成就,并与刘海粟等名家合作《江山一览图》,其笔下的云瀑早已蜚声全国。
梁伟雄先生与陈凝丹先生结缘,还要追溯于他的中学时代。
当代最具投资收藏价值的岭南画派画家关伟

当代最具投资收藏价值的岭南画派画家——关伟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艺术品是用来欣赏和收藏的,只是最近几年人们才越来越开始注重它的投资价值属性,那么投资赢利与收藏欣赏哪个是合理呢?收藏欣赏艺术品能让我们怡情养性,心灵充实,同时也能使我们在收藏过程中获取知识,开启思维。
而艺术品作为投资赢利获取资本的手段,同样需要学识与智慧,而审时度势,以小搏大,似指挥一场战役般地收与放的过程,也是同样激动人心的。
所以,不管你是以欣赏为目的,还是以投资为目的,二者都应该大加赞赏,只要你已经关注了艺术品,并且开始把精力投入到艺术品上,这也意味着你的人生自此与众不同。
若是你还能将收藏与投资二者巧妙地结合好,以藏养藏,积累财富,丰富人生,那么,你的生活则会永远充满了乐趣。
说到艺术品投资,因为中国艺术品市场形成较晚,所以我们对艺术品投资的概念还是相对陌生的;但是在国际资本市场,艺术品早已是必备的投资标的,它是全球三大投资项目中继股票、房地产之后的“第三级财富”,属于高附加值资产,其回报率已远远超过了前两项。
资料显示,2009年全球遭遇经济危机,全球富人资产缩水20%-24%,但艺术品投资作为全球另类投资却上扬了1%-5%。
台湾收藏家林百里说:“我买的股票、基金这几年下来全部贬值了,唯独买的艺术品升值了不少。
”世界上可能只有艺术品是最有价值的,股票的的平均增值率是40%,而艺术品的平均增值率是95%。
数据显示,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艺术品的收益率平均高达19%,最近两年中国经济出现增长放缓、货币趋紧的趋势,艺术品市场也面临短期调整,但是尽管如此,未来五至十年,中国艺术品的收益率仍将会超过股票,超过通胀,还会超过房地产。
由此可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投资艺术品仍然不失为一条理财的最佳途径。
艺术品在最近这些年价格确实是一直在暴涨,以书画作品为例。
在2011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白石老人69岁时画的《山水册十二开》以1.69亿元成交,出尽了风头。
[VIP专享]当代最具投资收藏价值的岭南画派画家关伟
![[VIP专享]当代最具投资收藏价值的岭南画派画家关伟](https://img.taocdn.com/s3/m/c9a2f0725901020207409cb7.png)
当代最具投资收藏价值的岭南画派画家——关伟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艺术品是用来欣赏和收藏的,只是最近几年人们才越来越开始注重它的投资价值属性,那么投资赢利与收藏欣赏哪个是合理呢?收藏欣赏艺术品能让我们怡情养性,心灵充实,同时也能使我们在收藏过程中获取知识,开启思维。
而艺术品作为投资赢利获取资本的手段,同样需要学识与智慧,而审时度势,以小搏大,似指挥一场战役般地收与放的过程,也是同样激动人心的。
所以,不管你是以欣赏为目的,还是以投资为目的,二者都应该大加赞赏,只要你已经关注了艺术品,并且开始把精力投入到艺术品上,这也意味着你的人生自此与众不同。
若是你还能将收藏与投资二者巧妙地结合好,以藏养藏,积累财富,丰富人生,那么,你的生活则会永远充满了乐趣。
说到艺术品投资,因为中国艺术品市场形成较晚,所以我们对艺术品投资的概念还是相对陌生的;但是在国际资本市场,艺术品早已是必备的投资标的,它是全球三大投资项目中继股票、房地产之后的“第三级财富”,属于高附加值资产,其回报率已远远超过了前两项。
资料显示,2009年全球遭遇经济危机,全球富人资产缩水20%-24%,但艺术品投资作为全球另类投资却上扬了1%-5%。
台湾收藏家林百里说:“我买的股票、基金这几年下来全部贬值了,唯独买的艺术品升值了不少。
”世界上可能只有艺术品是最有价值的,股票的的平均增值率是40%,而艺术品的平均增值率是95%。
数据显示,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艺术品的收益率平均高达19%,最近两年中国经济出现增长放缓、货币趋紧的趋势,艺术品市场也面临短期调整,但是尽管如此,未来五至十年,中国艺术品的收益率仍将会超过股票,超过通胀,还会超过房地产。
由此可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投资艺术品仍然不失为一条理财的最佳途径。
艺术品在最近这些年价格确实是一直在暴涨,以书画作品为例。
在2011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白石老人69岁时画的《山水册十二开》以1.69亿元成交,出尽了风头。
忆关山月临写敦煌壁画

忆关山月临写敦煌壁画作者:许礼平来源:《收藏/拍卖》 2012年第8期文:许礼平黎雄才说,有一回高剑父老师在广州茶居与关、黎品茗,高对关说,关泽霈(关原名)这个名字不容易叫响,不如用词牌名,叫“关山月”吧。
改名后的关山月,果然叫响了几十年。
1972 年到广州参观“文革”后第一次全国美展,最吸引我眼球的画作,就是关山月的《俏不争春》。
至今还依稀记得,此画满纸红梅,枝干全部向上而不觉其呆板,画幅下半梅花朵朵盛放至密不透风,上端疏朗开阔,生气勃勃,或寓意神州大地一派欣欣向荣景象,善颂善祷。
那个年代,看关老红梅如何布局,如何出枝干,如何点花,如何赋彩,都着意于如何欣赏其画艺,从没奢想如何收藏其画作。
及20 世纪80 年代中,蒙吴南老代为求关老赐画,得墨梅一纸,兴奋了好一阵子。
嗣后经广东省博物馆苏老(庚春)引见,始面识关老伉俪。
穗港邻近,往往来来,时向关老请益。
关老偶尔莅港,或是造访讲学,或是展览,见面机会多,逐渐熟络。
有次与内子到广州美术学院关府造访,关老检出抗战间临写的敦煌壁画一批,让我逐张欣赏。
原来当年关老放弃重庆国立艺专之聘,步张大千后尘,偕妻与赵望云、张振铎等出塞,到满目荒凉的莫高窟临古壁画。
关老伉俪“背着板凳、画板、颜料、水壶、烛火,攀登危岩断壁的石窟间,整日留在暗黑的洞窟间,在破楼残壁晦暗不定的烛光前,秉笔作画”(常书鸿语),这种精神让敦煌研究所所长常书鸿大为感动。
关老临写的敦煌壁画,与众不同。
因为他不是依据原样的复制,他的目的是在学习古人的表现手法,“务求保持原作精神而又坚持自己主观的意图”(关山月语)。
常书鸿十分赞赏关老“用水墨大笔着重地在人物刻画方面下功夫,寥寥几笔显示出北魏时期气势磅礴的神韵!表达了千余年敦煌艺术从原始到宋元的精萃,真所谓‘艺起十代之衰’!”这批临画抗战间在成都、重庆展览,胜利后,又曾在广州、上海、南京展览,直到70 年代,又陆续到北京、长沙和成都展览。
1944 年首度在重庆展出时,美国新闻处曾提出重价收购,关老舍不得割爱。
马学鹏简历

马学鹏简历马学鹏别名廉益,敏求。
1937年出生于辽宁省瓦房店。
擅长中国画。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关东画派主要领军人物之一。
先后就读于鲁迅美院中国画研究班、广州美院中国画系。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历任沈阳市美协副主席、沈阳画院副院长。
现为辽宁省政协委员,沈阳画院名誉院长,中共中央国家机关工委紫光阁画院院士。
马学鹏是一位从生活中讨创作的传统型画家。
数十年来,他踏遍关东大地,观察、写生、体验,以涵融自然之心,去领悟大自然的博大、沉雄、秀丽、神奥与诗意,然后以厚实的笔墨功底去追求山水画的诗性表达。
这在他的《春融图》、《夕辉晚照》等许多作品中都能感受到作者创构的诗境。
有作品被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中南海会堂,新加坡博物馆、文物馆等处收藏。
出版有《马学鹏国画选》、《马学鹏画集》、《马学鹏国画作品精选》等。
一级美术师。
辽宁省政协委员、沈阳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跟随关山月、黎雄才先生学习山水画。
两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画展,关东山水的幽深之美、韵律之美、粗犷之美,在他的画作中表现得自然淳朴,亲切动人。
马学鹏又是一位不甘寂寞的探索型画家。
他孜孜不倦地学习,更新观念,接受新事物,大胆翻新传统,改革笔墨技法,尤其是为表现关东山水所作的水墨画的色彩探索,在《急雪满秋山》等作品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而于1999年完成的百米长卷《锦绣关东》,更是他于色彩探索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
相关新闻我省著名画家马学鹏创作的《艳春》、《碧夏》、《枫秋》、《隆冬》中国山水画四条屏,参加北京翰海2005年6月18日“中国书画近现代专场拍卖”,以65万元高价拍出,在翰海首拍成功。
马学鹏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画家,中共中央紫光阁画院院士,沈阳画院名誉院长。
多年来,他以大千世界为背景,立足关东,致力于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与创新,在继承传统笔墨的基础上,探索中国画色彩的表现与运用,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时代风格和艺术个性。
其作品《长白鸣鹿》等被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新加坡国家博物馆、新加坡文物馆等单位收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最具投资收藏价值的岭南画派画家——关伟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艺术品是用来欣赏和收藏的,只是最近几年人们才越来越开始注重它的投资价值属性,那么投资赢利与收藏欣赏哪个是合理呢?收藏欣赏艺术品能让我们怡情养性,心灵充实,同时也能使我们在收藏过程中获取知识,开启思维。
而艺术品作为投资赢利获取资本的手段,同样需要学识与智慧,而审时度势,以小搏大,似指挥一场战役般地收与放的过程,也是同样激动人心的。
所以,不管你是以欣赏为目的,还是以投资为目的,二者都应该大加赞赏,只要你已经关注了艺术品,并且开始把精力投入到艺术品上,这也意味着你的人生自此与众不同。
若是你还能将收藏与投资二者巧妙地结合好,以藏养藏,积累财富,丰富人生,那么,你的生活则会永远充满了乐趣。
说到艺术品投资,因为中国艺术品市场形成较晚,所以我们对艺术品投资的概念还是相对陌生的;但是在国际资本市场,艺术品早已是必备的投资标的,它是全球三大投资项目中继股票、房地产之后的“第三级财富”,属于高附加值资产,其回报率已远远超过了前两项。
资料显示,2009年全球遭遇经济危机,全球富人资产缩水20%-24%,但艺术品投资作为全球另类投资却上扬了1%-5%。
台湾收藏家林百里说:“我买的股票、基金这几年下来全部贬值了,唯独买的艺术品升值了不少。
”世界上可能只有艺术品是最有价值的,股票的的平均增值率是40%,而艺术品的平均增值率是95%。
数据显示,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艺术品的收益率平均高达19%,最近两年中国经济出现增长放缓、货币趋紧的趋势,艺术品市场也面临短期调整,但是尽管如此,未来五至十年,中国艺术品的收益率仍将会超过股票,超过通胀,还会超过房地产。
由此可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投资艺术品仍然不失为一条理财的最佳途径。
艺术品在最近这些年价格确实是一直在暴涨,以书画作品为例。
在2011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白石老人69岁时画的《山水册十二开》以1.69亿元成交,出尽了风头。
其实这幅册页以前曾在拍场上出现过两次:1994年的时候第一次亮相北京的艺术品拍卖会,当年的成交价格是517万元;2003年10月这套册页又重现拍场,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还专门做了拍卖现场直播,结果卖了1452万。
到了2011年秋天,成交价则变成了1.69亿元人民币。
这个三级跳的增值速度着实让人吓一跳,然而这的确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同样在2011年秋季还有另一件拍品也同样引人关注,这便是金陵派绘画大师傅抱石先生根据毛主席诗词创作的《毛主席诗意八开山水册》,这套作品同样在2003年10月上拍过,当时卖了1980万元,可是到了2011年秋天,这套册页的成交价格便达到了2.3亿元。
八张一平尺见方的宣纸怎么就能值这些钱?凭什么它有这么快的增值速度呢?2004年有个叫尤伦斯的英国人在北京以2530万元拍得了宋徽宗赵佶画的《写生珍禽图》,5年后的2009年春拍他将这件画出手,被上海的收藏家6171.2万买走,5年间赚了三千多万。
荷兰大画家梵高的《向日葵》举世闻名,但他生前却穷困潦倒,他一生共创作过十一幅以向日葵为主题的作品,其中一副1934年的时候在巴黎被英国收藏家贝蒂爵士以几张歌剧票的价格买走。
就是当年仅值几张歌剧票的这幅画,1987年3月被日本安田水上火灾保险公司从伦敦佳士得拍走,价格是3992.175万美元。
现在,中国艺术品市场目前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起点还很低,虽说像齐白石、徐悲鸿这样的大师,他们的作品已经涨到了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一张,但若是与西方同样级别的艺术大师相比,我们大师的作品价格恐怕连他们的零头也比不上。
不是吗?毕加索的一幅画多少钱?动辄一亿多美金。
由此可见,我们的艺术品增值空间依然很大。
一幅画,蕴藏着巨大的财富。
为什么一张画中蕴藏着巨大的财富?首先,绘画是一个国家或是一个民族的代表符号,在艺术品里是第一大项。
艺术品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和精华,它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图像记忆,记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生不息、延绵不绝的过程,浓缩着历史的精华片段,传承着文化的精神血脉,展示着民族伟大的魂魄。
任何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都会有众多的艺术门类,但毫无疑问,绘画一定是这个民族或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艺术形式。
绘画大师傅抱石先生曾说:“中国绘画是中国民族精神的最大表白,也是哲学思想最亲切的某种形式。
”大家一定还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吧,在这场向全世界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盛典上,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幅徐徐展开的巨幅中国水墨山水画卷,这幅山水画从头到尾,贯穿始终。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艺术门类众多,在奥运开幕式这样一个举世瞩目的时刻,选取哪种艺术作为开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种艺术一定是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同时又是最具广泛影响力的,最后,中国绘画毫无争议地担当起了这个重任,由此可见,绘画在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具体到艺术品市场也同样如此,在艺术品市场中,绘画历来是最重要的内容,属于当之无愧的第一大项。
我们到艺术品拍卖现场亲身体验一下就清楚了,拍卖书画专场时,人山人海水泄不通,而拍卖其他专场就明显没这么高的人气了,就连陶瓷、玉器、古典家具等通常大家比较喜欢的东西也相差很多。
由此可见,喜欢绘画的人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
其次,一幅画凝聚了艺术大师的智慧和心血。
一幅称得上是艺术品的绘画作品,非常有限。
就说中国近代绘画吧,20世纪一百年,能画画的人有千千万万,可到今天还能够留下来进入艺术品市场中流通的画家数来数去也就剩下不到一百人左右,这个数字可真称得上是沧海一粟,而其他绝大部分的人早已淹没在浩瀚的历史烟云中,无影无踪了。
留下的报报大号,无非是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傅抱石等人,这些人不说是融古通今开宗立派,也是承上启下面貌鲜明,个个堪称汇聚百家学养,集万千智慧于一身的大成者,这也是为什么徐悲鸿先生称张大千为“五百年来一大千”的原因。
在这些巨匠的笔下,不论是风晴雨雪四时朝暮,还是一树一石,仙佛鬼神,无不聚集了他们的心血情感以及百炼成钢的技法,同时在作品中又折射出了他们对人文、自然、历史、社会等多方面的思考,这百年浪涛沙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作品的价值是难用金钱衡量的。
再次,绘画是最稀有的资源“物以稀为贵”这个道理大家都懂。
美国在中东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发动战争,为了什么?石油。
因为石油是稀缺资源。
田黄、和田玉、黄花梨、沉香等为什么价格一涨再涨,也是因为稀缺。
同样,绘画属于稀缺资源,并且可以说是更加稀缺,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还是以中国近代书画为例吧。
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国近现代书画,通常是指从辛亥革命开始,到上个世纪末这将近一百年的书画作品,如果以艺术家论,基本上是从任伯年、吴昌硕开始,到黄胄、周思聪结束。
在这将近一百年的历史阶段中,中国画坛风云际会,群星璀璨,产生了多位划时代的艺术巨匠,如大家熟悉的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林风眠,再到后来的李可染、李苦禅、王雪涛等,他们的成就聚合在一起,足以与历史任何巅峰时期比肩。
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上世纪一百年必将被列为中国美术史上一段辉煌的时期。
但同期,上世纪一百年又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一百年,在战争、自然灾害、政权更替、社会动乱等非常环境下,艺术家们颠沛流离,创作的作品极难保存,这也是使得这些艺术家们原本就少的作品传世量就更少。
像开一代新风的徐悲鸿先生,包括他在国外留学时画的将近一千张素描稿在内,他的存世作品还不到三千,这其中1282件存于北京徐悲鸿纪念馆,也就是说,散落在民间可以流通的作品还不足一千件。
“一味霸悍”的潘天寿大师,大概仅仅只有八百幅左右的作品的传世,其中大部分藏在杭州潘天寿纪念馆。
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先生自称“废画三千”,但他存世作品不到三千件,其中大部分也捐给了国家。
我原来一直以为李苦禅大师的作品会多一些,但据他的儿子李燕先生介绍,苦老的作品也就是在两千幅左右。
津派大画家陈少梅传世作品不足四百件,林风眠大师就更少得可怜。
在人们的印象里,大家觉得白石老人的作品好像数量不少,的确,在近代画家中白石老人创作的作品数量是最多的,大概有两万张左右,这个数字绝对是创作了中外美术史上的奇迹。
但是,在收藏届喜欢白石老人作品的人也是最多的,他的作品是书画收藏家的首选,除了他的大部分作品被收藏进了美术馆之外,散落在民间的也仅仅只有几千幅,况且人们以藏有一张齐白石作品为荣,藏有作品的人谁又会轻易出手呢?这样算来,白石老人的作品能在民间流通的必然很少。
通过上面的数字,我们可以知道这些美术大师们一生留下的作品数量是非常有限的,如此少的作品存量对于全球华人庞大的收藏群体而言是个什么概念?大海捞针。
数量少,不可复制,收藏家每藏一幅,市面流通的就减少一张,所以我们说绘画作品是非常稀缺的资源。
艺术品为何能不断增值?1991年,日本画坛“三山”(加山又造、东山魁夷、平山郁夫)之一的大画家平山郁夫的作品,标价都在一亿日元左右,按当时的汇率大概就是在一千二、三百万人民币,而平山郁夫最崇拜的中国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先生那时的一幅画才卖几千人民币。
我们的大师作品与日本大师的作品价格竟相差这么多。
再说齐白石69岁时画的《山水册十二开》,早在1946年的时候,这套册页就曾到欧洲展览过,当时西方现代派绘画大师毕加索看到后曾感慨地说“印象派大师在东方。
”到了1956年,大画家张大千去拜访毕加索,三顾毕宅终于得见。
见面后,毕加索一言不发,搬出一捆画来让张大千看。
大千先生一幅幅看过,发现全是毕加索临摹的齐白石。
待张大千看完后,毕加索对他说:“齐白石真是你们东方了不起的画家!齐先生只画了一条鱼,却让人看到了滔滔长河,那墨竹与兰花更是我不能画的。
”后来,有人邀请毕加索访问中国,他还风趣地说:“不敢去,中国有齐白石。
”可见,他对白石老人的钦佩是由衷的。
毕加索和齐白石这两位艺术大师,他们分别代表了东方和西方绘画艺术在近代时期的最高水平,他们理念不同,技法各异,在艺术上各具特色不分伯仲,不存在谁高谁低的问题,但是他们的作品在市场上的价格却相差悬殊。
现在毕加索随便的一幅画都能卖到一亿美金以上,而代表东方写意最高水平的白石老人的作品只需几百万人民币就能卖到很不错的精品,这又是什么原因?艺术没有国界,谁国力强资金雄厚世界上顶级的艺术品就往这个国家跑,这个国家自己的艺术品也就值钱。
由此可见,艺术品的价值完全是由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决定的。
1990年代李可染作品于平山郁夫作品的价格差距也完全是那一阶段中日两国经济实力差距的体现,今天李可染作品与平山郁夫作品的价格已经相差无几了。
只要我们的经济在发展,中国艺术品的价格就会不断上升,经济发展的速度越快,艺术品增值也就越快,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才是艺术品不断增值的原因。
中国艺术品市场以1992年在北京举办的第一场艺术品拍卖会为标志正式开启,到现在才仅仅20多年的时间,与西方一百多年的历史相比,算是刚刚起步,还处在相当初级的阶段,起点还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