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著名画家

合集下载

八大山人研究

八大山人研究

八大山人研究八大山人(公元1697年-公元1765年),原名朱耷,字少云,号临安,浙江绍兴人,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

八大山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人画艺术家之一,以山水画和花鸟画著称,被誉为“明末清初第一山水名家”。

一、八大山人的生平简介八大山人出生于绍兴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好学,喜爱文学和绘画。

他辍学后专攻绘画,对明代画家文徵明、沈周等人的作品十分推崇,努力模仿他们的技法和风格,并加以发展。

八大山人的画作形式独特,注重意境的表达,以个性鲜明的笔墨风格和独特的构图手法著称。

同时,他还擅长书法,字迹瘦劲有力,自成一体。

八大山人一生好古,热爱自然,常以山水画和花鸟画为画题,以’‘心境自在’’为画风,力求表现出自然景色的宁静和生动。

他善于运用水墨的变化和淡墨的渲染,将自然景观与心灵感悟相结合,使人物、山水和墨色达到完美的统一。

二、八大山人的艺术特色1. 极具个人风格的画作八大山人的画作以其个性鲜明的笔墨风格而著称。

他独特的笔墨运用和构图手法凸显了他的独到才华和独特的审美观。

他以极简主义的方式表现自然景色,不拘泥于传统的写实手法,而是更注重意境的表达。

他的笔墨简练而不失细腻,让观者在简约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之处。

2. 深入人物心灵的刻画八大山人擅长通过山水画和花鸟画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悟。

他的作品往往融合了他的思想和情感,通过绘画来表达自我对大自然和人生的理解。

观赏八大山人的画作,可以看到他对自然的深入思考,以及对人性情感的体悟和描绘。

他的作品给人以深远的思考和触动,让观者在无言的画作中感受到心灵的共鸣。

3. 简约而不失精深的画风八大山人的画风非常简约,以极少的笔墨展现了丰富的表情和情感。

他善于用笔墨的变化表现自然景色的变幻和生动,同时又能通过线条和墨色的运用刻画人物形象和情感状态。

八大山人的画作展现出了画家自在自得的艺术风格,同时也融入了他对自然的深入思考和对心灵的感悟,这使得他的画作在艺术上具有独特而深远的意义。

郑板桥是个怎样的人

郑板桥是个怎样的人

郑板桥是个怎样的人郑板桥是中国清代的一位著名画家、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

他出生于1767年,是浙江绍兴人。

尽管他的名字不如一些其他艺术家那样声名显赫,但他在中国文化史上扮演的角色却是不可忽视的。

郑板桥在艺术方面的成就令人称赞。

他擅长绘画、书法和文学创作。

他掌握了中国古典绘画的精髓,将传统的风格与自己的创新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而个性化的艺术风格。

他的作品形态多样,既有山水画、花鸟画,又有人物画和历史题材画。

他的作品风格细腻而精确,注重颜色的运用与光影的表现,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

郑板桥的书法也被誉为当时一流的水平,其字体流畅而自由,在文学艺术界备受推崇。

除了在艺术领域取得的成就,郑板桥还是一位具有政治眼光和独立思想的人。

他的一生经历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的时刻,包括乾隆、嘉庆、道光时代的政治变革。

作为一位爱国者,郑板桥一直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尤其是在保卫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郑板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使他成为中国文化界的重要人物。

他执着于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观,并反对外来文化对中国的侵袭。

他主张怀旧和致力于恢复古代艺术和文学的传统,并提倡一种纯朴和自然的生活方式。

他的思想观点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受到一部分知识分子的追捧,被认为是一个具有启迪意义的思想家。

郑板桥的事迹不仅在中国广为流传,而且在海外也有很高的知名度。

他的作品被收藏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的珍藏之中。

他的艺术成就对后世的绘画和文学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誉为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位杰出代表。

郑板桥是个怎样的人?他是一位具有多重才能的综合艺术家,他的作品才华横溢,与他时代的政治局势相辅相成,并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振兴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的影响力超越了他个人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的一生充满了创造力、热情和奉献精神,他的艺术和思想成就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正因为此,郑板桥被人们铭记,并被视为中国艺术和文化的重要代表。

清朝画家髡残的生平简介

清朝画家髡残的生平简介

清朝画家髡残的生平简介髡残(1612-1692),清画家。

本姓刘,出家为僧后名髡残,字介丘,号石溪、白秃、石道人、残道者、电住道人。

与石涛合称“二石”,又与八大山人,弘仁,石涛合称为“清初四画僧”。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清朝画家髡残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髡残的生平简介髡残自幼就爱好绘画,年轻弃举子业,20岁削发为僧,云游名山。

30余岁时明朝灭亡,他参加了南明何腾蛟的反清队伍,抗清失败后避难常德桃花源。

战争的烽火迫使他避兵深山,关于他这段在古刹丛林的经历,程正揆《石溪小传》有载:“甲申间避兵桃源深处,历数山川奇辟,树木古怪与夫异禽珍兽,魈声鬼影,不可名状;寝处流离,或在溪涧枕石漱水,或在峦猿卧蛇委,或以血代饮,或以溺暖足,或借草豕栏,或避雨虎穴,受诸苦恼凡三月,”艰险的丛林生活虽使他吃尽了苦头,但倒给了他一次感受大自然千奇百怪的好机会,充实了胸中丘壑,为后来的山水画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这一点,在他的不少题画诗中,都明显可见。

平生喜游名山大川的髡残对大自然的博大意境,有着深刻的领会和观察,最后落脚在南京牛首山幽栖寺。

曾自谓平生有“三惭愧”:“ 尝惭愧这只脚,不曾阅历天下多山;又尝惭此两眼钝置,不能读万卷书;又惭两耳未尝记受智者教诲。

”髡残是一位能诗书,善绘画的多面手。

他擅绘人物、花卉,尤其精于山水。

他宗法黄公望、王蒙,绘画基础出于明代谢时臣,其技法直追元代四大家,上及北宋的巨然,他曾说:“若荆、关、董、巨四者,得其心法,惟巨然一人。

巨然媲美于前,谓余不可继迹于后。

”他学谢时臣,在直取其气概浑宏的同时,变其丝理拘谨的毛病,学元代四家以及董其昌的画法,同时敢于刻意翻新,“变其法以适意”,并以书法入画,不做临摹效颦,仰人鼻息的玩味的做法。

黄宾虹以他的特点概括为“坠石枯藤,锥沙漏痕,能以书家之妙,通于画法。

”正是他这种重视用情感,用心血入画,重视笔墨技巧的独特运筹。

一些被先人画惯的名山大川,到了他的画中,却别具一格,另有新貌,有着不同于他人手笔的特色。

清代画家任熊的生平简介

清代画家任熊的生平简介

清代画家任熊的生平简介任熊,清代晚期著名画家,“海派”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

字谓长,一字湘浦,号不舍。

画法宗陈洪绶,与弟任薰,儿子任预、侄任颐合称“海上四任”,又与朱熊、张熊合称“沪上三熊”。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清代画家任熊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任熊生平简介任熊,字谓长,号不舍,1857年出生于浙江萧山,任熊是清代晚期著名的画家,他也是海派艺术的代表人之一。

他的主要成就是“海上四任之一”、“沪上三熊之一”。

任熊的主要作品有《姚燮诗意图》,《于越先贤传》,《剑侠传》等。

任熊的父亲是任椿,他十分擅长画画,在当地也有很大的名气,任熊在父亲的潜移默化下,从小也十分喜欢绘画,在他童年的时候就常常画灯画。

任熊父亲死了之后,他又跟随村中的塾师学习画肖像。

凡是画男女老少的肖像,没有他不会的。

因为不想一直恪守粉本,想要学习其他的方法,如画出人体裹在衣服里面的解剖结构,于是就弄的"朝服翎顶者秃其颅矣,端拱者跣一足矣",因为这件事引起了老师的不满,于是任熊离开老师,到各地卖画为生。

任熊到了杭州后,得到了同乡人陆冶山的相助,于是便结识了好多画友。

当时任熊的肖像画已经以人物为主了,然而他对于传统艺术的学习仍旧持之以恒,还临摹了杭州孤山圣因寺贯休的十六罗汉石刻画像。

浙西的周闲很喜欢任熊的画,于是就邀请他到范湖草堂,让他临摹古人的名作,不满意的就让任熊重新再来一遍,达到与原作基本一样,如果有了兴致,便经常通宵达旦,时间长达8年之久。

后来任熊又常来往于杭州、宁波、上海等地,靠卖画为生,最后在家中病逝,年仅三十五岁。

任熊书画作品任熊,字谓长,是清代晚期著名画家,“海派”艺术的人物代表之一。

任熊尤其擅长画人物,画男女老少之容,无所不会。

而且任熊是个绘画全才,选取题材极为广泛,花卉、山水、虫鱼,走兽,无一不精。

他的笔力雄厚,气味静穆,人物形象别出心裁,神态细致入微,落款也是十分有力,与画法同出一撤。

任熊作品有《姚燮诗意图》、《于越先贤传》、《剑侠传》等。

论朱耷花鸟画作品中的美学意蕴

论朱耷花鸟画作品中的美学意蕴

论朱耷花鸟画作品中的美学意蕴朱耷(1637-1718),字石田,号南岳居士,清代著名的画家,以花鸟画闻名于世。

他的花鸟画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力,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在他的作品中,不仅有着精湛的绘画技艺,更有着深刻的美学意蕴。

朱耷的花鸟画作品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古代文人在追求自然之美的还注重对自然的理解和把握。

朱耷深受文人画的影响,他的花鸟画作品中透露着浓厚的文人情怀,如《虎头梅竹石》、《松石插条图》等作品用笔简练,墨色鲜明,既表达出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独特见解,也流露出其内心的理想境界。

在这些作品中,朱耷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细腻地描绘了花鸟的神韵和气质,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有形,花木有灵”的审美意蕴。

朱耷的花鸟画作品展示了他对自然界的细致观察和深厚情感。

朱耷的作品中,花鸟形象栩栩如生,栩栩如生,它们的形态、特征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都被绘画的淋漓尽致。

例如《蝴蝶图》、《愁莺图》等作品,都展现了朱耷对自然界万物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

他善于捕捉自然界微妙的变化和生命的细微之处,使观者在欣赏作品的也能感受到他对自然界的真挚情感。

朱耷的花鸟画作品体现了中国绘画的审美标准。

中国传统绘画强调“以诗意代形象”,追求虚实相生、意境深远的境界。

朱耷的花鸟画作品中,不仅有着准确的形象描绘,更加注重作品的意境抒发。

例如《竹树鸟图》、《荷花图》等作品,都在形象的描绘上虽然细致入微,但更能使人感受到画家对自然界的超脱与意境表达。

他通过对画面的精心布局和墨彩的处理,赋予作品以独特的韵味和情感,使其超越了形象本身的局限,实现了画作与观者情感的共鸣。

朱耷的花鸟画作品表现了他对美的不懈追求和对艺术的一种执着。

朱耷的花鸟画作品在形式上注重写实细腻,而在意境上则寄托了画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艺术境界的追求。

例如《梅花图》、《翠鸟银腐图》等作品,以其绚丽多彩的色彩和细腻入微的笔触,展现了画家笃志雕绘的精神风貌。

人物介绍

人物介绍

郑板桥郑板桥(1693-1765 ),清代著名画家。

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

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以书画营生。

工诗词,善书画。

擅画花卉木石,尤长兰竹。

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

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张骞张骞(约公元前164~前114年),汉族,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博望镇)人,中国汉代卓越的探险家、旅行家与外交家,对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大的贡献。

开拓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并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等[1]。

曾经奉命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基础。

张骞简介:汉武帝建元年(前140年)为郎。

汉武帝想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任使者,于建元三年-前138年出陇西(今甘肃一带),经匈奴,不料中途被匈奴所俘,并押送至匈奴王庭。

在匈奴10年余,单于让张骞娶妻生子,但张骞始终不忘出使西域的使命。

后逃脱,西行至大宛,大宛王盛情款待张骞一行人,经康居,抵达大月氏,联合计划遭到拒绝,大月氏已不想与匈奴抵抗。

后再至大夏,中大夫。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历时13年。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于公元前119年。

张骞在大夏时,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因劝武帝开西南夷道,但为昆明夷所阻,未能通。

元朔六年,张骞随卫青征匈奴,有功,封博望侯。

元狩二年(前121),与李广出右北平(今河北东北部)击匈奴;张骞因迟误军期,当斩,用侯爵赎罪,得免为庶人。

后张骞复劝武帝联合乌孙(在今伊犁河流域),武帝乃拜骞为中郎将,公元前119年率300人,牛羊金帛以万数,出使乌孙。

张骞到乌孙,分遣副使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旁国,此行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乌孙遣使送张骞归汉,并献马报谢。

元鼎二年(前115),张骞还。

清代画坛流派及其代表作品赏析

清代画坛流派及其代表作品赏析

清代画坛流派及其代表作品赏析清代是中国画坛的鼎盛时期,一批独具特色的画家和画派涌现出来,影响深远,留下了丰富的画作,成为中国绘画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珍品。

本文将概述清代画坛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作品的欣赏和解析。

一、四王画派四王指的是清代四位具有卓越艺术表现力的著名画家:文征明、米芾、苏轼和黄公望。

四王画派在艺术特色上展现出了浓烈的个性和风格。

文征明最具代表性的画作是《寒雪红梅图》。

画作表现了一幅雪景中的红梅,画者用淡墨浓色,细腻入微地展现了寒冷中的红梅,富有生气。

米芾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画家,他的画作以笔法奇妙、用墨独特而著称。

他的代表作品《富春山居图》描绘的是中国南方景象。

苏轼既是诗人也是画家,他的画作多为写意山水,其代表作品《梅花》四幅作品寓意深远,意境幽深。

黄公望是南宋较早的著名画家,他的代表作品有《远山残雪图》、《云树林泉图》等。

二、南宗画派南宗画派是清代画坛的重要派别之一,其绘画风格以江南水墨为主、以山水画为多。

南宗画主要流传于江南一带,其代表画家的作品被誉为中国画史上的精品。

郑板桥是清代南宗画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南宗画的创始人之一,擅长山水、花卉、人物画等。

其代表作品有《雪舟山水》、《竹石图》等。

吴昌硕是清代著名的花鸟画家,其代表作品有《百鸟朝凤图》、《秋蝉图》等。

夏圭则是清代著名的山水画家,其代表作品有《图天竺》、《竹林七贤图》等,这两幅画都是其代表作品之一。

三、八大山人八大山人是清代著名的一位居士,名字是朱耷。

他擅长写意山水画,素有“一枝兰”之称。

他的画作清新自然、雅静柔美、笔墨刚柔相济,是代表性的写意画。

八大山人的典型作品有《鹏飞万里图》、《红梅白雪图》等。

《鹏飞万里图》画面宏伟,气势磅礴。

画面表现的神鸟鹏的气魂、飞翔以及鸟背上的翅梢劲健有力,栩栩如生。

《红梅白雪图》是八大山人的代表作之一,淋漓尽致地诠释了八大山人的绘画风格,他用大幅画面渲染出红梅的独特韵味,引人入胜。

四、怀素画派怀素是唐宋时期著名的文化人物,他的艺术地位被誉为“八大山人与戴笠、康熙并列中国书画史的三大奇人”。

古代画家名录

古代画家名录

古代画家名录余省(1692~1773),清代画家。

字大宗,号堇浦。

雍正二年举人,乾隆五年举鸿博,授编修,官御史。

工书,善写梅竹、山水小品。

间作水墨花卉,颇为古朴。

作品有《桐蝉图》、《花鸟图轴》等。

董邦达(1699~1769),清代画家。

字孚存,号东山。

雍正十一年进士,乾隆二年授编修,官至礼部尚书。

善书画,篆隶得古法。

山水取法元人,善用枯笔,颇多逸致。

作品有《慈山图轴》、《烟磴寒林图轴》等。

陈枚(生卒年不详),清代画家。

字载东,号殿抡,晚号枝窝头陀。

康熙、雍正时供奉内廷,官至内务府员外郎。

工山水、人物,师法宋元人,具有传统功力,且能参用西法,所作山水、人物色色具备,用笔精妙。

作品有《月漫清游图册》等。

郎世宁(1688~1766),清代宫廷画家及建筑师。

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修士。

擅长画人物肖像、鸟兽、山水及历史画。

以欧洲技法为主,注重物象的解剖结构、光影效果及立体感,同时借鉴中国传统技法,采用正面光照,多以色彩渲染,无明确线条。

人物画多为皇帝后妃及文武大臣肖像。

作品有《弘历哨鹿图轴》、《弘历平安春信图轴》、《英骥子图轴》等。

邹一桂(1686~1774),清代画家。

字原褒,号小山、让卿、二知老人。

雍正五年进士,官至礼部侍郎。

画承家学,并融合恽寿平画法,善长画山水、花卉。

设色明丽净秀。

作品有《白海棠图轴》等。

张宗苍(1686~1756),清代画家。

字默存、墨岑,号篁村。

乾隆时内廷供奉,官至户部主事。

善画山水,用笔沉着。

山石多用干笔皴擦,林木亦用淡墨干擦,神气葱蔚可观。

作品有《山水图轴》等。

蒋廷锡(1669~1732),清代画家。

字扬孙、酉君,号西谷、南沙、青桐居士。

康熙四十二年进士,官至大学士。

工花卉、草虫,以逸笔写生,风神生动。

其没骨花鸟画,以继承恽寿平的风格而负盛名。

作品有《牡丹图轴》、《芙蓉鹭鸶图轴》等。

朱伦翰(1680~1760),清代画家。

字涵斋,号亦轩、一三。

康熙五十一年武进士,官至正黄旗副都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大山人清代著名画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八大山人是他名号之一。

他生于1626年,卒于1705年,为明朝皇族江宁献王朱权的后裔,是第九世孙。

19岁时国破家亡,心情悲愤,便装哑扮傻,在门上贴个大哑字,不与人语。

23岁在奉新山出家为僧,由于长期清代著名画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八大山人是他名号之一。

八大山人善画山水和花鸟。

他的画,笔情恣纵,不构成法,苍劲圆秀,逸气横生,章法不求完整而得完整。

他的一花一鸟不是盘算多少、大小,而是着眼于布置上的地位与气势。

及是否用得适时,用得出奇,用得巧妙。

这就是他的三者取胜法,如在绘画布局上发现有不足之处,有时用款书云补其意。

八大山人能诗,书法精妙,所以他的画即使画得不多,有了他的题诗,意境就充足了,他的画,使人感到小而不少,这就是艺术上的巧妙。

石涛主张师法自然,“搜尽奇峰打草稿”是石涛艺术创作的纲领。

他并以此为名,在他的中晚年创作了《搜尽奇峰打草稿》这幅佳作。

这是一个长卷,从右至左,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欣赏。

第一部分,群峰层叠,危崖骤起,就像海浪翻空,排山倒海,气势高昂,不同凡响。

收藏家潘正炜说:“此画开卷如宝剑出匣,令观者心惊动魄,真奇笔也。

寓奇思于奇笔,以奇笔绘峰奇。

”第二部分,剑锋峭壁,古木怪石,错落其间。

第三部分,溪流自上而下,曲曲折折。

第四部分,在长松杂树的怀抱中,有屋舍数间,屋内床铺帷帐,清晰可见。

老者二人,相对清谈,形态闲适。

这幅山水长卷,气势恢宏,构思奇特。

满山上下,都是苔点。

画家善于用点来表现丛草、野树、山石、苔藓、云烟等等,在诸种墨点中,以浓点、枯点为主,好像用这些墨点砸出来一个世界。

这么多点,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石涛自己灵性飞舞的表现,正所谓“此中簇簇万千点”。

在中国绘画史上,石涛的苔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

江苏兴化人。

“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

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

郑板桥(1693~1765)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画擅兰竹。

其一生经历丰富,风雨坎坷,关于其的许多故事被保存下来流传于世,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其一直所坚持的民本刚直的思想也影响着后来者。

《竹石图》中题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画幅上三两枝瘦劲的竹子,从石缝中挺然后立,坚韧不拔,遇风不倒,郑板桥借竹抒发了自己洒脱、豁达的胸臆,表达了勇敢面对现实,绝不屈服于挫折的人品,竹子被人格化了,此时,“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这首诗纯为写景,但又绝不是自然景物的写生和翻版。

这个画面有鲜明的象征意义,乱崖恶风,压制摧残着竹枝的生长,联想到封建王朝的残酷统治,这不正是当时社会环境的象征和写照吗?竹枝“咬”住青山,扎根乱崖,挺立风中,虽经千磨万击,不管是在炎夏还是在残冬,仍然节节向上,傲然屹立,这不正是作者那种不屈不挠的高尚人格的映射吗?乱崖恶风是凶残的,但在恶势力的催残中,竹枝不仅没有屈服,反而更加坚劲挺拔。

从这强烈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对恶势力的强烈憎恶,更能体会到作者对竹所象征的那种刚强人格的崇高赞美。

作者描绘了一幅坚韧、刚直、不屈的竹枝形象,通过这鲜明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刚烈、不屈不挠和高风亮节的品格。

任伯年是海派画家,他与其师友圈几乎可以作为中国近现代绘画史的开端,他们既造就了海派绘画,也为中国人物画、花鸟画塑造了新的分水岭。

《华祝三多图》不仅是任伯年已知的单件最大尺幅、最具代表性风格的作品,也是在画史的各个方面都可以作为最高成就的巨制。

《华祝三多图》作于任伯年精力最旺盛、技法正纯熟的盛年时期。

从题材上来说,《华祝三多图》是为上海富商方仁高七十大寿所作,“三多”即指多福、多寿、多子,众人常常以寿桃或者其他清供图代替绘之,而任伯年却选用古代典故,把寿星比作古代的帝王尧,这不仅是19世纪海派文化的产物,更说明了任伯年的绘画天才如何在海派的商业环境中游刃有余。

齐白石汉族,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纪十大画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

是我国20世纪著名画家和书法篆刻家。

墨虾齐白石曾说:“余画虾数十年始得其神”,“余之画虾已经数变初只略似,再变色公深淡,此三变也”。

懂得笔墨也善于操纵笔墨的齐白石,笔下所绘的虾既能巧妙地利用墨色和笔痕表现虾的结构和质感,又以富有金石味的笔法描绘虾须和长臂钳,使纯墨色的结构里体现出丰富的意味。

虾的精神状态,虾的透明质感,虾的浮游动势,“形”“质”“动”艺术造型的这三个要素被齐白石先生用简练的笔墨完满的表现出来,不能多壹笔,也不能少壹笔。

本幅齐白石晚年所作墨虾,将墨与水纯熟的结合再壹起。

虾头浓淡点缀,即增加了虾头的重量感,又在浓淡穿插中表现出头部的晶莹剔透;虾身和尾部则为圆润而有力度的淡墨笔触,强调其富有弹性的透明感。

整个画面使虾之神跃然纸上,可谓形神与笔墨的完美结合。

徐悲鸿《奔马图》。

画高3米、宽1米的这幅被列入国家一级文物的徐悲鸿平生所绘最大《奔马图》真迹。

大师采用了豪放的泼墨和劲秀的线描写意方法,着重刻画出马的神韵和气质。

画中的马雄骏、矫健、轻疾,颇有“瘦骨铜声”之美感,奔马强壮有力,生气勃勃,这幅《奔马图》不仅表现了马的精神和特征,更赋予了画家自己的个性和理想———为振兴民族艺术而奋斗!这幅画是徐悲鸿他跟在六匹马旁跑,通过观察。

回到家里,把他认为最精彩的片断画下来。

你看!那六匹马的神态、动作各不相同。

有的四脚腾空;有的前脚落地后脚翘起;有的……徐悲鸿不愧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画家。

他画的《奔马图》中的马是栩栩如生的。

他把我也引到画中去。

1962年春天,周恩来总理来宝光寺视察,看见徐悲鸿这幅“奔马”大中堂,赞叹不已,亲自量了画的纵横尺寸后说:“这是我所见到悲鸿马画中最大的一幅,要妥善保存。

”画高3米、宽1米,被列入国家一级文物。

徐悲鸿采用了豪放的泼墨和劲秀的线描写意方法,着重刻画出马的神韵和气质。

画中的马雄骏、矫健、轻疾,颇有“瘦骨铜声”之美感,奔马强壮有力,生气勃勃,这幅《奔马图》不仅表现了马的精神和特征,更赋予了画家自己的个性和理想———为振兴民族艺术而奋斗!吴冠中(1919—2010),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吴冠中终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及中国画现代化之探索,坚韧不拔地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他执著地守望着“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心底”的真切情感,表达了民族和大众的审美需求,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品格。

吴冠中的艺术融通中西,是当代中国艺坛的奇观。

在中国水墨绘画方面,吴先生力求时代出新;在油画等艺术形式上他戮力创造民族特色。

这两方面他都走得很远,但在核心处却又秉持中国人特有的“诗意”和“象心”来相通。

他在这些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和优秀品质,是他留给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艺术遗产李可染(1907.3—1989.12)室名师牛堂,江苏徐州人。

原名李永顺,曾用别号三企。

擅中国画、美术教育,是中国山水画大家。

自幼习画,深受潘天寿、林风眠影响,并师从齐白石、黄宾虹学画,曾在多所艺术院校任教。

解放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擅山水、重写生,并将西画中的明暗处理方法引入中国画,将西画技法和谐地融化在深厚的传统笔墨和造型意象之中,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将"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大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为座右铭,使古老的山水画艺术获得了新的生命。

可染先生的山水深厚凝重,博大沉雄,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促进了民族传统绘画的嬗变与升华。

可染先生自成体系的教育思想,出现了活跃于画坛的"李可染学派"。

它不仅是画坛辛勤耕耘70余年的一代宗师,而且在艺术观念的开拓上也作出了重要贡献,既影响早已越出美术界,受到各方面的高度评价。

李可染于1962年至1964年间,以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中的名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主题创作了七帧画作,每件作品之尺寸、章法和景观不一,但基本格局相同。

当中的《万山红遍》高131 公分,宽84公分,为此系列作品中较大的一帧,甚具收藏价值。

此作画功独特,扣人心弦,充分体现李可染山水画艺术精华,实为难得之作。

此画以巨碑式丰满构图,用了大量得自故宫内府的朱砂,通红一片,在谧静中包含无限喜悦。

作家为了突出「红」字,运用大量浓密朱砂点,使画面效果格外强烈,视觉魅力非凡,并以浓厚的墨色为底,形成冷暖对比,层次丰富;林间的白墙、山上的飞瀑和山下的流泉,互相衬托,极具气势,成了画面的亮色,而前景的溪涧则为庄严壮观的画面增添了动感。

傅抱石(1904~1965),汉族,江西省新余县人。

我国著名画家,国画大师。

“新山水画”代表画家。

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

1952年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

1957年任江苏省中国画院院长。

“琵琶行”是傅抱石的经典创作,尺幅硕大,构图缜密,人物哀愁的情绪呼之欲出。

与其他几本《琵琶行》相较,此本将远景拉开,益之以疏朗开阔,周围黯淡的月光益显悲怆。

在白居易那里,诗人把一个琵琶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他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合为一体。

而在傅抱石笔下,造型和色调完美融合,低吟的歌女与浅酌的司马,各自落寞的眼神,在树影间迷离。

而描绘树木的豪迈笔触,凸显出画家成熟的笔法和对光影的灵巧运用。

傅抱石以独创的艺术语汇表达了画家对笔下人物的理解与共鸣,深入地表现了对象的丰富与微妙。

黄宾虹(1865-1955),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开派巨匠,有“千古以来第一的用墨大师”之誉,原出生于浙江金华。

,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等。

幼喜绘画,课余之暇,兼习篆刻。

除山水画外,由于黄宾虹在美术史上的突出贡献,在他90岁寿辰的时候,被国家授予“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荣誉称号,有“再举新安画派大旗,终成一代宗师”之誉。

《湖山晴霭》这是黄宾虹描绘江南秀丽景色的佳作。

他一反常用的重墨画法,先以淋漓的水墨任意泼写,然后因势利导,随机应变,用花青勾勒皴擦,再以淡赭色作适当铺垫,使之色墨交融,浑然一片,传神般地呈现出江南晴霭胜景。

关山月是当代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著名的美术教育家。

在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他秉承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所倡导的“笔墨当随时代”和“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艺术主张,并始终不渝地贯穿于自己的创作实践、生活实践和教育实践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