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基础学习知识原理在线课后复习3-100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学说,它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作为马克思主义学习者,我们需要对其基本原理进行深入的复习,以进一步加深对这一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一、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活是社会存在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因此,经济基础的变革必然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
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重要原理。
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存在是由各种不同的阶级矛盾构成的。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地会引发阶级斗争。
这种斗争最终会导致社会形态的变革。
三、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们所得到的工资。
这部分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形成了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剥削的根源,也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可避免的矛盾之一。
四、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的目标之一。
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的特点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将不再受到剥削,社会财富将更加公平地分配。
五、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才能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为革命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
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是对社会历史的科学分析和对未来社会的科学设计。
六、国际主义国际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是全人类的解放。
因此,国际主义要求各国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共同进行革命斗争,推翻国际资本主义体系。
国际主义强调全球范围内的无产阶级团结和合作,以实现共同的目标。
七、马克思主义与现实马克思主义理论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其思想对于解决当代社会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前三章复习必考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师傅安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时间想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第一章3.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4.方法论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准讯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5.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6.哲学基本问题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7.马克思物质观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重要的思想理论课程,它是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思维方式的基础性课程。
本文将通过复习资料的方式,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进行全面回顾,以加深对该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下面,我们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基本原理以及当代价值三个方面进行概括性介绍。
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起源于19世纪的德国,其思想家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而剥削和阶级斗争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
基于对这一现实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成为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指导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之一就是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关于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观点。
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运动的、发展的,并且这种发展是矛盾的、曲折的。
辩证唯物主义还指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我们要不断地对客观世界进行实践和认识,以逐步接近真理。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
它认为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的。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阶级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根本途径。
3. 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化和系统化总结。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继资本主义之后的更高阶段,是消除私有制和剥削,实现人类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
科学社会主义既包括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也包括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积累。
它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计划经济等重要原则,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4.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于宇宙观、方法论、价值观方面的原则和观点。
其中,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基础,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法,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目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复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复习哎呀,说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可是个让人头疼的事儿啊!不过,既然咱们要复习,那就不能偷懒,得好好儿学一学。
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讲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伟大的思想体系。
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简单来说,这些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和理论依据。
它们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指南针。
咱们可不能小看了这些原理,得认真学习才行。
咱们从哪儿开始学起呢?其实,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下面,我先来讲讲哲学部分。
哲学部分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它认为世界是一个物质的、客观的存在,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而历史唯物主义则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运用,它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人们的观念、制度等都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的。
咱们说说政治经济学部分。
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生产关系、分配关系等方面。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
因此,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我们需要消灭剥削阶级,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咱们来看看科学社会主义部分。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论体系,它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原则和政策。
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应该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
现在我已经给大家讲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希望大家能够牢记这些原理,将它们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光说不练假把式,咱们还得通过实践来检验这些原理的正确性。
大家一定要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后题和复习知识点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答: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反映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真理,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思想武器和行为指南,是彻底,完整,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
从狭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体系,主要包括密切相关的三个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从广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还包括了后人对它的发展。
第一章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及其特点和基本形式?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文,所谓实践,就是指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点:基本客观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基本形式: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2.如何理解普遍联系?掌握这一原理有何意义?答: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个事物的内部各个要素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他事物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是由无限多样的具体事物构成的联系之网,每一个事物就是这个网上的一个纽结。
意义: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用联系的观点、整体性的观点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防止只见局部,不见整体,之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形而上学观点。
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答:矛盾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即一切联系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揭示变化发展的源泉、动力和方向,事物的发展是向自己对立面的转化;矛盾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规畴的中心线索,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都是从不同侧面揭示事物的矛盾关系即对立统一的。
把握了对立统一的规律,也就把握住了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4.如何理解意识的本质和能动作用?答: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技能和属性;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意识是实践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具有能动的创造性,使物质变精神;意识能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是精神变物质;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机能具有能动的调控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小知识点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27(1)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272.物质的客观实在性30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32(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342.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37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40(1)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1.事物的普遍联系402.事物的永恒发展41(2)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1.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43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453.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互相转化464.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47(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1.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482.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483.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50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54(1)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1.规律及其客观性54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55(2)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的作用56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57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63(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63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64(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662.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66(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1.从实践到认识682.从认识到实践69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70第二节,真理与价值71(1)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1.真理的客观性72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733.真理与谬误75(2)真理的检验标准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772.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78(3)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1.价值及其特征792.价值评价及其特点813.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824.价值和真理在事件中的辩证统一83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85(1)一切从实际出发85(2)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87(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89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94(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1.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94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95(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100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102(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105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107(4)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极其特殊形式1.社会形态的内涵1092.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1093.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1104.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行与曲折性111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112(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1122.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13(2)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1152.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163.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118(3)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1192.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120(4)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20(5)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221.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1232.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125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26(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1272.显示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1283.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1284.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1305.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132(2)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1.普通个人与历史人物1332.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1333.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1344.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134第四章资本主义的行程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式一级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矛盾139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生产1392.资本的原始积累140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142(2)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商品经济生产的历史条件143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1443.价值量的决定1454.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1465.价值规律及其作用1476.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49(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512.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152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153(1)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1532.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154(2)资本主义所有制1.所有制和所有权1552.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156(3)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1.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1572.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1593.资本积累1624.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1655.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1676.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168(4)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169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70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1)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本质1.资本主义国家的只能和本质1712.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172(2)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177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177第五章资本狐疑发展的历史进程第一节,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182 (1)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1.生产集中于垄断的形成1822.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1833.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1844.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185(2)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1862.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1903.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193(3)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1.经济全球化表现1942.经济全球化的动因1963.经济全球化的后果196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8(1)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198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1993.社会阶级、阶级结构的变化200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2015.政治制度的变化201(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1.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205 (1)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205(2)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1.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替代2072.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209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213(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2132.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214(2)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1.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2172.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220(3)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221(4)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2231.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2232.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226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和完善227(1)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2272.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的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228(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1.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2312.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232 (3)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1.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2352.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237(4)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1.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客观性2382.社会主义在自我反战和完善中走向辉煌239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242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243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244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245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246 (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247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2473.坚持和改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248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253 (1)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1.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2532.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2543.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相近的细节描绘254(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255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258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260第二节,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1)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1.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2632.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263(2)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1.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2642.实现共产主义是全人类解放的根本体现265(3)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1.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2652.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2663.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267第三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1)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1.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268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269(2)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1.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2712.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27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要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学说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整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属于一元论。
二元论实质上是唯心主义。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
有唯物主义可知论和唯心主义的可知论。
唯物主义及其发展的历史形态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和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
物质定义,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_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知识点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包含着众多基本原理,这些原理对于我们理解社会、历史和人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这意味着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而后有意识。
意识是对物质的主观反映,但这种反映不是被动的、机械的,而是能动的。
意识能够对物质产生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例如,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一种物质存在,它决定了人们的生产关系和社会意识。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有的生产关系不再适应,就会引发社会变革,从而产生新的社会意识。
同时,科学的理论和先进的思想意识又能够推动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多样的,但又是统一的。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这意味着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表现形式,都遵循着物质的规律。
从宇宙的演化到生命的诞生,从微观粒子的运动到宏观物体的变化,无一不是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基于物质生产的基础之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都是物质生产活动的产物。
三、联系与发展的观点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周围的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这种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因为它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而旧事物则由于不符合发展的要求,最终会被淘汰。
比如,科技的发展带来了互联网的普及,这使得人们的交流、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互联网与各个领域相互联系,推动了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
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互联网应用和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取代了一些传统的模式。
四、矛盾的观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在线作业_3
交卷时间:2017-01-13 18:08:43 一、单选题
1.
(5分)
• A. 社会意识 •
B. 地理条件
•
C. 人口因素
•
D. 生产方式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3.1.1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展开解析 答案 D 解析
2.
(5分)
•
A. 人类进行生产活动、政治活动和科学实验能力的范畴
•
B. 人类改造旧的社会制度、创建新的社会制度能力的范畴
• C. 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能力的范畴 •
D. 人类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与外部物质世界能力的范畴
纠错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标志( )。
知识点: 3.1.2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3.
(5分)
•
A. 只有不断变革生产关系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 B. 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 C. 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
D. 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物质基础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3.1.2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4.
(5分)
•
A. 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
•
B. 政权和政治法律制度
• C. 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 •
D. 政治法律制度与军队警察
纠错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 )。
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是指( )。
知识点:3.1.3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个基本规律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5.
(5分)
•
A. 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
•
B. 生产力的不同水平
•
C. 人的发展的不同状况
•
D. 意识形态的不同性质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3.1.4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6.
(5分)
• A. 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
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
•
B. 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 C.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
D. 先进与落后、革新与守旧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这种划分法所依据的标准是()。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3.2.1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7.
(5分)
•
A. 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
• B.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
C. 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 •
D. 社会政治制度的性质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3.2.1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展开解析 答案 B 解析
8.
(5分)
• A. 政治态度上的根本对立
•
B. 社会分工中的不同角色
•
C. 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
•
D. 物质利益上的根本对立
纠错
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 )。
阶级斗争根源于不同阶级之间( )。
得分:5
知识点:3.2.2 二、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展开解析
答案D
解析
9.
(5分)
• A. 争取民主自由问题
• B. 争取公平正义问题
• C. 争取人类解放问题
• D. 夺取国家政权问题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3.2.2 二、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展开解析
答案D
解析
10.
(5分)
• A. 科技革命会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
B. 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
C. 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
D. 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3.2.4 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展开解析 答案 A 解析
11.
(5分)
• A. 宿命论和唯意志论
•
B.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 C.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
D.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3.3.1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展开解析 答案 D 解析
12.
(5分)
•
A. 把人的自然属性当作人的根本属性
• B. 不符合“人之初,性本善”的看法
•
C. 违背人有追求自由、平等、幸福的天性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是指( )。
“人性自私”观点的错误在于( )。
•
D. 违背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论断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3.3.1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展开解析 答案 D 解析
13.
(5分)
• A. 纯粹偶然的
•
B. 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 C. 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 •
D. 纯粹必然的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3.3.2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展开解析 答案 B 解析 二、多选题
1.
(5分
)
• A. 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
•
B. 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
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是( )。
历史唯心主义的主要缺陷是( )。
• C. 考察了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
•
D. 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3.1.1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展开解析 答案 B,A,D 解析
2.
(5分
)
•
A. 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 B. 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
C. 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
D. 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3.1.3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个基本规律 展开解析 答案 B,A,D 解析
3.
(5分)
•
A.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 )。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
• B.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 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
D.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3.1.4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展开解析 答案 C,A 解析
4.
(5分
)
•
A. 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 B. 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
C. 社会形态更替归根到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
•
D.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3.1.4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展开解析 答案 A,B,D 解析
5.
(5分)
社会形态更替有规律,但并不否认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并不排斥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是指( )。
•
A. 它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和客观趋势
•
B. 它决定着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 •
C. 它决定着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
•
D. 它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3.2.1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展开解析 答案 B,D,A 解析
6.
(5分
)
•
A. 改革可以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
• B. 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
• C. 改革可以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
•
D. 改革可以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3.2.3 三、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展开解析 答案 B,C,A 解析
7.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表现在( )。
下列各项属于改革的社会作用的有( )。
,. (5分)
• A. 从群众中来,下列各项属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的有()。
到群众中去
• B. 一切按照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办
• C. 一切为了群众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3.3.1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