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2024最新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

2024最新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

2024最新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前言为了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对小学科学课程进行了修订,形成了2024最新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强调实践性与创新性,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1. 课程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具有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

2. 课程地位:小学科学课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是学生认识世界、理解社会、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石。

二、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了解科学现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会观察、实验、分析、推理等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树立创新意识,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

三、课程内容1. 生物学: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多样性等。

2. 化学:使学生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

3. 物理学:让学生掌握物理学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方法。

4. 地球与空间科学:介绍地球的结构、地质变化、气象现象等。

5. 技术与工程: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课程实施1.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

2. 教学资源:开发多样化教学资源,包括教材、网络资源、实验器材等。

3. 教学评价:实施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4. 课程改革:推进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的改革,提高课程质量。

五、课程保障1. 教师培养:加强科学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2. 课时安排:确保小学各年级科学课程课时充足,保证课程的连续性。

3. 教学设备:完善实验器材和教学设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

4. 政策支持:落实教育部相关政策,为课程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详细版)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2023年修订版】

(详细版)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2023年修订版】

(详细版)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2023年修订版】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2023年修订版】介绍本文档详细介绍了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的修订版,该修订版将于2023年实施。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

内容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的修订版包含以下内容:1. 学科目标:强调学生对科学基本概念和科学方法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

学科目标:强调学生对科学基本概念和科学方法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

2. 知识内容:包括物质、能量、生物、地球和宇宙等方面的基础科学知识,并引入一些现代科学的发展和应用。

知识内容:包括物质、能量、生物、地球和宇宙等方面的基础科学知识,并引入一些现代科学的发展和应用。

3. 科学实践: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探究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记录和分析。

科学实践: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探究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记录和分析。

4. 跨学科关联: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融合,帮助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解决中。

跨学科关联: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融合,帮助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解决中。

5. 研究活动: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如实验、观察、案例研究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学习活动: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如实验、观察、案例研究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实施计划为了顺利实施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的修订版,以下计划将被采取:1. 教材编写:编写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材和教学资源,以支持教师的教学工作。

教材编写:编写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材和教学资源,以支持教师的教学工作。

2. 师资培训:组织针对教师的培训活动,提高他们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教学方法的掌握。

师资培训:组织针对教师的培训活动,提高他们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教学方法的掌握。

3. 评估与监测:建立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估和监测机制,以评估学生对新课程标准的掌握和科学素养的提高。

小学科学:2023年新课程标准

小学科学:2023年新课程标准

小学科学:2023年新课程标准1. 引言本文件旨在阐述2023年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目标、内容和要求。

新课程标准遵循我国教育方针和课程改革总体要求,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 课程目标新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分为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1 知识与技能学生需掌握以下内容:-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 科学探究与实验技能-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2.2 过程与方法学生需培养以下能力:-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 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 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 交流与合作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需树立以下观念:- 科学探究的兴趣与好奇心- 科学精神与批判性思维- 社会责任与环保意识- 团队合作与分享精神3. 课程内容新课程标准涵盖以下内容:3.1 自然科学- 生命科学- 地球与宇宙- 物质与能量- 技术与工程3.2 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 观察与实验- 分类与比较- 归纳与演绎- 模型建构3.3 科学探究与实验技能- 实验设计与操作- 数据收集与处理- 实验报告撰写- 安全与伦理3.4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技术与生活的关系-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科学伦理与法律4. 课程实施与评价4.1 教学建议教师应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富有启发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活动。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

4.2 评价方式评价方式包括:-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表现,如探究能力、实验技能等。

- 终结性评价:考察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如笔试、实验报告等。

- 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5. 附录新课程标准附录包括:- 课程目标与内容的具体化描述- 教学建议与案例- 评价方式与实例6. 结语2023年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指导。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2023年全新修订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2023年全新修订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2023年全新修订1. 引言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我国在2023年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进行了全面修订。

本修订版课程标准将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性,并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课程目标2.1 知识与技能- 了解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建立科学的基本概念。

- 学会使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分析问题。

-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2 过程与方法- 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过程的培养,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 引导学生进行合作研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

- 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

-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3. 课程内容3.1 学科领域- 生命科学:了解生物的特征、生物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等。

- 物理科学:研究力学、光学、电学等基本物理现象和规律。

- 地球与宇宙:认识地球的结构、地质变迁、宇宙的组成等。

- 技术与工程:了解技术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和创造能力。

3.2 课程模块- 科学探究:研究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 科学知识:掌握生命科学、物理科学、地球与宇宙等基本科学知识。

- 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 科学应用:了解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 课程实施与评价4.1 教学建议- 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 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4.2 评价方式-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 终结性评价:定期进行知识与技能的考核,了解学生学业水平。

【2023年版本】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

【2023年版本】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

【2023年版本】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2023年版本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简介本文档旨在介绍2023年版本的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

以下是该标准的主要内容。

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 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和科学素养。

课程内容1. 科学常识- 研究基础的科学概念和原理。

- 了解自然界中的常见现象和规律。

2. 科学实验- 研究基本的科学实验方法和技巧。

- 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和记录。

3. 科学探究- 培养学生提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进行简单的科学调查和研究。

4. 科学应用- 探索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研究科学技术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方法- 通过实践和探究引导学生研究。

- 结合生活和实际情境进行教学。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

评估方式- 采用多样化的评估方式,包括考试、实验报告、项目展示等。

- 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思维过程。

教材选用- 选择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材和研究资源。

- 教材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易于理解和接受。

教师培训- 提供针对新课程的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

- 帮助教师掌握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家校合作- 加强家校沟通和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科学研究。

- 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的科学活动和实践。

以上是2023年版本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的简要介绍,希望通过这一新的课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2023年最新修订版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2023年最新修订版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2023年最新修订版1. 引言科学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根据我国教育发展的需要,结合国际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我们对《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进行了2023年的最新修订。

本修订版旨在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提高课程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课程目标2.1 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理解常见的科学现象和原理,学会使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和解决问题。

2.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将科学精神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认识科学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培养创新意识,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形成积极的社会责任感。

3. 课程内容3.1 科学探究学生将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实验、调查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2 生命科学学生将学习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常见生物的分类和特点。

3.3 物质科学学生将学习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了解常见物质的用途和影响。

3.4 地球与宇宙学生将学习地球的结构和地表特征,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基本知识,探索宇宙的奥秘。

3.5 技术与工程学生将学习简单的设计和制作方法,培养创新设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程实施与评价4.1 教学建议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2 评价方式评价应注重学生的过程表现,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观察、实验报告、作品展示等,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

5. 课程资源学校和教育部门应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包括教材、实验器材、网络资源等,以支持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6. 附录6.1 课程标准修订历程本次修订版是基于我国教育发展的需要,结合国际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对2021年版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完善。

最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23年修订版

最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23年修订版

最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23年修订

一、课程目标
本科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
1. 掌握科学知识与技能,培养科学思维;
2. 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3. 发展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4. 培养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二、课程内容
1. 自然科学基础
(1)生物学
包括动物、植物的基本知识,生态系统,以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2)地理学
包括地球的结构,气候变化,以及自然资源的利用。

(3)物理学
包括力和运动,热,光,声,电,以及宇宙的基本知识。

2. 技术和工程
(1)技术应用
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安全,以及其他现代技术的应用。

(2)工程设计
研究如何将科学知识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方式
- 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研究;
- 促进学生互动,鼓励讨论和合作;
-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研究科学知识。

四、评估与评价
- 期中和期末考试;
- 日常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
- 科学项目和实验报告。

五、教材与资源
- 根据本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
- 网络资源,包括在线教育平台和数字教学资源;
- 校内实验室设备和科学博物馆。

本修订版课程标准旨在适应新时代的教育要求,为小学生打下坚实的科学基础,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

科学新课程标准:2023年小学部编版指南

科学新课程标准:2023年小学部编版指南

科学新课程标准:2023年小学部编版指南引言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部对小学科学课程进行了修订。

本指南旨在帮助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深入了解2023年小学部编版科学新课程标准的内容、特点及实施建议,以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

一、课程标准概述1.1 课程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认识自然、探究自然、热爱自然的学科。

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2 课程目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下三个层面的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学会使用科学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1.3 课程内容新课程标准将课程内容分为四个领域: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物质科学、技术与工程。

每个领域包含若干个主题,涵盖不同层面的知识体系。

二、课程实施建议2.1 教学设计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富有启发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活动。

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2.2 教学方法倡导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3 教学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多元地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

关注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4 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发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如:实验器材、网络资源、科普读物等。

三、课程管理与培训3.1 课程管理学校应加强对科学课程的管理,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建立课程管理体系,明确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要求和评价标准。

3.2 教师培训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实施能力。

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研讨会等活动,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2020年8月打印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

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二、基本理念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1 .人人都能学的科学科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

无论学生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性别、天资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科学课程均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科学潜能发展的基础。

2 .学习“四位一体”的科学科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学概念并认识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还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2往、语言表达的能力,更要使学生获得善于思考、勇于开拓、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是科学的四个层面,应全面体现在课程内容中。

3 .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要创造学习科学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4 .以科学探究为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

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将有利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

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是多样的。

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策略,让学生将探究式的学习与其他方式的学习充分结合起来,以获得最佳的学习结果。

5 .科学课程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选择的机会和创造的空间。

科学课程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

提倡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加强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与整合。

3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总目标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关键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兴趣和思维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应用于力所能及的科学探究活动;了解科学和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理解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核心。

具体目标(方案一)( 2 )通过对物质科学相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用途和变化;对物体的运动、力和简单机械,以及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具有感性认识。

2 、掌握科学方法( 1 )学会从生活经验中提出简单的科学问题。

(提出科学问题)( 2 )学会对一些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和实验,并且能够对观察和实验的过程、结果进行陈述。

(进行观察和实验)( 3 )学会对一些自然现象的成因进行假设,运用科学知识对自然现象进行说明和解释。

(科学解释)( 4 )学会对得到的科学结论进行验证。

(科学验证或检验)3 、弘扬科学精神(从科学精神的内涵:理性、实证、分析、开放、民主、批判、革命等方面选点)( 1 )敢于坚持真理,依据客观事实提出和坚持自己的见解。

(理性精神)4( 2 )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并愿意为探索自然的奥秘付出艰辛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

(实证精神)( 3 )善于思考和分析,追求准确和精细;同时能听取不同意见,理解别人的观点和设计思路。

(分析精神和开放精神)( 4 )敢于大胆质疑,具有开拓创新的勇气。

(批判精神)(二)科学能力1 、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2 、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小学生具有初步的比较、判断、归纳、分类、想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三)科学态度1 、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乐于参加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活动。

2 、有求真务实、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和坚持自己的见解,能听取与分析不同的意见,而且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勇于改变自己的观点。

3 、有将自己的意见公开并与别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态度。

对别人的情感和利益具有敏感性,并能理解别人的观点。

4 、有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具体目标(方案三)51 、通过对物质科学相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和基本运动形式,认识物体的运动和力,了解能量具有不同的形式并且能够互相转换。

(二)科学能力1 、能够识别科学性问题,辨识由生活需要而产生的各种技术问题,在回答问题时首先要考虑收集证据。

2 、能够大胆猜想,有根据地进行假设,根据已有知识与条件进行实验设计,以便能够验证假设。

3 、能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阅读等多种方式收集可观察和测量的资料。

4 、能够运用表格、统计图表等形式分析整理数据资料。

5 、能够在居于证据的基础上回答关于物体、事件或系统的特性和规律的问题,从自然现象中发现因果关系。

6 、能够调动思维进行理性的思考,参与讨论和辩论,7 、了解科学探究使人们认识自然世界、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方法之一。

8 、学会使用各种工具,包括科学研究中需要的工具、仪器,也包括技术工具,运用工具制造产品或解决实际问题。

(三)科学态度1 、保持对科学以及与科学有关事件的好奇心,具有一定的想象力,敢于创新。

2 、对科学与技术感兴趣,有参与科学和技术事务的愿望,关心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63 、能够实事求是,尊重证据,基于证据进行判断推理、解决问题和进行质疑。

4 、能够与人合作,形成良好的相互尊重的热人际关系,参与到科学小组中共同研究,解决问题。

5 、能够开放地接纳他人的观点,认识到考虑不同科学视角和论点的重要性。

6 、具有对资源和环境的责任心,对维护环境的可持续性表现出责任感,对个人行为产生的环境和更有意识表现出采取行动保护自然资源的意愿。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实验稿)一、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

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

科学探究不仅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还涉及到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如科学探究的特征。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7放,逐步培养。

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涉及科学探究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也可以是全过程。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又是科学教育的目标,通过对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自然现象的学习,改变学生的行为倾向,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陶冶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打好基础。

科学教育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主要包括对待科学学习,对待科学,对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对待自然四个方面。

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 " 教" 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

( 一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标准框图( 二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标准1. 对待科学学习具体内容标准活动建议1.1 想知道,爱提问。

·比一比谁提的问题多,谁提的问题好。

·乐于对周围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

1.2 喜欢大胆想象。

1.3 尊重证据。

·讨论外星人的存在是科学的假设还是科学的结8论。

·讨论迷信为什么站不住脚。

1.4 能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

·如观察月相、培育花卉、饲养小动物等。

1.5 愿意合作与交流。

·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资料和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愉快。

1.6 尊重他人劳动成果。

2. 对待科学具体内容标准活动建议2.1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猜测 10 年以后会有哪些科学新发现和技术新发明。

·搜集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故事,与同学分享2.2 不迷信权威。

3. 对待自然具体内容标准活动建议3.1 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讨论建立自然保护区、饲养广场鸽、从伐木英雄到植树英雄、建立野生动物园等问题。

3.2 珍爱生命。

·饲养小动物,栽培花草。

9·观察、研究小动物后放回大自然。

3.3 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

·参加欣赏、赞美家乡美的活动。

·用图画、诗歌表达对祖国河山的美好情感。

4. 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具体内容标准活动建议4.1 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调查家庭生活中有哪些不科学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

4.2 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搜集有关科技新产品的信息资料,并与同学分享。

·调查工厂、农村、社区中科技与生产相结合的实例。

4.3 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从自己家中一周用掉多少个一次性塑料袋,估算·其对本地区可能造成的危害,并提出相关建议。

·调查化肥、农药、杀虫剂的使用情况,并作出评价。

四、物质世界一个无生命的物质世界与生命世界同样五光十色,精彩纷呈,充满了形形色色的令人惊奇、迷惘、感叹的现象和过程。

" 物质世界 " 这部分的学习将带领小学生走进这块神奇的土地,开始探索其中的奥秘。

10" 物体与物质 " 部分经过对物体 -- 材料 -- 物质这三个层次的观察与探讨,了解物质一些基本的性质与变化过程,使学生的认识逐渐由具体向抽象过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