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浅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浅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文学流派。
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其主要内容是描写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
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又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
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一、田园诗恬淡、朴实自然的风格谈田园诗离不开陶渊明,谈陶渊明自然会想起他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名句。
陶的田园诗对农村事物和恬静的环境给予了由衷的赞颂,朴实自然毫无喧饰,充分表达了诗人的真实感受。
同时将农村那宁静平和的生活表现得如仙境般优美,令人神往。
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未直接说出,而是通过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鸡鸣狗吠、山气飞鸟的白描,流露出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和深切依恋,表露出诗人那纯净的心地和平静的心境,与简朴恬静的田园风光交融为了一体。
二、浑然天成的意境在诗歌创作中,情、景、理三者交融至关重要,而情又是最重要的,离开情的景就没有了生气,离开情的理更是'淡乎寡味'的空理。
而陶诗总能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悟出之理,又呈现新的意境,给人以美感。
他善于寓情于理,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与景物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
可谓发乎事,源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
陶渊明的田园诗不是对现实生活作单层次的、平面的再现,而是在情、事、景、理的统一中构成了多层次的艺术整体,给人们以丰富而深刻的审美享受。
如《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如果说建安诗歌为中国文学带来了一种慷慨悲凉的美,那么西晋诗人为中国文学带来了绮丽之美,陶渊明则开拓了一个以自然冲淡为美的天地。
他的诗作表现为宁静平淡的境界,是一种新的意境美的类型。
“语淡而味腴,各粹之气,悠然流露。
最耐玩味。
”(伍涵芳《读书乐趣》)指出了陶渊明有平和淡泊的人生境界。
自然流露于诗。
因之其诗才具有平淡自然之美。
陶渊明的田园诗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怡然超脱的情趣、恬淡深远的意境陶渊明的田园诗有纯净简洁、质朴无华的纯净美,多用白描手法。
加以点染勾画。
使之现出深远恬淡的意境和疏淡自然的情趣,构建出冲淡之美。
著名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是这一特色的典型代表,这首诗不刻意雕琢却高度艺术化传神,平白的语言却达到诗意语言的极致之境。
“外枯而中膏。
似淡而实美”。
用质朴而自然的风格营造出了一种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的艺术境界。
表达的是纯真情怀。
而非矫饰的感情。
诗的美感,不仅来源于淡雅、纯净语言。
更来自于诗人自然、率真、超脱的情感,表现出诗人向往的闲适淡泊的人生。
陶渊明的田园诗给我们营造了一个以冲淡为美的天地。
他的诗是心与自然合一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意味隽永,韵味醇厚。
诗人将平和淡泊的人生境界自然流露于诗。
如《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育。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和找到了人生真谛的喜悦之情,是最能代表陶渊明冲淡美风格的诗作之一。
二、日常生活的诗化。
蕴藏着高洁情怀与深刻哲理将日常生活涛化。
使之充满诗意。
他擅长在日常劳作中发现生活的美感,作品因此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对艰辛的劳作,诗人表现出的是平静乐观的心态,宁肯躬耕田垅也不肯同流合污的执著、乐观情怀与风骨,成为高洁之士理想人格精神的楷模。
在平淡的语言中蕴含朴厚悠远的诗韵。
诗人用欣赏的艺术眼光来审视田园,他的田园诗似乎信手而作,却有超出常人的旷远与清淡,形成浑然天成的意境。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因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因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他的田园诗以婉约清新、自然朴素而著称,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艺术风格和成因两个方面探讨陶渊明田园诗的魅力。
一、艺术风格陶渊明的田园诗的最大特点就是清新婉约、自然朴素。
他的诗中常用的景物有小桥流水、竹林松涛、田野牧歌等等,这些景象都充满了田园生活的气息,给人以心灵上的享受。
例如他的《桃花源记》中写到:“前者在嵩山之南,河源在洛阳东南百里。
”就能给读者栩栩如生的感受。
此外,陶渊明的诗歌语言高古清新,韵味悠远,富有韵律美感。
他的行文中有着古琴的声韵,一阵轻柔的旋律就能够蕴含无限的感慨和情感。
例如他的《归园田居·其一》中写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表达了他的抱负和情感。
二、成因陶渊明田园诗的成因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生活环境,二是文化积淀。
陶渊明自幼在山水田园中成长,对自然有着丰富的感性训练,爱好田园生活,由此形成了田园情结。
他通过描写桑、麻、田、园、牧、钓等生产、生活场所,展示了淳朴自然的生活场景,拉近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另一方面,文化的积淀对于他的创作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陶渊明承受了赋、附、颂、歌、乐、舞等若干古代诗歌形式的长期熏陶,又深受《庄子》、《老子》、《文选》等古文名著的影响,造就了他材力兼备、艺术修养深厚的文学修养和风格美感。
他将诗歌从纯属文人之雅事转化为广泛的群众审美需求,打破了封建朝野阶级文学和官场文学的套路和限制,将自然与人文融合在一起,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创造性。
结论:总之,陶渊明的田园诗既是自然美与人文美的融合和表现,又是一种倡导人们热爱生命、向往自然、保持真诚从容的精神象征。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他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文字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妙和生活的美好。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的特点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的特点陶渊明田园诗的特点可以从艺术风格、艺术境界两个方面来看。
在艺术风格上,恬淡自然、醇厚隽永;在艺术境界上高远拔俗、浑然天成。
陶渊明田园诗主要体现在情、景、事、理的交融统一上;在语言上自然本色、精练传神。
陶渊明字元亮,晚年的时候,他为自己改名潜,字渊明,五柳先生的别号,尽人皆知。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最先把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带入诗歌创作中,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即田园诗的创作,使田园诗在唐宋以来成为诗歌重要描写内容。
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个专力写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
他的田园诗充满了对污浊的现实的憎恶和对纯朴的田园的热爱。
如《归园田居》第一首《少无适俗韵》,诗人把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身处其中比作“羁鸟”,“池鱼”,把归居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社会的蔑视。
同时,陶渊明在这首诗里和其他诗作中,都刻意描绘了清新、悠美的田园风光(如“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由衷的喜悦。
在诗中,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喧嚣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相得益彰的艺术力量。
相比之下,王维、孟浩然的田园诗就缺乏这种深刻的批判意识和进步的思想境界;王维、孟浩然虽然也赞美田园风光,但没有揭露上层社会的黑暗,这是一个很大的不同。
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执着之情尽显笔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离开官场,没有了昔日的俸禄,陶渊明发现做一名农夫也不简单。
但他宁愿身体受苦,也要保持内心的纯洁。
不为五斗米折腰,正是他的气节。
陶渊明厌倦了做官,田园生活才是他的最爱。
你看,他每天乐此不疲,早出晚归,带月荷锄归,形象地写出诗人的勤劳。
读陶渊明的诗,可以洗涤我们的心灵沉淀我们的心情。
整日忙于工作的我们,不妨放慢前景的脚步,细心品读一下陶渊明的诗,收获一下自然的惬意。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陶渊明是中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文化名人,他的田园诗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陶渊明的田园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一、陶渊明的田园诗的背景陶渊明的田园诗是在唐代盛行的“山水田园”文化的背景下诞生的。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艺术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这个时期的文学艺术以山水田园为主题,充满了浓郁的自然情怀和深刻的人文思想。
陶渊明的田园诗正是在这个时期中诞生的。
二、陶渊明的田园诗的艺术特点1、自然美的表现陶渊明的田园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表现了自然美。
他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美丽和神秘。
在他的诗中,山水树木、花草鸟兽、风雨雷电等自然元素得到了生动的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自然之中,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好和神秘。
例如《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和《归园田居》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诗句,都表现了陶渊明对自然美的向往和追求。
2、人文情感的抒发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表现了自然美,还表达了他对人文情感的深刻抒发。
他通过描写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感悟和思考。
在他的诗中,人们的情感和自然的美被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诗意。
例如《归去来兮辞》中的“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等诗句,表达了陶渊明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3、意境的营造陶渊明的田园诗最大的特点就是意境的营造。
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虚幻的意境,使读者感受到了一种无法言说的美妙。
在他的诗中,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感被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诗意。
例如《桃花源记》中的“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等诗句,表现了陶渊明对人类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三、陶渊明的田园诗的艺术价值1、传承中华文化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精深。
通过对自然美的表现和人文情感的抒发,陶渊明的田园诗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中文本科)

浅谈陶渊明的田园诗陶渊明是我国古代著名诗人,他长于诗文词赋,其诗大多描写农村生活和自然景色,语言质朴精练,真实感人,具有独特的田园诗风格,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这是他对中国文学的一大贡献。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东晋末年产生,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关。
魏晋时期,地主庄园经济进一步发展。
永嘉之乱后,南逃的士族地主在东晋政权的庇护下,广置田园,掠夺土地,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崇自然、尚清谈的玄学风气极盛,加上佛教的广泛传播,儒家经学暂时没落。
当时的士族文人往往生活糜烂,意志颓废,精神上纷纷向“玄之又玄”的老庄道学寻求寄托,有的纵情山水,以隐居逃避现实,所以文学领域玄言诗、山水诗盛行一时。
与此相反,一部分不满现实的文人士大夫,深感仕途黑暗,于是弃官归隐,躬耕自食,去探索人生的真谛,寻求个人安生立命的场所,渐渐与统治集团有了距离,因而更接近于广大劳苦大众。
陶渊明就是这些文人士大夫中的杰出代表。
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还有其独特的个人生活经历和思想基础。
他出身于一个没落士族地主家庭,少年生活在农村环境,家乡故园的风光,这些都对他的思想和创作提供了充足的养料。
仕宦归来,他“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晋书·隐逸传》)。
他的后半生更是长期活动在百里之内的农村,接触的多是田野村夫,议论的多是稻麦桑麻,过着粗衣淡食的贫士生活。
长期的农村生活实践,为他的田园诗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源泉。
另外,个人的人生志向对他的田园诗创作有重要的影响。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道出了他从小就喜爱“丘山”的志向。
“望云渐高鸟,临水愧游鱼”表达了他渴慕自由的性格。
虽然我们不能单纯强调作家个人气质对生活道路的选择和文学创作的影响,但我们也没有理由忽视这一点。
一、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个性(一)似淡实醇意深旨远在陶渊明笔下,一切都平平淡淡,无新奇、无波澜,但底蕴却极为丰富,读来韵味隽永,可谓冲而不薄,淡而有味。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诗歌风格一:平淡自然、情真味永。
陶渊明的诗歌平淡自然,无论在叙事、写物还是描景上都是朴质无华的。
诗歌的内容贴近生活,思想感情非常的浓厚真切。
陶渊明的诗歌题材以田园生活为主,描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寻常小事,虽平平淡淡,读起来却有滋有味。
诗歌风格二:浑融完备,意境深刻。
陶渊明诗中,有许多描写景物的句子。
这些句子用白描和写意的手法,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写的诗意盎然,丰富读者的想象,好像在读者面前展示一幅生动有趣、意境深远的画面。
诗歌风格三:语言质朴,生动绝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的核心思想,在诗歌的著作中当然也不例外。
他的语言质朴实在,不娇柔不造作。
就如同本人一样,陶渊明在仕途上始终保持着品德节操的纯洁。
因人格的'坚定与生活体验高度合一,创作出来的诗句就很有感染力。
诗歌风格四:题材广为,风格多样。
陶渊明的诗歌可以分为五大类,有田园诗、咏怀诗。
咏史诗、行役诗和赠答诗。
田园诗和咏史诗是陶渊明的主要创作,也是他成就的代表。
田园诗表达的是陶渊明向往追求的田园生活,抒发悠然自在、知足淡泊的思想情感,体现陶渊明追求真的人生哲理;咏史诗是陶渊明继承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咏史的同时又抒发情怀,展现一种大气豪迈的风格。
1、太少并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2、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3、未言心相醉,无此直奔杯酒。
4、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5、人生似幻化,终山药空无。
6、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7、不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存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8、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9、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到南山。
10、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11、不戚戚于富贵,不汲汲于风流。
12、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或命巾车,或棹孤舟13、勤学如春起至之苗,不见踪影其减,日有所长。
1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5、不足为外人道也。
16、未言心相醉,不再接杯酒。
17、奇文共欣赏,疑义自得析。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风格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风格内容摘要:陶渊明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
本文简要论述了陶渊明田园诗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的田园诗恬淡自然,不加雕饰,极尽语言之美,简练丰富,不相重复,包含了作者高度的匠心。
陶渊明的田园诗歌虽然平淡,却不浅薄,且还富有悠远的意境。
陶渊明的田园诗随意点染,清新自然,而有无尽的神韵。
诗歌内容丰富、充实,意蕴深厚,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了田园隐居生活的各个方面。
他开创的田园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关键词:恬淡自然;意境悠远;朴实无华陶渊明(365-427),出生于东晋末年,字元亮,或云名潜,字渊明,谥号靖节先生,桪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特别是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是多方面的,在他的笔下,田园、劳动第一次具有真正的审美意义。
他开创的诗歌传统,被后代许多诗人继承和发扬。
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等人,都是他的这一传统的继承者。
现从艺术特点、意境特点、语言特点、笔法特点四方面浅析陶渊明田园诗风格。
(一)艺术的特点:恬淡自然、醇厚隽永。
纵而观之,其田园诗的题材和内容多采自归隐后的生活,他将劳动视为自然的生活方式,认为自躬自耕式的生活虽苦且累,然而却是最贴近田园的纯自然性质的生活。
其诗所描写的对象,亦是习见常闻的事物,如村舍、鸡犬、桑麻、豆苗、耕种、风雨等,都是直写其物其事,而不讲究词藻上的华美,粗略几笔即勾勒出景物的神韵,形似更神似。
此种白描功底,于平淡中透出丰富联想,于联想中生出诗的“淡永”意境。
可谓“极平常之景,各生趣味”、“无一修饰之语,而其间无穷妙味。
”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归园田居》其一),未及“人”字却有“人”在诗中之实感,读来颇有闲趣;“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和郭主簿》其一),一个“贮”字,情景交融,平生绮丽;“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拟古》其三),读来但觉春意四溢、草木满堂,自然中显神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作者:李淑珍
来源:《课外语文·教研版》2013年第07期
【摘要】田园诗的集大成者是唐代诗人王维,而开创者是东晋诗人陶渊明,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厌恶官场的尔虞我诈,愤然离职回乡归隐,在田园生活中,他领略了山水田园的美好,民风的淳朴,大自然孕育了他,给了他灵性,使得他的田园诗恬淡自然、质朴无华。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恬淡自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
田园诗是唐代诗歌中的一个派别,代表诗人是孟浩然、王维。
陶渊明挂冠而去时所作的《归去来兮辞》中,开篇一声呼唤:“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接下来以欢欣的笔调描写了田园生活的愉快和美好,字里行间欢快地流淌着诗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田园居》其一)的喜悦之情。
归田之后,诗人通过对无限美好的田园风光的描绘,自然纯真的田园生活的歌颂、自己躬耕同农民友好交往的欢悦心情的倾吐,在当时玄言诗笼罩的情况下,别开生面地为我国古代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田园诗,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恬淡自然。
一、自然寻常的内容
读陶诗的第一感觉,就是平淡亲切。
这与陶渊明以平常景物寻常事入诗大有联系。
陶渊明厌恶官场,向往躬耕田园的隐居生活。
在纯朴的田园生活中,忘却官场与尘世的烦恼,领略乡村美景,感受田园风光。
春秋四季、日月雨露风霜、田园川泽村落、山郭柴门荆扉、桃李杂草桑竹、鸡犬桑蚕飞鸟……此等平常景物,陶渊明信手拈来,自然入诗,却意趣横生。
所谓“俯拾即是,不取诸邻”,更显清淡自然。
如《归园田居》第一首,诗中的“丘山”、“旧林”、“故渊”、“田园”、“榆柳”、“桃李”乃自然之景;“羁鸟”、“池鱼”、“方宅”、“草屋”、“堂前”、“户庭”、“虚室”则是平常之物;至于“鸡鸣”、“狗吠”更是寻常所闻。
正因为如此,被一般人所熟视无睹的农村自然景物,在陶渊明的眼中却格外动人,入诗则诗意盎然。
陶诗写的是平常景物,所反映的同样不外乎农事、闲居和饮酒之类平常事。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归园田居》其二);“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归园田居》其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等为农事。
描绘闲居的诗,如“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移居》其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饮酒诗更多,《饮酒二十首》便是酒后的题咏之作。
其他诗亦多与酒有联系,如“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乞食》);“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和郭主簿》其二)
唐代孟浩然,其风格近于陶渊明,描写的大抵也是平常景物,如《过故人庄》,但陶渊明诗歌的景物描写,有着更广阔的社会背景,有着更丰富的生活内容。
景物虽平常,但反映出的思想内容却不寻常。
二、质朴无华的语言
翻开《陶渊明集》,我们可以发现,凡农村俗事、田园风光以及诗人在此环境中的恬淡心境,都是通过浑朴、自然的语言,用以少胜多的艺术概括表现出韵味之致的含蓄和隽永。
千古名句“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准确地传达了诗人采菊时俯仰自得的情貌,初不用意,猛然见山,是心理上偶然发现的喜悦,一个“见”字使意境有飞动之趣。
《归园田居》其三中有“带月荷锄归”之语,如果是“戴月”,就只是披星戴月的客观景象,没有情感意趣的灌注。
而“带月”则把人和月亮紧紧联系在一起,画面上人的形象和月景融成一片,以人的情趣笼罩整个境界。
一个“带”字写人带月行,人的一片情意溢出,主观色彩要浓郁得多。
陶诗很少用夸张的手法、华丽的词藻和对仗典故,往往一切如实说来。
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会、鸡犬、豆苗、桑麻、穷巷、荆扉,然而这些平常的事物在作者笔下看似平平淡淡,但细细咀嚼,却平淡之中见绮丽,另有一番使人赏心悦目的韵味。
陶渊明的田园诗,语言虽然极近普通的“田家语”,但却是经过高度艺术提炼的。
而在这精粹传神的语言中,又都含有丰富的情感、典型的形象。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明”一个“贮”字,用在这里,形象生动新鲜传神,仲夏清幽林阴好像是可贮存、可掬取的一泓清泉。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一个普通的“翼”字,同样使我们清晰动感地看到那和煦南风温存抚爱着欣欣向荣的禾苗的景象,生意盎然。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平淡无奇的四句诗却写出了一片生动田园生活和谐欢快的声音和气氛。
总之,陶渊明的诗歌语言就是经过提炼的“田家语”,是自然的再现,简净、含蓄却又至为丰美,是蕴寓于通俗中的神奇。
正如苏轼《与苏辙书》中云:“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元好问评曰: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三、淡远优美的意境
陶渊明躬耕田园,沐浴着纯朴的民风。
他通过平常景物入诗,并借助白描的表现手法和朴素的语言,创造出闲适悠远、淡薄明净的意境,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美的享受。
还是以《饮酒·结庐在人境》一诗为例加以说明。
诗中写到,诗人筑室造宅于人群聚居的尘世,却能避开车马的喧嚣之声,远离庸俗鄙俚的人们,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
“心远地自偏”,这似乎自相矛盾,其实,只要心怀淡泊,不屑于世俗,即使身居喧嚣之境,也能如同居于僻远之地了。
可见,这并不矛盾。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一个“见”字将意境全然托出。
诗人本意采菊而无意望山,不经意却举首见山。
恬淡自然,实是悠然忘情之境。
故王国维称此二句为“无我之境”,的确很有见地。
整首诗一气直下,清空如话,似行云流水,舒展自如。
细品诗句,恍若置身其景:夕阳余晖,青山如黛,飞鸟投林,一位采菊诗人悠然步行……营造出萧然淡定,悠悠不尽的意境来。
不妨再看看《和郭主簿》第一首,诗中写屋前林木茂盛,虽值仲夏,但绿荫满林。
只觉清风徐来,轻掠衣襟,委实惬意至极。
诗中还写到,归隐躬耕后,已罢去尘世繁杂的交游,琴书时弄,小儿绕漆,乐享天伦,在这过着蔬谷自给,美酒独斟,恬淡自然的隐居生活。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诗人悠然望云怀古,有超脱之感,更觉意境清幽闲远,细味之则意愈深。
参考文献
[1]程郁缀.唐诗宋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