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语文试卷-答案
083.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8年呼和浩特市中考试卷语文注意事项:1.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填涂在试卷和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2.考生必须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答题一律无效。
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3.本试卷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18分)1.请选出下列句中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
(2分)A.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从最高处发源,立下鸿鹄(hú)之志,遇险阻,愤激奔滕;经平沙,浅唱低吟。
B.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伸展出他如盖的浓荫,来荫(yìn)庇树下的幽花芳草。
C.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nán)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而应推敲细思,有价值的部分则需咀嚼消化。
D.它们带着劳动与痛苦所给(gěi)予的残酷痕迹:嘴巴被衔铁靳得变了形,腹侧留下一道道的疮痍。
2.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
(2分)A.在曹文轩系列“成长小说”中,来自生活的素材与独特的艺术手法相得益彰....。
B.书卷气来自孜孜不倦地读书,在幽幽书香日积月累....地熏陶下,浊俗可以变为清雅。
C.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的痕迹。
..桑田D.山中夜晚,月明风清....,树木姿态各异,徜徉其间,人们舍不得打破这山间的静谧。
3.请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2分)A.有关部门对极少数不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无理取闹、甚至殴打侮辱环卫工人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
B.我们家乡美丽而富饶,这里土地肥沃,特别适宜种植果树、马铃薯和莜麦,此外,还适宜栽种梨树和杏树。
C.全厂职工讨论和听取了厂长关于“引进专业人才,改善经营管理”的报告。
D.昨天,许多代表在休息室里热情地同他交谈,鼓励他勇于面对眼前的困境。
4.名著阅读。
(5分)(1)请你结合下面选自《二十四孝图》的文段,说说作者借“阿长”这个人物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3分)“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
2018年语文中考试题及答案 呼和浩特卷

殴 打 侮 辱 环 卫 工 人 的 事 件,及 时 进 行 了 批 评 教 育 和 严 肃 处理。 B. 我们家乡美丽而富饶,这里土地肥沃,特别适宜种植果树、 马铃薯和莜麦,此外,还适宜栽种梨树和杏树。 C. 全厂职工讨论和听取了厂长关于“引进专业人才,改善经 营管理”的报告。 D. 昨天,许多代表在休息室里热情地同他交谈,鼓励他勇于 面对眼前的困境。 3. D(2 分) 解析:A 项,搭配不当,“事件”不能进行“批评教育”,应将 “事件”改为“人员”;B 项,语意重复,“果树”包括“梨树和杏树”,故 可删掉“果树、”;C 项,语序不当,应先“听取”再“讨论”,“听取”和“讨 论”要互换位置。 4.(内蒙古呼和浩特 · 5 分)名著阅读。 (1)请你结合下面选自《二十四孝图》的文段,说说作者借“阿
(2)下列选项是与《贝多芬传》一书相关的内容,请你选出有 错误的两项。( )( )(2 分) A. 法国作家罗曼 • 罗兰的《贝多芬传》创作于 19 世纪与 20
世纪之交,当时的欧洲社会躁动不安,弥漫着腐败的风气。 B. 在表现贝多芬与歌德一起散步遇到皇族的情景时,作者运
用动作、语言描写,塑造了贝多芬高傲、倔强的形象。 C. 贝多芬一生历经磨难,失聪的痛苦,爱情的失意折磨着他
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7.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 分)
(1)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4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
(3)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
(4)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 4
7.(1)回声 (2)目光短浅 (3)像北斗星 (4)可以(2 分)
2018年呼和浩特市中考试卷 含答案

2.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 ) A. 在曹文轩系列“成长小说”中,来自生活的素材与独特的艺术手法相得益彰。 B. 书卷气来自孜孜不倦地读书,在幽幽书香日积月累地熏陶下,浊俗可以变为清雅。 C. 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 D. 山中夜晚,月明风清,树木姿态各异,徜徉其间,人们舍不得打破这山间的静谧。 【答案】B 【解析】 【详解】B.日积月累:形容长时间的积累,指一天天地不断积累。使用错误。幽幽书香,可以说是“熏陶” ,但不宜再加上“日积月累”。一是词义重复,成分赘余,两者都有长时间之意;二是动词混淆,搭配不 当,“日积月累”自带动词“积”“累”,书香可以“积累”,但“熏陶”不能说是“积累”。故选 B。
5.默写。将相关诗文用正楷字写在答题卡上面的田字格中。 (1)《诸葛亮集》中“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与《出师表》中的“______,______”意思一致。 (2)常恐秋节至,______。(《乐府诗集·长歌行》) (3)王维《使至塞上》的颔联是:______,______。 (4)《与朱元思书》中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水流速度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1)陟罚臧否 (2). 不宜异同 (3). (2)焜黄华叶衰 (4). (3)征蓬出汉 塞 (5). 归雁入胡天 (6). (4)急湍甚箭 (7). 猛浪若奔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词和古文的背诵与默写。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在默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误( 错别字、漏字、添字)。注意“陟罚臧否”“焜”“蓬”等字的正确书写。
2018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2018年呼和浩特市中考试卷语文注意事项:1.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涂在试卷和答题纸的规定位置。
2.考生要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答题一律无效。
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3.本试卷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18分)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5分)你好,溪流妹妹!你吟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白云大嫂!月亮的好女儿,天空的好护士,你洁白的身影,让憔cuì的天空返老还童,露.出湛.蓝的笑容。
你好,瀑布大哥!雄浑的男高音,纯cuì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
b5E2RGbCAP<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露湛<2分)<2)根据拼音用正楷写出汉字。
憔纯<2分)<3)“唱和”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1分)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今年中考期间,呼市市政府将严格整治辖区内的噪音污染,为考生营造安静的考试环境。
B.社会角色不同,承担责任各异。
教师、医生、军人在各自的岗位上救死扶伤,教书育人,站岗放哨。
C.当“钢琴王子”李云迪和“歌坛巨星”王力宏来到呼和浩特时,受到首府歌迷的热烈欢迎。
D.从某种意义上说,睡眠质量决定着生活的质量。
我们必须全面改善公众的睡眠健康水平。
3.名著阅读。
<4分)1956年2月29日夜亲爱的孩子:昨天整理你的信,又有些感想。
关于莫扎特的话,例如说他天真、可爱、清新等等,似乎很多人懂得;但弹起来还是没有那天真、可爱、清新的味儿。
这道理,我觉得是“理性认识”与“感情深入”的分别。
感性认识固然是初步印象,是大概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深入一步,了解到本质。
但是艺术的领会,还不能以此为限。
必须再深入进去,把理性所认识的,用心灵去体会……p1EanqFDPw比如你自己,过去你未尝不知道莫扎特的特色,但你对他并没发生真正的共鸣……这一回可不然,你的确和莫扎特起了共鸣,你的脉搏跟他的脉搏一致了……<《傅雷家书》节选)<1)《傅雷家书》是傅雷写给儿子的,“书”指的是。
083.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8年呼和浩特市中考试卷语文注意事项:1.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填涂在试卷和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2.考生必须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答题一律无效。
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3.本试卷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18分)1.请选出下列句中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
(2分)A.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从最高处发源,立下鸿鹄(hú)之志,遇险阻,愤激奔滕;经平沙,浅唱低吟。
B.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伸展出他如盖的浓荫,来荫(yìn)庇树下的幽花芳草。
C.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nán)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而应推敲细思,有价值的部分则需咀嚼消化。
D.它们带着劳动与痛苦所给(gěi)予的残酷痕迹:嘴巴被衔铁靳得变了形,腹侧留下一道道的疮痍。
2.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
(2分)A.在曹文轩系列“成长小说”中,来自生活的素材与独特的艺术手法相得益彰....。
B.书卷气来自孜孜不倦地读书,在幽幽书香日积月累....地熏陶下,浊俗可以变为清雅。
C.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的痕迹。
..桑田D.山中夜晚,月明风清....,树木姿态各异,徜徉其间,人们舍不得打破这山间的静谧。
3.请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2分)A.有关部门对极少数不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无理取闹、甚至殴打侮辱环卫工人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
B.我们家乡美丽而富饶,这里土地肥沃,特别适宜种植果树、马铃薯和莜麦,此外,还适宜栽种梨树和杏树。
C.全厂职工讨论和听取了厂长关于“引进专业人才,改善经营管理”的报告。
D.昨天,许多代表在休息室里热情地同他交谈,鼓励他勇于面对眼前的困境。
4.名著阅读。
(5分)(1)请你结合下面选自《二十四孝图》的文段,说说作者借“阿长”这个人物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3分)“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
精品解析: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原卷版)

2018年呼和浩特市中考试卷汉语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20分,答题时间120分钟。
2.答卷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1-5题、12-18题,各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的这一选项处填涂;其他题按试卷要求在答题卡的相应处作答。
一、选择题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春意甚浓了,但在北方还是春寒料峭..。
(严寒)B. 那个晚上,塞尔玛破天荒...让我下了厨房,煮了面。
(违反原则)C. 那座雄伟壮丽的宫殿,就是闻名遐迩..的成吉思汗陵。
(远近)D. 被雨水打湿的蝴蝶,白得像一片小雪花,轻柔纤细,楚楚..动人。
(可怜)2. 在下面句子中的横线处依次填写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天才与常人在智力上有区别,在非智力方面有区别。
通常情况下,在非智力方面,天才往往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也许他自己也说不清楚这使命感究竟是什么,始终存在着,通过其言行体现出来,这种使命感就是他对自己生命的责任心。
A. 因为所以既然就B. 不仅也但是并且C. 不是而是只要就D. 如果就与其不如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野鸡多用两只腿跑动,即使能飞起来的也只能飞很短的距离。
当它逃不脱追者时,就把头钻进草堆里,自以为安然无恙....了。
B. 红树林深处,简直就是一个海上的世外桃源....,一个神秘的植物天地。
C. 生活中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精神,人才会变得更优秀。
D. 每天早晨,他都要一个人跑到花园里,指手画脚....地练动作,抑扬顿挫地背台词。
4. 在下面语段横线处依次填入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时间都去哪了?在这个忙碌的时代,“忙”逐渐成了一种生活状态。
有的人因为忙于生计,,失去了许多与家人共享天伦的快乐;有的人因为忙于仕途,,错过了许多与朋友交流思想的时光;有的人因为忙于玩乐,,错失了许多与他人放飞梦想的机会……所以,我们应该在流淌的时间里经营好自己的幸福人生。
2018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语文试卷

2018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语文试卷一、积累与运用(18分)1.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画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突如其来的暴雨带来了丰沛的降水,植物种子纷纷发芽、生长,往日死寂的沙漠不久就变成了绚(xùn)丽的花海。
B.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伸展出他如盖的浓荫,来荫(yìn)庇树下的幽花芳草。
C.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nàn)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而应推敲细思,有价值的部分则需咀噘消化。
D.它们带着劳动与痛苦所给(gěi)予的残酷痕迹:嘴巴被衔铁靳得变了形,腹侧留下一道道的创痍。
【答案】B【考点】常见易错字易误读常见字【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A项,“绚”应读作 xuàn 。
C项,“咀噘”正确字形为“咀嚼”。
D项,“给予”中的“给”应读作jǐ ;“创痍”正确字形为“疮痍”。
故选B。
2. 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
()A.在曹文轩系列“成长小说”中,来自生活的素材与独特的艺术手法相得益彰。
B.书卷气来自孜孜不倦地读书,在幽幽书香日积月累地熏陶下,浊俗可以变为清雅。
C.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
D.山中夜晚,月明风清,树木姿态各异,徜徉其间,人们舍不得打破这山间的静谧。
【答案】B【考点】成语的使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
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解答】A.相得益彰:相行:互相配合、映衬;益:更加;彰:显著。
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
合乎句意,是正确的;B.日积月累:一天一天地、一月一月地不断积累。
指长时间不断地积累。
2018年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语文试卷-答案

内蒙古省呼和浩特市2018年中考试卷语文答案解析1.【答案】B【解析】A.奔滕--奔腾;C.“难”应读“nàn”;D.“给”应读“jǐ”。
【考点】汉字的字音、字形2.【答案】B【解析】A.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
B.日积月累:长时间的积累。
不合语境。
C.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形容世事变化很大。
D.月明风清:月光明朗,微风爽人,形容美好的月夜。
【考点】正确运用词语(包括成语)3.【答案】D【解析】A.搭配不当。
“事件”不能“批评教育”;B.句意重复。
“梨树和杏树”属于果树,与前面适宜种植“果树”重复;C.语序不当。
应该先“听取”再“讨论”。
【考点】辨析并修改常见病句。
4.【答案】(1)阿长对《二十四孝图》的“图画”津律乐道,对其中“孝子”的故事赞许、推崇,她是深受封建孝道流毒影响的人。
作者借阿长这个人物,表达反封建孝道的主题。
【解析】鲁迅先生对《二十四孝图》中的“孝"持反对态度,作者借阿长这个人物表达出反封建孝道的主题。
【考点】名著阅读。
(2)【答案】BC【解析】B.“塑造了贝多芬高傲、倔强的形象”错,表现的是贝多芬的叛逆性格;C.“儿子‘韦格勒’”错,“韦格勒”是贝多芬的朋友,是一位医生。
【考点】名著阅读5.【答案】(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2)焜黄华叶衰(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4)急湍甚箭1 / 6猛浪若奔6.【答案】(1)校长讲话改为校长寄语(或校长心语等)。
【解析】栏目的名称应轻松、活泼、灵动,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心理。
因此“校长讲话”这一栏目名称不合适。
【考点】语音表达得体。
(2)忧国难体民苦真情赋诗杜甫【解析】拟写时要符合对联的要求,同时内容上要联系上联,由“现实”“称圣”可知,所写的诗人是杜甫。
【考点】对联的拟写(3)正文没有具体时间、地点。
【解析】“准时参加”要说出准时所指的具体时间;“学校三楼”的地点也不明确。
【考点】语言表达简洁、得体7.【答案】(1)回声(2)目光短浅(3)像北斗星(4)可以【解析】结合句意加以分析即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省呼和浩特市2018年中考试卷语文答案解析1.【答案】B【解析】A.奔滕--奔腾;C.“难”应读“nàn”;D.“给”应读“jǐ”。
【考点】汉字的字音、字形2.【答案】B【解析】A.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
B.日积月累:长时间的积累。
不合语境。
C.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形容世事变化很大。
D.月明风清:月光明朗,微风爽人,形容美好的月夜。
【考点】正确运用词语(包括成语)3.【答案】D【解析】A.搭配不当。
“事件”不能“批评教育”;B.句意重复。
“梨树和杏树”属于果树,与前面适宜种植“果树”重复;C.语序不当。
应该先“听取”再“讨论”。
【考点】辨析并修改常见病句。
4.【答案】(1)阿长对《二十四孝图》的“图画”津律乐道,对其中“孝子”的故事赞许、推崇,她是深受封建孝道流毒影响的人。
作者借阿长这个人物,表达反封建孝道的主题。
【解析】鲁迅先生对《二十四孝图》中的“孝"持反对态度,作者借阿长这个人物表达出反封建孝道的主题。
【考点】名著阅读。
(2)【答案】BC【解析】B.“塑造了贝多芬高傲、倔强的形象”错,表现的是贝多芬的叛逆性格;C.“儿子‘韦格勒’”错,“韦格勒”是贝多芬的朋友,是一位医生。
【考点】名著阅读5.【答案】(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2)焜黄华叶衰(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4)急湍甚箭1 / 6猛浪若奔6.【答案】(1)校长讲话改为校长寄语(或校长心语等)。
【解析】栏目的名称应轻松、活泼、灵动,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心理。
因此“校长讲话”这一栏目名称不合适。
【考点】语音表达得体。
(2)忧国难体民苦真情赋诗杜甫【解析】拟写时要符合对联的要求,同时内容上要联系上联,由“现实”“称圣”可知,所写的诗人是杜甫。
【考点】对联的拟写(3)正文没有具体时间、地点。
【解析】“准时参加”要说出准时所指的具体时间;“学校三楼”的地点也不明确。
【考点】语言表达简洁、得体7.【答案】(1)回声(2)目光短浅(3)像北斗星(4)可以【解析】结合句意加以分析即可。
【考点】文言实词的含义8.【答案】C【解析】C.都是“请求”的意思。
A.白色的/不加装饰的;B.于是/终于;D.即使/虽然。
【考点】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9.【答案】D解狐【解析】A.结构助词,的;B.代词,代石兽;C.代词,代县令;D.代词,代解狐。
【考点】文言虚词的用法10.【答案】(1)(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仗。
(2)(晋)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11.【答案】记叙描写【解析】这句话交代小石潭的情况,以及两岸的形状,因此运用的表达方式是描写和记叙。
【考点】表达方式的辨别12.【答案】祁黄羊唯才是举的品质(或精神)值得赞扬。
(或祁黄羊举贤没有私心)2 / 6【解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是通过其言行举止表现出来的,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加以分析即可。
祁黄羊举荐人才不避讳自己的仇人和亲人,只根据才能进行举荐,可谓唯才是举,值得赞扬。
【考点】人物形象的分析【文言文译文】【一】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
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的三峡巫峡很长,听见三声猿鸣泪水就沾湿了衣裳。
”【二】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 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忽明忽暗,若隐若现。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三】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四】晋平公问祁黄羊说:“南阳这个地方缺个长官,谁适合担任?”祁黄羊答道:“解狐适合(补这个缺)。
”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
”平公(称赞)说:“好!”就任用了解狐。
都城的人(都)称赞。
过了一段时间,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少个掌管军事的长官,谁担任合适?"(祁黄羊)答道:“祁午合适。
”(晋)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儿子是谁。
”平公(又称赞)说“好!”,就又任用了祁午。
都城的人(又一致)称赞。
13.【答案】“我”与鲁迅见了一次面。
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
【解析】“一面”即“我”与鲁迅先生见了一次面,以及这次见面对“我”的影响。
第一部分的最后一句话是写“我”离开书店的情景。
【考点】划分文章结构3 / 614.【答案】远处,略写鲁迅外貌;近处,详写鲁迅外貌。
【解析】文中描写鲁迅先生的外貌是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来写的。
远处看得比较模糊,略写了鲁迅先生的大致外形特征;近处看得比较详细,详写了鲁迅先生的外貌和姿态。
【考点】分析文章的描写方式15.【答案】作者突然发现站在身边的就是鲁迅先生时,表现出来的激动,难以用语言表达;作者相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站在自己面前的就是鲁迅先生,表现作者对鲁迅的崇敬与热爱;反映出当时社会环境的险恶,作者强压自己的感情,竭力保护鲁迅。
【解析】“结结巴巴”是因为作者发现对面的人是鲁迅先生表现出的激动,而语言不连贯,表现出作者见到鲁迅先生的激动之情;“一定是”是因为相信自己的判断,坚信能够这样做的一定是鲁迅先生;“向四周望了一望”是观察当时周围的情况,“可没有蹦出来”是极力抑制住自己内心的激动,这是出于对鲁迅先生的保护。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16.【答案】朋友:鲁迅先生诚恳劝告作者买《铁流》,只要一块钱书费,体谅作者的难处,顾及作者的尊严。
用“朋友”称呼,体现作者与鲁迅先生就像朋友般亲切。
(或当作者强忍住不说出鲁迅先生的名字时,他微笑点头,就像朋友般默契、亲密无间)父亲:鲁迅先生目光正直而慈祥,让作者感到了父亲的严肃和慈爱,用“父亲”称呼,体现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爱。
师傅:鲁迅先生翻译革命文学《毁灭》并送书给作者,向作者推荐《铁流》,体现出他对革命青年的关心、教育、引导。
因此作者称鲁迅先生为师傅。
【解析】这三个不同的管称呼,包含不同思想感情。
如“朋友”表现出当时鲁迅先生对待自己像朋友一样;“父亲”表现鲁迅先生的慈爱;“师傅”表现出鲁迅先生对作者的关心、教育和引导。
【考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17.【答案】中华第一龙【解析】说明文文章的标题一般直指文章的说明对象。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中华第一龙”,以此为标题即可。
【考点】文章标题的拟写18.【答案】从河南省濮阳市一座五千年前原始社会的墓葬中发掘出来的。
用贝壳砌成,造型粗犷,没有艳丽的色彩,历史悠久。
【解析】文章的第一段告诉读者“中华第一龙”的出处。
这一段第一句交代了“中华第一龙"的材质,是用贝壳砌成的;第二句交代造型粗犷和没有艳丽的色彩,从它出土墓葬的年代可以看出其历史悠久,加以概括即可。
4 / 6【考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19.【答案】希望自己是万能的。
【解析】回答这一问题可以结合“龙”各部分的组成来回答,根据第四段最后一句“这种复合结构,意味着龙是万能之兽、万能之神”即可概括出“希望自己是万能的”。
【考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20.【答案】我们的民族在传承龙的文化。
【解析】第五自然段交代龙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这包含着对“龙”的崇拜之情。
这一段结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壮志豪情在世代咏唱”暗示着龙文化在我们民族世代相传,由此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21.【答案】杂文属于散文。
(或散文包含杂文。
)害怕“因文惹祸”。
【解析】文章开头第一句“杂文这一体裁,属于散文一类”就交代了杂文与散文之间的关系。
由“许多作者因文惹祸,以致令人谈‘杂’色变”可知“谈‘杂’色变”的含义。
【考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22.【答案】不准写杂文【解析】一个典型的比喻句由三部分组成:本体、比喻词和喻体。
由文章第二段结尾“有的则会立规设禁”可知,这里的“‘匕首投枪’统统入库”指的是不准写杂文。
【考点】修辞手法的特点23.【答案】C【解析】“杂文”具有批评或批判性,令某些有一定权势而又行为不端的人不满,甚至憎恨;“大众”是与“某些人”相对的,指的是人民群众。
【考点】理解词语含义24.【答案】最直接地为人民服务;传递正能量。
【解析】由文章第三段“其实,从古至今,杂文虽为某些人所不喜,却一直是颇受大众欢迎的文学样式。
其原因有二”可知,后面的第四、五段就是在阐释成为受大众欢迎的文学样式的两种原因,找出这两段的中心句即可。
【考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25.【答案】C【解析】原文第二段中“幽默讽刺、嬉笑怒骂,又是许多优秀杂文所具有的特点”说明了杂文的语言色彩。
综合比较,只有C项符合幽默讽刺的特点。
5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