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介绍

美学原理是研究美的本质、起源、功能和价值的哲学分支。
它涉及到人类对美的感知、创造和欣赏,以及美在艺术、文化和社会中的作用。
美学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一个复杂而难以捉摸的概念,因为它涉及到主观和客观的因素。
从客观角度来看,美是一种形式或结构,具有和谐、平衡和秩序等特点。
从主观角度来看,美是一种情感体验,与个体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因此,美的本质既包括客观的形式特征,也包括主观的情感反应。
2.美的起源:关于美的起源,有多种理论解释。
一种观点认为,美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模仿和再现,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
另一种观点认为,美是人类心灵的表现,源于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美是人类文化的创造,源于人类对艺术和审美的独特理解和实践。
3.美的功能:美具有多种功能,包括认知功能、情感功能、道德功能和社会功能。
认知功能是指美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提高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情感功能是指美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反应,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道德功能是指美可以传递道德价值,引导人们追求美好品质和行为。
社会功能是指美可以促进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4.美的价值:美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审美价值,即美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吸引力;二是实用价值,即美在生活、艺术和科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贡献。
审美价值体现了美的超越性和普遍性,使人们能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实用价值体现了美的实用性和创造性,使人们能够通过美的创造和应用来改善生活、发展文明和推动科技进步。
5.美的鉴赏:美的鉴赏是指人们对美的感知、评价和欣赏的过程。
美的鉴赏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包括对美的敏感度、辨别力和创造力等。
此外,美的鉴赏还受到个体差异、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美的鉴赏是一个动态的、多元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来提高和完善。
6.美的类型:美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自然美、人造美、形式美、内容美、抽象美、具象美等。
美学原理完整版

美学原理完整版名词解释1、美学: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人文学科。
2、美学研究的对象: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3、Aesthetiea:是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的书名译音,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感性学,即美学。
4、审美意识:人类的审美活动并不是无意识的本能活动,而是由自觉的意识所支配的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
即使在最原始的审美活动中,原始人类同样是受到某种特定的意识支配才进行这些活动的。
这种特定的意识就是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是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
还没上升到理论形态。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当人类开始把自己与自然区别开来,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物体,并在自己的创造物中直观自身,看到了自己的创造能力的时候,人类的审美意识也就形成了。
5、美学思想:美学思想是审美意识的不断发展的结果,是能够深刻地解释审美现象的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美学思想是具有某种理论之后对审美现象的思考,是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之一,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形式进行传播;二是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美学思想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6、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
他认为人的本能欲望受到压抑,压抑到无意识中,喜剧性具有一种释放性的作用,让欣赏者发泄它们,使它们浮动在意识之中,得到满足。
满足方式有三上,一是巧智,专在技巧或字面上取巧,以求得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
二是想象。
三是幽默,是感情消耗的节省。
7、审美态度:是一种宁静的、适宜于接纳对象外观的心理状态,使主体关注于对象的形式与结构。
其核心是要求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超越自我和实际功利而达到对审美对象的审美静观。
其存在于审美活动中的,不同于实践、理智、道德的一种态度。
美学原理的认识

美学原理的认识美学原理是研究美的本质、美的产生和美的表现的学科。
在认识美学原理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美学的基本概念的认识美学是研究美的学科,美可以是艺术作品的美,也可以是自然界的美。
在美学中,美的概念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美是指所有的能引起人类美感的事物,狭义上的美是指那些拥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事物。
美学强调审美经验的主体性,即个体在不同时间、不同背景下所感受到的美会存在差异。
二、对美的产生的认识美的产生涉及了许多因素,其中包括作品或对象本身的特征,以及观赏者的主观认识。
美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 物质的美:美的产生需要良好的感官刺激,例如典雅的音乐旋律、动人的色彩搭配等。
2. 形式的美:作品或对象的形式要具有对称美、比例美、节奏美等特征,才能增加审美价值。
3. 内在的美:作品或对象的主题、情感、理念等内在因素对于增强作品的美的水平也是至关重要的。
4. 文化的美:作品或对象所反映出来的文化背景及其所表达的文化特征也是影响美的产生的重要因素。
5. 个体的主观感受:个体的主观感受也是影响美的产生的重要因素。
三、对美的表现的认识美的表现多种多样,包括视觉艺术、音乐艺术、文学艺术、戏剧艺术等。
不同的艺术形式具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特点,在欣赏时需要针对特定的艺术形式进行鉴赏和评价。
1. 视觉艺术:视觉艺术主要包括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家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感悟,观者通过欣赏作品来领略艺术的魅力。
2. 音乐艺术:音乐艺术主要包括器乐、声乐、交响乐等,音乐家通过各种乐器来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感悟,观者可以通过听音乐来体验音乐所带来的美感。
3. 文学艺术:文学艺术主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家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感悟,读者通过阅读作品来感受其中蕴含的美感。
4. 戏剧艺术:戏剧艺术主要包括话剧、歌剧、舞剧等,演员通过表演来传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感悟,观众通过观看演出来领略其中所蕴含的美感。
美学原理

名词解释部分1、美感: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关照、欣赏的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引起的满足感、愉悦感和幸福感,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内心的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暂时摆脱了物质束缚后精神上的自由感。
这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所获得的最高享受,也是人类心灵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2、距离说:在我与物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以审美的态度来观赏外物,这时就产生了美。
代表人是英国的爱德华。
布洛。
3、移情:所谓移情,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将自己的知觉、情感外射到外界的事物上,设身处地的把原来无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他也有了感知和情感,从而构成了物我同一,甚至物我两忘的境界。
移情说作为一种正式的审美经验理论形成于19世纪的德国,其代表人物是利普斯。
4、美的规律: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所谓“美的规律”是指事物之所以具有美的特征,之所以成为美的对象的规律。
美的规律实际上就是美的事物的本质,或者说是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本质。
意思是说任何事物,凡是符合美的规律就是美的不符合就是不美的,换言之,凡是美的事物就是符合美的规律,反之就不符合美的规律。
5、崇高:是审美范畴的一种,又称壮美。
它主要指(1)、崇高的对象通过感性形态体现出粗犷博大的形式,或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或雄伟的气势等;(2)、让人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引起敬仰和赞叹的情怀;(3)、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6、悲剧:也可称之为悲或悲剧性,不同于作为戏剧种类之一的悲剧,它比后者的含义更为广泛,它还包括现实生活中的悲剧和其他艺术种类中的悲剧(2分)。
究其实质来说,所谓悲剧是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的信号,是社会生活中新旧力量矛盾冲突的必然产物。
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式,是一种崇高的美。
7、净化:就是通过艺术作品,舒缓、疏通和宣泄过分强烈的情绪,恢复和保持心理平衡,从而产生一种精神上的快感,即美感。
8、自然美:所谓自然美,就是指客观世界中自然物的美,产生和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美,即自然事物、自然景观及其关系所呈现出来的美。
美学原理深度完整版

美学原理深度完整版美学原理新新编——挂科难系列彬哥荣誉出品LESSON 11.什么是美感答案1.⼈类社会⽣活中出现了美,并相应的产⽣了⼈对美的主观反映,即美感。
学姐答案:美感是⼈对⾃⾝本质⼒量的直观。
百度答案: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2.关于美学之⽗鲍姆嘉通。
提出并建⽴了“美学”这⼀特殊的哲学学科,将美学定位为“感性认识的科学”,因此被誉为“美学之⽗”。
其主要观点:⑴美学即研究感觉与情感规律的学科,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学科。
⑵美的本质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3. 西⽅美学从形⽽上到形⽽下的标志(彬哥说:“形⽽上者谓之道,形⽽下者谓之器”。
形⽽上就是抽象的思维活动。
形⽽下就是具体的可触摸的器物。
)马克思的实践观点的提出。
肯定了客观现实的存在和社会⽣活的本质是实践,⽽不是什么精神。
4. 美感的差异性与共性差异性:P320 ⼀、美感的时代差异性。
⼆、美感的名族差异性。
三、美感的阶级差异性。
形成原因:⼀、个性特征与先天因素。
⼆、个性特征与社会⽂化因素。
三、个性特征与个体的⼼境。
先天因素-⽓质:多⾎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神经系统类型:艺术型,思维型,中间型共性:与个性相对。
不想多说了5. 美感的⼼理因素美感⼼理活动的因素: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想象、情感、理解。
相互关系:互相渗透、互相推动、互相作⽤,互相转化,能动的综合统⼀。
6. 审美的⼼理特征审美的感知觉、情感、想象、领悟。
7. 美感的想象P291 不知道怎么写。
8.西⽅现代审美流派移情说、直觉说、⼼理分析学派、格式塔⼼理学、⼼理距离说9美学的历史美学作为独⽴的学科是从德国⼗⼋世纪的鲍姆嘉登开始的,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诞⽣和现代西⽅美学的崛起,标志着美学在西⽅进⼊了⼀个新的发展阶段。
20世纪50年代以前,在旧美学的解体过程中,各种现代美学流派所做的⼯作,主要是为⾃⼰寻找重建美学体系的新的理论⽀点。
10美学的研究任务⼀鲍姆嘉通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
美学原理概念

美学原理概念
一、Introduction
美学原理概念是从中国古典哲学中获得的,它重视审美行为的道德起源和认识,重视客观的审美价值标准和人们审美行为的自然规律。
美学原理概念把美视为衡量客观世界秩序的一种人类的思考行为,美学的核心是它的原理。
二、理论基础
美学原理概念的基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和合思想”,它是从认
识论和审美论的角度出发,从伦理学的视角研究审美的本质。
它的原理包括“和合”、“调和”、“美学”及“自然”。
它认为,美受到七种
要素的共同影响:基准、形式、节奏、逻辑性、反常、趣味和统一性。
三、实践应用
美学原理概念有很多实践应用。
如:在室内装饰中,可以借鉴“和合”的思想来营造舒适美观的家居空间;在摄影中,可以从构图、色彩等方面来考虑摄影者的审美感受;在建筑设计中,可以结合“和合”原理,考虑结构、配色、气氛等多种因素,设计出适应环境的合理建筑。
四、结论
美学原理概念是从中国古典哲学中提取出来的,由“和合”、“调和”、“美学”和“自然”四个原理组成,在审美的方面,它能够给我们提供一种契合精神、有序的审美行为表达方式,以及以人为本的审美价值观念,它对室内装饰、摄影、建筑设计等的实践应用都有着重
要的指导作用。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一、名词解释美学:美学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归纳起来,美学有以下定义:美学是关于美的科学;美学是艺术哲学;美学是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科学;美学是关于对美学词汇进行语言分析的科学;美学是关于审美价值的科学。
优美:亦称“秀美”。
美学范畴之一。
与“崇高”相对。
指事物呈现出婉约柔和、纤巧雅致的特性,以此唤起人们亲切、愉悦、平和、自由的审美感受。
崇高:是一个与优美相对的美学范畴,崇高是以人力反抗自然、以人性反抗兽性、在挑战拼搏抗争中获得的精神愉悦,是实践主体的巨大精神力量的表征。
丑:事物的否定性审美价值。
违反社会目的是丑在内容方面的特征,与伦理学领域中的否定性道德价值“恶”相联系;背离客观规律是丑在形式方面的特征,与认识领域中的否定性认识价值“误”相联系。
丑所引起的审美经验是一种否定性情感,它使主体产生痛苦、压抑、惊骇、厌恶等。
荒诞:荒诞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是西方现代社会与现代文化的产物。
荒诞是人异化和局限性的表现,也是现象和本质分裂,动机与结果的背离,往往以非理性和异化形态表现出来,现实中的荒诞是审美活动范畴中荒诞的根源,荒诞审美形态是对现实中荒诞人生时间以审美的方式进行反思和批判。
荒诞是对人生的无意义的虚无性的审美感悟。
二、简答1、美是什么?(优缺)美的定义众说纷纭,但概括归纳起来不外五个方面:(一)美在客观说。
这种理论最初注重美的自然属性的研究,发现了有关和谐、比例、对称、多样统一等美的外观形式法则。
后来侧重于社会美的研究,对美与生活的关系等问题有精辟的论述。
代表人物有狄德罗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等。
(二)美在主观说。
认为美是人的意识、情感活动的产物或外射表现,这种理论在审美意识、审美心理、审美感情方面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代表人物有休谟、康德、柯罗齐等。
(三)主、客观关系说。
认为美既不在客观,也不在主观,而在二者的结合中。
但在论说中有倾向于客观的,也有倾向于主观的。
美学原理pdf

美学原理是关于美的概念、美的性质和美的评价的理论探讨。
它是研究艺术、审美和美感的学科,包含了一系列核心原理。
下面是一些主要的美学原理:
1.客观性与主观性:美学认为,美并非完全主观的感受,而是具有一定客观标准的。
虽然每个人对美的理解有所不同,但还是可以找到一些普遍共识的美的特征。
2.真实与表现:美学强调艺术作品要真实地表达人类的情感、思想和社会现实。
艺术家通过不同的形式和技巧,试图将内心的情感和外在世界的真相传达给观众。
3.比例与秩序:美学指出,人们对于比例和秩序的感知有着天然的好感。
艺术作品在构图、配色和形态上的协调与平衡,有助于产生美的感受。
4.独创与创新:美学鼓励艺术家发挥创造力,突破传统框架,表达个人独特的想法和审美观。
创新是美学发展的动力,同时也能带来新的美的体验。
5.情感与共鸣:美学认为,艺术作品通过触发观众的情感和共鸣,才能产生真正的美感。
情感的表达和共鸣的产生,需要艺术家的深入观察和感悟,以及观众的开放心态和感受能力。
6.价值与意义:美学认为,在美的背后,往往蕴含着一种价值观和意义。
艺术作品能够启发人们思考生活、人性和社会问题,引导人们感悟美的深层含义。
这些美学原理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价艺术作品以及美的体验。
以这些原则为指导,人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美,并从中获得精神享受和启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第一章什么是美学1.最早使用“美学”这个术语作为一门学科名称的,是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
2.1735年他在其《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中,已经首次使用“美学”这个概念,1750年,他则正式以“伊斯特惕克”这个术语出版他的《美学》第一卷。
3.我国最早接收西方美学的要算王国维,他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红楼梦评论》等文章中,力图用西方古典美学思想作为研究《红楼梦》的指导,以及阐明“古雅”作为美学范畴的位置等,他继承了康德、叔本华的美学观点。
4.我们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的科学。
它体现了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和当前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第二章西方美术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1.古希腊的柏拉图是在欧洲美学史上最早对美的问题作深入的哲学思考的人。
他提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美都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身”。
2.康德认为美“只能是主观的”。
3.在趣味判断中,美具有没有目的而又合目的性的形式。
4.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5.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认为美的根源在于心灵。
美是心灵作用于事物而产生的直觉。
这种直觉是先于理性,先于概念而产生的。
(连线)6.亚里士多德认为脱离美的事物的“理念”或“美本身”是根本不存在的。
他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之中,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
7.达芬奇在《画论》一书中,劝艺术家要善于窥视自然,他认为美并不是什么神意的体现,而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
8.荷迦兹提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
9.博克承认美的客观性,肯定美是物体的某些属性。
10.狄德罗说美是事物的客观关系。
11.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
12.西方美学史上探究美的本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其中哪些合理因素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第三章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1、孔子“里仁为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如有周公之才之美”2、孟子“充实之谓美”3、在造型艺术中所谓形、神,也是讲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在中国画论中把“形神兼备”作为-的重要标准。
第四章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1、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我们所谓自由创造是生产实践中的劳动创造。
所谓自由,并非毫无必然性,不受必然性的约束;也不是任何随便的意思。
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与把握,自由创造即按照人类认识到的客观必然性,也就是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以实现人类的目的和要求的物质活动。
自由创造是合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
二者是在生产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的。
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
人们对必然性和规律性的认识,也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人的自由是逐步发展的,人的自由创造也是一步又一步地发展起来的。
由原始社会生产粗糙的石器,到近代生产的精美的产品、工艺品,都是在认识客观必然性和规律性的基础上进行的,都是自由创造的。
第二章思考题西方美学史上探索美的本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其中有哪些因素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精神、客观现实、社会生活)第五章真善美和丑2.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大题)美和善的关系:美以善为前提因为人类改造世界的时间活动,它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和满足一定社会集团或者一定阶级利益。
鲁迅在评论普列汉诺夫的美学观点时曾说:在一切人类所以为美的的东西,就是于他游泳——于为了生存而和自然以及别的社会人生的斗争山有着意义的东西。
这就是就美的内容看,美的事物是一种肯定的有积极意义的生活形象。
美和善的区别:(1)从功利关系上看,善直接与功利相关系衡量一件事物是否善,是以功利作)为客观标准。
而美和功利是一种间接关系,功利潜伏在形象中。
(2)从内容和形式上看,美虽有形式,但主要不是讲形式,也可以不顾及形式,人们对善的把握主要是通过概念去揭示对象的功利性质;而美是在内容和形式统一的基础上,注重形式,强调内容要显现为生动的形象。
(3)善是意志活动的对象,而美是认识和观赏的对象,能唤起情感的喜悦。
美与真的区别:真是指客观世界自身的变化、发展规律真理是指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美的产生是人在实践中,以对真的认识和掌握为前提。
但真并不是美,因为美并不是客观规律本身,客观规律可以脱离人的实践、主体而独立存在,而美却不能离开人的实践,不能离开主体的功利目的和生动形象。
总之,美不能离开真和善,但又不同。
真善美的相互联系和区别,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具体地得到说明。
3.现实中丑与艺术中的丑有什么联系和区别?1艺术丑指艺术作品的内容虚假、腐朽、技巧低劣。
.2艺术作品中反映丑的对象不等于艺术丑。
3某些艺术中的“丑角”不等于丑。
4在园林艺术中山石以“丑”为美。
第七章社会美1.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
它不仅根源于实践,而且本身就是实践的最直接的体现。
2.怎样理解人物形象的内在品质和形式美之间的关系?答:人物形象的美首先是内在品质的美,其次才是外在的形式美。
内在品质的美可以弥补外在形式的某些缺陷,而心灵的卑污却不能用外在形式的美去抵消。
心灵美的人虽不一定长的好看,但仍能使人感到可爱、可亲,而心灵丑陋的人,即使长的再漂亮,却免不了使人厌恶。
当然最好是人的内在美与外在形式美的结合。
第九章形式美1.形式美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种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的有规律的组合。
2.形式美的主要法则(1)单纯齐一或者叫整齐一律,这也是最简单的形式美。
(2)对称均衡(3)调和对比调和与对比反映了矛盾的两种状态。
(4)比例(5)节奏韵律(6)多样统一这是形式美法则的高级形式,也叫和谐。
第十章艺术美1.艺术美来源于生活(1).生活是想象的土壤,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作。
(2).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
(3).生活推动了艺术家的技巧发展。
第十一章意境与传神1.意境——情景交融2.意境为什么能引起强烈的美感(1)意境具有生动的形象“意境”引起人的美感,首先就是它的生动形象。
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某种情感的特征,意境中的景物都是经过情感的过滤,芜杂的东西都被过滤掉了,所以说是情中景色。
(2)意境饱含艺术家的情感意境之所以感染人就是因为形象中寄托了艺术家的感情。
形象成为艺术家情感的化身。
情感溶化在形象中就像糖溶解在水中,香气扩散在空气中一样。
所以意境特别富有美的情趣。
意境中的形象来自于自然,又能超脱自然,从属于表现情感。
当自然景物被反映在艺术中,他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一种艺术语言,透过自然景物表现了艺术家的思想情感。
(3)意境中包含了精湛的艺术技巧意境是一种创造。
意境的形成是艺术家的创造,技巧则是实际创造的本领。
通过技巧才能达到情景交融。
赞美意境,同时也是赞美艺术家的技巧。
在意境中所使用的语言、色彩、线条都很富有表现力,既表现了情感,也描绘了景色的美。
(4)意境中的含蓄能唤起欣赏者的想象意境中的含蓄,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意境的这种特征是和它对生活形象的高度概括集中分不开的。
所谓“意则期多,字则期少”,这就是说以最少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
思考题:什么是传神?怎样理解神和形的辩证关系?传神在艺术中主要是指表现人物性格特征,也包括为花鸟鱼虫传神。
第十四章悲剧1.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的美。
2.悲剧的几种类型:3.体现历史上英雄人物的牺牲这是属于革命的悲剧,在悲剧的对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这种类型的悲剧人物居于的特点是:(1)、自觉捍卫真理,为实现自己伟大理想而斗争。
(2)、牺牲的英雄与人民的命运有着深刻的联系。
(3)、在巨大的苦难中显示出他们的崇高品质,他们的牺牲成为新世界代替旧世界的信号。
4.在私有制条件下善良的普通人民的不幸和苦难在这种情况下,历史的必然要求表现为人民对劳动生活的正当要求,但在私有制条件下,这些要求确得不到满足5.旧事物、旧制度的悲剧这主要是由于在一定历史阶段上,曾经是先进的、合理的社会力量,社会制度开始转化为旧的力量,而与社会历史进程相矛盾,但是,它又还没有完全丧失自己存在的合理性,因而,他的代表人物失败或毁灭,也有一定的悲剧性。
6.悲剧能够使人受到多方面的教育:(1)、认识生活道路上充满了矛盾、曲折、艰苦的斗争,为了实现伟大的理想,经常需要付出代价,有时甚至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2)、学习英雄人物在严重的实践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和巨大的精神力量。
(3)、激起对丑恶事物的憎恨。
悲剧不但在毁灭的形式中肯定有价值的东西,同时也是对丑恶事物的揭露。
这种揭露和喜剧中对丑恶事物的揭露有不同的特点。
喜剧中是撕掉美的外衣揭露丑,引起人们的笑声;悲剧则是通过美好事物的毁灭去揭露丑恶。
在悲剧中丑恶的事物是作为美好事物的敌对力量。
第十五章喜剧1.什么是喜剧:喜剧同悲剧一样,也是历史发展的一个范畴,它属于笑的艺术,常常与滑稽、幽默、戏谑、讽刺等相关。
2.喜剧形式的多样性。
(1)讽刺所反映的对象是社会生活中的否定现象。
生活中的喜剧把本质隐藏在假象当中,喜剧艺术则是透过假象揭露本质。
一种是对敌人的批判和揭露;一种是对人民内部的缺点提出批评。
对敌人的讽刺,是要充分暴露敌人的丑恶,在笑声中包藏着愤怒与仇恨。
(2)至于对人民内部的批判讽刺,则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讽刺。
尽管批评是尖锐的,但在笑声中仍然体现了热情帮助。
(3)幽默的特点不同于讽刺,虽然两者在喜剧行艺术形式中常常难以分开的。
幽默不仅反映出生活中的否定现象,而且反应生活中的肯定现象。
它比讽刺更带有快乐的色彩,讽刺较严厉,幽默较轻松。
幽默使人产生会心的微笑,同情的苦笑、或戏弄的讥笑。
(4)当幽默用来歌颂新的事物和正面形象时,能使人产生会心的微笑。
它直接表达了先进社会力量的优越感。
(5)我国传统喜剧作品中常常把讽刺和幽默结合在一起。
当幽默运用于批判人民内部的缺陷时,常常引起一种同情的苦笑,或善意的微笑。
(6)幽默也可以用来揭露敌人。
这往往是先进社会力量处于绝对优势,对敌人的戏弄与轻讳,这种作品引起的笑声虽然是轻松的,却往往更暴露敌人的腐朽本质,和先进社会力量的自信与优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