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外资的特征

合集下载

新常态下中国FDI与OFDI的特征与发展对策

新常态下中国FDI与OFDI的特征与发展对策

收稿日期: 2017-03-03 作者简介: 王义源,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问题与开放宏观经济。E-mail: brett2015@ 163.com。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研究”( 批准号: 13AZD006) 。
·299·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7 年 第 5 期 增刊
中图分类号 F7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 2017) 05 增-0299-04
经过 30 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外向型经济发展,中国已 成为全球最大的国际直接投资东道国和对外投资来源国 之一。进入新常态后的中国经济,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和发 展本土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并举,正成为其重要特征。党的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开放型经济发展,提 出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并作出了共建“一带一 路”、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等一 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吸收外资和对外 投资都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开放和投资领域的新常态,其主要特征是国家将变得 越来越开放,这种开放是全方位的开放,不仅体现在“引进 来”和“走出去”,更体现在由被动适应转向积极主动参与 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的制定,追求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提 出和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成立并发挥亚投行( AIIB) 在 亚洲乃至全球基础设施领域的巨大作用,帮助我国最终树 立起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业实际使用外资 4 770.5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17.3%,在 全国总量中的比重为 61.1%。服务业利用外资的高速增 长,与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对外资准入放宽、吸引力增强不 无关系。计算机应用服务、综合技术服务、建筑、金融等已 成为外资流入的热点领域; 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跨国公 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物流中心、结算中心等功能性投资 呈现出上升的态势,总部经济进一步发展。服务业 FDI 比 重的不断提高也将推动我国 FDI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河南产业集群发展:优势、不足及对策

河南产业集群发展:优势、不足及对策

河南产业集群发展:优势、不足及对策摘要:近年来,河南产业集群化趋势明显,带动了相关产业和产品的发展,已具有区域竞争优势。

发展产业集群已成为实现中原崛起的一个重要战略。

但总体来讲,河南的产业集群大多处于成长期阶段,多以传统产业和资源开采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较少,科技含量低,缺乏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促进河南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要科学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瞄准重点产业,突出产业集群的发展重点,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集群,通过政策引导,提高产业关联度,完善产业链,增强产业集群专业化分工协作能力,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促进产业集群产业结构、层次优化升级,增强其竞争力。

关键词:产业集群;河南省;问题及对策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集群现象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内容,浙江和东南沿海不少地区依靠产业集群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绩效,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近些年来,河南的产业集群也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总体来讲,河南产业集群发展还相对滞后。

此外,理论界也缺乏对河南产业集群发展的相关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河南产业集群的顺利发展。

因此,研究和分析河南产业集群优势及不足并提出相关对策,对促进河南产业集群的培育、发展和升级,提升河南产业集群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河南产业集群发展的效应及优势(一)河南产业集群发展的效应分析总体来讲,河南省产业集群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具有区域竞争优势,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独特的竞争力。

1、产业集群化趋势明显,部分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发展潜力较大。

近些年来,河南省的产业发展无论是在空间布局上,还是在产业配套上,都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集群化趋势,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如食品集群、纺织服装集群规模较大,关联行业多,带动作用强,对促进河南省经济的快速增长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据2006年10月15日《大河报》报道,全省现有年工业总产值1亿元以上的工业产业集群388个,涉及全省1399个乡(镇、街道)的6909个村(居)委会,共有企业单位12.9万个,实现工业总产值4501.6亿元,吸纳从业人员303.2万人,上缴税金257.6亿元,产品出口131.6亿元,产业集群已成“燎原发展之势”。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稳外贸稳外资的实施意见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稳外贸稳外资的实施意见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稳外贸稳外资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郑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9.09.25•【字号】郑政文〔2019〕143号•【施行日期】2019.09.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引进外资正文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稳外贸稳外资的实施意见郑政文〔2019〕143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为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部署,落实中央“六稳”工作要求,实现外贸、外资双稳定双提升,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和推动中部地区崛起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全省对外开放大会工作部署,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要求,优化对外贸易质量和结构,提升利用外资规模和效益,为打造以内陆开放高地为特征的国家中心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二、优化对外贸易质量和结构(一)壮大外贸市场主体。

引进和培育一批符合主导产业的“专、精、特、优”外贸型产业项目和知名外贸综合服务企业, 壮大外贸市场主体规模,优化外贸市场主体结构,构建相对平衡的外贸发展新格局。

落实国家、省促进外贸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在国际市场开拓、国际营销网络建设、出口信保、进口贴息、融资贷款、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扶持。

支持企业应对贸易摩擦,开展外贸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应对贸易摩擦能力,对企业为维护正当权益参与反倾销、反补贴应诉案件而发生的相关费用给予适当补贴。

(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市金融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二)打造特色鲜明外贸产业基地。

加强政策引导,制定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发展规划,培育和建设一批区域特色鲜明、配套体系完善、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国家级和省级外贸基地。

加快打造汽车及零部件、铝产品等百亿级外贸产业集群,进一步壮大智能终端(手机)设备等千亿级外贸基地规模。

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河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在吸引外资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外商直接投资的私营企业比重较低,影响了河南省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政府在监管方面存在不足,导致一些外资企业存在违规行为。

为此,建议加强政府的监管力度,增加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审查和监督力度。

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政策透明度,降低外商投资的门槛,吸引更多外资企业进驻河南省。

通过这些对策的实施,可以进一步促进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的健康发展,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展望未来,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将继续保持稳步增长,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关键词】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问题、对策、政府监管、营商环境、总结、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近年来,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前来投资兴业。

作为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河南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成为外资企业眼中的热门投资目的地。

随着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涌入的外资企业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市场准入难、行政审批繁琐、营商环境不够优化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外资企业的投资兴业积极性,也影响了河南省整体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有必要对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加强政府监管,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健康发展。

2. 正文2.1 现状分析外商直接投资是河南省吸引外资的重要方式,近年来,河南省的外商直接投资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持续增长。

随着河南省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选择在河南设立生产基地或投资项目,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外商直接投资结构逐渐优化。

河南省吸引外资重点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转移,吸引了一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的外资企业,进一步提升了河南产业结构。

外商直接投资带来了一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政策支持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政策支持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政策支持近年来,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由于传统产业日渐趋于成熟,各国开始转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找过渡能力、重要性很高,且在相应领域具有较大的潜在发展前景的产业。

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备受关注,并得到政策上的大力支持。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具有战略重要性、前沿性、高技术、高附加值、具有环保、节能等特点,且在国家整体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新兴产业。

例如,互联网、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都是具有战略性的新兴产业。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性:1、带动经济发展。

新兴产业是创新的代表,技术革新和经济增长密不可分。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促进国家货币实力、技术实力等方面的快速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

2、培育未来经济支柱。

随着传统产业的成熟和市场饱和,新兴产业成为了未来经济的核心支柱。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培育未来的生产力和经济增长点。

3、促进科技创新。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来驱动。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带动国家科技实力的提高,培养高端人才,推动国家技术创新率的提升。

4、促进就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在发展新兴产业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高端人才,因此有助于提供高薪职位,促进就业。

三、政策支持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产业生态的全新模式,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

我国政府对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非常重视,如实施政府性资金、优惠税收、科技创新等多个领域的扶持政策,以期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

1、资金支持。

政府可以通过各种资金扶持政策来帮助企业。

例如、政府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国家创新基金等。

通过这种方式,政府可以不直接参与企业的具体管理,但可以为企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以促进企业的发展。

2、税收优惠。

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举措1210

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举措1210

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举措一、发达国家做法1、美国:以新能源为主导的产业革命20世纪后半期,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得益于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等新兴技术的应用。

新能源技术由于应用成本较高,与传统化石能源相比不具备经济优势,因此在上个世纪并没有得到广泛地应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需寻找一个新的产业以拉动经济发展,新能源产业成为美国的首选。

美国政府制定出台了相关政策、法律和计划等,通过法律强制、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多种措施创造适于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首先,推出“能源新政”,其核心理念是,实现美国的“能源独立”,确保美国的能源安全。

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09年2月签署了《2009年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ARRA),推出了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其中,基建和科研、教育、可再生能源及节能项目、医疗信息化、环境保护等成为投资的重点,分别投入1200亿美元、1059亿美元、199亿美元、190亿美元和145亿美元;在1200亿美元的科研(含基建)计划中,新能源和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占468亿美元,生物医学领域的基础性投入占100亿美元;20亿美元追加科研投资则主要分布在航天、海洋和大气领域。

有人认为,奥巴马发起的“能源新政”及其“绿色产业革命”,对于美国维持其全球霸主地位,很可能起到与上世纪后半叶的“数字化革命”、“信息高速公路”同等重要的作用。

其次,发出了向实体经济回归的信号。

2009年年底,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声明,美国经济要转向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即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由此发出了向实体经济回归的信号。

此举表明,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国已充分认识到不能依赖于金融创新和信贷消费拉动经济,开始重视国内产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再工业化”成为美国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

再次,酝酿着一场跨产业技术革命。

美国除了将189亿美元投入能源输配和替代能源研究、218亿美元投入节能产业、200亿美元用于电动汽车的研发和推广外,还将投入7.77亿美元支持建立46个能源前沿研究中心;把加快“三网融合”作为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提出要在宽带普及率和互联网接入方面重返世界领先地位,加大对信息传感网、公共安全网、智能电网等现代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对生物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战略性、不确定性、正外

部性和复杂性的特征。在技术经济范式进入新的转换 期、知识和技术成为关键要素、全球生产网络和创新网 络形成的国际环境中,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与
略 性
传统比较优势相结合、采取开放式发展模式、大力实施

知识产权战略,同时政府需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创新 活动、市场需求创造和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给予支持。
2. 市场的不确定性 市场需求的变化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同时市场的不确定 性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障碍。市场的不确定性首先表现在, 一项技术被开发出来后,常常不能准确定位其市场用途或者其用途被限制在很 小的领域,或者广阔的市场需求要滞后于技术创新非常久的时间。例如,蒸汽 机在成功应用于制造业和运输业之前,已经在英国用于矿井抽水将近 100 年。 第二,新技术产品被开发出来后的首要问题是找到它的用户,发现早期采用者 对新产品的市场化非常重要。然而很多产品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被用户接受, 辨认早期采用者通常是不容易的。还有一些技术即使是非常先进的,但是也未 必具有经济性的用途。第三,并不是先进的技术就能成为最后的市场胜利者, 一项技术是否最终能在市场竞争中胜出,除了技术的先进性外,还要受到用户 的转换成本、用户的消费习惯、市场规模和特点、企业的市场策略甚至一些偶然 因素的影响。 3. 组织的不确定性 组织的不确定性是指技术创新和技术的产业化由哪个企业/个人实现是不 确定的。当某个产业发生根本性变革时,产业中在位企业往往固守成规、难以识 别破坏性变革的微弱信号,对破坏性变革不能作出迅速的反应;或者由于要维护 既有产品的市场地位,往往会抵制新的创新性产品。在破坏性创新中,中小企业 扮演着非常突出的角色,他们能够不受原有经验、思维的限制,敢于尝试新鲜事 物,并具有船小好掉头的灵活优势。虽然小企业的失败率很高,但是由于其数量 庞大,因此更有机会捕捉到破坏性的创新。由于中小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比大企 业更善于捕捉住破坏性变革的机遇,因此更有可能成长为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 的主要企业。例如,在计算机互联网领域的著名企业惠普、戴尔、微软、雅虎、谷 歌等就是在短短 30 年甚至十几年时间内成长为行业的领先企业的。 三、正外部性 1. 研发的正外部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是基础性研究的重大突破,而基础研 究是一种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两个特征。非竞争性

河南三大国家战略解读

河南三大国家战略解读

河南三大国家战略解读近年来,河南省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它作为我国中部的腹心地带,不仅是“一带一路”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还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中心。

为了进一步推动河南省的经济发展,国家不断地出台各种关于河南省国家战略的政策和计划。

本文将详细解读河南省三大国家战略-“沿江地区转型发展战略”、“中部崛起战略”和“开放崛起新高地战略”。

一、沿江地区转型发展战略沿江地区转型发展战略是为了提升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力而制定的。

这一战略的主要特点是把以往的产业结构向环保型、智能型、绿色型转化。

通过“绿色发展”和“智能制造”来推进沿江地区的产业升级转型,实现产业向高端化、集群化、服务化的迈进。

同时该地区的基础设施将加强优化,其交通设施将与水运、公路、铁路全面互联互通。

此外,该地区还将在环保治理、科技创新、政策扶持、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强调整和促进,为沿江地区的发展提供强力保障。

二、中部崛起战略中部崛起战略旨在进一步发挥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和优势,加大投资力度,拓展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空间,推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中部地区具有优质的资源环境、较低的成本优势以及较强的人力和技术优势。

其中,河南省在中部崛起战略中扮演着重要的地位。

它是连接东、北、南、西部地区的“咽喉要塞”,也是连接中东欧、中亚、西亚、东南亚等亚欧大陆桥的龙头。

河南作为一个资源丰富、市场巨大、工业发达、城市现代化的省份,将会大力发展新能源、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等新经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和综合交通发展。

这些举措将为中部地区的崛起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现提供重要支撑。

三、开放崛起新高地战略开放崛起新高地战略是为了推进全面开放和高质量发展而制定的。

该战略的核心是深入落实“一带一路”战略,重点建设河南省自由贸易试验区。

自由贸易试验区将率先探索新的外贸、外资、外汇、人员等政策体系和管理模式,努力在投资、贸易、金融、人力资源等领域打造一个对外开放、制度优化、高端协同、绿色可持续的现代化新高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ARKETING
RESEARCH
◇杨秋海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河南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止。

自1985年首家外商企业来河南投资,河南利用外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元,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

伴随吸引外资总体规模的增长,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外资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较快,尤其是近些年增长迅猛,已经成为促进河南利用外资增长的新引擎。

2002~2009年间,
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281776万美元,
占同期全省合同外资总额的14.1%。

随着国家和我省加快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外资的良好发展趋势必将持续下去,并为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水平、
促进河南经济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外资增长迅速
长期以来,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外开放步伐比较缓慢。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加快了该产业领域的开放步伐,但由
于这些行业多涉及到一些敏感部门,因此我国对这一领域的开放采取了较为谨慎的态度,对利用外资方式、外方持股比例都做出了一些限制,有些部门更是明令禁止外资进入。

在这种背景下,与全国总体情况一样,2001年以前,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外资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

2001年之后,随着国家和河南省大力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并出台了利用外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外资得到快速的发展。

以合同利用外资金额计,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外资总额从2001年的21493万美元迅速增长到2009年的86292万美元,增长了301%;2003~2009年间,
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外资平均增长速度为37.1%,超过我省利用外资32.4%的总体平均增长速度;与三大产业比较,战略性新兴产业平均增速超过农林牧渔业(34.7%)和服务业(32.4%),仅次于制造业平均增速(37.5%)
(表1)。

表1
2003~2009年河南省各产业利用外资合同金额增长率比较
总计农林牧渔制造业服务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
2003
67.313734.792.8-26.3
200475.942.215513.9106.4
200527.719.44.368.9-10.6
2006-10.4-39.7-12.3-1.0-19.1
200767.85467.975.568.2
20080.725.416.3-17.5-14.6
2009-1.94.5-3.6-6.0155.6
2003-2009平均
32.434.737.532.437.1
本表及以下各表数据均来源于:商务部外资统计
区域经济
(单位:%)
62
MARKETING
RESEARCH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外资行业集中程度比较高外商直接投资在我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有分布,但主要集中于少数几个行业。

1992~2009年,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材料产业利用外资合同金额最多,占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合同利用外资总额的62.5%,其次是生物产业22.2%,
信息技术产业5.9%,节能环保产业5.0%,高端装备制造4.1%;
新能源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利用外资很少,占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合同外资总额的比重分别为0.3%和0.2%(表2)。

外商在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布的严重不均衡,不利于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各产业的协调发展;造成这种产业分布结构的原因,除了与我省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外开放的进程密切相关外,很大程度上也反映着目前我省产业发展的结构和水平。

从统计数据看,外资进入较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部门,大多是我省有一定发展基础的行业领域。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外资平均项目规模大
在河南利用外资的各个行业领域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利
用外资平均项目规模最大。

表3显示,1997~2006年间,以合同外资计算,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外资平均项目规模为635.6万美元,远远超过298.6万美元的全省平均外资项目规模水平。

外商投资项目规模大,说明外商看好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发展前景,敢于在战略性新兴行业投入更多资本。

但深入考察又会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各部门的平均项目规模差距却很大,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外商在新材料产业投资的平均项目规模最大,为9594.3万美元;
其次是节能环保、新表2
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产业合同利用外资金额
节能环保250.00496.39316.76431.20592.0042.185416.04351.401128.744769.507640.704196.9010561.67122.913332.70543328931515046649.35.0
年份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
合计占比%
(单位:万美元)
信息技术1618.262200.00357.00220.98376.00976.322073.471356.011565.152174.794805.802625.032503.725555.735558.4542118030894855109.25.9
生物1922.815138.732111.816064.704401.214818.966284.776886.369898.899978.793210256056347890765460542525750320821122.1
高端装备制造396.832423.51688.882342.003088.001730.972754.732576.99862.05663.155462.271647.287642.293864.032047.131032319913038190.14.1
新能源0.000.000.000.006.000.00210.00.000.000.0041.1812.08154094.221045.1243306467329480.3
新材料502.0032.00250.00564.00367.0068.00314.004091.00410.003907.14198.744093.864017.944451.583698.668524756221756586965.9262.4
新能源汽车79.0055.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613.46602.1986.31170.001304712124191321605.960.2
合计
4768.910345.633724.459622.888830.217636.4317053.0115261.7613864.8321493.3721358.6915748.6132501.7429064.7823505.94395443375986292939679.5100
区域经济
63
MARKETING
RESEARCH
进一步从外商投资总额超过1亿美元的大型投资项目比较看,截至2010年,外商在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投资了36个大型项目,外商出资金额为267435.3万美元,平均项目规模为7428.8万美元,高于外商在我省全行业大型项目投资的平
均项目规模。

截至2010年,外商在我省大型项目投资数76个,外商出资总额为503495.6万美元,平均项目规模为6624.9万美元(表4)。

表3
1997~2006年河南省各行业利用外资项目规模


农林牧渔采矿业制造业服务业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
项目数(个)
3524166582409890142217019784912316616
合同外资(万美元)1052359504612634756108741445890377944563517281885722925129435852511472
平均项目规模(万美元/个)
298.6304454.2232.9465.7635.6262.1262.6222.1237.8183.99594.3245.3
表4截至2010年河南省外商大型项目投资项目数和外商出资金额
全行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
项目数
7636
外商出资金额
503495.6267435.3
平均项目规模
6624.97428.8
一代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汽车,平均项目规模分别为262.1万美元、262.6万美元和245.3万美元;
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产业和新能源产业平均项目规模较小,仅分别为237.8万美元、222.1万美元和183.9万美元。

(作者单位: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单位:万美元)
区域经济
6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