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论语》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第1篇 《〈论语〉十二章》(解析版)

第1篇 《〈论语〉十二章》(解析版)

新高考语文60篇必背篇目1(默写)十1(阅读)闯关手册(2025版)第1篇《〈论语〉十二章》一、默写闯关(一)挖空练习(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yì)(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然后君子。

”(雍也)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进,吾往也。

”(子罕)(9)子曰:“()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10)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1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之()父,远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附:记忆导图将写错的字每个写3遍1.【2024·江苏泰州·三模】《小窗幽记》中说:“大豪杰,舍己为人;小丈夫,因人利己。

”这个道理用《〈论语〉十二章》中的句子来表达,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24·河南·模拟预测】《〈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好学”有自己的标准。

阐述说话谨慎、做事勤勉,并向有道德的人看齐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十二章精选练习(逐题解析)

《论语》十二章精选练习(逐题解析)

一、语言表达与运用1.下列各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克己复礼为仁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知者不惑D.未成一篑【答案】C【解析】“知”通“智”。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文胜质则史B.请事斯语矣C.非礼勿视D.敏于事而慎于言【答案】C【解析】A,史:浮夸;B,事:实践;D,敏:勤勉。

3.下列句子为状语后置句的一项是( )A.克己复礼为仁B.敏于事而慎于言C.文胜质则史D.如礼何【答案】B【解析】A,C为判断句,D为固定句式。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20个字。

司马谈把先秦诸子划分为“六家”,刘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划分为“十家”。

这对春秋战国思想的研究是有贡献的,但应指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杨朱学派在当时影响颇大,而且杨朱与老子、庄子不同,其观点立场更不一样,不宜列入道家,应是独立的一家。

还应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据韩非所说,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

在儒家八派中,影响较大的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和荀子都不是简单地继承孔子,而是各有发展。

【答案】(示例)①这些划分并不完全正确(科学、合理等)②同一家分化出来的不同流派在继承中发展【解析】①空注意转折词“但”,内容应与前文相对;②空抓住后文“继承”“发展”等字眼填写。

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其先宋人也。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

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

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孔子贫且贱。

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①;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

由是为司空②。

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

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5.1《论语》十二章练习(含答案)一、文言文阅读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后虽百世A可知也B以一文C一质D周监E二代F郁郁G乎H文哉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就有道而正焉”与“焉能治之”(《兼爱》)两句的“焉”含义不同。

B.“请事斯语矣”与“不足以事父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两句的“事”含义相同。

C.“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与“去其重”两句的“去”含义不同。

D.“以备王道”与“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大学之道》)两句的“以”含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颜回问的怎样才能践行仁的问题,孔子明确表示,要用礼的要求约束自己并提出了四条具体措施,对此,颜回态度也很明确,即按先生说的话去做。

B.面对王室衰微、礼乐不存的现状,孔子追溯夏、商、西周三代的礼仪制度,并依照时间的先后,编辑从唐尧、虞舜到秦穆公这一段时间的历史事件。

C.孔子认为,乐律是可以知晓的,音乐演奏的几个步骤连成一体,就构成一支完美的曲子,而后整理订正了音乐,使《雅》《颂》得到原来应有的曲调。

D.孔子为《易经》中的许多卦辞写了序文,研读《易经》也异常勤奋,常常翻断编穿竹简的绳子,足见他对《易经》的喜爱以及已经全部掌握了文辞和义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2)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5.材料一第一段与材料二第五段都提到了孔子与《诗经》,各自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阅读以下文言选段,回答问题。

选段一: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选段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7.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B.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C.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所以..行之者一也D.敏于事而慎于.言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8.选段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B.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C.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D.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论语》十二章 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论语》十二章 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论语》十二章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练习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克己复礼之新说《论语》中“克己复礼"一句,历来的注释相当统一,即把“克己”解释为“克制自己",然后形成了一种修养方法。

这种注释本来是错误的,但是,因为统一,大家就都犯了错误,只有钱穆先生走到了真理边缘,抬手拉门,没摸到把手,于是自嘲地笑了笑说,“我不想碰壁”,转身走开了。

即将登台《百家讲坛》的傅佩荣先生说到这个问题,以“克"为“能”,“克己复礼"就是能够自己做主去实现自己的规范。

傅先生的这种说法其实也值得商榷。

钱穆说:“克犹胜也。

有约束义,有抑制义。

克己,约束己身也。

或曰:克己去私。

下文为仁由己,同一己字,皆指身,不得谓上一己字特指私欲。

或又说:克己犹言任己,谓由己身肩任。

然下文‘四勿’,明言约束,非肩任义。

盖人道相处必以仁,古训,仁者相人偶。

若立心行事,专以己身为主,不顾及相偶之对方,此乃一切不仁之本源,故仁道必以能约束己身为先也。

”克制(约束己身)以外,钱穆又提到“克己"的另一种说法:“克”取“任"义,克己犹曰“任己”,“任己"就是“由己身肩任”。

把其中的意义取出来,很明显,就是“从我做起"。

这就是所谓钱穆先生走到了真理的边缘。

但他以下文“四勿”明言约束,“任己"与“四勿”不相对应,遂又否定了这种解释.,这是他与真理擦肩而过。

“四勿"是颜回“请问其目”之后,孔子做出的答复。

目,一般解作条目,目还有一解,为要。

“请问其目",钱穆先生解作“请问详细的条目”,这是钱穆把“四勿"理解成“克己”的具体化,上下读来已经不通顺了。

其实,结合“四勿"“不要如何如何”的语气,“请问其目"就应该是“请问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这一则《论语》又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文言文《论语》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论语》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6分)10.(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子路问强。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①!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礼记•中庸》)【注】①矫:坚强的样子。

(1)“兼人”在句子的意思是。

孔子的回答体现了其的教育思想。

(2)综合两则材料,简析孔子心目中最强者的品性。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6分)10.(1)①一个人相当于两个人,指敢作敢为。

②因材施教(2)①既不畏缩也不鲁莽;②不一味宽厚包容也不妄用武力;③平和而不随波逐流,保持中立;④不偏不倚,无论顺境逆境,都能持守中道,不改变志向和节操。

这些才是孔子心目中的最强者的品性。

《论语•先进》参考译文:子路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做?”冉有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听到就做。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就做吗’,您说‘有父兄在’;冉求也问‘听到就做吗’,您却说‘听到就做’。

我很疑惑,请问原因是什么。

”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要鼓励他;仲由敢作敢为,所以要约束他。

”《礼记•中庸》参考译文:子路问孔子:怎样才算是强呢?孔子说:“你问的是南方人的强呢?还是北方人的强呢?或者是你自己的强呢?用宽容顺从之道教育人,不报复那些对自己无礼的人,这是南方人的强,是君子的都能够遵循此道。

以盔甲当床,枕戈待旦,直至战死,也无丝毫怨恨,这是北方人的强,强者都尊崇此道。

所以君子和气待人而又不同流合污,那才是真正的强者啊!国家“中庸之道”得到遵循的时候,不改变个人的操守的人,那是真强者!国家“中庸之道”遭到破坏的时候,至死也不改变自己的志向和节操的人,是真强者!”。

2024高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 《论语》 专题练习 (含答案解析)

2024高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 《论语》 专题练习 (含答案解析)

2024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论语》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时人不知难;或是,而意沉难见,时人不知问。

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

世之学者,不能知也。

论者皆云:“孔门之徒,七十子之才,胜今之儒。

”此言妄也。

彼见孔子为师圣人传道必授异才故谓之殊。

夫古人之才,今人之才也。

今谓之英杰,古以为圣神,故谓七十子历世希有。

使当今有孔子之师,则斯世学者,皆颜、闵之徒也;使无孔子,则七十子之徒,今之儒生也。

何以验之?以学于孔子,不能极问也。

圣人之言,不能尽解;说道陈义,不能辄形。

不能辄形,宜问以发之;不能尽解,宜难以极之。

皋陶陈道帝舜之前,浅略未极。

禹问难之,浅言复深,略指复分。

盖起问难此说激而深切、触而著明也。

孔子笑子游之弦歌,子游引前言以距孔子。

自今案《论语》之文,孔子之言多若笑弦歌之辞,弟子寡若子游之难,故孔子之言遂结不解。

以七十子不能难,世之儒生,不能实道是非也。

凡学问之法,不为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

问难之道,非必对圣人及生时也。

世之解说说人者,非必须圣人教告,乃敢言也。

苟有不晓解之问,追难孔子,何伤于义?诚有传圣业之知,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谓问孔子之言,难其不解之文,世间弘才大知生,能答问、解难之人,必将贤吾世间难问之言是非。

(王充《论衡·卷九》)材料二:子之武城①,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②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篇》)[注]①武城:鲁国的城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南。

《论语·雍也》中说“子游为武城宰”,即做那里的县长。

②子游:孔子学生,姓言名偃,字子游。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论语》十二章 阅读练习及答案(5)(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论语》十二章 阅读练习及答案(5)(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论语》十二章阅读练习及答案(2018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饭疏食饮水水:热水B.传不习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C.不亦说乎说:通“悦”,高兴D.人不堪其忧堪:能忍受9.下列加点词语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辍耕之垄上B.学而不思则罔则有去国怀乡C.其不善者而改之其真不知马也D.于我如浮云皆朝于齐10.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都是儒家经典著作。

B.孔子、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庄子是道家代表人物,墨子是墨家创始人。

C.“六十而耳顺”一句中“耳顺”可理解为听得进不同意见。

D.有很多成语源自《论语》。

如温故而知新、任重而道远、舍生取义等。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

(2分)(2). 吾日三省吾身。

(2分)12.请从“学习”和“修养”两方面,在第Ⅰ卷《〈论语〉十二章》中个选一句,写出对你的启示。

《论语选读》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浙江省高考题)

《论语选读》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浙江省高考题)

《<论语>选读》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1年浙江省高考题)
(三)根据《<论语>选读》所学,结合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6分)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论语·阳货》)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
21.(1)第一则材料中,孔子教育弟子要爱人:在“颜渊,季路侍”章中,孔子表达了自己“爱人”的志向,其具体内容是什么?(2分)
(2)第二则材料中,孔子说憎恶四种人,另举一个孔子“恶人”的例子。

(1分)22.有观点认为,第三则材料中的“能好人,能恶人”,就是“能够使人有好名,能够使人有恶名”。

试举例分析。

(3分)
答案:
21.(1)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2)如:①乡原,德之贼也,②巧言令色,鲜矣仁。

22.仁者评定某人品质的好与坏,都可以被普遍认同,这样的评判具有道德权威性,会成为历史的定论。

如: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一方面批评他生活奢侈,行为越礼,否定他“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一匡天下”的贡献,评定他是“仁者”。

又如:孔子称赞伯夷、叔齐“求仁得仁”,为“古之贤人”;批评季氏僭越礼制,开启了祸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下问者,非必以贵下贱之谓,凡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皆是。

(俞樾《群经平议》)21.孔文子是卫国大夫,名圉,“______”是他的谥号。

22.综合材料,说说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学习态度。

21.文
22.①学习与身份无关,与能力、知识无关;②学习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习能力。

③对待学习谦虚不自满。

【点睛】
参考译文:
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论语·公冶长》)向地位低贱的人请教,不一定让尊贵者处于低贱者的下面的看法,凡是有才能的人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用自己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都是这样。

(俞樾《群经平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