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课件-晚古生代地层共28页
合集下载
第十六章 晚古生代

二、石炭纪古地理特征
石炭纪继承发展了泥盆纪的古地理格局。 华北—柴达木和华南板块之间的秦岭小洋盆 仍然存在。 古亚洲洋内部发生造山运动。 极地冰盖开始发展。 森林大规模出现,石炭纪成为第一个重要成 煤时期。
松辽剥蚀区
中 国 早 石 炭 世 沉 积 类 型 及 古 地 理 略 图
象州型地层以台地碳酸盐岩为主,沉积厚度 巨大,生物丰度高、数量多,生物礁广泛分 布。反映了象州型沉积形成于清洁浅水、动 荡富氧的条件。
南丹型沉积
南 丹 剖 面 桂 西 北 泥 盆 系 的 标 准 剖 面
上覆地层:下石炭统 平行不整合 上泥盆统 五指山组:灰色灰岩及泥灰岩,含燧石结核 榴江组:灰黑黄、黑色薄层硅质层及燧石层 中泥盆统 罗富组:灰黑色泥岩与泥灰岩互层 纳标组:黑色碳质泥岩 下泥盆统 塘丁组:浅灰色及黑色泥岩,碳质页岩 益兰组:上部为暗绿色泥岩夹粉砂岩,下部为灰白色 中层粉砂质泥岩及石英粉砂岩 莲花山组:灰白色中层石英砂岩
•层孔虫非常繁盛,与苔藓虫、珊瑚一起形成生物礁
内板珊瑚
沟鳞鱼
裸蕨
弓石燕
颠石燕
杯珊瑚 无洞贝 费氏星珊瑚
拖鞋珊瑚
双腹扭形贝
尖棱角石
薄皮木
奇石燕
星木
六方珊瑚 小云南贝
多鳃鱼
多颚牙形刺 塔节石
鸮头贝
鱼石螈
松卷菊石
二、石炭纪的生物界 陆生植物空前繁盛,陆生的两栖类、昆虫 及非海相软体动物有很大的发展,海生无脊 椎动物更为进步。
第二节 晚古生代的古地理
一、泥盆纪古地理特征 我国的泥盆系分布广泛,依据其分布和沉积 类型可分为三大部分。 华北地区仍继承志留纪特点,普遍缺失泥盆 纪的沉积,为剥蚀地区。 华南区为我国泥盆系主要发育地区,岩相类 型复杂,化石丰富。
讲14 古生代地史-2

插图5 中国晚石炭世岩相古地理图
插图6 中国晚二叠世岩相古地理图
Hale Waihona Puke 第二十六章第二节 晚古生代地史
显生宙地史
插图1 断
第二十六章
第二节 晚古生代地史
显生宙地史
思考题: 思考题: 简述晚古生代古生物三分天下局面的基本特点。 1.简述晚古生代古生物三分天下局面的基本特点。 地史上最早的大型含煤岩层应位于哪个层位?为什么? 2.地史上最早的大型含煤岩层应位于哪个层位?为什么? 简述加里东、海西构造运动对中国东部沉积环境的影响。 3.简述加里东、海西构造运动对中国东部沉积环境的影响。 简述华北地块区上古生界底部铁、铝矿的形成原因。 4.简述华北地块区上古生界底部铁、铝矿的形成原因。
见图 见图 见图 见图
第二十六章
第二节 晚古生代地史 通过对中国东部南北上古生界地层的研究可以看出,海西
显生宙地史
构造阶段中国东部晚古生代南方与北方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沉积 环境演化历史,北方由海陆交互相演变为内陆湖泊相,总体以 陆相沉积为主,南方仍以海相沉积环境为主。从而形成了南海 北陆的局面。 古生代地史总结: 古生代地史总结: 古生代是生物界发展与演化的重要时期之一, 一、 古生代是生物界发展与演化的重要时期之一,根据生物发 展与演化的特点,我们将寒武纪称之为三叶虫的时代、 展与演化的特点,我们将寒武纪称之为三叶虫的时代、奥陶纪 称为笔石的时代、志留纪称为更新换代的时代、 称为笔石的时代、志留纪称为更新换代的时代、泥盆纪称为鱼 的时代、石炭-二叠纪称为两栖动物的时代。 的时代、石炭-二叠纪称为两栖动物的时代。 古生代又是地壳运动相对频繁、 二、 古生代又是地壳运动相对频繁、沉积环境变化相对较大的 时代,加里东构造运动使本区形成南北皆海的格局, 时代,加里东构造运动使本区形成南北皆海的格局,而海西运 动则形成了南海北陆的格局。 动则形成了南海北陆的格局。
07晚古生代地史

二、Pz2 古生物
1 脊椎动物(vertebrate) 2 陆生植物(terrestrial plants) 3 海生无脊椎动物(marineinvertebrate)
2.1 Pz2 陆生脊椎动物
陆 泥盆纪 鱼类的时代
D1:无颌类为主; D2-3:上下颌分化, 如沟鳞鱼; 晚期出 现 鱼 类 向两 栖类 的演化
地层:主要为暗色含浮游、游泳生物 的薄层泥岩、泥灰岩、泥晶灰岩 和硅质岩 生物化石:菊石、竹节石及无眼的三 叶虫 代表—较深水滞流贫氧的微型裂陷槽 (台内断槽)沉积
华南泥盆系柱状对比图 Devonian correlation of the South China Plate
华南泥盆系沉积示意剖面图
Limestone with stromatoporoids, D2d-j, 贵州独山
象州型D
南丹型D
Dark mudstone,D2-Luofuzu, 广西南丹罗富
海槽型D
Dark shale and siltstone,D1, 广西钦州樟木南流江
D3古地理图
泥盆纪华南板块内部古地理变化
C1海相生物群落(海底世界)
三、中国东部晚古生代古地理 Pz2 Paleogeography,E. China
1 泥盆纪古地理
2 石炭纪古地理 3 二叠纪古地理
3、1中国东部泥盆纪古地理 Pz2 Paleogeography,E. China
华南板块泥盆系发育; 华北板块主体无泥盆系记录
华南板块泥盆纪地层序列 ——象州型和南丹型 华南板块泥盆纪古地理
联合古大陆 的逐步形成 C2-P1北美板 块与非洲板 块碰撞,形 成阿帕拉契 亚褶皱带 P西伯利亚板 块与欧洲板 块碰撞,形 成乌拉尔褶 皱带 C1/C2天山运 动 中间地块逐 渐北移
第六章晚古生代

上又一重大事件。 总鳍鱼类
2008-10-19
11
晚 古 生 代 的 化 石
2008-10-19
12
2008-10-19
13
第二节 晚古生代古地理
一、泥盆纪古地理特征 泥盆系广泛分布,除华北、四川盆地及黔北以外,
其他地区都有分布。 古地理特征是由海向大陆环境转化,岩相类型复
杂。 海相、陆相、海陆交互相均有。
9
二、陆生植物
晚古生代是蕨类植物发展的时代。 石炭纪陆生植物进一步繁荣,地球上首次出
现大规模森林。 晚石炭世,成为全球第一个重要成煤期。 晚二叠世,裸子植物占主导地位,渐近中生
代植物群面貌,显示出植物界又出现一次重 大变革。
2008-10-19
10
三、脊椎动物
泥盆纪被称为鱼类时代。 鱼——两栖类。 石炭——二叠纪是两栖类时代。 两栖类演化为原始爬行类,这是脊椎动物进化史
2008-10-19
14
(一)华南区
泥盆系广泛分布,除四川盆地及黔北以外,其他 地区都有分布。
海侵范围,局限于部分地区(滇东、黔南、广西、 湘中、广东、鄂西等地),在湘赣交界一带,形
成海陆犬牙交错的指状海湾,在东南古陆内发育 了内陆盆地。
西南浅海相、湘赣海陆交互相、下扬子等为陆相
1.广西象州剖面(象州型)
气候带的明显分异 生物界的中要变革
2008-10-19
22
(一)华北东-北南部区
二叠纪华北区除极少数地区在初期有短暂的海 侵外、基本上脱离了海洋环境,故二叠系为一 套陆相地层。
1.山西太原西山二叠系剖面 2.分析 二叠系下部为陆相含煤地层,二叠系中、上部
为一套杂色至红色碎屑岩系。
2008-10-19
11
晚 古 生 代 的 化 石
2008-10-19
12
2008-10-19
13
第二节 晚古生代古地理
一、泥盆纪古地理特征 泥盆系广泛分布,除华北、四川盆地及黔北以外,
其他地区都有分布。 古地理特征是由海向大陆环境转化,岩相类型复
杂。 海相、陆相、海陆交互相均有。
9
二、陆生植物
晚古生代是蕨类植物发展的时代。 石炭纪陆生植物进一步繁荣,地球上首次出
现大规模森林。 晚石炭世,成为全球第一个重要成煤期。 晚二叠世,裸子植物占主导地位,渐近中生
代植物群面貌,显示出植物界又出现一次重 大变革。
2008-10-19
10
三、脊椎动物
泥盆纪被称为鱼类时代。 鱼——两栖类。 石炭——二叠纪是两栖类时代。 两栖类演化为原始爬行类,这是脊椎动物进化史
2008-10-19
14
(一)华南区
泥盆系广泛分布,除四川盆地及黔北以外,其他 地区都有分布。
海侵范围,局限于部分地区(滇东、黔南、广西、 湘中、广东、鄂西等地),在湘赣交界一带,形
成海陆犬牙交错的指状海湾,在东南古陆内发育 了内陆盆地。
西南浅海相、湘赣海陆交互相、下扬子等为陆相
1.广西象州剖面(象州型)
气候带的明显分异 生物界的中要变革
2008-10-19
22
(一)华北东-北南部区
二叠纪华北区除极少数地区在初期有短暂的海 侵外、基本上脱离了海洋环境,故二叠系为一 套陆相地层。
1.山西太原西山二叠系剖面 2.分析 二叠系下部为陆相含煤地层,二叠系中、上部
为一套杂色至红色碎屑岩系。
第二篇第八章晚古生代精品PPT课件

4.二叠纪末期生物灭绝事件
晚古生代生物演化中的一个重大事件,是 二叠纪末海生生物出现大规模的群集灭绝。有 人统计,二叠纪末绝灭的生物科数占60% (T.Schopf,1974),种数减少了96%,被认为 是显生宙以来最大的灾变。绝灭的主要生物是 蜓类、四射珊瑚、床板珊瑚、三叶虫、笔石、 长身贝等。有些生物数量骤减,如具铰合构造 的腕足类及海百合等。
泥盆纪形成了华北-柴达木和华南板块相 隔不远而又独立发展的局面。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一)华南板块及其大陆边缘泥盆纪地史特征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1.华南板块泥盆系沉积古地理
加里东运动之后,东南加里东造山带隆升, 扬子板块主体上升为陆。因此在泥盆纪初期,除 桂东南钦(州)防(城)地区存在残余海槽和滇 东一带见到陆相泥盆系与志留系连续过渡外,华 南其它地区均为遭受剥蚀的古陆或山地。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3、晚古生代的全球气候分带逐渐明显,反映 不同气候特征的沉积、生物标志也丰富多样。
最令人注目的是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冈瓦纳 大陆主体处于南半球高纬度带,形成了地质历史上 著名的冈瓦纳大陆冰盖和广泛分布的冰碛物。在热 带、亚热带低纬度区,常形成大型的生物礁和介壳 滩,对油、气的聚集和多金属矿产的形成提供了有 利条件。在陆上暖热潮湿气候区,滨海沼泽规模宏 大,首次出现高大热带丛林,是地史上第一个重要 聚煤期。
早石炭世晚期海侵加大,造成超覆,滇黔桂 一带出现一套厚达数百米的碳酸盐沉积,以含有大 型长身贝类和少量游泳的菊石为特征。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晚石炭世,海侵范围进一步扩大,岩性相对 稳定,一般厚200-400m左右。滇黔桂一带仍处 于沉降中心部位,含燧石团块的灰岩厚度超过 800m,生物则以蜓类为主。向西北至四川龙门山 一带,晚石炭世也属碳酸盐沉积。晚石炭世的海 侵向东达到闽中地区,可直接超覆在前泥盆纪变 质岩系或上泥盆-下石炭统陆相地层之上。
晚古生代生物演化中的一个重大事件,是 二叠纪末海生生物出现大规模的群集灭绝。有 人统计,二叠纪末绝灭的生物科数占60% (T.Schopf,1974),种数减少了96%,被认为 是显生宙以来最大的灾变。绝灭的主要生物是 蜓类、四射珊瑚、床板珊瑚、三叶虫、笔石、 长身贝等。有些生物数量骤减,如具铰合构造 的腕足类及海百合等。
泥盆纪形成了华北-柴达木和华南板块相 隔不远而又独立发展的局面。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一)华南板块及其大陆边缘泥盆纪地史特征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1.华南板块泥盆系沉积古地理
加里东运动之后,东南加里东造山带隆升, 扬子板块主体上升为陆。因此在泥盆纪初期,除 桂东南钦(州)防(城)地区存在残余海槽和滇 东一带见到陆相泥盆系与志留系连续过渡外,华 南其它地区均为遭受剥蚀的古陆或山地。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3、晚古生代的全球气候分带逐渐明显,反映 不同气候特征的沉积、生物标志也丰富多样。
最令人注目的是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冈瓦纳 大陆主体处于南半球高纬度带,形成了地质历史上 著名的冈瓦纳大陆冰盖和广泛分布的冰碛物。在热 带、亚热带低纬度区,常形成大型的生物礁和介壳 滩,对油、气的聚集和多金属矿产的形成提供了有 利条件。在陆上暖热潮湿气候区,滨海沼泽规模宏 大,首次出现高大热带丛林,是地史上第一个重要 聚煤期。
早石炭世晚期海侵加大,造成超覆,滇黔桂 一带出现一套厚达数百米的碳酸盐沉积,以含有大 型长身贝类和少量游泳的菊石为特征。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晚石炭世,海侵范围进一步扩大,岩性相对 稳定,一般厚200-400m左右。滇黔桂一带仍处 于沉降中心部位,含燧石团块的灰岩厚度超过 800m,生物则以蜓类为主。向西北至四川龙门山 一带,晚石炭世也属碳酸盐沉积。晚石炭世的海 侵向东达到闽中地区,可直接超覆在前泥盆纪变 质岩系或上泥盆-下石炭统陆相地层之上。
第七章 晚古生代的地层、古地理和古构造

椎
动
物
二叠纪
D2-D31: 双 带 型 和 C1: 三带型单体 泡沫型 石燕贝 类繁盛, D3 穿孔贝类 长身贝类为主
P1:三带型复体 长身贝类,石燕贝类, 晚期欧姆贝槽中隆从光滑到 有放射线,C尚出现分叉
个大, 拟旋 旋壁 蜂巢 3-4 脊、列孔、 层 层 副隔壁
第一节 晚古生代的生物界 欧美植物群
• 地区:分布于欧洲和北美 • 时代:二叠纪 • 特征:生长高大的蕨类为主,有石松、节 蕨、真蕨、种子蕨、科达等,最大特征是 出现有特点的真蕨类 • 气候:西方热带气候 • 代表分子:美羊齿
12
三、晚古生代的海生无脊椎动物
海
四射珊 瑚 腕足类
生
泥盆纪
无
脊
石炭纪
19
水侵自西向东
中 国 东 部 晚 泥 盆 世 古 地 理 图
20
第二节 晚古生代的地层和古地理特征
3. 华南板块大陆边缘
1. 华南板块北缘S/D,无火山活动,为砂页岩 和灰岩沉积; 2. 西缘为碳酸盐; 3. 东南缘无露头。
21
第二节 晚古生代的地层和古地理特征
(二)华北地区
泥盆纪时华北板块无沉积记录;推论泥盆 纪时仍处于陆上剥蚀状态。
(三)华北板块二叠纪地层序列
41
山 西 太 原 二 叠 纪 地 层 剖 面
42
第二节 晚古生代的地层和古地理特征
(四)华北板块二叠纪古地理
华北板块主体自二叠纪起已基本脱离海 洋环境 • 早二叠世早期(太原组中上部)华北及 东北南部普遍出现聚煤环境 • 山西期:华北中部为有利成煤带 • 石盒子期:淮南地区发育含煤沉积及富 含Lingula的夹层 • 石千峰期:红色河湖碎屑沉积广布
第13章 晚古生代

在晚古生代,一方面在那些仍然活动着的地槽中进行 着巨厚的沉积(如古地中海地槽、我国的天山地槽), 上古生界总厚度超过万米。 另一方面在许多地台上继续进行沉积,形成上古生界 盖层,厚度也达到上千米。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早古生代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 所以下古生界几乎都是海相地层。而晚古生代时,陆地 扩大了,陆相地层也多起来了;有些地方海陆变化频 繁,还形成了海陆交互相的地层。所以,从地层内容来 看,上古生界比下古生界要复杂的多。这是第一个特点。
第十三章 晚古生代
晚古生代距今4.16—2.51亿年,晚古生代形成的地层称 上古生界,地层年代符号是Pz2。它划分为三个纪,即泥盆 纪、石炭纪、二叠纪。 泥盆纪距今4.16—3.59亿年,这个时期形成的地层称泥 盆系(D),三分。 石炭纪距今3.59—2.99亿年,这个时期形成的地层称石 炭系(C),石炭纪是因其地层中含煤而得名,二分。 二叠纪是古生代最后一个纪,距今2.99—2.51年,其相 应地层称二叠系(P),三分。
其次,自古生代特别是晚古生代以来,大陆块 不断靠近和聚集,若干大陆块边缘和相邻地槽受 到挤压、发生褶皱和隆起上升,形成岛屿和山 脉,导致大陆的拼接和扩大,最后形成联合古陆。 所以海西构造阶段使陆块从分散趋向集中,这是 第二个特点。
古北亚海 西伯利亚 古大西洋 北美 秦岭海 古乌拉尔海 俄罗斯 华北—塔里木 华南
古 太 古特提斯海
澳大利亚 印度
二、联合古陆 的形成
北方各古陆在海西运动 以前,都是被活动性很强 的地槽所分割。
平 洋
非洲 南美
南极洲
海西运动前的大陆分布格局
从石炭纪到二叠纪,许多地槽先后褶皱隆起, 其运动规模远比加里东运动显著而广泛,是造山 作用和火山活动广泛分布的时期。 地球上分布最广的晚古生代海西褶皱山系的雏 形,基本上是在石炭、二叠纪形成。
03古生物-地层-地史PPT课件

17
第三节 地壳演化与地史
四、 显生宙
(一) 古生代
1.早古生代
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543~490Ma)、奥陶 纪(490~438Ma)、志留纪(438~410 Ma),相应 的下古生界包括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
华北板块主体自晚元古代开始的隆升一直持续 到寒武纪早期,此后才整体下降接受海侵,形成早 寒武世晚期至中奥陶世的滨浅海沉积。受区域性构 造挤压作用的影响,从中奥陶世又开始隆升,一直 持续到晚古生代。华北板块南、北均为大洋环境。
6
第一 古生物
3.1.2 古生物学的应用
1.划分对比地层
1)生物地层学方法:运用化石对地层进行划分与对 比的方法。 2)化石的层序律:含有相同化石的地层,其时代相 同;不同时代的地层,所含化石不同。 标准化石法 生存时限短、地理分布广、保存好、
数量多因而易于在一定地层中发现的化石称为标 准化石。应用标准化石对比地层,简单易行,最 为方便。
5)富集带 富集带是代表某一类或某一群特定分类单位的
总存在范围中相对富12集的那一段地层体。
第二节 地层
3.年代地层单位划分与地质年代单位
年代地层单位划分,是根据岩石体形成的地质年代 所进行的地层划分,并根据不同规模岩石体所跨越 的时间间隔将其划分为不同级别的年代地层单位。
年代地层单位是指在特定的地质时间间隔中形成 的成层或非成层的岩石体。形成年代地层单位的地 质时间间隔称为地质年代单位。年代地层单位的顶、 底界线都是以等时面为界的。不同级别的年代地层 单位的术语包括宇、界、系、统、阶和亚阶。每个 年代地层单位都有一个对应的地质年代单位(地质 时间间隔),其等级依次为宙、代、纪、世、期和 亚期。
地层的特征和属性是多种多样的,如岩层的几何 形态、接触关系、岩性、岩石组合、化石特征、地球 物理和地球化学性质等,其中任何一种特征都可以作 为划分地层的依据。由于划分地层的依据和标准不同 且具有多样性,因而可以划分出多种地层单位。
第三节 地壳演化与地史
四、 显生宙
(一) 古生代
1.早古生代
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543~490Ma)、奥陶 纪(490~438Ma)、志留纪(438~410 Ma),相应 的下古生界包括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
华北板块主体自晚元古代开始的隆升一直持续 到寒武纪早期,此后才整体下降接受海侵,形成早 寒武世晚期至中奥陶世的滨浅海沉积。受区域性构 造挤压作用的影响,从中奥陶世又开始隆升,一直 持续到晚古生代。华北板块南、北均为大洋环境。
6
第一 古生物
3.1.2 古生物学的应用
1.划分对比地层
1)生物地层学方法:运用化石对地层进行划分与对 比的方法。 2)化石的层序律:含有相同化石的地层,其时代相 同;不同时代的地层,所含化石不同。 标准化石法 生存时限短、地理分布广、保存好、
数量多因而易于在一定地层中发现的化石称为标 准化石。应用标准化石对比地层,简单易行,最 为方便。
5)富集带 富集带是代表某一类或某一群特定分类单位的
总存在范围中相对富12集的那一段地层体。
第二节 地层
3.年代地层单位划分与地质年代单位
年代地层单位划分,是根据岩石体形成的地质年代 所进行的地层划分,并根据不同规模岩石体所跨越 的时间间隔将其划分为不同级别的年代地层单位。
年代地层单位是指在特定的地质时间间隔中形成 的成层或非成层的岩石体。形成年代地层单位的地 质时间间隔称为地质年代单位。年代地层单位的顶、 底界线都是以等时面为界的。不同级别的年代地层 单位的术语包括宇、界、系、统、阶和亚阶。每个 年代地层单位都有一个对应的地质年代单位(地质 时间间隔),其等级依次为宙、代、纪、世、期和 亚期。
地层的特征和属性是多种多样的,如岩层的几何 形态、接触关系、岩性、岩石组合、化石特征、地球 物理和地球化学性质等,其中任何一种特征都可以作 为划分地层的依据。由于划分地层的依据和标准不同 且具有多样性,因而可以划分出多种地层单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造史:Pz2末期,经向联合古 陆(Pangea)的形成
Pz2:165 Ma
2
晚古生代的生物界
•脊椎动物 •陆生植物和昆虫 •海生无脊椎动物
3
陆生脊椎动物
泥盆纪
石炭纪
二叠纪
两栖类的时代 鱼类的时代 两栖类的大发展 两栖类的进化
原始爬行类的出现 爬行类的初步发展
D1:无颌类为主; 主要为迷齿类(或
20
二叠纪地层
•华南板块二叠纪地层序列 • 华北板块二叠纪地层序列
21
P3
黔
中
二
叠
纪
地
层
剖
P2
面
P1
22
华南板块二叠纪地层序列
时代 P3
P2 P1
组
岩性
大隆组 长兴组 龙潭组
茅口组 栖霞组 梁山组
暗色硅质岩 灰岩、含燧石结核灰岩 海陆交互 相砂岩、页岩与灰岩 互层,夹煤层 灰白色厚层灰岩 黑色灰岩,瘤状灰岩夹燧石结核 砂岩、页岩为主, 含煤层
暖水动物群,温凉水动物群和冷水动物群
6
晚古生代地层
7
泥盆纪地层
华南板块泥盆系发育; 华北板块主体无泥盆系记录
8
华南板块泥盆纪地层序列
——象州型和南丹型 华南板块泥盆纪古地理
9
深浅海
融 县 组
谷 闭 组
桂
中
泥
盆
系
剖
面
滨海
10
象州型
地层:浅水碳酸盐岩为主,厚度较大
生物化石:丰度和分异度高;以腕足、珊瑚、层孔 虫、苔藓虫大量繁盛为特色,并有双壳、腹 足、头足、三叶虫、棘皮类、厚壳竹节石、 介形虫、藻类等多门类化石。层孔虫、复体 四射珊瑚和层孔虫为主筑积而成的生物礁广 泛分布。
P1
山西组
黑色砂页岩含煤沉积及钙质页岩,近海平原 泥炭沼泽
太原组中上部
C 太原组下部
华北板块主体自二叠纪起已基本脱离海洋环境
26
谢谢!
晚古生代地层
•晚古生代的划分和特征 •晚古生代的生物界 •晚古生代地层
1
划分和特征
生物史:海生无脊椎动物发生 重要变革,陆生植物开始大量 繁盛,形成最早的森林、昆虫 和煤;原始爬行类逐渐征服大 陆; F-F, P-T之交大绝灭。
沉积史:全球C-P冰川;陆相沉 积开始发育;铁和铝风化矿床; 膏、油气和煤
D2-3:上下颌分化,
称坚头类)
如沟鳞鱼;晚期出
现鱼类向两 栖类 晚期出现原始爬行
的演化
类(卵生)
原始爬行类— Pangea 形成的证
据
4
陆生植物
泥盆纪
石炭纪
二叠纪
特 点
区植 物 分
矮小的裸蕨类
D1 : 无 根 茎 叶 的 分
高大的蕨类为主
化,如裸蕨; 石松、节蕨、真蕨、种子蕨、 裸子植物为主
D2:根茎叶分化,如
象州型D
14
南丹型D
Dark mudstone,D2-Luofuzu, 广西南丹罗富 15
石炭纪地层
•华南板块石炭纪地层序列 •华北板块石炭纪地层序列
16
C2
黔
南
C1
独
山
石
炭
系
柱
煤层
状
图
17
山 西 太 原 石 炭 系 剖 面
18
华北板块石炭纪地层序列
时代 C2—P1
C2
组名 岩性
太原组 本溪组
三个砂岩—页岩及煤层—灰岩沉积旋回
砂页岩夹煤层和灰岩,底部发育铁铝质风化 壳,滨海至滨海沼泽环境
O1
石炭系和二叠系界线位于太原组下部; 近海和海陆交互含煤碎屑堆积(平原河流—三角洲—浅海沉积旋回)。
19
沉积旋回
沉积作用常常具有旋回性的特征,在含 煤沉积中尤为显著。当地层中的沉积物自下 而上出现由粗变细,又由细变粗的反映一次 海进,接着又发生海退的完整过程时,把它 称为一个沉积旋回。划分沉积旋回以海进为 起点,沉积旋回是沉积作用周期性或韵律性 的反映,有不同级别之分,大的旋回可以包 括数个小旋回。
科达
松柏、苏铁、
原始石松类
昆虫开始出现
银杏
D3:出现小森林和原 全球第一次重要成煤期
始裸子植物
D3时植物的根系可达1m
安加拉植物群 热带植物区 舌羊齿植物群
华夏植物群 欧美植物群
5
海生无脊椎动物
泥盆纪
石炭纪
二叠纪
四射珊 瑚
D2-D31: 双 带 型 和 泡沫型
C1: 三带型单体
P1:三带型复体
腕足类
马平组(上部) 灰岩,向上序列变浅
23
二叠纪地层
•华南板块二叠纪地层序列 • 华北板块二叠纪地层序列
24
山 西 太 原 二 叠 纪 地 层 剖 面
25
华北板块二叠纪地层序列
时代 P2
组 石千峰组 上石盒子组
岩性 红色砂泥岩,含石膏,干旱气候条件 杂色砂页岩,少量植物化石,半干旱气候
下石盒子组
黄绿、灰绿色砂页岩,下部含不规则煤层, 植物化石丰富
环境:浅水富氧的碳酸盐台地环境
11
南丹型
地层:主要为暗色含浮游、游泳生物的薄层泥岩、 泥灰岩、泥晶灰岩和硅质岩
生物化石:菊石、竹节石及无眼的三叶虫 环境:较深水滞流贫氧的微型裂陷槽(台内断槽)
沉积
12
海槽型 象州型
南丹型
华南泥盆系柱状对比图
13
Limestone with stromatoporoids, D2d-j, 贵州独山
石燕贝类繁盛, D3 穿孔贝类
长身贝类为主
长身贝类,石燕贝类, 晚期欧姆贝类
蜓
D1→D3石燕类展翼变短, 中 槽中隆从光滑到有放射线,C 尚出现分叉
旋壁
3-4 层
蜂巢 层
个大,拟旋 脊、列孔、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副隔壁
特化
Pz 末期 绝灭类
别
四射珊瑚、横板珊瑚、蜓、三叶虫、笔石、竹节石、软舌螺和 长身贝类等
生物分 区(群)
Pz2:165 Ma
2
晚古生代的生物界
•脊椎动物 •陆生植物和昆虫 •海生无脊椎动物
3
陆生脊椎动物
泥盆纪
石炭纪
二叠纪
两栖类的时代 鱼类的时代 两栖类的大发展 两栖类的进化
原始爬行类的出现 爬行类的初步发展
D1:无颌类为主; 主要为迷齿类(或
20
二叠纪地层
•华南板块二叠纪地层序列 • 华北板块二叠纪地层序列
21
P3
黔
中
二
叠
纪
地
层
剖
P2
面
P1
22
华南板块二叠纪地层序列
时代 P3
P2 P1
组
岩性
大隆组 长兴组 龙潭组
茅口组 栖霞组 梁山组
暗色硅质岩 灰岩、含燧石结核灰岩 海陆交互 相砂岩、页岩与灰岩 互层,夹煤层 灰白色厚层灰岩 黑色灰岩,瘤状灰岩夹燧石结核 砂岩、页岩为主, 含煤层
暖水动物群,温凉水动物群和冷水动物群
6
晚古生代地层
7
泥盆纪地层
华南板块泥盆系发育; 华北板块主体无泥盆系记录
8
华南板块泥盆纪地层序列
——象州型和南丹型 华南板块泥盆纪古地理
9
深浅海
融 县 组
谷 闭 组
桂
中
泥
盆
系
剖
面
滨海
10
象州型
地层:浅水碳酸盐岩为主,厚度较大
生物化石:丰度和分异度高;以腕足、珊瑚、层孔 虫、苔藓虫大量繁盛为特色,并有双壳、腹 足、头足、三叶虫、棘皮类、厚壳竹节石、 介形虫、藻类等多门类化石。层孔虫、复体 四射珊瑚和层孔虫为主筑积而成的生物礁广 泛分布。
P1
山西组
黑色砂页岩含煤沉积及钙质页岩,近海平原 泥炭沼泽
太原组中上部
C 太原组下部
华北板块主体自二叠纪起已基本脱离海洋环境
26
谢谢!
晚古生代地层
•晚古生代的划分和特征 •晚古生代的生物界 •晚古生代地层
1
划分和特征
生物史:海生无脊椎动物发生 重要变革,陆生植物开始大量 繁盛,形成最早的森林、昆虫 和煤;原始爬行类逐渐征服大 陆; F-F, P-T之交大绝灭。
沉积史:全球C-P冰川;陆相沉 积开始发育;铁和铝风化矿床; 膏、油气和煤
D2-3:上下颌分化,
称坚头类)
如沟鳞鱼;晚期出
现鱼类向两 栖类 晚期出现原始爬行
的演化
类(卵生)
原始爬行类— Pangea 形成的证
据
4
陆生植物
泥盆纪
石炭纪
二叠纪
特 点
区植 物 分
矮小的裸蕨类
D1 : 无 根 茎 叶 的 分
高大的蕨类为主
化,如裸蕨; 石松、节蕨、真蕨、种子蕨、 裸子植物为主
D2:根茎叶分化,如
象州型D
14
南丹型D
Dark mudstone,D2-Luofuzu, 广西南丹罗富 15
石炭纪地层
•华南板块石炭纪地层序列 •华北板块石炭纪地层序列
16
C2
黔
南
C1
独
山
石
炭
系
柱
煤层
状
图
17
山 西 太 原 石 炭 系 剖 面
18
华北板块石炭纪地层序列
时代 C2—P1
C2
组名 岩性
太原组 本溪组
三个砂岩—页岩及煤层—灰岩沉积旋回
砂页岩夹煤层和灰岩,底部发育铁铝质风化 壳,滨海至滨海沼泽环境
O1
石炭系和二叠系界线位于太原组下部; 近海和海陆交互含煤碎屑堆积(平原河流—三角洲—浅海沉积旋回)。
19
沉积旋回
沉积作用常常具有旋回性的特征,在含 煤沉积中尤为显著。当地层中的沉积物自下 而上出现由粗变细,又由细变粗的反映一次 海进,接着又发生海退的完整过程时,把它 称为一个沉积旋回。划分沉积旋回以海进为 起点,沉积旋回是沉积作用周期性或韵律性 的反映,有不同级别之分,大的旋回可以包 括数个小旋回。
科达
松柏、苏铁、
原始石松类
昆虫开始出现
银杏
D3:出现小森林和原 全球第一次重要成煤期
始裸子植物
D3时植物的根系可达1m
安加拉植物群 热带植物区 舌羊齿植物群
华夏植物群 欧美植物群
5
海生无脊椎动物
泥盆纪
石炭纪
二叠纪
四射珊 瑚
D2-D31: 双 带 型 和 泡沫型
C1: 三带型单体
P1:三带型复体
腕足类
马平组(上部) 灰岩,向上序列变浅
23
二叠纪地层
•华南板块二叠纪地层序列 • 华北板块二叠纪地层序列
24
山 西 太 原 二 叠 纪 地 层 剖 面
25
华北板块二叠纪地层序列
时代 P2
组 石千峰组 上石盒子组
岩性 红色砂泥岩,含石膏,干旱气候条件 杂色砂页岩,少量植物化石,半干旱气候
下石盒子组
黄绿、灰绿色砂页岩,下部含不规则煤层, 植物化石丰富
环境:浅水富氧的碳酸盐台地环境
11
南丹型
地层:主要为暗色含浮游、游泳生物的薄层泥岩、 泥灰岩、泥晶灰岩和硅质岩
生物化石:菊石、竹节石及无眼的三叶虫 环境:较深水滞流贫氧的微型裂陷槽(台内断槽)
沉积
12
海槽型 象州型
南丹型
华南泥盆系柱状对比图
13
Limestone with stromatoporoids, D2d-j, 贵州独山
石燕贝类繁盛, D3 穿孔贝类
长身贝类为主
长身贝类,石燕贝类, 晚期欧姆贝类
蜓
D1→D3石燕类展翼变短, 中 槽中隆从光滑到有放射线,C 尚出现分叉
旋壁
3-4 层
蜂巢 层
个大,拟旋 脊、列孔、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副隔壁
特化
Pz 末期 绝灭类
别
四射珊瑚、横板珊瑚、蜓、三叶虫、笔石、竹节石、软舌螺和 长身贝类等
生物分 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