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本质已被证明之七经气的循环顺序

合集下载

图解:十二经络、奇经八脉▎真气运行线路、循环、功能

图解:十二经络、奇经八脉▎真气运行线路、循环、功能

图解:十二经络、奇经八脉▎真气运行线路、循环、功能一、十二经络十二经络,经络分类名。

指十二经及其脉络。

《灵枢·本输》:“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六阳经分布于是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三阴经上肢分别为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心包经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太阴脾经在前、足厥阴肝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三阳经上肢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足太阳膀胱经在后。

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的分布是,足少阴肾经在胸中线旁开2寸,腹中线旁开0.5寸处;足太阴脾经行于胸中线旁开6寸,腹中线旁开4寸处;足厥阴肝经循行规律性不强。

足阳明胃经分布于胸中线旁开4寸,腹中线旁开2寸;足太阳膀胱经行于背部,分布于背正中线旁开1.5寸和3寸;足少阳胆经分布于身之侧面。

十二经脉表里属络关系: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连属,其中阴经属脏络脏,阳经属腑络腑,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形成了脏腑阴阳表里属络关系。

即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

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在治疗时相互为用。

1、手太阴肺经(1)、经脉循行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过来沿着胃的上口,通过横膈,属于肺脏,从“肺系”(肺与喉咙相联系的部位)横行出来(中府),向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下行到肘窝中,沿着前臂内侧前缘,进入寸口,经过鱼际,沿着鱼际的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少商)。

简述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顺序

简述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顺序

简述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顺序人体十二经脉在经络学说中是指通过经络的传导,从而完成各种生理功能的一种经脉网。

它通过十二个脏腑组织或经络、腧穴等部位(如心包经、肾经等)直接或间接影响经络内、外、上、中、下脏腑组织的经脉。

它是人体组织、器官、经络、穴位等相互联系的整体,有重要地生理意义和生命意义。

十二经脉在脏腑组织和器官中通过气游经络于体表、循行经脉所处部位与脏腑组织或器官之间所发生的功能和作用相互联系着。

十二经脉运行所涉及经脉中脏腑组织和器官的功能和作用主要表现为“通调水道”或称“气化津血”。

十二经脉中脏腑组织及其器官包括皮肤、粘膜和肌肉等不同部位;经脉运行直接涉及经脉中气机升降、经脉内气运行及经脉外气等各种生理功能;经脉运行直接影响着经络所处脏腑组织和器官之间以及经络与皮肤等不同部位之间的相互联系;经络运行直接关系着人体营养、代谢及循环状态等各种生理功能。

1、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

心经起于胸胁,沿胸下1寸(中指关节横纹上2寸)上行于锁骨上窝入脑,沿面部正中直下入目内泪核,再沿额至耳前入上唇外侧入齿中,沿着上腭至舌根内侧入上腭后至咽喉部。

心与胃合藏精、主骨生髓、主心肺藏神,同时与小肠相表里;心又开窍于口,故心与心开窍于口。

心开窍后由口及耳、鼻生髓,再由脑下行于颅、颅外诸骨所形成的一个圆或椭圆形上隙,在上腭上窝入咽内、咽外诸肾之上下合口而为水谷。

心与胃、肾相接于中脘部,心开窍后由心行诸经脉进入十二经脉之间属肾的脏腑组织和器官。

心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它既要制约和统摄着心主血脉而维持其生理机能不变或变化不大,又要统摄呼吸之气并以保证其生理功能不变或稳定作用于脏腑组织、器官及其病变。

因此与心阳(心脏)相联系的经脉有两条:一条是心包经[手太阴心包经];另条是心经胃经。

其主脉分别为:足少阴经(中指关节横纹上2寸)、胆经心包经胃经;同时还会因为经络循行规律及所处部位与心脏及其他脏器的关系等具体内容而分开成三个部分来介绍。

十二经的走向动画图太神奇了中医

十二经的走向动画图太神奇了中医

十二经的走向动画图太神奇了中医经络2014-02-20 | 如水似衡... | 转藏(49)了解人体经络-日之中循行运转规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从呼吸做起,以经络为据,洞悉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气者生之本也,时者生之用也!献上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时表,希望大家都能打开健康之门:1.【手太阴肺经】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

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肺朝百脉。

”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

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寅时,有肺病者反映最为强烈,如剧咳或哮喘而醒。

实症:腹胀、易便秘、易患痔疮、肩背部不适或疼痛、牙疼、皮肤异常、上脘异常等。

2.【手阳明大肠经】卯时(5点到7点)—大肠经旺。

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

养生之道:赶紧起床,起床后喝杯温开水,然后奔进厕所把一天积攒下来的废物,都排出体外吧!不过上厕所不要太赶,很多老年人中风是因为这样引起的。

我们不如休息10-20分钟清醒清醒头脑再去。

建议饮食多选择:茄子、菠菜、香蕉、蘑菇、木耳、玉米、扁豆、豌豆等。

实症:容易饿、胃弱、关节异常、食欲异常、口干、易便秘。

3.【足阳明胃经】辰时(7点到9点)—胃经旺。

辰时吃早餐,营养身体安;人在此时段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

早餐可安排温和养胃的食品如稀粥、麦片、包点等。

过于燥热的食品容易引起胃火盛,出现嘴唇干裂、唇疮等问题。

不吃早餐更容易引起多种疾病。

实症:脾胃不和,消化吸收不好、易腹胀气打嗝、头疼、疲倦乏力、膝关节异常、排便异常等。

养生之道:此时要吃早餐。

如果你不给它东西填饱,它就一直分泌胃酸。

饿久了,就会有胃溃疡、胃炎、十二指肠炎、胆囊炎等危险!饭后一小时后按揉胃经可调节胃肠功能。

4.【足太阴脾经】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旺。

十二经的走向动画图(顺经为补,逆经为泻)

十二经的走向动画图(顺经为补,逆经为泻)

十二经的走向动画图(顺经为补,逆经为泻)了解人体经络-日之中循行运转规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从呼吸做起,以经络为据,洞悉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气者生之本也,时者生之用也!献上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时表,希望大家都能打开健康之门:1.【手太阴肺经】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

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肺朝百脉。

”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

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寅时,有肺病者反映最为强烈,如剧咳或哮喘而醒。

实症:腹胀、易便秘、易患痔疮、肩背部不适或疼痛、牙疼、皮肤异常、上脘异常等。

2.【手阳明大肠经】卯时(5点到7点)—大肠经旺。

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

养生之道:赶紧起床,起床后喝杯温开水,然后奔进厕所把一天积攒下来的废物,都排出体外吧!不过上厕所不要太赶,很多老年人中风是因为这样引起的。

我们不如休息10-20分钟清醒清醒头脑再去。

建议饮食多选择:茄子、菠菜、香蕉、蘑菇、木耳、玉米、扁豆、豌豆等。

实症:容易饿、胃弱、关节异常、食欲异常、口干、易便秘。

3.【足阳明胃经】辰时(7点到9点)—胃经旺。

辰时吃早餐,营养身体安;人在此时段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

早餐可安排温和养胃的食品如稀粥、麦片、包点等。

过于燥热的食品容易引起胃火盛,出现嘴唇干裂、唇疮等问题。

不吃早餐更容易引起多种疾病。

实症:脾胃不和,消化吸收不好、易腹胀气打嗝、头疼、疲倦乏力、膝关节异常、排便异常等。

养生之道:此时要吃早餐。

如果你不给它东西填饱,它就一直分泌胃酸。

饿久了,就会有胃溃疡、胃炎、十二指肠炎、胆囊炎等危险!饭后一小时后按揉胃经可调节胃肠功能。

4.【足太阴脾经】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旺。

已时脾经旺,造血身体状;“脾主运化,脾统血。

1分钟让你记住十二经脉名称,相表里关系,流注顺序

1分钟让你记住十二经脉名称,相表里关系,流注顺序

1分钟让你记住⼗⼆经脉名称,相表⾥关系,流注顺序
⼗⼆经脉的名称及其相表⾥对应关系
要学会理解以下⼗⼆经脉规律,⾸先要具备⼀些中医的基础:
细⼼的朋友会发现,与五脏相表⾥的六腑之中,唯独“ 三焦”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脏”,⽽恰好在⼗⼆经脉⾥,多了⼀条的“腑”,其实这不是巧合。

这就是经络的奥妙所在。

现在我把这五脏六腑按照五⾏顺序列出来,⼤家就会发现规律了
開⽓稈度⼙
少阳⽊阳⾜厥阴肝经⼿少阴⼼经⾜太阴脾经⼿太阴肺经⾜少阴肾经⼿厥阴⼼包经⾜少阳胆经⼿
太阳⼤肠经⾜
阳明胃经⼿阳
明⼤肠经⾜太
阳膀胱经⼿少
阳三焦经五⾏顺序:对应的六腑: 肝(⽊)胆⼼(⽕)⼩肠
'⼀/ 肺(⾦)⼀〉肾(⽔)——:- ⼼包
1
——:' ⼤肠膀胱三焦
名词解释:厥阴阴⽓的程度越来越⼤(厥:将要消失的意思)
少阳——-太阳I [阳明阳⽓的程度越来越⼤邙⽇明:阳⽓最盛的意思)
⼼包经”,没有与之相对应阴⽓程度肝胆
胃肺⼤肠肾
⼼包三焦 ”对⼿称⾜
⼗⼆经脉流注顺序『
⼿外⽉右经■太阳,⼘肠经
⾜太阴脾经⾜阳明胃经⼬
B B □ B H H a n H B B □ B n n gnHBBnaa ^1 a B □ B B a I
⼿⽊阴肺经⼿阳明⼤肠給」
⼿翩⼼包经少P ⽇三焦经?
⼗⼆经脉流注顺序:⼿太阴肺经--⼿阳明⼤肠经--⾜阳明胃经--⾜太阴脾经--⼿少阴⼼经--⼿太阳⼩肠经--⾜太阳膀胱经--⾜少阴肾经
包经--⼿少阳三焦经--⾜少阳胆经--⾜厥阴肝经专业⽂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法思考和涵盖全⾯,素材和资料部分来⾃⽹络,供参考。

可复制、起始 --⼿厥阴⼼。

十二经络循行规律

十二经络循行规律

⼗⼆经络循⾏规律⼗⼆经脉是⼀⾝⽓⾎运⾏的⼤渠道,掌握其运⾏规律并配合做好相应⽳位按摩等,可提升⾝体⽓⾎运⾏能⼒,保健养体。

同时根据⼗⼆经络的运⾏路线,结合疼痛所在,即可快速找到问题所在,从⽽解决问题。

⼀、⼗⼆经络循⾏路线 总体上来说:⼿三阴经从胸⾛⼿,⼿三阳经从⼿⾛头,⾜三阳经从头⾛⾜,⾜三阴经从⾜⾛腹(胸)。

1、督脉总督⼀⾝之阳,所有的阳经都与督脉会于⼤椎⽳; 2、除⾜太阳经外,所有阳经都经缺盆⽳,进⼊胸腹腔,⽽络属脏腑; 3、会于巅顶的经脉有:督脉、⾜太阳膀胱经和⾜厥阴肝经,故巅顶痛多与上述经脉有关,特别是与⾜厥阴肝经关系最为密切; 4、⾏经额部的经脉,除⾜太阳、督脉外,主要是⾜阳明经,故前额痛多属阳明经头痛; 5、⽬外眦为⼿⾜少阳与⼿太阳经交会处,⽬内眦为⼿⾜太阳、⾜阳明、阴跷脉、阳跷脉交会处,⽽⼿太阳⼩肠经是通达⽬内、外眦的唯⼀经脉; 6、⾏于⽿中的经脉有:⼿⾜少阳及⼿太阳经,故⽿暴鸣暴聋多与肝胆⽕旺有关; 7、环绕⼝唇的经脉有:⼿⾜阳明、⾜厥阴及冲任⼆脉,故冲任⽓⾎充盛是男⼦⽣胡须的根本原因,⼥⼦诸经⽓⾎下注为⽉经,故不⽣胡须; 8、联系⽬系的经脉有:⾜厥肝经和⼿少阴⼼经; 9、肝经绕阴器、抵⼩腹、斜⾏少腹、上布两胁,故肝病多见两胁痛引少腹,甚⾄控睾; 10、联系⾆的经脉有:⾜太阴脾经(连⾆本、散⾆下),⾜少阴肾经(挟⾆本-到⾆根两旁),故唾液的分泌与病变,多与脾、肾两脏有关。

⼆、⼗⼆经络循⾏时间 1、卯时(5点⾄7点)⼤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此时排便最好。

2、⾠时(7点⾄9点)胃经旺,有利于消化。

此时吃早餐最好。

3、巳时(9点⾄11点)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此时消化最旺。

4、午时(11点⾄13点)⼼经旺,有利于周⾝⾎液循环,此时全⾝⾎液循环最好。

5、未时(13点⾄15点)⼩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丙⾟化⽔开始。

6、申时(15点⾄17点)膀胱经旺,有利于泻掉⼩肠下注的⽔液及周⾝的"⽕⽓。

十二经络的连接顺序

十二经络的连接顺序

十二经络的连接顺序中医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用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学说。

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表。

中医认为,自然界与人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年、季、日、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理、病理相应的周期变化,如人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的病情变化多半是早晨轻、中午重、夜晚更重,这些情况和人体气血运行有关,也就是在不同的时辰,气血运行到不同的经络,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响,恰如现代科学提出的生物钟效应相似。

子午流注学说认为,人体气血的运行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循环无端,连成一个大的循环通道,即十二经络的连接顺序为:[ft=,+0,][ft=,+0,][ft=,+0,][ft=,+0,]其歌诀:子胆丑肝各定位,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已脾心未小肠,膀胱申注酝肾注,戊时包络亥三焦。

[ft=,+0,][ft=,+0,]了解人体经络-日之中循行运转规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从呼吸做起,以经络为据,洞悉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气者生之本也,时者生之用也!献上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时表,希望大家都能打开健康之门:手厥阴心包经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

戌时护心脏,减压心舒畅;“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气血通行之道。

邪不能容,容之心伤。

”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通道。

心包经戌时最兴旺,可清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完好状态。

此时一定要保持心情舒畅:看书听音乐、或做spa、跳舞、耍太极……放松心情,释放压力。

手少阳三焦经亥时(21点到23点)--三焦经旺。

亥时百脉通,养身养娇容。

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

亥时三焦能通百脉。

人如果在亥时睡眠,百脉可得到最好的休养生息,对身体对美容十分有益。

百岁老人有个共同特点,即在亥时睡觉。

现代人如不想此时睡觉,可听音乐、看书、看电视、练瑜伽,但最好不要超过亥时睡觉。

人体经络和三脉七轮浅谈

人体经络和三脉七轮浅谈

人体经络和三脉七轮浅谈2010-05-05 19:57:27| 分类:瑜伽研究|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人体经络系统在各个修行体系的运用上存在着共同之处,同时,由于目的的不同又存在着差异!在道教中主张“性命双修”,在调理好身体(主要是人体经络的畅通)的同时,通过提升生命之气(气的概念理解为能量更为合适)在任、督二脉的运行并且完全贯通,来进入到更高的修行层次,达到超然物外、解脱得道的理想境界!人体经络作为修行的途经、方法和目的的整个系统工程在道教中获得了完整的运用!而在中医中,主要以实用的目来通过人体经络包括脏腑、经络、体液等等的合理清理和使之畅通无阻,恢复身体的和谐状态来达到防病、治疗的目的,所以,人体经络在在中医中的运用是功利性的,只展示了部分人体经络的作用!在瑜伽中,人体经络主要是为了到达“出世”这一目标上,所以,人体经络与道家的人体经络系统相比而言,显得比较简洁和直观,可以获得更快的贯通经络的效果,从而达到“出世”和解脱超凡入圣之境界!其中,三脉七轮是一个重要的观念,即它是灵性修行中获得解脱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它的内在机理几乎和道家内丹的修行方法是一致的,都是以提升生命之气,瑜伽上称“普拉纳”来唤醒体内的生命能量,到达相关哲学和灵性修持的各个目标!而这种提升生命之气的方法的内在秘密是:为了让灵魂(阿特玛--人的内在本质)更容易摆脱粗糙身体的羁绊,跃升至宇宙中的精微和光明的世界而作的准备!许多人把人体经络和三脉七轮看得狠神秘,但它只不过是每一个人都具备的人体内在的精微系统,事实上宇宙万物都是生命之气(普拉纳--精微能量)的展示,是宇宙万事万物中自然本质,所以它并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所谓“秘密”!所谓的“秘密”仅在于让人们避免误解(指双修之类)和针对人们由于缺乏正确的指导而去盲目的修行所带来的不良后果的妥善保护,没有正确指导的修行是危险的,并且是充满着不确定性,所以,这种提醒永远不会过分,这也就是“秘密”的真实涵义之一!总体而言,道教在人体经络上以“出世”和“入世”(即“性命双修”)并重,中医主要“入世”即达到解除病理恢复身体的健康为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络本质已被中国证明之七:经气的循环顺序七、经气的循环顺序了解了经络的演化顺序之后,如果再比较一下子午流注表,你会发现,经络的循环顺序并非和演化顺序相吻合,这只不过说明了经气的循环顺序与子午流注表所描述的流注顺序其实是不同层次的。

子午流注表所描述的是经气在一天之中的“当令”情况,而稍有点常识的人都会知道,经气在人体循环一周绝对不用花上一整天的时间。

由于任督二脉自成独立的循环系统(经气流循任督二脉常被道家称为小周天),所以剔除此二经以及天地环境的影响,关于经气的自身循环顺序,我们主要讨论的是十二正经的循环情况。

道教的祝华英道长在他的《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与应用》一书中记载说:“一、春秋时代的“十二经脉”运行之谜至今未解祖国医学中的“十二经脉”理论,出自于《素问》、《灵枢》。

由于人体五脏六腑的“十二经脉”各有两道经脉,一道在于左侧,一道在于右侧,而《灵枢经》对“十二经脉”的论述仅只一个侧面而已。

贫道认为:若研究人体“十二经脉”的运行机理,必须将《灵枢经》中有关“十二经脉”的一切论述,综合起来研究,才能悟出“十二经脉”的真谛。

如果仅凭《灵抠经》中某一章节对“十二经脉”之片面的论述来分析,即形成种种不可理解的矛盾。

例如经云:“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数千年以来中医界人士都遵循这一教条主义传承至今,如果手、足的“十二经脉”一直是按照以上的规律之道循行,即形成自我矛盾:1、井荣俞经合的出入矛盾《灵枢·本输篇》曰:“手太阴肺经,出于少商为井木,溜于鱼际为荥,注于太渊为俞,行于经渠为经,入于尺泽为合。

”经日:“手之三阴从脚走手”……如手太阴肺经全是从胸走到手,故从“少商穴”出,是合乎运行道理的,但人于“尺泽穴”、即形成“经气倒流”的矛盾现象。

何以手太阴肺经在走过了之道中所“入”呢?此为手三阴经之“入合穴”的“自我矛盾”现象。

《本输篇》曰:“手阳明大肠经,出于商阳为井金,溜于二间为荥,注于三间为俞,过于合谷为原,行于阳溪为经,入手曲地为合。

”经云:“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若手阳明大肠经一直是从手走到头,故人走于“曲池合穴”是合乎运行道理的,但出于“商阳穴”就矛盾了,其“商阳穴”位于手指端,为何从手阳明经的“起点”而出?又为何所出之“商阳穴”,反处于所入的“曲池穴”之后呢?此为手三阳经之“出井穴”的“自我矛盾”现象。

关于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之“出井、人合”的矛盾、亦按以上道理推论,其足三阳经的“入”呈矛盾现象;足三阴经的“出”呈矛盾现象。

2、根结矛盾《灵枢·根结篇》云:“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

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颡大。

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大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

少阴根子涌泉,结于廉泉。

厥阴根于大墩,结于玉英,络于膻中”。

经日:“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明从足走腹”。

若联系以上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之走向来推理阴、阳、根、结的居点。

其足三阴经的根、结居点是合乎循行规律的,因为足之三明从足走腹,故应根在足、而结在胸上。

若是将足三阳经的根,结居点来结合足三阴经的根、结居点相对照定理,其足三阳的“根”当在头;“结”当在足。

为何足三阳的“根”反在足、“结”反在头呢?此乃根结矛盾。

3、根、溜、注、入矛盾《灵枢·根结篇》云:“足太阳根于至阴,溜于京骨,注于昆仑,入于天柱。

足少阳根于窍阴,溜于丘墟,注于阳辅,入于天容。

足阳明根于厉兑,溜于阳谷,注于下陵,入于人迎。

手太阳根于少泽,溜于阳谷,注于小海,入于天窗。

手少阳根于关冲,溜于阳池,注于支沟,入于天聪。

手阳明根于商阳,溜于合谷,注于阳溪、入于扶突。

”据以上足三阳经与手三阳经的根、溜、注、入走向,若结合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的道理分析,其手主阳经之根、溜、注、入的循行路线是合理的,它是随着手之三阳从手走头的路线而根、溜、注、入的。

但是,足三阳经的根、溜、注、入路线就不符合道理了——不但不能从头走足来根、溜、注、入,为何反而“从足走头”而根、溜、注、入呢?此乃根、溜、注、入矛盾。

诸如以上有关“十二经脉”的出、入、根、结及根、溜、注、入等经脉循环迂迴的逆行矛盾,从古至今著书者众理纷纭,皆附和围绕着“经典的理义”注释而已,未有剖析说明“十二经脉”之内在所形成的“各种矛盾”而难圆其说。

二、修身练性方悟真谛笔者初学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犹如乱丝难以理顺。

观历代医家对“经络学说”的见解各持己见,未能获得“十二经脉”运行的奥秘,面对以上所提出的种种矛盾而百思不解。

由于《黄帝内经》中之天人合一整体观念,与道家夫人合一的思想宗旨相同,其著《索问》、《灵枢》的黄帝、歧伯都是得道通天之人,有关经络循环运行的道理,是古圣人在养生炼道中由自身显示出来的玄机奥秘。

所以,虽然著出《索问》、《灵枢》于世,却是藏头去尾深隐保密,如未经真师口传心授,实难解释其“真谛”。

为了解开数千年没有解开的“十二经脉”运行的矛盾之谜,笔者于六十年代期间开始修身炼性静化身心,按子午卯酉四时静坐。

修炼不久由于机缘巧合而达到“胎息”的境界,终于悟出亲身体验到“十二经脉”运行的“其谛”。

和玄门太极阴阳往返旋转的运动一样,“十二经脉”也是呈现左、右、阴、阳对立的“双向进退运动”。

根据其阴阳对立的双向运动,使以前研究“十二经脉”的三个矛盾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关于“十二经脉”在脏、腑、表、里相配合的阴阳对立运动是“小循环运动”,笔者能清楚的用文字表达出来,在后面解释根、溜、注、入矛盾章上详述。

而每一个侧面有三道“大循环运动”,但因隐隐约约、恍惚杳冥,且比“小循环运动”更深奥、更玄妙,所以无法用语言文字来形容表达,故只提示一下而已。

<附>手足三阴三阳的动态现象贫道有一次在炼午功的“咽津服气”之时,明显感觉吞下一个清凉的圆团降入“下丹田”,随即停止了后天的鼻息,同时在“下丹田”出现了先天呼吸(胎息)即觉得身心非常凉爽明静。

而周身的气、血似停若滞,仅清晰的感觉到脐部(下丹田)处,有约3cm的透明圆球在微微的、缓慢地正、反、往、来的周旋着。

约十分钟后,即明确感觉到四肢的内、外侧各有三条经脉路线一致的运动着。

原来手足之内侧的三阴经与手足之外侧的三阳经以同速反向运动着,即内侧手三阴经向指端运行时,外侧手三阳经则向肩部方向运行。

同时,外侧足三阳经向足趾方向运行时,则内侧足三阴经向腹部方向运行。

但是,身体另一侧的手,足之三阴经与三阳经的运行,分别与之相反:即左侧的手三阴经向指端运行时,则右侧的手三阴经向腋窝方向运行,其余的三明三阳逆行经脉类推。

由于这种左、右侧相对立往返无休止的三阴三阳同速运动,使我亲身体验到“十二经脉”的运行是呈现双向正、负运行规律的。

可是,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的双向回旋运动不过肘,足三阴经与足三阳经的双向回旋运动不过膝。

这种阴、阳、正、负运动便是我悟开十二经脉的关键所在。

我处于这种“胎息”的状态历时较长,故清晰地觉察到:l、左手之手三阴经的机能正运行出至手指的同时,而左手之手三阳经即正运行至头;左足之足三阳经即正运行至足,左足之足三阴经即正运行至腹。

同时,其右侧之,足三阴经即反运行至足,右侧之足三阳经即反运行至头,右侧之手三阳经即反运行至手,右侧之手三阴经即反运行至胸中。

再接着,右侧正运,而左侧反运。

左侧正运,而右侧就反运。

正常人每行一个呼吸之时,其左侧约正运行二次负运行二次,右侧亦正运行一次负运行二次。

所以十二经脉的内在机能始终都是正、负无休止的升、降、进、退运行。

胎息发现左右手足十二经脉正反运行方向表:左侧正运右侧反运表右侧正运左侧反运表左侧手三阴从胸→手右侧手三阴从胸→手左侧手三阳从手→头右侧手三阳从手→头左侧足三阳从头→足右侧足三阳从头→足左侧足三阴从足→腹右侧足三阴从足→腹右侧足三阴从腹→足左侧足三阴从腹→足右侧足三阳从足→头左侧足三阳从足→头右侧手三阳从头→手左侧手三阳从头→手右侧手三阴从手→胸中左侧手三阴从手→胸中2、人体中线的督、任二脉是“两条”经脉相合并的,也有左、右各自不同的升降往返运动机能。

3、足三阳经和足三明、经手三阳经和手三阴经、之“别络穴处”的阴阳机能交合,是人体表、里、阴、阳经脉交换最奥秘的联系之所。

这一现象、在后章解释根、溜、注、入矛盾的运动中详述。

4、头部的两侧,亦有左、右各自不同的升降进退运动机能,只是运动路线复杂、故感觉不太分明,仅感觉其复杂的经脉升降运动机能,由头部至项部而止。

5、胸腔和腹腔内的脏、腑也有类似的阴阳进退机能运动,但因其脏腑的位置分散而难以分辨清楚。

如果依据手、足四肢的三阴经和三阳经之明显对立的运动规律,故对头部和脏阴腑阳的经脉运行,即能够推理而得到解释。

在“胎息”的状态历时达四小时之后,由一点思维念头略心,陡然间我恢复了后天呼吸,周身而由凉转温,其手、足之三阴三阳经脉的运动机能也消失。

根据这次“胎息”的体验,使我多年研究“十二经脉”所遇到种种不可理解的矛盾获得了解释。

现将研究“十二经脉”的收获贡献于世,以供爱好研究“十二经脉”的同仁们验证落实,使祖国医学发扬光大。

”据此可知,不但任督二脉自成独立的循环,所有的经脉均按阴阳的对应关系而相并自成循环系统而相并地运行着。

关于十二经脉每一个完整的运行时间,祝道长得出的结论是:一个呼吸之二分之一。

他作这样的论述如下:“《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云:“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

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

闵闵之当,孰者为良。

恍惚之数,生于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以上说明:我们人体之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的生化能量无形难辨,但是,当古圣人在阐述五脏六腑之“十二经脉”的机理起源时,却是从很微小、很暂短、一霎那、一瞬间而不到一个呼吸的往返运动为起点,再沿着这一个微小呼吸,由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的推移来“推之大之”,就可能演化一秒、一分、一刻、一时、一日、一月及一年的五运六气阴阳运行。

所以,大道理从“微小道理”产生的。

贫道研究后认为:《灵枢经》对有关“十二经脉”运行过程的论述,都未有达到一个呼吸的时间。

据论述最多的章节实只达到“半个呼吸”的运行时间,而论述最少的章节,就只有一个呼吸之“四分之一”的时间。

例如:1、论述“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这证明只说出了人体一个侧面十二经脉的“正运机理”。

2、论述手三阳经的“根、溜、注、入”之运行,也只说出了人一个侧面之手三阳经的正运机理。

3、论述足三阳经的“根、溜、注、入”之运行、亦只说出了人体一个侧面之足三阳经的“反运机理”。

以上三例,都不过只说到一个呼吸之“四分之一”的十二经脉运行时间。

再例如:论述阴阳十二经脉的别正、六合运动、乃是一侧面之正、负运行的阴、阳交合,故有一往一来的运行时间,又如:论述足三阴与足三阳经的根、结,其运行机理从根运行到结、由结运行到根,亦只有一升一降的往返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