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简介

脑梗塞简介
脑梗塞简介

脑梗塞简介

定义:脑梗塞(脑梗、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脑梗死的临床常见类型有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脑梗死占全部脑卒中的80%。与其关系密切的疾病有:糖尿病、肥胖、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各种原因的脱水、各种动脉炎、休克、血压下降过快过大等。临床表现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言语障碍、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

脑梗死作为一种突发性脑部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坏死程度因血栓部位及大小不同而有差别。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发病较急,多无前驱症状,局灶性神经体征在数分钟至数小时达到高峰,并且多表现完全性卒中,意识清楚或轻度意识障碍,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主干栓塞导致大面积脑梗死,可发生严重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和昏迷,少见痫性发作;椎-基底动脉系统栓塞常发生昏迷,个别病例局灶性体征稳定或一度好转后又出现加重提示梗死再发或继发出血等。

引申:与机体动脉血压中儿茶酚胺和纤维蛋白原活性等生理性昼夜变化有关

发病一年内为恢复期也是最重要时期此期间多数患者改善效果最佳

许多病人有家族遗传史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少见于儿童和少年

病因:

1、非栓塞性

1)动脉硬化症。在动脉血管壁内,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基础上形成血栓。

2)动脉炎。脑动脉炎症性改变多可使血管壁发生改变,管腔狭窄而形成血栓。

3)高血压。可引起动脉壁的透明变性,动脉内膜破裂,使血小板易于附着和集聚而形成血栓。

4)血液病。红细胞增多症等易发生血栓。

5)机械压迫。脑血管的外面受附近肿瘤等因素的压迫,可以出现血管闭塞的改变。

2、栓塞性

栓塞性的脑梗塞的病因常是血流带进颅内的固体、液体、或气体栓子将某一支脑血管堵塞。其病因很多,主要为心源性与非心源性两类:

1)心源性。急性或亚急性心内膜炎,一般发生在心脏病的基础上。病变的内膜上由于炎症结成赘生物,脱落后随血循入颅发生脑栓塞。诸如风心病、心肌梗塞、先天性心脏病、心脏肿瘤、心脏手术等都易造成栓子脱落。尤其这些心脏病,出现房颤时更易将栓子脱落,均可造成脑栓塞。

2)非心源性。气栓塞、长骨骨折时的脂肪栓塞、肺静脉栓塞、脑静脉栓塞都是非心源性脑栓塞的原因。有的查不到栓子的来源称为来源不明的脑梗塞。

症状

1.主要临床症状

脑梗死的临床症状复杂,它与脑损害的部位、脑缺血性血管大小、缺血的严重程度、发病前有无其他疾病以及有无合并其他重要脏器疾病等有关,轻者可以完全没有症状,即无症状性脑梗死;也可以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肢体瘫痪或眩晕,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重者不仅可以有肢体瘫痪,甚至可以急性昏迷,死亡,如病变影响大脑皮质,在脑血管病急性期可表现为癫痫发作,以病后1天内发生率最高,而以癫痫为首发的脑血管病则少见。常见的症状有:

(1)主观症状头痛、头昏、头晕、眩晕、恶心、呕吐、运动性和(或)感觉性失语甚至昏迷。

(2)脑神经症状双眼向病灶侧凝视、中枢性面瘫及舌瘫、假性延髓性麻痹,如饮水呛咳和吞咽困难。

(3)躯体症状肢体偏瘫或轻度偏瘫、偏身感觉减退、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大小便失禁等。

2.脑梗死部位临床分类

(1)腔隙性梗死脑梗死的梗死面积小于1.5毫米,表现为:亚急性起病、头昏、头晕、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少数有饮水呛咳,吞咽困难;也可有偏瘫、偏身感觉减退,部分患者没有定位体征。

(2)中等面积梗死以基底核区侧脑室体旁丘脑、双侧额叶、颞叶区发病多见。表现为:突发性头痛、眩晕、频繁恶心、呕吐、神志清醒,偏身瘫痪或偏身感觉障碍、偏盲、中枢性面瘫及舌瘫、假性延髓性麻痹、失语等。

(3)大面积梗死患者起病急骤,表现危重,可以有偏盲偏瘫、偏身感觉减退甚至四肢瘫、脑疝、昏迷等。

辅助检查:

脑CT检查显示脑梗死病灶的大小和部位准确率66.5%~89.2%,显示初期脑出血的准确率100%。因此,早期CT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可排除脑出血。当脑梗死发病在24小时内,或梗塞灶小于8毫米,或病变在脑干和小脑处,脑CT检查往往不能提供正确诊断。必要时应在短期内复查,以免延误治疗。

CT显示梗死灶为低密度,可以明确病变的部位、形状及大小,较大的梗死灶可使脑室受压,变形及中线结构移位,但脑梗死起病4~6小时内,只有部分病例可见边界不清的稍低密度灶,而大部分的病例在24小时后才能显示边界较清的低密度灶,且小于5mm的梗死灶。后颅凹梗死不易为CT显现,皮质表面的梗死也常常不被CT察觉。增强扫描能够提

高病变的检出率和定性诊断率。出血性梗死CT表现为大片低密度区内有不规则斑片状高密度区,与脑血肿的不同点为低密度区较宽广及出血灶呈散在小片状。

2.MRI检查

MRI对脑梗死的检出极为敏感,对脑部缺血性损害的检出优于CT,能够检出较早期的脑缺血性损害,可在缺血1小时内见到。起病6小时后大梗死几乎都能被MRI显示,表现为T1加权低信号,T2加权高信号。

3.常规检查

血、尿、大便常规及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血糖、血脂、心电图等作为常规检查,有条件者可进行动态血压监测。胸片应作为常规以排除癌栓,是否发生吸入性肺炎的诊断依据。

4.特殊检查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动脉彩色B超、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颈动脉造影,可明确有无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

治疗

1.急性期一般治疗

治疗原则为尽早改善脑缺血区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急性期应尽量卧床休息,加强皮肤、口腔、呼吸道及大小便的护理,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如起病48~72小时后仍不能自行进食者,应给予鼻饲流质饮食以保障营养供应。应当把患者的生活护理、饮食、其他合并症的处理摆在首要的位置。由于部分脑梗死患者在急性期生活不能自理,甚至吞咽困难,若不给予合理的营养,能量代谢会很快出现问题,这时即使治疗用药再好也难以收到好的治疗效果。

2.脑水肿的治疗

(1)甘露醇临床常用20%的甘露醇高渗溶液。甘露醇是最常用的有效的脱水剂之一。

(2)10%甘果糖(甘油果糖)可通过高渗脱水而发生药理作用,还可将甘油代谢生成的能量得到利用进入脑代谢过程,使局部代谢改善,通过上述作用能降低颅内压和眼压,消除脑水肿、增加脑血容量和脑耗氧量、改善脑代谢。

(3)利尿性脱水剂如呋塞米(速尿)、利尿酸钠可间断肌内或静脉注射。

(4)肾上腺皮质激素主要是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可的松等,其分泌和生成受促皮质素调节,具有抗炎作用、免疫抑制作用、抗休克作用,但一般不常规使用。

(5)人血白蛋白(白蛋白)人血白蛋白是一种中分子量的胶体在产生胶体渗透压中起着重要作用,有利于液体保留在血管腔内,一般不常规使用。

3.急性期溶栓治疗

血栓和栓塞是脑梗死发病的基础,因而理想的方法是使缺血性脑组织在出现坏死之前恢复正常的血流。脑组织获得脑血流的早期重灌注,可减轻缺血程度,限制神经细胞及其功能的损害。溶栓治疗可采用链激酶、尿激酶。抗凝剂可使用肝素、双香豆素,用以防止血栓扩延和新的血栓发生。

(1)超早期溶栓治疗可能恢复梗死区血流灌注,减轻神经元损伤。①药物溶栓常用尿激酶(UK):阿替普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不推荐用链激酶(SK)静脉溶栓,因易引起出血。②动脉溶栓疗法作为卒中紧急治疗,可在DSA直视下进行超选择介入动脉溶栓。尿激酶动脉溶栓合用小剂量肝素静脉滴注,可能对出现症状3~6/h的大脑中动脉分布区卒中者有益。

(2)脑保护治疗在缺血瀑布启动前用药,可通过降低脑代谢、干预缺血引发细胞毒性机制、减轻缺血性脑损伤。包括自由基清除剂过(氧化物歧化酶、巴比妥盐、维生素E和维生素C、21-氨基类固醇等),以及阿片受体阻断药纳洛酮、电压门控性钙通道阻断药、兴奋性氨基酸受体阻断药和镁离子等。

(3)抗凝治疗为防止血栓扩展、进展性卒中、溶栓治疗后再闭塞等可以短期应用。常用药物包括肝素、肝素钙(低分子肝素)及华法林等。治疗期间应监测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须备有维生素K、硫酸鱼精蛋白等拮抗药,处理可能的出血并发症。

(4)降纤治疗通过降解血中冻干人纤维蛋白原、增强纤溶系统活性以抑制血栓形成。可选择的药物包括巴曲酶(Batroxobin)、去纤酶(降纤酶)、安克洛酶(Ancrod)蚓激酶等。

脑梗塞是什么引起的,脑梗塞要注意什么,从根本治疗

脑梗塞俗称“中风”或“脑卒中”。“中风”分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即脑梗塞,它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脑梗塞在所有中风中占70%至80%,近几年来明显增多,且向年轻化发展。有的病人仅仅27岁,但大多数为45岁以上的中老年。 注:一般的心脑血管疾病和三高症是因为人体血液循环失去平衡导致的,如果要想彻底的改善这些慢性疾病的话需要从新塑造血液循环的平衡,而现在很多的药物很容易破坏人体自我修复功能,专家建议可以试当服用新洷康天然水蛭素,这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抗血凝物质,对有效的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因为是从天然活体水蛭里面提取的活性成份,所以对人体是没有副作用的的。 脑梗塞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在脑动脉硬化的基础上,血管内形成血栓,阻塞了血流,造成脑组织的缺血、缺氧和坏死,使病人出现偏瘫、失语、偏侧肢体麻木、走路不稳、大小便失禁、精神错乱、痴呆、甚至成为植物人,部分脑干梗塞和大面积脑梗塞可致命。早期治疗、早期干预可以改善病人预后,减轻和减少致残。因为大量临床资料表明,发病后6小时内经过有效的溶栓治疗,可以使血栓溶解血管再通、使脑梗塞痊愈率达到70%至80%,个别资料报道可达近90%,不留有任何后遗症。 [治法>:益气和血,通络降脂,活血,化痰 [药方>:黄芪30丹参20广地龙12川芎15赤芍12当归15胆南星10白芍12石菖蒲15葛根20水蛭10山楂18首乌20

[化裁>:1.肝阳偏亢者,加天麻10钩藤122.血压偏高者,加夏枯草18石决明203.痰多者,加天竺黄124.大便干结者,加大黄105.出现面瘫者,加全蝎10附子86.失语者,加远志12郁金127.上肢不遂者,加桑枝15姜黄128.下肢不遂者,加桑寄生15杜仲15 急性脑梗塞的治疗原则:个体化、分型、分期进行治疗 (一)溶栓治疗:即发病后3以内进行。可静脉给药溶栓,也可动脉给药溶栓,动脉溶栓未广泛应用于临床。常用药物有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溶栓治疗的主要危险性和副作用是颅内出血,心源性栓塞脑出血的机会更高。 (二)抗凝治疗:常用的药物有肝素、低分子肝素,必须作凝血检测。主要的副作用是出血,其中低分子肝素较普通肝素更安全。 (三)抗血小板药物:(1)少数病人可能出现粒细胞减少、黄疸和转氨酶升高等副作用,出血时间延长,溃疡病、血小板减少症及出血性疾病者慎用。 (3)氯吡格雷:欧美已经开始使用,该药75mg与抵克立得250mg 的疗效相同。 (四)降纤治疗:作用是增加纤溶系统活性和抑制血栓形成,常用药物有降纤酶、东菱精纯克栓酶及蝮蛇抗栓酶等。发病24小时内使用。用药过程中应检测纤维蛋白原等。 (五)血液稀释疗法:目的是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和补充血容量不足,常用药物有低分子右旋糖苷和706代血浆等。 (六)脑保护剂:(1)钙离子拮抗剂:阻止细胞内钙超载、防止血管痉挛、增加血流量。常用药物有尼莫地平、尼卡地平、盐酸氟桂嗪和脑益嗪等。(2)胞二磷胆碱:具有稳定细胞膜的作用。(3)谷氨酸拮抗剂和GABA增强剂。(4)其它:维生素E、维生素C和甘露醇也具有抗氧化和自由基清除的作用。

什么是脑梗塞

什么是脑梗塞 一.含义: 脑梗塞(脑梗、缺血性脑卒中):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脑梗塞俗称“中风”,又称“脑血管意外”。脑梗死的临床常见类型有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 与其相关性较大的几个疾病是:糖尿病、肥胖、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各种原因的脱水、各种动脉炎、休克、血压下降过快过大等。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脑梗塞属于中风病的范畴,具有复发率高、发病率高、残率高的特点,发病人群主要为中老年人,发病机理往往为患者的脏腑衰弱,诸邪侵淫以致正虚血淤,脉道不通,浊毒内生,经络不畅。发病部位主要集中在脾胃、心、肝、肾,从病性上来看总属本虚标实(本虚者指脏气内虚,功能失调,标实者指感受外邪,七情内伤,劳力过度,饮食不节等原因,导致寒凝气滞,血瘀、痰浊等致病因素)。其中的本虚主要是指气虚,标实主要是指淤毒、热毒。因此,患者的临床表现大多为浊毒内蕴、气虚血淤。 二.危害: 脑梗塞的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严重威协中老年人的健康。脑梗塞这么可怕,那么,脑梗塞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呢?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脑梗塞俗称“中风”,又称“脑血管意外”。脑梗塞又分为两大类即出血性脑梗塞和缺血性脑梗塞。 1.出血性脑梗塞的发病往往都有诱发因素。如着急上火、情绪激动、睡眠不好、用力过度、便秘、排尿困难等。此病常常在动态中发病(运动中)。发病突然,症状较重。发病的部位和出血量的多少,对病人的预后至关重要。 2.缺血性脑梗塞往往是在静态中发病。如在睡眠、在休息的时候或在安静状态中。发病较出血性脑血管病来得缓慢、病情的恶化也较缓慢、且常反复发作。由于梗塞血管的直径大小不一样,临床表现的轻重程度也有差异。在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某些缺血性脑卒中早期仅有一侧肢体麻木或轻瘫,住院用药后,反而会出现肢体全瘫。这种血栓,临床上称之为进展型血栓。有时即使做到了对症用药,病情也难以控制。 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的人,是好发脑卒中的高危人群。脑梗塞乃“急症中的急症”。所以对这些人一定要广泛地进行这方面知识的宣传,提高人们对脑梗塞症状和危险因素的认识,积极治疗原发病,预防脑梗塞的发生。 三.临床表现 脑栓塞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多见,多在活动中集骤发病,无前驱症状,局灶性神经体征在数秒至数分钟达到高峰,多表现完全性卒中,意识清楚或轻度意识糊涂,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主干栓塞导致大面积脑梗死,可发生严重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和昏迷,常见痫性发作;椎基底动脉系统栓塞常发生昏迷,个别病例局灶性体征稳定或一度好转后又出现加重提示栓塞再发或继发出血。

脑梗死超早期CT表现(体现水平的时候到了!!)

男性,71岁,左侧肢体无力2小时,既往健康状况良好。发病后立即查CT:

从这两张片子看,都没有很明显的病灶,但仔细看可见右侧颞顶叶片状低密度影,脑沟回模糊、皮髓分界不清,1天后复查CT:

所谓的超急性脑梗死(临床根据发病时间,目前认为为6H以内)在病理学上是脑细胞毒性水肿时期。此时,血脑屏障完整。在影像学上要注意有无脑局部肿胀的表现。CT:注意双侧脑沟是否对称,双侧内囊和外囊是否清晰可见,岛叶与外囊是否可以区分。MR:T1WI上要注意双侧脑沟是否对称,脑回是否有增粗表现。此外还要注意血管是否异常。图1-2为超急性期CT表现。病变在那一边?图3-4为MR的T1WI和T2WI,你能看到局部脑肿胀么? 图1 图2

图3 图4 图1:左侧外囊与岛叶分界不清。图2:左侧脑沟明显变浅。图3:左侧岛叶盖部的脑回可见增粗;图4:左侧外侧裂内的血管流空影消失。上述表现为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表现。病理基础为细胞毒性水肿。 脑梗塞早期的CT征象: 1、动脉高密度征(致密动脉征):表现为一段动脉密度增高,CT值高于正常动脉,而低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其形成机制商不清,主要见于大脑中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其次是椎-基底动脉。 2、岛带征:脑岛灰质、白质界限模糊,呈均一的淡的密度影。 3、豆状核征:豆状核轮廓模糊,密度与脑白质一致或稍低。 4、皮质征:皮质局限性密度减低,与脑白质密度一致。 5、早期低密度改变。 6、占位效应。 以上表现多与脑动脉闭塞后引发的细胞内水肿和血管源性水肿有关,属非特异性表现,其中豆状核征、岛带征、皮质征及早期低密度改变是诊断早期脑梗塞的可*指征,动脉高密度征、占位效应不能单独作为诊断依据。 另外:诊断时需密切结合病史、病征。梗塞灶的CT表现时间的早晚,除与CT分辨率和诊断水平有关外,还取决于梗塞灶的大小、部位和缺血程度等。 豆状核征:

第八章 脑血栓形成

1.脑血栓形成: 答案:是指颅内、外脑动脉管壁在发生病理改变基础上,在血流缓慢、血液成分改变或血黏度增加等情况下形成血栓,致使血管腔闭塞而言。 题型:名词解释 难度:4 章节:第八章急性脑血管病 2. 急性脑血管病最常见的原因是,其次是。按性质可将急性脑血管病划分为和两大类。答案: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伴发的动脉病变|缺血性脑血管病|出血性脑血管病题型:填空题 难度:1 3.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和;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和。 答案: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题型:填空题 难度:2 4. 西医学认为,脑血栓形成最常见的病因是;而中医学认为,其病因病机复杂,与、、、、、六端有关; 答案: 动脉粥样硬化|风|火|痰|瘀|虚|气 题型:填空题 难度:4 5. 中医学认为,脑血栓形成的病位在;基本病机是,, ;病性为,。 答案: 脑气血逆乱痰瘀互阻上犯于脑本虚标实上盛下虚 题型:填空题

难度:4 6.在对脑血栓形成患者进行溶栓治疗时,常用的溶栓药物是 和。 答案: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尿激酶 题型:填空题 难度:3 7.在对脑血栓形成患者进行治疗时,首选的抗血小板药物是;若因胃肠道反应不能耐受其治疗者,可改用或。 答案:阿司匹林|噻氯匹定|氯吡格雷 题型:填空题 难度:4 8.脑血栓形成的最常见病因是:() A.糖尿病 B.高脂血症 C.肥胖 D.高血压 E.动脉粥样硬化 答案:E 题型:单选题 难度:1 9.中医学认为,引起脑血栓形成的直接病理因素是:() A.风、热、痰、瘀、虚、气六者 B. 风、火、痰、瘀、虚、气六者 C.风、痰、瘀、虚、气五者 D. 风、火、痰、瘀、虚五者

(完整版)脑梗塞早期康复治疗的方法

脑梗塞早期康复治疗的方法 脑梗塞俗称“中风”或“脑卒中”。“中风”分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即脑梗塞。脑梗塞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脉官腔狭窄,进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主要因素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体重超重高脂血症等,许多病人有家族史。多见于45-70岁中年老年人。近几年来明显增多,且向年轻化发展。脑梗塞是中老年人易发的病症,死亡率较高。约有60-70%的脑梗塞病人经抢救治疗后神志可恢复,但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以半身不遂(偏瘫)最多见。多发性脑梗塞后遗症并非不治之症,除了可靠治疗外,加强康复锻炼以加快恢复的速度和改善恢复的程度。脑梗塞是一种严重致残性疾患,进行积极的康复治疗,可使90%的患者重新获得步行和自理生活的能力,其中30%的患者还能恢复一些较轻的工作。相反,不进行康复治疗者,上述两方面恢复的百分率相应的只有60%和5%。在病死率方面,康复组比不康复组也低12%。,因此,脑梗塞的早期康复治疗对患者很重要。现将一些简单的康复训练告知如下: 1 主动活动尽量让脑梗塞患者做主动运动,肌肉的收缩为减轻水肿提供了很好的泵的作用。可让 患者在患肢上举位做一些活动,如手指的抓握活动、抓握木棒、拧毛巾等。 2 被动活动被动活动的动作应轻柔,以免引起疼痛或加剧疼痛。可让患者做健肢带动患肢做上举 运动,也可在无痛范围内做前臂旋前旋后,腕关节的背屈、伸活动等,以保持患肢的关节正常活动范围。 注意预防肩手综合征的发生,可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坐轮椅时,应确保患肢不垂于轮椅一侧,可将手置于轮椅扶手上或轮椅桌板上;应尽量避免在患手输液,避免过度牵拉手关节及意外的损伤。这样做不但可预防肩手综合征的发生,即使在发生后也可防止病情加重,减轻残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 保持良姿位所谓良姿位即抗痉挛的良好体位,患者除进行康复治疗训练外,其余时间均应保持 偏瘫肢体的良姿位。平卧位和患侧卧位时,应使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屈:健侧卧位时肩关节屈曲约90°,肘关节伸展,手握一毛巾卷,保持腕关节的背屈。良姿位可改善静脉回流,减轻手部的肿胀。 4 床上训练为站立和步行打基础。如:翻身,起坐,坐平衡三级训练,髋、膝、肩、踝等关节抗 痉挛训练以及双或单腿搭桥训练,然后坐立位转换到立位三级平衡训练,重点是重心向患侧移位的训练。 5 步行训练当患侧负重良好后,进行迈步训练及基本步行训练和实用步行训练,纠正患肢膝关节 不屈曲而使小腿外摆拖地动作:双上肢扶床边或周围固定物,双摆放与肩同宽,下肢膝关节屈曲做下蹲和起立练习,继而膝关节交替屈曲,髋关节交替斜上顶做脚尖不离地的踏步练习。本着助于运动到抗阻运动的训练程序,促进瘫侧肌力恢复,力争达到躯干四肢肌力平衡和对称。上肢练习也是从被动—助动—主动—负重的顺序进行,手指由粗大功能到精细功能,尽量使生活走向自理。 6 日常生活能力(ADL)训练根据ADL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自护方法,一般采取“替代护理”的方 法来照料病人,即病人在被动状态下,接受护理人员喂饭、漱口、更衣、移动等生活护理,而自我护理是通过耐心地引导、鼓励、帮助和训练患者,使患者主动参与ADL训练。脑卒中患者会有肢体功能障碍,不同程度影响到日常生活能力,采用自我护理,使他们达到部分或全部自理,以利于回归社会,适应新生活。 7 语言的康复训练首先教会患者及家属运用数字(1~10)和简单的字重复训练。采用口形法向患 者示范口形,让其仔细观察每一个音的口形变化,纠正错误口形进行正确发音等训练。从简单数字、句子说起,再循序渐进地加深复杂的语句,鼓励其经常与家人进行语言交流,为患者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让患者完成单一的课题,增强患者的信心,逐步提高患者的语言表达能力。

脑梗死治疗新进展

脑梗死治疗新进展 https://www.360docs.net/doc/3a12524079.html, 《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近年来,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和心肌梗死、恶性肿瘤并列为致死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在所有的脑血管病患者中以脑梗死为最多见,关于其治疗方面的研究较多,新的治疗方法也逐渐增多,下面就目前较流行的治疗方法综述如下。 1 恢复脑灌注 脑梗死的治疗有效与否关键在于能否迅速的恢复脑灌注。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学者就开始了脑梗死的溶栓,恢复脑灌注的研究。近几年随着对脑梗死病理生理的深入研究及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人们普遍认为急性脑梗死后,缺血性神经元损伤有一个可逆和不可逆的转换过程。脑缺血2~3h内再灌注可有效的保护脑组织,采用溶栓及早恢复缺血半暗带区的供血及神经元功能。 1.1 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溶栓治疗的时间是发病后越早越好,最晚不宜超过6h[1],最好在3h内进行[2,3]。 1.2 常用溶栓药物临床使用的溶栓药物主要有5种:链激酶(SK)、尿激酶(U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4]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甲氨苯甲酰化纤维蛋白溶酶原-链激酶激活剂复合物(APSAC)、重组单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scu-Pa)[5]。t-Pa 及rscu-Pa具有更强的纤溶活性和更短的半衰期,疗效已经得到广泛肯定,且出现再梗死或出血倾向者明显减少。其他常用药物有蛇毒制剂,巴曲酶[6]等,后者不仅有溶栓作用,而且还有对脑缺血再灌注时降低一氧化氮(NO)的神经毒性作用,减轻脑水肿程度,对缺氧后损伤的神经元有保护作用[7]。脑缺血再灌注时NO含量明显升高,它具有典型的双重性,少量可扩张脑血管,调节脑血流,改善微循环及抗血小板黏附、聚集,过量则以自由基的形成对神经细胞产生毒性[8]。 1.3 用药途径和方法在溶栓治疗中,给药途径有全身静脉给药和局部动脉给药溶栓两种。早期局部给药疗效肯定,通过动脉插管把药物直接注射到梗死部位,再通率达52%以上[9,10]。全身静脉给药的再通率和预后远较局部给药差。但局部用药需要一定的设备及技术条件,而且需要一定的准备时间,错过最佳治疗时间窗,不利于半暗带区脑组织恢复,而全身静脉用药则不需要复杂的设备条件和准备时间,可以及时用药。目前根据我国的实际,仍应推广静脉溶栓治疗,常用UK和SK。 1.4 副作用溶栓治疗的副作用主要是出血。据有的学者统计溶栓出血可达4%~20%,出血后死亡可达近50%[1,2]。出血可为脑实质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和出血性梗死。其他副作用主要是梗死,发生率约8%~13.5%。 2 神经保护剂 在脑梗死的早期,局部神经元蛋白合成停止,膜离子转运功能停止,神经元发生去极化,Ca2+内流导致兴奋性氨基醇-谷氨醇释放。此类物质反过来又能加速Ca2+内流和神经元去极化,从而使神经元损伤加重[11]。自由基的形成也能加剧神经元的损害。因此,早期使用神经元保护剂对脑梗死的恢复预后有重要意义。

脑梗塞简介

脑梗塞简介 定义:脑梗塞(脑梗、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脑梗死的临床常见类型有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脑梗死占全部脑卒中的80%。与其关系密切的疾病有:糖尿病、肥胖、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各种原因的脱水、各种动脉炎、休克、血压下降过快过大等。临床表现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言语障碍、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 脑梗死作为一种突发性脑部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坏死程度因血栓部位及大小不同而有差别。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发病较急,多无前驱症状,局灶性神经体征在数分钟至数小时达到高峰,并且多表现完全性卒中,意识清楚或轻度意识障碍,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主干栓塞导致大面积脑梗死,可发生严重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和昏迷,少见痫性发作;椎-基底动脉系统栓塞常发生昏迷,个别病例局灶性体征稳定或一度好转后又出现加重提示梗死再发或继发出血等。 引申:与机体动脉血压中儿茶酚胺和纤维蛋白原活性等生理性昼夜变化有关 发病一年内为恢复期也是最重要时期此期间多数患者改善效果最佳 许多病人有家族遗传史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少见于儿童和少年 病因: 1、非栓塞性 1)动脉硬化症。在动脉血管壁内,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基础上形成血栓。 2)动脉炎。脑动脉炎症性改变多可使血管壁发生改变,管腔狭窄而形成血栓。 3)高血压。可引起动脉壁的透明变性,动脉内膜破裂,使血小板易于附着和集聚而形成血栓。 4)血液病。红细胞增多症等易发生血栓。 5)机械压迫。脑血管的外面受附近肿瘤等因素的压迫,可以出现血管闭塞的改变。 2、栓塞性 栓塞性的脑梗塞的病因常是血流带进颅内的固体、液体、或气体栓子将某一支脑血管堵塞。其病因很多,主要为心源性与非心源性两类: 1)心源性。急性或亚急性心内膜炎,一般发生在心脏病的基础上。病变的内膜上由于炎症结成赘生物,脱落后随血循入颅发生脑栓塞。诸如风心病、心肌梗塞、先天性心脏病、心脏肿瘤、心脏手术等都易造成栓子脱落。尤其这些心脏病,出现房颤时更易将栓子脱落,均可造成脑栓塞。 2)非心源性。气栓塞、长骨骨折时的脂肪栓塞、肺静脉栓塞、脑静脉栓塞都是非心源性脑栓塞的原因。有的查不到栓子的来源称为来源不明的脑梗塞。 症状 1.主要临床症状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研究进展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研究进展 急性脑梗死约占全部脑血管病的80%,重视和研究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显得极其重要。虽然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十分多,但国内的临床认识还参差不齐。现就目前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主要方法、溶栓药物和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静脉溶栓 静脉推注或静脉滴注溶栓药仍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溶栓治疗途径。静脉溶栓的技术设备简单、方便快捷、创伤相对较小、费用较低,而且可在短时间内完成,患者易于接受。目前国内外使用的静脉溶栓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1 链激酶 链激酶不直接激活纤溶酶原,而是通过形成1:1的链激酶一纤维蛋白溶解原复合物,再使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国内外有关链激酶的大型临床疗效试验主要包括意大利多中心卒中试验(Multicentre Acute Stroke Trial-Italy,MASTI)、欧洲多中心链激酶试验(Multicenter Acute Stroke Trial-Europe,MASTE)和澳大利亚链激酶试验(Australian Streptokinase Trial, ASK)。这些试验均在缺血性卒中发病6 h内静脉给予1.5 MU链激酶,均发现链激酶组较对照组神经功能无显著改善,而有症状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SICH)的风险却显著增高。由于链激酶溶栓治疗的并发症发牛率和病死率均很高,这3项试验均提前中止。尽管目前尚不确定这些试验的高病死率是否与治疗时间窗过长、药物剂量或试验本身的某些因素有关,但基于上述3项试验的结果,目前不推荐链激酶作为急性脑梗死的溶栓药物。 l.2尿激酶 尿激酶是国内较常用的溶栓药,是一种蛋白水解酶,呈双链型,既可裂解血栓表面的纤维蛋白,又可裂解游离于血液中的纤维蛋白。我国“九五”攻关课题“急性脑梗死(6 h内)静脉溶栓治疗”第2阶段为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对全国51个中心的46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了疗效研究,分为A、B、c组,分别给予尿激酶150万U、尿激酶100万U和安慰剂。结果显示,A组和B组3个月时的神经功能转归与安慰剂组存在显著差异(P=O.02),SICH发牛率分别为13.55%、8.65%和6.76%,病死率分别为9.14%、lo.73%和6.10%;治疗组3个月时的残疾率显著低于安慰剂组(P=0.034)。由此提出,“采用人尿提取的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用量以150万U优于100万U,如果严格掌握适应证,该疗法相对较为安全。” 1.3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 tPA由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可激活纤溶酶原进而促进纤维蛋白的降解,是特异性纤维蛋白溶解剂。根据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 NINDS) tPA试验的结果,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ition, FDA)于1996年6月批准tPA作为急性脑梗死的静脉溶栓用药物。NINDS试验是一项随机双旨安慰剂对照研究,共纳入624例患者,发病3 h内静脉给予tPA(O.9mg/kg),lO%剂量静脉推注(>1min),其余剂量连续静脉滴注(>l h),最大剂量90 n培。该研究分2部分进行,第1部分评价患者发病24 h时的神经功能改善[症状完全缓解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

脑梗塞试题(初责)

脑梗塞护理试题(初责) 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25分) 1.瘫痪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D A. 肺部感染 B. 尿路感染 C. 便秘 D. 褥疮 2.瘫痪肢体宜保持功能位,下列那项是错误的 A A. 膝关节伸直 B. 腕关节稍背曲 C. 肘关节屈曲 D. 踝关节垂直,膝关节外置一枕以防外旋 3.深昏迷是最重要的体征是 A A. 瞳孔反射消失 B. 压眶反射迟钝 C. 病理反射阴性 D. 角膜反射减弱 4.一般脑血栓形成患者,早期进行患肢功能锻炼宜在发病后几天进行B A. 3天 B. 1 周 C.2周 D.3周 5.某下肢瘫痪者,经查肢体不能自行抬起,此肌力应判断为 C A. 0级 B. 1级 C. 2级 D. 3级 二.填空题(每空3分,共36分) 1.脑膜刺激征包括颈抗、克匿格征、布鲁金斯征等。 2.运动障碍是指因神经系统执行运动能力的部分发生病变所致的运动异常,包括运动过多、运动过少、痉挛、麻痹、内脏运动异常。 3.脑血管病人遗留的运动障碍,应进行积极锻炼,其原则是主动与被动结合、床上与床下结合、健侧与患侧结合、语言与肢体结合。三、问答题(39分)

1、脑梗塞危重其的观察及处理(15分) (1)观察 ①、注意生命体征及瞳孔、意识的变化。 ②、观察有无中枢性的高热。 ③、观察有无上消化道出血和呃逆。 ④、注意高颅压,防止脑疝。 (2)处理 ①、绝对卧床休息、平卧位。 ②、头置冰袋,降低脑代谢,保护脑细胞。 ③、持续低流量吸氧。 ④、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将头偏向一侧。 ⑤、有上消化道出血者应给予止血药和胃黏膜保护伞,并注意血压的变化。 ⑥、留置尿管,注意尿量、尿色及性质的变化。 ⑦、中枢性高热的病人课身下置冰毯,酒精擦浴物理降温。 ⑧、按时快速输入脱水剂(20%的甘露醇),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 2、脑梗塞的治疗要点(9分) (1)早期溶栓 (2)调整血压 (3)防治闹水肿 (4)抗凝治疗 (5)血液稀释疗法

腔隙性脑梗塞严重吗,怎么治疗腔隙性脑梗塞

腔隙性脑梗塞严重吗?怎么治疗腔隙性脑梗塞? 腔隙性脑梗塞是指脑血管深穿动脉阻塞后形成的微梗塞,在脑实质中遗留下不规则的大小在2-50毫米之内的腔隙。常见于50岁以上老年人,部分病人有高血压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临床上症状轻或无症状,一般经治疗后恢复快,预后好。 临床表现: 1、纯感觉型:一侧面、唇、口部或肢体的感觉障碍,如:冷感、热感、刺痛感、肿胀感、触觉过敏等轻度感觉障碍。 2、纯运动性软偏瘫及其变异型:一侧面、上下肢无力(轻偏瘫)。 3、共济失调性轻偏瘫:一侧下肢无力、走路不稳,可伴感觉障碍; 4、构音不全-手笨拙综合征:中枢性面无力、构音障碍、纳吃、轻度吞咽困难手无力书写笨拙等共济失调表现; 5、感觉运动性卒中:一侧肢体的感觉障碍及轻偏瘫,感觉症状早于运动症状;6。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动脉硬化表现; 脑梗塞的恢复期如何治疗?脑梗塞是常见的脑血管病,多发于老年人,复发率非常高。恢复期治疗目的就是改善头晕头痛、肢体麻木障碍、语言不利等症状,使之达到最佳状态;并降低脑梗塞的高复发率。 1、科学准确用药,预防脑梗塞复发 脑梗塞属于高复发不可逆性的慢性脑血管意外,病人出院后仍需按医生嘱咐规律服药,控制好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动脉硬化的基础病变,并定期到医院复查。常用治疗脑梗塞的有效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如拜阿司匹林(注,易引发内出血,请在医生监督下服用)、新洷康天然水蛭素;水蛭素具有抗凝,抗血栓功效的多肽物质,临床常用于多重血栓性疾病的治疗,可以消除血管阻塞,使血细胞解聚,血栓消散,促进微血管复通,改善微循环状态。目前,常用于调节血脂,消除脂肪肝,直接溶化血栓,消除动脉粥样硬化,防止中风和再次中风,激活人体自身的溶栓功能,避免再次产生溶栓等。 。 2、尽早、积极地开始康复治疗? 如前所述,脑梗死形成后会留下许多后遗症,如单瘫、偏瘫、失语等,药物对这些后遗

脑梗塞早期康复治疗讲解

脑梗塞的早期康复治疗 脑梗塞是一种严重致残性疾患,进行积极的康复治疗,可使90%的患者重新获得步行和自理生活的能力,其中30%的患者还能恢复一些较轻的工作。相反,不进行康复治疗者,上述两方面恢复的百分率相应的只有60%和5%。在病死率方面,康复组比不康复组也低12%。,因此,脑梗塞的早期康复治疗对患者很重要。本期专家观点特邀杨大鉴主任,为您详述脑梗塞的早期康复治疗。 脑梗塞的早期康复治疗--主动运动 让患者在患肢上举位做一些活动 尽量让患者做主动运动,肌肉的收缩为减轻水肿提供了很好的泵的作用。可让患者在患肢上举位做一些活动,如手指的抓握活动、抓握木棒、拧毛巾等。 脑梗塞的早期康复治疗--被动运动 让患者做健肢带动患肢做上举运动 被动运动的动作应轻柔,以免引起疼痛或加剧疼痛。可让患者做健肢带动患肢做上举运动,也可在无痛范围内做前臂旋前旋后,腕关节的背屈、伸活动等,以保持患肢的关节正常活动范围。注意预防肩手综合征的发生,可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坐轮椅时,应确保患肢不垂于轮椅一侧,可将手置于轮椅扶手上或轮椅桌板上;应尽量避免在患侧上下肢输液,避免过度牵拉手关节及意外的损伤。这样做不但可预防肩手综合征的发生,即使在发生后也可防止病情加重,减轻残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脑梗塞的早期康复治疗--保持良姿位 保持抗痉挛的良好体位 所谓良姿位即抗痉挛的良好体位,患者除进行康复训练外,其余时间均应保持偏瘫肢体的良姿位。平卧位和患侧卧位时,应使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屈:健侧卧位时肩关节屈曲约90°,肘关节伸展,手握一毛巾卷,保持腕关节的背屈。良姿位可改善静脉回流,减轻手部的肿胀。 脑梗塞的早期康复治疗--床上训练 重点是重心向患侧移位的训练 为站立和步行打基础。如:翻身,起坐,坐平衡三级训练,髋、膝、肩、踝等关节抗痉挛训练以及双或单腿搭桥训练,然后坐立位转换到立位三级平衡训练,重点是重心向患侧移位的训练。 脑梗塞的早期康复治疗--步行训练 力争达到躯干四肢肌力平衡和对称 当患侧下肢负重良好后,进行迈步训练及基本步行训练和实用步行训练,纠正患肢膝关节不屈曲而使小腿外摆拖地动作:双上肢扶床边或周围固定物,双摆放与肩同宽,下肢膝关节屈曲做下蹲和起立练习,继而膝关节交替屈曲,髋关节交替斜上顶做脚尖不离地的踏步练习。本着助于运动到抗阻运动的训练程序,促进瘫侧肌力恢复,力争达到躯干四肢肌力平衡和对称。上肢练习也是从被动—助动—主动—负重的顺序进行,手指由粗大功能到精细功能,尽量使生活走向自理脑梗塞的早期康复治疗--日常训练

急性脑梗塞的治疗进展

【关键词】脑梗塞治疗 脑梗塞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是长期致残的首位病因,其病死率排在心肌梗塞和癌症之后,居第三位。形成脑梗塞的决定性因素是脑组织局部缺血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75%的脑梗塞是由于急性血栓形成或其他部位的血栓转移,导致局部脑血管闭塞造成的[1]。但是,目前在治疗领域还没有突破性进展,寻求新的治疗方法和途径已成为最紧迫的重要研究课题。笔者就近几年来国内外急性脑梗塞治疗现状与进展综述如下: 1 溶栓治疗 1.2 溶栓治疗的主要方法 1.2.1 静脉溶栓 静脉推注或静脉滴注仍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溶栓方法。静脉溶栓要求的技术设备简单,方便快捷,操作技术容易掌握,创伤相对较小,可在短时间内完成,费用较低,患者易于接受。但静脉溶栓用药剂量较大,对纤溶系统影响大,出血较多,尤其对大血管的血栓溶栓效果较差,再通率较低,比较适合弥散性微血栓的溶栓。 1.2.2 动脉内溶栓治疗 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动脉溶栓的一般方法是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或颈动脉,借助dsa图像跟踪,由微导管导航进入脑血管,可进行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大脑中动脉是高度特异性的易形成血栓栓塞的部位,在脑梗塞发作6h内施行动脉内溶栓,能够在脑组织不可逆性损伤之前对缺血性脑组织进行缺血再灌注,从而改善脑梗塞的预后。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用药剂量小,局部药物浓度高,溶栓效果确切,再通时间短,对纤溶系统影响小,时间长,较为适合大血管的单一血栓或少量血块的栓塞以及术后暂不适宜静脉溶栓的患者[6]。但动脉溶栓需要dsa等昂贵的检查设备、操作复杂、耗时长、需训练有素的介入和神经专科医师的配合,这使得动脉溶栓难以在更多医院开展,甚至许多符合条件的病人也不能及时被施行动脉溶栓治疗[7]。 1.3 溶栓药物 1.3.1 尿激酶(urokinase,uk) 能直接激活纤溶酶原,疗效确切。100万~150万u(最大量345万u)其中10%首次静推,其余置入葡萄糖注射液中静滴。在6h内经动脉或动脉导管血栓内注射尿激酶,治疗大脑中动脉(mca)主干及主要分支、椎动脉、基底动脉堵塞,可使相当一部分患者的动脉再通,从而迅速改善病情。动脉给药量18万~120万u。 1.3.2 链激酶(streptokinase,sk) 近年经欧、美、澳大利亚多中心试验结果认为,该药会增加病死率,已停用。根据文献报道,尿激酶、链激酶出血并发症占9.3%~32.5%。 1.3.3 第2代溶栓制剂阿特普酶(tpa) 是一种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丝氨酸蛋白酶,又称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t-pa),削弱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pai),促进纤溶酶生成而溶解血栓,常用量t-pa≤0.85mg/kg,动脉给药t-pa 20~100mg/次。常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可直接催化纤溶酶原变为纤溶酶而溶解血栓,常用量10~100mg,动脉给药20~200mg。病情严重者慎用。 2 降纤治疗 血浆纤维蛋白原是参与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所以降纤治疗对急性脑梗塞意义重要。常用东菱精纯克栓酶、降纤酶等,能降解纤维蛋白原,抑制红细胞聚集,增强红细胞的血管通透性和变形能力,降低血小板黏附力,抑制血栓形成,疗效良好[8]。许多研究表明[9,10],巴曲酶及降纤酶可以降解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d-二聚体,均未见出血的不良反应。全国降纤酶临床再评价研究协作组进行的二次大规模双盲临床研究证实了降纤酶的安全性、有效性,同时也提出大面积脑梗塞应作为降纤酶治疗的排除标准之一。但也有研究提出[11]降纤制剂只有在起病3h内使用才有效。

浅论脑梗塞的康复治疗

浅论脑梗塞的康复治疗 发表时间:2013-11-06T09:38:11.497Z 来源:《医学与法学》2013年第2期供稿作者:高国庆[导读] 以前普遍认为脑卒中后半年以内开始的康复治疗都属早期康复治疗。 高国庆 江苏省丹阳市皇塘镇蒋墅卫生院212364 【摘要】众所周知,早期康复治疗可谓是脑卒中患者康复的第一站,采用科学、合理的康复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本文便从早期康复治疗的机制、开始时间、治疗方式、早期康复治疗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几个方面对近5年来脑卒中后早期康复治疗现状进行综述。在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时,同时需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要因人而异,制定合适的康复方案。 【关键词】脑梗塞康复治疗 随着医学的发展,脑卒中的死亡率明显下降,但其致残率仍居高不下,达80%以上。此类病人生活质量降低,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促进病人各项功能的尽快恢复是医务人员关注的重点问题。早期康复治疗能够明显改善病人的各种功能和预后,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本文将脑卒中后早期康复治疗的近况作一综述。 1早期康复治疗的机制 脑可塑性和大脑功能重组理论是康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最重要的理论基础。缪鸿石等认为,通过反复的特定的康复训练可使脑损伤区丧失的神经功能由原不承担该区功能的脑区部分代偿。经失神经超敏反应,潜伏通路和突触的启用及轴突出芽等机制可实现CNS的功能重组。早期康复治疗可以促使潜伏通路和突触的启用,大脑对刺激发生反应性的突触形成,周围神经组织通过轴突的侧枝芽生,可能使临近失神经支配的组织重新获得支配,病灶周围组织的代偿使神经反馈回路得以重建。早期康复针对病灶周围半暗带,通过增加脑血流量,从而改善短期内尚存活的脑细胞。根据搜寻前人的研究证实,早期康复组大脑平均CBF比对照组明显升高。CBF的增加对减少半暗带区神经细胞死亡有益,反复的感觉冲动传入中枢,对轴突出芽,潜伏通路和突触的启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早期康复治疗开始的时间 以前普遍认为脑卒中后半年以内开始的康复治疗都属早期康复治疗。目前,康复医学专家普遍认为,只要急性脑卒中病人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个小时后即可开始康复治疗,也有学者认为早期康复在生命体征稳定后12小时开始。对于中枢神经损伤的再生与修复过程而言,有研究认为偏瘫病人运动功能的恢复可在发病数日开始,1~3个月可达到最大程度的恢复,3个月后恢复减慢,6个月后有90%的病人恢复达到顶点。由此可见,脑卒中后开始康复治疗的时间越早越好。 目前还有学者提出了超早期康复训练。宋成忠等将6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超早期康复组、早期康复组,观察超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心身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显示超早期介入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焦虑及抑郁状态有积极的意义,且比较安全。 3早期康复治疗的方式 到目前为止,所有的脑卒中康复治疗都是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的,尚没有单纯使用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的临床报道。目前广泛应用的康复疗法有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Rood技术、运动再学习技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反复抗阻力练习等等,以及其他一些借助于机械的训练方法。大量文献报道以上康复方法均是有效可行的。程立山等在神经内科常规处理基础上,运用早期康复疗法治疗脑梗塞偏瘫患者200例,与单纯静脉滴注和口服药物治疗作对照。结果显示早期康复疗法的康复质量高于对照组。目前国内倾向于常规康复治疗与其他治疗方法结合形成综合的早期康复方式,临床上应用的康复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3.1、早期康复治疗与药物结合 早期康复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这一方式在国内应用较多,多是早期康复疗法与西药或中药相结合。这一方式的临床疗效也被大家认可。早期康复与西药结合李国辉等用早期康复结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6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于入院后第1天开始康复训练,治疗组同时加用依达拉奉30mg+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2次/d,14d为1个疗程,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月对患者进行NIHSS评分、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结果治疗后30d依达拉奉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明显提高,但依达拉奉组提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在早期康复与中药结合这一方面,还有其它许多方式,如早期康复与中药烫疗、中药足浴等理疗方法的结合。如王恰如等针对患肢有血液循环障碍及易出现患肢的肌张力过高和肌挛缩的特点采用中药烫疗疗法治疗,同时开展对脑卒中患者早期运动治疗,有效地改善了脑卒中患者的运动障碍。 3.2早期康复治疗与针灸结合 在早期康复治疗时常将现代康复方法与针灸疗法相结合如康复结合头针、康复结合体针、康复结合头体针并用,疗效以康复结合头针最为显著。马来莹等用早期康复及针灸治疗脑卒中38例,取得满意疗效,还指出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合理的针灸与现代康复既注重局部,也注重整体,以脏腑经络辨证为指导,标本兼治,能促进瘫痪肢体功能恢复。陈增力等通过临床研究探讨针刺结合康复对脑卒中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及ADL的影响,总结出针刺结合康复给脑细胞早期运动的信息,对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明显优于单纯的神经内科治疗,并且指出针刺结合康复的介入时间越早,疗效越好。 参考文献: [1]许墨菊,夏彩霞,王强.脑卒中急性期康复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01) [2]黄海涛.临床观察脑血管疾病病人早期康复治疗的影响[J].中外医疗.2010(24) [3]邓永萍,姚子弘,郑凯双.偏瘫患者不同时期康复训练的效果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2009(10) [4]蔺勇,张扬,殷淑萍,齐文华,冯加纯.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整体功能提高的促进作用[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01) [5]李欣.超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08(15) [6]苏布姗.脑血管病偏瘫的早期康复治疗[J].中国实用医药.2011(21) [7]李艳琴,张凤霞,李艳娜,王福花.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医疗前沿.2010(04) [8]马金玉.康复治疗联合化瘀通络胶囊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05(09)

脑梗塞科普知识

脑梗塞科普知识 识别先兆症状 一旦发生脑梗塞,其治疗效果常不能令人满意,因此,控制危险因素及识别早期症状(先兆症状)极为重要。大约有20%的患者在脑梗塞发生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医称为“中风先兆”。 常见的先兆症状有:①语言不流利、看不懂文字;②一侧肢体麻木或无力;③单侧或双侧口周麻木、流涎;④暂时的黑矇、单眼失明或偏盲;⑤眩晕、恶心、呕吐。另外还有肢体动作不协调、看东西双影、声音嘶哑、呛咳或吞咽困难、记忆丧失等等。 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千万不要麻痹大意,尽管这些症状很快恢复,但也应尽快到医院查明病因,找专科医生诊断,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避开危险因素 脑梗塞的危险因素很多,有一些是无法干预的,如年龄、性别、种族、气候、卒中家族史等等。但很多危险因素是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或药物治疗进行干预的。例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颈动脉狭窄、吸烟、酗酒、心脏病、肥胖以及缺乏运动等等。 高血压是最重要和独立的脑卒中危险因素,无论收缩压升高或(和)舒张压升高都增加脑卒中的发病率,控制高血压可显著降低脑卒中发病率。 心脏病如心瓣膜病、非风湿性心房纤颤、冠心病和心功能不全等均可增加到脑卒中发病率,有效防治心脏病可降低脑卒中事件发生率。 糖尿病与微血管或大血管病变、高脂血压症有密切关系,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患者发生卒中可能性较一般人群成倍增加,高血糖还可进一步加重卒中后脑损害。

颈动脉狭窄是一个潜在的危险因素,在出现低血压时,就容易引起脑梗塞。吸烟亦为脑卒中的明确危险因素,卒中风险与吸烟量及持续时间有关。酗酒者卒中发病率是一般人群4—5倍,血脂异常也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高危人群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①饮食:规律饮食,避免不食早餐及长期饱食等不良习惯;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食高纤维食物,富含纤维的食物可降低胆固醇,如燕麦麸、芹菜等。②加强活动锻炼:现代人容易活动过少,要养成运动习惯,持之以恒,可以增强体质并帮助维持理想体重,并减少胆固醇过高、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③及早戒烟,避免酗酒。④尽量保持良好心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长期处于不良情绪状态下可明显影响健康。 特别需要注意的几点 1.急性期卧床休息,为防止脑血流减少,应取平卧位,头部不宜抬高。注意保瘫肢体功能置并适当运动患肢与关节。 2.生命体征平稳后,应尽早进行床上、床边及下床活动,主动活动患肢。 3.老年人高血压者服用降压药时,要定时服药,不可擅自服用多种降压药或自行停药、换药。注意血压不宜骤降骤升,以免引起头晕不适。 4.注意定期复查血压,血糖、血脂,坚持在医生指导下正确服药。 为什么清晨易发生脑梗塞? (1)血压波动人由于受生物钟的影响,血压具有明显的昼夜波动性。总体上说,人到夜间入睡后,血压会自然下降一定幅度,血流速度也随之减慢,于是便成了清晨发生脑梗塞的生理病理基础。 (2)血液凝固性改变有人通过连续抽血化验24小时血液粘度,发现人体在早晨2时至6时血液中儿茶酚胺、纤维蛋白原活性增强,红细胞压积以及粘度均相对增高,从而使血液凝固性增强。加之人经过夜间长时间的睡眠,不吃不喝,没有补充水分,仍继续有肾小球滤过,导致血浆丢失,血液变得更加浓缩,粘度更大,因此易发生脑梗塞。

中医治疗脑梗塞初探

【摘要】本文对脑梗塞的中西医结合诊治进行了综述,具体包括中医诊断、中医辨症分型、辨症施治及针灸、康复对脑梗塞后遗症的治疗等。 【关键词】中医治疗脑梗塞 脑梗塞归属于中医学之“中风”的病证范畴,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根据发病时的神经症状和体征,检查头颅CT及MRI,将脑梗塞分为以下类型:(1)栓塞性脑梗死。(2)血栓形成性脑梗死。(3)腔隙性脑梗死。(4)分水岭性脑梗死。(5)其他病因脑梗死。(6)原因不明脑梗死。 中医诊断 1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偏身麻木,甚则神志恍惚,迷蒙,神昏为主症。 2发病急骤,有渐进发展过程。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 3常有年老体衰,劳倦内伤,嗜好烟酒,膏梁厚味等因素。每因恼怒、劳累、酗酒、感寒等诱发。 4检查血压、血常规、眼底、脑脊液等,有条件可做CT、MRI等,有助明确诊断。 辨证分型 1中络偏身或一侧手足麻木,或兼有一侧肢体力弱,口舌歪斜,言语不利者。 2中经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而无神志昏蒙者。 3中腑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神志恍惚或迷蒙者。 4中脏神昏或昏聩,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神志清醒后,多有舌强言謇或不语。 临床多按有无神志昏蒙而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证候辨证论治。 中医辨证施治 中脏腑 (1)风火上扰清窍证神志恍惚、迷蒙,半身不遂。平时多有眩晕、麻木之症,情志相激病势突变,肢体强痉拘急,便干便秘。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滑大数。 治法:清热息风,开窍醒神。 方药:羚羊角汤加减。(2)痰湿蒙塞清窍证素体多阳虚湿痰内蕴。发病神昏,半身不遂,肢体松懈瘫软不温,甚则四肢逆冷,面白唇暗,痰涎壅盛。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法:温阳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涤痰汤加减。 (3)元气败脱、神明散乱证突然神昏,昏聩,肢体瘫软,手撒肢冷汗多,重则周身湿冷,二便自遗。舌瘘,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缓、沉微。 治法:益气回阳救逆。 方药:参附汤加减。 参附注射液20ml加人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或生脉注射液20?4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40ml中静脉注射15minl次,直至厥脱恢复。 中经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