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全套试题8上:27 短文两篇·自学评估
八年级上册27课《短文两篇》复习题

八年级上册27课《短文两篇》复习题一. 填空。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 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________, 字子瞻, 号________, 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
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 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3)结尾句“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 “康乐”指()的(), 作者引出这位诗人, 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案(3)南朝谢灵运作者能与诗人一样欣赏到山川美丽的景色, 自豪之情跃然纸上。
(4)“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 “藻、荇”、是指___________, 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答案: (4)月光竹柏影比喻二、《记承天寺夜游》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闲人”应如何理解?答案、首先, “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 “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因此, 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2.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答案: 它包含着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贬谪的悲凉等复杂的感情。
3. 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 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 每处都有竹柏。
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答案.月光虽非夜夜明, 竹柏亦非处处有, 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 处处可见。
只要心胸开阔, 淡泊名利, 无论到哪里, 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4.“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5、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答案: 4.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 27《短文两篇》自我小测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试题

27《短文两篇》1.如下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夕日欲颓.〔tú〕B.与.其奇者〔yù〕C.藻、荇.交横〔xìng〕D.何处无竹柏.〔bǎi〕2.解释如下加点词语。
〔1〕晓雾将歇.〔〕〔2〕沉鳞..竞跃〔〕〔3〕相与..步于中庭〔〕〔4〕庭下如积水空明..〔〕3.如下各组加点词意思不一样的一组是〔〕4.理解填空。
〔1〕《答谢中书书》文题中第二个“书〞的意思是。
文中竭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
〔2〕《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光下庭院美景的句子是:,,。
比拟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段,完成第5~8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顶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X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用“/〞为[乙]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 X 怀民。
6.解释如下句中加点的词。
〔1〕夕日欲颓.〔〕〔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怀民亦未寝.〔〕〔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7.用现代汉语翻译如下句子。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8.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和“〞。
[乙]文中蕴含了“美无处不在〞的哲理的句子是“〞。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如此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的语句中。
类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1题。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课前练习题及答案(2)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课前练习题班别: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颓.()鳞.()遂.()寝.()庭.()藻.()荇.()柏.()2、文言字词解释(1)古来共.谈()(2)高峰入.云( ) (3)五色交.辉()(4)四时俱.备()(5)晓雾将歇.()(6)夕日欲颓.()(7)实.是欲界之仙都()(8)未复.有能与.其奇者()()(10)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11)怀民亦未寝.()(12)相与..步于中庭()(13)盖.竹柏影也()(1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5)欣然..()..起行()(16)月色入户.()(17)积水空明4、问题:“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5、《答谢中书书》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陶弘景放弃宰相这样的高官,选择隐居山林的生活,到底是什么在吸引着他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写出描山绘水的词语——8、翻译下列句子(1)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晓雾将歇,猿鸟乱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夕日欲颓,沉鳞竞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文段,回答问题(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初中语文全套试题8上:27 短文两篇 同步练习

27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作业导航1.理解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2.把握两篇文章的语言特点3.掌握文言词语的用法一、基础部分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东坡志林》____________》,作者__苏轼_____________,字______苏轼______,号___东坡居士______________。
北宋___文学___家,____书画____家。
和父亲__苏洵___、弟弟______苏辙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三苏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 )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争相跳)C.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只是)3.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猿和鸟都一同叫了起来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8题。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书”的意思是__信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给谢中书的信________________。
5.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答:对偶对偶7.本文分__3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8.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测试题 人教新课标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测试题积累·整合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鸿儒(yú)案牍(dú)B、西蜀(shǔ)亵玩(xiè)C、濯洗(chuó)清涟(lián)D、淤泥(wū)泯然(mǐn)2.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惟吾德馨(品德高尚)B、无案牍之劳形(使身体劳累)C、濯清涟而不妖(清水)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之”与“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句是()A、水陆草木之花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4.《爱莲说》中,先用衬笔,再转去写莲,其中写菊花是()A、正衬B、反衬5.《陋室铭》的主旨是颂扬()A、陋室不陋B、鸿儒C、德馨D、陋室6.下列译文错误的一句是()A、同予者何人?译: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B、有仙则名。
译:有了仙人就著名。
C、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D、濯清涟而不妖。
译:生长在清水里,但并不显得妖气。
拓展·应用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有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不为六一乎?”7.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⑴六一居士初谪滁山。
⑵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⑶常置酒一壶。
⑷将退休于颍水之上。
⑸六一何谓也。
8.醉翁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9.翻译:“是为五一尔,奈何?”10.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语段的内容。
三、探索·创新11.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凿壁偷光汉匡衡(人名)好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及(烛光透不过来)。
27短文两篇_评估测试

27短文两篇•评估测试1.填空题。
《答谢中书书》作者_________ ,字通明,号_________ ,有《_______ 》。
2.默写课文。
_______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__________ 。
3•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X”。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
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语,感慨深长。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一)语段点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遂至承天寺:______ 。
②积水空明: ______ 。
③盖竹柏影也: ________ 。
④但少闲人: _______ 。
2.“庭下如积水空明”是一个比喻句,从前后文来看,这个比喻句的本体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写“竹柏影”,实际上是从侧面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本文的语言有何显著特征?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迁移过关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短文两篇同步练习新人教版

27 短文两篇1.走近作者陶弘景(456-536),字透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
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
著有《陶隐居集》《二牛图》等。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字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有《东坡全集》传世。
2.白话知识梳理(1)古今异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转机连词。
)晓雾将歇.(古义:流失;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精神颓丧。
)(2)一词多义【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欣赏);念无与为乐者(介词,同,和);相与步于中庭(副词,和……一同,一块,共同)(3)白话句式相与步于中庭(“步于中庭”中“于中庭”做“步”的状语,此句为倒装句中的介宾短语后置。
)3.主题解说《答谢中书书》:这篇山水小品描绘了江南山水的瑰丽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本文是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
文章经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寻求美好事物的执着,和面对逆境潇洒、达观的生活态度。
4.难点攻克(1)《答谢中书书》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提示一:山水相映之美。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水的动势给山添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提示二:颜色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提示三:晨昏变化之美。
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活力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提示四:动静相衬之美。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2)《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提示一:“闲”字饱含着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八年级语文上册 专题27 短文两篇(练)(提升版) 新人教

一、积累运用1.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3分)A.《芦花荡》——孙犁——孙树勋——《孙犁文集》B.《阿长与<山海经>》——鲁迅——周树人——《朝花夕拾》C.《桃花源记》——陶渊明——元亮——《陶渊明集》D.《核舟记》——张潮——子敬——《虞初新志》【答案】D考点: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古诗文默写(12分,每空1分)(1)苔痕上阶绿,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往来无白丁。
(2)_____________________,无案牍之劳形。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菊之爱,__________________。
莲之爱,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6)罔不因势象形,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妇啼一何苦。
(8)少壮不努力,___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_____,端居耻圣明。
(10)黄鹤一去不复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2分,每空1分)(1)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2)无丝竹之乱耳(3)濯清涟而不妖,(4)陶后鲜有闻同予者何人(5)会当凌绝顶 (6)各具情态 (7)吏呼一何怒 (8)老大徒伤悲(9)欲济无舟楫 (10)白云千载空悠悠【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积累。
既有理解性默写又有记忆性默写。
小题1注意“儒”的写法.小题3注意“濯、涟”的写法。
小题5注意“凌”的写法。
小题9注意“楫”的写法。
古诗文和现代诗文的默写,要想不失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 短文两篇·自学评估
达标训练
1.给加粗字注音。
①夕日欲颓②未复有能与奇者③藻、荇交横
2.解释加粗字。
①五色交辉:②晓雾将歇:
③夕日欲颓:④沉鳞竞跃:
⑤念无与为乐者: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⑦相与步于中庭:⑧庭下如积水空明:
3.填空。
①《答谢中书书》作者是南北朝时南朝的____________。
②《记承天寺夜游》是_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所写,他与其父、其弟合称为“____________”。
能力提高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天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全承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行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文中画线处应填的句子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 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翻译下列句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怀民亦未寝”中“寝”的读音是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成语_ __________中有这个字,就作这个意思讲。
5.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放探究
试比较下面两段文字在写景抒情上的异同。
(一)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参考答案
【达标训练】
1.①tuí②yù③xìng
2.①交相辉映②消散③坠落④潜游在水中的鱼⑤考虑、想到⑥参与,这里指欣赏⑦共同,一起⑧形容水的澄澈
3.①陶弘景②宋苏轼三苏
【能力提高】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2.月光竹柏影比喻
3.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清闲而有雅趣的人。
4.qǐn 友好亲睡觉,废寝忘食等。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