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果茨基理论讲解学习

合集下载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维果茨基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维果茨基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维果茨基
概述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由苏联心理学家列维·维果茨基提出的,它试图解释儿童在认知能力方面的发展过程。

该理论强调了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关键概念和阶段。

基本概念
区分发展和成熟
维果茨基认为,认知发展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在生理上的成熟。

他强调了人类的文化和社会因素在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智力发展区域
维果茨基将认知发展分为实用智力和科学智力两个区域。

实用智力指的是儿童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发展出来的知识和技能,而科学智力则是指儿童通过符号系统研究和思维中的逻辑发展。

认知发展阶段
维果茨基提出了两个重要的认知发展阶段:
1. 感知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知和感觉来获取信息。

他们的思维是直观和具体的,在对待问题和解决问题时主要依赖于感觉的刺激。

2. 概念发展阶段
在概念发展阶段,儿童开始形成抽象的概念和符号系统。

他们能够进行一些基本的逻辑推理和概念的运用。

教育和教学的意义
维果茨基的理论为教育和教学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在教育上,教师应该创造一个适应儿童认知发展的环境,并提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和文化丰富的研究材料。

在教学上,教师应该通过引导和支持学生的研究,鼓励他们思考和探索,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总结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强调了社会文化环境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了解不同阶段的特点,教育者和教师可以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教育计划,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引言概述:维果茨基是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提出了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本文将详细介绍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探讨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和意义。

一、社会文化理论1.1 知识的社会性维果茨基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是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下进行的。

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而获得的。

1.2 基本概念的内部化维果茨基提出基本概念的内部化是认知发展的关键过程,通过社会化活动和交往,个体将外部的知识和经验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

1.3 区分近似发展水平和实际发展水平维果茨基提出了近似发展水平和实际发展水平的概念,指出个体在学习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潜在的能力和实际表现之间的差距。

二、区分发展区域2.1 指导性活动的重要性维果茨基认为,成人和更有经验的同伴在儿童的认知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指导性活动可以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2.2 基于合作的学习解和内化知识,促进认知发展。

2.3 儿童的主动学习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是主动的参预者,通过主动探索和实践,可以更好地促进认知发展。

三、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3.1 操作性阶段维果茨基提出了操作性阶段的概念,指出儿童在认知发展的早期阶段主要通过感知和操作来获取知识。

3.2 概念形成阶段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在认知发展的中期阶段开始形成概念,通过语言和符号的运用来理解和表达知识。

3.3 概念内在化阶段维果茨基认为,概念内在化是认知发展的最终阶段,个体通过将概念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实现了认知的内在发展。

四、认知发展与教育实践4.1 个性化教学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和需求,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4.2 合作学习和应用知识,促进认知发展。

4.3 情境化学习维果茨基认为,情境化学习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创设具有挑战性和启示性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是一种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框架,由俄罗斯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提出。

该理论强调了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影响。

维果茨基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他提出了“近发展区”和“远发展区”两个概念,用以描述个体当前的认知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近发展区是指个体在能够通过合适的帮助和支持下解决问题的范围,而远发展区则是指个体在现有认知能力之外,通过合适的引导和教育可以达到的水平。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还提出了“区别化”和“内外化”两个重要概念。

区别化指的是个体在认知发展中逐渐将复杂的任务分解为更易于处理的部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内外化则是指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将外部的知识和技能内化为自己的内部心理结构。

在维果茨基的理论框架下,教育者和家长应该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帮助儿童在近发展区内解决问题,并逐渐引导他们进入远发展区,从而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这种支持和引导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学习材料、激发学习兴趣、创设合适的学习环境等方式实现。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强调了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认知发展的影响,提醒教育者和家长不仅要关注个体的内在能力,还要关注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

同时,该理论还强调了个体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适时提供合适的支持和引导,以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在实际教育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教育者可以根据学生的近发展区和远发展区之间的差距,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和任务,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

同时,教育者还可以通过创设合适的学习环境和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总之,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为我们理解儿童认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它强调了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影响,提醒教育者和家长在教育实践中注重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是由苏联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

该理论主要探讨了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以及社会文化环境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是在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他强调了社会性的认知发展。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要观点:1. 区分发展水平和潜力水平:维果茨基提出了“发展区间”概念,即儿童在解决问题时能够独立完成的任务范围。

他认为,儿童的潜力水平是指在成人的匡助下能够完成的任务范围,而发展水平是指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任务范围。

通过比较这两个水平,可以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

2. 近似发展区间:维果茨基认为,通过与更有经验的成人或者同伴的互动,儿童可以进一步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

他提出了近似发展区间的概念,即儿童在解决问题时能够在成人或者同伴的匡助下逐步接近发展水平。

3. 社会文化因素的重要性: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下进行的。

他强调了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儿童通过与成人和同伴的互动,接受他们的指导和支持,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能力。

4. 语言的作用:维果茨基认为,语言在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语言不仅是思维的工具,也是社会交往的媒介。

通过语言的使用,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思想,进一步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和儿童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根据该理论,教育者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引导儿童的认知发展。

教育者可以充当儿童认知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提供适当的挑战和支持,匡助儿童逐步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

总结起来,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了社会和文化环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发展区间和近似发展区间的概念,以及语言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这一理论为我们理解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和提供有效的教育指导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引言概述:维果茨基是俄罗斯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对于理解儿童的认知过程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维果茨基的理论强调了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影响,认为通过社会互动和文化工具的使用,儿童能够逐渐形成高级认知能力。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认知发展的社会性1.1 社会交往对认知发展的影响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通过社会交往逐渐形成的。

他强调了儿童与他人的互动对于认知能力的塑造作用。

例如,在与他人的对话中,儿童能够逐渐掌握语言和思维的规则,从而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1.2 文化工具的作用维果茨基指出,文化工具,如语言、符号和技术,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些工具能够匡助儿童组织和表达自己的思维,从而促进认知能力的提升。

1.3 借助他人的思维维果茨基提出了“区间性思维”的概念,即儿童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合理分工,能够借助他人的思维来解决问题。

这种思维方式能够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使他们能够获得更高水平的思维能力。

二、近似发展区间2.1 近似发展区间的概念维果茨基提出了“近似发展区间”的概念,指的是儿童能够在成人或者其他能力水平较高的人的匡助下完成的任务范围。

这个概念表明了儿童的认知发展存在一定的潜力,通过适当的教育和引导,他们能够逐渐达到更高的认知水平。

2.2 引导性学习的重要性维果茨基认为,教师和家长在儿童的认知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支持,匡助儿童进入他们的近似发展区间,从而促进他们的认知进步。

2.3 转化性学习的作用维果茨基的理论还强调了转化性学习的重要性。

转化性学习是指儿童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互动,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转化为新的认知能力。

这种学习方式能够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新的学习任务。

三、认知发展的阶段性3.1 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存在着一定的阶段性。

他提出了“低层次思维”和“高层次思维”的概念,指的是儿童在认知发展中经历的不同阶段。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引言概述:维果茨基是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对于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和教育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包括理论的基本概念、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教育应用等方面。

一、基本概念:1.1 区别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与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有所不同。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通过社会交往和文化环境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而皮亚杰则更加强调个体内在的认知结构的发展。

1.2 媒介工具的作用维果茨基强调了媒介工具在认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儿童通过使用媒介工具(如语言、符号和文化工具)来与外部世界进行交互,进而促进了他们的认知发展。

1.3 区域性发展和近似发展维果茨基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即区域性发展和近似发展。

区域性发展指的是儿童在某个领域内的认知能力相对较高,而在其他领域内相对较低。

近似发展则指的是儿童在某个领域内的潜力,即他们能够在适当的教育和社会支持下达到的认知水平。

二、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2.1 感知阶段感知阶段是儿童认知发展的最初阶段,儿童通过感官器官来获取信息,并逐渐学会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分类和组织。

2.2 语言发展阶段语言发展阶段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

儿童通过学习和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并逐渐理解语言的符号系统和语法规则。

2.3 抽象思维阶段在抽象思维阶段,儿童开始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抽象思考。

他们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并进行概念形成和概括。

三、教育应用:3.1 社会互动和合作学习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了社会互动和合作学习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教育者应创造积极的社会环境,鼓励儿童与他人进行互动和合作,以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3.2 情境教学和问题解决情境教学和问题解决是维果茨基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教育方法。

教育者应提供具有挑战性的情境和问题,激发儿童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维果茨基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维果茨基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维果茨基社会建构主义是认知建构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是以维果茨基的思想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它主要关注学习和知识建构的社会文化机制。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虽然知识是个体主动建构的,而且只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但这种建构也不是随意的任意建构,而是需要与他人磋商并达成一致来不断地加以调整和修正,并且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当时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也就是说,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的过程,学习者只有借助一定的文化支持来参与某一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活动,才能内化有关的知识。

所谓学习共同体,就是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专家、教师、辅导者)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形成了一定的规范和文化。

知识建构的过程,不仅需要个体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更需要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

其中的典型代表是文化内化与活动理论和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一、内化理论:学习作为社会文化的内化过程维果茨基认为,人具有动物所不具备的高级心理机能,如概念思维、理性想象、有意注意、逻辑记忆等,其核心特点是以语言和符号作为工具,是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

社会文化历史理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各种活动和交往形式不断内化的结果。

所谓内化,就是把存在于社会中的文化变成自己的一部分,从而有意识地指引自己的各种心理活动。

维果茨基说,一切文明的东西都是社会的东西。

因此,行为的文化发展来自于社会的发展。

与此相应,符号最初也是社会联系的手段、影响他人的手段,而后才成为影响自己的手段;在文化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高级心理机能,也是“社会的东西的模塑品”。

在文化发展中,任何机能最初都是作为心理之间的范畴表现出来,而后才作为心理之内的范畴表现出来。

也就是说,高级心理机能最初是社会的、集体的、合作的,而后才变成个体的、独立的。

这种从外部的、心理间的活动形式向内部的心理过程的转化,就是人的心理发展的一般机制──内化机制。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引言概述:维果茨基(Vygotsky)是20世纪苏联心理学家,他提出了著名的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探讨其核心概念和应用。

一、社会文化理论1.1 文化工具的作用维果茨基认为,文化工具如语言、符号和技术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这些文化工具匡助儿童理解世界、解决问题和发展自我意识。

1.2 社会互动的重要性维果茨基强调社会互动对认知发展的关键作用。

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和互动,儿童能够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提升认知水平。

1.3 区分近似发展水平维果茨基提出了近似发展水平的概念,即儿童在自主学习和社会互动中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教育者应该根据儿童的近似发展水平来设计教学活动,促进其认知发展。

二、区别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2.1 强调社会文化环境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有所不同,维果茨基更加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他认为,儿童通过社会互动和文化工具的使用来实现认知发展。

2.2 注重动态变化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认知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而不是固定的阶段。

儿童的认知水平可以通过教育和社会互动不断提升。

2.3 强调教育者的作用维果茨基认为,教育者在儿童认知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应该提供适当的文化工具和社会互动环境,引导儿童实现认知发展。

三、认知发展与语言发展3.1 语言的重要性维果茨基认为,语言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因素,它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思维和问题解决的工具。

通过语言的运用,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表达自己。

3.2 指导性对话维果茨基提出了指导性对话的概念,即教育者通过提问和引导来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指导性对话可以匡助儿童思量、解决问题,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

3.3 私语和内部对话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会浮现私语和内部对话的现象,这些对话可以匡助儿童自我引导、自我监控,促进认知水平的提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维果茨基对心理科学的重要贡献 1、创立了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理论 2、创建了文化历史学派 3、倡导辩证唯物主义心理学的方法论 4、影响了现代心理科学的发展
维果茨基提出的众多概念和理论,推动了现代心理学 的发展,其影响涉及心理学的众多领域如普通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心理语言学、儿童心理学、神经心理学 等。
借助这个工具,人便能够思维并且随意地控制 自己的行为,使心理过程具有间接的性质。在该 理论中,维果茨基还提出了人的各种高级心理机 能是怎样在人的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问题。 他指出,人的活动之所以不同于动物的活动,就 在于人的活动是一种文明的活动,这种文明表现 在人会制作和使用工具,工具越是高级,人的活 动就越是朝着文明的方向发展。他把人的这种活 动叫作文化活动。人的心理机能就是随着这种文 化活动的发展而发展的。这种发展的实质便是上 述语言符号系统的掌握,从而使人在最初的低级 心理机能基础上形成各种相应的新质的心理机能。 不但这些心理机能各自发生质的变化,而且机能 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Vygotsky,1978)
2、高级心理机能是由工具与符号中介的(图)
维果茨基将人的心理机能区分为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 心理机能,通过工具的使用和符号的中介,实现从低 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
高级心理机能是以社会文化的产物——符号为中介的。 符号中介是知识建构的关键,符号机制(包括心理工 具)中介了社会机能和个体机能,连接了内部意识和 外部现实。
意识与高级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 关系。
4、最近发展区概念(图)
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PD):是指“个体 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也就是 个体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在成人的指导或在能力较强 的同伴合作下,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之间的差距。” (Vygotsky,1978)
三、对维果茨基的评价
维果茨基以其渊博的学识、高深的科学素养、 高尚的人格和非凡的创造力吸引了一批富有才华 的青年学者如列昂捷夫、鲁利亚、达维多夫、赞 科夫等集结在他的学术旗帜之下,形成了苏俄心 理学历史上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学派——社会 文化历史学派。他的理论、著述对世界心理学的 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评为20世纪最有影 响的100名心理学家之一 。
在维果茨基逝世后的几个月,他的最后一部著 作《思维和言语》间世。在这部著作中,他首先 肯定了皮亚杰在儿童的言语和思维的发展理论上 的贡献,但是不同意皮亚杰关于儿童的自我中心 言语的观点。在皮亚杰看来,幼儿的言语大部分 以自我为中心,即言语不是作为交际的手段,不 执行沟通的功能。维果茨基的研究发现,自我中 心言语在儿童活动中起着一种特殊的作用,儿童 活动过程中的困难与障碍是引起儿童自我中心言 语的主要因素,它是为解决困难服务的,是形式 上的外部言语与功能上的内部言语的结合。
二、维果茨基的心理学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研究高级心理机能应该坚持科 学的、整体的、决定论的、因果性的解释原则, 并坚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实质由社会关系构 成”的论断。
(一)文化历史理论
维果茨基文化历史理论的核心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 1、个体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 2、高级心理机能是由工具与符号中介的 3、心理发展的活动说 4、最近发展区概念
——“任何高级心理机能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一个 外部阶段,因为起初它是一种社会机能。”(Vygotsky,
1978. )
——“在儿童的文化发展中,每种机能都是在两个方面 两次登台,首先是社会的,作为一种心理间范畴的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其次是心理的,儿童内部的心理内 范畴……所有高级心理机能都是社会关系的内化。
维果茨基明确指出了教学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即教学可 促进个体发展。
——“良好的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并引导之。” (Vygotsky,1978)
最近发展区是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阐明了个体心理发展的社会起源
——指出教学对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
——同伴影响与合作学习对个体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评价儿童的学习潜能应采用动态评估的方法
3、发生学分析方法
种族发生分析:区分人与动物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其标志是工具的使用, 尤其是符号形式的心理工具;
文化历史分析:关注特定文化和同一文化群体的实践 在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个体发生分析:主要关注个体特征,如个体的生理或 心理需求、年龄、气质等;
微观发生学分析:关注个体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真实的 互动过程,同时考虑到个体、人际之间与社会文化因 素的相互作用。
1925年,维果茨基针对行为主义与唯心主 义心理学导致心理学在方法论上的危机,
发表了《意识是行为心理学的问题》一文, 明确提出"忽视意识问题就给自己堵塞了研 究人的行为这一相当复杂问题的途径"。如 果"把意识从科学心理学中排除出去,就会 在很大程度上维护旧的主观心理学中的二 元论与唯灵论"。这是他后来之所以从事高 级心理机能研究的中心思想。
1930~1931年,维果茨基撰写了《高级心 理机能的发展》一书,这是他创立文化历 史发展理论的代表作。在该著述中,维果 茨基论述了他关于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 源与中介结构的理论观点,以及他对高级 心理机能进行研究的基本原则和途径。他 把心理机能分为两种:一种是低级的心理 机能,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另一种是高级 的心理机能,以工具(词语或符号)为中 介,是历史发展的结果。然而,在个体心 理发展过程中,这两种心理机能是融合在 一起的。
(二)维果茨基心理学理论的主要局限
1、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早期也曾出现过自 然主义的倾向。
2、维果茨基把历史主义原则引进心理学时,没 有分析社会形态的具体性质。
3、维果茨基过于武断地认为高级心理机能的发 展与有机体结构的生物变化无关。
维果茨基早在20年代就认识到意识与活动的统一性, 即意识不是与世隔绝、与活动分离的内部封闭系统, 活动是意识的客观表现。
维果茨基提出活动与意识统一的心理学原则,强调意 识从来都是某种整体,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结构,坚持 将意识看作是由理智与激情、认知与情绪-意志这两个 不可分割的部分构成的统一的、动态的意义系统。
生平 理论 简评
一、维果茨基的生平
维果茨基(Vygotsky,1896-1934) ,被誉为“心理学的莫扎 特”,是维果茨基学派的创立者、组织者、领导者,形 成了著名的文化历史学派。被选为20世纪世界范围内最 有影响的100位心理学家之一。 主要代表作:《思维和语言》1934 《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历史》1931 《儿童发展中的工具和符号》1960 《心理学危机的历史意义》1927 《心理学中的工具性方法》1981 《儿童文化发展的问题》1928 《缺陷学原理》1983 《教育心理学》1926 《艺术心理学》1965
维果茨基,列夫·谢苗诺维奇(1896~1934)前 苏联心理学家。1896年11月5日出生于白俄罗斯的 戈梅利,1934年6月11日患肺病逝世于莫斯科, 终年仅38岁。维果茨基曾先后就读于莫斯科大学 法律系和沙尼雅夫斯基大学历史-哲学系。期间, 他广泛涉猎心理学、语言学、哲学、艺术和其他 有关社会科学的著述。1924年,应k.n.科尔尼洛 夫之邀,维果茨基赴莫斯科心理研究所,开始其 心理学方面的系统研究工作。
(二)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1、研究人的心理发展的辩证方法
(1)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决定论原则、 系统性、发展性原则、质量互变原则是所有科学的 总方法论原则;
(2)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起源理论是心理学的方法论原 则;
(3)因果分析法与单元分析法是心理学特殊分支需要的 独特研究方法。
2、因果分析法和单元分析法
语言是思考与认知的工具,语言可用于社会性的互动 与活动,儿童可以凭借语言与他人相互作用,进行文 化与思想的交流;
语言是自我调节和反思的工具。
语言是通过历史而发展的。
3、心理发展的活动说
维果茨基依据马克思的活动观,指出人的心理是在人 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活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一个重要的“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学说”理论假设: “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变化是 同步的。”(Vygotsky, 1956.)
1、个体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图)
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中介性的心理机能不是由内部 自发产生的,而是人们协同活动和人与人交往的结果, 新的心理过程结构要经过一个内化的过程。
内化过程不是外部活动向事先存在的内部意识的转移 而是通过它形成了内部意识。
学习者通过参与广泛的共同活动并将共同活动的结果 内化,获得了有关生活与文化的知识与策略。
维果茨基的著述甚丰,达186种。除上述 提及的之外,主要的著述还有:《心理学 危机的含义》(1926)、《儿童期高级注 意形式的发展》(1929)、《儿童心理发 展问题》(1929~1934)、《心理学讲义》 (1932)。1956年和1960年,前苏联先后出 版了他的两本选集:《心理研究选集》和 《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
维果茨基学派
维果茨基的心理学思想
维果茨基的心理学思想
维果茨基(Vygotsky)是维 果茨基学派的创立者、组织者、 领导者,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 才华将一批优秀的学者团结在自 己周围,形成了著名的文化历史 学派,在批判性分析传统心理学 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创新 性观点与学说。至今,西方出现 了“维果茨基热”,维果茨基的 思想进入了当代心理学的话语中 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