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故都的秋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
本文与同单元的《荷塘月色》一样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
本文紧扣“清”“静”“悲凉”,以情取景,以景显情,表现北平特有的秋味。
本单元是高中五本必修语文书第一次介绍写景散文的单元,本文的学习对于提高学生散文鉴赏能力,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学情分析:本课面对的是高一学生。
在必修一中,学生已经学习过写人记事的散文,对散文的文体已有些了解,但针对本单元写景状物的散文,学生在生活阅历和知识储备上有限制,使得学生很难体会本文中所表现的悲凉的秋味。
所以本堂课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语言构建与运用感受语言之美,领会“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五幅画的解读,把握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学习“对比”手法,体会“情景交融”的妙处。
审美鉴赏与创造探究作者寄寓在秋景中的深刻思想和情感。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古代文人的审美心理,以及“秋”一意象的传统文化内涵。
⒈把握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理解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2.品读课文,体味诗意的秋景图。
3.讨论比较,鉴赏评价。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教学难点:散文的“形”与“神”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秋天是一个非常富有韵味的季节,一代代文人骚客以“秋”为题,写下了许多不朽名篇,比如元代作家马致远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以秋的多种景物组合,抒发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日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之情。
又比如毛泽东从事革命,路过长沙,面对湘江生机勃勃的秋景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疑问,隐晦地展现自己的远大理想抱负。
今天,我们来品味一下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是什么样的,作者对“故都的秋”又有着怎样的感情?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⒈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把握文章情感。
《故都的秋》语文课文教案

《故都的秋》语文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故都的秋》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郁达夫的写作背景和情感表达。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写作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故都的秋天的感受和热爱,增强对家乡和祖国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共鸣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故都的秋》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应用。
2. 对课文情感和主题的深入理解与表达。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故都的秋》的打印稿和电子版。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参考书籍。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教学多媒体展示故都的秋天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感受。
(2)引导学生回顾对故都的秋天的记忆和感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故都的秋》,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情感和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4. 写作练习:(1)教师给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写作话题,如“我心中的故都的秋天”。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思考。
(2)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借鉴和学习。
六、教学拓展:1. 对比拓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描述秋天或故都的作品,如老舍的《四世同堂》、林语堂的《京华烟云》等,进行对比阅读,探讨不同作者对故都的秋天的不同描绘和情感表达。
《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中的一课,讲述了作者寄情于故都西安的秋天,展现了故都在秋的色彩中充满变幻的光影,充满着诗情画意的感觉。
本文深入挖掘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历史文化的内涵,对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培养起到较好的作用。
同时,本文又充满了新时代的文化气息,结合生活,使阅读更加亲切自然,具体而微,因此该课来得非常得时候,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西安这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二、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由以下六个方面构成:1.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底蕴;2.阅读能力的培养;3.培养学生的感性认知;4.展现中国文学传统和书写功底;5.理解作者的刻画形象、描绘细节;6.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使其更好地运用所学语言知识。
三、教学设计一、预备知识学生具有阅读技巧,有一定的读写能力。
二、重点难点1.重点:本文的文化内涵、鲜明的色彩描绘以及生动的文学表现力;2.难点:感性认知、阅读与理解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本课教师示范阅读,主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文化内涵的理解。
教师可从西安市自古就是西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新中国的重要历史文化名城等方面展开,让学生了解其背景及其作用;2.事例展示。
教师可选择一些有关故都秋景的照片、画册或者图片,让学生看图作文,从画面中感受故都秋天的灵动美;3.文学表现力。
老师可以从王维、白居易等诗人中选取几篇适合作为例证的诗歌,展开诗歌分析,使学生在领悟了细节表现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这个题材的文学特质;4.写作的技巧。
教师可以教授几个写作的技巧,如采用对仗、双句等技巧。
四、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分为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自评主要是让学生评价自己的收获、学习方法和遇到的问题等;互评主要是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交流意见;教师评价是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从反映规范动作、反应教学效果、指出学生短处并提出改进意见等方面进行。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优秀教案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文章的写作特色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2.如何培养学生对散文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散文知识,如散文的特点、写作手法等。
2.介绍作者郁达夫及其作品《故都的秋》的背景。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故都的秋》,感知文章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三、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主题思想a.分析文章开头“故都的秋,是最让人怀念的秋”这句话的含义。
b.讲解文章中关于故都的秋的描绘,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故都的眷恋之情。
2.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a.讲解文章的语言特点,如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等。
b.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3.指导学生进行段落分析a.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如总分总、总分等。
b.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如开头、结尾、等。
四、课堂讨论1.讨论文章的情感表达a.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或段落。
b.讨论作者的情感表达对读者的感染力。
2.讨论文章的写作特色a.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具有写作特色的句子或段落。
b.讨论文章的写作特色对文章主题思想的表达作用。
五、课堂小结六、作业布置1.根据课堂讲解,整理笔记,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写一篇关于《故都的秋》的读后感。
七、课后拓展1.阅读郁达夫的其他散文作品,比较其风格与《故都的秋》的异同。
2.搜集关于故都的秋的相关资料,了解故都的历史文化背景。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入理解了《故都的秋》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分析了文章的写作特色和修辞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
教案一:课程目标——了解和掌握《故都的秋》的主题思想和文学特点。
教学内容:
1. 课前导读: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标题、目录,初步了解故事背景及内容。
2. 教师讲解:简要介绍《故都的秋》的作者、作品背景,以及主题思想。
3. 分析文学特点:让学生思考和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特点。
4. 课文解读:逐段解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情节、人物形象、意象等。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文解读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6. 情感体会: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感受文中所描绘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细腻情感。
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以《故都的秋》为主题撰写一篇读后感,总结自己的感悟和认识。
教学方法:
1. 导读法:通过对课文标题、目录的导读,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法:对课文的背景、主题思想进行简要讲解,提供学生正确的理解方向。
3. 讨论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
4. 讲解发问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用启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教学重点
1. 掌握故都的秋的主题思想和文学特点。
2. 理解课文中人物形象、情节,培养学生细腻情感。
教学难点
1. 理解和分析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文学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细腻情感。
教学辅助材料
1. 《故都的秋》全文
2. 课文解析和学生作品欣赏材料
教学反思:通过对《故都的秋》的教学,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这篇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文学特点,培养学生的细腻情感。
同时,通过讨论和写作,能够提高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故都的秋》课堂教案

《故都的秋》课堂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故都的秋》全文;(2)了解作者郁达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掌握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式的含义及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感受作品的文学价值及艺术特色;(2)学会欣赏散文中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对故都秋天的独特情感;(3)运用文本分析法,解读作品的主题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2)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思念之情;(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美好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故都的秋》;(2)理解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情感表达;(3)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2)作品主题思想的深度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郁达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2. 朗读课文:(1)学生齐读《故都的秋》;(2)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对文中的生僻字词进行讲解。
3. 文本分析:(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及其作用;(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情感表达,解读作品的主题思想。
4.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故都的秋》;2. 写一篇关于《故都的秋》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3. 收集其他描写秋天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故都的秋》的熟读和背诵情况;2. 学生对作品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3.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作品中的景物描写与作者情感之间的关系。
2. 利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句子为例,讲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3. 创设情景,通过图片、音乐等辅段,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故都秋天的美景。
七、教学资源1. 郁达夫《故都的秋》原文;2. 关于郁达夫的生平介绍资料;3. 秋天的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资源;4. 其他描写秋天的文学作品。
《故都的秋》教案(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学会欣赏和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和表达方式。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深情和怀念之情。
培养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课文《故都的秋》的作者和背景。
简要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2 课文解读分析课文中的描写和表达方式,如对比、象征等。
解读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理解和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3.2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描写和表达方式的应用。
解读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引入作者的背景和课文的情节,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和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和分享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记忆。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情节。
学生找出并记录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4.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描写和表达方式的应用。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互相交流和讨论。
4.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理解和讨论,进行讲解和解析。
教师解释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4.5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学生进行拓展思考,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感受,表达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5.2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作、讨论等。
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准备准备课文《故都的秋》的文本和相关背景资料。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和材料,如图片、视频等。
6.2 课中活动进行导入活动,引导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
高中语文 故都的秋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三篇】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三篇】教案网权威发布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三篇】,更多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三篇】相关信息请访问教案网。
【导语】《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对故都北平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内心的眷念和落寞之情的抒情散文。
大范文网小编整理了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故都的秋教案一一、教学内容分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一单元的第2篇课文。
这个单元学习写景状物的散文,主要目的是引领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领略大自然,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由此而进入一种审美境界。
这篇文章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体现了他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全文紧扣“清、静、悲凉”,描绘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秋果奇景”这五幅画面,通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散文,示范作用仍不可忽视,因此,继续重视指导学生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难点放在运用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表现手法上,进一步让学生感悟作家对自然、对人生的丰富体验和深刻的思考。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
我的教学对象是民办普通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不大好。
但他们对散文是不陌生的,初中学过朱自清的《春》,刚刚又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
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学时,我就要求每位学生必须人手一册课外杂志。
诸如《读者》、《散文》、《青年博览》、《小小说选刊》等等,让它们成为全体学生的共同资源,达到共享。
经过调查,一般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秋思》
(仿写)
破屋浓茶小院,
漏光鸽声碧天,秋草蓝朵残垣。
槐蕊铺地,
落寞人在故都。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让我们一起来寻找,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
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在小院中每一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
二、质疑提问
理清思路
本文的思路线索是什么?
思秋——绘秋——议秋——恋秋,这就是全文的总体思路。
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中间主体部分,按照“清”“静”“悲凉”的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清秋景色。共有五种景况,即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最后以议论收尾,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中部充分展开,酣畅淋漓。
二、朗读课文
1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领略( ) 潭柘寺( ) 一椽( ) 房檩( ) 落蕊( ) 细腻( ) 平仄( ) 廿四桥(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混混沌沌:。
(2)自然而然:。
(3)落寞:。
(4)秋士:
1. lüèzhèchuán lǐn ruǐ nìzèniàn
2. (1) 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2) 不经外力作用而如此(3) 冷落,寂寞(4) 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5) 意志消沉,精神萎靡
集体讨论
教学后记
要带着美好的感情来读,最好是朗读。朗读要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就像朗读者自己在抒发感情一样。一些优美的语句、精警的段落,最好能熟读成诵。朗读尽量读出作品的“原味”来,尽量与作者的心灵贴近,与作者感情产生共鸣。
作者如此淋漓尽致地绘秋景、谱秋声、摄秋实,真实地表达了他对故都的热爱之情。
“
四、课堂检测
2
五、小结评价
古往今来,对于“秋”,或讴歌,或诅咒;或因它而寓之以意,或借它而寄之以情。但时有古今,地有南北,意有深浅,情有厚薄,于是“秋”也就显示不同的姿、色、声、味来。郁达夫写的《故都的秋》,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表现出了它独特的风姿,独特的彩色,独特的音响,独特的韵味,独特的意境。
三、问题研究
课文理解
1. 读第1、2自然段,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南国的秋——慢、润、淡
2. 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几幅画面,选出你最喜欢的画面多读几遍思考,它是怎样体现“清、静、悲凉”的故都秋味的?
明确:五幅画面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枣
或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
一、自主学习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她常给人以艳丽动人的美,所以,纵然是客居他乡、彻夜难眠,在《临安春雨初霁》中,陆游还会给我们留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名句;而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所以漫步于“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的康桥,徐志摩先生轻吟慢咏:“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而秋天则是多姿多彩的,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感受到的是秋天的壮丽。 杜甫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凉秋景。 柳永在秋中辞别、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他笔下的秋是凄苦的。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融入了郁达夫深厚感情的《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第一课时
课题
《 故都的秋》
课时
2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3、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源自、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备注
文中写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同样能给人幽静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
这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等等,都是细小的声音,能听到这些细小的声音,就能给人以幽静的感觉,说明这个地方寂静无声。
让我们来学学元代的马致远,写曲《天净沙·秋思》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