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和处理
静脉输液过程中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关键词 】 静脉 输液 ; 药物外渗 ; 预 防 ; 处理
静 脉 输 液 是 临床 护 理 中 最 常 用 的一 项 技 术 操 作 ,主 要 是 通 过 注 射 部 位 ,并 床 头 交 接 班 。
头 ,一 般 成 人 用 6~7号 头 皮 针 ,小 儿 4~号 头 皮 针 ,输 血 及 血 浆 白 蛋 白等 溶 液 可用 8~9号 头 皮 针 ,注 意 保 护 血 管 。 1.1.3 穿 刺 后 处 理 穿 刺 完 成 后 妥 善 固 定 针 柄 ,做 到 三 松 ,松 拳 、松 止 血 带 、松 开 调 节 器 开 关 。小 儿 、昏迷 者 等 不 合 作 者 应 用 夹 板 固定肢体 ,必要时可采用 留置针 ,防止针头 滑出血管外 。 1.2 注 意 药 物 的浓 度 、性 质 、配 伍 禁 忌 并 调 节输 液 速 度 如 氯 化 钾 静 脉 浓 度 不 超 过 0.3% ,滴 入 速 度 约 40滴/分 ,滴 速 过 快 对 静 脉 刺 激 性 较 大 ,可 导 致 静 脉 炎 。应 用 化 疗 药 物 时 ,先 注 入 生 理 盐 水 见 回血 后 方 可 注 入 药 物 ,输 完 用 生 理 盐 水 冲 管 。根 据 患 者 的 年 龄 、病 情 、药 物 的 性 质 调 节 好 滴 数 ,一 般 成 人 输 液 速 度 为 40~ 60滴 /分 ,小 儿 、年 老 体 弱 、心 肺 功 能 不 良者 为 20~4O滴 /分 ,不 宜 过 快 ,以 免 加 重 心 脏 负 荷 。 1.3 做好宣教 ,加强责任心 护理人员应加强 职业道德 休养 ,爱
及 化 疗 药 物 等 刺 激 性 强 的 药 物 ,应 选 择 粗 而 直 的静 脉 ,避 免 外 渗 。 或 出血,同时可缓解疼痛 ,控制炎症扩散 。 1.1.2 针 头 的选 择 根 据 年 龄 及 输 入 药 物 性 质 选 择 合 适 的针 2.3 其 他 如 局 部 组 织 出 现 大 片 红 肿 ,沿 血 管 出现 条 索 状 红 线 ,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措施(2)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措施(2)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措施(一)、预防措施1、在输注刺激性药物前一定要向患者说明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配合。
选择比较粗直的血管,抢救病人时避免选择下肢静脉(循环差),化疗、抢救时应使用静脉留置针,以减少多种药物同时用增加对血管的刺激,防止药物外渗。
2、做到勤巡视注射部位,不能只看有无回血来判断,临床上已有几例造成坏死病例都是前期未引起重视。
3、如何判断是否外渗:首先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对肥胖患者用手适中按压注射部位,如外渗时有凹陷或有张力无弹性;对暴露的血管可观察血管的硬度走向有无条索状的红线。
询问病人有无胀痛感。
挤压针管有无回血时,最好针头保持水平位,切记不应针尖翘起挤压针管。
4、只要出现药物外渗,必须进行处理,但应根据正在输入的药物性质采取措施,否则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二)、药物外渗的处理1、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药,断开输液器,保留穿刺输液的头皮针头,用注射器连接头皮针将药物回抽,减少药液在局部组织的`渗出量,降低渗出液对组织的损害。
再抬高患肢,避免剧烈活动。
2、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可以用热敷,或用95%的酒精持续湿敷,50%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用热敷促进扩散吸收。
3、药液对组织有刺激性:冷敷或保温,为了抑制药物在细胞内代谢,可用冷敷,须在6h内进行,24h后热敷,但对长春新碱和血管收缩药物则应早期采取保温、热敷,患侧肢体抬高,以利静脉回流,有利于局部肿胀的吸收。
4、局部封闭:用2ml注射器的针头在红肿皮肤的边缘呈点状或扇状封闭。
进针深度以15—20°为宜,先沿外渗局部的边缘打封闭,进针约针头的1/2,先进,然后抽回血,无回血后边退边注射药物,就这样先把外渗区域周边都封闭起来,然后就是外渗局部的下方、方法同上。
根据情况每天封闭1次,一般封闭3—5天。
(三)、针对性处理(1)、血管收缩药: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立即用654—2药物热敷或一般热敷,使患部局部组织血管扩张,从而促进药液的吸收,使肿胀的组织尽快恢复正常。
静脉输液药液外渗预防与处理措施

静脉输液药液外渗预防与处理措施静脉输液是医院治疗疾病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药液外渗却是临床护理中常见的问题,它可能导致皮肤损伤、局部组织坏死,甚至影响治疗效果。
因此,预防和处理药液外渗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预防和管理两个方面,详细阐述静脉输液药液外渗的预防与处理措施。
一、药液外渗的原因1. 输入的药物浓度过高或速度过快,导致血管壁损伤,使其通透性增高。
2. 输入的药物引起血浆pH值及渗透压改变,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等。
3. 机械损伤,如穿刺技术不熟练、选择血管不当、针头固定不当等。
4. 拔针后按压针眼不正确,导致凝血不正常。
5. 给药方法不当,如长期静脉给药者未选用留置针等。
二、药液外渗的预防措施1. 静脉的评估及选择:应有计划地合理使用静脉,对于长期输液者,一般由远端小静脉开始,选择四肢末梢充盈、弹性好、回流通畅、管腔较大、便于穿刺和观察的血管。
当输注高浓度或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应选择粗而直的血管穿刺,并交替使用静脉,切忌连续多次使用同一条血管,以保证其得以修复。
2. 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力求一针见血。
穿刺时避开关节,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头,对于小儿及昏迷等不合作患者可选用头皮针进行输液,局部肢体用夹板固定,加以观察。
3. 注意药物浓度:对于浓度高和刺激性强的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输注前应先以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观察5-10分钟,确定静脉滴注通畅,无外渗后方可输注药物。
4. 加强责任心,多巡视:在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多巡视病房,特别是危重患者,巡视时发现药物外渗,应及时处理,尽量减少药物对局部组织的损伤。
5. 做好患者的宣教:输液前及时告知患者药物外渗后导致的后果,嘱咐患者输液侧肢体尽量减少活动,如果出现注射部位的疼痛、肿胀,及时向护理人员报告。
6. 正确拔针和按压:输液完毕,关紧调节器,除去胶布,快速拔针,在针头拔出血管壁后再按压,以免造成药物外渗。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和护理对策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和护理对策静脉输液是指将药物或营养液等输送到静脉内,这种治疗方式在现代医疗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然而,由于输液时周围组织与输液管道之间的压力差异,导致输液外渗现象的发生。
不仅会影响药物的疗效,还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因此,本文将就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以及预防和护理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1、静脉内压力过低:输液管道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压力差是外渗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静脉内压力过低,不仅会导致药液输送不畅,同时也会促使药液渗入周围组织,从而引起外渗。
2、输液管道损伤:输液管道在穿刺或移动中容易受到损伤,管道损伤会改变管道周围压力,导致药液流入周围组织引起外渗。
3、输液速度过快:输液速度过快会导致静脉内压力增大,使药液通过输液点直接渗入周围组织,引起外渗。
4、输液部位不当:输液部位不当很容易导致静脉内的流速减慢,并同时造成药物积聚,压力过高等因素。
这些因素均会增加药液外渗的风险。
二、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和护理对策1、注重输液部位的选择:由于输液部位的选择会直接影响静脉输液的效果和安全性,因此护士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输液部位。
一般来说,选择靠近心脏的静脉更稳定,不易出现外渗或溃疡等问题。
2、严格控制输液流速:护士应根据医嘱要求,合理控制输液的流速,防止输液速度过快导致静脉内压力过大,增加外渗的风险。
3、注意输液管道的保护:输液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输液管道,避免摆动、扭曲等损伤,防止周围组织与管道之间的压力差进一步加大。
4、定期更换输液管路和敷料:输液管道或敷料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老化和变形等问题,会直接影响输液的安全性。
因此,护士需要定期更换输液管路和敷料,确保输液的效果和安全。
5、及时发现和处理外渗现象:护士需要及时观察病人的输液情况,发现外渗现象后需要立即处理。
处理方法可以包括更换敷料、更换输液部位等,避免药液渗入周围组织带来的不良影响。
静脉输液外渗处理流程

静脉输液外渗处理流程
静脉输液外渗处理流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1. 发现外渗:护理人员要仔细观察患者的输液情况,一旦发现输液管外有药液渗出或者发现局部浮肿、疼痛等不适症状,就要立即停止输液并确认是否发生了外渗。
2. 保持原位:保持外渗处的输液管原位,不要移动或破坏现场。
3. 停止输液:立即停止输液泵或者手动滴注器的输液,避免继续渗出。
4. 通知医生:及时通知主治医生和护理主管,报告外渗情况,并请医生进一步处理。
5. 清洗外渗处:用生理盐水或洗必泰清洗外渗处,以防止药物或静脉输液引起刺激或感染。
6. 调整位置:如果外渗处是插管部位,护理人员需要检查和调整插管的位置,确保其正确。
7. 冷敷:可以给外渗处进行冷敷,以减轻疼痛和肿胀。
8. 小心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包括局部疼痛、红肿、发热等,及时反馈给医生。
9. 记录和报告:将外渗情况详细记录在护理记录中,并及时报
告给医生和上级护理人员。
需要注意的是,在处理静脉输液外渗时,切忌自行处理或擅自拔除输液管,应及时向医生寻求帮助和指导,以避免引起更严重的并发症。
静脉输液外渗的处理与预防

外渗处理
普通输液外渗的处理:(1)立即停止输液,拔针,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位 置20~30cm。
(2)冷敷:可减轻皮损程度,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局部出血和疼痛。 (3)热敷:主要用适量25%硫酸镁置于无菌纱布,贴于外渗部位,保持纱布湿
润,每10~20min更换1次,以促进局部组织水肿吸收消退,达到消肿止痛的 作用。 (4)马铃薯片外敷:消炎、止血、消肿作用。
外渗的诊断
药物外渗的诊断不难,绝大多数情况下可根据穿刺局部出现疼痛、肿胀、红 斑以及检查静脉通路有无回血现象。部分病人可不出现上述症状,首次出现 的是皮肤组织已受损伤的体征即使外渗是轻微的、短暂的局部刺激,病人可 能感觉并不明显,但组织坏死和皮肤溃疡仍可发生,严重时可丧失肢体功能。 对于中心静脉插管输液的病人,除上述情况外,只要出现液体流速变慢,穿刺 同侧胸痛均应考虑药物外渗。不管什么时候发生外渗,都应做好记录和评估。 护理记录内容应包括时间,静脉输注通路的部位,针头大小,估计外渗药物 的量,穿刺局部外观描述,处理手段和病人的感受,摄照片以备档。
谢谢!
痛、局部红肿、抽无回血,皮肤暗紫、变硬。许多高渗液体渗出也可以导致
局部组织发生损伤,但是化疗药物引起的外渗所导致的局部组织损伤是临床
工作中预防和处理的重点。一般外渗性损伤通过保守治疗通常可以自愈,但
是外渗导致的潜在后遗症有事不可低估的。外渗损伤可导致疤痕组织的形成, 组织坏死,皮肤组织缺损,关节畸形和挛缩。
外渗的分类及机制
1.外渗分为:发疱类化疗药物外渗、刺激性化疗药物外渗和非刺激性化疗药物 外渗。
(1)发泡性化疗药物是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由长春新碱、诺维本、 托马克等、蓖环类抗肿瘤药物、阿霉素、表阿霉素及丝裂霉素等,一旦渗入 血管外,短时间内可发生红、肿、热、痛,甚至皮肤及组织坏死,也可导致 永久性溃烂。
静脉的输液外渗的预防与处理ppt课件

严格控制药物浓度和输液速度
根据药物性质及血管情况调节输液速 度,若输入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或高渗性液体时,应适当减慢输液速 度。
在输入发疱剂及刺激性强的药物前, 应对患者做好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 并在穿刺成功后,先输入等渗盐水, 确认针头在血管内后再输入药物。
加强患者教育与沟通
向患者解释输液外渗的原因、 后果及处理方法,取得患者的 理解和配合。
学员心得体会分享
1 2 3
学员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学员们表示通过本次课程,对静脉输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渗的定 义、原因、危害、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有了更深 入的理解。
学员在实际操作中的经验分享
部分学员分享了在实际操作中遇到静脉输液外渗 的情况,并讲述了自己是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 处理的。
学员对课程的建议
学员们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建议,如增加实际操作 演示、提供更多案例分析等,以帮助大家更好地 掌握相关知识。
局部外敷药物促进吸收
外敷药物
根据外渗液体的性质和量,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外敷,如硫酸镁、喜辽妥等,以 促进液体的吸收。
注意事项
在外敷药物时,应注意药物的浓度、温度和使用时间等,避免对皮肤造成刺激或 损伤。
物理治疗如冷敷、热敷等
01
02
03
冷敷
对于某些刺激性强的药物 外渗,可采用冷敷的方法, 收缩血管,减少药物的吸 收和扩散。
术后处理
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 情变化,及时给予相应的 治疗和处理,促进伤口的 愈合和功能的恢复。
04
并发症观察及护理要点
皮肤坏死及溃疡形成
皮肤颜色变化
观察输液部位皮肤颜色,如出现苍白、 发红或紫绀等异常,应立即停止输液 并报告医生。
静脉输液外渗处理方法

静脉输液外渗处理方法
静脉输液外渗是指静脉插管位置出现渗漏,输液液体外泄到组织间隙。
一旦发生外渗,应立即停止输液,并采取以下处理方法:
1. 立即停止输液:当发现静脉输液外渗时,应立即停止输液,避免继续液体外泄。
2. 拔除导管:将导管从患者的静脉插管处缓慢拔出。
注意不要迅速拔出,以避免在拔出过程中进一步破坏组织。
3. 防止感染:外渗液可能使周边组织感染,应及时清洗皮肤,消毒并涂抹消毒药物。
4. 给予处理:根据液体外渗的特点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处理方法。
一般常用的处理方法包括局部冷敷、升高患肢、局部按摩等。
5. 监测观察: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观察局部渗漏情况,防止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6. 重新插管:必要时可以选择重新插管,确保输液途径通畅。
若静脉输液外渗较为严重或无法处理,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指导和帮
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和处理
摘要:目的:探讨静脉输液外渗的成因及如何预防静脉输液外渗的正确处理方法。
方法:通过加强基本功的训练、选择合适静脉……等六种方法。
结果:通过上述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处理静脉输液外渗。
结论:临床护理工作中应该积极消除危险因素,预防和处理静脉输液外渗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静脉输液外渗预防处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293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262-01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疾病及抢救危重病人的一种快速
而有效的途径,静脉穿刺的成功则是及时,准确静脉用药的关键。
临床上观察发多种因素的影响,常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药液外渗,所以需要积极的预防输液外渗,一旦发生要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
通过多年的临床护理实践,对输液外渗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做了认真的观察和探索,现总结如下:
1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
1.1 患者因素。
1.1.1 婴幼儿。
婴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都很紧张,无形中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压力,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天性好动,难于固定,易发生外渗。
1.1.2 老年人。
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行为功能减退,痛感减低,
反应迟钝,皮肤松弛,静脉脆弱,易发生外渗。
1.1.3 无法沟通的患者。
主要包括接受麻醉的患者,使用镇静剂或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由于烦躁、感觉和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
1.1.4 重症患者。
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
1.2 药物因素。
①高渗性药物,如高渗葡萄糖、甘露醇、钙剂等,对血管刺激比较大,易造成血管收缩、痉挛,药物外渗。
②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去甲肾上腺素等,也容易造成外渗。
③化疗药对血管损伤比较严重,一旦发生渗漏,容易造成组织坏死,后果非常严重。
1.3 疾病因素。
①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静脉脆弱,难以穿刺。
②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
③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
④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患者,全身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
1.4 技术因素。
护理技术缺陷造成外渗的情况:①没有经验,对血管不了解,穿刺过浅或过深。
②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
③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
④使用钢针,据有关文献报道钢针外渗是留置针的2倍。
⑤用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影响外渗的观察。
⑥在远端小静脉用力推注药物。
⑦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1.5 在医疗护理工作中,发现护士的心理素质和工作情绪,与静脉
穿刺的成功率有密切的关系,患者对护士的不信任,提出过高要求,给护士的心理造成压力,可能导致穿刺失败。
2 静脉输液外渗的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为肿胀、胀痛,中度或重度疼痛通常为烧灼、刺痛,局部红肿,回抽无回血,或局部水疱,皮肤发黑变硬,形成溃疡。
3 静脉输液外渗的后果
患者将经历精神上的痛苦和肉体上的创伤,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对患者、家属、医护人员产生压力和担忧,严重的甚至造成患者残疾,引发医疗护理纠纷。
4 静脉外渗的预防
4.1 提高穿刺一次成功率。
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提高静脉穿刺的一次成功率,力求一针见血,穿刺时避开关节,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头,采用保护性约束,有家属陪伴的教会家属正确的照顾方法,已发生外渗者不在此处远端再做穿刺,同一静脉尽量避免多次反复穿刺,以防血管壁多处穿孔而引起局部渗液,渗血,造成第2次穿刺困难。
4.2 选择合适静脉。
正确地选择静脉,有计划地使用静脉,一般由远端到近端,儿科病房和意识障碍、病危的患者,化疗时尽量使用留置针,使用留置针时选择粗直的血管。
4.3 护士的心理素质培养。
护士应在日常工作中修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被任何外界环境影响,增强自信心,注意用语言与患者沟通,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4.4 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的注意事项。
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及速度,持续输入多巴胺、间羟胺时,应用留置针建立2条静脉通道,每隔2~3h交替使用,以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用甘露醇时局部热敷或提高药物的温度,使血管的通畅性增高,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时必须确保针头在血管内才能滴入药物。
4.5 加强责任心、多巡视。
特别是危重患者,巡视时要检查输液部位;输液过程中患儿出现哭闹,一定要检查注射部位,发现药物外渗如果是高危药物,立即更换注射部位;输注化疗药物或其他容易引起组织坏死的药物时,要进行床头交接班。
4.6 正确拔针。
输液完毕,拧紧调节器,除去胶布,快速拔针。
拇指沿血管方向纵行向上按压棉球,将两穿刺点同时压住(皮肤穿刺点和静脉穿刺点),防止渗血。
按压时间不少于3min,切忌在按压处来回揉动,按压的力度要适中。
正确拔针与按压可避免血管损伤,提高血管的利用率,防止皮下瘀血和再次输液时发生渗漏。
5 护理对策
局部外敷:局部外敷常用的冷敷,热敷及药物湿敷。
①冷敷。
外渗早期24小时内使用冷敷,尤其对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血管药物,在炎性渗出期给予足够的冷敷,以收缩血管,减少外渗,减轻肿胀与疼痛,当然对于一些化疗药物及一些非收缩血管药物所致的外渗早期24小时内冷敷也非常重要的。
②热敷。
在炎症吸收期给予热敷,以促进吸收,减轻炎性反应。
③药物湿敷。
局部可用95%酒精在渗漏处外敷,上面在覆盖一层透明塑料薄膜,以防止酒精蒸发,
每次持续30分钟,每3小时一次,红肿也会很快消失。
一般在外渗末期明确外渗药的拮抗剂用50%硫酸镁湿敷,但有报告称该药物湿敷只用于血管通透性高引起的外渗:而甘露醇所致的外渗则一般使用654-2湿敷: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所致的外渗,则可使用拮抗酚妥拉明湿敷,钙剂可用50%的硫酸镁、山莨菪碱(654-2)湿敷。
当然在药物湿敷的同时都是遵循24小时内冷敷,24小时后热敷的原则。
总之,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上常见的护理问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该积极消除危险因素,预防和处理静脉输液外渗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