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招安现象分析解析
《水浒传》中的“招安”问题

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水浒传》中的“招安”问题姓名邢燕学号61860720311053专业汉语言文学批次/层次072 专升本指导教师刘军华学习中心铜川职业技术学院《水浒传》中的“招安”问题内容提要: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招安”问题,长期以来遭到不少非议,对《水浒传》的评论与研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招安”问题。
评论《水浒》运动中也是以“招安”为突破口的。
当然,那时种种议论不单纯是对古人的苛求,还有现实的政治目的,今天我们讨论这个问题,就能够超脱一些、从较为客观的立场上研究这个颇为棘手的问题了。
关键词:水浒传招安爱国正义失败“招安”是指统治者以和平手段处理武装反叛者的专用术语,虽然“招安”代代皆有,但从五代才开始用“招安”这个词来表述这种社会现象。
武装反抗有三个前途。
一是反抗成功自己做皇帝;二是被统治者消灭;三是被招安,当造反者的力量还不足取代统治者的时候,又不想死,如果统治者来招安,这就是惟一的选择。
造反队伍中的领袖人物有可能比一般造反群众更热衷于招安,这虽然有企图投靠统治者和往上爬的嫌疑,但须知,把跟随自己造反的群众带出死境也是这些领袖人物义不容辞的职责。
招安对大多数参加者来说不是最坏的结局。
“招安”是专制统治者对待民间武装反抗的政策,或者说是统治者残酷镇压的另一种形态,但造反者对于招安的认同不能完全否定。
如果统治者认真执行这个政策,它在历史上也是具有正面价值的。
不够强大的武装抗争的领导者和广大参加者接受招安,以不多的成本换取自己所向往的东西。
《水浒传》中的“招安”是很令读者瞩目故事,首先,“招安”是《水浒传》精彩篇章的终结,读到这里,仿佛是《三国志通俗演义》读到“陨大星汉丞相归天”;《红楼梦》读到“林黛玉焚稿断痴情”,从此而后,一回比一回更败人意。
似乎中国古典小说作家都不善于写收尾。
招安给人的负面印象是如此之深,向慕“打遍天下无敌手”的英雄的读者,对“招安”故事感到扫兴,进而发展成为气愤,乃至成为情结,这是自《水浒传》产生以来就有的。
论水浒传中的招安问题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论《水浒传》的招安问题学 部 人文学部学科门类 文学专 业 汉语言文学学 号 2010473165姓 名 李昂指导教师 韩田鹿装订线 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河北大学工商学院2014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2014年5月27日论《水浒传》的招安问题摘要《水浒传》的接受招安、众多好汉陨落的结局令无数人扼腕叹息,关于招安的相关争论也从未停止过。
是对是错?是福是祸?招安这个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就能回答的问题。
从文本来看,梁山水寨的自身情况、故事的发展其实已经隐隐约约昭示了招安的结果。
而从大的历史文化背景来看,也可以看出时代的必然性,诞生于这个时代的梁山水寨有着其必然的归宿。
换句话说,梁山好汉接受招安的结局乃是一开始就决定了的,并不是个人力量能够左右的。
结合文本和历史文化背景两个方面来看,梁山水寨的接受招安的结局的必然性有着诸多的因素,涉及到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种各样的复杂的原因的交织最终构成了招安这一结果。
本论文将从文本、历史文化环境两个方面展开,分析多方面的因素,来综合讨论《水浒传》中的招安问题,以揭示招安结局的必然性。
关键词:招安;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作者意图On the " Water Margin" amnesty issueABSTRACT" Water Margin" to accept amnesty , many heroes fall of so many people sighed with regret the outcome , the debate about the relevance amnesty have never stopped . Is right or wrong ? Is a blessing or a curse ? This question is not so simple amnesty able to answer. From the text , the Liangshan kiosk itself ,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ory is already clear vague results amnesty . From the grea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you can see the inevitability of age, was born in this era of Liangshan kiosk has its inevitable fate . In other words , the outcome of Liangshan heroes accept the amnesty but decided the outset , not personal power can be so. Combining text a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wo ways, Liangshan kiosk accept the inevitability of the outcome of the amnesty has many factors involved in all aspects and all levels , a variety of complex interwoven reasons which ultimately constitute amnesty a result. From the text of the paper , two aspects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 analyzing various factors, to a comprehensive discussion "Water Margin " in the amnesty issue amnesty to reveal the outcome of inevitability.Keywords : amnesty; subjective reasons; objective reasons; the author's intention目录引言 (1)1 从文本探究 (1)1.1 宋江其人 (1)1.2 保国安民的理念 (3)1.3 梁山水寨自身的情况 (4)1.4 作者之想 (6)2 历史文化大环境 (7)2.1 梁山泊起义的大背景 (7)2.2 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9)2.3 从农民起义的历史来看 (10)结论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引言对于《水浒传》的内容讨论,自《水浒传》问世以来不绝如缕。
《水浒传》招安原因探析

《水浒传》招安原因探析02级中文本科五班付辉华学号:020580305内容提要:政治腐败,社会黑暗,好汉逼上梁山,但根在正道社会,忠君报国,积极招安。
政府的衰微,力量的薄弱,面对反抗,采取妥协政策。
政府招安,梁山向往招安。
梁山与政府达成协议,实现招安。
主题词:《水浒传》招安原因探析《水浒传》中的招安是梁山武装团体规模不断扩大,实力逐步增强,其内部组织结构多次改组,演变发展的结果,是梁山好汉们愚忠的表现,更是统治者无力镇压而妥协让步的一种明智选择。
《水浒传》中的招安蕴涵着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思想文化的意识,这也恰恰是浓郁的封建传统思想文化环境孕育了招安。
一、政治腐败,社会黑暗,逼上梁山,魂归故里梁山好汉何以上梁山?其途径有二。
“逼上梁山”与“梁山逼上”。
《水浒传》中的108位好汉可算是英雄豪杰,才能非凡,但为什么会沦落到水泊里做了盗贼?社会的极度黑暗,朝廷的腐朽,正道社会抛弃或难容具有正义的英雄豪杰,致使他们去寻找自己心目中伦理价值体系——聚义梁山,替天行道。
“逼上梁山”是“乱自上生”的根源。
社会的黑暗,政府的腐朽在《水浒传》中作了深刻细致的描写。
高俅为首的奸臣也是宋微宗皇帝包庇的一帮奸臣贪官扰乱朝纲,混淆是非,颠倒黑白,侵蚀朝廷,染黑社会。
高俅发迹的经历及其对王进、林冲的迫害就可知道恶势力在宋朝社会中的危害。
新任知府高廉因高太尉而升迁,并依其势力而在当地无所不为。
高廉妻舅殷天锡则倚仗姐夫权势,在当地横行害人,迫害柴皇城家破人亡。
高廉因高俅而发迹并滥施淫威,殷天锡倚仗妻舅为非作歹,横行地方,可见“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高俅的恶势力在延伸,其危害是由上到下,由点到面的。
再如,蔡京之子蔡九知府逼反宋江。
宗法制度影响下的封建政权社会,任人唯亲,扩展自己权势,近臣、权贵控制朝政,导致皇权社会政治黑暗,统治阶级内部腐朽,朝廷腐败,社会动荡不安。
此外,诸如政府司法部门的黑暗与腐败导致社会的不公。
好汉们吃了官司在官府老爷审案时要上下打点银子,发配上路给押送的公人银子,到了发配地也得给牢城差拔、管营常例钱,甚至只要肯使钱,可买通公人在押送路上结果了囚徒。
16宋江为什么要执意选择招安?

解密水浒传16:宋江为什么要执意选择招安?招安是梁山霸业的转折点,也是对梁山出路的一次艰难探寻。
它直接改变了梁山聚义的性质和全体梁山好汉的命运,使得全书由如何上梁山开始向如何下梁山发展,可谓《水浒传》中最为重要的一道分水岭。
宋江等梁山高层当时选择招安作为梁山的最终出路,绝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深思熟虑后的必然结果。
尽管有许多人诟病宋江的招安投降政策,而招安的结果也的确不尽如人意,甚至可以说是完全失败,但是站在当时宋江的角度,招安其实是没有选择的选择,是宋江和梁山集团许多先后天致命缺陷的必然结果。
原因一宋江自幼形成的忠君思想影响方腊以宗教起家,王庆就是一个不拘法纪的浮浪子弟,田虎则是无恶不作的江洋大盗,这三个人皆没有道德上的束缚和羁绊,可以无拘无束地做自己想作的事情。
而宋江则不同,从小受君忠思想教育,长大后又靠忠义形象立身,骤然间让宋江完成从一个忠君爱国之士向弑君灭国之人的转变,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这不仅对宋江而言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心理门槛,而且还会对其苦心树立的忠义形象有很大损坏,甚至会在梁山内部引发巨大震动。
更重要的是此时宋江手中握着的王牌只不过是一张希望渺茫的卑微小牌,并非一锤定音的绝杀王牌。
在这种底气不足、前途不明的情况下,思想上的杂念便会异常活跃,忠与不忠就成为萦绕在宋江脑海中来回反复的问题,并对最终决定产生很大影响。
若宋江有席卷天下的资本,所谓的“忠义”绝不会对宋江产生任何束缚。
但在这种需要艰难抉择的情况下,显然长期养成的忠义思想会在无形中占据上风,促使宋江在情感上更倾向于招安。
原因二梁山核心人物对于朝廷的感情人心向背,向来都是当权者作决策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梁山上反对招安的为数不少,但真正反对朝廷的却寥寥无几。
朝廷可能对不起三阮、二解这些底层百姓,但对包括宋江在内的前朝廷官员都可谓皇恩浩荡,让这些人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以“清君侧”为目的与朝廷开战可以,但要他们改朝换代颠覆赵宋王朝,恐怕有很多人做不到。
《水浒传》的招安结局及悲剧因元素祥解

《水浒传》的招安结局及悲剧因元素祥解《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宋朝末年李文忠领导的以宋江为首的一众梁山好汉在抗击北方侵略者金朝的斗争中的英勇事迹。
在小说的结局中,水泊梁山的好汉们最终被招安,归顺了朝廷,使得宋江等人的悲剧命运得以实现。
招安是指朝廷以官位、封赏等方式对叛乱者进行缓和和安抚,使其放弃反抗,归顺朝廷。
《水浒传》中的招安结局是宋江等好汉被朝廷招安,成为宋朝的武将,官拜都头。
这个结局一方面展示了朝廷的慈悲之心,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孤立无援的好汉们在跟金兵抗争中的困境。
然而,招安结局背后是一系列悲剧因素的存在。
首先,梁山好汉们最初起义是为了反抗朝廷的腐败和压迫,保护百姓。
他们受到了屯有金银财宝的富豪的力量支持。
然而,当他们一路扩大势力,打下水泊梁山后,他们逐渐背离了原有的理想,变得贪婪和残忍,开始劫掠百姓、杀人放火。
这与他们最初的初衷背道而驰,也是他们最终被朝廷招安的原因之一其次,好汉们在招安前的准备工作不足。
他们并没有真正了解朝廷的力量和手段,没有做好招安的心理准备。
朝廷利用混乱之际,施行以利诱惑和诱降的策略,一方面利用了好汉们的优势,另一方面也利用了他们的弱点。
好汉们由于对朝廷的策略认识不足,未能顺利应对,最终被朝廷所擒。
另外,好汉们内部的分歧和纷争也是他们悲剧结局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梁山泊的时候,宋江虽然是头领,但好汉们并不完全服从他的指挥。
一些好汉心存不满,对抗他的权威。
这种内部分歧给朝廷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对好汉们进行了分化,一些好汉们被逼无奈,不得不投降朝廷。
此外,好汉们在与朝廷的交战中,兵力和战略上处于劣势。
朝廷派出的将领如方腊、雷横等,不仅兵强将勇,而且利用了好汉们的弱点,采取攻心为主的战略。
好汉们在持续的战斗中损失惨重,士气低迷,无法继续抵抗。
综合来看,梁山好汉们最终被招安,归顺朝廷的结局是他们一系列悲剧因素的结果。
朝廷利用了好汉们的贪婪和内讧,采取策略分化和利诱降的手段,最终使得原本力量强大的好汉们败北。
《水浒传》的招安结局及悲剧因元素

《水浒传》的招安结局及悲剧因元素首先,梁山好汉的招安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之上的。
宋江为了保护自己及其他梁山好汉的性命,不得已接受了招安,选了一批人进入官府做官。
但这些被招安的人都是在梁山时威震四方的英雄好汉,他们在招安后面临的问题是适应官府的体制和作风。
由于他们是从民间出身,上山投靠梁山是为了反抗压迫的暴政,他们个性独立,有时性格上不合规矩,难以融入官府的体系。
梁山好汉被迫进入官府后,很多人认为他们是官府的巡检和监察的对象,因此他们的行事方式受到了监察和揣摩,逼得他们也要将自己的本领遮遮掩掩。
这种对原本英勇正直的梁山好汉的压抑和束缚,使得他们无法发挥自己的长处和本领,最终让他们陷入了自己所憎恨的官府体制,甚至变得与原本的梁山好汉背道而驰。
其次,梁山好汉在招安后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
尽管宋江等人接受了朝廷的招安,但是朝廷并没有真正给予他们以官职和待遇。
相反,朝廷却派出了一批民力抗敌,将其堪为“庸君”。
更为重要的是,梁山好汉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后,遭到了很多人的排挤和迫害。
前来投诉、告状的百姓不愿意相信曾经威震天下的英雄好汉会做出那些不义之事,而朝廷也不愿意承认梁山好汉的忠于正义和良心。
梁山好汉被戴上了坏人的帽子,被人们看做是罪犯、抢劫犯和流氓分子。
他们在民间和官府面前都处于被围攻的状态,继续忍受无休止的冷嘲热讽和诬蔑,最终导致他们的道德沦丧和痛苦折磨。
再次,梁山好汉在招安后无法改变中国封建社会腐败落后的局面。
尽管梁山好汉在梁山时是反贼,但他们也有自己的正义信念和价值观。
他们在梁山时是以公义和正义来展示自己的英勇与智慧,他们是对抗贪官污吏的英雄。
但是,在接受了招安后,梁山好汉对抗腐败、推翻黑暗的信仰和行为逐渐消失。
他们被迫进入了黑暗的体制,他们必须适应并顺应当前的政府和官府。
他们开始追逐权利和地位,不惜舍弃自己的良心和原则。
他们屈服于贪婪和权力的诱惑,沉迷于武力和权谋之中,最终导致他们的道德沦丧和人性扭曲。
浅析《水浒》的招安问题

・教学论坛・浅析《水浒》的招安问题张太录 胡晓鹏 陕西省彬县北极中学【摘 要】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中的招安问题,长期以来在社会界褒贬不一,一部分学者认为以宋江为首的梁山英雄始终坚持投降主义路线,以出卖农民兄弟的切身利益和生命来换取自己暂时苟安。
但笔者个人认为梁山英雄接受朝廷所谓的“招安”是他们唯一的出路,只有接受朝廷招安才符合以宋江为首的梁山人物的身份和思想观念,同样,这也是宋王朝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唯一的选择,更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和趋势。
【关键词】招安 水浒传 宋江【中图分类号】I2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8-0087-03作为一部历史文学巨著广泛流传于民间,水浒英雄的名号真可谓是妇孺皆知,但是文学作品必竟不是历史史实的真实反映,《水浒传》是一部累积型作品,是作者在广泛涉猎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加工而成,同时渗入了作者本人的写作思想和观点。
虽然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有虚构的成份,但细品《水浒传》我们不难发现,水浒英雄们的命运在武松投奔二龙山之前已作了安排,也就是说接受招安是他们共同命运的归宿。
一“招安”是必然的结果,是以宋江为首的大部分水浒英雄对封建皇权的顶礼膜拜和向往,是封建社会时期作者与宋江等人的共同意识。
关于《水浒传》的招安问题,我个人认为这不乏有农民意识的成份,同时也具有对皇权的尊崇和向往,这更是封建社会大部分人的共同愿望。
忠孝是他们价值观的核心,孝是忠的基础,忠是孝的浓缩和升华,作为大孝子,必定忠于朝廷。
宋江作为封建社会小知识分子的一员,“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以及“忠孝”思想贯穿于他们生命始终。
宋江等人接受朝廷招安正是这些思想的集中体现,这也是梁山英雄审时度势的结果。
宋江作为梁山英雄的领袖人物,忠君思想在他的心目中根深蒂固。
从走上梁山到接受招安,这都是他不曾放弃的政治理想。
首先,宋江反抗的目的就是接受朝廷的招安。
在他怒杀颜婆惜之后避难之时,忠的观念就开始萌发,希望新皇帝莅位大赦天下,以便其能够获得合法的社会身份,从而谋取一官半职为朝廷效力。
《水浒传》招安现象分析解析

《水浒传》招安现象分析解析《水浒传》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中的一部经典之作,描写了宋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宋江及其手下108位英雄的故事。
在小说中,招安现象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这是指农民起义领袖面对权势的威胁与诱惑,最终选择投降并接受官职的情节。
本文将对《水浒传》中的招安现象进行分析解析。
首先,招安现象在小说中反映了农民起义者表面上追求“拨乱反正”,实际上为寻求个人利益的尴尬处境。
如宋江曾经善于反抗,希望与宋宁宗合作让奸臣宋江的公司(邢国臣)入狱,以实现朝廷的目标。
然而,当他们面临官府的重压和死亡威胁时,他们选择通过武学挣官衔来保全性命,妥协于权势之下。
这种行为暴露了农民领导层对追求权力和地位的欲望,也展示了他们对个人生存的恐惧与牺牲革命理想的责任感。
其次,招安现象还揭示了朝廷对农民起义领袖的政治手段与行为。
在小说中,朝廷往往通过购买和贿赂的方式来统一农民起义的将领们,以便消除他们对朝廷的威胁。
如高俅曾利用欲望诱使林冲投降朝廷,而宋江等人则通过招安的方式把英雄们变成自己的属下,以此来削减他们的反对声音。
这种政治手段的使用暴露了朝廷对农民领导层的权力和控制欲,同时也加深了农民领袖们对朝廷的不信任。
最后,招安现象还显示了历史背景下农民起义者的无奈与困境。
在《水浒传》中,农民起义者们往往是被剥削、被压迫的社会阶层,他们起义的初衷是为了反抗官府的不公平待遇和压迫。
然而,他们缺乏有效的组织和装备,也面临着官府的清剿和军队的包围。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常常选择招安以求生存,并希望通过内部为官能够稍微改善人民的生活。
这种招安行为凸显了农民起义者的困境和无奈,也暴露了他们对自身力量和抵抗的不足。
总之,《水浒传》中的招安现象是一个多层次、多维角度的现象。
它体现了农民起义者与权势之间的博弈和难以抉择的苦衷,也反映了朝廷对农民领袖的政治手段和控制欲望。
同时,招安现象也昭示了农民起义者的无奈与困境。
通过对招安现象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水浒传》这一经典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和人性困境,进一步探讨权力与个人理想的冲突与纠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水浒传》这部著名的长篇小说,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深刻地反映农民起义斗争的作品。
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是北宋末年的历史事实。
作者也以宏篇巨著的方式对这场声势浩大的起义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性的加工。
此书无论在文学性上,还是在思想艺术上都具有很高的成就。
其中,书中所描写的引发招安现象的各种因素和现象,还是很吸引学者们去研究和探讨的。
《〈水浒传〉招安现象分析》的根本内容是通过书中形形色色的社会各阶层的人物的性格特征或阶级本色等对文章的主旨题意进行阐明。
通过作者的主观情致、水浒好汉们的内部因素、统治阶级的外部因素以及社会环境等进行解释说明招安现象。
而梁山好汉的内部问题,又可以从宋江的性格特点以及好汉们不同的上山方式来叙述。
通过方方面面的分析和解释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导致几百年前轰轰烈烈的水浒英雄们的起义最终导向朝廷,接受招安的复杂背景和原因。
关键字:水浒传;招安;政治收编《水浒传》招安现象分析沂源一中宋作霞一、引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程来看,每个朝代都会出现农民起义以此来反抗统治阶级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官逼民反。
农民阶级受到的压迫最重,吃的苦最多,得到的最少,死亡是威胁他们最基本的生存权利。
起义是唯一的选择。
但是我们又发现,大多数的农民起义的反抗性并不彻底,起义者们在得到最基本的满足后或者在统治阶级的引诱下导致起义失败。
《水浒传》中描写的起义者们也是这个情况。
《水浒传》这部著名的长篇小说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深刻地反映了农民起义斗争的作品,是我国古代农民革命的伟大史诗。
《水浒传》从全程式的角度出发,以英雄传奇式的叙述方式,描绘出梁山起义军从发生、发展、壮大到招安现象所出现的诸多问题,也是历来受专家学者们高度重视的。
因为招安的促成并不是单方面的结果,而是在多方面的共同协调下促成的。
《水浒传》中描写的主要人物是水浒英雄。
从我们的角度看,促成招安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渴盼招安的人群中,有一些出身于官僚地主阶层的人,他们实际上是在梁山泊头领中间比较能够发挥影响的人物,是宋江、卢俊义主张招安的重要基础。
以宋江为代表的接受招安派在梁山头领中占有优势。
因此,招安的内部因素解决了。
而统治阶层通过招安来瓦解起义军,并利用起义军来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是外因,内外因的相互作用,使着本是仇人见面分外眼红的场面出现了更多的和气,更使得水火不相容的场面开始松动,有了最初的冰释前嫌。
二、《水浒传》中招安现象的分析(一)作者的主观情致是促成招安的根源在《水浒传》中,作者流露出自己的思想情致:书中开篇便描写了宋仁宗呱呱落地之初,受仙人指引,文、武曲星下到人间。
在文曲星包拯和武曲星狄青的辅佐下,宋仁宗开创了一代文治武功的天下。
这传说被安排在《水浒传》的全篇之首,显然是有意图。
而水浒好汉们按照天罡地煞108星宿排位的结果,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假如宋徽宗仿效仁宗皇帝的做法与梁山好汉早日联手,宋朝的江山就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这就是作者的主观思想本质的表现。
同时也可反映出,他视招安为神圣事业。
在作家看来,倘为朝廷着想,理应招安梁山;倘为义军着想,理应归顺朝廷。
这对双方都是大有益处的举措。
从此,在后50回中,他一一完成了上述充满理性色彩的艺术设计。
他把招安与受招安的场面写得十分隆重盛大,“义士今欣遇主,皇家始庆得人”,梁山与朝廷仿佛各得其所,皆大欢喜,共同构建了节日阅兵般的兴旺气象。
接下去他让梁山好汉们实践了“平虏、保民、安国”的宏大理想,为朝廷屡建奇功,从而进一步确认了自己不同寻常的存在价值。
接下去,便是对一一凋零的梁山好汉们的礼赞和认同了,“生当鼎时死诸侯,男儿生平志以酬”,“万年香火享无穷,千里功勋表史记”,宋江还享有“敕赐殿宇牌额,御笔亲书靖忠之庙”[1]等殊荣.可是作者内心也是矛盾的:一方面他痛恨贪官污吏,反对腐朽黑暗的政治经济统治;另一方面又不允许从根本上推翻,甚至在感情上还向往留恋封建皇权,封建制度,这就规定了他对农民起义只能持有这种既赞成又反对的矛盾态度。
[2]由此可以看出,实现招安是作者的主观情致的表现,并不是空穴来风,是有一定的现实基础的。
(二)宋江的性格特点是促成招安的首要因素在《水浒传》所塑造的英雄人物中,宋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艺术形象,他不是用几个章回或几个情节塑造出来的,而是通过六十五个章回节,用性格结构的多层次组合而刻画成功的。
他身上具有一些优秀的思想品质,但头脑里又有浓厚的封建意识。
他有反抗性、革命性的思想情绪,又有一直未摆脱的软弱性、妥协性;他虽然走上梁山的发抗道路,但他走上这条道路是极其困难的。
他对梁山的起义事业有很大的贡献,但最后却引导大家走上一条受招安的失败的道路。
宋江性格的二重性始终贯穿小说始终,也贯穿了他的一生。
《水浒传》写出了宋江思想性格中叛逆性和妥协性的交错及其矛盾之始终得不到解决,是充分的写出了历史和阶级的严重局限在这个农民起义领导人身上烙下的深深印记。
宋江这一形象是作家心目中理想正面人物形象,其最醒目的性格特点是“忠义”。
“义,是连接李逵等一流人物思想的纽带;忠,使他沟通关胜等一流人物思想的桥梁”。
[3]无论在朝、上梁山、受招安,他都不曾抛弃“忠义”,这面大旗。
宋江的形象在《水浒传》中带有较浓厚悲剧色彩。
他的忠义思想的本身,他的主观信念与社会实践之间,都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矛盾,这是一个全力与“命运抗争”却又不免被“命运”所捉弄的强者悲剧形象。
而宋江的悲剧形象,其实也是对处在封建社会底层的被统治阶级的反映。
宋江的忠与义是贯穿其一生都高举的大旗,但宋江的忠与义却远没有达到“烈”的程度。
作为一个刀笔小吏,他的封建性不够浓厚,而作为起义军的首领他的江湖气又不够强烈。
在尽忠与尽义两个方面,他都相机行事,务实而不务虚,决不墨守成规,作茧自缚。
换言之,在宋江的性格中,除了信奉忠义之外,还潜存着,表露出一种比重己思想更稳定、更顽强的因素。
这可以说是:一种对于生存欲望,对于功名需求。
正是这种贯穿始终的功利观念,使宋江形象在自古已有的模式中脱颖而出,成了一个独具特色,非常个性化的,不同于以往的任何“忠义之烈”。
即真诚的信奉忠义有执著的追求功名利禄的典型的艺术形象。
诚然,对“建功立业”、“官爵升迁”的向往,在封建知识分子中更是带着普遍性的,其最高理想便是“生当鼎食,死诸侯”,这一点连许多令人崇敬的仁人志士也不能免俗。
他们也往往把尽忠报国(或见义勇为)当成一码事来追求。
宋江的忠、义都是与功名利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其中予以的最好的结果就是博得个封妻荫子、加官进爵。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以此来阐明宋江接受招安的原因:1、忠与功利的相互撞击、相互渗透。
[4]《水浒传》中,忠,主要体现为君国观念与法度观念。
宋江既然“自幼功读经史”,又“刀笔精通、吏道纯熟”,理应有着较浓重的君国至上、法度至上的意识。
宋江在小说也是这么做的。
宋江私自放走晁盖,主要是出于挽救心腹之交的江湖义气,主观上并不是为了反抗封建官府,这时的他并没有造反的意图。
“放走晁盖等人”之后,宋江因“怒杀阎婆惜”而被发配江州。
但是他的封建观念太浓了,以致时刻不忘忠孝,为了显示自己的忠孝,在刺配江州的路上,要绕着梁山泊走。
途中,晁盖曾把他恭请到梁山,诚意劝他入伙,而宋江却断然拒绝上山“落草为寇”,决绝地说:“虽死不做不忠不孝之人。
”宋江对功名的渴望,激扬着精忠报国的热情。
宋江在中期时也有名言,道:“忠心愿平虏,保民安国。
”这也是他期望招安时所写的《满江红》里的句子。
他的尽忠报国之志,总是与追逐名利紧紧地扭结在一起,而且毫不隐讳,毫不掩饰。
在赠别武松时,宋江有一番嘱咐:“兄弟,你只顾自己前程万里……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拾掇鲁智深、杨志投降了,日后,但是去边上,一枪一刀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清史上留得了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
我自百无一能。
虽有忠心,不能得进步。
兄弟,你如此英雄,决定作的大官。
”[5]而在力荐卢俊义坐第一把交椅时,宋江情真意切地说:“……尊兄有如此才德,正当为山寨之主。
它时归顺朝廷,建功立业,官爵升迁,能使弟兄们光彩。
”同样在得知朝廷派人招安的消息,宋江大喜:“我们的为国家臣子,不枉吃了许多磨难,今日方成正果!”[6]2、义与功利的相互依存,相互消损。
[7]宋江的重义,不仅仅是利他的,也是利己的。
宋江在小说中一出场,就伴随着大小几桩义举。
他的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以及由此引出的“呼保义”、“及时雨”的美称。
江湖好汉们之所以异乎寻常的拥护宋江,主要不是或者说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从宋江那里得到了什么恩惠,而是他们受到了宋江重义声名的感召,早已被“呼保义”、“及时雨”的传奇、佳话所吸引,所折服了。
他不无真诚的认为,他所做出种种安排,尽管使众兄弟受到一些委屈,甚至招来新的烦恼,但归根到底,总会为兄弟们带来好处。
他的本意是要梁山好汉们有一个“正常”的归宿。
然而正是宋江对国家的忠,对兄弟们的义,使其不能舍弃一方而独自发展。
因此,向朝廷招安,完成招安事业,也就成了宋江完成忠义之举所表现出的两全其美的办法。
从上述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宋江的性格特点决定他的行动方式。
因而,在《水浒传》招安中,宋江渴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而这也是导致招安能够实现的最主要因素。
宋江的性格特点对实现招安影响深远。
(三)梁山好汉们不同的“上山”方式是促成招安的另一重要因素一部120回的大书,有两大部分组成。
其主体的部分,即从开篇至大聚义,主要写各阶层人物不同的出身原因,经历了不同的道路,被“逼”上梁山,除暴安良,反抗朝廷的故事。
形形色色的“逼”,性质不同的“逼”,反映了梁山好汉们不同的生活以及心理状况,而这也构成了招安中大多数的赞成派,成为义军内部因素中的决定性力量。
粗略的看,108将的“上山”现象,可以归结为四种类型:第一类“上山”现象:部分在社会中处于中下层的能人壮士或被贪官土豪逼上梁山、或揭竿而起的故事。
其主要含:林冲、鲁智深;晁盖、吴用;解珍、解宝……这些人物的社会地位不同,但有着相同或相似的遭遇,均具有较明确的反压迫、反掠夺性质,具有某种自知的除暴安良、劫富济贫意识。
他们的上山是与黑暗势力直接冲突的结果。
他们的抗争带着鲜明的反暴政的色彩。
这些人物的打击目标从没有产生过误差,而且从低到高,逐步升级,最后还打破了对宋徽宗的幻想。
这一群人在晁盖的领导下进行了坚决的反抗朝廷的斗争。
晁盖死后,受江湖义气的影响,以及个人崇拜所累,反抗性,斗争性有所减弱,并且最终追随宋江接受招安。
第二类“上山”现象:部分在朝或在野的忠臣义士,被权奸逼至死地,英雄无路,无奈流落梁山的故事。
以小吏宋江,贵族柴进,地主员外李应为代表的。
他们的社会地位与社会大环境是相当协调的。
柴进有皇帝的丹书铁券护法,李应的家传武功与人品备受朝廷尊重,宋江虽是小吏,可“知县却与他最好”。
他们之所以上山“落草”还想着招安,是其价值追求具有两难性质:一方面,他们想做“忠君”的典范,另一方面又追求“义友”的名声,即希望在朝廷上和江湖上都受到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