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地理复习笔记归纳总结中国区域地理和区域差异

合集下载

中国地理差异知识点总结

中国地理差异知识点总结

中国地理差异知识点总结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形复杂、自然条件多样的国家。

其地理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自然环境、气候、资源分布、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

本文将从地形地貌、气候、资源分布、经济发展等方面对中国地理差异进行总结。

一、地形地貌中国地处亚洲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西濒帕米尔高原,南临南海,北界蒙古、俄罗斯、朝鲜。

其地形地貌主要分为东部沿海平原、西部高原与盆地和南部丘陵、山地等。

具体来说,中国的地形地貌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区域:1. 东部沿海平原东部沿海平原主要位于中国东部,包括华北平原、长江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等。

这些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其中,华北平原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区之一,盛产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

2. 西部高原与盆地中国的西部地区包括青藏高原、巴蜀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等。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地势险峻,气候寒冷,是中国的水源保护区。

巴蜀盆地地势低洼,盛产水稻、茶叶等农产品。

塔克拉玛干沙漠则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之一,景观壮丽。

3. 南部丘陵、山地中国南部地区包括喜马拉雅山脉、华南丘陵、云贵高原等。

这些地区地势多为丘陵、山地,气候温暖湿润,适合种植水稻、茶叶等农产品。

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之一,包括珠穆朗玛峰等多座世界最高峰。

以上所述,中国的地形地貌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对自然环境、气候、资源分布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气候中国的气候差异主要表现在纬度、地形地貌和季风等方面。

具体来说,中国的气候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1. 热带季风气候中国的南部地区主要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雨水充沛,冬季相对干燥。

这些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种植水稻、茶叶等作物。

2. 温带季风气候中国的中部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雨水充沛,冬季相对干燥。

这些地区气候适宜种植玉米、小麦等作物,也是中国的重要农业生产基地。

3. 干旱气候中国的西部地区属于干旱气候,降雨较少,气候干燥,土地肥沃。

初中地理中考一轮复习素材之 中国34省市地理特点汇总

初中地理中考一轮复习素材之 中国34省市地理特点汇总

初中地理之中国34省市地理特点汇总安微省1、丰富的矿产资源:淮南、淮北——煤,马鞍山——铁矿。

2、交通方便:水运有长江和淮河,铁路有京九线和陇海线经过。

3、旅游资源:微州文化、黄山等。

江西省1、地理特点:三面环山,北部是鄱阳湖平原,地势南高北低。

红色岩系遍布,有“红色丘陵”之称,属亚热带湿润的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2、鄱阳湖——全国最大的淡水湖。

湖南省1、地理特点:三面环山,北部是洞庭湖平原,属亚热带湿润的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分明,降水较多。

2、“鱼米之乡”是著名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淡水鱼和生产基地。

3、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4、“有色金属与非金属之乡”——锡矿山的锑,水口山的铅锌矿,水泡石、萤石等在国内都很有名。

湖北省1、江汉平原:土质肥沃,河湖众多,农业开发历史悠久,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和棉花产区,也是著名的淡水鱼生产基地。

2、本省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工业基础相对雄厚,建立了钢铁、电力、机械、纺织、食品为主的工业体系。

3、省会——武汉(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成),有“九省通衢”之称,这里是长江中游最大的城市和交通枢纽(它位于汉江和长江、京广铁路的交汇处,主要发展纺织、钢铁、电力等工业)。

贵州省1、气候特色:气候温和湿润,冬天严寒,夏天酷暑,阴天多雨,四季不甚分明,具有“天无三日晴”之说。

2、地形特色:喀斯特地貌发育广泛。

3、旅游、民族特色:山清水秀,石奇洞美、民族文化独特。

如:黄果树瀑布、革命纪念地遵义、茅台酒文化等。

重庆1、是我国最年轻的直辖市(1997年成立),具有“山城”、“火炉”、“雾都”之称。

2、重庆位于嘉陵江和长江交汇处,也位于成渝线、襄渝线、川黔线、怀渝线的交汇处。

3、重庆市是长江上游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主要发展电力、钢铁、机械、电子、仪表等工业。

河南省1、本省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的南部,黄河自旧孟津以下,为“地上河”。

2、“土地盐碱化”制约着本省的农业发展,应大力治理它,农业才有保障。

初中地理中国知识点总结

初中地理中国知识点总结

初中地理中国知识点总结一、中国的地理位置中国地处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西濒喜马拉雅山脉,南界北回归线,北靠东北亚大陆。

中国东部和南部是世界上两大洋洲之一,太平洋和印度洋,有丰富的水资源,北部气候寒冷,有大片的草原,西部则是高山、高原和沙漠的主要分布区。

二、中国的地形特征中国地形复杂多样,自然地理分区可分为东部平原区、西部高原区、南部喜马拉雅山区、北部草原区和西北沙漠区。

其中,西部高原区包括了青藏高原、巴蜀地区、新疆盆地等,是中国最高、最大的陆地区域,地势高海拔、地形起伏较大。

东部平原区包括了大江、大河流域,是中国的主要农业生产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

三、中国的气候特征中国气候类型众多,主要有寒温带、温带和热带气候等。

中国气候呈现出南北差异明显、东西变化显著的特点。

南方多雨、温暖,北方寒冷干燥。

东部海洋性气候,冬暖夏凉,降水充沛;西部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降水较少。

青藏高原气候寒冷,气温下降完全不同。

中国东部地区四季分明,而西部则因其地形复杂和气候的多样化而导致了气候变化更为显著。

四、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尤为丰富。

中国的主要水系有长江、黄河、珠江、淮河等。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是中国北方的主要供水、灌溉和交通水系。

中国也是世界上煤炭、石油、天然气、稀土等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储量大国,有较丰富的城市和农村工业原料。

五、中国的农业与人口中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在地理上也体现出其人口分布不均匀的现象。

中国东部农业发达、人口密集,西部农业相对欠发达,资源丰富、人口稀少。

中国的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粮食作物包括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商业作物有棉花、油料作物等,养殖业也十分发达,种养业结构复杂。

同时,中国的农业发展具有地域特色,南方亚热带气候适宜水稻种植,北方寒冷的气候适宜小麦种植,东部沿海盛产豆类和油料作物,西部地区以畜牧业为主。

河南省初中地理八年级下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重点归纳笔记

河南省初中地理八年级下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重点归纳笔记

河南省初中地理八年级下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重点归纳笔记选择题1、根据我国农业主产区战略布局示意图可知,下列农业生产的做法符合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是()A.①平原利用肥沃的黑土种植甘蔗B.②沿海滩涂发展海水养殖业C.③地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D.④地开垦草原,发展种植业答案:B由图可知,图中①是东北平原,这里以中温带为主,不适合种植喜湿热的甘蔗,故A错误。

②沿海地区可利用滩涂发展海水养殖业,故B正确。

③处是长江中游,不宜进行围湖造田,这样会降低湖泊的蓄洪能力,故C错误。

④地区是内蒙古高原,气候较干旱,不适合开垦草原来发展种植业,故D错误。

故选B。

小提示:2、符合对南方地区描述的是()A.四季有花常见雨B.旱地麦浪泛金黄C.大漠黄沙驼铃响D.青稞美酒飘哈达答案:A四季有花常见于描述的是我国南方地区,故A正确;旱地麦浪泛金黄描述的是我国北方地区,故B错误;大漠黄沙驼铃响描述的是西北地区,故C错误;青稞美酒飘哈达描述的是青藏地区,故D错误;故选:A。

小提示:本题重点考查了我国南方地区的景观特点,按照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文特征的不同,我国可划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3、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下列自然景观和人文活动与我国北方地区相符的是()A.民居屋顶坡度大,墙体高B.当地的一些剧种,如梆子、秦腔,唱腔高亢C.水运仍然是人们常用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D.多水田,以种植水稻、油菜为主答案:B“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一句俗谚,比喻一定的环境造就一定的人才。

不同地域上的人,由于环境的不同、生存方式不同、地理气候不同、思想观念不同、人文历史不同、为人处事不同,文化性格特征也不同。

南方地区夏季高温、降水丰富、河湖纵横交错,所以南方地区以水田为主,种植水稻、油菜,屋顶坡度较大,墙体很高,运输以水运为主,可见A、C、D这些自然景观都属于南方地区;北方地域广阔,人口较为稀少,冬季寒冷,人们受环境的影响,性格大多粗犷奔放,喜欢唱评剧、秦腔、梆子戏,以及东北的二人转,唱腔非常的高亢,故B正确。

中考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知识点总结

中考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知识点总结

中考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知识点总结2019年中考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知识点总结§5.1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地理区域不仅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自然区域、经济区域、行政区域),而且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如:行政区域:省、县、乡;再如: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温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

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

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

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分界线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分界线是青藏高原边界。

青藏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是青藏高原边界。

§4.2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地理区域和地理界限是非常重要的。

地理区域体现了区域内部的地理相似性,地理界线反映出区域之间的差异性。

秦岭与淮河是我国东部重要的地理界线。

在该界线的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有显着的差异。

北方地区:概述:北方地区指我国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

区内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汾渭平原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地农作物:青稞、豌豆、小麦、油菜。

宗教:藏传佛教。

地势:山岳纵横,冰川广布,交通十分困难。

2、“干旱”的西北地区:位于长城—祁连山脉—阿尔金山脉—昆仑山脉一线以北。

少数民族: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

自然景观由东向西,地面植被呈草原——荒漠草原——荒漠、沙漠的变化。

干旱原因:地处内陆,东西距离长,区内高原面积广大,有大兴安岭等山脉与东部平原相隔,使得越往西,受海洋的影响越小。

以至于该地区河流稀少,且多内流河;农田、村镇、城市的分布多沿河流或山麓水源呈带状或点状。

牧区作物:肉、奶、皮、毛等;矿产资源:稀土矿、镍矿、煤、石油、褐煤。

3、以牧业为主的地区:⑴牧场特色:内蒙古主要是温带草原牧场;新疆主要是山地牧场;青海和西藏主要是高寒牧场。

八年级地理第五章中国的区域差异重点

八年级地理第五章中国的区域差异重点

第一节秦岭一淮河线量线,确圧该界线的主导因素是夏季风(降水),青藏地区和其他三大地区分界线是地势一.二级阶梯分界线,即昆仑山一祁连山一横断山脉, 确定该界线的主导因素是地形地势’第五章中国的区域差异秦岭一淮河线以北 秦岭一淮河线以南1月平均气温<°c>°c河流封冻状况 封冻不封冻 温度带 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亚热带.热带 干湿状况 半湿润地区 湿润地区 年降水量 <800毫米 >800毫米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植被类型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耕地类型 旱地为主水田为主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一年两熟到三熟主要粮食作物 小麦、玉米 水稻主要经济作物 甜菜、花生、棉花甘蔗.油菜、棉花 主要经济林木苹果、柿、枣 柑橘、茶叶等主食 面食 大米主要运输方式 公路、铁路公路、铁路、水运 民居特点墙体厚、屋顶坡度小墙体高、屋顶坡度大1、秦岭一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这条线的南北景观有很大的差异。

2、秦岭一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1) 在中国地图上根据秦岭一淮河线、400毫米 年等降水量线、靑藏高原边绦线等这三大地理分 界线可把我国分为四大地理区域:A 北方地区、B 南方地区、C 西北地区' D 青藏地区。

(2) 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是秦岭一淮河线,确 定该界线的主导因素是空候。

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分界线是400亳米年等降水 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X北方地区1、北方地区指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而积约占全国的20乩人口约占全国的40乩民族以汉族为主,有蒙古族、满族、朝鲜族、回族等少数民族。

2、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平原、高原为主。

主要的地形区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东北平原以肥沃的“黑土地”著称:华北平原有黄河、淮河、海河冲击而成,故又称黄淮海平原•英与黄上髙原_起被称为“黄土地”。

(中考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与四大分区

(中考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与四大分区

考点18 中国的地理差异与四大分区考点热度★★★★☆一、地理差异显著1.自然环境差异显著(1)气温:自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2)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地势:自西向东,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2.人文环境差异显著(1)农业:西牧东耕、南稻北麦。

(2)人口、城市、交通线:东密西疏。

(3)经济发展水平:东部高,西部低;南北差异不明显。

二、四大地理分区根据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将我国分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区域。

代号区域界线主导因素①西北与北方: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400mm 降水②青藏与其他地区:地势一、二级阶梯界线吻合地势或地形③南方与北方:秦岭—淮河800mm 气温、降水(或气候)三、秦岭——淮河一线代表的地理意义(1)1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2)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3)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4)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5)旱地农业与水田农业的分界线(6)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7)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秦岭—淮河一线以南耕地类型旱地400mm<X<800mm 水田x>800mm 作物熟制一年一熟或二年三熟一年二熟或一年三熟1月气温低于0度高于0度温度带中温带、暖温带、寒温带亚热带、热带河流流量小、季节变化大、汛期短,冬结冰流量大、季节变化小、汛期长、冬季不结冰植被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干湿地区以半湿润区为主湿润区主要农作物小麦、大豆;水稻、油菜民居特征屋顶坡度较小,墙体较厚;屋顶坡度大,墙体高传统主食以面食为主以米饭为主体育活动溜冰、骑马游泳、划船冬季河流结冰不结冰交通运输陆路运输为主,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水运是常用的运输方式考向一秦岭淮河一线地理意义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山脉和地形区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我国1月0℃等温线大致通过图中山脉甲,该山脉的名称是A.昆仑山B.秦岭C.祁连山D.武夷山2.甲山脉与淮河构成我国东部重要的地理界线,与该界线大致吻合的是A.0℃等温线B.亚热带与中温带的界线C.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界线D.800毫米等降水量线3.关于该地理界线南、北两侧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线以南冬季河流封冻B.该线以北耕地以水田为主C.该线以南农作物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D.该线以北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等【答案】1.B 2.D 3.D【解析】1.我国1月0℃等温线大致通过图中山脉甲,甲是东西走向的秦岭,是我国最为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之一,故选B。

《中国的地理差异》知识点总结

《中国的地理差异》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知识点总结1、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反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差异显著。

(1)自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2)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

(3)自西向东,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2、在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明显的差异。

(1)我国农业具有西牧东耕、南稻北麦的分布特点;(2)人口、城市、交通线表现为东密西疏的分布特点;(3)经济发展水平东部高,西部低3、秦岭一淮河一线就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以北和以南地区均有明显的差异。

(1)秦岭——淮河以北农田多为旱地,以种植小麦、大豆为主,一年收获一次或两年收获三次。

交通运输以陆路运输为主;民居屋顶坡度较小,墙体较厚;(2)秦岭一淮河以南地区农田多为水田,以种植水稻、油菜等为主,一年收获二至三次。

水运仍然是人们常用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民居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3)秦岭一淮河一线以南、以北地区主要植被不同的原因气温和降水的影响(气候);河流流量不同的原因:降水的影响(4)秦岭一淮河一线是温度带中(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是干湿地区中(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4、我国疆堿辽阔,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

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5、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平原、高原)为主。

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

南方地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湿润的(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地形多为交错分布的(平原、丘陵、盆地和高原)。

6、西北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部、甘肃)省北部。

气候以(千旱、半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

东部高原以(草原、荒漠)景观为主;西部盆地中有大面积(沙漠)分布,只有盆地边缘出现星星点点的(绿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区域地理与区域差异〖中国的区域差异〗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空间位置和基本特征。

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差异。

中国自然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北方地区〗地理位置和范围。

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

重工业基地和能源工业基地。

主要城市。

〖南方地区〗地理位置和范围。

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

轻纺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

主要城市。

〖西北地区〗地理位置和范围。

气候、地形特征。

农、牧业生产特点。

保护草原,治理沙漠。

主要矿产地。

主要城市。

〖青藏地区〗地理位置和范围。

高寒气候。

农牧业生产特点。

能源和矿产资源。

主要城市。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第一节中国区域地理1、我国四大区域自然条件一揽北方地区范围:大兴安岭、贺兰山脉、巴颜喀拉山脉以东,秦岭、淮河以北,即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北部地区。

地形特征:平原面积广大,其中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黑土为主,多沼泽,北部冻土层厚;华北平原是我国最平坦的平原,主要由黄河、海河、淮河冲积而成,土层深厚;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广、最厚的黄土堆积区,土质疏松,直立性强,地表植被保护差,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流经高原区的河流含沙量大。

太行山脉两侧地形差异明显,以东为华北平原,以西为黄土高原。

本区主要地形单元有:东北平原(三江、松嫩、松辽)、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兴安岭山地、长白山地、山东丘陵、辽东丘陵。

本区“名山”有:“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中岳”嵩山(河南)、“北岳”恒山(山西)。

气候特征: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其中大兴安岭北部为寒温带、长城以北为中温带、黄河中下游地区为暖温带,无霜期4-8个月,热量条件南北差异大;年降水量400-800毫米,主要集中在7-8月,大部分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区(东北的东部及北部山地为湿润区);夏季温暖多雨(东北较短),冬季寒冷干燥(东北漫长严寒多积雪,漠河为我国的“寒极”);主要灾害性天气:冬季寒潮,东北地区夏季低温、秋季早霜,华北地区春季干旱多沙暴、夏季多暴雨。

水文特征:水文特征南北差异大。

水量北丰南小,汛期北长南短(东北地区有明显融雪春汛),河流含沙量北小南大,结冰期北长南短。

主要河流:黑龙江及其支流松花江、乌苏里江,黄河(下游为“地上河”)及其支流渭河、汾河,海河,辽河,鸭绿江,图们江。

主要湖泊:白头山天池、兴凯湖。

植被:东北地区以针叶林为主(长白山地区为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落叶阔叶林。

土壤:东北地区黑土分布广泛,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为钙质土。

主导因素:积温自北而南逐渐增大。

南方地区范围:东部季风区南部,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

地形特征:地势东西差异大,主要位于第二、三级阶梯,东部平原、丘陵面积广大,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地势最低的平原,河汊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江南丘陵是我国最大的丘陵,大多由东北-西南走向的低山和河谷盆地相间分布,“南岳”衡山、庐山、井冈山等众多名山分布其中,南岭地区岩浆岩分布广泛,是我国有色金属矿产的集中分布区;西部以高原、盆地为主,四川盆地(西北部有成都平原)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素有“紫色盆地”和“天府之国”之称;云贵高原地表崎岖不平,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典型的地区,山间“坝子”是当地主要的耕作区;横贯山脉和南岭山脉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台湾玉山主峰为我国东南沿海最高峰。

主要地形区有:长江中下游平原(江汉、洞庭湖、鄱阳湖、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平原、江南丘陵、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横断山脉、南岭、武夷山脉、秦巴山地、台湾山脉。

气候特征:以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积温4500℃-8000℃,热量条件南北差异大,一月份均温在0°C以上,冬温夏热,四季分明(南部沿海和滇南地区一月均温大于15°C,长夏无冬)。

年降水大于800毫米(台湾东北部火烧寮年均降水6489毫米,为我国“雨极”),主要集中在夏半年,雨季由南向北变短。

横断山区气候垂直变化大,云贵高原为源于太平洋和源于印度洋的两类季风交汇处,冬季昆明静止锋以东阴雨冷湿,以西晴朗温暖。

长江中下游地区(宜昌以东,淮河以南,南岭以北)每年6-7月间受江淮静止锋影响,出现梅雨,7-8月在夏威夷高压脊控制下形成伏旱。

冬季寒潮和沿海地区夏秋季台风是主要的灾害性天气。

水文特征:水量丰富,汛期长,水位季节变化小(南部沿海河流有明显台风汛);江南丘陵、南部沿海、云贵高原、四川盆地河流落差大,水力丰;长江水系、珠江水系、京杭运河航运价值高;河流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主要湖泊:长江流域为我国淡水湖主要分布区,鄱阳湖(我国最大淡水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日月潭。

主要河流:长江及其支流汉江、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四川盆地向心水系(岷江、雅垄江、乌江、嘉陵江);珠江及其支流西江、东江、北江;钱塘江;淮河;闽江;横断山区水系澜沧江、怒江;浊水溪。

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

土壤:地带性土壤为红、黄壤和砖红壤性红壤,非地带性土壤有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和农田区的水稻土。

主导因素:东部积温自北而南逐渐增加,西部降水自东向西逐渐减少。

西北地区范围:大兴安岭、贺兰山以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以北的非季风区地形特征: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内蒙古高原(包括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平坦开阔,东部为典型温带草原,中西部多沙漠、戈壁;新疆地形“三山夹两盆”,昆仑山脉、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都是亚洲中部重要的山脉,山顶终年积雪,山麓草场广大。

其中天山山脉横亘中部,把新疆分为南北两部分,山间多陷落盆地和谷地(吐鲁番盆地、伊犁河谷等)艾丁湖海拔-156米,是我国陆地最低点。

南部是我国最大的塔里木盆地,地表景观呈环状分布,“绿洲”是当地主要的农业区,中部有我国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分布其间;天山以北是我国第二大盆地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我国的第二大沙漠。

气候特征:深居内陆,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冷夏热,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很大(吐鲁番盆地是我国的“热极”);降水稀少,年降水量少于400毫米,气候干燥(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少于50毫米,是我国的“干极”)。

水文特征:水量小,汛期短,河流含沙量大,多内流河,冰川融水是主要补给水源,有大片无流区。

黄河上游落差大,水力丰。

主要河流:黄河、额尔齐斯河(我国唯一流入北冰洋河流)、塔里木河、伊犁河。

主要湖泊:罗布泊植被:内蒙古高原东部是典型的温带草原,内蒙古高原中部以西地区为温带荒漠。

土壤:以漠钙土和灰钙土为主。

主导因素:降水量自东向西减少。

青藏地区范围: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脉以北,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以南。

地形特征:以高原为主,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最年轻的大高原,雪峰连绵、冰川广布,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世界上海拔超过8000米的山峰几乎都在该地区。

藏南地壳活跃,为两大板块碰撞处,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世界之最;藏北海拔超过4500米,地表波状起伏;柴达木盆地是我国地势最高的内陆大盆地。

农牧业主要集中在湖盆、河谷地区。

气候特征:海拔高、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地区差异大;太阳光照强,日照时间长。

水文特征:冰川融水补给多,冈底斯山脉以南受来自印度洋季风影响,水量较大,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

尤其是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水能开发潜力巨大。

主要河流:长江、黄河等大河的发源地,雅鲁藏布江。

主要湖泊:我国内陆湖泊主要分布区之一,青海湖为我国第一大湖,纳木错,色林错。

植被:主要以高山草甸为主,藏北有大片寒荒漠分布。

边缘地区垂直分带明显。

土壤:主要为寒漠土和山地草甸土。

主导因素:地势高2、我国四大区域农业生产一览北方地区农业生产条件:有利条件:①夏季气温高,降水多,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配合较好。

东北地区冬季积雪厚,夏季日照长;黄河中下游地区秋季晴天多,华北平原地下水丰富。

②平原广阔,土层深厚。

东北地区,黑土肥沃,人均耕地多,宜农荒地多,森林资源丰富。

③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历史悠久。

不利条件:①东北地区生长期短,热量不足,受寒潮影响大;西部风沙威胁大。

②黄河中下游地区春旱、夏涝突出;水土流失和土壤盐碱化严重。

农业活动特点:重要的农耕区,以旱作为主。

长城以北一年一熟长城以南两年三熟。

农耕区畜牧业为主。

东北林区面积广大。

农业在全国的地位:①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和林业基地,农业机械化程度高;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棉麦产区;黄泛区为全国最大水果带。

②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黄淮海平原;棉花基地:冀中南、鲁西北、豫北。

主要农产品:种植业-小麦(东北春小麦)、玉米、高粱(东北、黄土高原)、谷子(黄土高原)大豆、甜菜、亚麻(东北);棉花、花生、烤烟(华北)林业-用材林:红松、落叶松(东北);经济林:苹果、梨、柿、桃、枣、板栗(黄河中下游)畜牧业-黄牛、马、驴、骡、绵羊、鸡。

水产业-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海带、对虾、贝类。

南方地区农业生产条件:有利条件:①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资源丰富、配合好(台湾、海南、滇南西双版纳是全国水热条件最好的地区)。

江淮地区梅雨适时适量,有利于水稻生长。

②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河汊纵横,既灌溉便利,也利于发展淡水养殖;四川盆地紫色土肥沃;横断山区,森林资源丰富,树种多,人类影响小,利于发展林业生产。

③长江流域农业生产历史悠久,生产水平高。

不利条件:①江淮地区伏旱期,气温高,降水减少,蒸发旺盛,易对水稻生产产生影响、南部沿海地区夏秋季台风影响很大。

②长江以南地区为红壤分布区,土壤酸性强,土质粘重,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③云贵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崎岖,土层薄,地表水缺乏,不利于农业发展。

农业活动特点:重要的农耕区之一,以水田为主。

长江以北一年两熟,长江以南一年三熟。

农耕区畜牧业为主。

淡水养殖发展很快。

南部(海南、云南西双版纳等)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生产。

海洋渔业发达,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沈家门港是我国最大的渔港。

农业在全国的地位:①重要的商品粮、桑蚕、糖料作物、油料作物、棉花、黄麻、亚热带热带作物和淡水渔业产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四川盆地素有“天府之国”之美誉。

②商品粮基地: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江淮地区。

棉花基地:江汉平原、长江三角洲。

热带经济作物基地:海南岛、西双版纳。

糖料作物基地: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四川。

出口农产品基地: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

淡水渔业基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

桑蚕基地: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成都平原。

用材林基地:横断山区、东南林区。

主要农产品:种植业-水稻(最大产区)、小麦、棉花、油菜籽(长江流域)、甘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