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新

合集下载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理解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理解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理解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理解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是指高等教育机构通过与国外高校合作,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为研究生提供更加开放和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和机会。

国际化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全球竞争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高端人才。

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学校会推动学生出国交流和留学,提供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机会,丰富学生的学术背景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此外,高校还会引进海外教师和讲座教授,开设双语课程或以英语为教学语言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国际合作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通过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学生能够接触到全球领先的学术资源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拓宽学术视野,增强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跨文化交流和合作能够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思维和应对国际挑战的能力,提升其在全球化社会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此外,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也有助于促进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国际化的研究生教育环境可以吸引来自各国的优秀研究人员和学者,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学术研究的国际化和前沿化,提高学术成果的质量和影响力。

然而,要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需要高等教育机构在政策、体制、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政府应加大对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支持,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鼓励高校与国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

高等教育机构应加强教师培养,提高教师的国际化水平和教学能力。

此外,高校还应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的组织和管理,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为学生的交流留学提供便利和保障。

总之,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是高等教育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与国外高校的合作与交流,学生可以拓宽学术视野、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时促进学术研究的国际化和前沿化。

为了实现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目标,高等教育机构需要积极探索改革和创新的路径,政府应提供支持和引导。

只有共同努力,才能让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真正走向国际化,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

构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体系的对策

构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体系的对策

构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体系的对策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为了使我国研究生教育适应国际化的要求,提高研究生培养的国际竞争力,必须构建一个符合国际标准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体系。

本文将针对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构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体系的对策。

一、加强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视野要构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体系,首先需要加强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视野。

这包括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意识和国际交流能力。

学校可以加强研究生的外语教育,推动双语教学,增加国际交流机会,促进研究生国际化能力的提升。

还可以通过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等方式,提升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和竞争力。

二、拓展研究生的国际交流渠道为了让研究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国外高校的教学模式、科研水平和学术氛围,可以拓展研究生的国际交流渠道。

学校可以积极开展短期交流项目、合作办学项目和联合培养项目,提供更多的海外学习机会。

也可以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访学等活动,亲身体验国际学术交流的氛围,增强国际化竞争力。

三、建设国际化教学资源为了提高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需要建设更多的国际化教学资源。

学校可以引进国外优质课程资源,开展国际化合作课程,提供更多的双语教学和国际化学习资源。

还可以加强国际化教师团队的建设,引进国外优秀教师来我校进行教学和科研,为学生提供更加国际化的教学环境和学习资源。

四、加强研究生科研合作国际化的科研合作是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可以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国际化科研项目,促进与国外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

通过科研合作,可以提供更广阔的国际学术视野和交流平台,促进研究生的国际化科研能力的提升。

五、加强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建设构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体系,需要加强研究生国际化管理。

学校可以建立健全的研究生国际教育管理体系,完善国际学生招生、培养、管理和服务机制,提高国际学生教育质量和水平。

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对策与建议

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对策与建议

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对策与建议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革命,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趋势。

国际化是提高高校研究生教育水平、拓展人才视野、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途径。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对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制定有效的对策与建议,以推动教育体系的国际化发展。

一、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生是高端科研力量的主要来源,国际化人才培养是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

为此,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国际化培养,提供国际课程、导师国际化培训等,培育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

鼓励研究生参与国际学术合作项目、赴国外实习和交流,提升其国际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

高校还应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将国际化素质纳入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评价体系,确保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能够得到有效实施。

二、建设国际化教育环境高校要加强国际化教育环境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提升研究生对国际化教育的接受度。

这包括完善国际化课程设置,引进和培养优秀的国际化教师团队,扩大留学生规模,建立国际化课程和学分认证制度等。

通过这些举措,可以促进国际化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交流,增加国际化教学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来校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扩大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和接触面。

学校还可以积极开展国际科研合作项目,鼓励教师和研究生参与国际合作项目,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学术水平。

可以建立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和合作平台,促进国际化学术资源的共享和优化。

五、建设国际化信息化平台信息技术的革命为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提供了新的契机。

高校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建设国际化信息化平台,为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支持和服务。

可以建立国际化课程资源库,提供国际化课程的在线学习和资源共享服务;建立国际化学术资源库,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国际化学术资源的查询和使用服务;建设国际化交流服务平台,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国际化交流和合作机会。

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对策与建议

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对策与建议

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对策与建议1. 引言1.1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在当今世界已经变得至关重要。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高校研究生需要具备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和综合素质。

通过国际化教育,可以帮助研究生拓展视野,增加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能力,提高了跨文化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国际化教育也有助于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将国际化元素融入研究生教育,还可以带来更多的国际合作机会和资源,促进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

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不仅是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支持,也是对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强化和提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1.2 当前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面临的挑战当前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面临着诸多挑战。

由于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起步较晚,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研究生培养机制和体系,导致在国际舞台上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压力。

国际化程度不高,很多高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难以与国际一流高校相抗衡。

一些高校缺乏有效的国际交流平台和资源,无法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国际化学习环境和机会,使其无法真正融入国际学术圈。

国际化教育管理和政策支持不够完善,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指导,难以形成有力的推动力量。

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需要各高校共同努力,采取有效对策,提升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

2. 正文2.1 加强国际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创新加强国际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创新是实现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之一。

高校应该根据国际化发展的趋势和需求,调整和优化现有课程设置,增设符合国际标准的专业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在国际化背景下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高校可以引入国际化教学资源,开设双语课程或全英文课程,帮助学生提高英语能力,同时吸引更多国际学生参与学习。

教学模式也需要创新和改进,采用国际化教学方法,如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实习和项目合作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国际合作意识。

探索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策略

探索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策略

探索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策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各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项重要议题。

国际化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然而,在实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探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策略,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提高国际学生招生比例要想实现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首要任务是提高国际学生的招生比例。

这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

首先,学校可以加大宣传力度,将自身的办学特色广泛传播出去,吸引更多的国际学生申请。

其次,学校可以与国外高等教育机构开展合作,共同招收研究生。

这样的合作有利于双方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同时也能吸引更多的国际学生来学习和研究。

二、提供全英文授课环境为了使国际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教学环境,学校应该提供全英文授课环境。

这意味着学校需要拥有一支具备英语教学能力的教职员工团队,并提供专门的英语培训课程,帮助学生适应全英文的授课模式。

此外,学校还可以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研讨会,提升他们的英语交流与合作能力,为国际学生提供更专业、更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三、建立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国际化的课程体系是实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核心。

学校可以通过建立与国际教育水平接轨的课程体系,吸纳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这样的课程体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术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来校讲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术机会和思想碰撞的平台。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想实现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国际化的师资队伍不仅需要具备高水平的学术研究能力,还需要具备跨文化交流和合作能力。

学校可以通过引进国际优秀教师和学者,加强师资队伍的国际化程度。

同时,学校还可以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研讨会,提升他们的学术交流和合作能力。

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实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手段。

学校可以积极主动地与国外高等教育机构开展合作,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

研究生课程的国际化趋势分析

研究生课程的国际化趋势分析

研究生课程的国际化趋势分析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也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趋势。

本文将分析研究生课程国际化的趋势,包括国际师资的吸引、多元化的课程设置、教育资源的共享和留学生的增长等方面。

一、国际师资的吸引研究生课程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吸引优秀的国际师资。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世界各地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紧密。

很多国家和地区的高校都鼓励本校教师到国外交流、进修或合作研究,从而引进更多优秀的国际师资。

这不仅能够提升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水平,还能够促进国际间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交流。

二、多元化的课程设置研究生课程的国际化还要求课程设置的多元化。

在传统的研究生教育中,往往以本国的学科体系为主导,培养学生在特定领域的专业能力。

然而,随着国际间交流合作的加深,研究生课程的设置也需与国际接轨。

这意味着要加强跨学科的教学,提供更广泛的研究领域和专业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此外,国际化的课程设置还应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学风格和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和多元的学习体验。

三、教育资源的共享研究生课程的国际化也包括教育资源的共享。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跨国合作和资源共享变得更加容易。

合作办学、联合项目、远程教育等形式的教育资源共享,为研究生课程的国际化提供了可行性和便利性。

学校之间可以通过共享教材、教学资源和研究成果,相互促进学术进步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同时,这种教育资源的共享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让他们能够获得更全面、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

四、留学生的增长研究生课程国际化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留学生规模的增长。

在全球化背景下,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致力于吸引更多国际留学生,为本国高等教育带来多样性和国际化的特色。

研究生教育往往是留学生的首选,因为它能够提供更深入、专业化的学习和研究机会。

因此,研究生课程国际化的趋势也导致留学生规模的不断增长。

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与全球视野

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与全球视野

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与全球视野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与全球视野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并希望通过研究生教育来拓宽自己的国际视野。

本文将探讨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趋势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

一、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在这一背景下,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越来越多的大学与研究机构之间建立起合作交流的桥梁,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国际化教育资源。

通过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开展交换项目以及参与国际研究合作等方式,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广阔的学术领域和文化背景,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

二、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对于他们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不断加深。

拥有全球视野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一快速变化的世界,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除此之外,全球视野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与全球视野的培养途径为了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研究生教育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高校应积极与国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交换项目。

通过这些交流项目,学生得以亲身体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环境和学术氛围,增强自己的国际交流能力。

其次,高校还应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

例如,组织国际学术会议、举办国际研讨会,为学生提供与国际学者交流的机会。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际研究项目,增加自己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招聘海外高水平的教授和研究人员,引进国际一流的教学资源和研究成果。

通过与这些教授和研究人员的互动交流,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学术进展,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

最后,高校还应开设与国际化相关的课程,如国际商务、跨文化管理等,使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全球化发展趋势,培养跨文化沟通与合作能力。

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对策与建议

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对策与建议

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对策与建议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趋势。

国际化的研究生教育有助于提升学校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当前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采取一些对策和建议来加以解决。

国际化的研究生教育需要全面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高校需要加强国际教育资源的引进与开发,包括引进国外名校教授来讲授课程、拓展学生的海外交流和实习机会等。

建立多元化的课程体系,设计开设一些面向国际学生的专业课程,扩大研究生的国际化教育资源。

高校还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国际性学术交流活动,如国际学术会议、讲座等,提升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

针对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中存在的语言障碍问题,应该加强外语教育和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

高校可以设置更多的英语课程,加强学生的语言培训,提供语言学习资源和环境,全面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

还可以建立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平台,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与国外学者交流沟通,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还需要注重教育质量的提升。

如何保证学位的国际认可度和高度,是当前国际化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对此,高校可以通过深化人才培养理念和教学改革,提升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促进高校教育内涵的国际化发展。

高校还应该建立较为完善的学术评价和质量监控体系,健全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确保研究生教育的国际认可度。

高校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高校可以通过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提供更多的国际化教育资源和机会,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

也需要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科研能力提升,鼓励学生参与国际性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活动,提升学生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是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但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

为了更好地实现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高校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和建议,包括提升国际视野和语言能力、加强教育质量和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的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调研资料丁静一、课程建设方面1、研究生暑期学校或暑期项目人大开展国际暑期课程,一门课上课时间为四周,总课时为110小时,相当于两门课程的学分,可以拿到学分。

华东师大学举办2011年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教育学)。

为了使暑期学校能真正引领学术前沿,夯实专业基础,我们将聘请海外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知名专家、学者担任主讲教师,就专业基础和前沿进行授课和讲座,介绍本学科领域的学术发展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

2、交换生项目和联合培养项目人大与180多所海外高校签约,使交换生项目成为研究生教育的常态。

北大、复旦等一类高校情况类似。

如人大获准设立市“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

通过市“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开展对我校优秀研究生进行中外、境外联合培养资助工作。

依据市《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任务书》的要求,学校每年选派大约20名左右的研究生进行中外、境外联合培养。

中外、境外联合培养研究生在外学习的期限一般为2-5个月。

包括理论经济学等国家重点学科。

留学人员应派往教育、科技发达国家(地区)的知名院校,优先考虑与我校有合作研究协议的院校。

依据市《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任务书》的要求,中国人民大学提供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一次性往返国际旅费和留学期间每人每月500美元的生活费。

养研究生共建项目资助”。

又如中国人民大学-日本九州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生项目中日双方相互推荐派遣硕士研究生,赴日学生要求通过日本语3级或实用日本语鉴定的C 级以上。

每年10月获得资格的中国学生赴日学习,双方互认学分,中国学生可申请九州大学硕士学位。

纽约理工大学与西南财经大学合作培养项目通过此合作项目获得纽约理工大学(国际研究中心)硕士学位的学习年限是2年;其中1年在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完成7门硕士课程的学习(辅修课程4门:财务会计、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定量研究方法-I;核心课程3门:市场营销管理学、财务管理、管理经济学),另外1年在NYIT纽约总校区完成。

并且可以选择工商管理硕士项目(含纽约长岛、曼哈顿和加拿大的温哥华校院)的如下专业:会计学、应用经济学、数理应用、金融、国际商业、管理信息系统、营销学、卫生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另外,可修读人力资源管理科学硕士项目(含纽约长岛、曼哈顿校院)。

另有,国外短期学习项目:一方的学生有机会到另一方学校短期学习(一个月、暑期、或一学期)。

在获得全球教育经历同时,也能完成一定课程,而这些学分又可被学生的本校算为学位项目学分。

3、全英文硕士项目人大的“中国经济”全英文硕士项目项目学制2年,面向全球招生,全部教学环节使用英文。

旨在培养既具有坚实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和该专业的应用知识,又了解中国社会与文化,能够把握并分析中国经济政策现状及其未来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

学生毕业后可在与中国经济有关的国际企业、金融组织、政府部门和教学科研部门任职。

学科专业研究方向主要有: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中国对外贸易与投资、中国经济发展与增长和企业理论与实践4、培养建设方面如北大经济学院,在改革创新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一、明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改革研究生学制北大经济学院是全国文科类专业第一批实施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培养制度的试点单位。

此前我院与全国研究生学制一样,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均为3年制,按3年培养时间制订培养计划。

经过10余年的运行情况看,这种学制存在很多问题:第一,在硕士生阶段,绝大部分研究生前一年半基本可以完成学位课程的学习,后一年半基本属于学生自由支配时间。

第二,实施硕士学位三年制的初衷之一是保证硕士研究生在完成学位课程学习任务后,确保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和写作时间,加强研究能力的训练。

实际的情况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绝大部分研究生能够充分利用这一宝贵的自由支配时间,加强研究能力的训练,但是,大致在90年代中期之后,受整个大环境变化的影响,一部分研究生利用学位课程学习任务完成后的自由支配时间或者准备出国考试,或者准备国攻读博士学位考试,另一部分要么轻易地虚度了这段时间,要么在此期间到社会上兼职,硕士学位学位论文绝大部分逐步流于形式。

第三,从国外的经验来看,硕士学位研究生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学位课程的学习,并不强调学位论文。

根据以上情况,我们认为,三年制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而且此占用了宝贵的学校教学资源。

我院在全面总结研究培养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适时调整研究生学制,率先实施二年制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试点。

这一改革是成功的。

总体上,强化了研究生阶段学位课程的学习,强化了基础知识的把握,使得硕士学位研究生阶段的培养目标更为明确。

我们认为,与硕士学位阶段的培养目标的显著差异是,如果说硕士研究生阶段主要是通过学位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强化和提升专业基础,加强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那么,在博士生阶段则主要强化研究能力的训练,确保博士学位论文质量。

基于这种理念和对前期研究生培养工作经验的总结,从2003年2月开始,我院对硕、博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进行全方位的改革,通过强化“硕博连读”机制,实施5年制硕博连读计划,将研究生学位课程集中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后3年在攻读博士学位阶段,主要加强博士生研究能力的培养的系列环节,确保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时间,通过系列规章制度,促进博士生加强博士论文课题的研究和写作。

二、改革研究生选拔机制,强化“硕博连读”现行的硕、博研究生选拔机制存在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我院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探索有效的研究生选拔机制。

我院早在1995年前后实施硕博连读改革试点,是全国文科类率先实施硕博连读试验的单位之一。

每年拿出大约20%左右的博士生招生指标,实施硕博连读。

经过近10年的试验,我们感受到,这种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在研究生选拔机制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可以将自己培养的优秀硕士生纳入到博士生阶段进行继续培养,保证了培养计划的连续性和纵向一体化。

第二,能够解决博士生阶段生源参差不齐的问题。

第三,能够有效杜绝博士生招生工作中存在的其他人为性问题。

实践表明,通过硕博连读机制进入博士生培养阶段与通过应试选拔途径进入博士生阶段,两者相比,前者的平均质量高于后者。

例如,我院由庆云教授指导的2000届博士生田小霞,其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是大学社会科学类首篇获奖博士学位论文,田小霞当年就是属于硕博连读生。

在总结前期培养经验的基础上,此次我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主要容,就是强化硕博连读机制,从2003年秋季入学的硕士生开始,全面实施硕博连读培养计划,今后90%的博士学位攻读者将通过硕博连读机制选拔,10%的博士学位攻读者的选拔机制在总结传统的应试选拔方式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全面改革。

2003年推出的终止半脱产攻读博士学位制度的改革措施,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正面反响。

三、不断优化学位课程设置,提高学位课程质量我院始终重视研究生学位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工作,20余年来,学位课程的设置及其教学计划进行了多次调整。

在本次培养方案的改革中,着重总结了先前学位课程教学方面的经验,揭示了学位课程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硕、博研究生的学位课程设置进行了全面改革。

我们认为,先前在课程设置上,部分基础课程在本、硕、博三个阶段存在衔接上不统一、简单重复等方面的问题,随着本科生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这方面的问题将进一步突出,例如,我院各专业本科生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基础学科的教学要求已达到中级水平,工具课如经济数学提升到B类教学水平(即理工科数学水平)。

本科生教学水准的提升,使得硕、博研究生有关基础学位课程的层次难以实质性拉开。

按先前学制和现行培养方式,导致学生在学位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时间和精力上缺乏保证,硕士学位论文逐步流于形式,博士学位论文质量难以提升;等等。

本次改革方案中,取消先前的硕、博两层次研究生分别单独设置学位课程的教学方式,实施硕、博一体化学位课程教学制度,打通硕、博学位课程。

学位课程不再按硕、博两个阶段分别设置,统一设置经济学院各方向“研究生学位课程”。

所有研究生必须完成规定的“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学位课程”的学习任务,各门课程成绩合格,修满规定的学分。

之前硕士学位课程学分为40学分,博士学位课程为22学分,改革后“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学位课程”学分要求:第一类,拟申请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必须完成50学分的学位课程学习任务。

不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必须修满40学分。

学位课程分为“全院统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三个部分。

全院统一必修课,分为2类:第一类,拟申请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必修的统一必修课。

第二类,不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必修的统一课程。

每专业设置2门专业必修课,其他为自由选修课。

学位课程经过重新进行设计和论证,充分吸收了国外著名经济类学位课程设置的有益经验,体现学位课程的科学性、前沿性、系统性。

如清华大学硕士教育改革:向应用型转型在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整体思路上,一方面,吸取美国模式和欧洲模式中各自的优点。

比如,在博士和专业硕士(比如MBA)培养上,更多地学习美国的经验,而在普通硕士培养上,则更多地借鉴欧洲的经验。

另一方面,又根据中国的国情,探索硕士生培养多元化的新模式,特别是发展出以应用型为主,研究型为辅的硕士教育模式。

改革的重点是由学术研究型硕士向应用型硕士的转型。

与学术研究型不同,应用型硕士项目注重实务,教学方法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

应用型硕士的学位论文将采取多种形式,包括理论研究、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毕业设计等,并增加实习或实践必修环节。

应用型硕士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他们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

为此学院也将吸收一部分来自业界的专业人员承担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

硕士项目向应用型转型后面临的一个挑战是如何使我们的硕士项目有别于而且优于其他学校的类似项目?我们的思路是利用清华国际化的优势,与海外一流大学合作举办双学位。

我们希望三个应用型硕士项目都能与其相对应项目中的海外一流大学建立合作关系,挑选一部分学生到国外学习一段时间,分别满足两所学校对各自硕士学位的要求,使学生获得两个硕士学位。

目前这项工作正在进行中,已经有多所海外著名大学在与我们洽谈。

4、国际化教材、双语教学5、课程考核与国际接轨人大:成绩评定与国际接轨1.研究生课程的成绩由平时成绩(期中考试、作业、读书报告、随堂测验、课堂讨论、出勤等)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考试成绩为“D”以上(含“D”),方可通过该门课程考试,取得学分;考试成绩为“F”,不计学分。

百分制折合标准、成绩评定等级与学分绩绩点对照表如下:分数等级绩点90-100 A 4.086-89 A- 3.783-85 B+ 3.380-82 B 3.076-79 B- 2.773-75 C+ 2.370-72 C 2.066-69 C- 1.763-65 D+ 1.360-62 D 1.0考查课合格P 1.060分以下或者考查课不合格F 0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生赴境外大学学习及课程学分认定中要求派出单位应派研究生到学科水平高、学术声誉好的境外一流大学学习,学习的专业应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