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偶和对仗的区别

合集下载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其它修辞手法汇总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其它修辞手法汇总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格,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

例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仲淹《楼记》)——只对偶,不对仗。

(2)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

(碧野《天山景物记》)——只对偶,不对仗。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鲁迅《纪念和珍君》)——只对偶,不对仗。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七律二首送瘟神》)——既对偶,又对仗。

(6)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改造我们的学习》)——既对偶,又对仗。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既对偶,又对仗。

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对比,反问和设问有什么作用比喻(一)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对偶和对仗的区别是什么

对偶和对仗的区别是什么

对偶和对仗的区别是什么对仗和对偶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

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对偶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对仗是一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的是表达形式上的。

对偶和对仗的区别是什么1、对偶是一种通过将对立的概念、词语或句子放在一起,以突出其差异和对比的修辞手法。

对偶通过强调对立的两个方面,使文本更加丰富和引人注目。

例如:"尽人皆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里的"海内"和"天涯"就形成了对偶关系。

内涵差异:对仗侧重于表达平衡、重复和相似性,而对偶则强调对立、差异和对比。

表达方式:对仗通常通过相似的语法结构和词汇来达到平衡效果,而对偶则通过对立的语法结构和词汇来强调对比效果。

修辞效果:对仗能够营造出一种流畅的节奏感,使文本更易读,而对偶则通过对比的效果使文本更加生动有趣。

2、对仗是一种修辞手法,指的是在句子或词组中,通过重复使用相似的语法结构、词汇、形式等,以达到平衡、节奏感和强化表达的目的。

等位对仗:句子中的成分与成分之间保持平衡,词与词相对应。

例如:"既生瑜,何生亮",这里的“瑜”和“亮”在结构上呈现出对仗关系。

对句对仗:两个句子之间在结构、长度和语法上保持一定的平衡。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两个句子在结构和长度上都保持了一定的对仗。

排比对仗:通过重复一系列相似的短语或句子,以强调重要观点或情感。

例如:"我要的不是大风大浪,我要的是宁静和港湾。

"对偶和对仗各种不同1、修辞手法不同对偶:是修辞手法。

对仗:不是修辞手法。

2、适用文体不同对偶:古今文体都可以运用。

对仗:多用以中古时诗歌。

3、特点不同对偶:独具艺术特色,看起来整齐醒目,听起来铿锵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

对仗: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表现力。

对偶与对仗地区别、其它修辞手法汇总情况

对偶与对仗地区别、其它修辞手法汇总情况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格,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

例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只对偶,不对仗。

(2)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

(碧野《天山景物记》)——只对偶,不对仗。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只对偶,不对仗。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既对偶,又对仗。

(6)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既对偶,又对仗。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既对偶,又对仗。

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对比,反问和设问有什么作用比喻(一)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其它修辞手法汇总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其它修辞手法汇总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格,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

例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仲淹《楼记》)——只对偶,不对仗。

(2)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

(碧野《天山景物记》)——只对偶,不对仗。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鲁迅《纪念和珍君》)——只对偶,不对仗。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七律二首送瘟神》)——既对偶,又对仗。

(6)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改造我们的学习》)——既对偶,又对仗。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既对偶,又对仗。

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对比,反问和设问有什么作用比喻(一)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对仗和对偶的区别

对仗和对偶的区别

对仗和对偶的区别
对仗运用于诗词与对联创作,要求在对偶的基础上,使上下句的对应词语达到“词性一致,平仄相对”的效果;对偶是一种修辞格,目的是达到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与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对仗与对偶运用于不同的文体中,对偶用于散文和诗歌,不讲究平仄相对;对仗只用于律诗或对联,对仗上下联必须平仄相对。

对仗的概念
对仗又称队仗、排偶,指的是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

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

对仗多用于骈文。

对偶的概念
对偶是一种修辞方式,指的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相同的意思的修辞方法。

诗联的修辞手法之八:对偶、对仗

诗联的修辞手法之八:对偶、对仗

诗联的修辞手法之八:对偶、对仗对偶就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对称或相近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对仗是更为严格的对偶,它不仅要符合对偶的条件,还有满足对应字词的声律要求和对仗句子之间同位不重字和异位无不规则重字的要求。

对偶在古体诗运用较为广泛,对仗则在近体诗中运用更为广泛,在词曲中对偶和对仗基本具有相同地位,这是由两者的基本特性决定的,但要注意的是两者不是并列平行的概念,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对仗句一定是对偶句,但对偶句不一定都会对仗句,所以二者具有一定的兼容性。

例如辛弃疾《西江月》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是对仗句,当然也是对偶句,因为在声律上符合交替律和相反律,上下句没有同位重字,也没有不规则重字,符合其它对仗要求。

又如“能改过,则天地不怒;能安分,则鬼神无权”这就是对偶句,但不是对仗句,因为上下句同位重字“能”和“则”。

(一)关于对偶和对仗的区别一般概述为声律和重字两方面,但这也有特例,并得到广泛运用,也就是说不是所有重字和违背对仗声律要求的对偶句都不是对仗句。

1、对仗允许的重字:通常允许几个虚词的同位重字,如“之、而”,例联“动之情,情融郁结;晓之理,理出虚心”上下句重字“之”,但此联句是对仗句。

还有异位规则互重,如挽孙中山联“一人千古,千古一人”。

2、声律违背交替律或相反律,很多情况因为好词好句或是固定词组的缘故让诗联作品的声律难以谐调,但这些对偶句通常我们依然认定为对仗句,特别是在联作中这种情况出现频繁。

鉴于这两点,以前我们所有关于对偶和对仗的区别的论述显得就不很完善了,所以我们只能说对仗是更为严格的对偶,有着一定的格律要求和字句对称要求的对偶句。

(二)对偶和对仗的基本要求。

一是在两句相对时,相对的字词,其词性要相同或相近;二是在两句相对时,两句的句子组成情况要相同和相近。

我们说的“两句相对”指的是相连的两个句子形成对仗,这儿说的对仗其实就是广义的对仗,也就是对偶。

(完整版)对偶与对仗

(完整版)对偶与对仗

• 例如: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岳阳楼记》) ——只对偶,不对仗。 (2)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碧野 《天山景物记》) ——只对偶,不对仗。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只对偶,不对仗。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 嘲》) ——既对偶,又对仗。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毛泽东 《七律二首 送瘟神》) ——既对偶,又对仗。 (6)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 厚腹中空。(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既对偶,又对仗。
春草是报春的使者,更是诗人寄托羁旅乡愁,离情 别绪.春草诗纯以状物取胜,即便是诗中略有抒 情,所抒发的也是一缕淡淡的闲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嫩绿柔香远更浓,春来无处不茸茸。 六朝旧恨斜阳里,南浦新愁细雨中。 近水欲迷歌扇绿,隔花偏衬舞裙红。 平川十里人归晚,无数牛羊一笛风。
• 杨基(1326—1378),字孟载,号眉底,原籍嘉 州,生长在吴中(今江苏吴县)。九岁就能背诵 六经,后来与高启、张羽、徐责号称“吴中四 杰”。洪武初年任荣阳知县,后任山西按察使。 因事罢免,罚作劳役,死于贬所。诗作清润峭 拔。有《眉庵集》。
这首诗是作者在南京写的,看到融融的 春色,激起了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沉思, 又寓情于景,了无痕迹。
• 茸茸:草木茂盛的样子。六朝:历史上吴、东晋、宋、 齐、梁、陈都建都南京,于是称南京“六朝古都”。南 浦:泛指水滨,后多用来指送别之处。歌扇:歌舞时用 的扇子。 “嫩碧柔香远更浓,春来无处不茸茸。”首联从实处着 笔。春天来了,到处是嫩绿的芳草,散发出阵阵幽香, 极目远眺,“更行更远还生”。看到春草马上便引起了 诗人的无尽情思:“六朝旧恨斜阳里,南浦新愁细雨 中。”他愁的是什么呢?原来是六朝旧恨与南浦新愁, 一句吊古,一句伤别,愁不同而缘由一也。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其它修辞手法汇总之欧阳德创编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其它修辞手法汇总之欧阳德创编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格,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

例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只对偶,不对仗。

(2)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

(碧野《天山景物记》)——只对偶,不对仗。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只对偶,不对仗。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既对偶,又对仗。

(6)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既对偶,又对仗。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既对偶,又对仗。

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对比,反问和设问有什么作用比喻(一)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对偶又可分为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厌相对、不重复用字(也就是对仗)。

宽式对偶对严式对偶五条要求只要有一部分达到就可以,不很严格。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形式。

所谓“相象”,是说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不同之点较少,所以区别起来就较为困难。

二者竟有何区别呢?
1、对仗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仗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3、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仗,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
的兼类现象。

要真正明了对偶与对仗的特点,不妨为例为证: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个句子虽然字数相对,但由于其平仄不相对,音律欠和谐,并在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了“天下”、“之”、“而”等词语,所以不合对仗的要求,应归入对偶。

再看下面的句子(对联):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幅对联不仅上下句字数相同、词性一致,且平仄相对,所以应归入对仗。

至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对偶的外延大于对仗,而内涵则小于对仗。

对仗一定是对偶,但对偶不一定是对仗,只有严式的对偶才是对仗。

作为修辞方法的对偶,常常被广泛用于各种文体,其中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运用尤其频繁。

对仗则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特殊创作技法,后来又被用于对联撰写。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

”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
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中学课文中运用互文的古诗文句
子是很多的,如: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
泉香而酒冽(《醉翁亭记》)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捕蛇者说》)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孔雀东南飞》)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孔雀东南飞》)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阿房宫赋》)
互文的特征是“文省而意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结构特征:互省。

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
兰诗》),句前部分省去“壮士”,句后部分省去“将军”,“将军”
与“壮士”分置,前后互相交错补充。

二、语义特征:互补。

女口:“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木兰对着窗户,已包含对着镜子,“理”和“贴”两个动作是在同一情境中进行的,译时应将它们拼合起来。

互文有种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一、同句互文。

即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的互文。

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一
句,“秦”和“汉”是互相补充。

又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东
船西舫悄无言”“东犬西吠”亦属此类。

二、邻句互文。

即在相邻的句子里出现互文。

这类句子又可分两类:
1、双句互文。

如《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多句互文。

如《木兰辞》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东市” “西市” “南市” “北市”组成互文,意思是跑遍了许多市集,购齐了出征所需之物,而不是在某一个集市上只买某一样东
西。

《孔雀东南飞》中“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诵诗书”句,亦属此类。

三、重章互文,指写作时把完整的意思拆开,分别放在各章,
阅读时把几章内容相互参照,互相补足。

如《伐檀》:“坎坎伐檀兮…… 坎坎伐辐兮坎坎伐轮兮”这是诗歌辞赋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如何正确理解互文句的句义?可以按照这样的原则:即上下两句或一句中的两个陈述部分同时适应于两个陈述对象。

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为例,这句话中的两个陈述部分是“喜”和“悲”,两个陈述对象是“物”和“己”,“喜”和“悲”同时陈述“物”和“己”,即为:不以“物”和“己”而“喜”和“悲”。

此句用白话就很容易表达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者悲伤。

”对用一句话采用互文修辞的句子、意义的理解,同样适合上述原则,如白居易的《琵琶
行》中“主人下马客在船”,即为“主人和客人” “一起下了马,登上了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