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劳德·霍夫曼
1974年化学诺贝尔奖颁奖词

1974年化学诺贝尔奖颁奖词
摘要:
1.1974 年化学诺贝尔奖的背景和获奖者
2.获奖者的主要贡献和研究成果
3.获奖者的影响和意义
正文:
1974 年化学诺贝尔奖授予了美国化学家艾伦·J·赫格、英国化学家乔治·W·吉尔伯特和瑞典化学家保罗·J·霍夫曼,以表彰他们在生物化学领域的开创性研究。
艾伦·J·赫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蛋白质和核酸的结构与功能,他通过研究蛋白质的结构,揭示了生物体内许多重要过程的机制。
乔治·W·吉尔伯特则因在核酸结构方面的突破性发现而获奖,他的研究成果为基因克隆和DNA 测序等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保罗·J·霍夫曼则因为在立体化学和反应机理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而获奖,他的研究为有机化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三位化学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为生物化学和有机化学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还为生物技术、药物研发等相关产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此外,他们的研究成果还推动了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如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
总的来说,1974 年化学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研究成果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还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初中语文文摘(人生)化学诺奖得主霍夫曼:化学的终极语言是诗歌

化学诺奖得主霍夫曼:化学的终极语言是诗歌美国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罗阿尔德·霍夫曼,在44岁时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当时,有记者追问获奖原因,他并未给出具体答案。
几年后,当他的又一本诗集《间隙与边缘》出版后,其友国际量子分子科学院院士皮卡说:“也许化学的终极语言,应该是——诗歌。
”这话,说出了霍夫曼杰出的奥秘。
至今,他已出版了《蜕晶态》《记忆效应》《孤子》等五本诗集,被誉为化学诗人。
对诗歌的钟爱,始于童年。
1937年,霍夫曼出生在波兰,出生后不久,就与所有波兰人一样,沦为德国纳粹的阶下囚。
霍夫曼的父亲以牺牲自己为代价,买通了看守,让儿子和妻子逃出集中营,在一所学校简陋的图书室里躲藏。
随后十八个月,在这片狹小的天地里,不想让霍夫曼的生活枯燥无趣,母亲从乱糟糟的书堆里翻出几本诗集,每天读给他听。
优美的诗句,营造出神奇的意象世界,帮霍夫曼赶走了逃亡阴影。
从此,他和诗歌有了不解之缘。
1949年2月,历经千辛万苦,霍夫曼全家来到美国纽约。
童年的艰辛,让他特别珍惜求学机会,仅用三年时间就取得了化学专业学士学位,而后北上哈佛,攻读博士学位。
25岁那年,霍夫曼入选哈佛大学研究会,不久发现并提出周环反应的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
28岁,他进入常青藤名校康奈尔大学,三年后,就从副教授晋升为正教授。
所有人以为霍夫曼会潜心科学研究时,他不务正业地写起了诗歌。
只因童年母亲读诗的声音,总回响在心灵世界里,让他不能自拔。
其实,早在读本科时,霍夫曼就选修了著名诗人范道伦的诗歌阅读课。
他有个愿景:将科学和人文艺术统一。
他认为,两者都涉及创造行为,需要手艺,才能干出漂亮活,并且都关注细节。
这种认识,让他更深地体会到化学的趣味。
他觉得,通过诗歌,可以呈现看似枯燥的科学隐喻,让世人一目了然。
1977年,霍夫曼发表了第一首诗,咏叹原子世界,并做出哲学反思。
在康奈尔大学,他结识了自然哲学家兼诗人安蒙斯。
他们邀约诗歌爱好者每周聚会,朗诵新作,互相点评。
初中语文文摘(人生)化学诺奖得主霍夫曼:化学的终极语言是诗歌

化学诺奖得主霍夫曼:化学的终极语言是诗歌美国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罗阿尔德·霍夫曼,在44岁时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当时,有记者追问获奖原因,他并未给出具体答案。
几年后,当他的又一本诗集《间隙与边缘》出版后,其友国际量子分子科学院院士皮卡说:“也许化学的终极语言,应该是——诗歌。
”这话,说出了霍夫曼杰出的奥秘。
至今,他已出版了《蜕晶态》《记忆效应》《孤子》等五本诗集,被誉为化学诗人。
对诗歌的钟爱,始于童年。
1937年,霍夫曼出生在波兰,出生后不久,就与所有波兰人一样,沦为德国纳粹的阶下囚。
霍夫曼的父亲以牺牲自己为代价,买通了看守,让儿子和妻子逃出集中营,在一所学校简陋的图书室里躲藏。
随后十八个月,在这片狹小的天地里,不想让霍夫曼的生活枯燥无趣,母亲从乱糟糟的书堆里翻出几本诗集,每天读给他听。
优美的诗句,营造出神奇的意象世界,帮霍夫曼赶走了逃亡阴影。
从此,他和诗歌有了不解之缘。
1949年2月,历经千辛万苦,霍夫曼全家来到美国纽约。
童年的艰辛,让他特别珍惜求学机会,仅用三年时间就取得了化学专业学士学位,而后北上哈佛,攻读博士学位。
25岁那年,霍夫曼入选哈佛大学研究会,不久发现并提出周环反应的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
28岁,他进入常青藤名校康奈尔大学,三年后,就从副教授晋升为正教授。
所有人以为霍夫曼会潜心科学研究时,他不务正业地写起了诗歌。
只因童年母亲读诗的声音,总回响在心灵世界里,让他不能自拔。
其实,早在读本科时,霍夫曼就选修了著名诗人范道伦的诗歌阅读课。
他有个愿景:将科学和人文艺术统一。
他认为,两者都涉及创造行为,需要手艺,才能干出漂亮活,并且都关注细节。
这种认识,让他更深地体会到化学的趣味。
他觉得,通过诗歌,可以呈现看似枯燥的科学隐喻,让世人一目了然。
1977年,霍夫曼发表了第一首诗,咏叹原子世界,并做出哲学反思。
在康奈尔大学,他结识了自然哲学家兼诗人安蒙斯。
他们邀约诗歌爱好者每周聚会,朗诵新作,互相点评。
化学诺奖得主霍夫曼:化学的终极语言是诗歌

化学诺奖得主霍夫曼:化学的终极语言是诗歌作者:汪洋来源:《课外语文·中》2019年第06期美国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罗纳尔德·霍夫曼,在44岁时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当时,有记者追问获奖原因,他并未给出具体答案。
几年后,當他的又一本诗集《间隙与边缘》出版后,其友国际量子分子科学院院士皮卡说:“也许化学的终极语言,应该是——诗歌。
”这话,说出了霍夫曼杰出的奥秘。
至今,他已出版了《蜕晶态》《记忆效应》《孤子》等五本诗集,被誉为化学诗人。
霍夫曼对诗歌的钟爱,始于童年。
1937年,霍夫曼出生在波兰,出生后不久,就与所有波兰人一样,沦为德国纳粹的阶下囚。
霍夫曼的父亲以牺牲自己为代价,买通了看守,让儿子和妻子逃出集中营,在一所学校简陋的图书室里躲藏。
随后十八个月,在这片狭小的天地里,母亲不想让霍夫曼的生活枯燥无趣,从乱糟糟的书堆里翻出几本诗集,每天读给他听。
优美的诗句,营造出神奇的意象世界,帮霍夫曼赶走了逃亡阴影。
从此,他和诗歌有了不解之缘。
1949年2月,历经千辛万苦,霍夫曼全家来到美国纽约。
童年的艰辛,让他特别珍惜求学机会,仅用三年时间就取得了化学专业学士学位,而后北上哈佛,攻读博士学位。
25岁那年,霍夫曼入选哈佛大学研究会,不久发现并提出周环反应的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
28岁,他进入常青藤名校康奈尔大学,三年后,就从副教授晋升为正教授。
所有人以为霍夫曼会潜心科学研究时,他却“不务正业”地写起了诗歌。
只因童年母亲读诗的声音,总回响在心灵世界里,让他不能自拔。
其实,早在读本科时,霍夫曼就选修了著名诗人范道伦的诗歌阅读课。
他有个愿景:将科学和人文艺术统一。
他认为,两者都涉及创造行为,需要手艺,才能干出漂亮活,并且都关注细节。
这种认识,让他更深地体会到化学的趣味。
他觉得,通过诗歌,可以呈现看似枯燥的科学隐喻,让世人一目了然。
1977年,霍夫曼发表了第一首诗,咏叹原子世界,并做出哲学反思。
在康奈尔大学,他结识了自然哲学家兼诗人安蒙斯。
历年诺贝尔化学_生理或医学将获奖名单

1901-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及其主要成就,学化学应该了解一下,欢迎分享!来源:蒋厚维的日志1901年范霍夫 (Jacobus Henricus van't Hoff,1852—1911) 荷兰人,研究化学动力学和溶液渗透压的有关定律。
1902年 E.费歇尔(Emil Fischer,1852—1919) 德国人研究糖和嘌呤衍生物的合成。
1903年阿累尼乌斯(Sir WilUsm Ramsay,1852—1916) 瑞典人,提出电离学说。
1904年拉姆〃塞(Sir William Ramsay,1852—1916) 英国人,发现了惰性气体。
1905年拜耳 (Adolf von Baeyer,1835—1917) 德国人,研究有机染料和芳香族化合物。
1906年莫瓦桑 (Henri Moissan,1852—1907) 法国人,制备单质氟。
1907年布赫纳 (Edward Buchner,1860--1907) 德国人,发现无细胞发酵现象。
1908年 E.卢瑟福 (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 英国人,研究元素蜕变和放射性物质化学。
1909年 F.W.奥斯瓦尔德 (Friedrich Wilhein Ostwald,1853—1932) 德国人,研究催化、化学平衡、反应速率。
1910年瓦拉赫 (Otto Wallach,1847—1931) 德国人,研究脂环族化合物。
1911年 M.居里(居里夫人)(Marie Curie,1667—1934)(女) 法国人,发现镭和钋,并分离镭。
1912年梅林尼亚 (Victor Grignard,1871—1935) 法国人,发现用镁做有机反应的试剂。
萨巴蒂埃 (Paul Sabatier,1854—1941) 法国人,研究有机脱氧催化反应。
1913年维尔纳 (A1fred Werner,1866—1919) 瑞士人,研究分子中原子的配位,提出配位理论。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名单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名单自1901年起,诺贝尔化学奖已经颁发了一百多年。
以下是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名单:1901年:雅各布斯·冯特·霍夫曼1902年:埃米尔·冯·贝林1903年:赫尔曼·埃米尔·费希特1904年:威廉·拉姆赛1905年:亨利·莫瑞1906年:爱德华·弗兰克兰德1907年:阿尔贝特·阿布拉姆森1908年:恩斯特·鲁特福德1909年:威廉·欧斯特1910年:奥托·瓦勒拉·安德烈·冯·拜尔1911年:玛丽·居里1912年:维克托·格里戈里维奇·托普奇尼1913年:阿尔弗雷德·沃纳·伯格1914年:费迪南德·弗雷德里希·浮士德1915年:理查德·威廉·威尔斯1918年:弗里茨·哈伯1919年:约翰·赫尔曼·维伦1920年:瓦尔特·诺伯1921年:弗雷德里克·萨格1922年:弗朗西斯·阿斯顿1923年:弗里茨·泽纳克1925年:理查德·阿德博1926年:西里尔·诺特1927年:海因里希·瓦尔特1928年:奥尔瑟·维布伦1929年:阿瑟·哈蒙德1930年:汉斯·冯·欧夫1931年:卡尔·威廉·玛克希1932年:伊里亚·梅切尼科夫1934年:哈罗德·乌雷1935年:弗雷德里克·吉尔伯特 1936年:彼得·德拜弗1937年:诺曼·霍克斯沃思1938年:理查德·克鲁克1939年:保罗·克鲁斯1943年:乔治·德维1944年:奥德里·莫尔1945年:奥特-赫恩里希·迪尔斯 1946年:詹姆斯·桑德斯顿1947年:罗伯特·罗宾逊1948年:阿尔贝特·杜克1949年:威廉·默文1950年:奥托·保罗·赫滕斯坦1951年:埃德蒙·哈斯勒1952年:阿尔弗雷德·赫夫曼1953年:赫尔曼·斯图尔特1954年:林纳斯·鲍林1955年:文森特·杜比西1956年:西尔斯·奥特1957年:阿瑟·坎通1958年:弗雷德里克·萨克斯1959年:尼古拉斯·巴伦1960年:威拉德·利卡1961年:梅尔文·卡尔文1962年:马克斯·佛居斯1963年:卡尔·齐尔斯1964年:多尔切斯·因格利斯1965年:罗伯特·伯纳德·伍德沃德 1966年:罗伯特·S·穆林1967年:马努埃尔·佩雷兹·戈麦斯 1968年:哈里·韦特1969年:德瑞克·巴顿1970年:路易斯·福卡1971年:格拉德斯通·贝克1972年:克里斯多夫·安森1973年:艾弗雷德·赫希1974年:保罗·弗洛里1975年:约翰·康威1976年:威廉·利普斯柏1977年:伊利亚·梅切尼科夫1978年:彼得·米歇尔·阿巴拉夫1979年:乔治·默克尔1980年:保罗·贝尔茨1981年:肯尼斯·阿罗1982年:亨里克·达蒙1983年:亨利·塔夫茨1984年:罗伯特·布鲁斯·梅里菲尔德 1985年:赫伯特·奥尔茨1986年:邓肯·赖特1987年:查尔斯·佩德森1988年:约翰·波拉德1989年:托马斯·刘易斯1990年:埃利奥特·斯蒂尔1991年:理查德·雷特利奇1992年:鲍姆·欧斯特1993年:kary Mullis1994年:乔治·奥尔巴赫1995年:马里奥·莫洛纳1996年:罗伯特·富勒1997年:保罗·博耶尔1998年:瓦尔特·考恩1999年:阿哈德·扎德2000年:阿兰·赛克2001年:威廉姆·诺尔斯2002年:约翰·贝内特·弗朗西斯 2003年:彼得·阿格雷2004年:阿伦·赫克2005年:罗伯特·格拉布斯2006年:罗杰·库内2007年:李政道2008年:马丁·查尔弗斯2009年:文森特·扬2010年:理查德·赫克和阿达·尤劳 2011年:丹尼尔·谢辛格2012年:罗伯特·莱夫科维茨2013年:马丁·卡普莱2014年:埃里克·贝茨2015年:托马斯·林德斯特勒2016年:让-皮埃尔·萨维纳2017年:雅克·迪布洛克2018年:弗朗西斯·阿诺德、乔治·史密斯、格雷戈里·温特 2019年:约翰·古德诺夫、斯坦利·惠廷汉姆、阿卡迪亚·谢米亚2020年:艾米·瑞斯、詹妮弗·杜德纳、埃米尔·克罗伊德尔以上就是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名单。
1901-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诺贝尔化学奖历年得主(1901-2020)1、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特霍夫(Jacobus Hendricus Van'Hoff)(1852–1911)国籍:荷兰190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获奖理由:发现了溶液中的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渗透压规律以及对立体化学和化学平衡理论作出的贡献。
2、埃米尔·费雷(Emil Fischer)(1852–1919)国籍:德国190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获奖理由:为有机化学广泛应用于现代工业奠定了基础。
3、斯万特·奥古斯特·阿累尼乌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1859–1927)国籍:瑞典190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获奖理由:运用物理化学规律阐述了毒素和抗毒素的反应。
4、威廉·拉姆赛(William Ramsay)(1852–1916)国籍:英国190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获奖理由:发现了气态惰性元素,并确定了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5、阿道夫·冯·贝耶尔(Asolf von Baeyer)(1835–1917)国籍:德国190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获奖理由:发现靛青、天蓝、绯红现代三大基本柒素分子结构。
6、亨利·莫瓦桑(Henri Moissan)(1852–1907)国籍:法国190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获奖理由:首次制得单质氟。
7、爱德华·毕希纳(Eduard Buchner)(1860–1917)国籍:德国190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获奖理由:发现无细胞发酵工艺,对制糖、酿酒工业产生重大意义。
8、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国籍:英国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获奖理由:对元素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成果为“人工核反应”技术奠定基础。
9、威廉·奥斯特瓦尔德(F.Wilhelm Ostwald)(1853–1932)国籍:德国190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获奖理由:为催化剂作用、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方面的研究作出突出贡献。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五)】1965年化学奖得主

化学奖美国科学家伍德沃德因人工合成类固醇、叶绿素等物质获诺贝尔化学奖。
罗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1917年4月10日–1979年7月8日,)美国有机化学家,对现代有机合成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尤其是在合成和具有复杂结构的天然有机分子结构阐明方面。
获1965年诺贝尔化学奖。
与其同事罗尔德·霍夫曼共同研究了化学反应的理论问题。
后者也获得了198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现代有机合成之父伍德沃德人物生平RobertBurnsWoodward1917一1979伍德沃德[1]1917年4月10日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
从小喜读书,善思考,学习成绩优异。
1933年夏,只有16岁的伍德沃德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美国的著名大学麻省理工学院。
在全班学生中,他是年龄最小的一个,素有“神童”之称,学校为了培养他,为他一人单独安排了许多课程。
他聪颖过人,只用了3年时间就学完了大学的全部课程,并以出色的成绩获得了学士学位。
伍德沃德获学士学位后,直接攻取博士学位,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学完了博士生的所有课程,通过论文答辩获博士学位。
从学士到博士,普通人往往需要6年左右的时间,而伍德沃德只用了一年,这在他同龄人中是最快的。
获博士学位以后,伍德沃德在哈佛大学执教,1950年被聘为教授。
他教学极为严谨,且有很强的吸引力,特别重视化学演示实验,着重训练学生的实验技巧,他培养的学生,许多人成了化学界的知名人士,其中包括获得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波兰裔美国化学家霍夫曼(R.Hoffmann)。
伍德沃德在化学上的出色成就,使他名扬全球。
1963年,瑞士人集资,办了一所化学研究所,此研究所就以伍德沃德的名字命名,并聘请他担任了第一任所长。
伍德沃德是本世纪在有机合成化学实验和理论上,取得划时代成果的罕见的有机化学家,他以极其情巧的技术,合成了胆甾醇、皮质酮、马钱子碱、利血平、叶绿素等多种复杂有机化合物。
据不完全统计,他合成的各种极难合成的复杂有机化合物达24种以上,所以他被称为“现代有机合成之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德·霍夫曼——优秀的犹太化学家
劳德·霍夫曼,美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因为提出了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而获得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
二次大战血腥童年
1937年7月18日,劳德·霍夫曼出生于波兰的兹洛乔夫。
霍夫曼的爸爸是一名土木工程师。
而他的妈妈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全家只有霍夫曼一个孩子。
当时,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夕,波兰处在德国和苏联之间,形势非常严峻。
后来波兰被德国占领了,从此,波兰人民都陷入到了黑暗的生活当中。
因为德国纳粹在本国就仇视犹太人,有着很严重的种族歧视,在战争期间,有数百万的犹太人被害。
而在德国的占领区内,依然实行这种政策。
设置了很多集中营和劳动营,专门关押犹太人。
霍夫曼一家正是犹太人,他们开始被送进了一个犹太人区域内居住,后来被送进了劳动营。
霍夫曼的爸爸发觉情势不妙,感到很大的危机,私下偷偷把霍夫曼的妈妈和霍夫曼送出了劳动营。
母子二人在一个好心乌克兰人的帮助下,躲过了德国人的搜查。
波兰被占领后,开始出现了很多地下组织,反抗德国人的入侵。
霍夫曼的爸爸也参加了地下组织,他们偷偷计划着从劳动营里跑出去的计划。
但是在逃跑计划实行之前,就被德军发现了,他们把霍夫曼的爸爸还有那些地下工作者都处决了。
从此,就剩下霍夫曼和妈妈一起相依为命了。
他们东躲西藏,到处躲避德国人的搜查,日子过得非常的艰辛。
后来,波兰解放了,霍夫曼和妈妈再也不用提心吊胆的过日子,不用再担心受到生命的威胁了,然后他们来到了克拉克夫,母亲又再嫁了。
不论经过多少苦难,不管曾经有过多么艰辛的日子,日子总归是要过下去的。
犹太民族是一个坚强的民族。
定居美国适应生活
继父名叫保尔·霍夫曼,他是一个非常和蔼温和的人。
对于从小就失去父亲的霍夫曼照顾有加,对他非常的好。
但是霍夫曼并没有过上一段安稳的日子。
他们全家先是以难民的身份从波兰离开到了斯洛伐克,然后又到了奥地利,居住在难民的居住所里。
几经辗转,最后他们全家来到了美国,定居在了纽约。
离开让他们充满痛苦回忆的欧洲队他们来说是一件好事,可以在一个新的大陆开始新的生活。
但是那些日子里的惨痛经历,霍夫曼一生都不会忘记。
那段日子简直是太痛苦了,这让霍夫曼在短短的时间里成长了许多,也成熟了许多。
经历过什么样的事情,人就会生成什么样的性格。
霍夫曼从小的经历,把他的性格磨练的非常坚毅。
来到美国所面对的第一个困难就是语言问题。
霍夫曼非常想进入学校学习,但是他跟不懂英语。
为了顺利进入学校,他拼命练习,幸运的是,霍夫曼的语言天赋很高,很快他就学会了英语,进入了学校学习。
在以前拼命逃亡的日子里,霍夫曼根本没有机会学习和读书,也没有机会接触到知识。
上了学之后,他根本就跟不上老师的教学的进度,和同学们的差距很大,每次考试都是班里最后几名。
霍夫曼没有气馁,他用比别人多几倍的时间来学习,自己补那些落下的课程。
慢慢的,霍夫曼追了上了。
他终于和同学们学习的进度一样了。
其实这种困难对于霍夫曼来说根本不算什么,这和霍夫曼以前在战争中所遭遇的困难根本没有办法比。
很快他就适应了美国的生活。
高中毕业后,霍夫曼正式加入了美国国籍。
霍夫曼的继父想让霍夫曼在大学里学习医学专业。
因为医生在美国是个收入稳定而且受人尊敬的职业。
继父想让霍夫曼以后有一个好的生活。
霍夫曼当时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他报考了哥伦比亚大学的预科医学。
爱上化学严师指导
暑假里,霍夫曼为了赚取学费到处打工。
让他最为深刻的两个打工的地方是华盛顿的国家标准局还有鲁克海国家文化实验室。
这两个机构有很先进的科学设备。
在这里,他看到了科学家们每天兢兢业业的研究,有着很浓厚的科学氛围。
在这里,霍夫曼开阔了眼界,逐渐了解了科学的世界。
他觉得很神奇,觉得科学充满了惊奇和神秘感。
他开始对科学产生了兴趣。
一个暑假,霍夫曼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了。
他对科学的喜爱到了很深的程度。
都说环境恩能够够改变一个人,这句话确实不假。
霍夫曼想要继续研究科学,他不想再读医生专业了。
霍夫曼和自己的继父说了自己的想法,虽然科学家没有医生的收入高,但是这是霍夫曼自己的理想。
继父没有反对霍夫曼,并且鼓励他追寻自己的梦想。
最终,霍夫曼考取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化学系,四年的时间过去后,霍夫曼又考上了哈佛的研究生继续学习化学。
等到霍夫曼博士毕业后,他来到著名的化学家伍德沃德教授身边担当助手。
伍德沃德教
授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他是一名非常好的导师,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生。
但是伍德沃德教授是个非常严厉的人,他对待学生非常的严格。
绝对不允许在实验过程中出现技术性差错和一些基本错误。
霍夫曼刚开始总是被伍德沃德教授批评。
比如批评他的论文写的不够有逻辑性不够严谨等等。
一般的同学总是被批评也许会产生退缩的想法,但是霍夫曼没有。
从小形成的坚毅的性格使得他每次都会虚心的接受教授提的意见,然后自己回去慢慢的找出自己的错误然后进行改正。
伍德沃德教授的指导下,霍夫曼进步的非常快。
在霍夫曼不懈的努力下,霍夫曼取得了很多的成果,后来在1981年,因为提出了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霍夫曼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conservation of molecular orbital symmetry,principle of 在协同反应中,反应循着保持分子轨道对称不变的方式进行。
若在协同反应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某种对称要素,反应物和产物的分子轨道都可以按这种对称操作分类,则反应物与产物的分子轨道对称性相合时反应就易于发生,而不相合时就难于发生。
单步骤的化学反应称为基元反应。
协同反应是这样一种基元反应,在其反应过程中所涉及的化学键的变动是协同一致地进行的。
一般说来,基元反应都是协同过程。
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不仅阐明了一系列协同反应的机理和过程,而且能够指导人们去解释和预测一系列化学反应的方向、难易程度和产物的立体构型。
它把量子力学由静态发展到了动态的阶段,这个理论被誉为“认识化学反应的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
(王睿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