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2000字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
【篇一: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
人生永远都是忙忙碌碌,生命无时无刻不再向前推进,我们总觉得闲适的时光,永远都那么少,什么才是我们可以抓住的时光呢?最近在读于丹老师的新作《人间有味是清欢》,她以一个女性清丽的口吻,娓娓道来,她书中讲述的道理,让我们明白,人的一生充满了种种不确定,前途叵测,我们无法预知下一刻会发生什么。
只有给生命中留白,给生活中留闲,才能在寻常平凡的日子里,寻找到自己内心的那一方幸福。
《人间有味是清欢》是于丹对人生、文化、社会、生活的多方考量,也是她第一次自我剖析其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的一部哲理散文集。
全书紧扣作者的自我成长经历,从生命、成长、幸福、闲情、行走、流年六个部分与我们分享了自己的人生。
一碗面、一座城、一个节日,在她的笔下都生动鲜活,都有了各自的生命,以女性独有的温馨视角,去串联出哲理的教育意义,让我们在这个物欲横流,浮躁繁华的社会中,感受到一份宁静,获得内心的充实和幸福,体会夕阳、流水、落花、让我们感动的那些瞬间。
、
人生在世,难得体会这种“清欢”有幸觅得一处好景致,有幸觅得一处好光阴,一定要放下手头的所有事情,推掉生。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范文(优选3篇)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范文(优选3篇)《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范文(优选3篇)用心看完一本经典著作后,你有什么样的理解呢?现在是时候抽出来時间写写读后感了。
那麼大家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列是我帮大伙儿梳理的《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范文,期待可以协助到大伙儿。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范文1许你浮生,一个素雅的关键字,它源于苏东坡的浣溪沙“绵绵细雨斜风作小寒节气,淡烟疏柳媚清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长路。
雪沫乳花浮午盏,廖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想来林清玄的《人间有味是清欢》就是以这儿感慨万千的吧。
林清玄眼里的许你浮生,是在幽静中,享有素雅的欢爱,是一种悠闲自在,幽静,随意与舒适的生活状态。
创作者年青时,爱好四处去玩。
或饮一壶茶或爬一次山。
可是,如今重游旧地时,却发觉,如今的一切都如加速了步伐,从此找不着原先的那类觉得了。
目前的是汽车喇叭的”嗡嗡叫”,大街上路人匆匆忙忙的步伐,就连茶馆,也是浓烟围绕,令人喘不过气。
“许你浮生”是性命的加减法。
在大家放弃了凡俗的追求和冲动的捆缚,返回最单纯性的开心,是生命里最有味道的情景。
“许你浮生”便是丰子恺金庸小说的“人散后,一钩新月天似水”;五柳先生的“悠然见南山,古道西风瘦马”许你浮生………意味着它是一种优雅的文化艺术。
双休日日,与亲人去爬山,“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好像是爬山的入世与出世,但在山路上,都是人头攒动的游客,放眼望去,像一条长队,期内还时常掺杂着商人的吆喝声。
爬到峰顶,却看不见一片的涿州松林,只是放眼望去的摩天大厦,“会当临绝对,一览众山小”也只有是脑子里的景色了,吹来的风掺杂着污秽的气体,连“清”也没有更不要说“许你浮生”了。
“许你浮生”不是受化学物质的拘束的,沒有外在标准的。
它是发自肺腑的爱意,只需心里多情,随处都是有许你浮生。
世间随处是清欢,在昏灯下翻着颇具书香的书,或下笔挥笔;或饮一口茶,感受茶韵弥漫着。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范文2“人间有味是清欢,全部委婉委婉、低沉沉稳的事情,都仅仅为了更好地能够更好地沉积,铅华洗尽,如果有一天,如果你走遍岁月万水千山,尝尽世态风雨千味,依然能够回到起点的明亮、清正,则为真真正正的质朴、真真正正的许你浮生。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

《人间有味是清欢》是一部关于美食的散文集,作者通过描绘各种美食,展现了生活的美好和温馨。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美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
这本书中,作者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述了各种美食的制作过程、口感和味道,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些美好的场景之中。
书中的美食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情感、一种记忆。
通过美食,我们可以品味到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到人生的起伏波折。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了解了各种美食的制作方法和口感特点,更深入地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食的追求。
作者通过美食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这种情感深深地打动了我。
同时,书中还有许多关于人生的思考和启示。
作者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向我们传达了许多人生的智慧和道理。
这些思考和启示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生活。
总的来说,《人间有味是清欢》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美食散文集。
它不仅让我们品味到了美食的滋味,更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温馨。
如果你也热爱生活、热爱美食,那么这本书一定会成为你的最爱之一。
林清玄《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

林清玄《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林清玄先生的散文,犹如一缕春风,能拂去人们内心的烦躁,又如一壶清茶,能冲淡人们生活的苦涩,细细品味,余味无穷。
“清欢”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不刻意追求华丽,却能从中体验到乐趣的生活状态。
读完林清玄先生的《人间有味是清欢》,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清欢”。
林清玄先生用他细腻的笔触,将清淡的欢愉描摹得生动而富有感染力。
他笔下的生活,平淡而真实,却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他善于从最平常的事物中挖掘出美,发现美,并用最简洁、最质朴的语言将之娓娓道来,让人读来倍感亲切,也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中的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细节。
“清欢”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为了生计疲于奔波,为了功利忙于奔命,却很少有人能停下来欣赏路边的风景,品味生活的甘甜。
而林清玄先生却能在最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体验生活的乐趣。
他说:“人生的至高境界就是淡泊以明志,清欢以养心。
”这正是他一生的写照。
在《煮雪》中,他说:“把心中的繁重与负担放下,保持一颗平常心,珍惜眼前的幸福,珍惜当下的人和事。
”这正是他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在《桃花心木》中,他告诉我们:“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会养成独立自主的心。
”这正是他教给我们的生活智慧。
“清欢”是一种人生的哲学。
在林清玄先生的笔下,无论是山川草木、花鸟虫鱼,还是生活中的一饮一啄,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他说:“人生如一场修行,修的就是一颗心。
”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保持一颗平常心,就能在平淡中找到生活的乐趣。
正如他在《桃花心木》中所说:“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这就是他在人生修行中所悟出的道理。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林清玄先生的文字如同一股清泉,流过我的心田,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宁静。
我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尝试从平淡中发现生活的美好和乐趣。
我相信,只要我们保持一颗平常心,就能在平淡中找到生活的滋味。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以下是关于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一)2016级精神医学专业本科2班王丞基“人间有味是清欢,所有含蓄婉转、深沉内敛的事物,都只是为了更好地沉淀,洗尽铅华。
如果有一天,当你踏遍岁月千山万水,尝遍世情风霜百味,依旧可以回到最初的明朗、清白,则为真正的朴素、真正的清欢。
”央视节目《百家讲坛》中的于丹《论语》心得一经播出就给大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于丹这个名字也似乎走进了人们日常的社会生活当中,很多人因此了解、认识了于丹。
而我真正的开始了解于丹,是因为半首诗的缘故。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这两句正是出自北宋词人宋祁《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的下片。
于丹在这两句诗的后面写到:中年况味,手中的酒杯换了茶盏,不劝斜阳。
甚喜,这句简短的话中所潜在的境界正是我想在青年转变中年过程中所追求的,尽管过去从未仔细研究过于丹教授的作品,但仅此一句就让我从内心感受到我与于丹教授在精神上的追求有某些志同道合。
“当你因为没有鞋穿而哭泣的时候,想想那些失去双脚的人”。
我们都知道在这个宇宙当中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同理,当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想想的时候会不会发现,幸运与不幸亦是如此呢?其实人人都有一些被别人羡慕的幸福,但不要虚构着别人的幸福,浪掷了自己手中握住的价值。
正如于丹教授所说,如果想明白这一点,也许你的日子也在被别人暗暗羡慕着。
小时候总觉得自己拥有的太少,所以以此抱怨父母、抱怨家庭,而逐渐长大以后才发现,原来一直以来都真的只是自己想要的东西实在太多。
至今我还会被老同学调侃说,还记得上小学那会儿,每天穿着花衬衫坐着小车上下学。
回想起十几年前还是孩子的时候并没觉得那有什么特别,但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原来我也被很多同龄人羡慕。
现在我时常觉得自己很幸运,在经历大大小小的坎坷以后,生活带给我的更多是成长与成熟,而不是伤害。
林清玄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

林清玄《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导语:读一篇好的文章,总会令读者有很多的感悟和共鸣。
下面是林清玄《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欢迎大家参阅,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林清玄《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一清欢,一个淡雅的字眼,它出自苏轼的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清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廖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想必林清玄的《人间有味是清欢》就是从这里有感而发的吧。
林清玄眼中的清欢,是在清静中,享受淡雅的欢愉,是一种悠闲,清静,自由与舒服的生活状态。
作者年轻时,喜好到处游玩。
或饮一壶茶或爬一次山。
但是,现在旧地重游时,却发现,现在的一切都如加快了脚步,再也找不到原来的那种感觉了。
现有的是汽车喇叭的”嗡嗡作响”,街上行人匆匆的脚步,就连茶楼,也是烟雾环绕,让人喘不过气。
“清欢”是生命的减法。
在我们舍弃了世俗的追逐和欲望的捆绑,回到最单纯的欢喜,是生命里最有滋味的情境。
“清欢”就是丰子恺笔下的“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清欢………代表这是一种高雅的文化。
双休日,与家人去登山,“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似乎是登山的理想境界,但在山道上,全是熙熙攘攘的游人,远远望去,像一条长龙,期间还不时夹杂着商贩的叫卖声。
爬到山顶,却看不到成片的松林,而是满眼的高楼大厦,“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也只能是脑海中的景物了,吹过来的风夹杂着污浊的空气,连“清”都没有更别说“清欢”了。
“清欢”是不受物质的束缚的,没有外在条件的。
它是发自内心的情意,只要心中有情,处处都有清欢。
人间处处是清欢,在孤灯下翻着富有墨香的书,或提笔挥毫;或饮一口茶,体会茶香弥漫。
林清玄《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二阳春三月,漫天纷飞的柳絮,像蒲公英一样传递着生命的美景,宛如一位婀娜多姿的美妙少女轻盈缓缓地显露,丰富迷人的情感,莺歌燕舞的色彩,带给人们不尽的遐思与感动。
让生命更从容,心灵更轻盈。
一个初春的假日,村庄那一片寂静、柔谧,清晰鲜美的空气可人的让我陶醉,仿佛飘向人间天堂,所有困惑和迷茫被诗情画意的景象、清净与快乐淹没。
林清玄《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通用7篇)

林清玄《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林清玄《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通用7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林清玄《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林清玄《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篇1上学期有朋友推荐给我于丹老师的《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本书,就一直向往,但是却一直没有机会看。
买到这本书后我便迫不及待地看起来。
书中于丹老师结合自己的经历说生活体会,她的经历大都与我们的相似,所以很容易产生共鸣!且语言清新简单,又发人深思。
她在书中还大量的引用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李白和苏轼的诗句,所以文化味道十足,但并不晦涩难懂!每每读到他们的诗句,内心还会小窃喜一下,原来不知不觉中我又有了进步!这本书似乎有一种魔力,牵引着我不断的读下去,欲罢不能!我似乎和于丹老师漫步于静谧的山谷中,时而与她开怀大笑,时而同她静坐沉思,时而随她引吭高歌,时而又与她一起轻闭双眼缅怀悼念!读完书后,于丹老师的形象在脑海中就更鲜明了,我猜想她一定对人亲切,穿着淡雅,举止温柔!甚至向往着与她见面,向她请教!记得刚翻开这本书时一眼就被“幸福”两个字吸引。
我似乎好久都没有觉得自己很幸福了,和朋友聊天的主题大多数都是生活的压力,慢慢地,感觉自己变得脾气暴躁,内心脆弱。
所以看到书中写“幸福”二字时,我再也无法移开自己的眼球。
于是我开始体味自己的幸福。
于丹老师说:“我觉得,我的母亲和女儿是两个最幸福的人!小孩之所以会幸福,是因为她什么都相信,天真、浪漫、有梦想;老人之所以会幸福,是因为她经历过苦日子,对当下很知足。
尽管现在的成年人压力很大,但若能像孩子一样保持成长,像老人一样懂得知足,幸福感就会多一点!”来到学校的这几年,经历了很多,毫无疑问的是:我真的像孩子一样成长着!我也像孩子恋家一样依恋着这里。
作为孩子,有很多做得不够好的地方,但是这个家里的家长、家人一直包容我,鼓励我,引领我。
读于丹《人间有味是清欢》有感

《人间有味是清欢》心得体会《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本书是于丹的随笔集,内容涉及作者近几年来的生活感受、旅行随想以及对女儿的教育体悟等,看这本书的时候,很随意,很放松,读后给人很多的启迪与思考。
于丹在书中从一本书、一杯茶、一碗牛肉面、一座城、一件件小事写起,写的是生活的点点滴滴,写出是作者个人的心得、感受,平平淡淡的故事,书中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于丹在《人间有味是清欢》书中写到“生活中的困惑是常有的,解决一个,又来一个。
有些“惑”,一时半会儿解不了,要去参悟,在生活中去参,在时光中去悟。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也是常有的,关键在于要找到生活的平衡点”。
于丹在书中紧密联系个人成长经历,从生命、成长、闲情、行走、流年六个部分介绍了自己的人生,讲述了对人生、文化、社会、生活的思考,为我们解读如何面对人生,如何化解困惑,让人在细细品味之后,意味深长。
读了《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本书后,我细细地想想,人生好比一次长长的跋涉,在走过的每一段历程中,我们都会有欢乐、有困苦;也会有所思、有所想。
生活的好坏并非和富贵有关,只要用心体会生活,从中寻找快乐,才是懂的生活的人。
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有精彩的故事,生活的每一天都值得我们去珍惜,这也是我从书中受到的启示。
于丹在《人间有味是清欢》一书中认为,旅行和经历很重要,这是达到健康、平和心境的必要条件,这点我非常赞同,但是并非所有人都有于丹老师那样的条件,可以周游列国,感悟人生。
所以,我认为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尤其是年轻人,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经历,要多去接触社会,多在生活的磨刀石上磨砺,有条件的话多出去走走看看,体验下异域的风土人情,而不是受了点挫折,就躲在屋子里发发微博朋友圈,来句“岁月静好”,就可以在自己受伤的心灵上来一剂麻药,做参透人生状。
在这本书中作者将现实生活写的淋漓尽致。
在这个匆匆忙忙的大都市的生活中,学生们习惯了每天在学业中奋斗,上班族习惯了上下班挤地铁、挤公交,每天起早贪黑的忙碌日子,老人整天为家里的大事小事操劳这,操劳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2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2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2000字:
去年写了《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的上篇,跟着大文豪梁实秋品尝了北京美食。
2019年开年之际,补上《人间》读后感的下篇,让我们继续跟着梁先生品尝南方美食。
福建省有一道菜叫“西施舌”(沙蛤),文中提到,郁达夫曾在《饮食男女在福州》一文中记录了“西施舌”这道菜:“色白而腴,味脆且鲜,以鸡汤煮得适宜,长圆的蚌肉,实在是色香味形俱佳的神品。
”“初到闽省的人,尝到西施舌,莫不惊为美味。
”实则,“西施舌”自津沽青岛以至福建,在浅海沙地上都可以捕捉到,是沿海人称之为“沙蛤”的软体贝类,呈厚实的三角扇形,外壳是淡黄褐色的,顶端有点紫,打开外壳,就有一小截白肉吐出来,吐出的白肉象是一条小舌头,故名"西施舌"。
梁先生在文中记载,他第一次吃西施舌是在青岛顺兴楼的席上,文中描述“一大碗清汤,浮着一层尖尖的白白的东西,初不知为何物,主人曰乃是西施舌,含在口中有滑嫩柔软的感觉,尝试之下果然名不虚传,但觉未免唐突西施。
”读到这里,你可能想沙蛤吃到过呀,哪里有书里说的美味,但是在今天,沙蛤的做法已经大相径庭,不再是高汤氽西施舌,仅取其舌状之水管部分。
现在的做法,多是把沙蛤的软肉都做入菜中,不再是只取
其“舌状部位”,实际味道会差别很大,用文豪的话来说就是“精粗之差不可以道里计”。
接下来跟着大文豪继续吃吃逛逛,我们到的下一站是杭州,要介绍给大家的是杭州名菜,西湖醋鱼,先不说味道,书中提到,民国时期要想吃西湖醋鱼,想宴请宾客,也必去楼外楼品尝,“楼在湖边,凭窗可见巨篓系小舟,篓中畜鱼待烹,固不必举网得鱼。
普通选用青鱼,即草鱼,鱼长不过尺,重不逾半斤,宰割收拾过后沃以沸汤,熟即起锅,勾芡调汁,浇在鱼上,即可上桌。
”西湖醋鱼汁里加醋,但不宜加多,可以加少许酱油,亦不能多加。
汁不要多,也不要浓,更不要油,要清清淡淡,微微透明。
上面可以略撒姜末,不可加葱丝,更绝对不可加糖。
如此方能保持现杀活鱼之原味。
我们现在在一般餐厅里吃到的西湖醋鱼与楼外楼西湖醋鱼风味相去甚远,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往往是浓汁满溢,大量加糖,无复清淡之致。
”想吃西湖醋鱼,还是要到楼外楼,"西湖醋鱼何处美,独数杭州楼外楼。
"
说道鳝鱼,北方人对鳝鱼是没有概念的,大文豪喜欢到处吃美食,所以知道,在北方只有河南的餐馆卖鳝鱼,做法有两种,一是生炒鳝鱼丝:“鳝鱼切丝,一两寸长,猪油旺火爆炒,加进少许芫荽,加盐,不需其他任何配料。
这样炒出来的鳝鱼,肉是白的,微有脆意,极可口,不失鳝鱼本味。
”另一做法是黄焖鳝鱼段:“切成四方块,加一大把整的蒜瓣进去,加酱油,焖烂,汁要浓。
这样做出来的鳝鱼是酥软的,别有风味。
”而且文中还比较了淮扬馆子鳝鱼的两种做法,一种叫“炝虎尾”:“把鳝鱼切成四五寸长的宽条,像老虎尾巴一样,
一上略宽,下尖细,如果全是截自鳝鱼尾巴,则更妙。
以沸汤煮熟之后即捞起,一条条地在碗内排列整齐,浇上预先备好麻油酱油料酒的汤汁,冷却后,再撒上大量的捣碎了的蒜(不是蒜泥)。
宜冷食。
样子有一点吓人,但是味美。
”另外一种做法是炒鳝糊,加上粉丝垫底又叫“软兜带粉”:“那鳝鱼虽名为炒,却不是生炒,是煮熟之后再炒,已经十分油腻。
上桌之后侍者还要手持一只又黑又脏的搪瓷碗,浇上一股子沸开的油,咝啦一声,油直冒泡,然后就有热心人用筷子乱搅拌一阵,还有热心人猛撒胡椒粉。
那鳝鱼当中时常羼上大量笋丝茭白丝之类,有喧宾夺主之势。
”看来,梁先生还是喜欢吃生炒鳝鱼丝。
文中还提到江浙的爆鳝过桥面,令梁先生怀想不已,“爆鳝是炸过的鳝鱼条,然后用酱油焖,加相当多的糖。
这种爆鳝,非常香脆,以半碟下酒,另半碟连汁倒在面上,香极了。
”看到这里,我就非常想来一碗鳝丝爆鱼面当晚餐,想到了离我们不远的德兴面馆,似乎这道面是他们家的特色面,远道特来吃面的人也非常多。
梁先生对黄鱼的印象深刻,在过去渔汛季节里,在平津一带,春夏之交的时候几乎家家都大吃黄鱼。
梁先生记忆中的黄鱼做法是:“我家的习惯,是焖煮黄鱼一大锅,加入一些肉片,无数的整颗的大蒜瓣,加酱油,这时节正是我们后院一棵花椒树发芽抽叶的当儿,于是大量采摘花椒芽,读后感投入锅里一起煮。
不分老幼,每人分得两尾,各个吃得笑逐颜开。
同时必定备有烙饼,撕碎了蘸着鱼汤吃,美不可言。
”书中描写还真是真切,感觉能闻到黄鱼的香味,还能看到烙饼蘸鱼汤的场景。
书中还说,“黄鱼的鳔晒干就是所谓“鱼肚”。
鱼肚在温油锅里慢慢发开,在凉水里浸,松泡如海绵状,蟹黄烧鱼肚是一道名肴。
”可惜现在的餐馆时常以假乱真,用炸猪肉皮冒充鱼肚,行家很容易分辨,但一般的吃客是分辨不开来的。
龙须菜,《本草纲目》记载着:“龙须菜,生东南海边石上。
丛生无枝,叶状如柳根须,长者尺余,白色,以醋浸食之,和肉蒸食亦佳。
”现在则龙须菜几乎到处有,粗长茎白,嫩绿细芽。
梁先生提到第一次吃龙须菜是在上海,“上海初次尝到火腿丝炒新鲜龙须菜,嫩嫩的细细的绿绿的龙须菜配上红红的火腿丝,色彩鲜明,其味奇佳。
”
梁先生爱吃,书中描述的美食多至几十种,美食的感悟和场景,在看的时候也多身临其境,我就不一一描述了,有爱美食的,喜欢吃吃逛逛的同事们,可以再自己读读《人间有味是清欢》,我个人在这本书里读到了人间的生活气息,美食的香味,所谓的清欢,是品尝美味时候那种自在,独我的至高的精神境界吧。
我乃俗人,终不能理解“清欢”之意,只能关注到“人间有味”。
作者:彭姝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