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物态变化》专题练习及答案
(完整)初二物理物态变化练习题及答案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练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________________现象制成的。
2.在使用温度计时,要将温度计与被测物体____________,并保持足够长的_______;在读取数据时温度计不能从测量对象_________,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标尺_________。
3.图(1)是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时的四种情况,其读数分别为:A : 摄氏度;B : 摄氏度;C : 摄氏度;D : 摄氏度。
4.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____________。
5.物质从 变成 的现象叫做熔化,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 。
物质从 变成 的现象叫做凝固,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 。
6.固体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类。
它们的重要区别是__________有一定的熔点,而______ ___没有一定的熔点。
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
7.晶体有:___________________(举例两种);非晶体有:_ __ ______________(举例两种)。
8.熔化要________热,凝固要_________热。
但是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________;凝固过程中,温度会___________。
非晶体在熔化或凝固的过程中温度_______(选填“变化”或“不变化”)。
9. 物质从 变成 的现象叫做汽化。
汽化的两种方式是 和 。
物质从 变成 的现象叫做液化,液化的两种方式是 和 。
A B C D 图(1)10. 蒸发要___________热,使液体和周围物体温度_________,有_______作用。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1. 沸腾时液体温度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沸腾的条件是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
近年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2《物态变化》综合习题检测(基础篇)(含解析)苏科版(2021年整理)

2018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2《物态变化》综合习题检测(基础篇)(含解析)(新版)苏科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2《物态变化》综合习题检测(基础篇)(含解析)(新版)苏科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2《物态变化》综合习题检测(基础篇)(含解析)(新版)苏科版的全部内容。
《物态变化》章末习题检测(基础篇)一、选择题1。
如图所示的各种自然现象的形成过程,属于凝华的是()2。
如图所示,表示晶体凝固过程的图象是( )3。
已知萘的熔点是80.5℃,则温度为80。
5℃的萘所处的状态是( )A.固态 B.液态 C.固液混合态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4。
下列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是()A.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外面进入房间内,镜片上出现小水珠B.脸盆里的水,放一段时间变少了C.冰棍儿周围冒“白气”D.冬天,晾在室外的冰冻衣服慢慢变干5。
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的熔化图象。
下列关于此图象信息的解读错误的是()A.这是一种晶体物质 B.CD段时物质处于气态C.物质的初温是40℃ D.加热5分钟时物质的温度是48℃6.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可以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加以解释。
下列解释错误的是()A.天气很冷时,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这是一种凝固现象B.“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雪在熔化时吸热C.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感觉比较冷,这是因为人身上水分蒸发带走热量D.取出在冰箱中被冷冻的冰糕,放一会儿,发现包装外层出现小水珠,这是一种液化现象7。
(多选)关于蒸发和沸腾,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A.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只能在一定温度下进行B.沸腾需要吸热,蒸发不需要吸热C.蒸发是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D.蒸发是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发生的汽化现象8.如图是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举行的冰雕大奖赛中展示的一件冰雕作品,当地气温持续在0℃以下,但冰雕作品会一天天变小,这是由于冰雕作品发生了什么物态变化()A.汽化 B.液化 C.升华 D.凝华9.以下温度最接近25℃的是()A.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B.人的正常体温C.人感到舒适的房间温度 D.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10。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检测题(含答案解析)(4)

一、选择题1.夏季,小李打开冰箱的冷冻室看见一股“白气”向下飘出,联想到了烧开水时壶嘴里向上冒“白气”的情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两股“白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B.两股“白气”本质是相同的,他们都是汽化成的水蒸气C.两股“白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D.两股“白气”形成的过程都要放热2.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1)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2)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3)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4)冬天,室外草地上出现了霜。
A.(1) (3)B.(2) (4)C.(4) (3)D.(1) (4)3.如图所示的是物质发生物态变化过程中“温度﹣时间”图像。
表示晶体熔化过程是()A.B.C.D.4.如图所示,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操作中,正确的是()A.B.C.D.5.如图所示的体温计是我们家庭必备用品,下列关于体温计的说法正确的是()A.体温计不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制成的B.体温计的分度值为1℃C.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D.使用前应先在沸水中消毒6.“估测”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估测值符合实际的是()A.课间做一遍眼保健操的时间约为1minB.百米冲刺后,人的心率约为60次/minC.一根普通牙刷的长度约为10cmD.刚从冰箱冷藏室拿出来的鸡蛋的温度约为3℃7.下列几个验证性小实验,其中有错误的是()A.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然后放入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证明液体可以传声B.在玻璃片上滴上两滴酒精,将其中一滴摊开,发现摊开的那滴酒精先不见了,证明液体表面空气流速越大,蒸发越快C.在手背上擦酒精感到凉,说明蒸发吸热D.冬天将玻璃片从室外拿到室内,发现它上面有一层雾,说明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液化8.下列数据中,符合实际情况的是()A.人的心跳频率大约为12HzB.冰箱冷冻室的温度大约为4℃C.让人感觉舒适的环境声强级为90dB-100dBD.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9.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A.人体感觉舒适的温度为20℃B.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C.正常人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200次/min D.八年级物理课本长度为26dm10.医生正确测出甲同学的体温为36.5℃,若没甩体温计,又先后测了乙、丙、丁三位同学的体温,结果记录如下:①甲同学36.5℃,②乙同学36.5℃③丙同学37.1℃④丁同学37.1℃。
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分课时练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物态变化第1节温度1.对温度概念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0 ℃的冰比0 ℃的水温度低B.0 ℃的水比0 ℃的冰温度低C.0 ℃的冰与0 ℃的水温度相等D.0 ℃的水和0 ℃的冰形态不同,无法比较温度的高低2.下列温度最接近23 ℃的是()A.健康成年人的体温B.我国江南地区冬季最低气温C.冰水混合物的温度D.让人感觉温暖舒适的室温3.关于如图所示的温度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它的示数为10 ℃B.它的最小分度值为1 ℃C.它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D.它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4.给体温计消毒,下列哪种方法是可行的()A.放入沸水中煮B.放入温水中泡C.用酒精棉花擦洗D.在酒精灯上烧5.某同学取出一支示数为39.7 ℃的体温计,没有将水银甩回玻璃泡而直接测量自己的体温,若他的实际体温是36.5 ℃,则他读出的结果应该是()A.36.5 ℃B.39.7 ℃C.76.2 ℃D.无法读数6.如图所示,先把两手同时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过一段时间后,再将两手同时拿出并放入温水中,这时两手的感觉(选填“相同”或“不相同”),这个事实说明。
7.气象学里的日平均温度,是一天当中的2时、8时、14时、20时这四个时刻气温的平均值。
如果某地某日这四个时刻的气温如图所示,则该地的日平均气温是℃。
8.有三支温度计,其中甲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 ℃,乙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30~50 ℃,丙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20~105 ℃,由此可知,温度计是家庭用的寒暑表,温度计是实验室用的温度计,温度计是体温计。
9.一天早上,嘉斌拿着体温计用力向下甩了几下,正准备测自己的体温,此时正好有同学急促地喊他:“要迟到了,快点上学去!”嘉斌立即把体温计放在朝向北方的窗台上,背上书包就上学去了。
晚上回家发现体温计原封不动地放在那儿,他拿起体温计看了示数,如图所示,此示数为℃,他以此判断今天的最高气温应(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这个示数,其理由是。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 物态变化测试卷(带答案)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测试卷(带答案)一、选择题(共18道总分36分)1、细心观察会看到水在一年四季发生着奇妙的变化,下列现象的描述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A.初春,湖面上的薄冰层开始融化,汇成溪流B.仲夏,在景区草坪上喷雾装置在工作C.暮秋,树枝上结了一层霜D.隆冬,泼向空中的热水瞬间成冰2、如图所示的四个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液化的是()A.初春,湖面上冰化成水B.盛夏,草叶上形成"露珠"C.深秋,枫叶上形成"霜"D.严冬,树枝上形成"雾凇"3、目前家庭汽车保有量越来越高,以下跟汽车有关的热现象中说法错误的是()A.汽车玻璃起"雾"影响行车安全,是车内水蒸气液化形成的B.冬天排气管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晶C.汽车水箱中加入适量酒精降低了水的凝固点,防止水结冰胀破水箱D.空调制冷时,制冷剂汽化吸热、液化放热,将车内的"热""搬"到车外4、冰棍是人们喜爱的一种冷饮,有关物态变化过程和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冰棍制作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凝华过程B.从冰箱拿出的冰棍包装袋上"白粉"的形成是凝固过程C.打开包装袋,冰棍周围出现的"白气"是汽化现象D.吃冰棍解热是因为熔化过程吸热5、我们身边有许多美丽的自然现象,下图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6、下列所描绘的自然景象涉及到的物态变化属于液化的是()A.初春,池塘上结了一层黄薄冰B.盛夏,打开冰棍纸见到"白气"C.深秋,树枝上结了一层薄霜D.严冬,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7、如图所示,在两个相同的试管甲和乙中分别装入质量和初温相同的水,然后将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通入试管甲的水中,水蒸气在甲中几乎全部液化,待甲中的水面上升一段高度后,停止通入水蒸气.测出此时甲中水的温度为t,以下能验证水蒸气液化放热的操作是()A.测出乙中的水温并与t比较B.测出烧瓶中的水温并与t比较C.将烧瓶内开水倒入乙中直至与甲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乙中水温并与t比较D.将另一杯开水倒入乙中直至与甲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乙中水温并与t比较8、如图所示是海波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已知海波的熔化温度是48℃,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海波在AB段处于固态B.海波在BC段既不吸热也不放热C.海波在BC段为固液共存的状态D.海波在CD段吸收热量9、小李妈妈炒菜的时候发生油锅起火现象(如图3),下列做法中你认为最不应该的是:A.加一些冷油,降低温度B.立刻给油锅盖上锅盖C.立即向锅内倒入冷水来灭火D.立即将蔬菜倒入油锅内10、以下温度最接近25℃的是()A.冰水混合物的温度B.人的正常体温C.人感到舒适的房间温度D.盛夏中午的室外温度11、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主动利用科技知识改善生活环境的意识逐渐增强.如图所示的四幅图片场景,是人们应用物理知识改善生活环境的几种做法,其中主要是用来降温的是()A.景区喷雾B.人造雪景C.撒盐融雪D.人工降雨12、下列现象中,属于汽化现象的是()A.拿出冰柜的饮料瓶外出现的水珠B.绕在半山腰的云雾C.春天早晨操场边树叶上的露珠D.身上的汗水变干了13、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夏天扇风扇感觉凉爽,是因为扇风扇可以降低室内温度B.在南极考察站测量气温时要用酒精温度计,是因为酒精的凝固点较低C.下雪时护路工人可以通过在雪上撒盐的方法促使雪熔化,说明撒盐可以提高雪的熔点D.夏天从冰箱里拿出的冰会冒"白气",这是升华现象14、(2015·德州武城质检)生活中关于热现象叙述正确的是( )A.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露珠,这是液化现象B.电冰箱内侧壁会看见附有一层白色的冰晶,这些冰晶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C.打开冰箱门,看见门前冒白气,这是汽化现象D.北方的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这是汽化现象15、用高压锅煮粥,熄火后用冷水将锅冷却,拿去限压阀后打开锅盖,可以看到锅内的粥仍在沸腾。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物态变化》测试题及答案

《物态变化》单元测试题有答案班级:姓名:得分: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30 分)1.以下图,把两只手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
而后,先把左手放入温水中,感觉温水的冷热程度;再把右手放入温水中,感觉温水的冷热程度。
先后两次对温水冷热程度的感觉是__________________(选填“左手感觉热些”、“右手感觉热些”或“同样热”)。
这一现象表示(选填“‘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只凭感觉判断温度是靠谱的” 或“只凭感觉判断温度是不行靠的” )甲第 2题图第 1题图乙丙2.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依据的性质制成的;以下图是几种温度计的示数,请你正确读出:甲:0C,乙:0C,丙:0C。
3.夏季,在室外放两支温度计,此中一支的玻璃泡包上湿布,并将湿布的另一端放入水中,以下图.能够发现两支温度计的示数有显然的差别,其原由是。
第 3题图第6题图(1)第6题图(2)4.我们从有没有将固体分为晶体与非晶体。
在沥青、水晶、白腊、橡胶、萘、铜、玻璃、食盐中,是晶体.5.填写以下现象中物态变化的名称:放在箱子里的卫生球变小了;黑板在潮湿天气里的“出汗”现象;铁水浇成铁杆。
6.学生在“研究水的沸腾”的实验中,依据实验数据, 画出如图( 1)所示图线.由图可知:水加热的初温度是 __ _℃;加热分钟后,水开始沸腾;段图线反应了水沸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水的温度(选填“上涨” 、“下降”或“不变” );如图( 2)所示中甲、乙是该同学察看水沸腾时看到气泡上涨状况的表示图,此中是沸腾时的气泡状况。
此实验中水的沸点是℃.造成水的水沸点低于1000C的原由可能是。
7.北方冬季的清早,我们常常看到玻璃窗上有漂亮的“冰花”,这是(选填“室内”或“室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
8.以下图,让沸腾产生的水蒸气通入试管A 中,水蒸气在试管中遇冷将,过一段时间,容器 B 中的水温(选填“高升” 、“降低”或“不变” ),这个实验说了然。
【北师大版】2017-2018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精品全套练习(含答案)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一、物态变化温度基础巩固1.(题型一)[江西南昌中考]下列是小明估计的常见温度值.其中合理的是()A.中考考场的室温约为50 ℃B.冰箱保鲜室中矿泉水的温度约为-5 ℃C.洗澡时淋浴水温约为70 ℃D.健康成年人的腋下体温约为37 ℃2.(题型二)水对人们来说是最重要、最常见的物质之一,下列关于水的情景中,发生了物态变化的是()A.雨水汇入江河流向大海B.密封的纯净水放到冰箱的冷藏室里C.把冰块分成两块D.寒冷的冬天,河里的水结冰3.(题型一)[贵州遵义中考]如图1-1-1所示的温度计,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图1-1-1A.该温度计是根据固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B.在使用该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C.该温度计的量程是20~100 ℃D.该温度计此时的示数为32 ℃4.(题型一)[福建厦门中考]据厦门市气象部门发布的数据,2016年1月25日,岛内东渡观测站和同安莲花镇观测站测到的最低温度,分别创下了厦门市岛内、外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低值.你认为对应的温度分别是()A.-8.8 ℃、0.1 ℃B.0.1 ℃、-8.8 ℃C.-0.1 ℃、8.8 ℃D.8.8 ℃、-0.1 ℃5.(题型一)[湖北十堰模拟]0 ℃的冰与0 ℃的水比较()A.冰冷B.水冷C.冷热程度一样D.以上判断都不对能力提升6.(题型一)两支没有甩的体温计的读数都是39 ℃,经消毒后直接用来测量体温分别是36.5 ℃和40 ℃的两个人的体温,则这两支体温计的读数分别为()A.36.5 ℃,40 ℃B.都是40 ℃C.都是39 ℃D.39 ℃,40 ℃7.(题型一)[北京中考]如图1-1-2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图1-1-28.(题型一)[内蒙古呼伦贝尔中考]用同一支温度计分别测量当天正午与夜晚的气温,两次温度计的示数如图1-1-3甲、乙所示.其中___图是夜晚的气温,其示数是______℃.图1-1-39.(题型一)[安徽马鞍期末]如图1-1-4所示,小明同学在热学课上做了如下实验:用布将眼睛蒙上,将左、右手分别放在热水和冷水中浸泡1 min,然后一起放入温水中,结果左手感到该温水较凉,右手感到该温水较热.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使同学们认识到______,实验中用到的科学研究方法是_________.图1-1-410.(题型三)有一支标度不准的温度计,内径和刻度都是均匀的,在大气压为1.01×105Pa时,这支温度计在冰水混合物中的示数是-11 ℃;在沸水中示数是99 ℃.把它放在某房间内,如果示数是11 ℃,则房间内的实际气温是多少?如果把它放在实际温度为10 ℃的环境中,这支温度计的示数是多少?答案基础巩固1.D 解析:一般情况下,教室里的温度不会超过35 ℃,故A错误;冰箱保鲜室中矿泉水没有结冰,其温度应该不低于0℃,故B错误;洗澡时淋浴水温应略高于人体的温度,在42 ℃左右,故C错误;健康成年人的腋下体温约为37 ℃,故D正确.2. D 解析:雨水汇入江河流向大海,水的状态一直是液态,没有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密封的纯净水放到冰箱的冷藏室里,冰箱冷藏室内的温度不至于使水结冰,水的状态不变,故B不符合题意;把冰块分成两块,冰一直是固态,没有发生物态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寒冷的冬天,河里的水结冰,水由液态变成了固态,发生了物态变化,故D符合题意.3. D 解析:该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故A错误;该温度计不是体温计,没有缩口,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故B错误;由题图知,该温度计的最小刻度数为-20 ℃,最大刻度数为100 ℃,故该温度计的量程是-20~100 ℃,故C错误;由题图知,该温度计此时的示数为32 ℃,故D正确.4. B 解析:厦门市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冬季最低气温不会低于0 ℃.同安莲花镇海拔1 050 m,冬季最低气温可以达到-10 ℃,所以B符合实际.5. C 解析: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0 ℃的水与0 ℃的冰温度相同,故冷热程度相同.能力提升6.D 解析:使用体温计测量人体的温度时,它的示数只升不降,读数为39 ℃的没有甩的体温计,直接用来测量体温是36.5 ℃的人的体温,因人体温度低于它的示数,故它的示数不变,为39 ℃;用示数为39 ℃的没有甩过的体温计去测量体温是40 ℃的人的体温,则体温计的示数会上升到40 ℃.7. 39 解析:由题图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 ℃,液柱上表面指在零刻度以上39 ℃处,则该温度计的示数是39 ℃.8.乙-4 解析: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同一地区同一天的气温正午比夜晚高,因此示数较低的题图乙的温度计测量的是夜晚的气温,题图乙中液柱上表面在零刻度以下第4个小格处,故其示数为-4 ℃.9.人对冷、热的感觉有时是不可靠的对比法解析:由题图知,同一个人将左、右手分别放在热水和冷水中浸泡1 min,然后一起放入温水中,结果两手对水温的感觉是不同的,左手感到较凉,右手感到较热.说明人对冷、热的感觉有时是不可靠的,采用的是对比法.10. 20℃ 0℃ 解析:温度计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为()100C 10C 991111︒=︒--;温度计显示温度为11 ℃时,室内的实际温度为1011℃×[11-(-11)]+0℃=20℃;如果把它放在实际温度为10 ℃的环境中,它的示数高出实际温度为0℃时的刻度值为101011=11个刻度,所以它显示的示数为-11℃+11℃=0℃.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二、熔化和凝固基础巩固1.(题型一)明明家买了一块豆腐放在冰箱的冷冻室里.当把冰冻的豆腐拿出来化冰后,明明发现豆腐里有许多小孔,其原因是( )A .豆腐冷缩而成的B .豆腐膨胀而成的C .冰箱中的冰霜进入豆腐而成的D .豆腐里的水先遇冷结成冰,后熔化成水而成的2.(题型二)下雪了,小宇从外面捧回一团雪放在杯子里,插入一支温度计,发现温度计的示数降到-6 ℃,他将杯子放在盛有许多热水的盆中,观察到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是( )A .一直不变B.先不变,后变大C.一直变大D.先变大后不变,后来又变大3.(题型三)[广西玉林中考]如图1-2-1所示是某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则该晶体的熔点是()图1-2-1A.10 ℃ B.40 ℃ C.50 ℃ D.60 ℃4.(题型四)[江苏常州中考]市场上有一种“55 ℃保温杯”,如图1-2-2所示,该保温杯外层为隔热材料,内层为导热材料,夹层间有“神奇物质”.开水倒入杯中数分钟后,水温降为55 ℃且能较长时间保持不变.“神奇物质”在55 ℃()图1-2-2A.一定处于固态B.一定处于液态C.一定处于固、液混合态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能力提升5.(题型二)[广西桂林中考]玻璃是__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它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_______(填“升高”或“不变”).6.(题型一)[贵州遵义中考]毛泽东同志曾用诗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描述我国北方的冬天.北方冬天气温下降至0 ℃以下时,水会凝固成冰,水在凝固过程中_______热量,温度_______.7.(题型二、三)[江苏扬州中考]某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在制作一个医用冷藏盒时,不知道给药品降温用冰好,还是盐水结成的冰好?他们动手测量了盐水的凝固点.图1-2-3(1)在选择器材时,小明提出不要使用量程为-2 ℃~102 ℃的温度计,要使用量程为-20 ℃~102 ℃的温度计,这样考虑主要是基于什么假设?_______.(2)小明和小红分别通过实验得到了盐水的凝固图像如图1-2-3所示,则小明所测盐水的凝固点是_______℃.(3)他们同时发现所测的盐水凝固点并不相同,于是对比了双方实验过程,发现烧杯中装水都是200 mL,小明加了1汤匙的盐,而小红加了3汤匙的盐,由此做出猜想:盐水的凝固点与盐水的浓度有关.接着多次实验得出不同浓度盐水的凝固点,数据记录如下表:盐水浓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当盐水浓度增大时,其凝固点_______. (4)小明由表格数据得到盐水浓度为21%时凝固点最低,其值为-18 ℃,你认为他的判断准确吗?_______(填“准确”或“不准确”),你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5)你认为给冷藏盒中药品降温最好选用(填“冰”或“适当浓度盐水结成的冰”).8.(题型三)有一杯掺有少量酒精的水,李涛同学想测出这杯混合液的凝固温度(大气压为1.01×105 Pa时水的凝固点为0 ℃,酒精的凝固点为-117 ℃).他将这杯混合液放入冰箱的冷冻室内,并将温度计正确插入混合液中,每隔2 min把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记入表一中.表一(1)该混合液的凝固点是_______℃,当实验进行到21 min时,混合液所处的状态是_______态.(2)在水中掺酒精,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_______(填“高”或“低”).实验结束后,李涛同学又想知道一定量的水中掺入酒精后的凝固点的高低是否与掺入酒精质量的多少有关,于是他又用玻璃杯取与第一次实验质量相等的水,在水中掺入质量少于第一次掺入的酒精的质量,放入冰箱内重做实验,把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记入表二中.表二(3)根据表一和表二的数据分析可知,一定量的水中掺入酒精的质量减少,混合液的凝固温度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答案基础巩固1.D解析:把豆腐放进冰箱的冷冻室,再拿出来,在此过程中,豆腐中的水先遇冷凝固成冰,然后遇热熔化成水,从而造成冻豆腐里有许多小孔.故选D.2.D解析:-6 ℃的冰遇热温度升高,当到达熔点后开始熔化,但冰是晶体,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变,当冰全部熔化后温度再升高,所以温度计的示数先变大后不变,后来又变大.故选D.3.C解析:由题中图像知,该晶体在熔化时有一段温度保持50 ℃不变,故该晶体的熔点为50 ℃.故选C.4.D解析:由题意知,该物质遇到高于55 ℃的水时温度升高,但杯内水温到了55 ℃后长时间保持不变,说明该“神奇物质”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熔化现象,该物质的熔点为55 ℃,由晶体的特点知,处于熔点时可能为固态,也可能为液态,还可能为固、液混合态.能力提升5.非晶体升高解析:玻璃是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它熔化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6.放出不变解析:冰是晶体,其凝固点为0 ℃,在0 ℃以下的环境中冰放热凝固,但温度不变.7.(1)盐水的凝固点可能低于-2 ℃(2)-4 (3)先降低后升高(4)不准确没有进一步探究浓度在21%到24%之间的盐水的凝固点(5)适当浓度盐水结成的冰解析:(1)要使用量程为-20~102 ℃的温度计,主要考虑如果盐水的凝固点低于-2 ℃时,便于测出盐水的凝固点.(2)分析题中图像可知,小明所测盐水在-4 ℃凝固,则该盐水的凝固点是-4 ℃.(3)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看出,盐水的浓度一直在变大,而盐水的凝固点是先降低后升高.(4)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看出,盐水浓度为21%时其凝固点最低,其值为-18 ℃,但盐水浓度在21%到24%之间还有22%、23%或者是22.5%,根据第(3)问的趋势看,都有可能在以上盐水浓度时盐水的凝固点比-18 ℃还低,然后凝固点再升到盐水浓度是24%的-17 ℃,所以他的判断不准确.(5)药品要求在0 ℃以下存放,要求所选物质的熔点在0 ℃以下,冰的熔点是0 ℃,盐冰的熔点低于0 ℃,所以冷藏盒中应使用盐水冰块.8.(1)-6 固(2)低(3)升高解析:(1)混合液从第10 min到第18 min温度一直保持在-6 ℃不变,所以此时混合液处在凝固过程中,保持-6 ℃不变,即它的凝固点为-6 ℃;在第10 min之前物质为液态,第10 min到第18 min物质处于固液混合状态,第18 min之后物质处于固态,所以第21 min时,物质处于固态.(2)水的凝固点是0 ℃,掺入酒精后混合液的凝固点变成了-6 ℃,故凝固点降低了.(3)对比表一和表二,表一中混合液的凝固点是-6 ℃,表二中混合液的凝固点是-4 ℃,第二次水量没变,但加入酒精的量减少了,混合液的凝固点升高了.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三、汽化和液化基础巩固1.(题型四)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液化石油气是用什么方法使它成为液体贮存在钢罐里的()A.降低温度 B.减小压力C.压缩体积 D.升高温度2.(题型一、二)[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炎炎夏日,考场如火,细心的监考老师轻轻地在教室地面上洒了些水,不一会儿,考生们就有凉爽、舒适的感觉.对于这一现象所蕴含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利用了水的蒸发,吸收热量B.利用了水的沸腾,吸收热量C.利用了水的汽化,放出热量D.利用了水的液化,吸收热量3.(题型三)生活中常把碗放在锅里的水中蒸食物.如图1-3-1所示,当锅里的水沸腾以后,碗中的水()图1-3-1A.同时沸腾B.稍后也沸腾了C.温度达到沸点,不会沸腾D.温度低于沸点,不会沸腾4.(题型四)五莲山是著名的风景区,远远望去,云雾缭绕,显得神秘而美丽.关于云雾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是从山中冒出的烟B.是水蒸气凝华成的小水珠C.是从山中蒸发出来的水蒸气D.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5.(题型三)[贵州六盘水中考]小明在六盘水某学校实验室测得水的沸点是98 ℃,则该学校所在地大气压值()A.等于1个标准大气压B.大于1个标准大气压C.小于1个标准大气压D.水的沸点与大气压无关能力提升6.(题型四)[四川攀枝花中考]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现象一,剥开棒冰纸时,棒冰周围冒“白气”;现象二,在寒冷的冬天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以上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分别是()A.棒冰局部升华,呼出的水蒸气液化B.棒冰局部升华,户外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C.棒冰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呼出的水蒸气液化D.棒冰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户外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7.(题型一)[江苏淮安中考]如图1-3-2所示,用酒精灯对装有水的烧瓶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烧瓶中水量减少,这是由于水________;而瓶口上方的金属盘底部出现水滴是由于水蒸气发生________形成的,该变化过程需要________热.(前两空填物态变化名称)图1-3-28.(题型三)[山东枣庄中考]小李同学看到在沸腾的油锅中取铁球的表演后,得知锅中的“油”是由油和醋组成的混合液体,油的沸点为287 ℃,醋的沸点只有60 ℃,当温度达到_______℃时液体就沸腾了,继续加热,液体的温度_______(填“会”或“不会”)升高,表演时铁球的温度不可能超过_______℃,只有当_______时,继续加热,液体温度才会升高.9.(题型三)[山东淄博中考]小云用如图1-3-3所示装置探究水的沸腾.图1-3-3图1-3-4(1)组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________(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实验室现有水银温度计(-20 ℃~120 ℃)、酒精温度计(-80 ℃~~60 ℃)、体温计、寒暑表等不同种类的温度计,本实验应选用的温度计是________.(2)实验中,小云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不同,如图1-3-4甲、乙所示.表示沸腾前气泡上升情况的是图________;水沸腾时,烧杯中不停地冒出“白气”,这些“白气”实际上是________(填“小冰晶”“小水滴”或“水蒸气”).(3)实验完毕,小云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继续沸腾了一段时间,原因是________.10.(题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气体的临界温度所有的气体都可以被液化,但每一种气体都有一特定的温度,在这个温度以上,无论怎样压缩,气体都不会液化,这个温度叫临界温度.临界温度是物质以液态形式出现的最高温度,各种物质的临界温度不同,有的高于常温,如水的临界温度是374 ℃,酒精的临界温度是243 ℃,因此在常温下它们通常以液态出现;有的低于常温,如氧的临界温度是-119 ℃,氢的临界温度是-240 ℃,所以我们时常认为它们是气态的.(1)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________和________.(2)用物态变化的方法分离空气中的氦气,填充在食物包装袋里可使食物保质期更长,在常温下________(填“能”或“不能”)完成分离.(3)氧气的沸点是-183 ℃,氮气的沸点是-196 ℃,氦气的沸点是-269 ℃,采用液化空气提取这些气体.当温度升高时,液化空气汽化,首先分离出来的是________.(4)如图1-3-5所示是某种物质在不同压力和温度下的状态图.图中实线上下分别表示该物质所处的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图1-3-5A.高于熔点时都为气态B.只有高于临界温度时才是气态C.温度在熔点与临界温度之间时,实线上方为气态D.温度在熔点与临界温度之间时,实线下方为气态答案基础巩固1.C解析:液化气体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降低温度,二是压缩体积.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条件下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使其液化的.2.A 解析:在教室地面上洒了些水,水不断蒸发,而蒸发可以吸热,起到降温的作用.3.C 解析:锅里的水沸腾以后,碗里的水也达到水的沸点,就不能从外面继续吸收热量,故碗里的水不会沸腾.4. D 解析:云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飘荡在空气中而形成的.5.C 解析: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 ℃,气压降低,沸点也降低,所以水的沸点为98 ℃说明当地大气压小于1个标准大气压.能力提升6.C 解析:两种“白气”都是水蒸气液化的结果,但来源不同,棒冰周围冒“白气”,是棒冰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棒冰液化而形成的;而在寒冷的冬天,人在户外不断呼出“白气”,呼出的气体温度高,说明水蒸气来源于口中.故选C.7.汽化液化放解析:用酒精灯对装有水的烧瓶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烧瓶中水量减少,这是由于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这是汽化现象;瓶口上方的金属盘底部出现水滴是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发生液化的结果,气体的液化会放出热量.8.60 不会 60 醋全部汽化解析:醋和油混合后,醋在底部,醋的沸点低,醋达到沸点(60 ℃)后沸腾,继续加热,但温度不变,当醋全部汽化时,继续加热,液体的温度才会升高.9.(1)自下而上水银温度计(2)甲小水滴(3)石棉网的余温仍高于水的沸点解析:(1)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先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而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在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所以先放好烧杯后,再调节温度计的高度,故组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故温度计的最大测量值不能低于100 ℃,故应选择水银温度计.(2)水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烧杯中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3)刚撤掉酒精灯时,铁圈、石棉网的温度还高于水的温度,所以水能够继续吸热,满足水沸腾的两个条件,故水不会马上停止沸腾.10.(1)压缩体积降低温度(2)不能(3)氦气(4)D 解析:(1)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2)在常温下,空气中氧气、氢气、氦气等都是气态,且它们的临界温度都远低于常温,故不能完成分离.(3)液态空气温度升高时,沸点低的液体先达到沸点,先汽化.氦气的沸点最低,最先汽化.(4)物质温度高于熔点时,所处的状态为液态或气态.临界温度是物质以液态形式出现的最高温度.由题可知,水的临界温度为374 ℃,高于该温度的水,一定是气态.但低于374 ℃且高于0 ℃的水,可以是液态、气态.温度在熔点与临界温度之间时,物质存在的状态可能是气态或液态,要让气态的物质变为液态,需要增大压强(压力),实线上方压力大,气体液化为液态;实线下方压力小,气体不能液化,仍然为气态.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四、升华和凝华基础巩固1.(题型一)[河北中考]下列发生了物态变化的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A.洒在地板砖上的水不见了B.刚出冷库的冻肉比原来重C.加在饮料中的冰块越来越小D.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2.(题型一)固体香水是将香精溶解或吸附在固化剂中,有棒状和粒状固体香水产品.虽然与液体香水的同一香气做比较时,固体香水的香气不及液体香水来得幽雅,但固体香水留香持久,更方便携带使用.如果固体香水长时间敞口放置,会发现它的体积变小了,这是因为其发生了()A.熔化现象 B.汽化现象C.升华现象 D.凝华现象3.(题型二)在如图1-4-1所示的实验中,将玻璃片盖严在烧杯上,先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观察到碘吸热后产生了大量的紫色碘蒸气,如图甲所示;撤去酒精灯,使烧杯冷却,观察到玻璃片上附有固态的碘,如图乙所示.则()图1-4-1A.图甲说明:碘蒸发需要吸收热量B.图甲说明:碘升华需要吸收热量C.这个实验说明,升华和凝华是同一个物理过程D.图乙说明:玻璃片上附着的固态的碘是由于凝固放出热量后形成的4.(题型一)假如不能发生凝华现象,则下列自然和生活现象中不可能出现的是()A.霜 B.露 C.雾 D.“白气”能力提升5.(题型一)[吉林中考]从冰箱中取出的冻鱼在空气中放置一会儿,冻鱼身上出现一层白霜,又过一段时间冻鱼身上的霜变成了水.此过程经历的物态变化是先_______后_______.6.(题型二)[吉林中考]食品运输过程中,通常用干冰或冰块来保鲜.请分别说出这两种方法的物理依据.7.(题型一)[江苏东海期中]为了探究升华和凝华现象,老师做了如图1-4-2所示的实验.同学们发现碘锤内出现紫色的碘蒸气,认为碘从固态变成了气态是升华现象.小明同学对此提出了疑义,他认为固态碘先变成液体再变成气体,因为速度太快,液态出现的时间太短,因而没有观察到.同学们争论不休!老师告诉同学们一组数据:常温下,碘的熔点为113.60 ℃,碘的沸点为184.25 ℃,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400 ℃,根据这些数据,老师所做的实验中,碘可能经历了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过程.该实验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图1-4-2(1)碘是__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理由是_______;(2)若要解决这个“争议”,必须对实验加以改进,你认为怎样改进实验更合理_______;(3)通过这个案例,你对学习物理又有怎样的感受呢?_______.答案基础巩固1.B 解析:洒在地板砖上的水不见了,液态变成气态,属于汽化;刚出冷库的冻肉比原来重,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固态,属于凝华现象;加在饮料中的冰块越来越小,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樟脑丸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属于升华现象.2.C 解析:由题意知,固体香水慢慢变小,说明它变成了气体跑到空气中去了,但是中间没有经历液态过程,故这是升华现象.3.B 解析:题图甲中,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观察到碘吸热后产生了大量的紫色碘蒸气,固态的碘直接变成了碘蒸气弥散在烧杯内,这说明碘发生了升华现象,升华需要吸收热量;撤去酒精灯,冷却一会儿再看,烧杯内也没有液态的碘,但玻璃片上却附着固态的碘,碘蒸气直接变成了固态的碘,这说明碘蒸气放出热量发生了凝华现象.4.A 解析: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的,若不能发生凝华现象,则霜不能出现;露、雾和“白气”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若不能发生凝华现象,对它们的形成没有影响.能力提升5.凝华熔化解析:冻鱼身上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后来小冰晶在温度高于它的熔点的环境中熔化而变成了液态的水.6.见解析解析:干冰易升华,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在升华过程中需要从外界吸收大量的热,会使食品温度降低,起到防止腐烂变质的作用;冰块熔化时,由固态变为液态,在熔化过程中需要从外界吸收大量的热,会使食品温度降低,起到防止腐烂变质的作用7.(1)晶体碘有固定的熔化温度(2)将装固态碘的碘锤放在沸水中加热,沸水的温度低于碘的熔点,所以碘的温度最多只能达到水的沸点,碘不会熔化,所以看到的碘蒸气只能是碘升华的结果(3)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善于通过实验来验证问题,是学好物理的前提解析:(1)晶体有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因为已知碘的熔点为113.60 ℃,所以碘是晶体;(2)将装固态碘的碘锤放在沸水中加热,因为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 ℃,所以沸水的温度低于碘的熔点,碘的温度最多只能达到水的沸点,碘不会熔化,所以看到的碘蒸气只能是碘升华的结果;(3)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善于通过实验来验证问题,是学好物理的前提.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五、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基础巩固。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测试卷(带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测试卷(带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越来越小,其物态变化是()A.升华B.凝华C.熔化D.凝固2.如图,人游泳之后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
关于此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从水中出来后,人体表面的水蒸发放热,所以人感觉冷B.有风的时候比无风的时候更冷,这是因为空气流动加快了人体表面水的蒸发C.人出水后比在水中要冷,这是因为泳池内水温高于人的体温,而空气温度低于人的水温D.人从泳池出来后,空气中的水蒸气在人体表面液化,所以人感觉冷3.水是人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通过吸热、放热在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间转化,如图所示。
已知甲是水,则()A.乙是冰B.丙是水蒸气C.由丙到甲的过程放热D.由丙到甲是熔化过程4.如图是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展示的“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下列有关节气的谚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霜降有霜,米谷满仓”,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B.“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雨的形成是凝固现象C.“惊蛰云不停,寒到五月中”,云的形成是升华现象D.“小寒冻土,大寒冻河”,河水结冰是熔化现象5.魔术师把手伸进一锅沸腾的“油”,2分钟后再把手拿出来,没事!关于这一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A.魔术师有特异功能,油不会烫伤他B.油锅里的食用油沸点不高C.油在沸腾时温度会不断升高D.油锅的下层是沸点较低的醋,上层是油,醋沸腾时,油并未沸腾6.组装如图甲所示两套完全相同的加热装置,两套装置的试管中分别装有少量的相等体积的M固体和N 固体。
它们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乙所示,在35min内M物质从固体熔化成了液体,N物质始终是固体。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这种加热方法一般称为“水浴法”,其优点是被加热物质受热比较均匀,缺点是被加热物质的温度会超过100℃B.由图乙知,M、N肯定都是晶体C.由图乙知,M、N肯定都是非晶体D.由图乙知,M肯定是晶体,N可能是非晶体7.没有甩过的体温计的示数为38℃,若用两支这样的体温计给两个体温分别为37℃和39℃的人测体温,则两支体温计的示数为()A.37℃、39℃B.38℃、39℃C.38℃、38℃D.37℃、38℃8.我们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看到“白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态变化》专题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数据符合实际的是()A.岳阳年平均气温42℃B.某中学生质量50kgC.正常人1s内心跳75次D.物理教科书长260cm2.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A.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9℃B.无线电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C.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长度约为1cmD.电冰箱的额定功率约为100W3.下图是四位同学用温度计测水温的实验操作过程,其中正确的是()A.B.C.D.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B C DA.此时的温度计显示温度为11℃B.海波凝固时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C.从冰箱里拿出的雪糕会冒“白汽”,这是升华现象D.小明从游泳池里出来会感觉冷,这是蒸发吸热5.物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基础科学,培养学生正确使用仪器的技能是做好物理实验的基础.下列操作正确的是()A.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应先将温度计从液体中取出再读数B.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可以不让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C.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过程中,发现横梁不平衡时可调节平衡螺母D.用试电笔辨别火线时,不用指尖抵住试电笔上端的金属帽6.监测中东呼吸综合征等呼吸系统传染病时要测量体温.若用如图所示这支未甩过的体温计去测量另一个人的体温,测量结果可能是()A.37.0℃B.37.5℃C.38.0℃D.38.5℃7.夏天,加在饮料里的冰块逐渐消失,其物态变化是()A.升华B.凝华C.熔化D.凝固8.火箭在大气中飞行时,它的头部跟空气摩擦发热,温度可达几千摄氏度.在火箭上涂一层特殊材料,这种材料在高温下熔化并且汽化,能起到防止烧坏火箭头部的作用,这是因为()A.熔化和汽化都吸热B.熔化和汽化都放热C.熔化放热,汽化吸热D.熔化吸热,汽化放热9.夏天,我们吃雪糕觉得凉爽.是因为雪糕在口中()A.液化吸热B.熔化放热C.凝固吸热D.熔化吸热10.下列图象中,能正确描述晶体熔化的是()A.B.C.D.11.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固现象的是()A B C D A.春天,白雾弥漫B.夏天,大雨滂沱C.秋天,霜打枝头D.冬天,千里冰封12 .我们生活在这炎炎的夏日里,多么期盼环境的凉爽;但真正到了深冬时节,却又是滴水成冰的寒冷.对于滴水成冰这一过程,有关物态变化和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态变化是凝固,放出热量 B.物态变化是汽化,吸收热量C.物态变化是熔化,吸收热量 D.物态变化是液化,放出热量13.摄氏度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A.0℃B.10℃C.40℃D.100℃14.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分析正确的是()A.AB段表示该物质温度逐渐升高,它的熔点也在升高B.在第6min时该物质已全部熔化C.该曲线可能是石蜡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D.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14题15题16题17题15.图是某物质的物态变化过程图象,以下从图象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A.该物质是非晶体B.在ab段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在bc段处于沸腾状态D.c到d是熔化过程16.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种物质从固态开始加热,它们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等,加热时间都为6分钟,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在3~6min内是液态B.甲是晶体,乙是非晶体C.在4~6min内,甲的内能保持不变D.在固态时,甲的比热容小于乙的比热容17.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可能是海波凝固时温度变化曲线B.可能是松香熔化时温度变化曲线C.可能是萘熔化时温度变化曲线D.可能是沥青熔化时温度变化曲线18.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实验中,把碎冰装在大试管中,将大试管放在水中加热.水的质量相同,大试管在水中的深度也相同,用常温水而不用开水的好处是()A.缓慢加热 B.均匀受热 C.增大受热面积 D.缩短实验时间19.加油站常年挂着“请熄火加油”、“请不要使用手机”等标语,这样要求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起火灾,因为在常温下汽油容易()A.汽化B.液化C.凝华D.升华20.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主动利用科技知识改善生活环境的意识逐渐增强.如图所示的四幅图片场景,是人们应用物理知识改善生活环境的几种做法,其中主要是用来降温的是()A.景区喷雾B.人造雪景C.撒盐融雪D.人工降雨21.小花从冰箱里拿出了一个鸡蛋,她发现不一会儿鸡蛋上布满了许多细小水珠,过一段时间小水珠又自动消失了.关于以上现象解释正确的是()A.“鸡蛋上布满小水珠”是凝华现象B.“鸡蛋上布满小水珠”是汽化现象C.“小水珠消失了”是汽化现象D.“小水珠消失了”是升华现象22.下列现象中,属于汽化现象的是()A.拿出冰柜的饮料瓶外出现的水珠B.绕在半山腰的云雾C.春天早晨操场边树叶上的露珠D.身上的汗水变干了23.下列热现象中需要吸热的是()A.初春,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雾B.初冬,田野里出现了霜C.家中,冰箱里冰盒中的水凝结成冰块D.房里,敞口瓶中的花露水蒸发24.生活与物理息息相关,小芳烧水,她观察到水沸腾时,不断有“白气”冒出来,从水到形成“白气”的物态变化是()A.先液化后汽化 B.先汽化后液化 C.先汽化后凝固 D.先升华后熔化25.夏天,晾在阳光下的湿衣服会变干,此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熔化B.汽化C.升华D.液化26.如图所示,下列图象能反映水沸腾过程的是()A. B.C.D.27.为了节约用水,果农们利用了滴灌的方法给果树浇水,如图所示.他们把细水管放入树下的土里,使水分直接渗透到果树根部,减慢了水分的蒸发,其原因是()A.减少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B.增大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C.加快了地面上方空气的流动D.提高了地面上水的温度27题28题29题28.夏季的清晨,站在黑虎泉边会看到护城河的河面上飘着淡淡的白雾,如图所示.这些“白雾”的形成对应的物态变化是()A.升华B.凝华C.汽化D.液化29.将烧瓶内的水加热至沸腾后移去火焰,水会停止沸腾,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如图),你会观察到烧瓶内的水第二次沸腾起来.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次沸腾时,瓶内气体压强相同B.第二次沸腾时比第一次沸腾时,瓶内气体压强小C.两次沸腾时,瓶内水的沸点相同D.第二次沸腾时比第一次沸腾时,瓶内水的沸点低30.无论是严冬还是酷暑,在使用冷暖空调的房间窗户玻璃表面,有时都会出现小水珠,那么,关于这种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B.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C.无论冬夏,小水珠都是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D.无论冬夏,小水珠都是出现在玻璃的外表面31.汽车开了空调后,前挡风玻璃表面有时会出现“水雾”()A.无论冬夏,水雾是车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后形成的B.无论冬夏,水雾是车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后形成的C.夏天,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外表面;冬天,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D.夏天,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冬天,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外表面32.生活中我们常看到“白气”,下列有关“白气”形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文艺演出时舞台上经常施放“白气”,这是干冰在常温下的升华现象B.夏天从冰箱取出的冰棍周围冒“白气”,这是空气中水蒸气的凝华现象C.深秋淸晨的河面上经常出现“白气”,这是河面上水蒸气的汽化现象D.冬天水烧开后壶嘴处喷出“白气”,这是壶嘴喷出水蒸气的液化现象33.初春,我们永州连续出现“回潮”天气现象,这时我们室内地砖、玻璃等总是潮湿冒“汗”,形成“汗”的物态变化是()A.汽化B.液化C.升华D.凝华34.如图所示的四个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液化的是()A B C DA.初春,湖面上冰化成水B.盛夏,草叶上形成“露珠”C.深秋,枫叶上形成“霜”D.严冬,树枝上形成“雾凇”35.如图所示四个实例中,与“雾凇”形成的物态变化相同的是()A.山间的“云海”B.瓜叶上的“霜降”C.花草上的“露珠”D.江河的冰雪“消融”36.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其物态变化属于液化的是()A.冰雪遇暖消融B.露珠逐渐消失C.电熨斗冒出白雾D.树枝上形成“雾凇”37.自然界中的云、雨、雪、雾、露、霜等现象都是水的物态发生变化形成的.如图中对水的物态变化描述正确的是()A B C DA.“缥缈的雾”是凝华现象B.“晶莹的露”是液化现象C.“凝重的霜”是凝固现象D.“轻柔的雪”是液化现象38.如图所示的物态变化过程中,放出热量的是()A B C DA.冬天哈出的“白气”B.正在消融的冰冷C.夏天湿衣服晾干D.放入衣箱中的樟脑球变小3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雾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B.露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C.雪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D.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40.人们利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干冰被“喷”入冷空气后,升华吸收大量热量,冷空气层中的水蒸气便会变成小冰晶,小冰晶逐渐变大后下落,在下落中遇到暖气流就会熔化形成雨,水蒸气变成小冰晶的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升华B.凝华C.液化D.凝固41.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进行人工降雨的主要过程是:干冰在高空中直接变成气体,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冰晶,冰晶下落时变成雨.以下分析错误的是()A.干冰直接变成气体是升华过程B.干冰直接变成气体是放热过程C.水蒸气直接变成冰晶是凝华过程D.冰晶下落时变成雨是吸热过程42.如图所示物态变化现象中,需要吸热的是()A B C D A.雾凇的形成B.河水成冰C.樟脑丸逐渐变小D.露珠的形成43.如图所示的物态变化中,属于升华现象的是()A.雾凇的形成B.樟脑丸变小C.屋檐下的冰凌D.冰棒周围的白气44.如图所示的自然现象中,由凝华形成的是()A.铁丝网上的白霜B.屋檐下的冰凌C.冰冻的衣服晾干D.草叶上的露珠45.对图中的自然现象解释正确的是()A B C D A.冰挂的形成是凝华现象B.云的形成是汽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