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合集下载

马哲的基本原理

马哲的基本原理

马哲的基本原理马哲,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

马哲的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基本思想和理论原则。

本文将从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阶级斗争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来探讨马哲的基本原理。

一、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哲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和灵魂。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物辩证法强调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部矛盾推动的,矛盾又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在发展过程中,矛盾的斗争推动事物向前发展,辩证逻辑是认识和思维的基本规律。

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哲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三、实践论实践论是马哲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真理的标准。

实践论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为理论是从实践中产生的,通过实践检验和发展。

实践论还强调社会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改造世界的关键。

四、阶级斗争理论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哲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阶级斗争理论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结果。

阶级斗争理论强调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五、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是马哲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建设强调在无产阶级领导下,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

社会主义建设强调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以及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

马哲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阶级斗争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

这些原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对于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九个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九个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九个基本原理: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含义;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8.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9.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10.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11.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12.否定之否定原理;13.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14.认识与实践相互关系原理;15.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16.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关系原理;17.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互关系原理;18.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19.人的价值原理.编辑本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革命本性及其现实意义一、思辨的、直观的和科学的实践观把实践纳入哲学并使之成为核心概念,不是马克思的创造。

在马克思以前,康德、费希特,以至青年黑格尔派的契希考夫斯基、赫斯等,都已这样做了。

但是,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样,他们所讲的实践和马克思讲的并不是一回事。

说到底,他们都在精神范围建构实践,把实践归结为意志的活动。

这种唯心主义实践观,已为大家所熟知。

但是,还有一种实践观,它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却似乎也很难归入唯心主义实践观一类。

比如费尔巴哈,他把实践理解为纯功利的行为,是琐碎的生活和利己活动,其典型形式,就是“卑污的犹太人的赚钱活动”。

费尔巴哈的实践观,实际上是一种直观的实践观。

他把当下的实践形式,即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实践,视为实践的总体。

因此,他认为实践在本质上是排斥理论的。

为了维护理论的权威,更为了其人道主义理想,费尔巴哈断然把实践排除在哲学的视野之外。

他的这种理论失误,人们通常只将其归结为对实践的偏见,即对实践作了价值上的否定判断;而对他的直观的实践观本身则并不注意。

这样,当此种实践观改换面目出现时,就甚至可能会大受欢迎。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哲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揭示客观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深刻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对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基本原理之一,它认为世界是一个无限发展的统一体,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对事物的全面、具体、历史地分析,揭示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这对我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另一重要原理,它认为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发展变化的。

历史唯物主义深刻揭示了社会的发展规律和社会变革的动力,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此外,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
是认识的来源,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不断地检验和丰富理论,才能使理论更加贴近实际,更具有说服力。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深刻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对我们正确认
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以及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基础。

我们要深入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不断将其运用于实际工作中,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为实现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辩证的唯物论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哲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

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

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

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

(二)唯物的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

2.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含义。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和批判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本质、规律和认识的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统一体,存在于物质世界的基础之上。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运动,强调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的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驱动的。

历史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进化过程,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

阶级斗争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

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对立导致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理论必须通过实践来验证,唯有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修正和丰富理论,才能达到真理。

共产主义理想
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和国家的理想社会,人们在这里可以自由发展和全面实现个人潜能。

在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和现实意义。

只有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不断探索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论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阶级斗争理论以及实践和发展观等。

通过深入探讨这些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唯物论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观点指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实体,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的。

这一原理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强调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断变革和相互作用,在理解社会历史的同时也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工具,强调事物的矛盾、发展和变化。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体,并在不断的斗争和转化中推动事物的发展。

了解事物的矛盾本质,只有抓住事物的矛盾和变化,才能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三、阶级斗争理论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内容,强调社会历史的发展是阶级之间的斗争推动的。

无论是古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都存在着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通过分析和研究阶级斗争的规律,可以认识到社会改革和革命的必然性,为实现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四、实践和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的探索、实践的改造才能不断地发展哲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要不断地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地扩展和深化理论,以适应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

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论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阶级斗争理论以及实践和发展观。

这些原理为我们认识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也为实现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只有深入学习和运用这些原理,才能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实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八个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八个基本原理:1 .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2 .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3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4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5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6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7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8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9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10 .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11 .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12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13 .认识与实践相互关系原理;14 .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15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关系原理;16 .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互关系原理;17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18 .人的价值原理.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1)、世界物质性原理P13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同时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重视精神力量,树立正确意识。

P33(非原句)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原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P26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P263)、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又要重视精神力量的作用,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之一,是关于客观世界和认识方法的理论体系。

它以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为基础,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矛盾发展的本质,并提供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学科体系的理论基础。

本文将从唯物主义、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四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进行探讨。

1、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人们感性认识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只有物质,物质是构成一切存在的基础,社会、意识和精神都是物质的表现形式。

唯物主义不仅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认识论。

唯物主义认为人们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们没有从虚无中创造出思维和意识,人类意识和思维本身就是物质的一种表现形式,人们的思维和意识活动是物质发展的表现。

2、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特贡献。

辩证法是一种方法论,它认为事物并不是单纯的、静态的存在,而是一种矛盾运动的发展过程,是一种从否定到肯定、从局部到整体的统一发展过程。

辩证法通过分析矛盾的两个方面,阐明事物的本质。

在辩证法的思想体系中,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因而矛盾是一切运动、发展和变化的动力。

在实践活动中,辩证法不仅要求人们客观地分析和处理矛盾,而且要求人们主动地创造条件,促进事物的发展。

3、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个重要基石。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下不断发展的。

生产力是生产资料、劳动力、科学技术等的总和,它是物质文明的基础,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生产关系则指人们在生产中形成的关系,它是一种社会关系,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基础,它决定着人类社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历史唯物主义要求人们关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深刻领会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则和方法,正确把握和分析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次是由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哲学理论 体系中的地位决定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决 定了哲学中其他问题。
最后是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人类社会生 活中的根本问题,它必须成为哲学的根本问题。
精品课件
19
3、哲学的基本派别和党性原则
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哲学的党性就是其基本派别性 我们所说的哲学的党性原则,指的是在哲学的 基本派别斗争中,应当坚定地站在唯物主义立 场上,反对和批判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
约公元前384~ 公元前322
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 两大类,第一类知识是研究抽象的超 验的对象,被称为第一哲学,第二类 知识是研究具体的经验的对象,被称 为第二哲学,也叫物理学。亚里士多 德去世之后,他的学生们在编辑老师 的著作时,把第一哲学放在了第二哲 学之后,中国人在最初翻译亚里士多 德的哲学著作时,采用直译的方式, 就把第一哲学翻译为物理学之后。后 来才根据中国古代《易经》系辞中的 两句话: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 谓之器,把哲学译为形而上学。

决定





体现
精品课件
8
3、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 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这是从哲学和各门科学的关系角度下的 定义,在理解这个定义时,要注意哲学和科 学的关系。
精品课件
9
哲学和科学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 关系,各门科学为哲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哲 学的产生为各门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 法论的指导。它们的关系用图示意如下:
精品课件
13
这个关系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 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 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划分为唯 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派别。
精品课件
14
唯物主义就是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 性的问题上,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 由物质派生的哲学观点。
唯物主义代表人物
荀子 (约前325~前238)
方法论是人们在一定的世界观指导下 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根本方法是人们 思考和行动的一般原则,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 问只能为人们提供思考和行动的一般原则。
精品课件
7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 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了 世界观,它是一定的世界观在人们活动中的 落实。二者关系用图示意如下:
1、哲学的字源学含义
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语,由Philos (爱) 和Sophia(智慧)词组成,意为爱智慧。中国古 代的哲字,就是智慧的意思,因此,经日本的学 者西周的翻译,古希腊的爱智慧的学问就叫哲学。 在亚里士多德的知识分类中,哲学又被称为形而 上学。
精品课件4Fra bibliotek亚里士多 德Aristotle,
精品课件
12
弗雷德里希·恩格斯 Friedrich Engels,
1820.11~895.8
原话出自《路德维 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 典哲学的终结》一书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 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 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什么 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 界?……哲学家依照 他们如何 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 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 题还有另一个方面……这个问 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 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 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
赫拉克利特
(Herakleitos,约 前540~前470)
精品课件
15
唯心主义就是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 一性的问题上,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物质 则是由精神派生的哲学观点。
唯心主义代表人物
王守仁
(1472~1528)
黑格尔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 1831)
精品课件
16
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存在,能否正确 反映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 在认识论上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区 别。
精品课件
17
可知论是在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 的问题上,认为思维和存在之间具有同一性,人们 能够认识世界的哲学观点。
不可知论是在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 性的问题上,认为思维和存在之间没有同一性,人 们不能认识世界的哲学观点。
精品课件
20
4、唯物主义发展的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哲学在历史发展中经历了三种形态: 第一种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第二种是近代形而 上学唯物主义;第三种是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精品课件
21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在西方哲学史上指的是 15世纪之前的唯物主义,在中国哲学史上指的是 19世纪中叶之前的唯物主义。
荀子 (约前325~前238)
精品课件
5
2、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这是从哲学的研究对象角度下的定义,在 理解这个定义时,必须首先弄懂什么是世界观, 什么是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之间是什么关 系。
精品课件
6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 哲学所说的整个世界指的是由外部物质世界和 人的精神世界所构成的世界,对整个世界的根 本看法就是对这两个世界之间关系的认识。


自然知识 社会知识 思维知识
精品课件
10
4、哲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的统治思想,是 为统治阶级提供理论武器,进行辩护和宣传 的工具。哲学为社会的统治阶级提供一定的 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它是一种特殊的意识 形态。
精品课件
11
二、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主讲教师: 武天林
精品课件
1
第一章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 学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第四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本章知识点、难点、重点和思考题
精品课件
2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 二、哲学基本问题
精品课件
3
一、什么是哲学
五行图
精品课件
赫拉克利特
(Herakleitos, 约前540~前470)
大卫·休 谟
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
伊曼纽尔·康 德
(David Hume, 1711~1776)
精品课件
(Immanuel Kant, 1724~1804) 18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 问题 首先是由哲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决定的,不研究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就不可能是哲学。
其次是由哲学发展的历史证明的,一部哲学发 展史,就是围绕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展开斗争 的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