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合集下载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名词解释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名词解释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名词解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各个阶层和谐相处,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一种社会状态。

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目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的追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是人民利益至上。

它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摆在首位,追求社会公平正义,让每个人都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推动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消除贫困,减少社会差距,使每个人都能够公平地参与社会生活和决策。

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注重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需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这包括建立法治社会,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完善基层自治,推动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等。

只有通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才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确保社会秩序稳定,进一步推动社会和谐。

在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的过程中,社会公平正义是核心要义。

只有建立起公平的分配机制,让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基本的生存权利和发展机会,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谐。

为此,我们要通过改革和法治来调节收入分配,减少贫富差距,建立起全民参与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要求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这包括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与沟通,增强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

只有通过建立起和谐的社会关系,让人民群众更好地参与社会事务的决策和管理,社会的各个方面才能更好地发展。

总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重要任务。

它要求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各个领域的协调发展,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强社会治理,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只有不断迈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引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旨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做出特定的努力,本文将重点探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

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经济发展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物质基础。

然而,仅仅追求经济增长是不够的,还必须关注社会公平。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需要让经济发展成果更加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解决贫富差距过大、城乡差距过大等问题。

为此,政府应加强收入分配的调控,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推动形成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氛围。

民主法治和社会和谐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只有通过民主法治的方式来保障公民的权益,才能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党的领导,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同时,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严格实施法治原则,加强社会公平正义的法治保障,提高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文化建设和社会和谐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

文化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要开放包容其他优秀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践行,通过宣传教育加强人们的思想道德建设,构建一个积极向上、和谐友善的社会风气。

社会公德和社会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每个公民的参与和共同努力。

社会公德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只有每个公民都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才能共同建设和谐社会。

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推动社会公德观念的普及,引导人们诚实守信、友善和睦,促进人们之间的和谐相处和互助共赢。

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需要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

科学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科学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科学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对于自身所居住的社会环境、社会秩序、社会制度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都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和期望。

而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国主要的发展目标,也成为了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和理想。

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又该如何科学理解呢?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什么。

在我国提出“和谐社会”概念之后,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不断探索,我们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有了一个相对清晰明确的认识。

在宏观层面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保持社会繁荣稳定,又要推动社会科学发展和人民素质提升,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节能减排等多种综合因素相互作用。

在微观层面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需要解决家庭矛盾、校园暴力、邻里纷争、劳资纠纷等具体社会问题,也需要加强各种社会组织的管理和互动,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等。

其次,我们需要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基础。

和谐社会是一种社会进步和文明进程,是全体人民共同的目标和奋斗方向。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国所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则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规法治国,保障有序发展;以人本哲学为指导,注重人民的感受和需求;加强民主建设,建立公开透明的政府,以及保障人民的权益和自由等。

最后,我们需要通过实践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整体性和发展性的概念,需要我们通过不断的实践来理解和体验。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保持一个客观、全面、科学的态度,积极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发挥自身的作用,共同努力实现和谐社会的共同目标。

总之,科学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我们对其内涵和基础进行深入的理解,以及通过实践探索来实现共同发展。

我们相信,在不断的实践和努力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会不断向更高层次和更深度方向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美好的生活和更加美好的社会环境。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重要理论和指导思想之一,旨在建设一个公正、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首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人为本,关注人民的利益和需求。

人民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只有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根本权益,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所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人民为中心,注重民生福祉,推动社会公平正义。

这要求我们推动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减少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其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法治为基础,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法治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石,只有依法治国,才能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提高社会运行的规范性和公正性。

因此,我们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健全法治体系,完善社会管理制度,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但过度追求经济增长往往会导致环境破坏和生态灾害。

为了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必须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寻求平衡。

这要求我们加强环境保护,提倡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经济和低碳发展,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第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推动文化繁荣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我们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培养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同时,我们也要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让我们的文化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土壤,发扬光大我们民族的独特精神。

最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推动国际合作与世界和平的实现。

和平发展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国际和谐环境。

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各国人民共同追求和平、发展、公正、共享的美好未来。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还面临着很多挑战和困难。

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的实现

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的实现

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的实现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也是中国的根本制度。

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目标,旨在推动社会公平正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国家和谐稳定发展。

如何实现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的有机结合,是当代中国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的实现途径。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的实现离不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必须全面保障人民的权益和福祉,推进社会公平正义。

政府应加大民生投入,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求,推进教育、医疗、住房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同时,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确保人民的社会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只有让人民生活得更好,才能实现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的互促共进。

二、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社会治理体系是实现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的关键。

社会治理要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各级政府和各类社会组织的协同合作,形成共治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法规,规范社会行为,构建社会的诚信环境。

同时,要加强社区治理,推动社区自治和社会共享,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活力,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三、推进绿色发展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的实现需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政府应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节能减排,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要加强环境监管,惩治环境违法行为,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实现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提供可持续的发展基础。

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的实现需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

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公民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要加强传统文化和优秀文化传承,弘扬社会主义精神,引导社会风尚。

通过加强价值引领,促进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提升,实现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的相辅相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和理想社会状态。

它强调社会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解和认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均衡发展与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均衡发展与公平正义。

均衡发展要求各个地区、各个行业之间的发展差距尽可能缩小,以确保人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

公平正义则要求社会各个成员在法律的保护下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实现资源的公正分配。

2.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构建和谐社会还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经济发展中,不能损害生态环境,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同时,也需要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3.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的优势。

市场机制可以调节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激发创新活力。

政府作用则是引导和调控市场,保证公共利益的实现。

同时,政府还要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4. 文化和谐与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还需要注重文化和谐与精神文明建设。

文化和谐是指推动社会各个文化领域的发展,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融合。

精神文明建设则是提倡健康、积极的精神状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良好的社会风气。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多个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它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均衡发展与公平正义,并着重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的优势,同时注重文化和谐与精神文明建设。

只有在这些方面取得平衡与和谐,才能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并为人民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个方面分析,探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和具体举措。

一、政治层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是建设人民公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在政治层面,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加强法制建设。

为此,中国推行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法治道路,加强司法公正,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政府积极倾听民意,推进民主决策,使人民参与政治决策、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得到更好的实现。

二、经济层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经济基础是共同富裕。

在经济层面,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实现经济发展与分配公平的有机结合。

中国推行的“共同富裕”理念,注重减少贫困和不平等现象,旨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改善社会公平。

政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社会保障制度,并加强社会援助,致力于减少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贫困现象,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三、文化层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文化基础是文化兴盛。

在文化层面,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倡导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培育社会公民道德素质,引导社会各界形成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

政府加强文化事业的投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

四、社会层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社会基础是人民安居乐业。

在社会层面,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推动社会和谐和社区建设,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中国致力于构建共同发展、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的社会格局,推动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

政府加大社会福利投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改善民生条件,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权益。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和方向。

在各个层面,政府和全体人民要共同努力,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什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什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什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决定》强调指出,“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和谐社会是一个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是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基础之上的经济富裕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要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核心,实现经济繁荣富强。

一、抓住服务业这个薄弱环节,保持和谐的经济结构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经济质量改善、结构优化和国际竞争力增强三大瓶颈,其中,重中之重是改善经济增长质量。

就三大产业来看,2004年我国三大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15.2∶53.0∶31.8,服务业产出占GDP的比重比2002年下降了1.8%,服务业在GDP中所占的比例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人均GDP较高的国家,其服务业的产出与就业比重也相对较高。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首先是第一产业占绝对优势的农业经济时代;其次是第二产业逐渐成为GDP的主要构成部分的工业经济时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第二产业一统天下的地位又逐渐被服务业所取代的后工业时代。

因为信息产业成了服务业的重要组织部分,因而又称为信息经济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

服务业比重的提升是劳动分工发展和深化的自然结果,服务业效率和水平的提升对其他产业提升效率和增强竞争力有重要意义。

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业能否有突破性地发展,将在很大水准上决定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致使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占的比重不但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也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当前,“全世界第一产业占5%,第二产业占32%,第三产业占63%。

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其服务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差别也很大:34个低水平国家为36%,48个中等收入国家为50%,22个高收入国家为65%。

而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德国、英国和美国的服务业产出比重已经上升到70%以上。

”我国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形成全面协调、健康稳定的社会,服务业的比重应达到50%~60%左右。

能否实现服务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但关系到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质量,也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

当前,我国服务业还比较落后,与上中等收入国家有一定距离,与高收入国家差别更远。

发展服务业除了要靠相关的政策环境、人力资源、资金、技术外,最有效的办法是开放。

开放提供了加快我国服务业发展、提升服务业竞争力的重要机遇,有利于服务业的改革、创新和效率的提升,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环境的改善,扩大开放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当前,我国各类服务业与实际先进水平相比尚有较大差别,服务业已成为我国继续大规模吸引外资的新热点。

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放宽市场准入,优化市场环境,加快服务业发展,提升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充分发挥服务业在扩大就业、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和促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及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重大作用。

二、努力实现劳动者的充分就业,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决定》指出:“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拉动关系。

”就业是民生之本,居民主要通过就业参与社会经济生活、获得收入来源、提升生活质量。

实现充分就业,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就、分享经济增长成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无疑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同时也对我国社会的安全运行形成了巨大的威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最大的挑战。

今后十年内我国劳动力总供给将会增加到7.8193亿的峰值,此后缓慢下降,到2020年可降至7.7574亿;按照7%~8%的经济增长率和比较理想的0.1707就业弹性系数测算,20年内劳动力总需求将从5.761亿增长到7.414亿。

预计在15~20年后我国的就业矛盾才有望缓解。

我国不但劳动力人口总量大,而且结构也很不完善。

在全部劳动人口中农民所占比例高达70%,而英国早在1992年农业的就业比重就降为2%,德国和美国为3%,在日本为7%,韩国也仅为17%。

与此同时,我国当前服务业的就业比重只有27.7%,世界绝大多数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一般在45%左右,发达国家大都在70%左右。

全面小康社会农业劳动力也不能超过15%,农村人口不能超过50%,而第三产业要超过45%。

如果我国服务业就业比重达到45%,就能够吸纳1.3亿人就业,这意味着能够基本上解决今后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富余劳动力。

当前,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的就业开发不足,导致就业的不充分同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并存,劳动力转移难度增大。

所以,我国要增强农业,提升农业的效率和效益,大幅度转移农业劳动力,要大力发展服务业以吸纳劳动力就业。

要充分理解服务业在增加就业、促动经济增长、提升产业竞争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的重要作用,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理解服务业的重要性。

服务业投资少、回报快、无污染,又能极大地增加就业,只要深化改革、扩大开发,政策因势利导、消除影响服务业的各种体制性障碍,宏观控制导向明确、手段有力,服务业相对容易发展起来,就业问题也会随之缓解并逐步得到解决。

三、缩小贫富差别,保持和谐的收入公平关系和谐是一个公平、公正、结构合理,社会各阶层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互惠互利,各自的利益都能得到基本满足,各阶层间的利益关系能够持续得到协调的社会。

当前,我国贫富差别继续扩大,导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摩擦和冲突增多,有的还比较激烈。

我国当前的收入分配极不合理。

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要增大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使居民的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的差别缩小,使城乡居民之间的相对收入差别缩小,力争到2020年使基尼系数降到0.4以下,使收入差别明显缩小,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城乡居民总体生活质量将进一步提升,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的文明水准将进一步提升。

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别过大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要通过改革税收制度、增加公共支出、增大转移支付力度等措施,支持和扶助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众。

要增强对过高收入的税收调节,规范垄断行业收入,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取缔非法收入。

建立利益均衡机制,首先是要改善国家的再分配。

国家再分配应向农村和城市弱势群体倾斜,迫切的问题是要增加政府财政对社会保障和农村基础教育及医疗的投入。

要通过建立城乡一体化的面向所有贫困人口的社会救助体系,消除城乡差别中贫困居民受助权益的不平等,并使贫富差别扩大化趋势得到相对应的控制;通过健全社会保险制度并扩大到理应覆盖的全体劳动者,解除劳动者的养老、失业、疾病医疗、职业伤害等后顾之忧,并使之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获得相对应的安全保障;通过动员各方力量,大力发展各项社会福利事业,满足老年人、残疾人等持续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使其生活质量得到相对应的改善。

只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保障体系,社会才能保持和谐。

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关系《决定》指出:“增强环境治理保护,促动人与自然相和谐。

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增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节约能源资源。

”构建和谐社会,既要实现经济富裕,又要保持环境友好。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资源约束持续增强,生态环境趋于恶化。

不过,我国数量扩张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至今没有根本转变,GDP的高增长主要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来维持。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的GDP增长了10多倍,而矿产资源的消耗增大了40多倍。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能源消费翻一番,牺牲环境的代价支撑了GDP翻两番。

到2020年,要再实现GDP翻两番,即使按照能源再翻一番测算,保障能源供给也有很大的困难,而且环境也难以承受。

当前,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别,突出表现在: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

水环境每况愈下,大气环境不容乐观,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农村环境问题严重。

水、大气、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大量产生,与资源利用水平密切相关,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存有内在联系。

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把物质、能量实行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在环境方面表现为低污染甚至零污染排放的一种经济运行模式。

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水准,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走出一条科技含量好、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这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保持友好环境的根本出路。

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构建和谐社会,既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又要促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出路。

总来说之,和谐社会是一个经济富裕的社会,是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且环境友好的社会,是实现充分就业,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公平合理文明的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