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样品采集技术规范

合集下载

土壤调查技术规范

土壤调查技术规范

土壤调查技术规范本文介绍了土壤样品采集和制备操作的技术规范,以达到无污染且具有代表性的目的。

组织准备方面,需要收集监测区域的各种资料,如交通图、土壤图、地质图、大比例尺地形图等,以制作采样工作图和标注采样点位。

同时,还需要了解监测区域土类、成土母质等土壤信息,以及造成土壤污染事故的主要污染物相关性质资料、土壤历史资料和相应法律法规、工农业生产及排污、污灌、化肥农药施用情况资料、气候资料、水文资料等。

现场查看是整理和利用调查信息的重要环节。

采样器具的准备包括工具类、器材类、文具类、安全防护用品等。

布点方法有三种,分别是简单随机、分块随机和系统随机。

简单随机布点是一种不带主观限制条件的布点方法,可以利用掷骰子、抽签、查随机数表等方式获得随机数。

分块随机布点根据监测区域内土壤类型的不同将区域分成几块,每块内污染物较均匀,在每个监测单元内再随机布点。

系统随机布点将监测区域分成面积相等的几部分,每个网格内布设一采样点。

如果区域内土壤污染物含量变化较大,系统随机布点比简单随机布点更具代表性。

样品采集阶段包括前期采样、正式采样和补充采样。

前期采样根据背景资料和现场考察结果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分析测定,用于初步验证污染物空间分异性和判断土壤污染程度,为制定监测方案提供依据。

正式采样按照监测方案实施现场采样。

补充采样是指在正式采样测试后,发现布设的样点没有满足总体设计需要,则要进行增设采样点补充采样。

最后,野外选点是采样的重要环节,需要根据布点方法在监测区域内随机选取采样点进行采样。

为了符合土壤环境背景值研究的要求,采样点应该选在被采土壤类型特征明显的地方,地形相对平坦、稳定、植被良好的地点。

坡脚、洼地等具有从属景观特征的地点不应设采样点。

城镇、住宅、道路、沟渠、粪坑、坟墓附近等处人为干扰大,失去土壤的代表性,不宜设采样点。

采样点应该远离铁路、公路至少300米以上。

采样点应以剖面发育完整、层次较清楚、无侵入体为准,不在水土流失严重或表土被破坏处设采样点。

农用地土壤样品采集流转制备和保存技术规定

农用地土壤样品采集流转制备和保存技术规定

附件1农用地土壤样品采集流转制备和保存技术规定目录1 适用范围 (1)2 土壤样品采集 (1)2.1制定采样计划 (1)2.2采样准备 (1)2.3使用采样手持终端和GPS (3)2.4采样点确认 (3)2.5采样方法 (3)2.6采样时期 (6)2.7采样记录 (6)2.8样品分装 (6)2.9采样小组自查 (7)2.10注意事项 (7)3 样品流转 (7)3.1制定样品流转计划 (7)3.2样品装运 (8)3.3样品交接 (8)4 样品制备 (9)4.1制样场地 (9)4.2制样工具及容器 (9)4.3样品制备 (9)4.4注意事项 (11)5 样品保存 (12)5.1实验室样品保存 (12)5.2样品库样品保存 (13)附1 (14)附2 (20)农用地土壤样品采集流转制备和保存技术规定1 适用范围本技术规定明确了农用地土壤样品采集、流转、制备和保存的方法和技术要求。

本技术规定适用于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以及与其相关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2 土壤样品采集2.1 制定采样计划按照《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和各省(区、市)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方案(以下简称《省级实施方案》)的要求,制定详细采样计划,内容包括:任务部署、人员分工、时间节点、采样准备、采样量和份数、样品交接和注意事项等。

2.2 采样准备采样准备主要包括组织准备、技术准备和物资准备。

2.2.1 组织准备野外采样必须组建采样小组:(1)采样小组至少由2名成员组成,包括1名组长和1名技术骨干,要求参加过国家或省级组织的样品采集流转制备保存等技术培训;(2)采样小组组长由作风严谨、工作认真和具有野外采样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组长为采样过程质量控制责任人和现场采样记录审核人;(3)采样小组成员应具有土壤调查相关基础知识,掌握农用地详查样品采集流转相关技术要求;(4)采样小组内部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保障有力。

【VIP专享】DB51 T 1048-2010 土壤样品采集技术规范 第1部份适用于测土配方施肥和耕地地力评价(2010.3.1实

【VIP专享】DB51 T 1048-2010 土壤样品采集技术规范 第1部份适用于测土配方施肥和耕地地力评价(2010.3.1实

13.080.05B11DB51土壤样品采集技术规范(第1部分:适用于测土配方施肥和耕地地力评价)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oil sampling(Part 1: For soil testing and formulated fertilization or soil productivityassessment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DB51/T 1048—2010目 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采样准备 (1)5 布点 (2)6 野外采样点的确定 (3)7 土壤样品的采集 (3)8 土壤样品的处理和贮存 (4)IDB51/T 1048—2010II前 言本标准由四川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省农业厅成都土壤肥料测试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昆、代天飞、程康宁、宋文琪、罗瑞、杨定清。

DB51/T 1048—2010土壤样品采集技术规范(第1部分:适用于测土配方施肥和耕地地力评价)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土壤样品的布点、采集、处理和贮存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四川省区域内测土配方施肥和耕地地力评价土壤样品的采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0111 利用随机数骰子进行随机抽样的办法NY/T1634 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测土配方施肥 soil testing and formulated fertilization测土配方施肥是以肥料田间试验、土壤测试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品种、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包括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样品制备、分析方法、结果表征、资料统计和质量评价等技术内容。

一、准备工作主要准备工具,器材,用具等。

二、布点采样样品由随机采集的一些个体所组成,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为了达到采集的监测样品具有好的代表性,必须避免一切主观因素,使组成总体的个体有同样的机会被选入样品,即组成样品的个体应当是随机地取自总体。

另一方面,在一组需要相互之间进行比较的样品应当有同样的个体组成,否则样本大的个体所组成的样品,其代表性会大于样本少的个体组成的样品。

所以“随机”和“等量”是决定样品具有同等代表性的重要条件。

1. 布点方法1)简单随机将监测单元分成网格,每个网格编上号码,决定采样点样品数后,随机抽取规定的样品数的样品,其样本号码对应的网格号,即为采样点。

随机数的获得可以利用掷骰子、抽签、查随机数表的方法。

关于随机数骰子的使用方法可见GB10111《利用随机数骰子进行随机抽样的办法》。

简单随机布点是一种完全不带主观限制条件的布点方法。

2)分块随机根据收集的资料,如果监测区域内的土壤有明显的几种类型,则可将区域分成几块,每块内污染物较均匀,块间的差异较明显。

将每块作为一个监测单元,在每个监测单元内再随机布点。

在正确分块的前提下,分块布点的代表性比简单随机布点好,如果分块不正确,分块布点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3)系统随机将监测区域分成面积相等的几部分(网格划分),每网格内布设一采样点,这种布点称为系统随机布点。

如果区域内土壤污染物含量变化较大,系统随机布点比简单随机布点所采样品的代表性要好。

2.基础样品数量1)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计算样品数用下列公式可计算所需的样品数:N=t2s2/D2式中:N为样品数;t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值(附录A);s2为均方差,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或者从极差R(s2=(R/4)2)估计;D为可接受的绝对偏差。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土壤样品采集技术规定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土壤样品采集技术规定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土壤样品采集技术规定一、引言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其质量状况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为了全面、准确地掌握我国土壤污染状况,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至关重要。

而土壤样品的采集是这项调查工作的基础和关键环节,科学、规范的采集技术能够确保采集到具有代表性和准确性的土壤样品,为后续的分析测试和评估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二、适用范围本技术规定适用于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中各类土壤样品的采集工作,包括农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等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

三、采集准备工作(一)资料收集在进行土壤样品采集之前,需要收集相关的资料,包括调查区域的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现状、土壤类型分布、污染源分布等信息,以便合理确定采样点的位置和数量。

(二)采样工具准备准备好所需的采样工具,如土钻、铁锹、锄头、采样袋、标签、记号笔、GPS 定位仪等。

采样工具应事先进行清洁和消毒,以避免交叉污染。

(三)人员培训采样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熟悉采样技术规范和操作流程,掌握采样方法和注意事项。

四、采样点布设原则(一)科学性原则采样点的布设应基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充分考虑调查区域的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污染源分布等因素,确保采样点具有代表性。

(二)随机性原则在遵循科学性原则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采样点的随机性,以避免采样点过于集中或偏向某一特定区域。

(三)可行性原则采样点的布设应考虑实际采样的可行性,如交通条件、采样场地的可达性等。

(四)经济性原则在满足调查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采样点的数量,降低调查成本。

五、采样点布设方法(一)网格布点法将调查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均匀的网格,在每个网格的中心或交叉点布设采样点。

这种方法适用于地形平坦、土地利用类型较为均匀的区域。

(二)分区布点法根据调查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污染源分布等因素,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在每个区域内分别布设采样点。

这种方法适用于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土壤类型多样的区域。

土壤采样技术技术要求

土壤采样技术技术要求

土壤采样技术技术要求
首先,选择合适的采样工具。

常见的土壤采样工具有土壤钻、铲和锹等。

土壤钻适用于采集深层土壤样品,可以选择不同长度的钻孔根据需要;铲和锹适用于采集上层土壤样品,选择质量较好、无锈蚀和破损的工具,
避免造成土壤样品的污染。

其次,确定采样点位和采样深度。

采样的点位应当有代表性,能够反
映整个研究区域的土壤状况。

可以根据地理位置、土壤类型、植被分布等
因素确定采样点位,同时需要注意避免显著的异质性因素对样品的影响。

采样深度根据实际需要,一般可以分为0-20cm和20-40cm两个层次,也
可以根据具体研究目的,采集更深层次的土壤样品。

再次,采样过程中应注意避免污染。

土壤样品的污染会对后续的化学
分析和微生物研究产生干扰,因此在采样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与其他物质
的接触。

可以佩戴手套,使用洁净的采样容器,避免使用含有除草剂和现
场制备的肥料的将其来获取土壤样品。

此外,采样时需要保持样品的完整性。

土壤样品的完整性对于后续的
实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采样后,应将土壤样品尽快送至实验室进行干燥、筛分等处理。

在采样过程中应避免过度压实土壤,避免采集到大量空气和
杂质。

对于含有大颗粒物的土壤样品,可以使用筛网进行初步筛分。

总之,土壤采样技术是获取土壤信息的基础工作,合理的采样方法和
规范的操作过程对于后续的土壤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做好前期
采样工作,才能获得准确、可靠的土壤数据,为土壤改良、农业生产以及
环境保护提供有效的依据。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1 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及水分测定1.1土壤样品采集遵循多点、随机原则,每小区不少于两点。

用土钻分层次取土时,用标签纸在土钻上标好深度,务必盯准土钻刻度,以防采样过深或过浅。

从土钻中将土取出放入塑料袋时,为了防止上层土混入下层土,钻头上部2cm左右的土剔除不要。

同一小区各点同层土样放入编好号的塑料袋后,混匀,立即封口,以防止水分散失。

1.2土壤样品的处理土样带回实验室后,1-2天内测土壤水分。

对于硝铵态氮等指标测定需用鲜样的,应立即放入4℃冰箱保存。

水分测定结束后,将土样袋口敞开,摆放在公共晾土架上风干一周左右。

取出风干土样,剔出土壤以外的侵入体,充分混匀,用四分法将其分为两份,保留部分应不少于200 g,将样品倒在塑料布上,用干净玻璃瓶子或硬木质碾压工具将土块捻碎,使其全部通过合适大小的筛子(根据测定指标确定,如全量养分<0.15mm,硝铵态氮、有效磷钾≤1mm,轻质有机质<2mm),装入对应编号的塑封袋中保存。

1.3土壤水分测定将采回的土样捏碎混匀后,称20g左右鲜土样放入称好重量的铝盒中,放入烘箱,在105℃下干燥24小时,待铝盒放凉后量铝盒和土样干重。

用土样鲜重和干重之差计算水分含量,计算公式:土壤含水量=(土壤鲜重-土壤干重)/土壤干重×100%2 土壤硝态氮、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的浸提及其测定与计算方法2.1土壤硝铵态氮的浸提与测定2.1.1浸提采回的新鲜土样捏碎、过3 mm筛后,称取5.00g新鲜土壤,加入1 mol·L-1KCL溶液50ml (土液比1:10)。

在120转左右/min下震荡1h,取出过滤,装入塑料瓶,盖紧瓶盖。

一起振荡的每批样品,需同时加3个空白做对照和1个标准土样的2个重复。

如浸提液不能及时测定,在每批浸提完后,上述土样、空白或标样的浸取液应立即放入于4℃冰箱冷藏。

2.1.2测定浸提液中的硝态氮和铵态氮用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

土壤样品采集技术规范48724

土壤样品采集技术规范48724

土壤样品采集技术规范48724-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土壤样品采集技术规范土壤样品的采集是土壤测试的一个重要环节,采集有代表性的样品,是如实反映客观情况的先决条件。

因此,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和有代表性的土壤采样,并根据不同分析项目采用相关的采样和处理方法。

为保证土壤样品的代表性,必须采取以下技术措施控制采样误差。

1、采样单元尽可能优先采用分区布点法进行监测点位的布设,每个采样单元的土壤要尽可能均匀一致。

在分区时应重点考虑:①各场地实际使用过程中涉及的污染物种类及其对土壤造成污染的方式和途径在区块中分布的均匀性;②尽可能以场地使用时自然形成的分界作为监测分区的边界,且区块形状基本规则;③一个区块内同样深度层的土壤应属于同一种分类;④当一个拟划分的区块面积过大时,应认真推敲是否有拆分成小区块的必要。

而对于占地面积较大、无法按使用功能划分区块或拆迁后造成场地内土壤迁移、原始状况遭破坏的场地,应根据调查的不同阶段分别采用系统随机布点法、系统布点法布设监测采样的点位。

在设置系统网格布局时应重点考虑:①根据场地面积、土壤污染分布可能的均匀程度、监测样品控制数量等因素设置网格密度;②尽可能将网格设置成方形、长方形或三角形等则形状;③场地面积过大时,可根据前期调查的结果经分析后设置分区域不同密度和形状的网格,几种典型的监测布点方法见图.本次取样网格大小基本可采取20m×20m,其中厂内办公区、生产车间及废料堆放点等典型位置都应设置取样点。

2、采样深度在完成土壤样品采集点位平面布设后,应根据不同阶段调查的要求进行点位的纵向布设。

土壤纵向结构一般可分为表层土壤(0~0.2m)、浅层土壤(0.2m~0.6m)和深层土壤(0.6m~)。

根据国外通行的做法并结合国内典型场地监测实际案例的经验,表层和浅层的土壤可在各层的深度范围内采集1个样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样品采集技术规范
土壤样品的采集是土壤测试的一个重要环节,采集有代表性的样品,是如实反映客观情况的先决条件。

因此,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和有代表性的土壤采样,并根据不同分析项目采用相关的采样和处理方法。

为保证土壤样品的代表性,必须采取以下技术措施控制采样误差。

1、采样单元
尽可能优先采用分区布点法进行监测点位的布设,每个采样单元的土壤要尽可能均匀一致。

在分区时应重点考虑:①各场地实际使用过程中涉及的污染物种类及其对土壤造成污染的方式和途径在区块中分布的均匀性;②尽可能以场地使用时自然形成的分界作为监测分区的边界,且区块形状基本规则;③一个区块内同样深度层的土壤应属于同一种分类;④当一个拟划分的区块面积过大时,应认真推敲是否有拆分成小区块的必要。

而对于占地面积较大、无法按使用功能划分区块或拆迁后造成场地内土壤迁移、原始状况遭破坏的场地,应根据调查的不同阶段分别采用系统随机布点法、系统布点法布设监测采样的点位。

在设置系统网格布局时应重点考虑:①根据场地面积、土壤污染分布可能的均匀程度、监测样品控制数量等因素设置网格密度;②尽可能将网格设置成方形、长方形或三角形等则形状;③场地面积过大时,可根据前期调查的结果经分析后设置分区域不同密度和形状的网格,几种典型的监测布点方法见图。

本次取样网格大小基本可采取20m×20m,其中厂内办公区、生产车间及废料堆放点等典型位置都应设置取样点.
2、采样深度
在完成土壤样品采集点位平面布设后,应根据不同阶段调查的要求进行点位的纵向布设.土壤纵向结构一般可分为表层土壤(0~0。

2m)、浅层土壤(0.2m~0。

6m)和深层土壤(0。

6m~)。

根据国外通行的做法并结合国内典型场地监测实际案例的经验,表层和浅层的土壤可在各层的深度范围内采集1个样品.一般表层土壤常用的采样方法均可以保证样品在深度方向上样品的代表性。

浅层土壤采样时可在规定的深度范围内连续或分上下2段采样后制成混合样.深层土壤应采用纵向分层的方法,分别采集每1层土壤的代表性样品。

在环境调查
判定污染物种类和初步探明污染程度、范围阶段,一般在3m深度以内时,每个样品的采样分层间隔为0。

5m。

3、采样点数量
要保证足够的采样点,使之能代表采样单元的土壤特性。

4、采样点定位
有条件的可采用GPS定位,记录经纬度,精确到0.01″。

无条件的可在地图上标明采样点位置,并记录样点名称、固定参照物的距离和方位.
5、采样方法
每个采样点的取土深度及采样量应均匀一致,土样上层与下层的比例要相同。

取样器应垂直于地面入土,深度相同。

6、样品重量
一个混和土样以取土1公斤左右为宜,如果样品数量太多,可用四分法将多余的土壤弃去。

方法是将采集的土壤样品放在盘子里或塑料布上,弄碎、混匀,铺成四方形,划对角线将土样分成四份,把对角的两份分别合并成一份,保留一份,弃去一份.如果所得的样品依然很多,可再用四分法处理,直至所需数量为止。

7、样品标记
采集的样品放入统一的样品袋中,然后再用一个塑料袋套上,用铅笔写好标签,内外各具一张。

四分法采样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