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合集下载

我国最大的国情:中国仍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最大的国情:中国仍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最大的国情:中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形态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精髓。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邓小平根据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处的历史阶段。

“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

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

”1979年,叶剑英在国庆30周年讲话中初步表露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思想。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明确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

198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两层含义:第一,中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1984年,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阶段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

基于国际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并经过反复的理论论证,到了1992年初,邓小平从对社会主义历史的动态的角度,科学地概括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我国社会主义建立在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贫瘠土壤上,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时期,我国的经济和各方面的发展才能赶超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为市场经济相对于改革开放以前的计划经济,确实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不可逾越的经济形式。

我国是要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涵义和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涵义和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涵义和基本特征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无论革命和建设,都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指出:“认识中国国情,最重要的是认识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有重大影响的一切有利的和不利的现实因素,特别是认识中国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和它的变化。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邓小平和我们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

这一判断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实践和认识过程。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对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提出过设想。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将未来的共产主义按照成熟程度的不同,划分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和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

马克思的这一设想是在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发展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之后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一般结论。

但是与马克思的设想不同,社会主义并不是发生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诞生于经济社会发展还相当落后的国家。

这就决定了在现实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的问题上不能简单地照搬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结论。

从本国的实际出发,科学分析和判断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便成为社会主义实践面临的首要问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识的深化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且对人类社会形态作出了科学划分。

——从社会制度的角度划分,有五种形态说,即“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以及未来的共产主义的生产方式。

后来,斯大林把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概括为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公社制的、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

——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划分,有三种形态说。

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

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

在这种形态下,形成了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

第七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七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
1958年社会主 义建设总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阶 1962年以阶级斗 争为纲的基本路 段中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 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帝国主义、修正主义颠 线 覆和侵略的威胁,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
2007年最新世界各国GDP排名 (摘自《世界年鉴2007 》)
2.应有基础:
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用 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别的 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 化和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 化的任务,去发展社会主义应有的 发达的生产力的基础。
3.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我们仍然要继续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 务。至于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那就 需要更长的时间。
1979年的深圳
新世纪深圳夜景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内容
1979年,邓小平在《坚持四
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中,
明确回答了什么是我国现阶段 的主要矛盾的问题。他说: “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 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
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
要矛盾。”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历史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
的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
人民日益 增长的 物质文化 需要
落后的
主要矛盾
社会生产
(一)主要矛盾的提出 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 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 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
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
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
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新的科学概念。

“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①]从时间上讲,它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初级阶段。

从社会发展阶段上讲,它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也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是不能逾越,也是无法逾越的一个历史阶段。

党的十三大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以及人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的深化,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的界定亦不断拓展。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包括以下三层含义:一是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而不能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这是对我国社会性质的界定,说明在社会形态的本质方面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更不可能是资本主义的社会。

在当代中国,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

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是我国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制度基础。

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阶段,急于求成。

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水平和程度的认定,说明我国生产力落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上改变,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方面,与科学社会主义所规定的社会基本特征还有较大的距离。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我们考虑一切问题、制定路线政策,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三是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经济文化落后的历史前提和现阶段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初级阶段。

从马克思主义到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起源与演进

从马克思主义到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起源与演进

从马克思主义到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起源与演进社会主义的发展史始于马克思主义的提出,并经历了一系列的起源与演进过程。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入手,探讨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起源与演进。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及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最早产生于19世纪的欧洲,当时欧洲正处于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阶段。

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出现,社会的阶级分化日益加剧,工人阶级的利益受到严重侵害。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马克思和恩格斯凭借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研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包括剩余价值、阶级斗争和历史唯物主义。

剩余价值理论指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家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导致社会财富的不平等分配。

阶级斗争理论认为,社会的进步是通过各个阶级之间的斗争来实现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冲突,社会的演进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二、社会主义的起源阶段社会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的欧洲。

在当时,社会主义的思潮逐渐兴起,成为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一种反思和批判。

社会主义的起源阶段主要包括乌托邦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两个方面。

乌托邦社会主义是指那些提出一种理想社会蓝图,但缺乏可行实施方案的社会主义思想家。

例如,圣西门提出了工业主义社会的构想,欲通过巴黎工业联合体实现社会进步。

傅立叶则提出了以“和谐小社团”为基础的社会模式,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乌托邦社会主义思想家们的构想对社会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但缺乏可行性限制了其实际应用。

2.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更具普遍意义的社会主义思潮。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将社会主义与科学结合在一起,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指导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

三、社会主义的演进与实践社会主义思想的演进和实践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主要内容(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这就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

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文化,是源于人民大众实践又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是继承人类优秀精神成果的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一)、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是什么?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

2、怎么办?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在当代中国,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②要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四有”公民,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③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主题、精髓、基础)④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在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积极推进文化创新,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建设和改革结合起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3、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4、正确理解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和各个方面;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5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主要内容。

(1)依据:第一,中国国情决定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第二,中国革命的力量决定必须发动土地革命。

第三,中国革命的敌人非党强大,并长期占据中心城市,而广大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地区。

(2)内容: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关系。

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

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只有开展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才能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建立、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

马克思主义理论考研知识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理论考研知识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理论考研知识点归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考研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掌握。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认识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2. 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形态: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方向。

同时,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推动了社会形态的演进。

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 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将社会主义革命看作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过程,社会主义建设则是在新的社会形态下推进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社会主义先进阶段: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阶段,社会主义先进阶段是实现共产主义的阶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国情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和五位一体发展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是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发展。

五位一体发展思想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指中国面临的改革、发展、稳定、环境、安全等各方面的重大任务。

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这三个重大理论成果是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发展起来的。

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总纲领、总纲领性文件。

五、马克思主义发展史1.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之后经过多位马克思主义者的努力和发展,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方论坛2004年第3期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王 力 军(济南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山东济南250002)摘 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则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也就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两者之间并不矛盾,而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关键词:社会形态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图分类号:F0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110(2004)03-0099-06自从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来,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定位问题就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问题的核心是围绕着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1](P12)这一提法。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特定阶段!?有的人认为,特定阶段!就是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阶段,这也决定了我国只能是处在较低的社会发展阶段上,在这个阶段上还不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因此,作为特定阶段!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制度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

也有的人认为,特定阶段!是指我国在社会制度方面已经超越了资本主义阶段,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我国生产力落后,因此在生产力方面还没有超越资本主义阶段。

以上两种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观点,都没有正确地解决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特定阶段!的理论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理论作为一种公式,机械地套用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特定阶段!。

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始终遵循着本身所固有的客观规律的,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

根据唯物史观的这一基本原理,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了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所经历的几种理论形态,他说: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2](P33),加上未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这样,马克思就把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依次演进,每一次社会形态的更替,都是在社会生产力充分发展的基础上被更高的社会形态所代替。

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暂时阶段。

每一个阶段都是必然的,因此,对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要走向衰落和灭亡。

![3](P217)并且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2](P33)所以他认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4](P12)马克思主义的关于五种社会形态的理论勾画出了一个十分清晰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而展现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且也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是马克思采用历史的和逻辑的科学方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所作出的高度抽象的概括。

但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这种分99收稿日期:2004-05-23作者简介:王力军(1955&),男,山东安丘人,博士,济南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析方法却往往被我们所误解,认为马克思恩格斯为我们制定了一个人类社会发展遵循的经典公式,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都是按照这样一个公式,循规蹈矩地遵循这样一个链条式的、前后相继的发展轨道。

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的理论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抽象的理论概括,而不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现实描述,更不是为人类社会设计了一个万古不变的公式。

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说道:在思辩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

∋∋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观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

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

它们只能对整理历史资料提供某些方便,指出历史资料的各个层次的顺序。

但是这些抽象与哲学不同,它们绝不提供可以适用于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或公式。

![5](P73-74)现实的人类社会始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的过程,这一发展过程是丰富多彩、路径各异的。

由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社会物质条件不同,决定了其演化的方式、特点和途径也不可能完全相同。

尤其是在人类社会进入世界历史之后,由于各个民族或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都处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之中,这些关系会影响或改变一个民族或国家发展的正常轨道,使这个民族或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各种复杂的现象。

例如,一个民族或国家可以吸取别国的先进生产力,加快本国发展的速度,从而出现自身发展阶段的跳跃现象,跨越一个或几个社会形态,或在一种社会形态中可以跨越一个或几个社会发展阶段。

甚至在一个阶段中可以跨越一个或几个社会发展时期等等。

例如,日耳曼、斯拉夫、罗马尼亚公社所有制发展为中世纪的农奴制,而没有经历奴隶制;而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它从一诞生起就是现代的,资产阶级的!。

[6](P147)如果没有外力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个民族或国家有可能会遵循着五种社会形态的序列逐步演进。

但是,现实的各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发展并不是笔直的、顺利的,而是极其复杂和曲折的,并非每个国家都必然依次循序渐进地遵循着五种社会形态的轨道演进。

列宁说: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

![7](P776)因此,我们不能教条式地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不能用五种社会形态的抽象理论来代替对具体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

马克思曾批评有人把他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理论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时说: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8](P130)。

马克思主义关于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与现实的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因为历史是不能靠公式来创造的。

![5](P163)中国是在一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

近代以来,由于外国帝国主义的入侵,打断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自然进程。

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另一方面也促使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但这是一种畸形发展的资本主义,中国的官僚资产阶级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代表着最反动、最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民族资产阶级又具有软弱性、妥协性,不可能独立地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

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中国革命的领导任务历史地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的身上。

我国工业无产阶级人数虽不多,却是中国新兴的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做了革命运动的领导力量![9]P8)。

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不是一般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前途也不是建立资产阶级政权,而是建立新民主主义政权。

1949年10月,我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起新民主主义社会。

然后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上,通过社会主义改造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但是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远达不到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程度,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经历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备了社会主义的基本性质,但是由于生产力落后,决定了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无论在经济方面,还是在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都是不合格!、不够格!的社会主义,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特定阶段!,这个特定阶段! 既不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也不完全相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1](P11)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1](P12)。

因此,对待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照搬书本不行,照搬外国也不100行![1](P11)。

这一方面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要遵循着它本身的客观规律,它不能不顾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超越社会的发展阶段。

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所说的那样: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

![4](P11)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是遵循着这一客观规律,在生产力发展程度还没有达到直接进入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的时候,而是先经过一个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另一方面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又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

尽管我国生产力落后,但是,假如我们不得不等到资本主义生产到处都发展到底以后,等到最后一个小手工业者和最后一个小农都变成资本主义大生产的牺牲品以后,再来实现这个改造,那对我们可就太糟了。

![3](P500)我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起新民主主义社会,然后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上,通过社会主义改造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一个特定阶段!是有其特殊含义的,不是泛指任何国家都必须要经历的一般的普遍的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是由我国的特殊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所决定的。

正如列宁所说:在人类从今天的帝国主义走向明天的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上,同样会表现出这种多样性。

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

![10](P163)因此,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仅没有违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恰恰相反,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性。

正像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所说: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

![11](P732)问题在于,我们应当正确解决好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和共性、个别和一般的辨证统一关系。

二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社会主义社会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的社会形态,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应该高于资本主义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