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电视广播系统

合集下载

广播系统原理简介

广播系统原理简介

一、公共广播系统说明(一)、公共广播系统概述公共广播系统属于扩声音响系统中的一个分支,而扩声音响系统又称专业音响系统涉及电声、建声和乐声三种学科的边缘科学。

所以公共广播系统最终效果涉及合理、正确的电声系统设计和调试,良好的声音传播环境(建声条件)和精确的现场调音三者最佳的结合,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公共广播作为一个系统问题,在系统设计中必须综合考虑上述问题。

在选择性能良的电声设备基础上,通过周密的系统设计,仔细的系统调试和良好的建声条件上,达致电声悦耳、自然的音响效果。

广播系统分类:广义的广播系统包含扩声系统和放声系统两大类:1、扩声系统:扬声器与话筒处于同一声场内,存在声反馈和房间共振引起的啸叫,失真和振荡现象。

要保证系统稳定和正常运行,最高可用的系统增益比发生声反馈自激的临界增益低6dB。

2、放声系统:系统中只有磁带机,光盘机等声源,没有话筒,不存在声反馈可能,声反馈系数为),是广播系统一个特例。

公共广播系统按用途可分为以下几类:1)室外广播系统室外广播系统主要用于体育场、车站、公园、艺术广场、音乐喷泉等。

它的特点是服务区域面积大,空间宽广。

背景噪声大;声音传播以直达声为主;要求的声压级高,如果周围有高楼大厦等反射物体,扬声器布局又不尽合理,声波经多次反射而形成超过50ms 以上的延迟,会引起双重声或多重声,严重时会出现回声等问题,影响声音的清晰度和声像定位。

室外系统的音响效果还受气候条件、风向和环境干扰等影响。

2)室内广播系统室内广播系统是应用最广泛的系统,包括各类影剧院、体育场、歌舞厅等。

它的专业性很强,既能非语言扩声、又能供各类文艺演出使用,对音质的要求很高,系统设计不仅要考虑电声技术问题,还要涉及建筑声学问题。

房间的体形等因素对音质有较大影响。

3)公共广播系统公共广播系统为宾馆、商厦、港口、机场、地铁、学校提供背景音乐和广播节目。

近几年来,公共广播系统还兼做紧急广播,可与消防报警系统联动。

《现代电视原理》姜秀华 第10章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

《现代电视原理》姜秀华 第10章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

在T=N△t内
f0
f1
f2


fN-1
波形类似于白噪声 在T=N△t内
23
• 中国传媒大学 •
2、映射和星座图
以16QAM映射为例
均匀16QAM映射
Q
1000 1010 0010 0000
1001 1011 0011 0001
I
1101 1111 0111 0101
1100 1110 0111 0100
2
• 中国传媒大学 •
10.2 ATSC数字电视播送系统
• 采用单载波8电平残留边带调制传输; • 6MHz高频频带内传输的净菏; • 较高的频谱效率和抗高斯白噪声的干扰; • 抗宽带多径衰落和多普勒衰落较弱; • 支持移动接收和单频组网能力有待提高;
3
• 中国传媒大学 •
10.2.1 ATSC信道编码系统
– 分比特交织和符号交织两层,均基于块交织。
– 符号交织,将V比特字“随机地〞映射到OFDM符 号的1512〔2k〕获6048〔8k〕个有效载波上。作 用于1512获6048个数据符号块。
x0,x1, …
b0.0,b0.1, …
a0.0,a0.1, …
比特交织器I0
b1.0,b1.1, … 比特交织器I1 a1.0,a1.1, … 串并
2K和8K模式的OFDM参数
参数
8k模式
2k模式
载波数K
6817
1705
有效载波
6048
1512
导频
769
193
有效符号持续期Ts
896us
224us
载波间隔1/Ts
1116Hz
4464Hz
最低与最高载波间 隔

模拟电视广播系统..课件

模拟电视广播系统..课件
高清化、智能化
未来电视广播系统将朝着高清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提升用户体验。
融合媒体发展
电视广播将与互联网、移动通信等融合媒体相结合,形成多元化的 传播格局。
THANK YOU
感谢观看
应用领域与优势
应用领域
广泛应用于广播电视、教育、广告等领域,是人们获取信息、娱乐和学习的重 要渠道。
优势
具有覆盖范围广、接收设备普及率高、节目内容丰富多样等优点,能够满足广 大观众的需求。同时,模拟电视广播系统具有较高的兼容性和稳定性,能够保 证节目的质量和稳定性。
02
信号传输与处理技术
信号传输方式及特点
应急预案制定和演练活动组织
制定应急预案
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如设备故障、信 号中断、恶意攻击等,制定应急预案,明确 应对措施和责任人。
演练活动组织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活动,模拟突发情况,检 验应急预案的有效性,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演练结束后进行总结和改进,不断完善应急 预案。
07
总结与展望
项目成果回顾与总结
重视项目规划
在项目开始前,应制定详细的项目规划和进度表,确保各阶段工 作能够按时完成。
加强沟通与协作
团队成员之间应保持密切沟通,及时解决问题,共同推进项目进 度。
不断学习与提升
电视广播技术发展迅速,我们应保持学习态度,及时跟进新技术、 新方法。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数字化、网络化
随着技术的发展,电视广播系统将逐渐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提 高传输质量和效率。
包括信噪比、载噪比、误码率等, 用于评价整个系统的性能优劣。
04
调制方式与频道规划策略
调制方式选择及优缺点分析
调幅制(AM)
信号稳定,但易受干扰,音质较差。

广播电视相关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广播电视相关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广播电视相关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1 范围本技术文件规定了不同安全等级的广播电视相关信息系统的基本保护要求,包括技术要求、物理要求和管理要求三部分。

本技术文件适用于指导广电行业开展广播电视相关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安全规划、建设和自查,也可作为信息安全职能部门对广播电视相关信息系统信息安全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的依据。

办公系统、网站发布系统以及其他与广播电视生产业务无关的信息系统参照国家相关标准执行。

本文中的信息系统是指由计算机及其相关的和配套的设备、网络构成的对广播电视业务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传输、检索等处理的系统。

对于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应按照国家保密工作部门的相关规定和标准进行保护。

对于涉及密码的使用和管理,应按照国家密码管理的相关规定和标准实施。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技术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技术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技术文件。

GB 50174-93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Y 5067-2003 广播电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3 术语和定义GB/T 22239-2008、GB/T 22240-2008和GB/T 25070-2010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广播电视相关信息系统承载广播电视制作、播出、传输、覆盖等生产业务相关的信息系统。

3.2外部网络本单位广播电视生产业务相关信息系统之外的网络,如办公网络、外单位网络、国际互联网或其它公共网络等。

3.3网络安全域同一系统内有相同或相似的安全保护需求,相互信任,并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安全访问控制和边界控制策略的网络或子网,相同或相似的网络安全域共享一样的安全策略。

安全域内还可以进一步划分安全子域、子网或网段。

4 广播电视相关信息系统安全防护基本要求概述4.1 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根据广播电视相关信息系统所提供的系统服务和承载的业务信息受到破坏时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或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侵害程度等,由低到高划分为第一级至第五级,定义见《广播电视相关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

模拟电视广播系统

模拟电视广播系统

第4章 广播电视
混频器把接收下来的不同频道的射频电视信号变换成 固定频率的中频信号。 我国规定图像中频为38 MHz, 第一伴音中频为31.5 MHz, 后面的中频放大器因频率 固定能获得良好的选择性及较高的增益。 一般高频调 谐器的总增益约为20 dB。
第4章 广播电视
2. 中频放大器将高频调谐器送来的图像中频信号和 第一伴音中频信号进行放大, 其主要任务是放大图像 中频信号, 对伴音中频信号的放大倍数很小, 因此经 常把中频放大器称为图像中放。 中放是整个电视接收 机主要的放大单元, 要求增益在60 dB以上。 应残留边带发送, 抑制干扰, 中放特性曲线是特殊形 状的, 这由声表面波滤波器(SAWF)一次形成。
第4章 广播电视
残留边带滤波后电视信号两个边带不对称, 在高 频功率放大器中容易引起微分增益失真, 微分增益失 真在视频校正比较麻烦, 所以在中频进行校正。
伴音信号调制在第二伴音中频6.5 MHz上, 再与38 MHz混频, 能比较方便地获得伴音中频31.5 MHz信号。
第4章 广播电视
双通道发射机在高频功率放大器之后, 采用双工 器来防止图像与伴音信号相互窜扰, 由于发射机、 馈 线和天线间的良好匹配, 因此能保证高频信号能量高 效、 优质传输。 单通道发射机的图像、 伴音中频信号 混合后, 一起变频、 一起功率放大、 一起发射, 故
第4章 广播电视
为了提高行扫描电路的抗干扰性, 现代电视接收 机都采 用自动频率相位控制(AFPC)电路。 复合同步信 号直接加入AFPC电路的鉴相器, 与行振荡信号比较。 如果两者的频率和相位存在差别, 则输出与误差成比 例的电压来控制行振荡器的频率和相位与发端同步, 由于AFPC电路中低通滤波器的作用, 行同步的抗干扰 性增强。

第3章-广播电视系统

第3章-广播电视系统
基色混色曲线一致。
7.γ校正 减小显像管和摄像管光电转换特性的非线形。
3.3.2 切换及特技处理 1. 电子编辑 电子编辑的方式通常有两种,即插入和组合。 2. 特技处理 特技发生器的功能有: ·切换 ·混合 ·划变 ·软 键 , 主 要 是 把 黑 白 摄 像 机 拍 摄 的 图 案 插 入
到节目图像中去 ·键控,分为内键和外键两种
残留边带调幅就是发送一个完整的上边带和一小部 分下边带,抑制大部分下边带。图像信号采用残留边带调 幅可使已调图像信号的频带较窄,滤波器易实现;
图3―16 残留边带调幅的幅频特性
图3―17 接收机中放幅频特性
视频信号为一单极性信号,经调制后可以是正极性射频信 号,也可以是负极性射频信号。我国采用的是负极性调制的方 法。
3. 电视发射机的主要指标 根据我国的电视标准,电视发射机有以下主要指 标: ·标 称 射 频 频 道 宽 度 : 8 M H z ·伴 音 载 频 与 图 像 载 频 的 频 距 : ± 6 . 5 M H z ·频 道 下 限 与 图 像 载 频 的 频 距 : - 1 . 2 5 M H z ·图 像 信 号 主 边 带 标 称 带 宽 : 6 M H z ·图像信号VSB标称带宽:0.75MHz。
1.彩色电视摄像机的基本组成 目前,实用化的彩色摄像机主要是三管彩色摄像 机和单管彩色摄像机两种。各种摄像机的构造类似, 一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摄像机头。包括镜头、分光系统、摄像管、 预放器、扫描电路、寻像器、摄像管电源及附属设 备等。
(2)视频信号处理部分。主要包括视频放大、增 益调整、白电平调整、黑电平调整、电缆校正、黑 斑校正、轮廓校正、彩色校正、γ校正、杂散光补偿、 矩阵电路及消隐电路等。
B=2(Δfm+Fmax)=2(50+15)=130kHz

广播电视的发明和发展

广播电视的发明和发展



11.有线电视最早出现于 年的美国。 12. 1979年, 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通过卫星直接接收电 视节目的国家。 13. 1980年6月,美国特纳广播公司(TBS)创立的 开 始通过卫星向临近国家的电缆电视系统播送新闻,全球电视 业开始起步。
二、名词(简答)

1.广播电视系统
策略和手法。
第四节 广播电视的主要技术标准
发射广播电视信号时使用的无线电波频率范围分别称
作广播波段、电视频道。 广播波段:无线电广播用的最广泛的是中波,中短波
和超短波等三个频段。通常规定,中波为535~1605kHz
(千赫兹),中短波为2~6MHz(兆赫兹),短波为 6~24MHz 电视频道:甚高频、超高频(VHF /UHF),甚高频分 为低频率范围(2-6频道)和高频率范围(7-13频道), 超高频需要较强输出功率(14-69频道)。
广播电视改变信息接收方式及结果广播电视则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边界提供了点对面的传者和受众之间传播可能性广播电视还能给人更为身临其境的体验与感受广播电视已成为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要的生活情状思维框架和文化景观第二节声音广播的发明与早期发展一声音的特性声音的物理性声音的立体感与空间信息声音的心理性无线电波的传输与接受真正从科学原理到应用于人类的传播领域最初的发明是无线电报1895年意大利人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收发报机1906年美国人费森登第一次语言播音1916年无线电之父美国人德福雷斯特进行首次新闻广播1920年11月2日美国西屋电气公司建立世界上第一家电台kdka1922年英国广播公司bbc正式开播1922年莫斯科中央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列宁称广播是不要纸张没有距离的报纸最早利用无线电波传送和接收声音的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费森登与被称为无线电之父的美国杰出发明家李德福雷斯特

《广播系统PA》课件

《广播系统PA》课件

未来市场前景
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随着人们对信息传播的需求不断增加,广播系统PA市场规模将继 续扩大。
市场竞争加剧
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和应用领域的拓展,广播系统PA市场竞争将 逐渐加剧。
行业规范逐步完善
为了规范市场秩序和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未来广播系统PA行业规 范将逐步完善。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功放发热
关闭功放一段时间或降低音量,避免功放 过热损坏。
调音台故障
检查调音台的各个旋钮和开关是否正常工 作,如有问题及时维修或更换。
06
广播系统PA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技术创新与升级
01
02
03
数字化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 ,广播系统PA将逐渐实现 数字化,提高信号质量和 传输效率。
IP化
IP化是未来广播系统PA的 重要发展方向,通过IP技 术实现灵活的信号传输和 远程控制。
设备连接
将所有选定的设备连接起来,确保 线路连接正确、牢固,同时做好接 地措施。
调试与测试
设备调试
对每个设备进行单独的调试,确保每 个设备工作正常,性能参数符合要求 。
系统测试
现场测试
在现场进行实际的测试,模拟实际使 用情况,进一步检查广播系统的覆盖 范围、音质等表现,并根据需要进行 调整。
将所有设备连接起来,进行系统整体 的测试,检查广播系统的各项功能是 否正常,音质是否清晰、无杂音。
功率放大器的性能指标包 括输出功率、失真度和信 噪比等,直接影响广播声 音的质量。
扬声器系统
01
扬声器系统是将功率放大器输出的音频信号转换为声音的 设备。
02
扬声器系统的质量决定了广播声音的清晰度、音量和音质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扰; (4)体积小,重量轻,使用寿命大大超过电缆。
缺点:
光纤接头熔接困难,需专用设备,对施工抢修带来一定困 难。
第10章电视广播系统
3、微波传输
微波:频率为300 MHz~600 GHz或波长为1 m~ 1 mm范围内的电磁波。 特点:
1、成本低、工期短、收效快、维护方便,更改线路容 易。
给前端系统提供优质的电视广播节目终,端其系统可以主看要做把CA前T端V系系统统处理过的宽带复合 质量的好坏关系到整个CATV系统的质的量果.实,它连信接号到可千靠家高万效户地传输到用户分配网。
CATV系统原理框图
第10章电视广播系统
DVB-C系统原理框图
第10章电视广播系统
3rew
演讲完毕,谢谢听讲!
1、广播卫星:接收来自上行地球站的广播电视信号,
并经低噪声放大、下变频及功率放大等处理后,再转发到所 属的服务区域。
2、上行地球站:将电视台或播控中心传来的广播电视
节目信号进行基带处理、调制、上变频和高功率放大,然后 通过天线向广播卫星发送上行信号。也可以接收卫星转发的 信号(即下行信号),用以监视卫星广播的传输质量。
接收部分是利用不同的接收设 备接收不同传输媒质传来的电 视广播节目信号,并对接收到 的信号进行解调或解扰,还原
成原来的电视广播节目。
电视广播系统基本组成图
第10章电视广播系统
电视广播系统的组成
电视广播系 统分类
卫星电视广播系统 有线电视广播系统
地面电视广播系统
第10章电视广播系统
电视广播系统
1、地面电视广播:电视信号经调制后,以无线 电波形式沿地表进行传输覆盖; 2、卫星电视广播:利用地球同步卫星对电视信 号进行转发,从而实现长距离的传输和大面积的 覆盖; 3、有线电视广播:利用有线网络进行电视信号 的传输和分配。
传输质量较高; 3、投资省,见效快,可移动收听; 4、占用的频段宽,可容纳的节目套数多,信息容量大,
极大地扩展电视广播数量的不足; 5、各类节目宽带选择乃至节目的编排组合可轻而易举
地完成。
不足:受卫星直播特性的制约,移动接收,室内接收在
无遮拦的情况下,效果令人满意,但在城市高密度建筑物 环境下,甚至在同一座建筑物内不同方位的房间中,接收 效果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第10章电视广播系统
残留边带调幅
形成过程:调制信号首先经过普通调幅,得
到双边带调幅信号,然后再通过一个残留边带 滤波器进行滤波,得到残留边带调幅信号。
第10章电视广播系统
射频全电视信号
我国电视标准规定,伴音信号的载波频率比图像信 号的载波频率高6.5 MHz,电视射频带宽为8 MHz,视 频信号带宽为6 MHz。
将 要 式M求 或P, S频EC-V变G波后I-D换2段输E输成O或出入N形K标T的u式S准波4C输:的段或出20的P:.模A9卫52L拟~格制星电2式式信.视0的的号5机视模G经所H频拟天接z数信电线收据号视接的进,信收视行输号至频编入,高信码接并频号,收以头按机C,VI的经TBUF放S-输复R大6入合0、端1视变的。频 完成视、音频解压缩和解码,还 原出完整的视、音频数字信号
3、模拟电视广播中,图像采用残留边带调 幅(VSB-AM),伴音采用调频(FM)。
4、数字电视广播中,采用OFDM或8-VSB调
制方式。
第10章电视广播系统
2.模拟地面电视广播
模拟地面电视广播系统发送端原理框图
第10章电视广播系统
模拟地面电视广播系统接收端原理框图
第10章电视广播系统
DVB-T系统发送端
第10章电视广播系统
10.2.1 残留边带调幅VSB-AM(P273)
残留边带调幅(VSB-AM):一种将一个双边带调
幅信号通过一个滤波器滤掉一部分下边带,形成残 留边带信号进行传输的特殊调幅技术。
优势:
1、可大大节省频带。只传输了上边带和一部分下 边带。
2、接收端易于实现。接收端可从接收到的残留边 带调幅信号中恢复出完整的调制信号。
再见,see you again
2020/11/25
第10章电视广播系统
从第二中频信号中输 出全电视基带信号
从复合基带信号中选择图像 信号,滤除伴音信号,恢复
成标准视频信号输出
生成频率为10.7 MHz 的伴音中频
将图像和伴音调制 在某一频道上输出
模拟卫星电视广播接收方框图 第10章电视广播系统
1、DVB-S系统发送端原理框图
第10章电视广播系统
2、DVB-S系统接收端原理框图
还原成MPEG-2数据流信号 将数字音频信号转换完成成LM(P左EG)-、2数据流解包,分解出视、 R(右)两路模拟音频音信频号信号,同步控制及其他数字信号
DVB-S系统接收机原理框图 第10章电视广播系统
10.5 有线电视广播系统
有线电视 CATV(Cable Television) 用射频电缆、光缆、多路微波或及其组合
DVB-T系统发送端原理框图
第10章电视广播系统
DVB-T系统接收端
DVB-T系统接收端原理框图
第10章电视广播系统
10.4 卫星电视广播系统
组成:广播卫
星、上行地球 站、地球接收 站、测控站。
广播卫星:
在赤道上空的 同步轨道上运 行的人造卫星, 也称静止卫星。
第10章电视广播系统
卫星电视广播系统
➢有来自光纤传输来的电视广播节目 ; ➢有来自卫星接收系统的电视广播节目 ; ➢有来自微波或无线接收系统的电视广播节目 ; ➢有来自本台摄、录、编等各种电视广播节目信息 ;
将来自不同信源的各种电视 广播节目进行处理、解调、 调制
传输部分一般分无线和有线两大类。 无线类传输媒介主要是无线电波;有 线类传输媒介有同轴电缆、光缆等
3、地球接收站:接收广播卫星转发的广播电视信号。 4、测控站:测量卫星的各种工程参数和环境参数,测控
卫星的轨道位置和姿态,对卫星进行各种功能状态的切换。
测控站通常与主发射站设在一起,统称为主发控站。
第10章电视广播系统
卫星电视广播的优势和不足
优势:
1、传输远距离,覆盖面广; 2、图像和伴音质量高,电波不会受到障碍物的阻挡,
来传输、分配和交换声音、图像及数据信 号的电视系统。
第10章电视广播系统
1、系统构成
有线电视系统一般由五个部分组成,即信号源、 前端、传输系统、用户分配网及终端。
主要作主用要是把将来传自输多系方统面送的来广的播信电号视按节目经前端设备进行变换、复用、调 技术制标、准变合换理成地预分定配的到射各频用电户视终广端播信号,再将各频道处理好的信号通 过混合器混成一路宽带复合信号送入传输系统。
相位及幅度均衡电路。 3、可采用直接基带传输,或调制后频带传输。 4、需注意阻抗匹配问题。
第10章电视广播系统
2、光缆传输
光缆传输:用光缆来传输电视信号,传输介质是光纤。 优点:
(1)损耗低,传输距离长。光纤的无中继传输距离在20公 里以上,因此可实现长距离的信号传输;
(2)传输容量大。一根多芯光缆可传输几百套电视节目; (3)传输质量高,没有电磁辐射,也不受其它外界电磁场
第10章电视广播系统
4、卫星传输
卫星传输:利用地球同步卫星上的转发器(中继 站)进行信号的传输的微波中继传输系统。
组成:上行地球站,卫星接收站,卫星测控站, 卫星转发器。
优点:
1、覆盖面积很大; 2、电波不会受到障碍物的阻挡,传输质量较高。
第10章电视广播系统
5、超短波传输
超短波传输:利用超短波段(30~1000MHz)的 电磁波来传输广播电视信号。
第10章电视广播系统
10.1.2 电视信号传输方式

1

同轴电缆传输
信 号
2
光纤传输


3 多路微波(MMDS)传输


4
地面超短波传输
第10章电视广播系统
1、电缆传输
电缆传输:用同轴电缆传输电视信号。 主要特点:
1、可用于近距离和远距离的传输。 2、衰减特性与所传信号的频率有关,一般要设置
第10章电视广播系统
主要内容
本章重点:
10.1.2 电视信号传输方式 10.2 电视调制技术 10.3 地面电视广播系统 10.4 卫星电视广播系统 10.5 有线电视广播系统
第10章电视广播系统
10.1 概述
➢有由节目制作中心进行加工(制作)处理解调, 转换成符合技术标准的电视广播节目;
2、可组成一个大规模微波网络将城市网络连接,也便 于现场节目回传。
3、直线视距传播,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折射、 衍射等现象。进行长距传输时,需要采用接力方式, 进行多次中继转发。
第10章电视广播系统
微波接力(中继)信道
微波接力(中继) 每个接力站把前一站送来的微波信号接收下来,
经过放大并变换载波频率再传向下一站。在平原 地区,通常每隔50km设置一个接力站。
第10章电视广播系统
卫星电视广播频率分配
卫星电视广播使用微波波段,采用微波高频信 号的目的,就是保证地面上发射的电磁波穿越大气 层损耗小,能穿透电离层到达卫星。
世界各地卫星电视广播普遍采用C波段(3.4~ 4.2 GHz)和Ku波段(11.7~12.75 GHz) C波段特点是雨衰量小,可靠性高,服务区大。 Ku波段频率高、容量多、卫星辐射功率大
第10章电视广播系统
电视发射机主要指标
标称射频频道宽度:8MHz。 伴音载频与图像载频的频距:±6.5MHz。 频道下限与图像载频的频距:-1.25MHz。 图像信号主边带标称带宽:6MHz。 图像信号VSB标称带宽;0.75MHz。 图像信号调制方式及调制极性:调幅,负极性。 伴音调制方式:调频,Δfm=50 kHz,预加重时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