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展了干旱三维识别技术,统一了
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

一、序言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气候条件复杂,降水、风、气温等气象要素变率大,并常带突发性,导致我国气象灾害种类多,灾害性天气频发(详见附件一:我国灾害性天气综述)。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突发性天气灾害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日益显著。
我国每年受台风、暴雨、干旱、大风、雷暴和冰雹等重大灾害性天气影响的人口达6亿人次。
仅在我国沿海登陆的热带风暴(台风),一次就可以造成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元的经济损失。
在当前全球变化背景下,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需求日益提高,极端气候事件和突发性天气灾害对农业、水资源、交通、能源、粮食和国防的安全保障带来了极大威胁。
天气雷达是监测、预警突发灾害性天气最有效的手段。
近40年来,我国天气雷达监测网的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灾害性天气监测和预警方面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为了进一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天气预报“准确、及时、定点、定量”的要求,提高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能力和气象服务水平,中国气象局正在组织实施多普勒新一代天气雷达网的建设,截止到2004年底,已实施了114部雷达的建设。
民航、水利、林业、兵团、农垦等部门根据自身行业发展的要求,也提出了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和应用的需求。
为此,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面对国家日益增长的需求,从国家的高度统筹规划全国新一代天气雷达发展建设,充分发挥国家、地方和部门投资的总体效益,实现全行业雷达信息资源共享,促进各部门协调发展,增强国家防灾减灾总体能力,已成为雷达发展和建设中日益凸显的紧迫问题。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国务院主持的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为指导,树立“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思路,中国气象局会同气象行业相关部门在已建、在建114套天气雷达系统工程的基础上,联合编制了《天气雷达近期发展规划(2005-2010年)》。
规划紧密结合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对气象服务的需求,面向世界天气雷达技术发展前沿,对21世纪前10年我国天气雷达的技术政策、布局组网、资源共享以及合作共建等重点问题进行了规划设计。
上海三年高考地理模拟题汇编——自然灾害

上海三年高考地理模拟题汇编——自然灾害一.选择题(共12小题)1.(2022•杨浦区二模)如图为某地理信息技术主要工作流程示意图。
该地理信息技术是()A.RS B.GPS C.GIS D.数字地球2.(2022•宝山区二模)北斗导航卫星系统能够直接应用于()A.测量山峰海拔高度B.判定植物生长状况C.寻找地下矿藏D.追踪台风中心位置3.(2022•徐汇区二模)“精准农业”依托地理信息技术,引领农业由资源型向科技型转变。
其中主要应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生产环节是()A.预估农作物的产量B.监测农耕地的范围C.获取土壤养分信息D.指导农机精准播种4.(2022•长宁区二模)为了更好地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蔓延,我国各地充分利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进行科学化、精准化管理。
下列情况主要可以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获得的是()①获取新增病例的精准位置②制作定点医疗机构和确诊病例数量的“疫情地图”③统计某小区病毒感染人数④分析疫情波及范围并制定防控方案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5.(2021•静安区二模)如图为中央气象台6月8日6点发布的全国降水量预报图。
图中在我国东部地区深色区域可能出现的灾害性天气及造成的自然灾害是()A.伏旱、旱灾B.梅雨、洪涝C.寒潮、霜冻D.台风、风灾6.(2021•长宁区二模)2021年3月14日至15日,受冷空气影响,我国北方地区遭遇了近10年来强度最大的一次沙尘天气过程。
我国对这次沙尘影响的范围、强度等进行了监测,主要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遥感B.数字地球C.地理信息系统D.全球定位系统7.(2021•宝山区二模)2020年6月23日,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标志着北斗三号全球星座部署全面完成。
下列地理信息技术与我国北斗导航系统功能相似的是()A.地理信息系统B.遥感C.全球定位系统D.数字地球8.(2021•嘉定区二模)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系统最后一个组网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北斗全球导航系统部署完成。
2024届辽宁省高考扣题卷(二)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届辽宁省高考扣题卷(二)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浩瀚太空,繁星点点。
环绕在地球轨道上的我国众多人造卫星中,风云气象卫星被誉为“离百姓生活最近的卫星”,它们24小时“瞭望”,时刻观测着全球的风云气象,日夜预报着每天的阴晴冷暖。
从给大气“拍照”到给大气“做CT”,风云气象卫星已实现从国际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跑的跨越,显著提升了我国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彰显中国国际担当,风云气象卫星正在为服务全球防灾减灾贡献中国智慧。
2023年7月,第5号台风“杜苏芮”在西北太平洋洋面生成后,风云气象卫星便对台风进行全生命史的监测,为“杜苏芮”台风和暴雨专题会商决策服务以及准确监测“杜苏芮”带来的极端强降雨天气过程提供了有力支撑。
风云气象卫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系列气象遥感卫星。
1988年,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成功发射。
截至目前,我国共成功发射了两代四型21颗风云气象卫星,目前有9颗在轨运行,为129个国家和地区提供资料和产品。
目前,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同时运行黎明、上午、下午、倾斜四条近地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
通过“多星在轨、组网观测”,风云气象卫星可提供三维、定量、全球、全天时、全天候、高光谱、高时效的精密监测资料。
台风,无一漏网;暴雨,三维“CT”式扫描;厄尔尼诺,积累气候变量数据集……风云气象卫星性能优越,对各类天气气候事件精密监测,服务保障“一带一路”建设成效显著,已成为全球对地观测网中的主力军。
“气象卫星监测在短时临近预报中作用重大。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首席科学家李俊说,以强对流天气为例,其生命史较短且具有明显突发性,监测和预报难度较大。
气象卫星观测范围广、干扰因素少,可以精准捕捉强对流踪迹,助力强对流活动监测和预报。
2022最新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课题库及答案

2022最新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课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1.()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时代。
(1.0分)A.游牧文明B.农业文明C.工业文明D.生态文明我的答案:D √答对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的体现包括()。
(2.0分))A.道家的“道法自然”B.佛家的“三世”和“尊重生命”C.墨家的“节用”和“民本技经”D.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与“仁民爱物”我的答案:ABCD √答对3.城市的功能包括()。
(2.0分))A.管理B.服务C.创新D.集散我的答案:ABCD √答对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2.0分))A.源头保护制度B.损害赔偿制度C.责任追究制度我的答案:ABC √答对5.工业文明的产业结构必须转型,工业文明时代的()必须向生态文明转变,必须在生态文明观念的引导下利用迅速发展的信息文明对传统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再生产诸环节的运营方式进行深刻的变革。
(2.0分))A.政治B.经济C.金融D.法律我的答案:ABCD √答对6.生态安全的特点包括()。
(2.0分))A.生态危机影响深远化B.生态危机后果严重化C.生态安全“代际”化D.生态安全全民化我的答案:ABCD √答对7.《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六大原则,包括()。
(2.0分))A.必须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坚持自然资源资产的公有性质B.坚持城乡环境治理体系统一;坚持激励和约束并举C.坚持主动作为和国际合作相结合D.坚持鼓励试点先行和整体协调推进相结合我的答案:ABCD √答对8.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11日在南非德班举行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会议成果包括()。
(2.0分))A.就发展中国家最关心的《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问题作出了安排B.在资金问题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启动了绿色气候基金C.在《坎昆协议》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了适应、技术、能力建设和透明度的机制安排D.深入讨论了2020年后进一步加强公约实施的安排,并明确了相关进程我的答案:ABCD √答对9.近40年来,国际社会制定的生态环境类公约包括()。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综合提升测试卷提供答案解析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综合提升测试卷提供答案解析单选题(共20题)1. 对地球圈层的主要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大气圈是由不同类型的气体组成,干燥洁净B.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连续但不规则C.生物圈是各种类型的生物的总称,生机勃勃D.岩石圈包含着整个地壳及上地幔,厚度不均【答案】 B2. 2016年12月8日,广东工业机器人国际竞争力和产业安全研讨会在广东省珠海市召开。
与会专家表示,广东省应重点加快本土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据此回答下题。
A.劳动力资源丰富地区B.环境污染严重地区C.科技相对发达地区D.生态破坏严重地区【答案】 C3. 根据江西丘陵山区自然条件特点,治理“红色荒漠”应先做好的工作是()。
A.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物覆盖率B.农业生产加强综合开发C.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D.彻底退耕还林【答案】 B4. 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对自然演化过程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捕捉、检测、描述、表达能力迅速提高,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也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A.车辆跟踪B.合理分配车辆C.降低能耗D.提高运营成本【答案】 D5. 下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中,位于山西省的是()。
A.大足石刻B.云冈石窟C.武夷山D.殷墟【答案】 B6. 都市农业是指地处城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并服务于城市,以观光、休闲、旅游等为主的多元化经营模式的农业。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天津都市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多机遇。
据此完成下题。
A.农业生态环境优化B.农业技术水平提高C.城市产品需求多样化D.农业产品结构调整【答案】 A7. 根据2013年的达喀尔拉力赛从智利当地时间2013年1月5日开始,结束于智利当地时间1月19日。
赛事发车地点为秘鲁首都利马,比赛先后经过秘鲁、阿根廷、智利3个国家,总里程超过8000千米。
最后抵达智利首都圣地亚哥。
A.测定该选手所处的位置B.测定所经地区的海拔C.确定该选手行进的方向D.获取实时自然景观变化【答案】 D8. 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节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1)概念: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一种地理信息技术,它利用卫星在 全球范围内进行实时定位、导航。 (2)组成: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主要由卫星星座(空间部分)、地面 监控系统(地面控制部分)和信号接收系统(用户部分)三部分组成。 (3)功能和特点:能够为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适用于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具有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 时性的特点。 (4)应用:利用安装在手机、汽车、飞机、轮船等中的信号接收设 备,可以进行精确定位,帮助用户在遭遇自然灾害或面临灾害风险时, 发出求救信号,及时报告位置和受灾情况,有效缩短救援搜寻时间。
[技巧点拨] 另外,注意在“用词”方面的差异,也是正确选取地 理信息技术的方法之一,具体方法如下:
(1)若有“获取”“监测”“估测”“调查”等词语的一般选取遥 感技术。
(2)若有“定位”“导航”“测量”等词语的则选取全球卫星导航 系统。
( 3 ) 若 有 “ 分 析 ”“ 评 估 ”“ 预 测 ”“ 预 报 ”“ 处 理 ”“ 管 理”“决策”“规划”“选址”等词语的则多是选取地理信息系统。
关键能力·课堂探究
探究点一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探究导引】 2016年5月15日10时43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 运载火箭将遥感卫星三十号发射升空。遥感卫星三十号将主要用于科 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在抗击汶川 大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中,遥感系列卫星通过实时 对地成像观测,为地面指挥、抗灾救助、灾情核实、恢复重建等提供 了海量支持信息。
答案:B
解析:自然灾害监测系统还起到提出减灾决策方案的作用。
2.两颗卫星同时运行,每隔9天可以覆盖地球一遍,说明遥感技术 ()
2024_2025学年高中地理专题十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演练测评含解析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正确率:__________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题号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一、单项选择题下图为某日四川气象干旱监测图,读图完成1~2题。
1.要持续监测该地区的旱情,须要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为( )A.GPS B.GISC.RS D.数字地球2.该幅干旱监测图的绘制主要是依靠( )A.GPS B.GISC.RS D.数字地球解析:第1题,RS(遥感技术)可用于自然灾难的监测,能够持续监测旱情等灾难的发展,GPS是获得位置信息,GIS是分析和处理图像和位置信息。
第2题,该图的绘制须要对多种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因而须要运用GIS。
答案:1.C 2.B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地理信息技术运用到防灾减灾中的频率越来越大。
读GIS分层图,回答3~4题。
3.依据上图可以推断出,正在分析的地质灾难最可能为( )A.滑坡B.泥石流C.火山喷发D.地震4.一位年轻探讨员不当心把完整的图层弄丢了,现在须要制作出完整的图层,它须要填补的甲最可能是( )A.坡面起伏状况B.坡向C.坡面侵蚀状况D.地层厚度解析:第3题,通过资料图层和阶段成果图可知,该地质灾难和坡度陡缓、地层倾斜方向、活动断层亲密相关,最有可能是滑坡。
第4题,读图可知,由甲和地层倾斜状况能得出“顺向坡面”的结论,则甲最可能是坡向。
答案:3.A 4.B人口密度分布图是用不同颜色的区块叠加在地图上实时描述人群分布、密度的统计图形。
下面两图分别为我国某城市8时和20时的人口密度分布图。
据此完成5~6题。
5.绘制人口密度分布图须要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GPS和RS B.GPS和GISC.RS和数字地球D.RS和GIS6.依据人口密度分布图,可以( )A.统计该市人口数量B.分析城市人口迁移方向C.确定城市用地类型D.预料城市人口增长率解析:第5题,人口密度分布图须要利用遥感技术(RS)测量,而图形最终的合成叠加则须要用到GIS技术。
基于三维视角的农业干旱对气象干旱的时空响应关系

收稿日期:2019-12-10 修订日期:2020-02-1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879222) 作者简介:冯凯,博士生,主要从事干旱演变及响应方面研究。 Email:fengk0121@ ※通信作者:粟晓玲,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水文模拟及水资源优化 方面的研究。Email:xiaolingsu@
以往研究大多忽略了干旱的时空连续特征。该研究以 SPEI 和 aSPI 分别表征气象干旱和农业干旱,基于三维干旱识别方
法提取 2 类干旱的历时、面积、烈度、强度、中心以及迁移距离 6 个干旱特征,分析黑河流域 1961-2014 年干旱时空连
续动态演变特征;提出时空尺度干旱事件匹配准则,确定存在时空联系的气象-农业干旱事件,探讨气象、农业干旱时空
2020, 36(8): 103-113.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doi : 10.11975/j.issn.1002-6819.2020.08.013
0 引 言
由于全球气候持续变暖,近年来高强度的极端气候 事件频繁发生[1]。干旱是一种由降水异常减少或水分收支 不平衡引发的极端自然灾害,其发展过程缓慢、持续时 间长且影响范围广,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2-3]。干旱一旦 发生,对生态环境、水资源安全以及社会经济造成严重 威胁[4-5]。因此,干旱监测及其演变规律研究对抗旱减灾 和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项目名称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调控关键技术研究二、单位推荐意见我国历史上干旱灾害频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巨大。
干旱问题研究由来已久,但如何从系统和整体的角度认识、评估与应对干旱,是21世纪我国水利科研和生产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重大科技问题。
项目组经过10余年在国家和水利部等10余项课题的支持下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在干旱三维识别、干旱特征规律、旱灾风险评估、旱灾风险调控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并在全国范围内的抗旱风险防控及应对等方面得到应用和推广。
取得的主要创新成果有:(1)发展了干旱三维识别技术,统一了干旱度量标准。
(2)揭示了全国2854个县级行政区的干旱特征与主要驱动因素,首次编制了全国干旱特征县分布图。
(3)创建了旱灾风险定量评估和多维调控技术体系。
(4)构建了全国抗旱减灾体系,全面应用于全国抗旱实践。
该项目具有翔实的基础数据和扎实的工作基础,研究内容系统深入,理论创新突出,技术方法领先,成果先进实用,是我国“十三五”及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抗旱减灾体系构建、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以及水资源安全战略制定等工作的重要科学依据。
推荐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三、项目简介本项目是国家抗灾救灾领域的重大应用基础研究,属水文水资源学领域。
干旱灾害是全球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旱灾风评估与应对是21世纪国际水文水资源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也是全球减灾领域的热点问题。
面向我国抗灾减灾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项目组在10多项国家和水利部等课题的支持下,通过10余年系统深入研究,在干旱三维识别、干旱特征规律、旱灾风险评估与调控技术、抗旱实践等方面取得如下突破性研究成果:(1)发展了干旱三维识别技术,统一了干旱度量标准。
构建了基于水循环全过程水分亏缺的干旱表征指标,研发了基于干旱历时、强度、范围的三维度量方法,实现了干旱全过程的动态识别,统一了干旱的度量标准。
建立了基于Copula函数的多维干旱频率分析方法,破解了干旱频率计算的标准难题,有效解决了工程抗旱设计标准的难题。
成果指导编制了水利行业标准《旱情等级标准》。
(2)揭示了全国2854个县的干旱特征与主要驱动因素,首次编制了全国干旱特征县分布图。
采用动态响应平衡、合成聚类、系统评价、水文模型模拟等综合集成方法,揭示了全国2854个县的干旱特征;分别对因旱人饮困难县、农业易旱县和历史特旱县等主要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全国2025个受旱县被划分为严重受旱县、主要受旱县和一般受旱县,并首次编制了全国干旱特征县分布图,从气候、地形、水文等多因子出发编制了全国干旱区划图。
成果为全国和地区抗旱规划提供了可靠依据。
(3)创建了旱灾风险定量评估和多维调控技术体系。
解析了旱灾风险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和交互响应关系,提出了旱灾风险的定量评估方法、旱灾损失和抗旱能力的定量评估方法、旱灾风险图表征与编制方法等,创建了旱灾风险定量评估技术体系和基于“空间-过程-功能-结构”四位一体的旱灾风险调控技术体系。
提出了全国干旱烈度分布图和全国旱灾风险图,相关成果直接应用于长江、黄河、海河、松辽等4大流域117个县的旱灾风险图编制和抗旱管理。
成果指导编制了水利行业标准《干旱灾害等级标准》。
(4)构建了全国抗旱减灾体系,全面应用于全国抗旱实践。
完成了《全国抗旱规划》,并得到国务院批复,在2014~2016年全国抗旱规划实施方案中中央每年投资100亿重点建设抗旱应急水源工程。
主持编制了水利行业标准《抗旱预案编制导则》和《河湖生态环境需水计算规范》,并形成了《抗旱规划编制导则》报批稿。
成果已应用到国家防办等15个单位,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部分应用证明统计累计减少旱灾损失270亿元。
特别为西南2009-2010年大旱、2010-2011年长江中下游大旱等的频率计算和抗旱减灾,提供了核心技术保障;研究成果被6部国家与行业标准采用,发表学术论文243篇,其中SCI/EI检索107篇,出版专(译)著13部,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获软件著作权3项。
成果显著提升了我国应对干旱灾害的科技水平,相关成果曾获2013年全国优秀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金质奖、2015年亚行技术援助项目杰出成就奖、2015年度大禹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等3项科技奖励。
四、客观评价1. 查新结论围绕4个主要创新点的9个查新点。
查新结论:在本次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检索中,除了委托查新项目单位文献外,未发现在研究对象、方法和所得成果相似的公开报道。
2. 相关鉴定意见2015年3月24日,水利部在北京主持召开了“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调控关键技术研究”成果鉴定会。
以刘昌明院士和王浩院士为首的鉴定委员会认为本项目系统解决了新时期我国干旱及其灾害研究、抗旱减灾体系构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关键技术和重要战略问题,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推广应用前景。
全体专家一致认为“研究成果整体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主要创新点包括:(1)首次揭示了基于能量循环—水循环—碳循环三元驱动与耦合作用下的干旱形成机理,诠释了干旱的本质是生态水文循环全过程的水分亏缺,建立了基于三元驱动的干旱理论。
(2)构建了考虑水循环各要素与全过程整体水分亏缺的干旱指标,首次提出并研发了干旱历时-强度-范围的三维全过程度量与多维干旱频率分析技术。
(3)对我国近60年干旱演变规律取得新认识,首次绘制了全国干旱区划图、全国易旱季节和易旱县分布图,以及试点地区的旱灾风险图。
(4)创建了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的旱灾风险评估与调控理论技术体系,以生态水文循环全过程的水分亏缺计算为核心,通过三维干旱度量的频率、水分亏缺响应生产函数的损失与社会经济自适应的抗旱能力计算进行动态旱灾风险评估。
(5)首次提出了一整套旱灾风险调控的行业规范标准和技术准则。
3. 已获奖项情况研究成果支撑了我国首部得到国务院批复与实施的“全国抗旱规划”的编制,并获得2013年度的全国优秀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金质奖。
由于本项研究成果系统研究了干旱管理的战略和应对,产出了巨大的社会效益,该成果获得2015年度由亚洲开发银行和财政部联合授予的杰出成就奖。
由于本项目研究成果全面系统研究解决了新时期我国干旱及其灾害研究、抗旱减灾体系构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关键技术和重要战略问题,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该成果获得2015年度的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
4. 国家标准行业规范采用情况研究成果被6部水利行业标准采用,具体如下:(1)提出的农业、牧业、城市及区域旱情评估指标及等级划分标准等成果,直接纳入到水利行业标准《旱情等级标准》(SL 424-2008)中;(2)主持编写水利行业标准《干旱灾害等级标准》(SL 663-2014),直接用于全国、省级、地级和县级行政区的干旱灾害评估工作;(3)主持编写水利行业标准《抗旱预案编制导则》(SL 590-2013),适用于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和其他从事抗旱活动的部门或单位指导编制抗旱预案工作;(4)主持编写水利行业标准《河湖生态环境需水计算规范》(SL/Z 712-2014);(5)主持编写水利行业标准《抗旱规划编制导则》,报批中,适用于全国、省级、地级、县级行政区的抗旱规划编制工作。
(6)主持编写中国国家标准《水资源规划规范》(GB/T51051-2014)。
5. 论著和知识产权情况出版学术专(译)著13部;发表学术论文243篇,其中SCI/EI 检索107篇,其中单篇SCI最高影响因子5.33;项目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
五、推广应用情况项目成果已经在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水利部、民政部、流域机构以及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水利主管部门等46个单位的抗旱减灾工作中得到应用,2013~2015年累计减少旱灾损失270亿元,在“全国抗旱规划”及其实施方案、抗旱行业标准、水利战略顶层规划以及专项规划等编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为制定和实施抗旱工作方案的重大决策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基础支撑,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项目整体技术成果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和应用,15个主要应用单位情况见表1。
应用单位名称 应用技术 起止时间 减少旱灾损失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项目整体技术 2006~2015年 270亿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旱灾风险调控技术 2010~2014年未统计水利部规划计划司旱灾风险评估和调控技术、抗旱减灾体系2008~2015年未统计水利部农村水利司抗旱减灾体系 2008~2015年未统计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项目整体技术 2006~2015年未统计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项目整体技术 2006~2015年未统计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抗旱减灾体系中的宏观水资源配置格局2010~2014年未统计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抗旱减灾体系中的宏观水资源配置格局2010~2015年未统计云南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干旱三维识别与度量技术、旱灾风险调控技术2006~2015年未统计陕西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干旱特征县评估技术、抗旱应急水源工程规划技术2006~2015年未统计江西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干旱动态识别与模拟技术、河湖生态环境需水计算方法2006~2015年未统计辽宁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农业旱情旱灾评估技术、旱灾风险图编制技术2006~2015年未统计湖南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旱灾风险图编制技术、河湖生态环境需水计算方法2006~2015年未统计河南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旱灾风险调控技术、抗旱减灾体系2006~2015年未统计广西壮族自治区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旱灾风险调控技术、抗旱减灾体系2006~2015年未统计六、主要知识产权目录知识产权类别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地区)授权号授权日期证书编号权利人发明人专利有效状态发明专利埋置式土壤含水量传感器及其应用中国ZL201010530426.X2012年11月21日第1081094号合肥工业大学金菊良,郦建强,张礼兵,汪哲荪,等有效专利发明专利浮筒式地下水埋深速率仪及其测试方法中国ZL201210185143.52014年3月12日第1359459号合肥工业大学金菊良,郦建强,王宗志,汪哲荪,等有效专利发明专利分层式土壤水分蒸渗传感器及其安置方法中国ZL201210580353.42015年1月7日第1564009号合肥工业大学周玉良,胡健伟,周平,李岩,金菊良,等有效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串阻式河沟两岸浸润范围测试装置中国ZL201320459344.X2014年1月1日第3349962号合肥工业大学金菊良,王宗志,郦建强,张明,等有效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室内柱状土层降雨入渗自动测定系统中国ZL201220509353.0.2013年4月3日第2822627号清华大学吕华芳,杨汉波,丛振涛,杨大文,等有效专利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干旱风险定量评估系统[简称:HHU-DRQSS]1.0.0中国2014SR0277252014年3月7日软著登0696959字第号河海大学王军,梁忠民,杨好周,常文娟,等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干旱监测与风险模拟系统[简称:DDRM]V2010.中国2010SR0303212010年5月5日软著登字第0218594号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软件著作权基于遥感驱动的分布式水文模型软件V1.0中国2015SR0216292015年2月3日软著登字第0908711号清华大学卢麾; 汪伟; 杨大文七、主要完成人情况姓名李原园排名 1技术职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行政职务副院长工作单位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完成单位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总负责人,“全国干旱区划及旱灾风险评估研究”课题负责人,对创新点一、三、四做出创造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