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科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科版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设计课题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单元第三单元学科科学年级四上学习目标(一)科学知识: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脱而倒传到骨膜,引起骨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给大脑,通过大脑的交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骨膜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的,人耳鼓膜的作用;通过体验活动感受耳廓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重点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骨膜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的。

难点通过体验活动感受耳廓的作用。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导入 1.思考: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声音是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的2.我们已经知道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秘密了,那么关于声音你还想知道什么?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过渡: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思考并回答问题通过复习导入,既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引出本课的新内容,使学生感受知识的连贯性讲授新课我们是通过耳朵听到外界的声音的,耳朵又是通过什么路径来听到声音的?下面来研究耳朵的结构和功能。

一、耳朵的结构和功能1.观察耳朵的结构图,说一说耳朵是由哪些结构构成的。

2.小组讨论:外耳、中耳、内耳主要有哪些作用?3.小组汇报总结外耳——收集传输声音外耳:耳廓kuò耳道中耳——感受声音并产生振动听小骨:传递振动到耳朵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内耳——振动转换刺激神经耳蜗姜振东转化为听觉信号听觉神经将听觉信号传递到大脑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们就听见声音了什么是耳聋?1.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观察耳朵的结构图小组讨论先观察图片了解耳朵的大致结构,为讨论作用做准备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坏),人都会失去听觉,导致耳聋。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材简析】《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是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4课。

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碰到物体就会引起物体的振动。

我们耳朵中的鼓膜就是接收声音振动的“探测器”。

鼓膜是一个很薄而且有弹性的组织,即使很轻的声音都可以让它产生振动。

在本课,学生要用一块很薄的橡胶皮包住一个塑料杯口,制作完成一个鼓膜模型。

通过观察橡胶皮的振动,来探索鼓膜的作用以及人耳是如何工作的。

通过阅读材料,让学生深入思考观察结果,从而提高学生对于听力和人耳的理解。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对人体结构有一定的了解,但对身体内部结构的认识不具体,也不全面。

通过图书资料大多了解到的是结构与功能作用,但对器官是如何工作的,知道的并不多。

有的学生对于人耳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可能根本没有关注过。

耳作为我们身体的一个重要器官,学生对它具有先天的熟悉感;四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这些都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提供了很好的知识、技能基础。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人耳中的鼓膜能感应声波并振动,进而传到内耳,引起听觉。

科学探究目标●通过模型探究了解耳郭和鼓膜的作用。

●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人耳的结构,探索人耳各部分的功能。

难点:能够用建模的方法了解耳郭和耳膜的作用。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1张“耳的结构”图片或模型、1个塑料杯、1块大于塑料杯口的薄橡胶皮(气球皮)、1根橡皮筋、1个音叉(或锣等能发出声音的器具)、少量的盐或细沙。

教师准备:1张大的“耳的结构”挂图或耳的结构模型。

【教学过程】一、聚焦教师提出问题: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中,耳是怎样使我们听到声音的呢?直接聚焦本课的研究问题,开展全班讨论,了解学生的原有认识。

教师将学生们的观点提炼并记录在黑板上。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优质课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优质课教案

第4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材P9~10)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2.提问:你们发现耳有哪些结构?来说说看。

(预设:耳的结构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和听小骨,内耳包括耳蜗和听觉神经。

)3.讲解:耳郭形如喇叭,有收集声音的作用;鼓膜位于外耳道与中耳之间,是有弹性的椭圆形、淡灰色、半透明的薄膜,能接收声波并产生相应振动;听小骨是将声音传递到内耳的小型骨头,也是人体最小的骨头;耳蜗是内耳中主管听觉的装置,因形似蜗牛壳而得名;听觉神经是由内耳向大脑传递听觉的神经。

耳的这些结构都有各自的作用,它们是我们能听到声音的关键所在,缺一不可。

探索二:感受耳郭的作用1.出示:A4纸。

2.布置任务:引导学生通过用纸卷成的“喇叭”听声音,感受耳郭的作用。

探索三:模拟鼓膜的振动1.出示:塑料杯、大于塑料杯口的气球皮、橡皮筋、音叉(或锣等能发出声音的器具)、少量的细沙或碎纸屑等。

2.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3.研讨汇报。

组内研讨帮助卡主持人:“模拟鼓膜的振动”实验中,当音叉与气球皮的距离不变,使音叉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气球皮的振动情况怎么样?课后作业课时训练。

六、医生可以借助听诊器(如图)去更好地了解病人的相关病情。

2.医生是如何借助听诊器听到病人的心跳声的?请你按声音传递的先后顺序填写正确的结构名称。

心跳声→__________→橡胶管内的空气→________→__________→鼓膜→__________→耳蜗→__________→大脑参考答案六、2.听诊头耳挂外耳道听小骨听觉神经。

人是怎样听见声音的

人是怎样听见声音的

人是怎么听到声音的
1.外耳收集声音:声音在人的外耳部分,被耳廓收集,然后经由耳道传递至鼓膜,使鼓膜振动;
2.中耳导纳声音:中耳里的听骨链与鼓膜紧密相连,它们接收到鼓膜的振动,并把振动的明显程度放大,再传递到耳蜗之中;
3.内耳转化声音为生物电:内耳主要是耳蜗,在耳蜗之中,在毛细胞和神经细胞的共同作用下,振动被转变成了生物电信号;
4.生物电信号传输至听觉中枢:耳蜗内产生的生物电又通过听神经,被传递至大脑的听觉中枢,这时我们就听见了声音;但听见只是感知,并不代表对声音的理解。

因此,还需要最后的步骤,才能听清、听懂声音。

5.声音的辨别与理解:生物电到达听觉中枢之后,还需要在负责语言、理解、记忆等等的其他脑区的配合下,才能够进一步地识别和理解这些声音,并且必须要等到识别和理解的过程结束之后,我们才能听出来:这是哪种声音,以及它代表什么意义。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的教学反思(精选9篇)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的教学反思(精选9篇)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的教学反思在发展不断提速的社会中,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过去,是为了以后。

我们该怎么去写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的教学反思篇1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它可以通过固体,气体和液体来传播,这是上节课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知道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给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传给听小骨,听小骨传给内耳,由内耳产生信号,听觉神经再把信号传给大脑,我们就听到了各种声音。

)本节课有三个大环节:一、认识耳的结构二、观察鼓膜的振动三、体会耳廓的作用主要采用学案的形势。

学案如下:观察耳朵的结构(一)观察耳朵的结构我们可以知道,耳朵由:XX构成。

外耳有和;中耳包括和;内耳包括和。

用鼓膜模型做实验(二)(1)音叉与“鼓膜”的距离保持不变,用不同的力敲击音叉,观察“鼓膜”的振动:音叉发出较强的声音时,“鼓膜”振动幅度,音叉发出较弱的声音时,“鼓膜”振动幅度。

(2)在距离“鼓膜”远近不同的地方,用同样的力敲击音叉,观察“鼓膜”的振动:声音越远,“鼓膜”的振动幅度越。

这节课自己比较满意的有两个:第一、采用了学案的形势,这是我在小学阶段初次试用,学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还可以把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地反馈给教师。

第二、通过游戏的形势体会耳廓的作用,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将音乐听的更清楚,不仅是体会到了耳廓的作用,还巩固了以前的知识。

有两点不足:1、没有及时地评价学生的表现。

在前几课中这种现象已经暴露,我已经意识到了,力求改正,但是这节课感觉做得还不够好。

2、在体会耳廓的作用时,应引导学生描述的再具体些,不应由老师代劳。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的教学反思篇2《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是一物理生物课,它既介绍了人而结构,有说明了人听到声音所必备的条件是生源(发声体的振动)——介质的传播——健康的耳朵。

教科版科学四上《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参考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参考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参考教案.docx20教科版科学四上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参考教案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到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过程与方法:通过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鼓膜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的,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通过体验活动感受鼓膜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过程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每天听老师讲课获取各种知识听电台广播了解天下大事,听音乐陶冶情操。

你们有没有思索过这些声音是怎样发生和传播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师:请同学们用桌上的橡皮筋、纸、直尺做实验想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

学生动手操作师:请同学们说一下,你是怎样让它们发出声音的生1:用手拨动张紧的橡皮筋发声。

生2:用手抖动纸发声。

生3:拨动直尺发声。

师:在实验过程中,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生:看到了物体在振动,听到了声音,说明了物体振动会发出声音。

师:你们的实验都做得非常成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敲击音叉,音叉发声,请你们用手触摸一下有什么感觉教师先示范,学生后动手做生:麻!表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教师将所设计的有结构的材料,有层次或有序地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地独立支配它,有技巧地指导学生实验、思考、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师:我们把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如弹奏的吉它,叮咚响的泉水,均是声源。

现在大家用手摸颈部喉头部分,一起读和想“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师:请同学们描述一下刚才喉部的感觉。

生:发声时喉头在振动,发声停止喉头振动也停止,讲话时的声带是声源。

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应用所学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声音是由声源发出的。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人耳听到声音的原理,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为后续学习声音的特性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声音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对其产生的原理和传播过程还不够了解。

通过生活实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掌握人耳听到声音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人耳听到声音的原理。

2.难点:声音传播的介质和人耳听到声音的原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生活实例分析法等,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扬声器、耳机、细线、泡沫球、硬纸板等。

2.教学多媒体:声音传播的动画、实验过程的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敲击桌子、拍手等,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产生。

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引导学生思考。

2. 呈现(10分钟)呈现声音传播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传播过程。

同时,展示实验器材,引发学生的兴趣。

3. 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实验现象,验证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巩固(10分钟)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产生、传播原理。

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们能听到声音吗?”引导学生思考人耳听到声音的原理。

5. 拓展(10分钟)讲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如空气、水、固体等。

让学生了解声音传播的多样性。

教科版科学四上《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科学四上《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科学四上《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及反思一. 教材分析《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人耳听到声音的原理,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声音的基本概念,如声音的响度、音调、音色等。

但对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与声音相关的问题。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实验操作,如何进行有效的探究。

五. 教学方法1.生活实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2.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

3.讨论交流,分享实验结果。

4.总结归纳,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鼓、尺子、气球等。

2.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如敲鼓、拨动尺子等,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产生。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什么关系?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传播过程。

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声音是如何通过介质传播的?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是否有差异?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实验心得。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人耳,还有哪些动物能听到声音?它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声音产生和传播原理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样人就听到声音了。
3、什么是耳聋?
1)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 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 坏),人都会失去听觉,导致耳聋。
2)神经性耳聋和非神经性耳聋 (1)由于听觉神经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神经 性耳聋 ,神经性耳聋不能治愈 。
(2)由于声音的传导发生了障碍(如鼓膜、 听小骨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非神经性耳聋 , 非神经性耳聋可以治愈.。
? 得了非神经性耳聋 的人会生活在无声 的悲惨世界里的,你设想一下:应该 怎样去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呢?
体验 用手指塞住外耳道听伙伴的讲话。
声波还可以直接引起颅骨的振动,再引起位 于颞骨骨质中的耳蜗内淋巴的振动,这称为 骨传导。
二、骨传导 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 听觉,物理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 导 。(如:吃干方便面时,听到很脆的声音, 别人听不到)
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是由于双耳 效应的结果.
4. 用手按在自行车的铜铃上,无论怎样用力敲打,
铃声也不会清脆,这是因为:( A.手按在铃上,声音传不出来
C)
B.手按在铃上,铃根本不振动
C.手按在铃上,影响了铃的正常振动
D.手按在铃上,周围没有介质
5. 玻璃鱼缸中盛有金鱼,若轻轻敲击鱼缸的上沿,
D 6.有关人的耳廓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没有耳廓很难看,所以主要作用是美观 B.耳廓是为人遮风挡雨的 C.耳廓主要防止杂物进入耳道中 D 耳廓主要是收集外界声波,使人听声音更加清 楚
A 7.对于人失去听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人只要失去听觉,就不能感知声音 B.如果因为传导障碍而失去听觉,可以通过骨传 导来感知声音 C.对于因传导障碍而失去听觉的人,只要设法将 外界产生的振动传给听觉神经,就可以感知声音 D.声音可以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 听觉。
2.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晚年失聪,他用一根棒来听取 钢琴的演奏,他把棒的一端触在钢琴上,另一端咬 在牙齿中间,当琴弦发出声音时,振动就经 _棒___和__牙___齿_传至内耳。
3.间谍在偷听隔壁房间的主人说话时,总是把一个 坚硬的物体放在耳朵边,使其听得更真切一些,这 个现象说明固___体___能__够___传___播__声___音__。
1.2 我们怎么听到声音

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丰富多彩 的声音,人们凭借人体的什么器官听 到声音呢?
人靠耳朵听声音,那么耳朵通过 什么途径来感知声音的?
一、耳朵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 1、人耳的构造
听小骨
半规管 前庭
耳廓
外耳
外耳 道
耳垂
鼓膜
中耳
内耳
耳蜗
鼓室
咽鼓喉
2、人感知声音的过程
声源
与水波相似,音叉振动使得它周围的空气也象水似的,产生波动,并向四周传播
实际中我们如何来确定发声体的位置呢?
通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眼睛来确定发声体 的位置.
如果将你的双眼蒙上,能大致确定发声体的位置 吗?让我么呢?下面让我们来介绍双耳效应.
由于人有两只耳朵,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 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 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 这就是双耳效应.
则会看到鱼立即受惊,这时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
径是:( C)
A.鱼缸-空气-水-鱼
B.空气-水-鱼
C.鱼缸-水-鱼
D.水-鱼
8. 当人用手指将双耳堵住后,可出现的情况是:
() A.完全失去听觉
C
B.对听觉没有影响
C.可以听见外界极微弱的声音
D.可以听见外界较强烈的声音
9. 武侠电影里经常描写一大侠双目失明,还能判
C 断出攻击者的方位,这是因为:( )
A.他的眼睛根本就没有失明 B.他的耳朵有特异功能 C.由于双耳效应,他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 方位 D.是一种巧
选单
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
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
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常识介绍:正常时听觉的引起,是由于声波
经外耳道引起鼓膜的振动,再经听骨链和卵圆 窗膜进入耳。这一条声音传递地途径,称为气 传导。
1.人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这样的:外界传来的声 音引起鼓__膜____振动,这种振动经过_听___小___骨___及其他组 织传给_听___觉__神___经___,_听___觉___神__经____再把信号传给大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