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的中医护理_常规

合集下载

中医治疗疝气最佳方法

中医治疗疝气最佳方法

中医治疗疝气最佳方法疝气,又称腹股沟疝、腹股沟斜疝,是指腹壁缺损或腹腔内压力增加,导致腹腔内脏器(如肠管、膀胱等)突出到腹壁下方或腹股沟区域的一种疾病。

疝气通常表现为腹股沟区域隆起、疼痛、不适等症状,给患者带来不便和痛苦。

中医治疗疝气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通过中医的方法可以有效缓解疝气的症状,促进康复。

下面将介绍中医治疗疝气的最佳方法。

首先,中医治疗疝气的最佳方法之一是针灸疗法。

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进行针刺或灸烧,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脏腑功能的恢复,从而达到治疗疝气的目的。

针灸疗法对于疝气患者的腹股沟区域疼痛、隆起等症状有着显著的缓解作用,同时还可以调整脏腑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预防疝气复发。

其次,中药内服也是中医治疗疝气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药认为疝气的发生与体内的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内服中药来调理脏腑功能,促进气血的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疝气的目的。

常用的中药有参苓白术散、生地黄等,这些中药具有活血化瘀、调理脾胃、健脾益气的功效,对于疝气患者有着显著的疗效。

此外,中医推拿按摩也是治疗疝气的有效方法之一。

推拿按摩是中医独特的治疗手法,通过对患者腹股沟区域的推拿按摩,可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舒缓肌肉,从而达到治疗疝气的效果。

同时,推拿按摩还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气血的运行,对于疝气患者有着显著的疗效。

总之,中医治疗疝气的最佳方法包括针灸疗法、中药内服和推拿按摩等多种治疗手段。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缓解疝气的症状,促进康复,同时还可以调整脏腑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预防疝气的复发。

因此,对于患有疝气的患者来说,选择中医治疗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希望本文介绍的中医治疗方法能够对广大疝气患者有所帮助。

疝气的中西医护理及健康教育

疝气的中西医护理及健康教育

疝气得中西医护理及健康教育一.概念体内任何内脏器官或组织离开其正常得部位,通过人体间隙、缺损或薄弱部位进入另一部位。

俗称“小肠串气”,有脐疝、腹股沟直疝、斜疝、切口疝、手术复发疝、股疝等。

二.病因腹壁强度降低与腹内压力增高就是腹外疝发病得两个主要原因。

疝气多就是由于咳嗽、喷嚏、用力过度、腹部过肥、用力排便、妇女妊娠、小儿过度啼哭、老年腹壁强度退行性变等原因,腹腔内产生负压,导致腹腔内气压增大,迫使腹腔内得游离脏器如:小肠、盲肠、大网膜、膀胱、卵巢、输卵管等脏器见孔就钻,原来得部位,通过人体正常得或不正常得薄弱点或缺损、孔隙进入另一部位。

三、临床表现1、腹股沟疝气得临床表现及症状ﻩ(1)·腹股沟斜疝易复性疝(reducible hernia):疝内容物很容易回纳入腹腔得疝,称易复性疝。

难复性疝(irreducible hernia):疝内容物不能回纳或不能完全回纳人腹腔内,但并不引起严重症状者,称难复性疝。

嵌顿性疝(incarceratedhernia):疝囊颈较小而腹内压突然增高时,疝内容物可强行扩张囊颈而进入疝囊,随后因囊颈得弹性收缩,又将内容物卡住,使其不能回纳,这种情况称为嵌顿性或籍闭性疝。

绞窄性疝( strangulated hernia):肠管嵌顿如不及时解除肠壁及其系膜受压情况不断加重可使动脉血流减少,最后导致完全阻断,即为绞窄性痛。

(2)、腹股沟直疝得临床表现及症状病人腹股沟内侧端,耻骨结节外上方出现一半球形肿块,并不伴有疼痛或其她症状。

因疝囊颈宽大,平卧后肿块多能自行回纳腹腔而消失,故极少发生嵌顿。

2切口疝临床表现及症状腹壁切口处有肿物突出就是其主要症状,站立与用力时突出或明显,平卧时缩小或消失。

疝块较大有较多得脏器与组织突出时,可有腹部隐痛、牵拉下坠感等不适部分病人可伴食欲减退、恶心、焦虑等。

多数切口疝内容物可与腹膜外腹壁组织粘连而成为难复性疝有时可有不完全性肠梗阻得表现。

疝气的中医辨证治疗

疝气的中医辨证治疗

疝气的中医辨证治疗
治疝气的中药处方,治益气升提或理气散结。

一、处方:母丁香适量。

用法:研为极细末,装瓶密封。

取适量药末填满脐窝,敷固定,2天换药一次。

一般4~6次见效。

敷药同时,要积消除容易引起腹压增高的致病因素,如咳嗽、便秘、排尿难等。

注意休息,减少活动量。

用法:上药分2份,分贴于肚脐部及两足心,上盖棉花,以胶布固定,每半月换贴1次。

二、处方:活鲫鱼60~90克2尾,伴小茴10克。

用法:或蒸或煎汤均可,不放盐,每日1次,连服5~6次。

三、处方:大小茴香各3克,荔枝核5个,桔核10克。

用法:共研末,每用红糖开水调服6克,每日2次。

四、处方:人参4克(党参15克),黄芪15 克,桂圆肉10克,升麻3克,炙甘草2克。

用法:水煎服。

五、处方:黄芪15克,升麻3克,大枣15克。

用法:水煎服。

肿物过大,不能回纳腹腔,小儿烦躁哭闹局部肿块明显隆起,紧张、压痛,时间一久,会造成被嵌顿的小肠坏死,要赶快送医院手术治疗。

六、处方:黄芪、党参(适量)与桂圆、荔枝、红枣(各5-7 粒,不去核)水煎,带茶饮。

在注意饮食的情况下,效果颇好,特别注意尽量少喝或不要喝酒。

疝气中医护理常规

疝气中医护理常规

疝气一、护理评估1、疝块的大小,质地,有无压痛,能否回纳,有无肠梗阻征象。

2、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社会状况3、证型:气虚下陷证、肝郁气滞证、寒湿凝滞证二、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1)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进行。

(2)观察疝块是否可回纳,如出现明显腹痛,疝块增大不能回纳,及时报告医生。

(3)手术患者术后去枕平卧6小时,切口沙袋加压,可于膝下垫一软枕,使髋关节微屈,以减轻伤口张力和减少腹腔压力; 阴囊托起以防水肿。

2、病情观察(1)注意观察肿物的位置、大小、颜色、疼痛及回纳情况: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2)消除腹内压升高的因素除紧急手术外,术前有咳嗽,便秘,排尿困难等腹内压升高因素者,待症状控制后再手术,吸烟者术前2周戒烟。

(3)嵌顿性及绞窄性疝需行紧急手术。

应于禁食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抗感染治疗。

(4)术后注意观察伤口、阴囊有无出血、血肿;生命体征的变化;排尿情况3、用药护理口服中药以疏肝理气,健脾益气,服药期间保持心情舒畅。

4、饮食护理(1)紧急手术者暂禁食。

(2)术后6小时无恶心呕吐者可进流质,逐步过渡到半流质,普食。

(3)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含纤维素,以保持大便通畅。

5、情志护理介绍病情,安慰患者,使之情绪稳定,配合治疗。

6、临证施护1、恶心呕吐患者可穴位贴敷,取穴: 双侧内关穴。

2、术后肠道功能未恢复患者可艾灸,取穴: 中脘、神阙、关元等。

4、疼痛术前卧床休息以缓疼痛感,少腹坠痛可热敷局部;5、避免剧烈咳嗽和用力大小便,防止腹内压升高,如必须咳嗽时用手掌扶持压于伤口。

7、健康指导1、生活起居(1)慎起居,防感冒,注意气侯变化,避免六淫外袭。

(2)逐渐增加活动量,术后3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或提举重物(3)极防治慢性咳嗽,注意避免腹内压升高的因素。

如咳嗽,打喷嚏,排尿困难,便秘提重,忌久站,久蹲。

2、饮食指导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肥甘之品,忌烟酒,多饮水,多吃水果蔬菜。

3、情志调理(1)怡养精神,保持乐观情绪,及时疏导不良情绪。

疝气的治疗方法

疝气的治疗方法

疝气的治疗方法疝气中医治疗方法中药治疗:一处方:母丁香适量。

用法:研为极细末,装瓶密封。

用法1:取适量药末填满脐窝,固定,2天换药一次。

一般4~6次见效。

敷药同时,要积消除容易引起腹压增高的致病因素。

用法2:取2份,分贴于两足心及肚脐,上盖棉花,以胶布固定,每半月换贴1次。

二处方:升麻3克,黄芪15克,大枣15克。

用法:水煎服。

三处方:黄芪15克,升麻3克,桂圆肉10克,人参4克(党参15克),炙甘草2克。

用法:水煎服。

四处方:伴小茴10克。

活鲫鱼60~90克2尾,用法:或蒸或煎汤均可,不放盐,每日1次,连服5~6次。

五处方:荔枝核5个,桔核10克,大小茴香各3克。

用法:上述药材一起研成粉末,每用红糖开水调服6克,每日2次。

疝气西医治疗方法一、非手术治疗:较小的脐疝,如直径小于1.5cm,多数在2岁内可随着发育腹壁增强能自愈。

鉴于婴儿脐疝很少发生嵌顿,可先予非手术治疗,(1)胶布粘贴法:取宽约5厘米、长度超过病儿腰围6-10厘米的医用胶布,一端前约5厘米剪成舌头样,另一段中间开横口以便让对侧插入。

插入后,贴有胶布的腰背部可内垫纱布。

粘贴时必须适度贴紧,并使疝囊空虚或呈内陷状态。

一般1-2周更换1次,可连续贴用3-6月。

外围可加弹性带(松紧带),防止胶布滑脱。

由于胶布粘贴有一定的难度和合并症以上操作应由医务人员完成。

(2)弹性腹带法:此法对新生儿、小婴儿尤为适用。

可白天佩带弹性腹带,睡觉时松下,并经常调节松紧度。

这方法操作较简便,既防止脐疝过分膨出,又保证小儿饮食入量和腹部发育弹性。

二、手术治疗:逾2岁但脐疝仍未自愈得患儿,应手术治疗。

手术具体方法是在脐疝下方1~2cm处作相应的弧形切口,游离皮瓣,呈露两侧腹直肌前鞘。

切开腹白线和疝囊,如果没有完整的疝囊则切开腹膜。

回纳肠管,切除疝囊,在疝环处缝合腹膜切缘。

横形缝合腹横筋膜,再纵形缝合腹白线以缝闭脐环和修复腹壁薄弱区,最后将保留脐孔的皮瓣按原位缝合。

疝气护理常规及分级护理标准

疝气护理常规及分级护理标准

• • • • • • • •
• •
分级依据:符合以下情况之一,可确定为特级护理。 (1)维持生命,实施抢救性治疗的重症监护患者。 (2)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需要进行监护、抢救 的患者。 护理要求: (1)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 (2)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3)根据医嘱,准确测量出入量。 (4)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实施安 全措施。 (5)保持患者的舒适和功能体位。 (6)实施床旁交接班。
• • • • • • • • • •
分级依据:符合以下情况之一,可确定为一级护理。 (1)病情趋向稳定的重症患者。 (2)病情不稳定或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患者。 (3)手术后或者治疗期间需要严格卧床的患者。 (4)自理能力重度依赖的患者。 护理要求: (1)每1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2)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 (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4)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 实施安 全措施。
疝气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
1.按外科手术前一般常规护理。 2.术前2周禁止吸烟,有气管炎、支气管炎、慢性 咳嗽等及时治疗控制。 3.注意保暖,防止感冒咳嗽。
4.多食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5.备小沙袋(约500g重)。
术后护理
1、体位与活动 6h时盐袋加压,以防复发,平卧3日,膝 下垫一软枕,使髋关节微屈,减少腹壁张力, 可减轻或有效缓解疼痛,一般于术后3天可考 虑离床活动,采用无张力修补术的病人可早期 离床活动,年老体弱、复发性疝、绞窄性疝、 巨大疝病人可适当延迟。 2、防止剧烈咳嗽。 3、保持大便通畅。 4、积极处理尿潴留。
概述
疝:体内任何内脏器官或组
织离开其正常解剖位置, 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 弱点、缺损或空隙进入另 一部位,多发生于腹部。 腹部疝又以腹外疝多见。 腹外疝是由腹腔内某一器 官或组织连同壁腹膜,经 腹壁薄弱点或空隙向体表 突出所形成。

狐疝中医护理的方案

狐疝中医护理的方案

狐疝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1肝郁气滞证:少腹和阴囊肿块不能回纳,伴疼痛,缓急无时,常因忿怒、嚎哭、过度劳累而发作;舌淡红,苔白,脉弦。

2寒湿凝滞证:疝块突起脉弦,胀痛或隐痛,喜暖畏寒;舌淡红,苔白腻,脉弦紧。

3气虚下陷证:疝块时大时小,劳累时加重,伴面色恍白,动则气短,神疲乏力;舌淡红,苔白,脉细弱。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术前注意观察肿物的位置、大小、颜色、疼痛及回纳情况;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腹部情况等。

术后注意观察伤口、阴囊有无出血、血肿;生命体征的变化;排尿情况。

疼痛术前卧床休息以缓疼痛感,少腹坠痛可热敷局部;咳嗽排便时用力按压疝气处以减轻坠痛。

消除引起腹压增高的因素,有咳嗽、便秘、排尿困难等积极治疗;做好相关术前准备。

术后一般卧床休息3—5日,卧时膝下垫软枕使膝关节微曲,减少腹壁张力;必要时伤口适当加压。

避免剧烈咳嗽和用力大小便,防止腹内压升高,如必须咳嗽时用手掌扶持压于伤口。

发症护理:1、预防阴囊水肿,术后可用丁字带将阴囊托起,并密切观察阴囊肿胀情况。

2、预防切口感染。

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特色技术1.穴位贴敷:恶心呕吐患者,取穴:双侧内关。

2. 穴位按摩:用于术后尿潴留患者(详见附录2)。

3. 艾灸,取穴:中脘、神阙、关元、天枢等,实用于术后肠道功能未恢复患者。

(二)药物治疗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中药汤剂宜温服,忌食辛辣、生冷、油腻之品。

服滋补类中药期间忌食萝卜,防降低疗效。

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1.病室应温暖向阳,注意防寒保暖.2.逐渐增加活动量,术后3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或提举重物和剧烈活动。

3.忌过劳、防过怒。

4.极防治慢性咳嗽,注意避免腹内压升高的因素。

(二)饮食护理:肝郁气滞证宜食行气、理气之品如萝卜、金橘、丝瓜、南瓜等。

疗方:理疝汤(橘核、荔枝核、白糖)。

寒湿凝滞证宜食散寒祛湿之品,如当归、生姜、羊肉等。

食疗方:荔枝粥。

气虚下陷证宜食健脾益气之品,如大枣、山药、黄芪、莲子、鸡肉、花生等。

中医疝气治疗方法

中医疝气治疗方法

中医疝气治疗方法疝气是指腹内器官通过腹壁缺损处突出形成的疾病,常见于腹股沟、脐环和切口等部位。

中医学对疝气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和中药外敷治疗。

1.药物治疗:中医药物治疗疝气主要以调理脏腑功能为基础,以实际有效成分为主,辅以辨证施治的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以下几种:(1)四逆汤:适用于寒多于热的小肠疝气,包括疼痛、突起时胀满有寒意、脐腹部触摸有寒冷感、喜温喜压等症状。

(2)理中汤:适用于气滞疝气,包括疼痛、胀满、脐部或腹鲜肿起、大便滞结等症状。

(3)气血两虚型用参黄耆芪蛤蚧合剂、参苏气活颗粒,补气养血;症状严重者可用复元膏等药物。

2.针灸治疗:针灸治疗疝气主要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脏腑功能,改善气血循环,达到治疗疝气的效果。

常用的穴位有中脘、足三里、气海等,通过艾灸或针刺的方式进行治疗。

针灸治疗可以促进脏腑功能的调节,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减轻疝气症状。

3.中药外敷治疗:中药外敷是指将治疗疝气的中药制剂涂抹在腹壁上,通过药物的渗透作用,改善腹壁组织的血液循环,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常用的中药有双花膏、凡士林加胡椒酊等,将其涂抹于疝气部位,每天2-3次,每次20-30分钟。

此外,中医治疗疝气还包括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养成等方面:(1)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胡椒、生姜等;多摄入高纤维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以促进肠胃蠕动,预防便秘;适量摄入蛋白质,如鱼、豆类、鸡蛋等,以帮助组织修复和再生。

(2)生活习惯养成: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定期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总的来说,中医针对疝气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和中药外敷治疗。

同时,还需要通过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养成等方面的方法来辅助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人群对于治疗方法的选择可能会有所差异,因此在接受中医治疗之前,最好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制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疗常规(外治法)
1、婴儿水疝或继发性水疝属肾虚寒湿证者,用小 茴香、橘核各100g,研成粗末,炒热,装布袋内 温熨局部,每次20—30分钟,每天2—3次。下次 使用时仍需炒热,可连用3—5天再换药。
治疗常规(外治法)
2、继发性水疝属湿热下注者,可用朴硝250g装布 袋内罨敷。或用五倍子、枯矾各10G,1天1剂,加 水300ml,煎0.5小时,待适当温度,将阴囊置人 药液中浸泡,每次20—30分钟,每天2—3次,下 次浸泡时需将药液加温。
湿热下注:中药治疗:可用朴硝250g装布袋内罨敷。用五 倍子、枯矾各10G,1天1剂,加水300ml,煎0.5小时,待 适当温度,将阴囊置人药液中浸泡,每次20—30分钟,每 天2—3次,下次浸泡时需将药液加温。针灸:主穴,行间、 中极、阴陵泉。配穴,归来。毫针刺,用泻法。
肾虚寒湿:中药药熨:用小茴香、橘核各100g,研成粗末, 炒热,装布袋内温熨局部,每次20—30分钟,每天2—3次。 下次使用时仍需炒热,可连用3—5天再换药。 针灸:主 穴,大敦、关元、三阴交。配穴,阴交、气海。毫针刺, 用泻法,加灸。
中医护理常规(饮食护理)
(1)予以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2)呕吐频繁者,暂禁食。 (3)恢复期可进食高蛋白、新鲜蔬菜及水果,忌
食生冷之品。
中医护理常规(给药护理)
中药:少量多次温服。药熨:遵医嘱局部药熨时注口敷料干燥,若有尿湿应及时 更换敷料。
中医护理常规(临证护理)
(1)注意保暖,避免受凉,予以口腔护理,基础 护理。
(2)高热者予以物理降温(温水、酒精擦浴)。
(3)做好术前准备。
(4)手术前如有水、电解质失衡者,应立即输液。
中医护理常规(临证护理)
肾气亏虚:治法:温肾通阳,化气行水。方药:济生肾气 丸加减,少量多次温服。
疝气中医护理常规
外一科:先小青 2016年4月5日
一、总则
祖国医学认为疝气病是由于小孩发育不健全,老 年人体质虚弱、中气不足、寒气、湿气、浊气、 怒气乘虚进入导致气血运行受阻不畅滞留,根据 病因病机的临床表现的不同,分为寒疝、气疝、 水疝、狐疝等。
二、中医辨证分析
引起疝气的原因较多,凡房劳、忿怒、劳倦、客 邪皆可致病,常见有以下五种原因:感受风寒; 感受寒湿;情志所伤;房事劳倦内伤;湿热蕴结。
治疗常规(内治法)
3、肾虚寒湿多见于病程长久者。阴囊肿胀寒冷, 久则皮肤增厚;可有面色少华,神疲乏力,腰酸 腿软,便溏,小便清长;苔白,脉沉细。治法: 温肾散寒,化气行水。方药:加味五苓散加减。
治疗常规(内治法)
4、瘀血阻络有睾丸损伤或睾丸有肿瘤病史。能触 到肿块,伴疼痛,多不能透光;舌紫黯,苔薄, 脉细涩。治法:化瘀行气利水。方药:活血散瘀 汤加减。
健康指导
(1)注意保暖,以防受凉而引起咳嗽。 (2)予以新鲜蔬菜、水果,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3)术后半年内不担任重体力劳动
谢谢大家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三、治疗常规(内治法)
1、肾气亏虚多见于婴幼儿。站立、哭叫时肿块增大, 平卧时肿物缩小,肿物过大时,阴囊光亮如水晶; 苔薄白,脉细滑。治法:温肾通阳,化气行水。方 药:济生肾气丸加减。
治疗常规(内治法)
2、湿热下注多见于成年人。阴囊肿胀,潮湿而热, 或有睾丸肿痛;小便赤热;舌红,苔黄腻,脉滑 数。治法:清热利湿。方药:大分清饮加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