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曲·中秋月》赏析_苏轼
阳关曲中秋月的翻译赏析

阳关曲中秋月的翻译赏析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轼词作鉴赏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
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
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
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
“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
今宵明月显得格外团,恰如一面“白玉盘”似的。
语本李白《古郎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此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
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其中。
明月团,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之“好”了。
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
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
兄弟分离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
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
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的意思,是抒“离扰”.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
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
“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
“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
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归结到别情。
阳关曲中秋月赏析

阳关曲中秋月赏析苏东坡曾作过一首小词,《阳关曲.中秋月》就写下了酣歌清月夜时内心的情怀与对人生的了悟。
阳关曲.中秋月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如玉盘般皎洁的圆月转到了天空,那样洁白晶莹。
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很少有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们又能到何处观赏这般美丽皎洁的月亮呢?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记述了诗人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苏轼的这首词以“阳关曲”为词牌,这种选择也有深意。
“阳关曲”源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充满了离情别绪。
苏轼词调寄“阳关”,因为他和弟弟分别即在中秋后。
当时苏辙也作了一首词,与哥哥相唱和。
其中有”今夜清樽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
”也证实了团聚之后的他们又将迎来常常的别离。
《阳关曲.中秋月》这首小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的中秋夜,此时苏东坡正在彭城(今徐州)任职。
当时苏轼的心情如何呢?那当然是特别好。
苏轼和他的胞弟苏辙从小一块长大,感情特别好。
他们不仅是兄弟而且是知己好友。
而成年后,两人都要为仕途疲于奔波,很难相聚。
他们兄弟二人经常以诗词相和,互寄情怀,彼此相助相持。
就在一年前的中秋夜,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苏轼怀念弟弟,醉后抒怀,作出那首卓绝千古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愿望。
幸运的是,就在写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后不久,苏轼和苏辙兄弟两终于在徐州团聚,相守了一百多天,直到中秋之后,方才分别。
阔别七年来,兄弟俩首次相聚并共度中秋,头一次同赏月华,而不再是千里共婵娟,心情自然是舒畅的!“暮云收尽溢清寒”溢:满出。
暗寓月色如水之意。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月到中秋分外明,苏轼并不直接写月光,而是从暮云说起。
《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原文及译文赏析

《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原文及译文赏析第一篇:《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原文及译文赏析《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苏轼。
古诗全文如下: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前言:中秋月特指中秋节的满月,在唐诗宋诗中曾出现多首以之为名的篇章,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苏轼的《阳关曲·中秋月》,又名《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
注释:(1)银汉:即银河。
玉盘:指月亮。
翻译: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
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赏析: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
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
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
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
“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
今宵明月显得格外团,恰如一面“白玉盘”似的。
语本李白《古郎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此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
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明月团,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之“好”了。
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
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
《阳关曲中秋月》诗句赏析范文精选

《阳关曲中秋月》诗句赏析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关键词】诗词名句,写景状物,自然,月亮,团圆,离情【名句】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出处】宋?苏轼《阳关曲 / 中秋月》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译注】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说明】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
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赏析】“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两句写景,点出月。
首句言写月到中秋越发清亮,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
一个“溢”字,把月光如水,洒满人间之景刻画出来。
中秋之月显得格外的.圆,恰如一面“白玉盘”,此处以“玉盘”为喻,写出月亮冰清玉洁之质;“转”字不但赋予月亮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月之圆。
面对良辰好景,作者发出“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的感慨,由月色之美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同时又带出依依别情。
“此生此夜”是指人与月共园之夜,人生多离别,团圆实属难得,谁知道明年今日是否还会有此幸运之事,因此“此生此夜”是来之不易的,应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
然而,这旷达的背后终究隐藏着离别之忧愁:明月到了明年还是一样的明月,可是月下之人或许就天各一方,难以相见了;今年在这里看月,到了明年就不知在何处,更不知还能否遇到晴天明月。
“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寄寓了人生漂浮不定之感。
这两句以疑问作结,有悠悠不尽的情致。
更多名师名句请关注“”的“名师名句”栏目。
【《阳关曲中秋月》诗句赏析】。
苏轼《阳关曲-中秋月》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阳关曲·中秋月苏轼宋代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译文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
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注释阳关曲:本名《渭城曲》。
单调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韵。
宋秦观云:《渭城曲》绝句,近世又歌入《小秦王》,更名《阳关曲》。
属双调,又属大石调。
按,唐教坊记,有《小秦王曲》,即《秦王小破阵乐》也,属坐部伎。
溢:满出。
暗寓月色如水之意。
银汉:银河。
玉盘:喻月。
赏析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
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这首小词前两句是说,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
月到中秋分外明,是中秋月的特点。
首句便及此意。
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
因为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
没有这层面纱先衬托一下,便显不出如此效果。
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
“银汉无声”并不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是应该有声音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由此传出。
“玉盘”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
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这首词后两句是说,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中秋节古诗词:苏轼《阳关曲·中秋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中秋节古诗词:苏轼《阳关曲·中秋月》原文翻译及赏析阳关曲·中秋月宋代:苏轼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译文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
我这个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注释阳关曲:本名《渭城曲》。
单调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韵。
宋秦观云:《渭城曲》绝句,近世又歌入《小秦王》,更名《阳关曲》。
属双调,又属大石调。
按,唐教坊记,有《小秦王曲》,即《秦王小破阵乐》也,属坐部伎。
溢:满出。
暗寓月色如水之意。
银汉:银河。
唐袁晖《七月闺情》:“不如银汉女,岁岁鹊成桥。
”玉盘:喻月。
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创作背景熙宁十年(1077)八月十五日作于徐州。
是年二月胞弟苏辙与东坡相见,四月间陪他同赴徐州,八月中秋之后方才离去。
这是暌别七年来兄弟首次相聚并共度中秋。
此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赏析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
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
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
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
“银汉无声”并不但仅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因为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
此夜明月显得格外圆,恰如一面“白玉盘”似的。
语本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此处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
《阳关曲·中秋月》苏轼宋词鉴赏

《阳关曲·中秋月》苏轼宋词鉴赏《阳关曲·中秋月》苏轼宋词鉴赏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释:《阳关曲》,本名《渭城曲》。
单调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韵。
宋秦观云:《渭城曲》绝句,近世又歌入《小秦王》,更名《阳关曲》。
银汉:即银河。
玉盘:指月亮。
译文: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
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苏轼词作鉴赏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
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
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
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
“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
今宵明月显得格外团,恰如一面“白玉盘”似的。
语本李白《古郎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此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
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其中。
明月团,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之“好”了。
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
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
兄弟分离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
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
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的意思,是抒“离扰”。
北宋-苏轼《阳关曲 中秋月》原文、译文、注释

北宋-苏轼《阳关曲中秋月》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熙宁十年(1077)八月十五日作于徐州。
是年二月胞弟苏辙与东坡相见,四月间陪他同赴徐州,八月中秋之后方才离去。
这是暌别七年来兄弟首次相聚并共度中秋。
此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原文:
阳关曲·中秋月
北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翻译: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注释:
⑴阳关曲:本名《渭城曲》。
单调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韵。
宋秦观云:《渭城曲》绝句,近世又歌入《小秦王》,更名《阳关曲》。
属双调,又属大石调。
按,唐教坊记,有《小秦王曲》,即《秦王小破阵乐》也,属坐部伎。
⑵溢:满出。
暗寓月色如水之意。
⑶银汉:银河。
唐袁晖《七月闺情》:“不如银汉女,岁岁鹊成桥。
”
⑷玉盘:喻月。
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关曲·中秋月》赏析_苏轼
【作品介绍】
《阳关曲·中秋作》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原文】
阳关曲⑴·中秋作
暮云收尽溢清寒⑵,银汉无声转玉盘⑶。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释】
⑴阳关曲:本名《渭城曲》。
单调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韵。
宋秦观云:“《渭城曲》绝句,近世又歌入《小秦王》,更名《阳关曲》。
”
⑵溢:满出。
暗寓月色如水之意。
清寒:清朗而有寒意。
⑶银汉:银河。
转:移动。
玉盘:指月亮。
【白话译文】
晚间云雾全都收尽,高空中溢出一片清寒。
银河悄然无声,天上缓缓移动着白玉圆盘。
此生的此夜不易始终这样美好,明年的明月将在什么地方赏观?
【创作背景】
就在创作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后不久,苏轼兄弟便得到了团聚的机会。
熙宁九年(1076)冬苏轼得到移知河中府的命令,离密州南下。
次年春,苏辙自京师往迎,兄弟同赴京师。
抵陈桥驿,苏轼奉命改知徐州。
四月,苏辙又随兄来徐州任所,住到中秋以后方离去。
七年来,兄弟第一次同赏月华,而不再是“千里共蝉娟”。
苏辙有《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记其事,苏轼则写下这首小词,题为“中秋作”。
【赏析】
这首小词,题为“中秋作”,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
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
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
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
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
“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
此夜明月显得格外圆,恰如一面“白玉盘”似的。
语本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此处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
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明月圆,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之“好”了。
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
不负今宵之意。
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
兄弟分离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
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
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的意思,是抒“离扰”。
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
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
“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
“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
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当年当夜推想次年中秋,归结到别情。
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
《阳关曲》原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歌词,苏轼此词与王维诗平仄四声,大体切合,是词家依谱填词之作。
名家评价
宋·杨万里《诚斋诗话》:五、七字绝句最少,而最难工,虽作
者亦难得四句全好者……东坡云:“暮云收尽溢春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四句皆好矣。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古人赋中秋诗,例皆咏月而已,少有著题者,惟王元之云:“莫辞终夕看,动是隔年期。
”苏子瞻云:“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盖庶几焉。
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唐七言绝歌法……至宋而谱之,存者独《小秦王》耳,故东坡《阳关曲》借《小秦王》之声歌之。
清·郑文焯《手批东坡东府》:“不”字律,妙句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