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雪雹露霜雾霾的区别和联系
大气探测学复习 第三章 天气现象

天气现象发生在大气中和地表能够被人直接感知的一些物理现象,包括降水现象,地面凝结现象,视程障碍现象,雷电现象,大气光学现象,风的特征现象及地表状况等.降水现象雨:滴状的液态降水,下降时清楚可见,强度变化较缓慢,落在水面上会激起波纹和水花,落在干地上可留下湿斑。
阵雨:开始和停止都较突然、强度变化大的液态降水,有时伴有雷暴。
毛毛雨:稠密、细小而十分均匀的液态降水,下降情况不易分辨,看上去似乎随空气微弱的运动飘浮在空中,徐徐落下。
迎面有潮湿感,落在水面无波纹,落在干地上只是均匀地润湿地面而无湿斑。
雪:固态降水,大多是白色不透明的六出分枝的星状、六角形片状结晶,常缓缓飘落,强度变化较缓慢。
温度较高时多成团降落。
阵雪:开始和停止都较突然、强度变化大的降雪。
雨夹雪:半融化的雪(湿雪),或雨和雪同时下降。
阵性雨夹雪:开始和停止都较突然、强度变化大的雨夹雪。
霰:白色不透明的圆锥形或球形的颗粒固态降水,直径约2-5毫米,下降时常呈阵性,着硬地常反跳,松脆易碎。
米雪:白色不透明的比较扁的或比较长的小颗粒固态降水,直径常小于1毫米,着硬地不反跳。
冰粒:透明的丸状或不规则状的固态降水,较硬,着硬地一般反跳。
直径小于5毫米。
有时内部还有未冻结的水,如被碰碎,则仅剩下破碎的冰壳。
冰雹:坚硬的球状、锥状或形状不规则的固态降水,雹核一般不透明,外面包有透明的冰层,或由透明的冰层与不透明的冰层相间组成。
大小差异大,大的直径可达数十毫米。
常伴随雷暴出现。
地面凝结现象露:水汽在地面以及近地面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霜融化成的水珠,不记露)。
霜:水汽在地面和近地面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松脆的冰晶;或由露冻结而成的冰珠。
易在晴朗风小的夜间生成。
雨凇:过冷却液态降水碰到地面物体后直接冻结而成的坚硬冰层,呈透明或毛玻璃状,外表光滑或略有隆突。
雾凇: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却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物,常呈毛茸茸的针状或表面起伏不平的粒状,多附在细长的物体或物体的迎风面上,有时结构较松脆,受震易塌落。
小学生必须知道的常识之二(天气现象类)

小学生必须知道的常识之二————天气现象类天气是指某一个地区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
而天气现象则是指发生在大气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即某瞬时内大气中各种气象要素空间分布的综合表现。
天气现象主要有:风、云、雷、闪电、雨、雪、雾等。
其实这些天气现象归根结底离不开三个方面的原因,那就是气温、气压、湿度。
01风大气因为各个方向上的气压不同,而产生流动,这种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
我们常说的风一般指水平方向上的空气流动。
台风、龙卷风都是风力很大的天气现象。
02云云是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或凝华成的小冰晶,所混合组成的漂浮在空中的可见聚合物。
03雷带异性电的两块云相接近时,因放电而放出的强大声音。
04闪电闪电是云与云之间、云与地之间或者云体内各部位之间的强烈放电现象(一般发生在积雨云中)。
05雨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后遇冷变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组成了云,它们在云里互相碰撞,合并成大水滴,当它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从云中落了下来,形成了雨。
06雪水在空中凝结再落下,或者在下落的过程中凝结成固体,这个过程或者落下的凝结水,叫做雪。
07雾在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稳定的情况下,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
08霾是指原因不明的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
09冰雹当地表的水被太阳曝晒汽化,然后上升到了空中,许许多多的水蒸气在一起,凝聚成云,此时相对湿度为100%,当遇到冷空气则液化,以空气中的尘埃为凝结,形成雨滴(热带雨)或冰晶(中纬度雨),越来越大,当气温降到一定程度时,空气的水汽过饱和,于是就下雨了,要是遇到冷空气而没有凝结核,水蒸气就凝结成冰或雪,就是下雪了,如果温度急剧下降,就会结成较大的冰团,也就是冰雹。
10雾凇雾凇,俗称冰花、树挂等,是低温时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是非常难得的自然奇观。
露、霜、雾、雨、云、雹和雪的成因

露、霜、雾、雨、云、雹和雪的成因
自然界中有很多自然现象都和物理有关.其中的雾、露、云、霜、雪、雹是常见的自然现象,那么它们是怎么形成的?
云:(液化、凝华)空气中总是含有水蒸气的,这是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地蒸发而来的,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温度降低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这些很微小的颗粒,能被空气中上升气流顶起,形成浮云,所以云是由大量的小水滴和小冰晶组合而成的.
雨:(液化)云中的小水珠和小冰晶越来越大,达到一定程度时,上升气流无法支持,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冰晶熔化成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就形成了雨.露:(液化)露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在地面上草、木、石块等固体由于辐射热量,它们的温度下降速度快于空气温度的下降,当草、木、石块等物降到某一温度而使附近的空气达到露点时,则有水珠凝结在这些物体上形成露.
霜:(凝华)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小冰晶,出现在地面上.当露点低于0 ℃时,则水蒸气直接凝华在地面物体上形成霜.人们有这样的经验:有风或有云的夜间不会有霜有露,这是由于有风时地面的空气不易达到饱和;有云时也有热量辐射到地面,地面温度不易达到露点的缘故.
雾:(液化)雾是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离地面稍远的空气中的尘埃上形成的.雹:(凝华、熔化、凝固)如果雨在落下时骤然遇到0 ℃以下的冷空气,雨便凝固成冰块,冰块若遇地面向上的风暴把冰块向上吹入热空气层中,这层空气中的水蒸气便凝结在冰块四周,下落时又遇有0 ℃以下的冷空气上升时,冰块外面又结一层冰,如此反复上下,到冰块很大时,形成雹落下,这就是可怕的冰雹.
雪:(凝华)如果露点低于0 ℃,在高空中的水蒸气便直接凝成小冰晶,这就是美丽的雪花了。
云、雨、雾、露、霜、雪、雾凇、冰雹、冰凌物态变化

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
云、雨、雾、露、霜、雪、雾凇、冰雹是常见的自然现象,是水的不同物态,你知道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哪些物态变化吗?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六、雪的形成
?当水蒸气上升到高空,并且高空的气温降到0℃以下时,水蒸气便凝华成小冰晶,下落过程中周围水蒸气与其接触而结晶成雪。雪涉及的物态变化是凝华。
?七、雾凇的形成
雾淞,俗称树挂,是严冬时节出现在吉林松花江畔十里长堤的自然现象,与桂林山水、长江三峡、云南石林并称为中国四大奇观。经常一夜间松花江畔长堤上的大柳树成了“白发三千丈”的雪柳,苍松则成了“玉菊怒放”的雪松。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呢?夜间温度下降,江面上方的水蒸气凝华附着在草木和其他物体上便形成了雾凇。雾凇涉及的物态变化是凝华。
十、冰挂是指超冷却的降水碰到温度等于或低于零摄氏度的物体表面时所形成玻璃状的透明或无光泽的表面粗糙的冰覆盖层。
一、云的形成
地面附近的水蒸气上升,越往高空温度越低,到了一定高度,如果高空的温度高于0°C,水蒸气就液化成小水滴,如果高空温度低于0°C,水蒸气就凝华为小冰晶。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逐渐增多就形成了云。云涉及的物态变化有液化或凝华。
二、雨的形成
?我们已经知道,云是由许多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如果云中的雨滴增大到一定的程度,在重力作用下就会下落形成降雨;如果小冰晶增大后下落,当到0°C以上的气层时就会熔化形成降雨。雨涉及的物态变化有熔化。
三、雾的形成
春秋季节夜间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降低,如果空气中的水蒸气较多,便液化成雾。雾涉及的物态变化是液化。
常见的九种天气

天气现象及其解释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及其解释:1晴天:当天空没有云或只有少量云时,天气通常被描述为晴天。
这种天气通常在高压系统控制下,气流下沉,天空打开,让阳光照射到地面上。
2.多云:当天空大部分被云所覆盖时,天气被描述为多云。
这种天气通常在高压系统控制下,气流下沉,云层密布,但阳光仍然可以透过云层照射到地面上。
3.雨:当水汽凝结并形成足够的降水滴时,就会下雨。
雨通常在低压系统控制下,气流上升,水汽冷却凝结形成雨滴,落到地面上。
4.雪:当水汽凝结并形成冰晶时,就会下雪。
雪通常在高纬度地区或高海拔地区形成,因为在这些地方气温较低,水汽更容易凝结形成雪晶。
5.雷暴:当空气对流强烈时,云内部会发生电荷分离,正电荷集中在云朵上部,负电荷集中在云朵下部。
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电击,这就是雷暴。
6.风:风是由于空气流动而产生的。
风通常在高压系统和低压系统之间产生,因为高压系统的气流向下,而低压系统的气流向上,这导致了空气的流动。
7.雾:当空气中的水汽接近饱和,且气温较低时,就会产生雾。
这种天气通常在海岸地区或湖泊周围形成,因为这些地方的水汽比较充足。
8.霾:霾是一种由颗粒物、气体和化学物质组成的空气污染现象。
这种天气通常在城市或工业区等地区形成,因为这些地区的污染物排放量较高。
9.冰雹:冰雹是一种由冰块和石块组成的天气现象。
它通常在雷暴中出现,因为强烈的上升气流会将水汽冷却并形成冰雹。
以上就是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及其解释。
每种天气现象都有其独特的原因和特征,对人们的生活和环境都有不同的影响。
物理总复习 热现象 雨、雪、霜、雾凇

• 露:水蒸气在地面物体的表面上凝结成小水滴。 • 霜:水蒸气在地面物体的表面上直接凝结成小冰粒。 • 雾:空气中的Biblioteka 蒸气以尘埃为核心凝结成细小的水滴。
• 云: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尘埃上凝结成细小的水滴或小 冰晶。 • 雨: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较大的水滴。 • 雪:空气中的水蒸气将在尘埃上直接凝结成雪。 • 由此可见,露、霜和雾都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地面 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达到饱和时直接凝结而成的。只 有雪和雨才是从天而降的,即是高空中空气里的水蒸 气达到饱和时凝结而成。
冰雹
冰雹(Hail)也叫“雹”,俗称雹子,有的地区 叫“冷子”,夏季或春夏之交最为常见。
冰雹是在对流云中形成,当水汽随气流上升遇冷会凝结 成小水滴,若随著高度增加温度继续降低,达到摄氏零 度以下时,水滴就凝结成冰粒,在它上升运动过程中, 并会吸附其周围小冰粒或水滴而长大,直到其重量无法 为上升气流所承载时即往下降,当其降落至较高温度区 时,其表面会融解成水,同时亦会吸附周围之小水滴, 此时若又遇强大之上升气流再被抬升,其表面则又凝结 成冰,如此反覆进行如滚雪球般其体积越来越大,直到 它的重量大于空气之浮力,即往下降落,若达地面时未 融解成水仍呈固态冰粒者称为冰雹,如融解成水就是我 们平常所见的雨。
这种雨从天空落下时是低于0°C的过冷水滴,在碰到树枝、 电线、枯草或其他地上物,就会在这些物体上冻结成外表 光滑、晶莹透明的一层冰壳,有时边冻边淌,象一条条冰 柱。这种冰层在气象学上又称为“雨凇”或冰凌。
老百姓给“冻雨”起了很多形象的俗称 ——结 雾凇和雨凇常常同时发生或者交替出现 ,对供电线路造成 在树上的冰叫“树挂”,结在电线或屋檐上的 极大伤害 ,形成严重的气象灾害 。如果飞机飞行在过冷云 中 ,不慎进入过冷却水丰水区后,以60~100 m / s的高速度 冰叫“冰挂”,结在地面上的冰叫“凝冻”。 撞冻大量过冷却水,机身大量覆冰后 ,极易酿成机毁人亡 我国南方一些地区还把这些现象叫做“下冰 的空难。 凌”、“天凌”或“牛皮凌”。
冰、雪、霜、冰雹和云、雨、雾、露以及白气的形成

冰、雪、霜、冰雹和云、雨、雾、露以及白气的形成各种资料的解释深浅程度不同,不适合初中物理教学,为此,特总结如下:1.冰:在气温低于0C时,水会放热凝固成冰;水蒸气会放热凝华成无色透明而坚硬的固体,称之为冰。
2.xx: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0C及其以下的冷气流时,会放出热量直接凝华成六角形的白色小冰片而下落。
称之为雪花。
3.霜:在气温低于0C的无风,无云的夜晚或清晨,当地面、草木、房屋、表面的温度低于附近的水蒸气的温度时,水蒸气就会放热凝华在地面、草木、房屋表面形成许多白色的小冰晶,称之为霜。
4.雹:云层中的小冰晶随着剧烈运动的冷气流反复升降时,不断与雪花,过冷的水滴相碰撞,形成透明与不透明,层次交替,直径在5-50mm 大小不等,球形,圆锥形或不规则外形的冰块,当上升气流支持不住这些小冰块是就会爆发性地降落在地面,称之为冰雹。
5.白气: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棱凝结成的小水滴悬浮于空气中形成的,夏天剥开冰棒纸时可以看见冰棒冒白气,冰棒刚从冰箱取出来时也会冒白气,这些白气的形成则是由于少量冰吸热溶化,使周围空气降温。
使冰棒周围的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并悬浮在空气中,从而形成“自气”所以“自气”是水蒸气液化而形成的6.云:是小水滴与小冰晶的混合体,小水滴是大气层中的水蒸气遇到0C以上的冷气流时放出热量,一尘埃为凝结核心液化成数目巨大,直径很小的小水滴。
小冰晶是凝华的产物,这些小水滴或小冰晶悬浮在空气中形成可见的聚合体,称之为云,所以,云?是水蒸气在一定条件下液化或者凝华后的产物。
7.雾:是云的一种特殊情景,它们形成的原因基本相同。
不同之处在于雾漂浮在地面以上的低空。
而云则漂浮在高空,靠近地面或江面的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气温在0C以上)成无数的小水滴或凝华(气温在0C以下)成无数的小冰晶所组成的聚合体,称为雾。
8.雨:是在一定温度。
气压的条件下,云层中的小水滴由于水蒸气的不断液化而逐渐增大,当增大到不能在空气中悬浮时就会下落到地面,称之为雨。
常见的天气现象:云、雾、雾凇、霜、露-2023高考地理微难点突破课件

7.云瀑常常出现的时间是( )
A.晴朗的白天
B.晴朗的早晨
C.湿润的白天
D.湿润的早晨
01
云瀑是流云在垂直方向上的一种动态景观,流云顺地表溢出,沿山岭向下翻腾,落到半 山腰又猛地收住,犹如天河倾泻,气势磅礴。四川盆地,尤其是川西地区,是云瀑景观发现 的中心区域。据此完成7~9题。
8.云瀑形成的主要条件有( )
8.在沿海陆地和沿岸海上交替出现的海云,其 循环周期一般是( )A.一小时 B.一个白天
C.一昼夜
D.一年9.维持时间长且快
速发展的海云最可能开始于( )A.午夜的陆
地上 B.黎明前的海上
C.日出时的陆地上 D.午后的海上
02
(2021·广东省1月适应性测试)秋冬季节,我国环渤海区域由于西北弱冷空气
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 )
A.日出前后
B.正午
C.日落前后
D.午夜
01
海云是沿海一带一种特有的对流发展较旺盛的积云,形似古代的城墙。海云的演变有 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沿海陆地和沿岸海上交替出现,但是维持时间较短;另一种快速发展 ,整日或连日维持不散。下图为海云形态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能示意荚状云现象的是(
)
01
当空气流经某些山峰,会形成波状气流,空气中的水分凝结成美丽的荚状云,其中 间厚、边缘薄,云块呈豆荚状。荚状云形似飞碟,它能与山峰相伴而存,成为奇观,如 下图所示。据此完成4-5题。
5.谚语:“连日多阴沉,忽现豆荚云,云往西边去,雨
雪定来临”能反映荚状云形成的条件是(
16.福州市出现雾的概率最高的时间及其原因组合正确的是( )
A.日出前后—近地面气温最低
B.14时前后—水汽最充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雹霜露雾
联系:都是与水汽有关
区别:
雨、雪、雹是大气降水,都有从高空降落到地面的过程;
露、霜是水汽在地面的凝结物;
雾、霾则是悬浮在空中。
下面就详细谈谈它们之间的区别。
雨:由雨滴组成,大部分雨滴的直径大于0.5 毫米。
雨是云质粒经各种物理过程长大到不能为上升气流支托时降落到地面的水分。
在水云中,雨是云滴通过凝结——碰并过程形成的。
在混合云中,雨滴主要由冰晶效应和碰冻过程长成的大冰晶在降落到正温层中融化而成的。
雪:云的上端一旦冰晶化,冰晶就会吸收周围过饱和水蒸气而成长,形成雪降落地面。
雪是白色结晶体,多为六角形。
雹:形成于强对流云中的固态降水,直径一般在0.5—5 厘米,可大到10 厘米以上,大多呈球形、圆锥形或不规则形体。
主要形成于特别强盛的积雨云中,云层下部气温较高,多合水滴;上层气温很低,飘浮冰针和雪花,在低处冻成半透明的冰珠,形成多层冰雪相间的冰雹。
中国降雹多在春、夏、秋三季。
可见,雨雹虽都属于降水,但它们的形态不同,颗粒大小不同,成因也不同。
露:贴近地面的空气受地面辐射冷却的影响而降温到露点以下,所合水汽的过饱和部分在地面或地物表面上凝结而成的水珠。
大多在暖季的夜间到清晨的一段时间内形成,形成条件一般是晴夜静风,近地气层湿度较大,上层空气较干燥。
霜:贴近地面的空气受地面辐射冷却的影响而降温到霜点以下,所合水汽的过饱和部分在地面一些传热性能不好的物体上凝华而成的冰晶。
结构疏松。
大多在冷季夜间到清晨一段时间内形成,形成时一般是静风。
可见,露霜都属水汽在地面的凝结物,但它们凝结的形态不同,形成的季节不同,形成的条件不同。
雾:近地面空气中总浮的大量水滴或冰品微粒的集合体,使水平能见度小于 1 千米的物理现象。
近地面空气中水汽充沛,水汽压大于其饱和水汽压时,水汽即凝结或凝华为雾。
形成过程有三:(1)降低气温(2)增加水汽,提高空气的湿度(3)两个湿度很高且温差很大的气团混合。
霾:出现霾时空气则相对干燥,空气相对湿度通常在60%以下。
大量烟、尘等微粒(肉眼无法分辨)均匀地悬浮在空中使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的空气混蚀的现象。
霾的核心物质是空气中悬浮的灰尘颗粒,气象学上称为气溶胶颗粒。
当空气团较稳定时,
持续出现时间较长,有时可持续10天以上。
可见,雾霾的核心物质不同,形成条件不同,且霾对人体有害。